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書幼兒故事
1. 小明借書的故事
32×7=224
224<228
∴不能按時歸還
2. 關於讀書的小故事
伽利略好奇善問
伽利略是義大利偉大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他在力學上的貢獻是建立了落體定律,發現了物體的慣性定律、擺振動的等時性、拋物運動規律,確定了伽利略原理。他在比薩大學讀書期間,就非常好奇,也經常提出一些問題,比如「行星為什麼不沿著直線前進?」一類的問題,有的老師嫌他問題太多了,可他從不在乎,該問還問。有一次,伽利略得知數學家利奇來比薩游歷,他就准備了許多問題去請教利奇。這一次可好了,老師誨人不倦,學生就沒完沒了地問。伽利略很快就學會了關於平面幾何、立體幾何等方面的知識,並且深人地掌握阿基米德的關於杠桿、浮體比重等理論。
美籍中國物理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李政道先生說得好:「打開一切科學的鑰匙毫無疑義是問號。」因此,要想在學業上有所建樹,必須有好奇之心,善問之意。
2、少年魯迅
一代文豪魯迅先生也曾是寫對聯的好手。少年時代的魯迅在上學塾時,先生就教他們作對。一次,塾師壽鏡吾老先生出了上聯「獨角獸」,讓學生們對下聯。立時塾房活躍起夾了,有的孩子對出「九頭鳥」,有的孩子對出「三腳蟾」,有的孩子對出「百足蟹」等等,惟獨周樟壽(魯迅原名)一語不發,等課堂上平靜下來後,他站起對出「比目魚」。課堂立時悄然,沒有再應對的了。壽老先生在—一評論了前者之後,最後稱贊周樟壽對得最好。因為「獨非數字卻有一」的意思,而「比」也非數字,卻相當於「二」。兩者雖俱無數字卻都有數的含義,真是恰到好處。
經老師的點撥,同伴們佩服得五體投地,樟壽雖小卻語驚四座。
3、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後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直到半小時後,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4、毛澤東的讀書故事:
毛主尤其喜歡「動筆」讀書。只要是他讀過的書,他都會不厭其煩地將書中錯別字和點錯的標點改正了。毛主席還喜歡加批註,上學時就曾批註鮑爾生著的《倫理學原理》,在10萬余字的原著上,他用工整小楷寫了1萬多字的批註。後來這本書被一個同學借去,直到1950年,才展轉還給毛主席。毛主席又高興地批註了自己寫在書中的批語。
5、 張廣厚的讀書故事: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6、聞一多醉書
聞一多讀書成癮,一看就「醉」,就在他結婚的那天,洞房裡張燈結綵,熱鬧非凡。大清早親朋好友都來登門賀喜,直到迎親的花轎快到家時,人們還到處找不到新郎。急得大家東尋西找,結果在書房裡找到了他。他仍穿著舊袍,手裡捧著一本書人了迷。怪不得人家說他不能看書,一看就要「醉」。
7、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後閉目靜思。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像力,不至於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8、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於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願。後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於被他抄錄到手。
9、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於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10、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11、施洋搓腳夜讀
二·七大罷工著名的工人領袖施洋,幼年家道貧寒,買不起燈油。村裡有一座叫隆興觀的古廟,廟里點有一盞長明燈,他就在古廟里讀書。冬季寒冷,腳凍得難受。起初他不時地站起來跺腳,後來覺得這樣浪費時間,便削了一根圓滑的木棍,放在腳底下,一邊讀書一邊來回用腳搓木棍,搓暖了腳,他又能安心讀書了。
12、魯迅賣獎章
魯迅在南京江南水師學堂讀書時,因考試成績優異,學校獎給他一枚金質獎章。他沒有戴此獎章,作為炫耀自己的憑證,而是拿到鼓樓大街把它賣了,買回幾本心愛的書和一串紅辣椒。每當讀書讀到夜深人靜、天寒體困時,他就摘下一隻辣椒,分成幾片,放在嘴裡咀嚼,直嚼得額頭冒汗,眼裡流淚,嘴裡「唏唏」,頓時,周身發暖,困意消除,於是又捧起書攻讀。
13、王亞南綁在柱子上讀書
我國著名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資本論》最早的中文翻譯者王亞南,1933年乘船去歐洲。客輪行至紅海,突然巨浪滔天,船搖晃得使人無法站穩。這時,戴著眼鏡的王亞南,手上拿著一本書,走進餐廳,懇求服務員說:「請你把我綁在這根柱子上吧!」服務員以為他是怕自己被浪頭甩到海里去,就照他的話,將王亞南牢牢地綁在柱子上。綁好後,王亞南翻開書,聚精會神地讀起來。船上的外國人看見了,無不向他投來驚異的目光,連聲贊嘆說:「啊!中國人,真了不起!」
14、黃侃誤把墨汁當小菜
1915年,著名學者黃侃在北大主講國學。他住在北京白廟胡同大同公寓,終日潛心研究「國學」,有時吃飯也不出門,准備了饅頭和辣椒、醬油等佐料,擺在書桌上,餓了便啃饅頭,邊吃邊看書,吃吃停停,看到妙處就大叫:「妙極了!」有一次,看書入迷,竟把饅頭伸進了硯台、硃砂盒,啃了多時,塗成花臉,也未覺察,一位朋友來訪,捧腹大笑,他還不知笑他什麼?
15、 曹禺真讀書假洗澡
抗日戰爭期間,曹禺在四川江安國立劇專任教。一年夏天,有一次曹禺的家屬准備了澡盆和熱水,要他去洗澡,此時曹禺正在看書,愛不釋手,一推再推,最後在家屬的再三催促下,他才一手拿著毛巾,一手拿著書步入內室。一個鍾頭過去了,未見人出來,房內不時傳出稀落的水響聲,又一個鍾頭過去了,情況依舊。曹禺的家屬頓生疑惑,推門一看,原來曹禺坐在澡盆里,一手拿著書看,另一隻手拿著毛巾在有意無意地拍水。
3. 寫借書的故事的作文
星期天,我到小蘭家玩,看到她家書架上擺放了許多書,我彷彿來到了專書的世界屬。 書架上的書擺得很整齊,還分了類,有歷史類、文學類、童話類…… 這里有一本我最喜歡看的《故事大王》這本書映入我的眼簾,吸引了我。我想把書借回家看,那多好!可是,上次我向小蘭借的那本《動物王國》時,把這本書弄壞,我還書的時候小蘭很生氣。我猶豫了一會兒,終於鼓起勇氣向小蘭說:「你可以把這本書借我嗎?」小蘭猶豫了一會兒說:「好吧,我一定會愛護書的。」最後我拿著書高高興興的回家了。 我不僅借到了書,而且懂得要愛護書。
4. 林小時候的故事,就是他在方圓五十里借書的那個故事
匡衡,與他相關的成語是「鑿壁借光」
匡衡(生卒年不詳),字稚圭, 山東(今棗庄市嶧城區王莊鄉匡談村,另一說為:山東省臨沂市蒼山縣匡王村)人。西漢經學家,以說《詩》著稱。元帝時位至丞相。
5. 周恩來冒雨借書的故事的故事(100字左右)
有一天外面下著大雨,圖書館的門被推開,原來是拿著流水雨傘,挽著濕透褲腳的周恩來。管理員不好意思地低聲道歉,原來在這之前剛有人打電話來要借書,被她一口回絕了,沒想到這個人是周總理。周恩來笑著誇獎她做事有制度有原則,還說為了看書,淋點雨走點路不算什麼。
(5)借書幼兒故事擴展閱讀
周恩來(1898年3月5日-1976年1月8日) ,原籍浙江紹興,1898年3月5日生於江蘇淮安。192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是以毛澤東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逝世受到極廣泛的悼念。由於他一貫勤奮工作,嚴於律己,關心群眾,被稱為「人民的好總理」。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周恩來始終嚴以律己、廉潔奉公,集中表現為他無私奉獻的精神。周恩來同志畢生嚴以律己、艱苦樸素,只求奉獻、不思回報。他說:「對自己應該自勉自勵,應該嚴一點,對人家應該寬一點,『嚴以律己,寬以待人』」。
他經常告誡領導幹部要過好思想關、政治關、社會關、親屬關和生活關,始終保持共產黨人的政治操守和優良作風。他對自己的工作,總是經常進行反思,自覺開展自我批評、自我總結、自我考察、自我完善,從不文過飾非。他身居高位,但從不搞特殊化,凡要求黨員和群眾做到的,他自己首先做到。
他說:「精神生活方面,我們應該把整個身心放在共產主義事業上,以人民的疾苦為憂,以世界的前途為念。這樣,我們的政治責任感就會加強,精神境界就會高尚。」「物質生活方面,我們領導幹部應該知足常樂,要覺得自己的物質待遇夠了,甚至於過了,覺得少一點好,人家分給我們的多了就應該居之不安。要使艱苦樸素成為我們的美德。」
他睡的是普通木板床,他的衣服補了又補。他嚴格要求自己的親屬,給他們訂立了「十條家規」,從沒有利用自己的權力為自己或親朋好友謀過半點私利。
他身後沒有留下任何個人財產,他和鄧穎超同志一生中的全部工資積蓄都交了黨費,他的骨灰撒在祖國的江河大地上。他說:「我們這一輩子和這一個時代的人多付出一點代價,是為後代更好地享受社會主義幸福」。周恩來同志一生心底無私,嚴以律己,廉潔奉公,是共產黨人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典範。
6. 宋謙借書苦學的故事
家貧無從至書以觀,每假借於藏書之家,手自筆錄,計日以還,天大寒,硯冰堅,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錄畢,走送之,不敢稍俞約。
7. 關於我竊讀或千辛萬苦借書的故事
鑿壁偷光?
漢朝時,有一個叫匡衡的人。小的時候,家裡很窮,他沒錢讀書,專也沒屬錢買書。同鄉有個富翁家中藏書很豐富,匡衡就去他家做工,卻不收分文工錢。富翁感到很奇怪,問匡衡這是為什麼。匡衡說:「我不想要工錢,只希望您能把家中的書都借給我讀,我就心滿意足了。」富翁聽了深受感動,答應了他的請求。從此,匡衡就有書讀了。
但是,他白天要做活,晚上才有時間讀書。可因為那時候的燈是油燈,他家裡那麼窮,根本買不起燈油,匡衡為此非常著急。有一天,他忽然發現從簡陋的屋子的縫隙中,透過了鄰家的燈光。這使匡衡非常興奮,他立刻想到了一個聰明的辦法。他一點點地在挨著鄰家的牆上鑿穿了一個洞,「偷」來了鄰家的一點光亮。從此,他每天捧著書本,在洞前映著微光努力讀書,最終成為一位學問淵博的學者。
8. 五一班的同學去圖書館借書五分之一的同學借了兒童故事十分之二的同學借了意林
如果有同學借你的書,那你就去借給他吧,因為知識是可以共享的,所以的話不要那麼吝嗇。
9. 幼兒和圖書對話的故事
記得還是小學的時候,我的作文水平很差,於是,我的大姐給我訂閱了《小學生作文》,一向沉默寡言的我把大部分時間留給了這本雜志,我和書之間的故事. 後來,在我的小筆記本上多了一條條的好句摘錄.在寫作中,我偶爾會把它們穿插進去.就這樣,我的作文漸漸被老師念作範文.這使我更傾心於讀書. 進入初中,大姐為我訂閱了《中學生作文選刊》,我更是如飢似渴地讀著.在初二的一個下午,我把一首信手塗鴉的小詩交給了語文老師,老師給了我80分的獎勵.要知道那時的我們,作文能得80分已經算高分了. 再後來,進入了師范,我的寫作老師推薦我訂閱了《人民文學》.說實話,那時的我,根本談不上對文學的理解或者是追求,充其量也只是為了某一種表現欲吧.也就是這樣,進入師范的我,顯得有些放縱,而對書也相對荒廢了許多. 在進入師范的第二年,我的第一首小詩《夢難留》發表在了昭通文聯主辦的文學刊物《南高原》上.於是,我再一次與書結緣.後來,在幾個朋友的撮合下,詩集《美麗的阡陌》收錄了我的三首小詩,而這一切,與我的閱讀有著直接的關系. 參加工作後,有了自己的工資,雖然有朋友告訴我應該閱讀大量的中外名著,但我還是選擇了訂閱雜志.雜志的短小性,更適合我的閱讀,直至現在,我還保留著閱讀雜志的習慣,《短篇小說選刊》《雜文選刊》是我每月必讀的雜志. 隨著時間的流逝,也隨著在寫作的過程中越來越多顯現出的蒼白,使我認識到了讀經典名著的必要,於是,我惡補了大量的中外名著.在課余時間,我會拿上一本好書,走進河濱公園,找一處陰涼,進行一次與書的對話.在這些對話中,我常常被名家的大氣所折服,被名篇的宏偉構築所感染;在這種對話中,無疑,我進入了另一個精神世界! 我和書的故事 從小我就愛讀書,而且書,每天對我來說也是必不可少的,小學生作文《我和書之間的故事》. 在我還沒上幼兒園前,書籍已佔了我的生活一部分.媽媽在報社給我訂了許多兒童書刊,每天,只要一見著書,就吵著讓媽媽讀.在幼兒階段,應該保持充足睡眠才好,可我卻每天晚上讓媽媽讀故事,有時一讀就讀到11點多. 後來,我認識了一些字,就開始自己讀了.正在這時,我也不再愛看那些啟蒙書,開始讀一些童話或連環畫之類的書.記得我第一次看童話書,是一套的書,裡面還有帶字的拼圖,讓我理解的更加完整.那部書里我讀的第一個故事是《美人魚》,讀完後,我還大聲地背誦給家人聽呢!有時,晚上睡不著覺,我就聽一種叫「故事盒」的小磁帶,裡面播的全是童話.這些故事讓我豐富了閱讀的理解力,並且,我也從故事中學到了做人的道理. 這些,是我一,二年級前對閱讀書籍的初步認識. 到三年級是,作文走向了我.每次寫作,我都會想想那些書中的好詞好句,並巧妙的把它們用到作文中.有幾次考試後,老師還把我的作文當成範文朗讀.至今我還記得,那次作文的題目是《我喜歡吃的水果》. 三年級的暑假,我又讀了有名的一些小說和歷史故事,名人傳記,精典名著等書.那期間,我象著了磨似的讀著,每天心裡想的都是書中的人物,我每天也在享受著閱讀帶給我的快樂,這一假期下來,我讀了有20來本書.我們家旁圖書借閱的書店我如果借書,連老闆都記住我了. 隨著年級的增高,我又開始讀一些散文等. 12年,書籍成了我必不可少的東西,它幫我打開了知識的大門,也陪我走過了求知的慢慢長道,讓我得到了心靈的凈化,它讓我有了奮斗的目標.書籍,在我和它之間永遠不會畫上休止符,它會陪著我走過每一天. 〔我和書之間的故事〕【失敗是什麼?沒有什麼,只是更走近成功一步;成功是什麼?就是走過了所有通向失敗的路,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成功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