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講聊齋的故事讀後感

講聊齋的故事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1-02-14 14:01:35

❶ 聊齋志異的讀後感

[聊齋志異的經典讀後感]2011-04-02聊齋志異的經典讀後感簡潔100字至少高3水平生動獨特視角對於聊齋志異里的故事,我覺得說作者寫他的目的是例如什麼反封建一類的,是對他的一種褻瀆,這裡面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作者聽到的傳說或是自己編的故事,只是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作者通過一些離奇的故事,寫出自己的看法、期望與現象,聊齋志異的經典讀後感。有一定時代的烙印,在客觀上折射社會現實,但不等同於主這些這部作品的目的是批判現實的黑暗。故事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用來描述人與鬼之間純潔、真摯、相互扶攜的情感。這說明,作者對於當時的時代,是有幻想的。聊齋倒是說了一個事,那就是到多數的妖精本性也都是善良的。而對於現在的社會,人們時常抱怨世風日下,人們沒有了過去的那種淳樸,變得自我、驕橫、自私、勢力,然而,不變的卻仍是,在世上,好人永遠比壞人多。我們可以用一個放大鏡去觀察我們的生活,但觀察身邊令我們感動的事,還是專門關心社會中不和諧的聲音,取決於拿著放大鏡的我們。我並不是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社會上不公正的事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而是用一個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以求解決矛盾。一個義憤填膺的人,體現的是誰會的正義感,但一群義憤填膺的認為在一起,只顧"正義"地指責,將會帶來非常不好的誰會影響,使一件本身並不是多麼嚴重的問題,帶上各種高帽子,隨便是誰,都湊上來發表幾句無關痛癢的評論和指責,接著就又有"世道變了,人心不古"的感嘆,然而這樣真的可以解決問題么?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利用正義的事,來感化不和諧的聲音,這么說或許有一些太過於理想化,但是,至少可以有一個積極的社會氛圍,而不是怨聲載道。聊齋告訴我們,妖精也可以與人類和諧相處,那我們又為什麼要帶上有色眼鏡看這樣一群人?生活中會有一些人給人的印象就是"不是好人",但永遠不要在不了解一個人之前,給他戴上任何帽子。有的人看上去和顏悅色,但實際上笑裡藏刀;有的人看上去總黑著臉,但總會給你最給力的支持。聊齋這些故事,也告訴我要學會了解一個人的本質,不要以貌取人。讀《聊齋志異》有感前兩天,我讀了蒲松齡先生的《聊齋志異》。"聊齋"是他書屋的名稱,"志"是記述的意思,"異"是指奇異的故事。連起來解釋,顧名思義,在聊齋這個書屋記述的奇異故事。《聊齋志異》以神奇怪異作為情節構思的基本風格,以曲折離奇作為情節結構的基本模式,以簡潔准確的細節刻畫作為情節的有機組成部分,以刻畫人物形象作為情節的最終宗旨,並間以豐富多變,千姿百態的敘事手法,使其成為情節小說的典範。這本書題材的特點就在於一個"異"字。它大多寫花妖狐鬼的故事。其中有寫鬼的,有寫狐的,也有既寫鬼又寫狐的。此外蟲魚鳥獸,花草樹木,在蒲松齡的筆下無不可以成精變人。就是一些沒有出現蟲魚鳥獸、花草樹木的故事中,也總有怪異之事。如《促織》中成名之子魂化蟋蟀,《阿寶》中孫子楚魂附體鸚鵡等。這些神狐鬼寐的故事,有的揭露封建官府的黑暗,有的批判科舉制度的弊病,有的表現青年男女沖破封建禮教、爭取婚姻自由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社會矛盾,以懲惡揚善為主,表達了人民的願望,讀後感《聊齋志異的經典讀後感》。我們也應該努力學習,弘揚社會真理,《聊齋志異》讀後感一看到這本書熟悉的題目,不少人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電影--《畫皮》,電影里那些恐怖誇張的故事情節時到今日仍然令我們心有餘悸,所以很多人一定會誤以為《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恐怖小說,大錯特錯!這本經典耐讀的小說如果單單停留在這么低級的層面的話,它還會從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嗎?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通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意味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從中我感受到,眼睛所看到那美麗的景象深處並不一定是美好的。正如俗話所說"人不可貌相,還水不可斗量。"往往那另人看不起的外表下,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加鑽石般透明閃亮的心靈,比海還深比宇宙還深的心靈。其實,《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後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隻托給鬼母所養的狐狸精,可她並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並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後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後,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麼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歷史上的今天:htc宏達電擁有多少名員工?2011-04-02回家的誘惑2011-04-02動畫片聖鬥士出到那了2011-04-02〔聊齋志異的經典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❷ 聊齋的讀後感怎麼寫,請指教,謝謝。

一、《聊齋志異》使用的是文言,這對於它的傳播和影響有不利的一面。但它在社會上居然
廣泛流傳開來,突破了語言的障礙,關鍵在於它是成功的小說,創造出了生動感人的人物形
象,反映出了歷史所提出的新問題、新動向、新趨勢,從而在讀者的思想感情里引起強烈的
共鳴。正因為如此,才能進一步影響到美術、戲劇、曲藝的再創造,甚至在近代還產生了專
說《聊齋》的評書名家。這又進一步間接地幫助《聊齋志異》在社會上繼續擴大影響,使之
變成了家喻戶曉的書,變成海外許多國家爭賞的短篇名著。因此,用《聊齋志異》的文言比
古文的語言更淺近明暢的說法以解釋其影響面廣,是不夠的。因為,它以前以後還有一些白
話小說,語言是更好懂的,但是其影響卻遠遠趕不上《聊齋志異》,有的甚至早就被人忘記
了,可見語言的文白並沒有起決定性的作用。
辯明這一問題,目的是把《聊齋志異》與「聊齋風」式的作品區別開來,後者曾長期被
看作同前者是一個流派,這是很不恰切的。
繼《聊齋志異》之後,又出現了《新齊諧》、《諧鐸》、《夜譚隨錄》等一批筆記小
說。有的僅筆法仿《聊齋》而雜記方物,既不敢觸及社會問題,又寫不出動人的故事和人物
形象,無憤激之情,有閑暇之致,「戲編」文字以自賞,與人民的疾苦不相干,從精神上同
《聊齋志異》是背離的,甚至是對立的,怎麼能算作一個流派呢?
稍可同《聊齋志異》抗衡者,是乾嘉時紀曉嵐的《閱微草堂筆記》,並欲取而代之。紀
曉嵐是總編《四庫全書》的大學者,可是一比較蒲松齡,他就現出才短了。「然才子之筆,
非著書者之筆也。……小說既述見聞,即屬敘事,不比戲場關目,隨意裝點;……今燕昵之
詞,媒狎之態,細微曲折,摹繪如生,使出自言,似無此理,使出作者代言,則何從而聞
之?又所未解也。」為什麼「未解」,分不清小說和非小說的區別嘛!按照他的看法,則其他長篇小說更不可解矣。一個不懂小說的人,要寫一部書以代替盛行百年的小說,難免要落
空。所以,《聊齋志異》盛行到現在,而《閱微草堂筆記》在社會上的影響就很小了。至於
它以後的一些同類型的書,則「已不足以稱小說」,更與《聊齋志異》不相類了。從這個意
義上講,說《聊齋志異》是文言小說系統中空前絕後的一部巨著,未嘗不可。
你相信世上有鬼嗎?不相信?我就相信。我告訴你啊,第一,左手食指有黑痣的人;第二,頭發枯黃無光澤的人;第三,家裡木梳超過4把的人;第四,凌晨2點47分洗臉的人;第五,凌晨1點44分出生的人;第六,額頭發青的人;第七,在家中衛生間的鏡子里可以直接看到窗戶的人;第八,在5月14日打破碗的人。以上幾種人呢,可以看見鬼。自己好好檢查一下吧,嘿嘿!好了好了,閑話少說,總之,你看了《聊齋志異》就知道了。其中,我最喜歡的兩個故事是《畫皮》和《花姑子》,兩相比較,《畫皮》更恐怖一些,而《花姑子》有靈異之風。《畫皮》講的是一個鬼,它取人之皮披在自己身上冒充人,因而奪取了顧生的心臟,顧生的妻子陳氏幸好得到了一個乞丐的幫助,救活了顧生。而《花姑子》大家應該不陌生吧,安生(安幼輿)與美麗的獐子精花姑子之間的傳奇故事,我也就不多說了。
其實,《聊齋》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後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作者生活好的不少,比他生活差的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
最後,還是以作者的一首詩為結尾吧:
姑妄言之故聽之,
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
愛聽秋墳鬼唱詩!

❸ 聊齋讀後感

《聊齋志異》是一部具有獨特思想風貌和藝術風貌的文言短篇小說集。多數小說是通過幻想的形式談狐說鬼,但內容卻深深地紮根於現實生活的土壤之中,曲折地反映了蒲松齡所生活的時代的社會矛盾和人民的思想願望,熔鑄進了作家對生活的獨特的感受和認識。蒲松齡在《聊齋自志》中說:「集腋為裘,妄續幽冥之錄;浮白載筆,僅成孤憤之書:寄託如此,亦足悲矣!」在這部小說集中,作者是寄託了他從現實生活中產生的深沉的孤憤的。因此我們不能只是看《聊齋志異》奇異有趣的故事,當作一本消愁解悶的書來讀,而應該深入地去體會作者寄寓其中的愛和恨,悲憤和喜悅,以及產生這些思想感情的現實生活和深刻的歷史內容。由於《聊齋志異》是一部經歷了漫長時期才完成的短篇小說集,故事來源不同,作者的思想認識前後有發展變化,加上作者世界觀本身存在矛盾,因而全書的思想內容良莠不齊,比較復雜。但從總體看來,優秀之作佔半數以上,主要傾向是進步的,真實地揭示了現實生活的矛盾,反映了人民的理想、願望和要求。歌頌生活中的真、善、美,抨擊假、惡、丑,是蒲松齡創作《聊齋志異》總的藝術追求,也是這部短篇小說集最突出的思想特色。
書中的作品情節離奇曲折,但又簡潔,幻化形象刻劃得獨具特色。雖為文言,但凝練之外又極形象傳神,富有表現力,而且語言利落直觀明了。三百年來,《聊齋》故事在民間廣為傳播歷久不衰,先後被譯成十幾種文字,成為世界人民共同的精神財富。《聊齋志異》是中國古典小說的珍品,這部短篇小說集在他創作之初便有人傳抄,成書之後流傳更加廣泛。十九世紀中葉傳播到國外,已有英、法、德、日等二十多個語種的譯本。《聊齋志異》在敘述、描寫人和各種靈異之物的交往時,往往按照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的模式安排故事情節。同類相應、同氣相求是一種古老的觀念,指的是同類事物能夠彼此趨近,產生感應,實現生命層面的溝通。《聊齋志異》的許多就是以同類相應、同氣相求為契機而發生、延展的故事.

❹ 聊齋的讀後感

今年寒假,媽媽給我買了一本《聊齋志異》。《聊齋志異》非常有趣,不久我就看完了這本書。
《聊齋志異》是一部經典小說,是蒲松齡的著作。《聊齋志異》是古代靈異、志怪小說的集大成者,有「空前絕後」之美譽。《聊齋志異》看來偏偏講的鬼、狐、仙、怪,其實字字都是人、情、世、態字里行間無不飽含著作者對人生的豐富體驗和深刻智慧。
在《聊齋志異》中的《嬰寧》這章中,講述了一個容貌美麗的狐仙嬰寧與一位叫子服的秀才相戀的故事,嬰寧有情有義、心靈純潔,比現實中的人更加可親可愛。雖說她是一隻托給鬼母所養的狐狸精,可她並沒有邪惡,喜歡笑。她讓子服將自己的父母合葬,並且感激子服一家人對自己的關照,後來,子服的母親給他們兩個人主持了婚禮,一年過後,嬰寧生下一個胖兒子,不認生,見人就笑,很像他母親。
其實,《聊齋志異》表面上在講鬼、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我從這本書上感受到了,蒲松齡當時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沒有幾個。想到這里,還有誰沒有理由再去好好學習,去把社會不規則的事情改正過來?我想,每個讀過《聊齋志異》的人,都能深刻的體會這本書的含義,要是想過上美好、不被欺負的生活,那麼我們就要從現在開始,從身邊做起,以自己為榜樣,做一個有素質的人。在這里,我又不禁佩服作者的慧眼明珠,佩服他敢於正視現實的精神!
最後,還是以作者的一首詩為結尾吧:
姑妄言之故聽之,
豆棚瓜架雨如絲。
料應厭作人間語,
愛聽秋墳給唱詩!

❺ 聊齋志異讀後感50字

《聊齋志異來》表面上在講鬼、狐源一類的故事,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腐敗,在康熙時期的中後期,也就是蒲松齡所在的那個時代,貪污成風,贓官比比皆是,清官能有幾個?比蒲松齡生活好的人不少,比他生活差的人更多,然而他們未必都會去思考這些社會問題。作者大膽地揭開了所謂:「盛世」下的「爛疤」替那些飽受迫害的下層人民提出控訴!

《聊齋志異》給我帶來我不同的感覺,它並不像別的鬼怪小說。凈講那些恐怖誇張的鬼故事,一點兒都不給讀者有發人深醒的思想。
這本書讓我感覺到了眼睛看到的美麗事物並不一定是梅後的。正如俗話說得好「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往往看起來不怎樣的外表下,卻有著一顆純潔,美好如鑽石般透明閃耀的心。
這本書有許多這樣感人的故事,他告訴了我們許多道理:如:孝敬老人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孝心能融化世間的邪惡和醜陋的一面;開心和生命是重要的,有了生命但不能沒有開心,但是有了開心沒有生命更是不行的,生命和開心要同時具備才可以生活的更有意義。

❻ 《聊齋》讀後感

[《聊齋》讀後感]

小時候看到過電視劇《聊齋》,感覺很可怕,特別是剛開始有一個燈籠在黑夜中隨風飄盪,配合著古怪的音樂,我總是把兩耳緊緊塞住,《聊齋》讀後感。

上了大學,同學借本白話本的《聊齋志異》,感覺很有些意思,就多少看些,故事很曲折、離奇,但語言優美。可惜沒看完。

終於,工作了以後,我在暑假之餘能認認真真地把它讀完,並寫點自己的感受,與眾人共享。

《聊齋志異》相傳是落第秀才蒲松齡寫的。他屢次科舉都不中,後來在類似現代廣場之類的地方提供席子和零食,讓人講述平生的奇事、怪事,慢慢地積累,寫成了這本書。

確實,書中多是奇事、怪事,但大致有以下幾個特點:

其一:人和鬼或者的狐的恩怨情愁。對鬼,我們一直再思考,或相信,或反駁,或徘徊。書中有很多鬼,有些鬼,特別是女鬼多以美色獲取男性的陽氣,如李小倩等。這種鬼有兩種結局,一種是受好人的指點轉入正途,一種是被道士等捉拿。受好人指點的多與好人結為夫妻,過起舉案齊眉的日子,讓人很羨慕。有些鬼是討債的。有討金錢債,有討感情債。書中的講述的一個老翁欠別人的錢,對方死後又投生來討債。有討債就有還債。有的是人情債,有的還的是金錢債。一個酒鬼死後,受到別人的友好款待,為報恩自己投生做了這個人的孩子。人情債是最難還的,用這個償還不失為不錯的辦法。比人情債要容易還是是金錢債。書中寫了一個男子借別人一袋糧食,可惜不幸去世,轉世變成恩人的馬,賣了正好是一袋糧食的價值。總之,世界是平衡的,你欠別人的終將還給別人,只是時間和方式的不同而已。

其二:多講因果報應。如某人做了好事,他在遇到困難或者在科舉中會得到別人的幫助。如田七郎的故事。這不但表達了作者的觀點,也教育後人要多為善。因果報應本是佛家教導俗人多為善,可見人們受佛教思想的影響有多重。佛教從漢代傳入我國,因其教義中多有忍耐、遵守等思想,被封建統治者所利用,成為控制人們思想的有利工具。是不是真的有,我不知道。但多做善事,可以交到更多的朋友,自己的人生路會越來月寬,讀後感《《聊齋》讀後感》。

其三,多講色。食、色,人之本性也。在基本的生存滿足後,色就提到日程上來了。在書中,男人都是好色的,只要是漂亮的,不管是人、鬼、狐等,就與之有性。男人的得到色是用自己的才換取的才是正道的。所以就有了「男才女貌」之說。好色並不是不好,但要看怎麼得到性。這就如「君子愛財,取自有道」相類似。有人在別人困難時為,就是落井下石,為道德所不齒;有人以自己的才華吸引異性的眼球,可謂高明。

其四:對孝的提倡。孝道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歷來為人們所接受和提倡。古有「卧冰求魚」之說。是否真實,我們先不說,就對「孝」我們是提倡的。書中多有涉及。如田七郎的母親就如智者,預言有些事情的後果,讓人佩服,姜還是老的辣。在《封十三娘》中就是因為張生的孝,十三娘才撮合四娘和張生的婚姻,雖經歷磨難,終花好月圓。孝在古代就是對長輩言聽計從,但在現代它有了新的含義。現在的人多有知識,特別是年輕人和長輩之間在看問題的角度和深度上有很多的不同,就不能簡單要求言聽計從,要在堅持真理的前提下,以和諧為原則。

其五:對科舉的嚮往。雖然作者落第了,但對科舉卻很有感情。某書生家貧,但刻苦攻讀,多高榜提名,衣錦還鄉。可見作者對科舉還是在乎的。科舉從隋唐建立以來,隨著時代的變遷,中舉是人數不斷增加,這不但普及了教育,同時也擴大了統治階層。中舉以後就屬於地主階級,也就是統治階級,為維護自己的統治會添磚加瓦,很少有自斷生路的。但科舉也對知識分子有很多的束縛作用。科舉內容單一,沒現實意義,多以八股為主,雖然有過改革,。但終被統治者所不認可,自然也不能在社會上留存。八股方便統治者控制人們的思想,鞏固其統治,何去何從是禿子是頭上的虱子明擺著。

其六:文字簡潔優美,評述得當。古人多講求意境美,所以對周圍的環境的描寫很下工夫,讓事物發生在合適的環境。每個故事後面都有作者對其的評價,可長可短,褒善貶惡,讓人真切感受作者的觀點。

多讀寫書,多讀些好書,多深思一些事情,對自己的文筆、人生都可謂益處多多。真心希望所有的人都能把書讀活,讀透,讀薄。
〔《聊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❼ 聊齋志異 的經典 讀後感

對於聊齋志異里的故事,我覺得說作者寫他的目的是例如什麼反封建一類的,是對他的一種褻瀆,這裡面的故事,實際上就是作者聽到的傳說或是自己編的故事,只是在一個大的時代背景下,作者通過一些離奇的故事,寫出自己的看法、期望與現象。有一定時代的烙印,在客觀上折射社會現實,但不等同於主這些這部作品的目的是批判現實的黑暗。故事中有相當的一部分是用來描述人與鬼之間純潔、真摯、相互扶攜的情感。這說明,作者對於當時的時代,是有幻想的。
聊齋倒是說了一個事,那就是到多數的妖精本性也都是善良的。而對於現在的社會,人們時常抱怨世風日下,人們沒有了過去的那種淳樸,變得自我、驕橫、自私、勢力,然而,不變的卻仍是,在世上,好人永遠比壞人多。我們可以用一個放大鏡去觀察我們的生活,但觀察身邊令我們感動的事,還是專門關心社會中不和諧的聲音,取決於拿著放大鏡的我們。我並不是說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對社會上不公正的事視而不見、置若罔聞,而是用一個理性、客觀的角度分析,以求解決矛盾。一個義憤填膺的人,體現的是誰會的正義感,但一群義憤填膺的認為在一起,只顧「正義」地指責,將會帶來非常不好的誰會影響,使一件本身並不是多麼嚴重的問題,帶上各種高帽子,隨便是誰,都湊上來發表幾句無關痛癢的評論和指責,接著就又有「世道變了,人心不古」的感嘆,然而這樣真的可以解決問題么?與其這樣,我們不如利用正義的事,來感化不和諧的聲音,這么說或許有一些太過於理想化,但是,至少可以有一個積極的社會氛圍,而不是怨聲載道。
聊齋告訴我們,妖精也可以與人類和諧相處,那我們又為什麼要帶上有色眼鏡看這樣一群人?生活中會有一些人給人的印象就是「不是好人」,但永遠不要在不了解一個人之前,給他戴上任何帽子。有的人看上去和顏悅色,但實際上笑裡藏刀;有的人看上去總黑著臉,但總會給你最給力的支持。聊齋這些故事,也告訴我要學會了解一個人的本質,不要以貌取人。

❽ 聊齋故事讀後感50字

看到這本書熟悉的題目,不少人肯定會第一時間想起一個令人耳熟能詳的故事電影—專—《畫皮》,電影里那屬些恐怖誇張的故事情節時到今日仍然令我們心有餘悸,所以很多人一定會誤以為《聊齋志異》這本書是一本純粹的恐怖小說,大錯特錯!這本經典耐讀的小說如果單單停留在這么低級的層面的話,它還會從清代一直流傳至今嗎?它不僅給我們帶來了精彩絕倫的一個個故事,它還通過讓我們閱讀這些故事從而領會到一個個意味深長的道理,讓我們在閱讀的同時也能領悟到人生的真諦。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