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剪短的禮儀小故事

剪短的禮儀小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14 00:21:24

A. 剪紙是什麼地方的

剪紙藝術起源於中國陝西,剪紙是漢族民間古人祭祖祈神的活動。

現存最早的剪紙作品內則在新容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發現,為六世紀時期作品。剪紙藝術於唐代及宋代盛行,後於十六世紀傳入土耳其,並在十八及十九世紀傳入西亞。

其傳承賡續的視覺形象和造型格式,蘊涵了豐富的文化歷史信息,表達了廣大民眾的社會認知、道德觀念、實踐經驗、生活理想和審美情趣,具有認知、教化、表意、抒情、娛樂、交往等多重社會價值。

(1)剪短的禮儀小故事擴展閱讀:

從具體用途看大致可分四類:

一、張貼用,即直接張貼於門窗、牆壁、燈彩、彩扎之上以為裝飾。如窗花、牆花、頂棚花、煙格子、燈籠花、紙扎花、門箋;

二、擺襯用,即用於點綴禮品、嫁妝、祭品、供品。如喜花、供花、禮花、燭台花、斗香花、重陽旗;

三、刺綉底樣,用於衣飾、鞋帽、枕頭。如鞋花、枕頭花、帽花、圍涎花、衣袖花、背帶花;

四、印染用,即作為藍印花布的印版,用於衣料,被面、門簾、包袱、圍兜、頭巾等。

B. 描寫剪紙外型的片段

河北省蔚縣
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以出產剪紙而聞名。蔚縣剪紙又稱「窗花」,是當地民間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始圖案多為花卉一類的吉祥紋樣,後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經劉老布等剪紙藝人共同研究,對創作工具進行改革,部分紋用刻刀由單幅剪轉變為成批刻,使蔚縣剪紙工藝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初,在王老賞、王守業、周永明等藝人的帶動下,蔚縣剪紙的風格越來越突出,走出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蔚縣剪紙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它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家禽家畜、吉禽瑞獸等多方面的內容。蔚縣剪紙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它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艷、淳樸華美的藝術魅力,為世人所青睞。
在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它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緻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復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剪紙·中陽剪紙
山西省中陽縣
山西省中陽縣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呂梁地區。這一帶民俗文化積淀極為深厚,保留著許多原生態的人文環境,由此形成中陽剪紙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
中陽剪紙主要分布於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占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朴、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它以中陽當地民俗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既有以魚、蛙、蛇、兔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民俗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剪紙作品。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體現著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有時也根據風俗習慣,運用紫、黑、黃、綠、藍等彩色紙剪製作品。中陽剪紙的主要作者是中陽農村中的勞動婦女,剪紙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她們審美情趣和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中陽剪紙富有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和原始藝術質朴的美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勞動婦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藝的傳承關系一般是自發的,亦有以家族方式傳承的。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計汝、高寶香、劉玉蓮、王中文、馬翠蓮等十幾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一旦離去,中陽剪紙勢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最終走向消亡。所以應盡早採取措施,對之進行搶救。

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遼寧省錦州市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滿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醫巫閭山地區滿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動中往往要製造圖騰形象,或用樹皮、獸皮剪刻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這種儀式造像活動歷年相沿成習,最後發展成為一種剪紙藝術,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徵,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不但內容豐富,且造型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緻、准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數百年來,這種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北寧市、凌海市、阜新市、義縣等地流傳,世代相承。在許多城鄉地區,眾多婦女參與剪紙活動,產生出許多技藝高超、成果豐富的藝人,形成祖輩相傳的傳承譜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馬鳳雲、黃連玉、汪秀霞等十餘家譜系仍在傳承相續。隨著老一代藝人逐漸逝去,將後繼乏人,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隨時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對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實施保護。

剪紙·揚州剪紙
江蘇省揚州市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紙為花,做成春蝶、春線、春勝等樣式,「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觀以為樂。另外還剪制紙錢、紙馬等,專門用於祭奠。至清代,揚州商業興盛,剪紙藝人亦數量大增,嘉、道年間的著名剪紙有藝人包鈞等,技藝超群,有「神剪」之譽。揚州的剪紙藝人還根據需要創作綉品底樣,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服香囊、絹帕筆袋,有綉花必有紙樣,揚州人稱剪紙樣的藝人為「剪花樣的」。
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緻,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其用紙以安徽手抄宣為主,厚薄適中,無色染,質地平整。
現代揚州剪紙的主要傳承人為張金盛(藝名「老張三麻子」)和張永壽(藝名「小張三麻子」)父子倆。張永壽從藝七十多年,其剪紙已從實用性的花樣轉入富有裝飾性的主題性創作,作品顯現出寫實、變化、概括、誇張的風格特點,總結有「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等剪紙要訣,為後輩剪紙藝人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張永壽畢生創作了數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齊放》、《百菊圖》、《百蝶戀花圖》等藝術價值極高,被人們稱為「剪紙藝術中的觀止之作」。1989年,張永壽先生逝世,其第三代傳承人雖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但功力和靈氣都無法超越前代。到目前為止,揚州剪紙技藝後繼無人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正處於瀕危狀態,亟待保護和扶持。

剪紙·樂清細紋刻紙
浙江省樂清市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樂清細紋刻紙是當地流傳的一項絕藝,主要集中在樂清市象陽鎮的寺前村、後橫村,北白象鎮的東才村及樂成鎮、柳市鎮、翁陽鎮等地。
樂清剪紙源於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據《樂清縣志》記載,元代大德年間,「社裡笙歌達旦,通衢剪綵為眾共賞,與民同樂」。這里的「剪綵」就是剪紙。每年正月十五,樂清鄉間各地都有龍船燈巡遊。龍船紙扎和細紋刻紙是龍船燈的基本工藝和裝飾手段,早期龍船燈上的細紋刻紙是單純的幾何圖案,後發展出花卉、鳥獸、山水、戲曲人物、神話故事等內容,代表作有《九獅圖》、《八角雙魚》等。樂清細紋刻紙的現代傳承人有林邦棟、林順奎、陳余華、鄭元遜、盧發良等。
樂清細紋刻紙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圖案細如發絲,工而不膩,纖而不繁,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細,在早期「龍船花」的刻紙中,最細的能在一寸見方的紙上刻出52根線條,一幅碗口大的細紋刻紙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費工。細紋刻紙的工藝使各種民間圖案紋樣都能在幾厘米見方的紙上得到細致而豐富的表現,這使樂清細紋刻紙獲得了「中國剪紙的南宗代表」之稱。
細紋刻紙技藝難度大,短時間內難以掌握,一般要有數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幾年來,隨著溫州輕工業的蓬勃興起,樂清市剪紙工藝品的生產受到沖擊,出現了衰微的狀況,許多人棄藝從商,老藝人年老力衰,後繼乏人。

剪紙·廣東剪紙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州市
廣東剪紙主要由流傳於佛山地區的佛山剪紙、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潮陽剪紙和流傳於潮州地區的潮州剪紙構成。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紙是由當地民俗活動發展而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及南海區的部分鄉鎮。
佛山剪紙據說源自中原,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及手工業、商業而發展起來,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並出現了行會組織。20世紀初,與佛山剪紙有關的門錢、童話、符疏衣紙、溪紙、金花、磨花紙、蘸料紙、打銅、銅箔、硃砂年紅染紙、花紅染紙、染色紙等12行都蓬勃發展,店號數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們所生產的蘸料紙、各色染紙都是佛山剪紙的材料來源。
佛山剪紙分為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四大類,根據用料不同,又可分純色料、紙襯料、銅襯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銅寫料、銀寫料、紙寫料、銅鑿料等九種。剪紙手法分為剪和刻兩大類。剪,多為隨意剪制,每次兩三張,如禮品花、燈花、乞巧節的燭台花、香案花、餅花等即以此法製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張,粗獷的圖案可刻50至100張不等,便於大量復制。佛山剪紙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隨意磨製而成,寬度從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餘把。操刀時以握毛筆法持之,垂直切割,線條連接而不斷,成型如網狀。傳統佛山剪紙以社情民意決定其內容和形式,喜慶吉祥、驅邪納福、多子長壽等是永恆的主題,在民間極受歡迎,長期流行不衰。與此主題相應,佛山剪紙中以銅箔金碧輝煌的特點配合鮮明的色紙,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也形成銅鑿剪紙等獨特的表現形式。現在佛山剪紙技藝的主要傳承人為林載華等。
佛山剪紙具有產業化的傳統,加強對其挖掘和保護將有助於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動和民間文化形態,同時還可以繁榮民間文化市場,增強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紙專業人員隊伍青黃不接,最具特色的銅鑿剪紙由於工具散失、作為主要材料的銅箔不再生產而無法製作,加上老藝人退休或病故,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拯救。
潮陽剪紙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潮汕地區,以潮陽區銅孟、西臚、和平、貴嶼等鎮為代表。潮陽剪紙的興起與遷居此地的中原人有關。這一剪紙樣式多表現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福呈祥、子嗣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祥瑞題材,一般在游神賽會、元宵關燈、中秋拜月、婚俗喜慶、祭祖拜神等活動中用作裝飾以渲染喜慶氣氛,另外也表現一些日常生活內容,如花鳥蟲魚、動物走獸、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種以外,潮陽剪紙也有一些裝飾性的小花樣,如供品花與禮品花等。潮陽剪紙造型靈活,構圖以對稱為主,結構嚴謹,飽滿而不雜亂,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點,疏密有致,剔透玲瓏。剪紙刀法精巧細膩,以陽剪為主,配合使用陰剪。陽剪的紋線工整細致,陰剪的線條粗壯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現力十分豐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潮陽區政府組織力量對潮陽民間剪紙進行了挖掘、整理、保護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個花樣,出版了《潮陽民間剪紙》一書。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陽剪紙作品入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中國民間吉祥藝術博覽》和《潮汕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等書。1997年,潮陽區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現在潮陽民間剪紙的主要傳承人有張佩龍、蔡名英、李嬋仙等。但健在的老藝人平均年齡已在75歲以上,迫切需要年輕人加入其中進行繼承。
潮州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紙主要分布在粵東地區,流行於明代,繁榮於清代,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現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間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馬浦鎮)系以棕色絲線剪成,技藝十分精巧,說明潮州剪紙早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廟蔚然成風,在此背景下剪紙就當作了祭祀、節慶、游神賽會、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飾物,寺廟中的僧尼也剪紙花饋贈善男信女,潮州剪紙因之而在寺廟中得到迅速發展。至20世紀初,還有江根和、李木林、楊學友、羅瑞瑜、辜秋泉、謝楚周等尼姑帶出的潮州剪紙藝人在當地剪紙創作中發揮作用。1962年後,因寺院僧尼無後,出家者少,潮州剪紙漸失傳人。
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紙藝人往往有細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以形式區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善於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嫻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如純色剪紙充分發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藉助誇張、變形手法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剪刀味十分濃郁,富有裝飾性。純色剪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畫稿,藝人們僅憑記憶和想像,一手拿紙,一手運剪,直接將花樣剪出。這種匠心獨運的剪法極富創造性,造型活潑而富於變化,很少有重復的作品。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後再合並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別有特色。
潮州剪紙有一個品種稱為「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鏨紙」又分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襯色剪紙先用金箔或黑紙刻出輪廓線,再用彩紙襯底;寫料剪紙則用純色紙或金箔刻畫出形象的線條骨架,再用顏色彩繪襯底。鏨紙工藝以饒平縣鏤金村的色鏨紙最為著名,色鏨紙俗稱「大錢」,用於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動,內容以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博古、詩詞書法等為主。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潮州剪紙已逐漸失去以往的生存環境,現存知名的剪紙藝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漸高,傳統的潮州剪紙後繼無人,亟待搶救、保護。

剪紙·傣族剪紙
雲南省潞西市
傣族剪紙主要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於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在潞西,幾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紙。
潞西傣族剪紙以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錘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製作。傣族剪紙的主要製品為扎、董、佛幡、掛燈、吊幢、板等,多用以裝飾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及演出道具、節日彩棚、潑水龍亭等。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關,涉及佛經故事、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特產等,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
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及各種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台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築,形象生動,圖案整齊,勻稱美觀,風格粗獷有力,朴實無華。傣族剪紙在當地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審美追求和獨特的民族精神。
在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傣族剪紙面臨困境。因為剪紙藝人收入低微,年輕人大多不願從事這一行業。現在傣族剪紙的傳承人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這一特色民族藝術急需搶救和保護。

剪紙·安塞剪紙
陝西省安塞縣
安塞剪紙是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民間藝術。大凡喜慶的日子,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就為春節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戶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這樣,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剪紙藝術展覽會。
有專家評論說,陝西剪紙在陝北,陝北剪紙在安塞。安塞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煉,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朴,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C. 中國傳統文化 剪紙的作文

一把普復普通通的剪刀,一制張普普通通的彩紙,卻能剪出一幅構思奇妙的藝術作品,雖然表面上平平常常,但從剪紙中,卻能看出一些寓意。這就是咱們中國「藝術之塔」上的一顆明珠-剪紙!

瞧!這幅剪紙作品多麼有趣啊!一個身著民族服裝的活潑小男孩,他真在用力地拉著兩頭小駱駝,他的神情十分認真。圍繞在這幅剪紙旁的是一片綠色的草地,草的上有著美麗的蝴蝶和可愛的小鳥,他們在美麗的夕陽下快樂地嬉戲。我還給這幅剪紙編了一個小故事呢!

從前,有個可憐的小男孩,他一出世,就失去了父親,只好和母親相依為命!他的家裡十分貧窮,由於沒有足夠的經費供他上學,他從小就為富人放駱駝。早晨,太陽和他一起把駱駝拉去草的上吃草;傍晚,夕陽伴隨著他一起把駱駝送回家。太陽看這個小男孩太可憐了,就將充足的陽光照射在他的身上,消除了他心中的陰影;同時,因為這里的陽光十分充足,也吸引了蝴蝶和小鳥來這里嬉戲!

我是一名小學生,生活條件自然要比他好的多,我也要像他一樣有一顆樂觀的心,不和別人攀比。

D. 關於剪紙的詳細資料

剪紙抄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襲間藝術之一,根據考古其歷史可追朔到公元六世紀,但人們認為它的實際開始時間比這還要早幾百年。剪紙常用於宗教儀式,裝飾和造型藝術等方面。

在過去,人們經常用紙做成形態各異的物像和人像,與死者一起下葬或葬禮上燃燒,這一習俗在中國境外有時仍可見到。剪紙藝術一般都有象徵意義,也是這種儀式的一部分;此外剪紙還被用作祭祀祖先和神仙所用供品的裝飾物。

大約因其材料易得、成本低廉、效果立見、適應面廣而普遍受歡迎;更因它最適合農村婦女閑暇製作,既可作實用物,又可美化生活。全國各地都能見到剪紙,甚至形成了不同地方風格流派。剪紙不僅表現了群眾的審美愛好,並含蘊著民族的社會深層心理,也是中國最具特色的民藝之一,其造型特點尤其值得研究...

E. 描寫剪紙的片段

河北省蔚縣
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以出產剪紙而聞名。蔚縣剪紙又稱「窗花」,是當地民間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始圖案多為花卉一類的吉祥紋樣,後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經劉老布等剪紙藝人共同研究,對創作工具進行改革,部分紋用刻刀由單幅剪轉變為成批刻,使蔚縣剪紙工藝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初,在王老賞、王守業、周永明等藝人的帶動下,蔚縣剪紙的風格越來越突出,走出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蔚縣剪紙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它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家禽家畜、吉禽瑞獸等多方面的內容。蔚縣剪紙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它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艷、淳樸華美的藝術魅力,為世人所青睞。
在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它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緻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復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剪紙·中陽剪紙
山西省中陽縣
山西省中陽縣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呂梁地區。這一帶民俗文化積淀極為深厚,保留著許多原生態的人文環境,由此形成中陽剪紙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
中陽剪紙主要分布於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占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朴、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它以中陽當地民俗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既有以魚、蛙、蛇、兔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民俗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剪紙作品。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體現著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有時也根據風俗習慣,運用紫、黑、黃、綠、藍等彩色紙剪製作品。中陽剪紙的主要作者是中陽農村中的勞動婦女,剪紙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她們審美情趣和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中陽剪紙富有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和原始藝術質朴的美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勞動婦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藝的傳承關系一般是自發的,亦有以家族方式傳承的。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計汝、高寶香、劉玉蓮、王中文、馬翠蓮等十幾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一旦離去,中陽剪紙勢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最終走向消亡。所以應盡早採取措施,對之進行搶救。

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遼寧省錦州市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滿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醫巫閭山地區滿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動中往往要製造圖騰形象,或用樹皮、獸皮剪刻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這種儀式造像活動歷年相沿成習,最後發展成為一種剪紙藝術,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徵,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不但內容豐富,且造型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緻、准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數百年來,這種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北寧市、凌海市、阜新市、義縣等地流傳,世代相承。在許多城鄉地區,眾多婦女參與剪紙活動,產生出許多技藝高超、成果豐富的藝人,形成祖輩相傳的傳承譜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馬鳳雲、黃連玉、汪秀霞等十餘家譜系仍在傳承相續。隨著老一代藝人逐漸逝去,將後繼乏人,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隨時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對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實施保護。

剪紙·揚州剪紙
江蘇省揚州市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紙為花,做成春蝶、春線、春勝等樣式,「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觀以為樂。另外還剪制紙錢、紙馬等,專門用於祭奠。至清代,揚州商業興盛,剪紙藝人亦數量大增,嘉、道年間的著名剪紙有藝人包鈞等,技藝超群,有「神剪」之譽。揚州的剪紙藝人還根據需要創作綉品底樣,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服香囊、絹帕筆袋,有綉花必有紙樣,揚州人稱剪紙樣的藝人為「剪花樣的」。
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緻,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其用紙以安徽手抄宣為主,厚薄適中,無色染,質地平整。
現代揚州剪紙的主要傳承人為張金盛(藝名「老張三麻子」)和張永壽(藝名「小張三麻子」)父子倆。張永壽從藝七十多年,其剪紙已從實用性的花樣轉入富有裝飾性的主題性創作,作品顯現出寫實、變化、概括、誇張的風格特點,總結有「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等剪紙要訣,為後輩剪紙藝人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張永壽畢生創作了數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齊放》、《百菊圖》、《百蝶戀花圖》等藝術價值極高,被人們稱為「剪紙藝術中的觀止之作」。1989年,張永壽先生逝世,其第三代傳承人雖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但功力和靈氣都無法超越前代。到目前為止,揚州剪紙技藝後繼無人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正處於瀕危狀態,亟待保護和扶持。

剪紙·樂清細紋刻紙
浙江省樂清市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樂清細紋刻紙是當地流傳的一項絕藝,主要集中在樂清市象陽鎮的寺前村、後橫村,北白象鎮的東才村及樂成鎮、柳市鎮、翁陽鎮等地。
樂清剪紙源於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據《樂清縣志》記載,元代大德年間,「社裡笙歌達旦,通衢剪綵為眾共賞,與民同樂」。這里的「剪綵」就是剪紙。每年正月十五,樂清鄉間各地都有龍船燈巡遊。龍船紙扎和細紋刻紙是龍船燈的基本工藝和裝飾手段,早期龍船燈上的細紋刻紙是單純的幾何圖案,後發展出花卉、鳥獸、山水、戲曲人物、神話故事等內容,代表作有《九獅圖》、《八角雙魚》等。樂清細紋刻紙的現代傳承人有林邦棟、林順奎、陳余華、鄭元遜、盧發良等。
樂清細紋刻紙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圖案細如發絲,工而不膩,纖而不繁,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細,在早期「龍船花」的刻紙中,最細的能在一寸見方的紙上刻出52根線條,一幅碗口大的細紋刻紙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費工。細紋刻紙的工藝使各種民間圖案紋樣都能在幾厘米見方的紙上得到細致而豐富的表現,這使樂清細紋刻紙獲得了「中國剪紙的南宗代表」之稱。
細紋刻紙技藝難度大,短時間內難以掌握,一般要有數十年的雕刻功夫才能創作出精美的作品。近二十幾年來,隨著溫州輕工業的蓬勃興起,樂清市剪紙工藝品的生產受到沖擊,出現了衰微的狀況,許多人棄藝從商,老藝人年老力衰,後繼乏人。

剪紙·廣東剪紙
廣東省佛山市、汕頭市、潮州市
廣東剪紙主要由流傳於佛山地區的佛山剪紙、流行於潮汕地區的潮陽剪紙和流傳於潮州地區的潮州剪紙構成。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佛山剪紙是由當地民俗活動發展而來的一種民間藝術,主要分布在佛山市禪城區及南海區的部分鄉鎮。
佛山剪紙據說源自中原,結合當地民俗風情及手工業、商業而發展起來,至清代已逐步成行成市,並出現了行會組織。20世紀初,與佛山剪紙有關的門錢、童話、符疏衣紙、溪紙、金花、磨花紙、蘸料紙、打銅、銅箔、硃砂年紅染紙、花紅染紙、染色紙等12行都蓬勃發展,店號數百家,工人近三千人,他們所生產的蘸料紙、各色染紙都是佛山剪紙的材料來源。
佛山剪紙分為純色剪紙、襯料剪紙、寫料剪紙、銅鑿剪紙四大類,根據用料不同,又可分純色料、紙襯料、銅襯料、染色料、木刻套印料、銅寫料、銀寫料、紙寫料、銅鑿料等九種。剪紙手法分為剪和刻兩大類。剪,多為隨意剪制,每次兩三張,如禮品花、燈花、乞巧節的燭台花、香案花、餅花等即以此法製成;刻,每次可刻20至30張,粗獷的圖案可刻50至100張不等,便於大量復制。佛山剪紙所用刻刀大小不一,一般系隨意磨製而成,寬度從3毫米至1毫米不等,一套十餘把。操刀時以握毛筆法持之,垂直切割,線條連接而不斷,成型如網狀。傳統佛山剪紙以社情民意決定其內容和形式,喜慶吉祥、驅邪納福、多子長壽等是永恆的主題,在民間極受歡迎,長期流行不衰。與此主題相應,佛山剪紙中以銅箔金碧輝煌的特點配合鮮明的色紙,形成獨有的地方風格,也形成銅鑿剪紙等獨特的表現形式。現在佛山剪紙技藝的主要傳承人為林載華等。
佛山剪紙具有產業化的傳統,加強對其挖掘和保護將有助於研究珠江三角洲民俗活動和民間文化形態,同時還可以繁榮民間文化市場,增強地域文化特色。但目前佛山剪紙專業人員隊伍青黃不接,最具特色的銅鑿剪紙由於工具散失、作為主要材料的銅箔不再生產而無法製作,加上老藝人退休或病故,許多傳統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拯救。
潮陽剪紙主要分布在廣東省潮汕地區,以潮陽區銅孟、西臚、和平、貴嶼等鎮為代表。潮陽剪紙的興起與遷居此地的中原人有關。這一剪紙樣式多表現吉祥喜慶、福祿壽誕、五福呈祥、子嗣綿延、五穀豐登、六畜興旺等祥瑞題材,一般在游神賽會、元宵關燈、中秋拜月、婚俗喜慶、祭祖拜神等活動中用作裝飾以渲染喜慶氣氛,另外也表現一些日常生活內容,如花鳥蟲魚、動物走獸、民間傳說、神話故事、戲曲人物、市井百姓等。除上述品種以外,潮陽剪紙也有一些裝飾性的小花樣,如供品花與禮品花等。潮陽剪紙造型靈活,構圖以對稱為主,結構嚴謹,飽滿而不雜亂,尤其以「花中套花」的布局最具特點,疏密有致,剔透玲瓏。剪紙刀法精巧細膩,以陽剪為主,配合使用陰剪。陽剪的紋線工整細致,陰剪的線條粗壯有力,再加上「花中套花」的手法,表現力十分豐富。
20世紀80年代以來,潮陽區政府組織力量對潮陽民間剪紙進行了挖掘、整理、保護和研究。1989年,整理出181件(套)近五百個花樣,出版了《潮陽民間剪紙》一書。2003年,有五十多件潮陽剪紙作品入編《中國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中國民間吉祥藝術博覽》和《潮汕民間美術全集•剪紙卷》等書。1997年,潮陽區被廣東省政府命名為「廣東省民族民間藝術(剪紙藝術)之鄉」。現在潮陽民間剪紙的主要傳承人有張佩龍、蔡名英、李嬋仙等。但健在的老藝人平均年齡已在75歲以上,迫切需要年輕人加入其中進行繼承。
潮州是廣東省東部沿海的港口城市,潮州剪紙主要分布在粵東地區,流行於明代,繁榮於清代,至光緒年間達到鼎盛。現存的一件清雍正年間的作品《蝙蝠》(潮州市司馬浦鎮)系以棕色絲線剪成,技藝十分精巧,說明潮州剪紙早就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平。
清代中期,潮州修祠建廟蔚然成風,在此背景下剪紙就當作了祭祀、節慶、游神賽會、紅白喜事等民俗活動中的一種飾物,寺廟中的僧尼也剪紙花饋贈善男信女,潮州剪紙因之而在寺廟中得到迅速發展。至20世紀初,還有江根和、李木林、楊學友、羅瑞瑜、辜秋泉、謝楚周等尼姑帶出的潮州剪紙藝人在當地剪紙創作中發揮作用。1962年後,因寺院僧尼無後,出家者少,潮州剪紙漸失傳人。
潮州剪紙題材涉及花果、走獸、人物、風景和文字圖案等,具有濃厚的地方文化特色。不同剪紙藝人往往有細致、豪放、秀逸等不同風格表現。以形式區分,潮州剪紙有純色、多色、陽刻、陰刻等類型。潮州民間剪紙藝人善於將三五張色紙疊在一起,靈巧地運使剪刀,以嫻熟的技巧剪出各種花紋圖案。如純色剪紙充分發揮「剪」的特點,以纖細秀麗的線條配合塊面,藉助誇張、變形手法創造出栩栩如生的藝術形象,剪刀味十分濃郁,富有裝飾性。純色剪紙有一個特點,就是不畫稿,藝人們僅憑記憶和想像,一手拿紙,一手運剪,直接將花樣剪出。這種匠心獨運的剪法極富創造性,造型活潑而富於變化,很少有重復的作品。多色剪紙則用多種色紙分別剪出物象的各個部分,然後再合並為一件完整的剪紙作品,生動細致,別有特色。
潮州剪紙有一個品種稱為「鏨紙」,是將圖案放在色紙或金箔上,用刻刀鏨刻而成。「鏨紙」又分襯色剪紙和寫料剪紙。襯色剪紙先用金箔或黑紙刻出輪廓線,再用彩紙襯底;寫料剪紙則用純色紙或金箔刻畫出形象的線條骨架,再用顏色彩繪襯底。鏨紙工藝以饒平縣鏤金村的色鏨紙最為著名,色鏨紙俗稱「大錢」,用於祭神祭祖或游神活動,內容以戲曲人物、鳥獸蟲魚、花卉博古、詩詞書法等為主。
現在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潮州剪紙已逐漸失去以往的生存環境,現存知名的剪紙藝人不足十人,且年事漸高,傳統的潮州剪紙後繼無人,亟待搶救、保護。

剪紙·傣族剪紙
雲南省潞西市
傣族剪紙主要流行於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潞西市,其最早形式源於傣族祭祀儀式所用的紙幡,後來在佛教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影響下逐步充實發展,形成完善的剪紙並被廣泛應用於祭祀、賧佛、喪葬、喜慶及居家裝飾等方面。在潞西,幾乎村村寨寨的傣族村民都能剪紙。
潞西傣族剪紙以特製的剪刀、刻刀、鑿子和錘子為工具,其剪刀和刻刀具有尖、利、仄、薄的特點,一般可剪八層紙;鑿子和錘子有穩、鑽、靈、活的特點,一次可鑿五十餘層紙。傣族剪紙分「剪」與「鑿」兩種方法,剪無需稿樣,隨手可剪;鑿則需稿樣,按樣製作。傣族剪紙的主要製品為扎、董、佛幡、掛燈、吊幢、板等,多用以裝飾佛殿的門窗、佛傘、佛幡及演出道具、節日彩棚、潑水龍亭等。傣族剪紙內容多與傣族所信仰的南部上座部佛教有關,涉及佛經故事、民間傳說和邊疆風物特產等,帶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和鄉土風味。
常見圖形既有龍鳳、孔雀、大象、獅子、麒麟、馬鹿、駿馬、游魚及各種奇獸異鳥,也有糯粘花、荷花、玫瑰花、菊花、茶花、杜鵑等花木,還有亭台樓閣、佛塔寺廟等建築,形象生動,圖案整齊,勻稱美觀,風格粗獷有力,朴實無華。傣族剪紙在當地的社會生活中占據著重要而特殊的地位,從剪紙內涵到外在表現形式諸方面均折射出傣族人民的歷史文化傳統、審美追求和獨特的民族精神。
在當前日新月異的社會變革中,傣族剪紙面臨困境。因為剪紙藝人收入低微,年輕人大多不願從事這一行業。現在傣族剪紙的傳承人寥寥無幾,且年事已高,這一特色民族藝術急需搶救和保護。

剪紙·安塞剪紙
陝西省安塞縣
安塞剪紙是流行於陝西省安塞縣的一種民間藝術。大凡喜慶的日子,安塞婦女都要鉸剪紙、貼窗花。臘月天,婦女們圍在一起,早早就為春節剪紙,臨近年關,家家戶戶新糊的潔白窗戶紙上貼滿了紅紅綠綠的剪紙。這樣,一個村子就是一個剪紙藝術展覽會。
有專家評論說,陝西剪紙在陝北,陝北剪紙在安塞。安塞剪紙不僅造型美觀,剪工精緻,而且具有深邃的歷史文化內涵,包含了美學、歷史學、哲學、民俗、考古學、文化人類學等多方面的內容,被譽為「地上文物」和文化「活化石」。
安塞剪紙形式多樣,風格淳厚凝煉,線條粗獷明快,寓意單純質朴,充滿對平安吉祥的祈望之情。

F. 小班禮儀教育剪指甲教案

教學形式:團體或小組教學

教學方法:故事啟迪法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為什麼要常剪指甲和如何剪指甲。

2.培養幼兒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

核心要素:手指甲 勤修剪 既衛生 又美觀

剪完後 把手洗 臟指甲 要清理

活動准備:指甲刀

基本過程:

(一)導入活動:

教師:小朋友們看一看自己的小手小腳,上面長著的圓圓的東西是什麼?看看指甲里都藏著什麼東西?爸爸媽媽經常用指甲刀幫我們做什麼?為什麼要剪指甲》

(二)關鍵步驟:

1.教師:小朋友,你自己會剪指甲嗎?知道怎樣剪指甲嗎?來說一說。

2.教師:看一看老師是怎樣剪指甲的?之後再描述。

3.兒歌:指甲刀,張開嘴,咬住指甲不松開。小小手,來幫忙,用力按下指甲斷。臟東西,露出來,清潔衛生不忘掉。

(三)結束部分:

小朋友你自己會剪指甲了嗎?以後我們自己可以剪指甲了,我們都要做講衛生的好孩子。

家園互動:

1.家長可以在平時引導幼兒關注自己的指甲,養成勤剪指甲的良好習慣。

2.幫助幼兒練習剪指甲的技能。

注意事項:

教師和家長一定要以身作則,女士不要留長指甲,也不要染指甲,為幼兒樹立榜樣。

活動反思:

1.孩子對活動的哪一環節最感興趣?為什麼?

2.你認為這個活動的成功之處在哪裡?

3.你認為還有哪些地方需要改進?該如何改進?

G. 你們知道剪紙的傳說或故事嗎

http://mlsb.cn/htm/ls/sh/2005_09_29_651_3.shtml

安塞最著名的藝術樣式主要有三種,除了腰鼓以外,還有剪紙與山歌。

剪紙和山歌是世代相傳的民間藝術,它們的歷史沒有文獻記載,只是一代一代手把手、口介面地流傳著。當地人稱剪紙為「古時花」。剪紙作為當地婦女們一種傳統手藝,其花樣、摹本、技巧、手法僅限於母女之間代代相傳。

在農耕文明中,女工是女性必修的課程。在陝北地區,剪紙、綉花幾乎成了姑娘的門面活。男方衡量女子,「巧」是一條重要的標准。陝北的老一輩人至今記得當年相親時的說法:莫問人瞎好,只要手兒巧。安塞民歌《迎親歌》中說得更直接:「生女子,要巧的,石榴牡丹冒鉸的」。看誰家女子聰明靈巧,就是要看她花剪得好不好。

有資料表明,作為中國民間藝術的剪紙,最早起源於漢唐時代,千百年來,它以其特有的魅力流行於民間,每有婚娶節慶,剪紙必定登堂入室大放異彩。遙想當年,在這貧瘠單調的黃土高原上,如果沒有這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人們靠什麼來打發那冗長乏味的日子。

鉸剪紙、貼窗花是安塞自古流傳下來的習俗。特別是過年期間,誰家不貼窗花,會被村裡人譏為「瞎眼窗」。在這種公眾輿論的壓力下,即便是孤身老漢,也要向村裡的巧媳婦討要幾張剪紙貼在窗上。至於那種不願求人的倔老頭,也會想出應付的怪招。

1979年安塞文化館陳山橋在譚家營沐浴村見到一個老光棍,自己用紅紙剪了些三角,雜亂無章地貼在窗上。據老頭說貼這主要是為了避邪——要見紅。更絕的是他門上的一幅對聯,紙還是紅紙,字則是用老碗蘸了鍋灰拓上去的,上聯下聯,對仗對偶,各為五個黑圈圈。老頭不識字,又不願向人張口,便只好如此應付了。後來陳山橋在西河口(此地曾為陝北的文化重鎮)見到了一戶農家貼的對聯:上聯為「砍頭不要緊」;下聯是「鳩山設宴和我交朋友」。「大過年的怎麼貼這樣的對聯?」,老陳不解。那家的婆姨回說:「是孩子在書上抄的,誰知道上面寫了些甚」。

現在倒是不再會出現這樣的笑話了,不僅因為今天識文斷字的人多了,更因為今天你即便不貼窗花不掛對聯,也不再會面臨公眾輿論的壓力了。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在陳山橋看來,這才是真正令人犯怵的。

今日安塞,所謂的「剪紙之鄉」早已聲名遠揚,而剪紙之鄉的鄉民們自己倒不怎麼喜歡剪紙了。2001年春節期間,安塞姑娘樊曉梅(安塞剪紙的後起之秀,近年來出訪過日本、加拿大、台灣等地,還曾在西安南門的城牆上為柯林頓夫婦現場表演過剪紙)回鄉探親,在村裡各家的窗上牆上,已很少看見剪紙了。現今陝北的窯洞里,有了各類明星照,各種廣告招貼畫,有了VCD,廣播、電視,有了檯球,有了麻將,有了比原先多得多的消遣方式,人們已經不必用那些花花綠綠的紙片片來調劑生活了。在今天的姑娘們看來,那是一種落後的方式,既費神,又費力,她們已很難從中感受到樂趣,但如果有人給錢,則另當別論。當然,今天安塞的小伙找對象,還是希望女方心靈手巧,只是如今這「巧」,已毋須再用一把剪刀來加以證明了。

在安塞文化局局長韓傑浩的陪同下,我們參觀了安塞文化館的剪紙展室,那的確是一個花團綿簇般的世界。其門類之多元,內容之豐富,令人嘆為觀止。粗略計有窗花、門畫、炕幃花、掛簾花、窯頂花、桌裙花、枕花、鞋花、牌牌花、圍肚花等等。內容分幾種,一是用於春節美化環境,象徵吉祥如意,如飛禽、花草、牛羊豬狗、獅子老虎等;二是用於婚娶裝飾洞房的,多為石榴牡丹、成雙鳥禽等;三是用於製作刺綉、布玩具底樣的,多為雙石榴、雙桃、虎娃等圖案;四是用於迷信禮儀的,有財神爺、灶王爺,還有用作招魂的紙人等。當然,還有一些現代農村生活題材的剪紙作品。

據韓傑浩介紹:安塞剪紙是陝北勞動婦女創造美的一個典範。最初用來裝飾美化生活的「窯洞剪紙」,被一代又一代的勞動婦女傳承下來,形成古樸生動、 強烈自由的風格,反映出陝北勞動婦女淳樸的思想感情和對生活的熱愛。安塞剪紙形式多樣,內容豐富,花鳥魚蟲 瓜果蔬菜,家畜走獸,人物樹木,大自然中的一切美無所不包。

安塞縣前任文化館館長陳山橋對當地的剪紙曾作過廣泛的調查與深入的研究,他在一篇《安塞人與剪紙藝術》的文章中寫道:

「安塞的剪紙歷史很少有文字可供考證,但問一問健在的老婆婆:你們小時候剪花跟誰學來的?她們都會同樣回答:媽媽教的。安塞人現在還稱傳統花樣為「古時花」,從現在整理出來的剪紙作品來看,可以尋覓到安塞歷史文化的蹤跡。64歲的常振芳剪的《龍與鳳》,使人聯想起五千年前人類經歷的那個龍飛鳳舞的時代,想到鴻蒙初開,伏羲女媧剛剛創造出的那個混沌世界。龍鳳造型特別古樸,與濮陽西水坡仰韶墓內擺塑的龍有某種相似之處。67歲的白鳳蘭剪的《年耕圖》和《猴吃煙》中的樹,樹乾和樹枝組成了鹿頭紋樣的變形,專家們認為,它是我國古代作為「物候歷法」和生命象徵的鹿圖騰崇拜在安塞的遺存。高如蘭剪的《抓髻娃娃》,在一些專家看來,它是別處早已失傳了的商代民俗文化,把頭上兩個抓髻剪成了兩個雞,和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商代青玉女佩完全一樣。《抓髻娃娃》一手舉鳥(陽);一手托兔(陰),陰陽結合孕育了生命,是生殖崇拜的形象遺存。安塞的古時花樣,可以說是地上的文物,它是研究我國北方民族文化與民俗的重要史料。從藝術風格上看,它淳樸、莊重、簡煉、概括,有一種內在的力量,保留了漢代藝術深沉雄大的藝術特點。」

中國文化研究所的研究員方李莉,對此曾做過更加深入的調查與分析,她十分注重這種叫做「古時花」的歷史淵源與文化傳承。在一篇叫做《黃土地的記憶》的文章中,她的筆觸追根尋源,直指遠古:

「……一些表現古老傳說的剪紙,如白風仙剪的"二郎擔山追太陽"。民間傳說,過去,天上突然出來九個太陽,曬得人們不能在田間勞作,飛鳥曬死,樹木枯萎,二郎擔山追日,壓去了八個太陽,救了人類,救了萬物。這和中原『後羿射日』有同工異曲之源,還有,白鳳蘭剪的『王祥卧冰』是二十四孝故事內容之一。表現王祥為孝敬老母,卧冰取魚的故事。

「已經去世的曹佃祥老人所剪的『鷹踏兔』也是如此,鷹是鳥中的英雄,鳥在這一帶有很深的寓意。在安塞曾發現不少新石器時期屬於廟底溝型的彩陶,廟底溝型彩陶的一大特點就是鳥紋很多,就像半坡型的彩陶是以魚紋為主一樣。由於鳥紋的廣泛應用,其上面的鳥應該是當時一個原始部落的圖騰,而在原始神話中稱太陽為『三足烏』,因而崇拜鳥的原始部落實際上是崇拜太陽,因此鳥是太陽的象徵,在當地民間也稱太陽為『鴉』。所以鳥在民間是象徵陽性的,鷹是鳥中的英雄,自然是陽性的了。而兔是代表月亮,月是陰性,兔自然也代表陰性了。『鷹踏兔』是喜花,是結婚時所剪的花,其寓意的是男女情愛,反映的是生殖崇拜的主題。

「剪紙能手白鳳蘭的父親雖不識字,卻能繪聲繪色地講出好多上古時期的故事,《女媧造人》、《二郎擔壓山》、《毛野人》等等。每到陰雨天或冬月天,她家晚上總是坐滿了莊稼漢,津津有味地聽著『朝古』,白鳳蘭總是坐在父親懷里,聽得很認真。母親剪得一手好花,受到全村人的敬慕,同時也影響了白鳳蘭。她經常學母親的樣,剪個石榴著牡丹,剪個魚兒戲蓮花。她家貧窮,買不起紙,她便撿好多梨樹葉放在家中,以樹葉代替紙來剪。在母親的指點下,學會了好多傳統花樣的剪法。在父親的 『朝古』影響下,她剪了不少以上古傳說和民間故事為題材的剪紙,除前面所提到的『二郎擔山追太陽』、『王祥卧冰』之外,還有『毛野人』、『鞭打蘆花』、『牛郎織女』等。她剪的花古樸醇厚,粗獷有力,她剪的『牛耕圖』、『猴吃仙桃』、『牛』等都與陝北出土的漢代畫像石刻藝術很接近,特別是『牛耕圖』、『猴吃仙桃』中樹的造型,被認為是龍山文化時期的圖騰紋樣,為研究中國傳統文化和陝北文化的傳承提供了依據。 其實這些樹的形象,和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佔紋"銅壺上的桑樹的表現手法也很相似。說明這些紋飾都是具有一定傳承性的。

「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風格的傳承,以原始、上古時期和秦漢時期的特徵最為濃厚,究其原因,這一帶曾是仰韶文化和龍山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其次是宋代。元明清以後,這里的文化處於相對封閉和獨立發展的狀態,受中原文化及其它外來文化影響較小,深厚的文化傳統和民間習俗,從古到今,源遠流長。原始文化中的生殖崇拜、祖先崇拜、圖騰崇拜,都可以從這里的民間文化和民間藝術中尋到蹤跡。」

H. 剪紙藝術和中國結的傳說,小故事

古今中外凡是有傳說和小故事的,在中國的民間傳統剪紙藝術中都有表現。
中國結的藝術,是從南方的藤條被拍、民間紐扣和扇墜裝飾演變而來。

I. 關於剪紙的作文500字左右的!!

正月初五看彩燈今天是正月初五,我在家裡感到無聊透頂。媽媽說今天晚上有彩燈可看,我高興極了。早早的吃完晚飯,我們一家便開著摩托車來到南通市人民公園。來到人民公園,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一扇巨大的用布做成的門,這扇門上貼著許多剪紙,在燈的映襯下顯得格外美麗。走進大門,順著兩旁的紅燈籠向前走,便看到了《滴水觀音》這個燈組,它運用光電原理和細致的加工,將神態安詳的觀世音菩薩塑造得惟妙惟肖,祝福人們在新的一年裡吉祥如意、萬事安康!往裡走,便發現到了一個五光十色的大花壇,各種各樣的花朵,鮮艷奪目,有牡丹、玫瑰等,

形成了燈的海洋,花的世界。咦!那兒怎麼有這么多人?原來,他們正在欣賞《百米瓷龍》,該龍全身金光閃閃,煞是好看。你可別小看它,它是用數萬件江西景德鎮瓷器、碗、杯、盤、勺等傳統手工精心捆紮製作而成,被稱為《天下第一瓷龍》呢!《百米瓷龍》旁的《河池月色》同樣也十分引人注目,彩燈藝術大師們將荷花燈、仙鶴燈、金魚燈與亭台樓榭、曲橋融合在一起,珠聯璧合,令人遐想,將公園的夜景襯托得更加美麗。最後,我們又參觀了掛滿了葡萄、絲瓜、蘋果、香蕉的《瓜果滿園》;鑼鼓喧天、人聲鼎沸的《迎親花轎》;可愛頑皮、形態逼真的《群猴鬧春》等燈組。其中,最有趣的還屬《水晶大象》,

它利用小玻璃瓶,通過精心捆紮及燈光組合,巧妙地將數萬多隻不起眼的葯瓶塑造出一隻栩栩如生、構思新奇、深受我們喜愛的水晶大象,如果你感興趣的話,還可以鑽進它的肚子里,再順著大象長長的鼻子滑出來,經厲一次愉快的「大象之旅」如何?綜藝晚會舞台下也是人頭攢動。魔術、舞蹈、獨唱個個精彩絕倫,而川劇「變臉」、「噴火」國粹表演則讓舞台的氣氛達到高潮,藝術家們的絕技令人們驚嘆不已。看完表演,我們又漫步在濠河邊,欣賞著美麗的濠河夜色,沉浸在喜慶之中。時間在歡聲笑語中飛快流過,轉眼幾個小時過去了,我們依依不捨回家了。

J. 描寫剪紙時人物的動作片段

找到幾篇關於各個地方剪紙的由來和描寫片段,希望對你有所幫助!河北省蔚縣蔚縣位於河北省西北部,以出產剪紙而聞名。蔚縣剪紙又稱「窗花」,是當地民間一種傳統的裝飾藝術,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歷史,初始圖案多為花卉一類的吉祥紋樣,後融入天津楊柳青年畫和武強年畫的藝術特色,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風格。經劉老布等剪紙藝人共同研究,對創作工具進行改革,部分紋用刻刀由單幅剪轉變為成批刻,使蔚縣剪紙工藝有了新的提高。20世紀初,在王老賞、王守業、周永明等藝人的帶動下,蔚縣剪紙的風格越來越突出,走出了民間剪紙的一般格局,具有了更為深厚的人文內涵。 蔚縣剪紙是民間社會的產物,更是百姓生活的寫照。它題材廣泛,花樣繁多,有戲曲人物、戲曲臉譜、神話傳說、花鳥魚蟲、家禽家畜、吉禽瑞獸等多方面的內容。蔚縣剪紙的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朴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它色彩濃艷,對比強烈,裝飾感強,民間味濃,富有韻味節律,呈現出嫵媚嬌艷、淳樸華美的藝術魅力,為世人所青睞。 在品類繁多的民間剪紙藝壇上,蔚縣剪紙以構圖飽滿、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工藝奇特的藝術風格獨樹一幟。它以陰刻為主,陽刻為輔,陰陽結合,復用多色點染彩繪,達到了工緻傳神、雅俗共賞的效果。 剪紙·豐寧滿族剪紙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 河北省豐寧滿族自治縣地處塞北,民間流傳的豐寧滿族剪紙始於清代康熙年間,至乾隆年間形成了具有地域特徵與民族特色的新異風格,它以陽刻為主,陰刻為輔,批毛纖長,剪工精細。清末民初豐寧滿族剪紙進入鼎盛時期,1949年後在形式和內容上又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更為貼近現實生產與生活。1960年以後,剪紙藝術創作墮入低谷。1982年,豐寧民間剪紙隊伍重新建立,其作品隨著各種展覽和出國表演在海內外造成廣泛的影響。1993年,豐寧被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剪紙藝術之鄉」。 豐寧滿族剪紙從內容上可分為吉祥剪紙,花鳥魚蟲剪紙,山水風光剪紙,人物、盆籃碟盤瓶、瓜果、動物、花字剪紙等類。由表現形式看,它包括單色剪紙(紅、白、黑等)、點染剪紙、填色剪紙、復色組合剪紙等品種。根據具體用途,又可分為窗花、祭神祖吊簽(掛簽)、陰天掃天婆、節令剪紙、禮花(結婚的喜慶剪紙、葬喪的素色剪紙等)、日常室內裝飾用頂棚花、風斗花、炕圍剪紙等。在我國眾多民間剪紙之中,豐寧滿族剪紙以其特有的藝術魅力佔有一席之地。 目前豐寧滿族剪紙的傳統技藝大多留存在70歲以上的老人手中,面臨失傳的危險,亟待搶救、保護。 剪紙·中陽剪紙 山西省中陽縣 山西省中陽縣位於黃河中游黃土高原的呂梁地區。這一帶民俗文化積淀極為深厚,保留著許多原生態的人文環境,由此形成中陽剪紙古老的民俗文化內涵與藝術形態。 中陽剪紙主要分布於中陽縣境內南川河流域、劉家坪地區和西山邊遠山區。南川河流域的民俗剪紙風格細膩、古樸典雅,在中陽剪紙中占據主流地位。劉家坪的剪紙風格純朴、剛健,西山邊遠地區的剪紙風格粗獷、渾厚,與南川河流域剪紙的主流風格相依相存,豐富著中陽剪紙的特色。 中陽剪紙與當地傳統民俗文化血肉相連,它以中陽當地民俗信仰、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神話傳說為主要表現內容,其中既有以魚、蛙、蛇、兔為主題的裝飾紋樣,也有配合歲時節令、人生禮儀的民俗剪紙,還有以民間神話為題材的剪紙作品。中陽剪紙多以紅紙剪成,體現著喜慶、熱烈的民俗氣氛,有時也根據風俗習慣,運用紫、黑、黃、綠、藍等彩色紙剪製作品。中陽剪紙的主要作者是中陽農村中的勞動婦女,剪紙是她們日常生活中一項重要的內容,是她們審美情趣和聰明才智的集中表現。中陽剪紙富有濃郁的山野泥土氣息和原始藝術質朴的美感,生動形象地記錄了勞動婦女的理想和追求。其技藝的傳承關系一般是自發的,亦有以家族方式傳承的。現在主要傳承人有王計汝、高寶香、劉玉蓮、王中文、馬翠蓮等十幾人,年齡已在60歲以上。這些老人一旦離去,中陽剪紙勢將面臨後繼無人的局面,最終走向消亡。所以應盡早採取措施,對之進行搶救。 剪紙·醫巫閭山滿族剪紙 遼寧省錦州市 醫巫閭山地區滿族民間剪紙藝術以滿族人原始的自然神崇拜、始祖神崇拜、生殖繁衍崇拜以及滿族風俗為主要表現內容。醫巫閭山地區滿族人的原始崇拜活動中往往要製造圖騰形象,或用樹皮、獸皮剪刻諸神形象,或用木材雕刻神偶的形象等等。這種儀式造像活動歷年相沿成習,最後發展成為一種剪紙藝術,既保留了東北滿族的人文特徵,又具有獨特的藝術形式和豐富的薩滿文化內涵,是研究民族文化融合的重要史料。 醫巫閭山滿族民間剪紙不但內容豐富,且造型簡潔,紋樣古樸。它不用繁瑣、細密的剪法,不求精緻、准確的造型,而主要以博大恢弘的氣度和樸拙古茂的神韻取勝。 數百年來,這種滿族民間剪紙藝術在醫巫閭山地區的北寧市、凌海市、阜新市、義縣等地流傳,世代相承。在許多城鄉地區,眾多婦女參與剪紙活動,產生出許多技藝高超、成果豐富的藝人,形成祖輩相傳的傳承譜系。目前,尚有侯桂芝、馬鳳雲、黃連玉、汪秀霞等十餘家譜系仍在傳承相續。隨著老一代藝人逐漸逝去,將後繼乏人,在現代生活方式的沖擊下隨時都可能走向衰亡。因此有必要制定方案,對這一古老的民族民間藝術實施保護。 剪紙·揚州剪紙 江蘇省揚州市 揚州是中國剪紙流行最早的地區之一,唐宋時期就有「剪紙報春」的習俗。揚州人在立春之日剪紙為花,做成春蝶、春線、春勝等樣式,「或懸於佳人之首,或綴於花下」,觀以為樂。另外還剪制紙錢、紙馬等,專門用於祭奠。至清代,揚州商業興盛,剪紙藝人亦數量大增,嘉、道年間的著名剪紙有藝人包鈞等,技藝超群,有「神剪」之譽。揚州的剪紙藝人還根據需要創作綉品底樣,大至門簾帳沿、被服枕套,小至鏡服香囊、絹帕筆袋,有綉花必有紙樣,揚州人稱剪紙樣的藝人為「剪花樣的」。 揚州剪紙線條清秀流暢,構圖精巧雅緻,形象誇張簡潔,技法變中求新,形成了特有的「剪味紙感」和藝術魅力,為中國南方民間剪紙藝術的代表之一。其用紙以安徽手抄宣為主,厚薄適中,無色染,質地平整。 現代揚州剪紙的主要傳承人為張金盛(藝名「老張三麻子」)和張永壽(藝名「小張三麻子」)父子倆。張永壽從藝七十多年,其剪紙已從實用性的花樣轉入富有裝飾性的主題性創作,作品顯現出寫實、變化、概括、誇張的風格特點,總結有「圓如秋月、尖如麥芒、方如青磚、缺如鋸齒、線如胡須」等剪紙要訣,為後輩剪紙藝人留下了寶貴的「創作經」。張永壽畢生創作了數千件作品,其中的《百花齊放》、《百菊圖》、《百蝶戀花圖》等藝術價值極高,被人們稱為「剪紙藝術中的觀止之作」。1989年,張永壽先生逝世,其第三代傳承人雖也取得了一定的藝術成就,但功力和靈氣都無法超越前代。到目前為止,揚州剪紙技藝後繼無人的趨勢已越來越明顯,這一古老的民間藝術正處於瀕危狀態,亟待保護和扶持。 剪紙·樂清細紋刻紙 浙江省樂清市 樂清市位於浙江省東南部沿海,樂清細紋刻紙是當地流傳的一項絕藝,主要集中在樂清市象陽鎮的寺前村、後橫村,北白象鎮的東才村及樂成鎮、柳市鎮、翁陽鎮等地。 樂清剪紙源於樂清民間剪紙「龍船花」,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據《樂清縣志》記載,元代大德年間,「社裡笙歌達旦,通衢剪綵為眾共賞,與民同樂」。這里的「剪綵」就是剪紙。每年正月十五,樂清鄉間各地都有龍船燈巡遊。龍船紙扎和細紋刻紙是龍船燈的基本工藝和裝飾手段,早期龍船燈上的細紋刻紙是單純的幾何圖案,後發展出花卉、鳥獸、山水、戲曲人物、神話故事等內容,代表作有《九獅圖》、《八角雙魚》等。樂清細紋刻紙的現代傳承人有林邦棟、林順奎、陳余華、鄭元遜、盧發良等。 樂清細紋刻紙刀法精妙入微,挺拔有力,圖案細如發絲,工而不膩,纖而不繁,表現力十分豐富。它最突出的一個特點是細,在早期「龍船花」的刻紙中,最細的能在一寸見方的紙上刻出52根線條,一幅碗口大的細紋刻紙要十多天才能刻成,十分費工。細紋刻紙的工藝使各種民間圖案紋樣都能在幾厘米見方的紙上得到細致而豐富的表現,這使樂清細紋刻紙獲得了「中國剪紙的南宗代表」之稱。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