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典名人思鄉的小故事
『壹』 關於名人思鄉的小故事。多一點,謝了。
鄉愁
餘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專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屬那頭
後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呵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故事背景: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餘光中思鄉情切,在台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寫完後,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後來被海外遊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貳』 名人思念家鄉的小故事
一、蘇武的故事:
蘇武,字子卿。杜陵人,是西漢盡忠守節的著名人物。在漢武帝天漢元年,即公元前100年,他以中郎將之職奉命出使匈奴 蘇武沒到匈奴之前,有個漢人叫衛律,在出使匈奴後投降了匈奴。單於特別重用他,封他為王。衛律有一個部下叫做虞常,對衛律很不滿意。他跟蘇武的副手張勝原來是朋友,就暗地跟張勝商量,想殺了衛律,劫持單於的母親,逃回中原去。張勝很表示同情,沒想到虞常的計劃沒成功,反而被匈奴人逮住了。單於大怒,叫衛律審問虞常,還要查問出同謀的人來。蘇武本來不知道這件事。到了這時候,張勝怕受到牽連,才告訴蘇武。
單於為了逼迫蘇武投降,開始時將他幽禁在大窖中,蘇武飢渴難忍,但絕不投降。單於又把流放弄到北海,蘇武更是不為所動,渴飲雪,飢吞氈,依舊手持漢朝符節,表現了頑強的毅力和不屈的氣節。後來,昭帝即位後,漢朝和匈奴和親,漢朝要匈奴送還蘇武,但單於卻慌稱蘇武已死去。後來,漢朝使者有到了匈奴地區,得知蘇武依然健在,於是揚言說,漢朝的天子在上林苑中射到一隻大雁,雁的腳上系著帛書,帛書中清楚地寫著蘇武還活著。單於只好把蘇武送還。蘇武在匈奴里的前前後後的19年裡 蘇武用他的浩然正氣,銘記下對大漢忠貞不渝的信念。他用他的勇氣,忘卻了單於榮華富貴的引誘,北海的蘇武,那流放於荒山野原的鐵血男兒,用不屈與錚錚傲骨作出了最完美的詮釋。
二、崔顥的故事:
崔顥黃昏登上黃鶴樓,由孤獨產生濃烈思鄉情,作出千古名句: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旅美畫家楊令弗87歲時寫下兩封信,要章行嚴先生和美國國務卿基辛格轉交我國領導人,要求將骨灰故鄉太湖,並將保存的文物字畫悉數送回組國以報祖國哺育之恩。
三、陳嘉庚的故事:
愛國華僑陳嘉庚 1874年10月21日,陳嘉庚誕生在福建同安縣集美鎮一個普通商人家庭。他早年隨父去南洋經營工商業,先後開辦了30多個工廠,100多個商店,墾植了橡膠和菠蘿園10000多英畝,僱傭職工達到幾萬人,可謂家資萬貫。但身居海外的他卻念念不忘祖國。早在青年時期,陳嘉庚就決心獻身報國,救民於水火,1910年,他加入同盟會,剪去長辮,置身於辛亥革命的浪潮中。他先後為孫中山的革命活動募捐20多萬元。辛亥革命失敗後,陳嘉庚認為只有提高國民素質,才能挽救勞苦大眾於水火,因此他大力興辦教育。他在家鄉集美陸續辦起中小學、師范、商業、水產、航海、農業等許多學校。1921年,他又創辦了廈門大學,這是當時福建省唯一的大學。僅1921年到1937年這16年中,他就負擔了廈門大學的開辦費和經常費達400萬元。他逝世前在國內存款共300多萬元,全部捐獻給國家,用作發展教育事業。他一生為教育事業捐獻的錢有相當一部分是在他經濟困難的時候資助的,當他辦的公司已經被迫停業的情況下,他仍向銀行借款,來維持學校的生存。毛澤東曾贊譽他是「華僑旗幟、民族光輝」。
四、周恩來的故事:
「現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講話最後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後,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後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裡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嚮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麼辦?」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麼,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並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准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牆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盟大隊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人民揮手。
『叄』 名人思鄉的故事,要短,簡潔
唐·孔紹安
《落葉》 早秋驚落葉,飄零似客心。翻飛未肯下,猶言憶故林。
唐·宋之問
《題大萸嶺北驛》陽月南飛雁,傳聞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復歸來?
江靜潮初落,林昏瘴不開。明朝望鄉處,應見嶺頭梅。
唐·王 維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唐·李 白
《靜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
唐·李 白
《關山月》 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里,吹度玉門關。
漢下白登道,胡窺青海灣。由來征戰地,不見有人還。
戍客望邊邑,思歸多苦顏。高樓當此夜,嘆息未應閑。
唐·高 適 《除夜作》
旅館寒燈獨不眠,客心何事轉凄然。故鄉今夜思千里,霜鬢明天又一年。
唐·杜 甫
《螢 火》 幸因腐草出,敢近太陽飛。未足臨書卷,時能點客衣。
隨風隔幔小,戴雨望林微。十月清霜重,飄零何處規。
唐·杜 甫
《月夜憶舍弟》 戍鼓斷行人,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且未休兵。
唐·戴叔倫 《題稚川山水》
松下矛亭五月涼,汀沙雲樹晚蒼蒼。行人無限秋風思,隔水青山似故鄉。
唐·李 益 《行 舟》
柳花飛入正行舟,卧引菱花信碧流。聞道風光滿楊子,天晴共上望鄉樓。
唐·李 益 《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徵人盡望鄉。
唐·張 籍 《秋 思》
洛陽城裡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宋·王安石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間,中間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肆』 名人思鄉的故事
周恩來思鄉的故事-------
「現在,我們奪取了全國的勝利,淮安我是一定要回去看看的!」他的講話最後被一陣熱烈的掌聲淹沒。
7年後,他在西花廳接見淮安縣副縣長王汝祥時又說:
「是啊,我何嘗不想回去看看!1946年,我在南京梅園新村時,有一回夢見自己又在文渠里劃船,醒來後便想,將來全國解放了,我一定回去看看,可這些年多少事情等著我去做。有時候工作忙,遇到棘手的事情,難遣的煩惱,緊張得飯都顧不上吃,覺也不能睡,真想立即回去約幾位童年時代的朋友,爬爬鼓樓(即今鎮淮樓),放放風箏……」
王汝祥雖然能體會周恩來的話,但仍不忘臨來時縣委常委們的囑托:您老也要注意休息,工作再忙,有時間也要回家看看啊!」
周恩來微笑著回答說:「老王,你是『父母官』,我心裡話對你不隱瞞,我講個故事你聽聽,你給裁判裁判:有這么一個擺渡的,他在湍急的河流中,把船劃到河中心,這時,他感到很疲勞,而對岸是旅客很嚮往的地方,你說,這個擺渡的該怎麼辦?」
是的,在周恩來的心目中,他只是個擺渡的艄公,他要拚命「搖櫓」,把全國人民載向富裕的「彼岸」,那麼,他也就只能舍「小家」而顧「大家」了。
周恩來思念家鄉,多次說過自己要回家看看。為此,淮安縣領導曾悄悄修繕了他的故居,並拓寬了南門大街等城區主要幾條街道,維修了他放過鴿子的鎮淮樓、攀登過的文峰塔,還疏浚了他劃過小船的文渠。然而,這樣的准備一而再,再而三,他都沒有回來。於是,不知從什麼時候起,淮安人傳起了周恩來曾在飛機上看過淮安的故事。
一說是1956年,周恩來的八嬸楊氏去世時,周恩來為報答老人家當年的撫育與監護之恩,在無法回家奔喪的情況下,曾專門乘坐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淮安師范的那段城牆上扔下一封祭嬸母的信。為此,當年的淮師學生還被學校領導組織起來去尋找這封信。結果當然是一無所獲,因為根本沒有這回事。
一說是1958年大躍進時,淮安的林集公社聯盟大隊獲得全國農業先進單位的光榮稱號,加之那年夏天王汝祥副縣長進京當面請他,所以周恩來專門乘飛機飛臨淮安上空,在飛機上向家鄉人民揮手。
『伍』 名人思鄉的小故事
手抄報么,我讀高中的時候也辦過,呵呵~
納蘭性德《長相思》(高中語文自學課本裡面有這個)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關那畔行,夜深千帳燈。風一更,雪一更。聒碎鄉心夢不成,故園無此聲。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十五日,性德隨從康熙帝詣永陵、福陵、昭陵告祭,二十三日出山海關,《長相思》作於出關前後之途中。作者出關時冰雪未銷,又離開了京城千山萬水,對於生於關內,長於京城的性德而言,一切都是那麼荒涼,那麼寂寞,於是不由人思念家鄉親人朋友,作者有感而發,填下這首《長相思》。
再給個當代的:
席慕容《鄉愁》
故鄉的歌 是一支清遠的笛
總在有月亮的晚上 響起
故鄉的面貌 卻是一種模糊的悵望
彷彿霧里的 揮手別離
離別後
鄉愁是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永不老去
小時候最喜歡的事就是聽父親講故鄉的風光。冬天的晚上,幾個人圍坐著,纏著父親一遍又一遍地訴說那些發生在長城以外的故事。我們這幾個孩子都生在南方,可是那一塊從來沒有見過的大地的血脈仍然蘊藏在我們身上。靠著父親所述說的祖先們的故事,靠著在一些雜志上很驚喜地被我們發現的大漠風光的照片,靠著一年一次的聖祖大祭,我一點一滴地積聚起來,一片一塊地拼湊起來,我的可愛的故鄉便慢慢成型了。而我的兒時也就靠著這一份拼湊起來的溫暖,慢慢地長大了。(節選自席慕容《沒有見過的故鄉》)
『陸』 名人思鄉的故事,簡短些。不多於50字
王安石是撫州臨川(今江西省臨川縣)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神宗熙寧二年(1069),王安石當宰相後,決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堅決反對,沒幾年就被罷了官。他在京城閉居無聊,決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兒。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揚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令江蘇省南京市),路過於京口(令江蘇省鎮江市)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時,船靠碼頭,不再走了。他站在船頭上,極目西望,但見青山隱隱,江水滔滔,春風綠野,皓月當空,觸景生情,更加懷念起金陵鍾山(又名紫金山)的親人來了。他走進船舶,拿出紙筆,略一思索,就寫了一首題名《泊船瓜洲》的詩:
京口瓜洲一水間,
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
明月何時照我還?
寫完後,王安石覺得「春風又綠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麼景象,缺乏詩意,想了一會,就提筆把「到」字圈去,改為「過」字。後來細想一下,又覺得「過」字不妥。「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但要用來表達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於是又圈去「過」字,改為「入』字、「滿」字。這樣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滿意的字。他覺得有些頭疼,就走出船艙,觀賞風景,讓腦子休息一下。
王安石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更顯得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想到這里,王安石好不高興,連忙奔進船艙,另外取出一張紙,把原詩中「春風又到江南岸」一句,改為「春風又綠江南岸」。
為了突出他反復推敲來之不易的那個「綠」字,王安石特地把「綠」寫得稍大一些,顯得十分醒目。
一個「綠」字使全詩大為生色,全詩都活了。這個「綠」字就成了後人所說的「詩眼」。後來許多談煉字的文章,都以他為例。
一年初春時節,詩人王安石從揚州到了瓜州渡口,歸心似箭,想早日返回金陵鍾山的寓所——他因變法失敗而被罷相之後,一直住在這里。他打算先坐船橫渡長江,到對岸的京口(今江蘇省鎮江)上岸,然後連夜趕路回鍾山。
漸進黃昏,船就要靠近南岸,馬上可以上岸趕路了,詩人不禁往西邊眺望著,只見峰巒重疊,綿延不斷,伸展到遠方,最後被雲霧所遮裹,看不到夕陽外的鍾山。但它並不遙遠,要知道,從京口到金陵,中間不過隔了幾座山峰而已!船一靠岸,王安石第一個跳上岸,忽然一陣春風吹來,夾帶著一陣使人心醉的花香。啊!詩人的腳步正好趕上了春天的腳步,雙腳踏上了江南綠色的地毯。回望江北岸,只有那蒼蒼的暮靄和滾滾的煙波……這時,一輪明月從東方升起,它將伴隨著詩人連夜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王安石一時興起,隨口吟出一首絕句:
京口瓜州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
春風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
他一路上反復吟誦著,思考著,總覺得第三句中的「到」字太平庸,也不夠貼切。後來改為「過」字,讀了幾遍,又嫌不好;又改為「入」字——「春風又入江南岸」,咦,這象什麼話?不好!他自言自語著,然後又改為「滿」字——「春風又滿江南岸」,唉,越改越不像話了,詩人又拋棄了「滿」字,跑了十多里路,想了又想,改了又改,卻總是找不到一個妥貼的字眼。最後,他忽然想到在船上望見的綠色的山、綠色的水、綠色的田野和草木……綠,不正是江南春天的象徵嗎? 何不用一個「綠」字呢?於是詩人大聲吟誦道:
「春風又綠江南岸」——好一個「綠」字!
王安石到此才確定用「綠」字來取代「到」、「過」、「入」、「滿」等字眼。第二天,詩人回到鍾山的寓所,就立即把這首詩抄錄在自己的稿本上。
詩人想用一個動詞來表現江南春天的景象,但他最終選擇了一個形容詞,將形容詞作動詞用,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綠」不僅表明「綠色」,還有「吹綠了」的意思 ,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美。
『柒』 名人思鄉故事 名人思鄉故事
http://www.dy7cd.com/knowledge/2006/108153.shtml
http://www.wxxyxq.com/bbs/read.php?tid=59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