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健身殘疾勵志故事

健身殘疾勵志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4 09:08:57

Ⅰ 5個殘疾名人各五勵志故事

張衛英:5年前操作時發生意外,失去雙手,但她卻成為一名十字綉「綉娘」,並在街道、社區幫回助下,成為答「西藝坊」員工,其十字綉作品已成功拍賣近100多幅。
馮波:5歲時患脆骨症,但他克服種種困難,順利完成了大學學業。在金天地儀器有限公司,馮波獨立開發完成電子經緯儀的測試軟體,改變了以往人工抄寫數據再手動輸入電腦的方式,提高了生產效率,受到公司、社會的肯定。
王耀岐:20多年前的機械事故,使他右手缺指。遭遇意外後,他一直想為殘疾人家庭做點事,如今老王主動承擔了西林村的殘疾人專職委員會工作,在殘疾人家庭與街道、村委之間架起一座溝通橋梁。
鄭建榮:妻子患有殘疾後,鄭建榮不離不棄,利用自己所學技能——留青竹刻,帶著其他殘疾人一起創業。在街道、社區幫助下,他成為「西藝坊」一員。青海玉樹地震時,他將自己親手雕刻的作品進行義賣,所得善款全部捐贈給災區。
林科電器公司:位於西林朱夏墅村委的林科電器公司專業生產電源變壓器等設備,該公司給殘疾人提供了各種崗位,安置了23名殘疾人。殘疾人職工張國洪生病住院,公司了解其家庭生活困難後,全部承擔了張國洪的醫葯費。

Ⅱ 殘疾名人的勵志故事100字

霍金身殘志堅的勵志故事
霍金十三、四歲時已下定決心要從事物理學和天文學的研究。十七歲那年,他考到了自然科學的獎學金,順利入讀牛津大學。學士畢業後他轉到劍橋大學攻讀博士,研究宇宙學。不久他發現自己患上了會導致肌肉萎縮的盧伽雷病。由於醫生對此病束手無策,起初他打算放棄從事研究的理想,但後來病情惡化的速度減慢了,他便重拾心情,排除萬難,從挫折中站起來,勇敢地面對這次的不幸,繼續醉心研究。
七十年代,他和彭羅斯證明了著名的奇性定理,並在1988年共同獲得沃爾夫物理獎。他還證明了黑洞的面積不會隨時間減少。1973年,他發現黑洞輻射的溫度和其質量成反比,即黑洞會因為輻射而變小,但溫度卻會升高,最終會發生爆炸而消失。
八十年代,他開始研究量子宇宙論。這時他的行動已經出現問題,後來由於得了肺炎而接受穿氣管手術,使他從此再不能說話。現在他全身癱瘓,要靠電動輪椅代替雙腳,不但說話和寫字要靠電腦和語言合成器幫。
雖然大家都覺得他非常不幸,但他在科學上的成就卻是在他在病發後獲得的。他憑著堅毅不屈的意志,戰勝了疾病,創造了一個奇跡,也證明了殘疾並非成功的障礙。他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科學研究的熱誠,是值得年輕一代學習的。

Ⅲ 中國身殘志堅的名人的故事

1、華羅庚十九歲那年,染上了極其可怕的傷寒病。這場大病,幾乎毀了他的一生。從舊歷臘月廿四日開始,他足足病了半年,從此因病左腿殘疾,走路要左腿先畫一個大圓圈,右腿再邁上一小步。對於這種奇特而費力的步履,他曾幽默地戲稱為「圓與切線的運動」。

在逆境中,他頑強地與命運抗爭,誓言是:「我要用健全的頭腦,代替不健全的雙腿!」經過了幾年的自學,華羅庚開始在雜志上投稿。一開始,他的稿件不斷被拒絕。原因是他寫的問題已被國外某個專家給證明過了。這反而使華羅庚增添了信心,因為這些問題都是他自己鑽研出來的,並沒有看過別人的解題方法。

1930年,華羅庚在《科學》雜志上發表了一篇論文《蘇家駒之代數的五次方程式解法不能成立的理由》,被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熊慶來教授發現,讓熊慶來驚奇不已,迅即作出決定:「這個年輕人應該請他到清華來!」這時華羅庚只有21歲,他終於離開了雜貨店的「暗室」,來到了北京的清華大學。

2、5歲的時候,張海迪因患脊髓血管瘤造成高位截癱,但她身殘志堅,勤奮學習,熱心助人,被譽為" 當代保爾"。 在殘酷的命運挑戰面前,張海迪沒有沮喪和沉淪,她以頑強的毅力和恆心與疾病做斗爭,經受了嚴峻的考驗,對人生充滿了信心。

她雖然沒有機會走進校門,卻發奮學習,學完了小學、中學全部課程,自學了大學英語、日語、德語和世界語,並攻讀了大學和碩士研究生的課程。

1983年3月7日,共青團中央在北京舉行命名表彰大會,授予被譽為"80年代新雷鋒"的張海迪同志"優秀共青團員"稱號。

1983年張海迪開始從事文學創作,先後翻譯了《海邊診所》、《小米勒旅行記》和《麗貝卡在新學校》,創作了《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輪椅上的夢》等一百多萬字的作品。現為山東省作家協會文學創作室一級作家。

1993年張海迪通過考試和論文答辯,獲吉林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4年參加遠南運動會。1997年入選日本NHK"世界五大傑出殘疾人"。1998年起擔任中國肢殘人協會主席。2000年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3、桑蘭,出生於1981年2月,浙江寧波人,原國家女子體操隊隊員,曾在全國性運動會上獲得跳馬冠軍。到今天為止,堅強的桑蘭已經笑著度過了6年的輪椅時光。

1998年7月21日晚在紐約友好運動會上意外受傷之後,默默無聞的桑蘭成了全世界最受關注的人。這確實是個意外。當時桑蘭正在進行跳馬比賽的賽前熱身,在她起跳的那一瞬間,外隊一教練「馬」前探頭干擾了她,導致她動作變形,從高空裁到地上,而且是頭先著地。

遭受如此重大的變故後卻表現出難得的堅毅,她的主治醫生說:「桑蘭表現得非常勇敢,她從未抱怨什麼,對她我能找到表達的詞就是『勇氣』。」就算是知道自己再也站不起來之後,她也絕不後悔練體操,她說:「我對自己有信心,我永遠不會放棄希望。」

桑蘭用她的行動應證著自己的諾言,在北大學習、加盟星空衛視主持節目、擔任申奧大使、參加雅典奧運北京接力……她充滿力量的笑容總能給人希望!

4、‍‍邰麗華兩歲時,因一次高燒失去了聽力。沒過多久,她甜美的歌喉也關閉了。那以後,她陷入了無聲世界,自己卻茫然不知。直到5歲,幼兒園的小朋友輪流蒙著眼睛,玩辨別聲音的游戲,她才意識到自己與別人不一樣,她傷心地哭了。

為此,父親帶她輾轉武漢、上海、北京等地求醫問葯,只要聽說哪裡有一線治療希望就不會放過,但始終不見好轉。眼看要滿7歲了,父母將她送人市聾啞學校學習。舞蹈使邰麗華品嘗到無窮的歡樂,但她知道,在現代化的今天,知識對於一個人的重要。

17歲那年,她給自己定下新的目標:上大學。於是她又將自己練舞的倔勁放在學習文化課上,1994年如願以償地考取了湖北美術學院裝潢設計系,成為了一名大學生。‍‍

5、元封三年(前108),司馬遷繼承其父司馬談之職,任太史令,掌管天文歷法及皇家圖籍,因而得讀史官所藏圖書。

太初元年(前104),與唐都、落下閎等共訂《太初歷》,以代替由秦沿襲下來的《顓頊歷》,新歷適應了當時社會的需要。此後,司馬遷開始撰寫《史記》。後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辯護,獲罪下獄,受腐刑。

出獄後任中書令,繼續發憤著書,終於完成了《史記》的撰寫。人稱其書為《太史公書》。是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對後世史學影響深遠,《史記》語言生動,形象鮮明,也是優秀的文學作品。司馬遷還撰有《報任安書》,記述了他下獄受刑的經過和著書的抱負,為歷代傳頌。

Ⅳ 關於殘疾人的勵志故事

1.《網路媽媽》
2.《綻放》
3.《站起來》
4.《表殼里的葵花》
5.《花開有聲》
6.《海洋天堂》

Ⅳ 殘疾人勵志故事

1.《網路媽媽》
2.《綻放》
3.《站起來》
4.《表殼里的葵花》
5.《花開有聲》
6.《海洋天堂》---------------------------------------------《把愛寫在左手》

有一個新認識的朋友,他很陽光,喜歡各種娛樂和運動,尤其喜歡打籃球。他打籃球的方式很奇特,總是用左手運球,居然能用單手在人群阻擋中准確地投籃。其實,他這樣做的原因並不是出於賣弄球技,而是因為他只有一隻手。這只神奇的左手居然能打一手好球,寫一手好字,甚至能在鋼琴上演奏出動聽的樂曲。

更讓我敬佩的,是他對生活樂觀的態度和健康的心態。他的言語總是那樣的親切。他工作努力,與同事朋友的關系融洽,與客戶的交流愉悅。常常得到老總的嘉獎……見過許多因為身體殘疾心理也一同「殘疾」的人,所以一直不理解他的「健康」。直到有一天,見到了他的家人,我才醒悟。

那天,我和一個朋友去他家看他,他的父母非常熱情,請我們留下吃飯。

他們一家人都很熱情,談起他的時候,言語之中總透露著無盡的溫情愛意與驕傲、自豪。

聊了半個鍾頭之後,晚餐准備好了,大家就圍坐在桌前,品嘗起他母親做的美味佳餚,我也成了左撇子……

那一刻,感動如潮水般湧上心頭,我從來都沒有想像過,這個世界原來還有這樣真摯而細致的愛。一家人為了給自己殘疾的只有一隻左手的親人一個平和而正常的環境,一齊改掉自己堅持了幾十年的使用右手的生活習慣。

成長可以想像,在他年幼時用左手第一次笨拙地拿起筷子,夾起一片菜葉時,他的家人也正同樣笨拙地、用左手反復練習那個動作,直至成為習慣。而這樣的習慣與愛伴隨著他,與他一起成長。為了讓他健康樂觀地生活,他們把所有的愛,全部寫在了左手上。

Ⅵ 殘疾人的勵志故事有哪些

1、楊佩——無臂也想飛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裡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著高壓線線桿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松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於還沒開啟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著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著。
從那以後,家裡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親帶著弟弟留在家裡,而母親帶著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並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哪怕乞討,也是為了飛翔
2、黃宇——贏得美好生活的「玻璃娃娃」
黃宇,男,漢族,1967年生,肢體殘疾,中共黨員,上海市徐匯區人,現上海「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經理,繫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他先天性成骨不全,導致下肢嚴重殘疾,沒有進過一天校門,參加遠程大學教育,取得了英語自考多項單科結業證書。1991年創辦「小雨亭」刻字社,從100元的啟動資金滾動發展,現已成為年營業額60餘萬元的中型服務企業;解決了15名殘疾人和下崗工人就業,曾被評為上海市肢殘人百強明星和自強模範。
在繁華的大上海長樂路,有一家刻字工藝品商社名叫小雨亭。創辦這家小雨亭的主人叫黃宇,先天性成骨不全,連打噴嚏或在床上翻身都可能骨折,嚴重的話,甚至可能導致死亡。他的生命就像玻璃一樣脆弱,成了「玻璃娃娃」。黃宇十三四歲時,30多年來他至少骨折過40多次,導致全身畸形,其痛苦令人難以忍受!
黃宇母親是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王夢雲,六十年代曾在《智取威虎山》中扮演李勇奇母親。兒子將永遠是個殘疾人,她內心的酸痛只有自己體味。為了給兒子治病,她帶著小宇跑遍了北京、上海所有的大小醫院,但專家都說目前還沒有治癒的希望。由於肌肉萎縮,也無法整形,兒子兩條腿和肢體的其他部分漸漸地都彎曲變形了。殘疾已經是不可改變的事實,小宇不能和其他正常孩子一樣生活、學習,非常痛苦,但他也認識到痛苦傷心不能解決問題,只有坦然地去面對殘疾,勇敢地去抗爭,生活才能美好。
知識豐富了他的精神生活,隨著年齡的增長,黃宇開始要學一門技術以謀生,終於在一家刻圖章的小店當起了學徒。雖然工資只有36元錢,卻擁有了第一份工作,日復一日他風雨無阻地上班,因為這是他融入社會自食其力的開始。一干就是5年,功夫不負有心人,黃宇在這里學到了很多東西,為他的創業奠定了基礎。他說:「機會掌握在自己的手裡,任何擺在你面前的機會都不要錯過。」1991年,他萌發了自己創業的念頭,得到父母和朋友的支持,創辦了「小雨亭」刻字工藝品商社。開業至今,經過17年的發展,現在擁有兩家門市部、一間工作室,面積加起來也有200多平方米,擁有固定資產30餘萬元,一年的營額將近70萬,公司共有12名員工,一半是殘疾人。對於這點,黃宇有他自己的想法:「生意場上各種各樣的企業家很多,如果單單跟別人比每月能賺多少錢,我遠遠比不過別人,但是能夠幫助身邊的殘疾朋友,真正做一件對社會有益的事,對我這樣的殘疾人來說,比賺錢有著更大的意義。」黃宇得到了社會的肯定,先後擔任上海市肢殘人協會副主席、市殘聯青年委員會主任,2002年被評為上海市自強模範,2003年被評為徐匯「十佳青年」。2004年春,黃宇與一位溫柔賢惠、楚楚可人的上海市坐式排球運動員共結連理,迎來了美好的生活。
3、李智華——「足藝」大學生
李智華,女,漢族,1984年生,肢體殘疾,內蒙古自治區扎魯特旗人,西安歐亞學院藝術設計系本科在讀。一場大火失去了雙臂,她沒上過高中,通過頑強學習,考上了大專又專升本,現備考2008年書法系的碩士研究生。2005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1984年2月14日,李智華出生在內蒙古扎魯特旗伊和背鄉趙家堡村的一戶農家。爸爸是一個老實憨厚的農民,患有精神病的媽媽硬是由人按著才生下了她,她還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1984年5月23日,父親李國林外出尋找瘋癲的妻子,出生沒幾個月的李智華一覺醒來將煤油燈碰倒,瞬間炕席、被子相繼燃燒起來……無情的大火改變了她的一生。經過搶救,李智華保住了生命,卻永遠失去了雙手。
家庭貧寒的李智華,又偏偏失去了雙手。對於她個人而言,是順從命運的安排還是與命運抗爭,她選擇了後者,她相信自己能夠通過奮斗做到和常人一樣。哥哥姐姐上學去,李智華總是悄悄地跟在後面,校園里的歡聲笑語,讓她感到一切是那麼新奇。她漸漸地學會了用腳趾夾著鉛筆寫字,剛開始時鉛筆頭怎麼也夾不緊,她就用繩子把鉛筆和腳趾捆在一起,繩子鬆了,就使勁勒。為了能寫好一個簡單的「0」,她竟整整練了1天,腳被磨得又紅又腫。內蒙古的冬天特別冷,由於不能穿襪子,智華的雙腳長滿了凍瘡,但她卻從不哼一聲。1990年9月,趙家堡村小學開始招收一年級新生,李智華卻因為殘疾進不了教室,她便拿幾塊磚頭墊在腳下,悄悄地站在窗外聽課;沒有課本,她牢牢記住黑板上的每一個字。有一次老師提了一個問題,班裡的孩子們沒有一個能回答上來,這時,卻從窗外傳來李智華清脆而准確的回答聲。在老師的幫助下,李智華終於走進了課堂。
1998年夏天,小智華如願以償考取了旗重點中學——魯北一中,也就是在這時,媽媽的病情卻加重了,於是小智華產生了一個想法:犧牲學業,照顧媽媽。魯北一中的領導知道她的情況後,決定收她為函授生,每周派老師為小華授課。從此,她一邊做家務照顧媽媽,一邊堅持學習。2003年6月7日,她走進了普通高考的考場。8月15日,接到了西安歐亞學院的錄取通知書。她終於用一雙小腳叩開了高等學府的大門。
許許多多的單位和個人都在關愛著她的學習生活。對於社會給予自己的資助,李智華也努力在力所能及范圍內回報社會。2000年9月,她和姐姐在包頭市學習,姐妹倆每天的生活費只有3元錢。當得知同學申懷寶面臨失學時,她們每月向申家寄20元錢;2003年非典疫情爆發,哥哥給李智華郵寄來300元賣牛糞的錢,可李智華卻把這筆錢給同學們購買成防護用品;2004年,她被中國邏輯與語言函授大學評為「十佳學習之星」,同年,她又在陝西省大學生書法大賽中一舉奪冠;2005年4月初,國家教育部、中國殘聯、團中央、全國婦聯聯合發出通知,號召全國的青少年向身殘志堅的李智華學習。
2006年7月,大專畢業的李智華被一家單位聘用,單位發給她1000元的月工資。在得知13歲少女馬依曼患白血病時,李智華將自己首月工資,全部打入醫院賬戶,作為馬依曼的治療費用。多年來,李智華還一直給農民工子女做書畫輔導。《隱形的翅膀》這部電影真實地反映了李智華奮斗的經歷,李智華沒有雙手,如同沒了翅膀,但她勇敢地面對人生,靠駕馭一雙腳,照樣在生活中飛翔。
4、高志鵬——暗黑中捕捉閃亮音符
高志鵬,男,漢族,1974年生,視力殘疾,山西省呂梁人,現為太原市盲童學校音樂教師。6歲時因手術失敗導致雙眼失明,13歲隨民間學藝,18歲成為太原市盲童學校插班生,28歲考入中國戲曲學院。他集寫詞、作曲、演唱、演奏於一身,至今已創作數百首歌曲,多次在全國大賽中獲獎,近百家媒體對他的事跡進行過報道。
高志鵬出生在呂梁山區興縣,6歲時因手術失敗雙目失明。8歲那年,他讓妹妹拉著他的手到學校門外聽課,被老師發現,讓爸爸把他領回了家。爸爸摸著他的頭說:「孩子,你跟人家不一樣,爸爸教你拉二胡吧!」從那天開始,他踏上了音樂旅途,在自己心靈的舞台上演繹起不滅的火焰和無盡的執著。高志鵬11歲時,二胡水平就已超過了父親,當他得知了「阿炳」的故事後,便下定決心要做一個盲人音樂家。他「摸」懂了《二泉映月》,也在音樂中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世界。他跟著鼓樂班的師傅們沿九曲黃河一路苦學,學會了各種民間小調、晉劇曲牌,學會了嗩吶、笙、簫、笛子等鼓樂班的全套樂器。15歲那年,父親為他買了8件樂器,讓他組建了自己的鼓樂班。從此,這位少年盲班主帶著一夥明眼人,開始在陝西、內蒙古一帶的農村闖盪。幾年下來,他掙下的錢,不但貼補家用,建了新窯洞,而且還為兩個哥哥娶了媳婦,供妹妹讀完了初中。在外闖盪的高志鵬第一次聽說在太原有一所盲校,他心中又開啟了一扇窗戶,獨自一人去太原市盲校求學。在省殘聯領導的幫助下,他成為太原市盲童學校的一名大齡插班生。
在盲校學習的兩年間,每到星期天,志鵬便抱著吉他、二胡到街頭賣唱,掙學費和生活費;上課時間又以飽滿的激情,投入於學習和創作中。1994年,他創作的歌曲《心聲》,在山西人民廣播電台「升華獎」新歌徵集中,榮獲詞曲創作一等獎;歌曲《滿天繁星屬於你》,在全國第二屆盲聾學校學生藝術匯演中,獲得一等獎及創作獎。當中殘聯主席鄧朴方把獎杯送到他的手中時,他感到茫茫黑夜中有了繁星般的點點希望。
盲校畢業他留校工作,2000年在中殘聯的關懷下,他成為中國戲曲學院首位盲人進修大學生。在正規化、高節奏的教學環境中,為了趕上學習的進度,他幾乎每晚都守在琴房,根據盲文和課堂的錄音資料一點一點地摸索著指法。進修是拿不到學歷的,2002年高志鵬便參加了成人高考並成為中國戲曲學院一名正規大學生。經過頑強拼搏,高志鵬不僅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他創作的歌曲《走出圪梁梁》、二胡曲《黃土情懷》,還分別榮獲全國第六屆殘疾人藝術大賽金獎、銀獎。更令同學們嘖嘖稱奇的是,他利用業余時間,拜北京盲校李紅偉為師,靠著用手摸,竟然用半年時間學會了一般得用三年時間才能掌握的鋼琴調律技能!
如今,高志鵬的心中有了一個「神州萬里行」的計劃。他准備用兩年時間,走訪全國百所高校,為高校師生免費演奏自己的音樂作品,分享他捕捉到的照亮人生的音符。

Ⅶ 中國殘疾人的勵志故事

陳燕——中國第一位女盲人鋼琴調律師

陳燕,女,漢族,1973年生,視力殘疾,一級鋼琴調律師,北京市人。現北京新樂鋼琴調律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系中國音樂家協會鋼琴調律分會會員。幼年患先天性白內障雙目失明。22歲畢業於北京盲校鋼琴調律班。2002年10月創建北京鋼琴調律網,2004年出版《陳燕:耳邊的世界——中國第一位女盲人調律師的自傳》,同年12月被江蘇衛視和新浪網評為《感動2004》十大真情人物。

盲人鋼琴調律師陳燕的故事有點傳奇,但都是真的。3個月大的時候,因為先天性殘疾,陳燕被父母遺棄,是姥姥收養她並撫養成人。

陳燕自小對音樂比較感興趣,學過很多樂器。自打學調琴開始,她每天總是十三四個小時泡在鋼琴邊,仔細摸,用心記。學調律還必須會修琴,一個盲人手拿錘子釘釘子、刨子刨木頭,受傷總是難免的,學習調律那段時間,她手上就沒有一塊好肉。

4年學習,陳燕掌握了歐美最先進的鋼琴調律技術,但信心滿懷的她馬上遭遇了殘酷的現實,當時國內的人還無法接受盲人調琴師這一行業。幾經周折,一家大的琴行經理考核後同意錄用。但經理為難地說,這份工作需要上門為客戶調琴,你現在的情況挨家上門也太困難。再說路上車很多,出了交通事故,琴行要負責的。

為了熟悉地形路況,她請家人幫助,把圖上的地名、車站、胡同小區等一一抄寫成盲文,一一記熟。有一位用戶不希望盲人調律,她到用戶家後,憑著眼睛僅存的一點光感,跟用戶走到鋼琴前,連調帶修幹了兩個小時,客戶試彈後很滿意,並說他的兩台琴以後都請陳燕調。這時陳燕告訴他自己是個盲人,對方不好意思了。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煩,陳燕給自己立了一個規矩:與客戶見面時決不告訴自己是盲人,調琴結束後,一定要告訴用戶自己是盲人。她說:「給用戶調完音後,我除了教給用戶一些保養知識外,還要給用戶彈一首優美的曲子,這時才告訴他,我是一名盲人鋼琴調律師,用戶感到非常驚訝。你是盲人,你怎麼來的?你調琴的時候,眼睛一直跟著手動呀!每當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是一個成功者。」真正在調琴這個圈子裡闖出名氣,陳燕靠的是技術。她將8000多個鋼琴零件熟記於心,並能及時發現影響音準的零件,調出正確的音律。到目前,她已給上萬個家庭的鋼琴做過調音,足跡遍布在北京的大街小巷。

Ⅷ 要殘疾人的勵志故事

楊佩,女,漢族,1990年生,肢體殘疾,陝西省平利縣人。9歲時遭高壓電擊,雖然失去雙臂,但始終樂觀向上,不向命運屈服。如今小楊佩跟隨母親遠赴北京打工,心中一直有個願望,待有了一筆錢後,要繼續學習深造,然後做自己喜歡做的事,她特別喜愛唱歌、跳舞,希望將來能擁有一個自己的殘疾人藝術團。
家住在陝西省安康市平利縣興隆鎮蒙溪街村的楊佩,身上有很多不安分因子。村裡的變壓器放在村中央,孩子們來來往往總喜歡拉著高壓線線桿的斜拉線玩,9歲那年,一天吃過午飯上學去的她走到變壓器前時,習慣地用手拉了拉斜拉線,但她沒有想到這次斜拉線已經松開並碰上了高壓線。
命運在一瞬間改變了她的生活軌跡。截肢對於還沒開啟自己絢麗人生的她來說,意味著學業的廢棄和生活的無著。
從那以後,家裡更困難了,父母只好另作安排:父親帶著弟弟留在家裡,而母親帶著她選擇了外出打工掙錢。沒了手,連自己的生活都很難自理,更不用說打工賺錢了。小楊佩自己慢慢練以腳代手,練就了一雙靈活的雙腳。但現實又實在是太殘酷,沒有一家單位肯接納無手的楊佩,無奈之下,她選擇了乞討的生活。
楊佩很清楚殘疾人要自立,必須先要自強、自信。自強就得有自己的一技之長,如果沒有專長,就不能找到工作,即使有了工作,遲早也會被淘汰。她想根據自身的條件,去尋找適合自己的專業,然後努力學習、鑽研,使自己在社會上有所作為。她現在的乞討是在聚資,她的夢想是攢夠了錢,去完成自己的學業,使自己有文化有知識,做一個殘而不廢的人。她最喜歡做的事是跳舞,她的夢想是做一個藝術家,一個無臂的舞蹈家。
楊佩從未失去對生活的夢想並堅信能從逆境中熬過來。她是平凡的,平凡得就如路邊的一棵小草,默默無聞;她又是不凡的,能夠在逆境中追求精神上的升華,哪怕乞討,也是為了飛翔

Ⅸ 看到健身愛好者鍛煉是猙獰的表情,他們的感受如何

畫面一:對於健身的人群之中,不乏有殘疾人,他們用失傳的技藝練就強大的生存本能!忍受著健身的痛苦,享受著健身後的幸福!他們的健身勵志故事,就是我們前行最大的動力

畫面十:肌肉型男的強大遠遠不止於身材上,力量上,身體素質上,跟強大的是在於內心!健身給他們更多的信心,帶給他們更多的力量,就算前面是萬千懸崖,他們也在所不辭!

Ⅹ 關於身殘志堅的故事

1、孫臏

他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與龐涓同學兵法,後龐涓為魏惠王將軍,騙孫臏到魏,用刖刑(即砍去雙腳),被齊國使者偷偷救回齊國後,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

2、桑蘭

原中國女子體操隊隊員,1998年7月22日,桑蘭在第四屆美國友好運動會的一次跳馬練習中不慎受傷,造成頸椎骨折,胸部以下高位截癱。她表現出頑強意志,在北京大學新聞系畢業,並成為2008年北京申奧大使之一,又於2008年北京奧運官方網站擔當特約記者。

5、貝多芬

他最大的不幸,莫過於28歲那年的耳聾。先是耳朵日夜作響,繼而聽覺日益衰弱。從此,他孤獨地過著聾人的生活。 活在世上,唯一能給貝多芬安慰的只有音樂。他著名的《命運交響曲》就是在完全失去聽覺的狀態中創作的,是貝多芬最傑出的一部作品。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