井岡山革命故事心得
⑴ 井岡山革命故事真正的英雄讀後感
讀後感怎麼寫和示範_讀後感怎麼寫
第一段把書裡面的一些主要的內容,加以概括,作者寫了些什麼,想表達些什麼。 ...
第二段選擇一個其中比較重要的點,也可以是自己認為重要的一些地方,把它表達出來,...
第三,寫讀後感應以所讀作品的內容簡介開頭,然後,再寫體會。
多看前言,多引用作者的話,結尾用別人的評價.第一段寫故事梗概,後面寫我的感受.還要有自己或客觀的對重要人物或你喜歡的人物的評析.
我的看法:給自己的文章定一個主題,要求深刻又積極向上,思想高度越高越好.主要是你想表達什麼思想感情.寫景的能提升到熱愛大自然,寫情的能提升到.是偉大的,寫人就是.的.品質值得我們學習.。
⑵ 井岡山革命的小故事
1.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
1928年4月底,朱毛紅軍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兩天後,兩軍負責人在「龍江書院」舉行會議,會議根據湘南特委的決定,將兩支部隊合編,成立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兼十師師長,毛澤東任黨代表兼十一師師長。 5月4日上午,在井岡山礱市廣場隆重召開的井岡山會師暨紅四軍成立慶祝大會上,毛澤東出人意料地背上了匣子槍。他挎上匣子槍,走到行伍出身,經常一身戎裝的朱老總跟前詼諧地說「背上駁殼槍,師長見軍長羅。」
2.「幹嘛非要人家入黨不可」
共和國上將郭天民在延安時,毛主席聽說他年齡不小還沒有結婚,關切地問其中原由。當聽說是因郭天民的未婚妻不是黨員,上級未批准成婚,毛主席笑了,對郭天民說,你那未婚妻是個從東北來的流亡的學生,跑了幾千里地來革命,幹嘛非要人家入黨不可,你回去跟政治部說一下,就說我同意你們結婚。就這樣,在毛主席的關懷下,郭天民成了家。那年他33歲,任紅軍第一局局長。
3.「你照樣喊我老毛就是!」
1950年9月25日,毛主席接見全國工農兵勞模代表,突然,一位代表緊握毛主席的手重重抖動著,大聲說「老毛,你咯胖呀!」周圍人大吃一驚,但毛主席很快地給對方肩膀上一拳頭:「羅瞎子,是你呀!」原來,大革命時期,毛主席到蘇區找一個鄉長搞調查;問名字時鄉長說家裡窮,不字識,沒有名字。毛主席說:你總得有個名字呀。他說:從小叫習慣了,如今更不能叫官名。毛主席贊嘆說:「說得好,日後革命成功我們也不能象陳勝那樣」。他哈哈地笑著問:「你管天下我怎麼稱呼你呢?」毛主席說:「你照樣喊我老毛就是!」他說「我記著你的話了。」這下子真碰上「老毛」了,他激動得熱淚盈眶,「老毛」也就脫口而出了。
4.「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
1955年1月14日,毛澤東請李四光、錢三強給中央領導同志講課,他說:"今天,我們這些人當小學生,就原子能有關問題,請你們來上一課。"1964年2月6日,毛澤東又請李四光、竺可恢、錢學森到他的住所談科學。幾位科學家坐在他的床邊,和他共談天文、地質、尖端科學,一談就是三四個小時,如同坐在自己的家裡。
5.「你是我的半字師。」
1959年,毛澤東回故鄉韶山,他深有所感地寫了《七律·到韶山》。完稿後,他虛心地向湖北省委秘書長梅白徵求意見。梅白看到詩的首句為"別夢依稀哭逝川,故園三十二年前",對毛澤東說:「第一句的『別夢依稀哭逝川』應該改半個字——將『哭』改為『咒』,『別夢依稀咒逝川』。」 毛澤東連聲稱贊:「改得好,改得好!」毛澤東風趣地對梅白說:「你是我的半字師。」
6. 「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1959年6月25日,毛澤東回故鄉。他特意邀請他讀私塾時的老師毛禹珠先生一起用餐。當年師生,今非昔比。毛禹珠自感不勝榮幸。席間,毛澤東親自為毛禹珠敬酒,毛禹珠十分感激地說:"主席敬酒,豈敢豈敢!"毛澤東笑盈盈地回道:"敬老尊賢,應該應該。"
7.毛主席住處有一片葦子地,夏天青蛙叫得人睡不著覺,
警衛員們就商量著要把葦子地割掉,也徵得了當地老鄉的同
意。可向毛主席匯報後,遭到了堅決反對。毛主席說,葦子
既可以編席子,又要包粽子。你們割了它,讓老百姓怎麼生
活。於是毛主席的休息雖然因青蛙的鳴叫受些影響,但老百
姓的利益得到了保護。
8. 當年西柏坡很少能看到電影,好不容易有幾部蘇聯影片,
工作人員就先放給中央首長看。毛主席說,應該請村裡的大
人小孩都來看。但是警衛員怕人多不安全。毛主席告訴高富
有,今後只要放電影,中央大院看完一場,就要給村裡老百
姓放一場,這樣大家都能看上電影。
⑶ 井岡山精神學習體會是什麼力量使
綠色井岡,紅色搖籃,革命聖地,心神嚮往,在井岡山傾聽紅軍後代講訴紅色故事,參觀井岡山革命博物館,瞻仰井岡山革命烈士陵園,登黃洋界哨口,重走朱毛挑梁小道,面對一件件實物、一張張照片、一段段故事,一個個遺址,無不讓人感動。這是一次心靈的震撼,也是一次精神的洗禮。「堅定信念,解放思想,服務人民,奉獻於黨」,偉大的井岡山精神在這里傳承。
短短3天的學習,井岡山精神已溶入我的血液里,更滲透到我的靈魂深處。在井岡山斗爭時期,敵我力量懸殊,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人,憑著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革命信念,戰勝了一個又一個困難,取得了一個又一個勝利;憑著解放思想的勇氣和首創精神,開創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建立了第一支中國工農紅軍;憑著真心實意為群眾謀利益的服務和奉獻精神,受到了人民群眾的衷心擁護和愛戴,和人民群眾結下了魚水之情。
井岡山精神是我們黨的傳家寶,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新世紀的征途上,在推動創先爭優,構建和諧社會的今天,大力弘揚井岡山精神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作為一名青年幹部,我們要牢牢堅守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不動搖,肩負起把黨的事業代代相傳的重大責任,築牢黨性根基,加強黨性修養,把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作為畢生追求,並自覺把人生價值目標融入到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奮斗中去,真正做到在思想上尊重群眾,感情上貼近群眾,工作上為了群眾,切實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真正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做一名無愧於黨和人民培養、期盼的優秀幹部。
最後,用一首小詩作為演講的結束語:
心潮澎湃上井岡,群山翠竹綠茫茫,
昔日戰場硝煙盡,唯有杜鵑似驕陽。
紅色聖地緬先烈,堅定信念緊跟黨,
牢記宗旨為人民,寶貴精神永發揚。
⑷ 小學三年級井岡山革命故事讀後感500字
讓我感動的革命來故事源
大家都知道,現在的中國之所以越來越強大,是因為毛主席帶領中國人民解放軍,從西打到東,從南打到北,打下了一個又一個的敵人的碉堡;攻克了一個又一個敵人堅守的城池;解放了一個又一個人民的土地„„從這看來,毛主席和共產黨對我們的恩情永遠不能忘。革命故事讀後感500字
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故事,更何況是一件驚天地泣鬼神的大事,這件事做了28年!這件事是——解放全中國!在這28年內,發生了許多感人的革命小故事。
⑸ 革命故事的感想
答:讀了革命故事以後讓我感悟很深,觸動了我的心靈,我生長在和平年代,沒有回了銷煙,沒有答戰爭,這樣的環境是千千萬萬個像劉胡蘭姐姐一樣的革命英雄經過拋頭臚、灑熱血換來的。此時此刻我們更要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啊!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我決心從小要好好學習,掌握科學文化知識和社會知識,煉就過硬的本領,正確樹立世界觀和人生觀,不斷磨煉自己的意志,嚴格要求自己,身體力行,使自己向一個正確的目標邁進。 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添磚加瓦。
⑹ 井岡山紅色教育心得怎麼寫
井岡山之行感悟
(一)體會紅色革命 在井岡山幹部開班儀式上,我們了解了此行的目的性和紀律性,更進一步了解理想信念的重要性,准備開始用心的體驗、去感悟。在烈士陵園,一種靜穆的情愫在空中慢慢滲透,一股崇敬之情在心間悠然而生,一幅幅題字更突顯革命的意義和情感,一座座雕塑傳達著理想信念的偉大。在紅歌學習中,我們青春飛揚,那些鏗鏘的旋律,催人奮進的詩歌,再一次激起我們對理想信念的期望。在小井紅軍醫院,我們明白了什麼是「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在小井烈士墓,四周松柏環繞,庄嚴肅穆,號角聲悠揚深遠的想起,彷彿穿越時空,戰士們正安詳的伏在地上,睡著了,永遠的睡著了,但好像又是醒著的,臉上掛著微笑,憧憬著未來社會的美好時光,不,是看見了今天了的和諧社會。
(二)觸摸歷史的汗水 當我們穿上紅軍服裝,背著斗笠,重走當年朱毛挑糧小道的一段,雖然只是一小段,還是讓我們大汗淋漓,不由唏噓當年創業艱難,感嘆現在時光美好。不僅僅是對我們體力和耐力的小檢驗,更引發我們對如何走好今天的道路深思。穿行林間,當年毛委員、朱老總還有挑糧戰士們的身影彷彿依然在這里躍動,那一個個奔走的身影,是對新中國誕生堅定不移的盼望和實踐,那堅實的腳印好像還鑲嵌在這小道上,指引我們前進的道路。重走挑糧小道,不由感慨意志堅定之重要,在物質條件漸漸改善的今天,這品質更顯得彌足珍貴。向歷史致敬,向歷史上輝煌的汗水致敬!
⑺ 井岡山的革命故事
井岡山的革命故事:
1927年10月,毛澤東、朱德、陳毅、彭德懷、滕代遠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率領中國工農紅軍來到井岡山,創建以寧岡縣為中心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開辟了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從此鮮為人知的井岡山被載入中國革命歷史的光榮史冊,被譽為中國革命的搖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奠基石。
井岡山的斗爭,從1927年10月到1930年2月為止,共計兩年零四個月,時間雖不長,但為中國開辟了一條成功之路,尤其為後人留下寶貴的精神財富。
(7)井岡山革命故事心得擴展閱讀:
在共產黨發展的歷史過程中,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絕對值得大書特書,其中有一個人起到了軸心的作用,如果沒有他的話,可能毛主席、朱老總、彭老總都不會聚首井岡山。
這個重要的人物名為何長工。秋收起義的失利引發了毛主席新的思考,他將新的目標放在了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偉大構想上,而此時最理想的地點就是井岡山。
但當時的井岡山並非是無主之地,袁文才和王佐的兩支武裝力量占據著這里,他們並不了解毛主席,害怕毛主席登上井岡山之後就會吞並自己。
如果有這樣的顧慮存在,毛主席登上井岡山無異於天方夜談,於是毛主席派出何長工,讓他承擔了說服袁文才和王佐的艱巨任務。
這無異於虎口奪食,何長工孤身犯險卻出色的完成了任務。他先是和王佐成為朋友,又合並了的王佐跟袁文才兩支部隊,等到毛主席抵達井岡山時,兩人都心甘情願的接受了毛主席的領導。
⑻ 井岡山革命故事的700字作文
毛委員挑糧在井岡
井岡山是個山多田少, 紅軍來到井岡山後,人口激增,糧食不夠吃,軍民用糧主要靠山下寧岡供給。因此,紅軍戰士和老百姓經常上寧岡運糧,毛委員和朱軍長也常常在百忙之中抽出時間和戰士們一道上寧岡運糧。至今, 毛委員挑米的故事還在井岡山傳播,毛澤東,朱德挑糧走過的小路也是井岡山的一大勝跡。其實毛主席挑糧的故事還有一個並不廣為人知,這就是毛主席在高灘的挑糧故事。
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的秋收暴動遭受重大挫折。在瀏陽文家市召開的前委會上,毛澤東決定放棄進攻長沙,退往萍鄉等地。但他們行至萍鄉蘆溪時,行軍路線被敵人偵悉,致使第三團在白泥嶺遭萍鄉駐敵突襲,死傷500餘人,出師未捷,損兵折將,使革命軍士氣低落,悲觀的情緒充斥在這支工農革命軍隊伍中,特別中不少知識分子和舊軍隊出身的人,認為失敗似乎已成定局,紛紛不辭而別。有些沒有骨氣的共產黨員也在這時走上了叛變的道路。,使得蘆溪白泥嶺一戰後的部隊由1000多人一下銳減到700餘人。此時,大家心情很沉重。特別是盧德銘的陣亡,官兵們都十分悲慟,毛澤東更是心痛不已。因為盧德銘生前在秋收起義的一系列重大決策上,曾給予他很大的支持。毛澤東所率領的工農革命軍陷入了空前的困境。9月25日,工農革命軍第一軍第一師翻過高步嶺進入蓮萍交界之高洲鄉。途中遇到青年農民王萬榮,王珠幾,通過他倆介紹部隊找到村裡黨組織負責人王佐和王任,王佐將工農革命軍從雜溪接到了蓮花的高洲鄉高灘村。
到達高灘村後,毛委員要求部隊全部停留在村口不得進村,讓王佐和王任先進村向村民們宣傳工農革命軍不拉夫不擾民,大家不要驚慌,然後才引部隊進駐高灘。時屆中午,毛委員等部隊領導人急著向王佐他們了解了當地黨組織和革命斗爭的情況都趕不上吃飯,誰知王佐才剛開始匯報,就聽見外面士兵大聲的喧嘩。原來部隊經過休整後在村裡里長房祠前休息吃中飯。可開飯時炊事員抬出的竟是一甑黑糊糊的薯絲。雖然連日的急行軍讓戰士們都已是飢腸轆轆了,可士兵們都吃慣了白米飯,揭開甑蓋見裡面盡是黑糊糊的,一粒米飯也沒有,都不敢盛。毛委員見狀,隨手拿了個粗瓷飯碗,滿滿地盛了一碗大口大口地吃了起來,吃了一碗又添一碗,大家見毛委員帶了頭,也就紛紛拿起碗來盛薯絲吃。戰士小王忍不住地問:「毛委員,這黑糊糊的薯絲我吞都吞不下,你怎麼吃得這樣甜?」毛委員一邊用筷子扒了扒碗里的薯絲,一邊用低沉的語調,一板一眼地說:「小兄弟,在山裡吃碗薯絲好不容易啊!要挖土、做畦、打秧、栽薯、鋤草、施肥,還要牽幾次藤;薯大了挖回家趁晴天刨絲、洗粉、曬絲。薯絲幹了還要交租納捐,留下的就不多了。有一年這里遭旱,薯乾死了,老百姓沒有吃,只得摘樹葉、野藤充飢。前邊那家房東的妻子,就是為了一勺薯絲被劣紳一腳踢死了。我們紅軍是為窮苦老百姓打天下的,想到這些苦事,我覺得有薯絲吃就是蠻不錯了,所以我吃起來就象摻了糖一樣甜。」聽到毛委員這樣一講,大家吃起來也特別香。
當天下午,略作修整的紅軍戰士們又投入了一場熱火朝天的戰斗中,為村民們收割水稻。碰到了驚慌失措的村民們,戰士們都笑容可掬的說出這樣一句話:「好甜的薯絲。」而在這熱火朝天的戰爭中還有一個更加高興的人,那就是毛委員,他親自出馬將第一擔糧食挑了出來給了村長。本來夠全村老幼忙碌半個月的的工作在一天下午的工夫就完成了,毛委員也整整挑了一下午的糧食,可是他興致不減的站在祠前台階上給村民們發表了演說。
聽說是毛委員要講話,人們都使勁鼓掌,巴掌都拍紅了還是不停。「各位父老鄉親、各位大嬸大嫂、各位兄弟姐妹:我們工農紅軍是共產黨領導下為工農打天下的軍隊。我們的目的就是要打倒土豪劣紳,推翻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建立蘇維埃政權,讓人們真正當家作主。
大家看看今天我們的生活吧,青壯年都讓反動派拉了壯丁,還有反動派無數的苛捐雜稅鄉丁谷、灶頭谷、學谷、豬頭谷、公耕超產谷、壯丁谷、屠宰稅、使用營業牌照稅、契稅、土地稅、、、、、我們還不進來反抗我們嗎?
讓人們真正當家作主靠幾個人,幾百人都是不得的,要靠千千萬萬的老百姓。一盞燈籠照不亮,千盞燈籠合在一起才亮堂堂。鄉親們,你們都來支持紅軍,父老鄉親,只要有你們的支持,我們的革命是一定會成功的!」
這正是,毛委員挑糧在高灘,紅軍傳統不能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