堅持不懈歷史小故事50字
1. 關於堅持不懈的小故事50字以內
1.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2.梵高的執著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著實非常人所能的。
3.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2. 有關堅持不懈的小故事
堅持不懈的小故事
1、中國的農民科學家吳吉昌為了周總理的囑托搞棉花試驗,他「吃也想棉花,睡也想棉花」,10年浩劫人家不讓他搞試驗他就在自己家裡偷偷搞。終於,培育出棉花新品種,為祖國的農業發展貢獻了力量。
2、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3、世界無產階級革命運動導師馬克思為著《資本論》化了40多年的時間,在大英博物館翻閱了大量的資料,他所坐的位子下水泥地上竟磨掉了一層水泥。通過他不懈的努力,馬克思終於著成了全世界無產者所需的《資本論》。
4、梵高的執著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著實非常人所能的。
5、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拓展內容:
堅持不懈,懈:鬆懈。堅持到底,毫不鬆懈,形容做事持之以恆,比喻有恆心,有毅力。出自《清史稿·劉體重傳》:「煦激勵兵團,堅持不懈,賊窮蹙乞降,遂復濮州。」《偉大的悲劇》:「到中午,這五個堅持不懈的人已經走了14公里。」
3. 關於堅持的歷史小故事
曾國藩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然而他小時候的天賦卻不高.有一天在家讀書版,對一篇文章權重復不知道多少遍了,還在朗讀,因為,他還沒有背下來.這時候他家來了一個賊,潛伏在他的屋檐下,希望等讀書人睡覺之後撈點好處.可是等啊等,就是不見他睡覺,還是翻來復去地讀那篇文章.賊人大怒,跳出來說,"這種水平讀什麼書?"然後將那文章背誦一遍,揚長而去!
賊人是很聰明,至少比曾先生要聰明,但是他只能成為賊,而曾先生卻成為毛澤東主席都欽佩的人:"近代最有大本夫源的人."
"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那賊的記憶力真好,聽過幾遍的文章都能背下來,而且很勇敢,見別人不睡覺居然可以跳出來"大怒",教訓曾先生之後,還要背書,揚長而去.但是遺憾的是,他名不經傳,曾先生後來啟用了一大批人才,按說這位賊人與曾先生有一面之交,大可去施展一二,可惜,他的天賦沒有加上勤奮,變得不知所終.
4. 關於堅持不懈的事例50字
楊懷保,男,24歲,中共預備黨員,陝西省勉縣定軍山鎮溝口村人,現為湘潭大學商學院學生。
楊懷保家境貧困,父母體弱多病,12歲便操持家務,10多年來過著艱苦的生活。但他堅持不懈、自強不息,孝敬父母,照顧年幼的弟弟,帶著家人上大學,用瘦弱的肩膀挑起照顧全家的重擔,並為3000多名貧困大學生創造勤工助學機會,譜寫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孝子」之歌、自強之歌。
科學家堅持不懈的故事
拉瓦錫發現氧氣的故事
1794年5月8日,一位51歲的學者被指控"在士兵的煙草中摻水",而被押上斷頭台。臨刑前,這位學者要求:"情願被剝奪一切,只要讓我做一名普通的葯劑師,做一點化學試驗,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他的要求根本就得不到批准。隨著行刑官一聲令下,學者的腦袋被砍了下來。
這位學者就是被人們譽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拉瓦錫。他的死是科學上的一大損失,以至於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痛惜感嘆道:"他們割下拉瓦錫的頭,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但是不知在100年之內,世界上還能不能再長出一顆那樣的頭顱。"
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家境富裕。不過,他並沒有秉承父親的旨意從事法律,而是愛上了自然科學。
博學多才的拉瓦錫研究過炸葯,涉獵過農業栽培技術,改良過養牛法,制定過開山築路的計劃。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在化學和物理方面的貢獻,尤其是他通過長期的嚴格實驗,發現了一種能助燃、助呼吸的氣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氧氣。
氧氣的發現是對拉瓦錫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鑽研精神的饋贈。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兩位科學家觸到了真理的鼻尖,令人遺憾的是,囿於傳統理論的束縛,他們都半途而廢,從而將撩開真理面紗的殊榮讓給了拉瓦錫。
早在17世紀,歐洲人通過燃燒和呼吸的研究,發現了空氣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體。但是,當時流行的"燃素學說"統治了他們的思想,禁錮了他們對空氣的進一步研究。
瑞典化學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過實驗製取了純凈的氧氣。但是,作為"燃素學說"的忠實信徒,他錯誤地把這種氣體叫"火氣",並且認為燃燒是火氣與燃燒物中的燃素結合的過程,火和熱是火氣與燃素化合的產物,從而未能正確地解釋燃燒現象。
幾乎與此同時,英國化學家普利斯特列也通過實驗製取了這種氣體。他把蠟燭放在這種氣體中,發現火焰比在空氣中更加熾熱明亮。他還把老鼠放進去,發現它比在等體積的尋常空氣中活的時間約長了4倍。他親自嘗試了一下,一吸進去,便"覺得這種空氣使呼吸輕快了許多,使人感到格外舒暢"。但他沒有繼續研究,而是開始了在歐洲大陸的度假旅行。
當科學的珍珠出現在舍勒和普利斯特列眼前的時候,他們沒有鑒別出來,而是把它看成了魚目,從而與機遇女神失之交臂。
於是機遇女神青睞的目光投向了拉瓦錫。他發現"燃素學說"存在著許許多多的破綻。比如,既然金屬在煅燒中逸出燃素,那為什麼重量反倒增加呢?而蠟燭呢,燃燒之後,竟一無所剩,似乎全部消失了。
為了弄清事實的真相,拉瓦錫開始了嚴格的實驗。他首先仔細地稱量了裝有空氣和固態物質的密閉容器,然後用放大透鏡將陽光聚集在物質上,或者用火加熱。當物質燃燒完後,再重新稱量裝有反應物的容器。他用各種不同的物質反復進行實驗,結果都表明,密封容器的重量在燃燒前後都不變。
這是什麼原因呢?拉瓦錫的大腦開始了緊張的思索。後來他終於得出結論:原來在沒有密封的燃燒當中,空氣中有一種新的物質元素參與了反應,使得物質燃燒前後重量不一。為此,他把這種氣體命名為酸素,也就是我們今天的氧氣。
這樣,金屬生銹、重量增加的秘密也被揭開了。
最後,拉瓦錫推翻了流傳多年的"燃素學說",指出:"由於人工的或天然的操作不能無中生有地創造任何東西,所以每一次操作中,操作前後存在的物質總量相等,且其要素的質與量保持不變,只是發生更換和變形,這可以看成是公理。"這番話體現了"物質不滅定律"的基本精神。拉瓦錫的思想超越了他的同時代人,因為他不僅注意到了物質在化學反應中性質的變化,而且注意到了數量上的變化,從而使得化學科學割斷了與古代煉金術的最後一根紐帶,以一種嶄新的面目蓬勃發展起來。
5. 古代勵志堅持某事的小故事50字
司馬遷
司馬遷面對大辟之刑,慕義而死,雖名節可保,然書未成,名未立,這一死如九牛亡一毛,與螻蟻之死無異。[43] 想到文王拘於囚室而推演《周易》,仲尼困厄之時著作《春秋》,屈原放逐才賦有《離騷》,左丘失明乃有《國語》,孫臏遭臏腳之刑後修兵法,呂不韋被貶屬地才有《呂氏春秋》傳世,韓非被囚秦國,作《說難》和《孤憤》,《詩》三百篇,大概都是賢士聖人發泄憤懣而作。[44] 終於,在那個「臧獲婢妾猶能引決」的時代,司馬遷毅然選擇了以腐刑贖身死。至此,司馬遷背負著父親窮盡一生也未能完成的理想,面對極刑而無怯色。[45] 在堅忍與屈辱中,完成那個屬於太史公的使命。
6. 關於堅持的名人故事(50字左右)
名人堅持不懈的故事——海倫·凱勒
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版同情默默無聞的小權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
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
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 要簡短的關於堅持不懈的名人故事(故事)
1、1999年的阿里巴巴創辦者馬雲,對夢想從不放棄。他曾經想考重點小學,但卻失敗了;考重點中學也失敗了;考大學更是考了三年才考上;想念哈佛大學也沒有成功。但他有堅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俗話說:「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他通過自已的努力,最終成功了。他說:夢想,要腳踏實地,和眼淚是息息相關的。
2、有一次上課時,蘇格拉底布置了一道作業,讓他的弟子們做一件事,每天把手甩一百下,過一個星期後,他問有多少人現在還堅持做了的,百份之九十的人都堅持做了。一個月後,他又問了,現在只有一半的人了。一年後,他再問了,現在只有一個人堅持下來了,那個人就是柏拉圖。
3、愛迪生曾花了整整十年去研製蓄電池,其間不 斷遭受失敗的他一直咬牙堅持,經過了五萬次左右的試驗,終於取得成功,發明了蓄電池, 被人們授與「發明大王」的美稱。
4、唐朝大詩人李白,小時候不喜歡讀書。一天,趁老師不在屋,他悄悄溜出門去玩。他來到山下小河邊,見到一位老婆婆在石頭上磨一根鐵杵。李白很納悶,上前問:「老婆婆,您磨鐵杵做什麼?」老婆婆說:「我在磨針。」李白吃驚地問:「哎呀!鐵杵這么粗大,怎麼能磨成針呢?」老婆婆笑呵呵地說: 「只要天天磨,鐵杵就能越磨越細,還怕磨不成針嗎?」李白聽後,想到自己,心中慚愧,轉身跑回了書屋。從此,他牢記「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的道理,發憤讀書,終於成為了一位偉大的詩人,並被稱為「詩仙」。
5、梵高的執著的繪畫夢想,雖然很遺憾在他生前,他的作品沒有受到是人的欣賞,但在那種世人漠視、窮困潦倒的環境下,仍堅持著自己的夢想,畫自己想畫的畫,這也著實非常人所能的。
6、海倫·凱勒雙目失明、兩耳失聰,卻努力的從一個讓人同情默默無聞的小女孩變成讓全世界尊敬的女強人。如果生活真的不公平,那麼,生活對她的不公平可謂到了極致。她完全可以放棄她的夢想躲在陰暗的角落裡放聲痛哭,沒有人會責怪她,她也完全可以躺在床上或坐在輪椅上,像一個植物人一樣由人服侍。可是這一切,她都沒有做,她只是吃力的在老師的幫助下學習盲語,觸摸著事物,僅僅憑著她永不言棄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意志。她把她理想的天空塗上了人生最亮的色彩。
7、英國著名作家狄更斯平時很注意觀察生活、體驗生活,不管刮風下雨,每天都堅持到街頭去 觀察、諦聽,記下行人的零言碎語,積累了豐富的生活資料。這樣,他才在《大衛·科波菲 爾》中寫下精彩的人物對話描寫,在《雙城記》中留下逼真的社會背景描寫,從而成為英國 一代文豪,取得了他文學事業上的巨大成功。
8、我國著名數學家華羅庚家境貧寒,沒有文憑、沒有導師,地處窮鄉僻壤,但他卻成功了。他靠的是什麼?正是鍥而不舍這一精神!他卧床三月翻書不止就可以作證。
9、松下剛剛陷入事業的困境,這天他無助地走在路上。一對姐弟的談話,引起了他的注意。 姐姐正在燙衣服,弟弟想讀書,卻無法開燈,因為那時插頭只有一個。 「你能不能快一點開燈,讓我怎麼看書呀?」「好了,好了,就快了。」「老是說好了,都過了30分鍾了。」松下突然想:只有一根電線,的確太不方便了,何不想個可以兩用的插頭呢?他認真地研究這個問題,不久,就想出了兩用插頭的構造。試用品問世後,很快就賣光了,訂貨的人越來越多,簡直供不應求,松下的事業也從此走上軌道,利潤大增。 遭遇任何問題,都是激發創意的好機會。
8. 求堅持不懈的事例50字
1794年5月8日,一位51歲的學者被指控"在士兵的煙草中摻水",而被押上斷頭台。臨刑前,這位學者要求:"情願被剝奪一切,只要讓我做一名普通的葯劑師,做一點化學試驗,就心滿意足了。"然而,他的要求根本就得不到批准。隨著行刑官一聲令下,學者的腦袋被砍了下來。
這位學者就是被人們譽為"近代化學之父"的法國科學家拉瓦錫。他的死是科學上的一大損失,以至於法國數學家拉格朗日痛惜感嘆道:"他們割下拉瓦錫的頭,只不過是一瞬間的事,但是不知在100年之內,世界上還能不能再長出一顆那樣的頭顱。"
拉瓦錫於1743年8月26日出生於法國巴黎。他的父親是一位律師,家境富裕。不過,他並沒有秉承父親的旨意從事法律,而是愛上了自然科學。
博學多才的拉瓦錫研究過炸葯,涉獵過農業栽培技術,改良過養牛法,制定過開山築路的計劃。不過,最引人注目的成就是他在化學和物理方面的貢獻,尤其是他通過長期的嚴格實驗,發現了一種能助燃、助呼吸的氣體,也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氧氣。
氧氣的發現是對拉瓦錫勤於思考、勇於探索的鑽研精神的饋贈。其實,在此之前,已經有兩位科學家觸到了真理的鼻尖,令人遺憾的是,囿於傳統理論的束縛,他們都半途而廢,從而將撩開真理面紗的殊榮讓給了拉瓦錫。
早在17世紀,歐洲人通過燃燒和呼吸的研究,發現了空氣中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體。但是,當時流行的"燃素學說"統治了他們的思想,禁錮了他們對空氣的進一步研究。
瑞典化學家舍勒在1773年以前,就通過實驗製取了純凈的氧氣。但是,作為"燃素學說"的忠實信徒,他錯誤地把這種氣體叫"火氣",並且認為燃燒是火氣與燃燒物中的燃素結合的過程,火和熱是火氣與燃素化合的產物,從而未能正確地解釋燃燒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