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訓以及家訓小故事50
❶ 家風家訓家規小故事
家
風
家
訓
俗話說得好:「無規矩不成方圓。」家風家訓傳承千年,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可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這種傳統的藝術文化反倒被年代的不同而被人遺忘,而取而代之的卻是金錢,利益,甚至違逆不孝。,時代是在發展,人們的品行卻在不斷退化。
所以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探討家風家訓這個話題。
所謂「家風」,就是家規,它就如班風一樣,是指一個家庭的風氣。,爸爸媽媽常說:「百世勤為先。」愛因斯坦也說過:「天才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其可見勤奮的重要,在家中爸爸也常常督促我要克服心中的惰性,爭做勤奮的陽光少年。
家中的第二條家規是「孝」千萬經典,孝義為先。也就是什麼事兒盡量讓長輩順心順意。不跟長輩頂嘴,不當面指責長輩,這也是孝順的體現。長輩們說的話,我們一定要認真聽,讓我們做什麼事兒,要立馬行動,不能拖拖拉拉的。當然,我們家的家風還體現在餐桌上,吃飯時,長輩先坐,我才能坐,長輩沒有動筷,我也不能動筷,漸漸地,這已成為一種習慣。(當然,這是一個好習慣。)
所謂「家訓」字典上說是「家長在立身處世為學等方面對子孫的教誨。」而我卻認為家訓是一個家庭的涵養,是家教好的表現。我雖不知道我家的家訓是什麼,但小時候,媽媽常教育我說:「要做一個誠實守信的人。」所以,我認為,我家的家訓就是「以誠為本」。從小到大,我們對父母說過的謊,連起來也許能繞地球幾圈,打個比方:當你考試成績不理想時,你是否和父母說過:這次考得都不好呢?當你犯了大錯,領導追問時,你是否讓別人當了替罪羊,只為保全工作呢?當你摔壞了什麼東西時,你是否為自己推託,找各種借口,甚至撒謊呢?但其實做錯事情不打緊,如果說謊而為自己找借口,那麼這個說謊的嚴重性要比做錯事情的嚴重性厲害100倍。我也曾經因為許多的事情跟爸爸媽媽說謊,可當我主動承認錯誤是,爸爸媽媽反而不會打罵我,相反,當我逃避錯誤時,他們便會非常的生氣。所以無論自己做什麼事情,做之前要先想好後果。就算犯了錯,自己也要敢於承擔,而不是靠撒謊來逃避錯誤。
家風、家訓有著異曲同工的方面。有的家庭十分重視,而有的家庭卻忽略了這一點。
但是,我們應該永遠記住,它是中國的一種傳統的藝術文化,我們應該把這種好的文化發揚光大,繼續傳承下去。
❷ 關於家風家訓的故事有哪些
1、司馬光教子有方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
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
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2、吉鴻昌不忘父訓
吉鴻昌,字世五,河南扶溝人。察綏抗日同盟軍領導人之一。早年在馮玉祥部隊當兵,以英勇善戰升為營長、師長,後任國民黨軍長和寧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父親病逝後,他把"做官不許發財"六字寫在瓷碗上,要陶瓷廠仿照成批燒制,把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分發瓷碗大會上說:"我吉鴻昌雖為長官,但決不欺壓民眾,掠取民財,我要牢記父親教誨,做官不為發財,為天下窮人辦好事,請諸位兄弟監督。"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處處為民眾。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3、魯迅教子順其自然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
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
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4、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
錢基博乃一代國學大師,是學者、作家錢鍾書的父親。錢基博對兒子管教極嚴,錢鍾書十六歲時,還痛打一頓。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錢基博北上清華任教,寒假沒回無錫。
此時的錢鍾書正讀中學,沒有溫習課本,而是一頭扎進了小說的世界。等父親回來考問功課,錢鍾書過不了關,於是挨了打。
1929年,錢鍾書考入清華大學外文系後,錢基博還時常寫信給他。一封信中說:「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隨後一封信則表示:「現在外間物論,謂汝文章勝我,學問過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稱汝篤實過我,力行過我,我尤心慰。」希望錢鍾書能「淡泊明志,寧靜致遠。我望汝為諸葛公、陶淵明;不喜汝為胡適之、徐志摩」。
錢基博對當時的新文化運動保持距離,埋首國學,他這樣告誡錢鍾書,不過出於一個儒者的文化立場。
5、梁啟超全方位愛子女
梁啟超有九個子女,在他的教育、引導下,個個成為某一領域的專家,甚至還產生了「一門三院士」的佳話。這「三院士」是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火箭控制系統專家梁思禮。另外,四兒子梁思達是經濟學家,次女梁思庄是圖書館學家,三女兒梁思懿是社會活動家。
梁啟超對於子女的愛,是全方位的,不僅在求學,而且在為人處世,甚至理財、時政等諸多方面,皆以平和、平等的態度展開。閱讀《梁啟超家書》,就會了解在寫給孩子們的信中梁啟超教育子女的表現堪稱典範。
寫信時,梁啟超毫不掩飾自己的愛。1927年6月的一封信中,他寫道:「你們須知你爹爹是最富於感情的人,對於你們的愛情,十二分熱烈。你們無論功課若何忙迫,最少隔個把月總要來一封信,便幾個字報報平安也好。」
在求學這一方面,梁啟超根本不看重文憑,而是強調打好基礎,掌握好「火候」。他對梁思庄說:「未能立進大學,這有什麼要緊,『求學問不是求文憑』,總要把牆基越築得厚越好。」並教孩子們求學問、做學問的方法——「總要『猛火燉』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
同時,梁啟超強調責任的重要。1923年,他寫給長女梁思順的信中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只要在自己責任內,盡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當然,寫信教導自己的孩子之餘,梁任公沒忘了誇一誇女婿、兒媳。
❸ 家訓家規家風故事50字
林氏家訓家規:1、敬尊長2、正心術3、端人品4、勤讀書5、交朋友6、尊師長7、篤勤儉
❹ 家風家訓小故事( 50字)6篇
尊老愛幼,為人謙和,誠實守信,孝道當先。
量入為出,勤儉持家,積德行善,和睦相處。
❺ 家風家訓小故事有哪些
內容如下:
家風是一種無言的教育,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著孩子的心靈,塑造孩子的人格。 為弘揚良好家訓家風,提升學生道德素養,深刻領悟家風的力量,近期,峨眉一小正積極開展「傳家訓 立家規 牽手父母樹新風」系列教育活動。
孔子世家教育子女十訓
1、雖然生活貧困,但絕不抱怨自己所生存的環境;
2、即使生活在困境中,母親依然傾注所有的熱情教育子女;
3、越是偉人,越要自我學習與自我感悟;
4、失敗也絕不氣餒,用頑強的挑戰精神武裝自己;
5、通過長途旅行考驗和鍛煉自己;
6、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7、結交與自己志同道合的人;
8、不親自教授子女,只監督和考察其學習情況;
9、人性的弱點有時反而會成就一代偉人;
10、培養勤學好問的學習習慣
❻ 古代家訓小故事50字
父子清來廉
三國時,胡質在魏國源任州郡長官近三年,死後家無余財,只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箱書籍而已。對他的廉潔操守,人人稱道。胡質在荊州任刺史時,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兒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時,胡質拿出一匹絹給他,讓他路上做盤纏。胡威跪在父親面前說:「爹爹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說:「吾兒不必懷疑,此絹是我的俸祿所余。」胡威謝過父親的賞賜,遂騎驢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時都是自己放驢,自己砍柴做飯。
後來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績卓著,清名遐邇。入晉以後,晉武帝接見了他。晉武帝談起當年胡質的生平事跡贊嘆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親比起來怎樣?」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晉武帝問:「為什麼呢?」胡威說:「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遠。」
❼ 家風家訓小故事
家風家訓小故事:
一、曾國藩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史上有爭議的人物,對他的評價估且不論,但他的家庭教育卻有令人矚目的成就。他以「勤」字為人生第一要義。自己身體力行,教育子女也養成勤勞作風。要求「諸男在家勤灑掃」「諸女學洗衣,學煮茶燒菜」。
還為曾家婦女規定了「日課」四項:「食事」,每天早飯後做各種小菜;「衣事」,已午刻紡花或績麻;「細工」,傍晚即晚飯後做男女布鞋或縫制衣服。曾國藩作為封侯拜相之人,對「日課」還要定期檢查,親自抓落實。俗話說:「人貴勤」,可見,曾家的「崇勤」家風著實可贊。
二、魯迅
魯迅和許廣平僅有一子,即周海嬰。兒子出生時,許廣平出現難產跡象,當醫生向魯迅徵求意見是留大人還是留孩子時,他果斷回答:「留大人。」結果母子平安。在兒子成長過程中,魯迅基本按照《我們現在怎樣做父親》的思想來實行,讓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說:「我現在心以為然的,便只是愛。」
據周海嬰所著《魯迅與我七十年》介紹,魯迅的教育方式是「順其自然,極力不多給他打擊,甚或不願拂逆他的喜愛,除非在極不能容忍,極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內」。有一天,周海嬰死活不肯去上學,魯迅用報紙打他屁股。後來,魯迅向母親寫信解釋道:「打起來,聲音雖然響,卻不痛的。」
三、司馬光
司馬光,字君實,號迂叟,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歷史學家,官至宰相。司馬光雖官高權重,但嚴於教子,很注重培養子女自律自立意識。他寫了了篇傳誦至今的《訓儉示康》。他在總結了歷史上許多達官顯貴之子,因受祖上蔭庇不能自強自立而頹廢沒落的教訓。
告誡其子:"有德者皆由儉來也"、"儉以立名,侈以自敗"。由於教子有方,司馬光之子,個個謙恭有禮,不仗父勢,不恃家富,人生有成。以致世人有"途之人見容止,雖不識皆知司馬氏子也"。
四、吉鴻昌
1920年,25歲的吉鴻昌,當時任營長,父親吉筠亭病重。他對前來探視的吉鴻昌說:"當官要清白謙正,多為天下窮人著想,做官就不許發財。否則,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吉鴻昌含淚答應。
吉鴻昌的父親病死後,在瓷碗上寫下「不允許官員發財」六個字。他要求陶瓷廠模仿批量燒制,並將瓷碗分發給所有官兵。在瓷碗分配會上,他說:「雖然季宏昌是一名高級官員,但他絕不會欺負人民,掠奪人民財富。我要牢記他父親的教誨,做一個官員,為世界上的窮人做好事,並邀請你的兄弟來監督他。」
吉鴻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謙正,為百姓考慮。當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人民陷入水深火熱之中,他反對蔣介石的投降政策,奮起抗日。遭國民黨反動派殺害,犧牲時年僅39歲。
五、朱德
學習,是影響朱德一輩子的事情。為「培養出一個讀書人來『支撐門戶』」,朱家節衣縮食送朱德走上了學習的道路,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學習,也是朱德一輩子最為關注的事情。他常用「革命到老,學習到老,改造到老」鞭策自己,並且強調「不學習就會落後,就不能跟社會一道前進」。
他循循善誘地教育子女努力學習。新中國成立前後,女兒朱敏還在蘇聯學習,每次回國朱德總要問她是不是學習了毛主席著作。由於朱敏從小生活在國外,中文水平較差,朱德就戴上老花鏡,讓朱敏坐在他身邊,教她一字一句地讀。
他一邊讀,一邊講解,每講完一段就問她懂了沒有。如發現她哪些地方還未理解,就一遍又一遍地重新講解,直到她真正弄懂為止。朱敏結婚時,朱德送給她的禮物也是剛剛出版的《毛澤東選集》。
❽ 家訓50字
1、為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和道德品質,增強獨立生活的能力,提高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加強思想品德修養,特製定本規范。
2、自己能夠做到的事情要獨立完成,今日事今日畢,不可馬虎了事,不可依賴父母,不可無故拖延。
3、要吃飽吃好,保證全面營養,不可挑食厭食少食。
4、每天堅持看書2小時。
5、要加強體育鍛煉,增強體質,每天運動量不得少於一小時(寒暑假可適當增加運動量),不可偷懶,不可隨意,不可只做自己喜歡的運動。
6、家庭就餐應遵從家規,吃有吃相,坐有坐相,禮貌待客,不可無視父母、長輩和客人,不可邊吃邊玩,不可浪費糧食。
7、要盡可能分擔父母的憂愁,不可無視父母的感受,要積極為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可推辭,不可講條件。
8、要孝順父母,懂得感恩,珍惜幸福生活,遵從父母教導,出門進門要和父母打招呼,不可忘恩,不可與父母頂撞、狡辯或者無理取鬧。
9、要學會感激,感激無私奉獻、默默付出的父母,感激一切曾經關心過愛護過支持過幫助過的人,要珍視社會和自然中一切真實的美好的善良的事物,憎恨虛偽、丑惡的不良現象,不可是非不分、善惡不辨。
10、要尊敬師長,見到老師、長輩、熟人要主動熱情打招呼,不可視而不見見而避之。
11、要團結同學,要有愛心有同情心,不可以大欺小,不可歧視弱者,不可嘲笑殘疾人或者成績差的同學。
12、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識,第三要有恆。
13、一戒是(晚)起;二戒懶惰;三戒奢華;四戒驕傲。既守四戒,又須規以四宜:一宜勤讀;二宜敬師;三宜愛眾;四宜慎食。
14、不造是非,不說是非,不傳是非,不聽是非,擔當是非,調和是非。
15、不要怨恨子女,更不能打罵子女,因為子女的成敗也與父母本身的心性德行有關,第二要思考到自己教育的方法是否有不當之處。
16、贍養父母,教育子女,創業致富,勤儉持家。
17、做正直的人,做正確的事。
18、人生最大的秘密和財富是健康,快樂。
19、常將有日思元日,莫待無時思有時。
20、傳家兩字曰讀與耕,興家兩字曰儉與勤。
❾ 我家風家訓小故事
曾國藩的家風四字八句訣
清明將至,恰逢「家風」一詞正盛行於坊間。
只見的小記者大街上逢人便問家風,懵懂的菜販子硬著頭皮說不短斤少兩,大爺大媽一臉茫然地擠出「和善」啊「吃苦」啊等等,學生則必是「好好學習」,白領則俱雲「打拚」,戰士則無外乎「練好本領保家衛國」。但凡他們口中所說的,與中國人傳統的「家風」,都是八竿子打不著的詞兒。
「家風」,原是與門閥密切相關的,是士族世家講究的東西,常見的如「書香門第」、「耕讀傳家」者是也。具體落實在行動上,家風起碼須具備以下三個特性:一是家族上下約定俗成,共同認可;二是祖孫世代相傳,風尚自然延續;三是非蜻蜓點水的一鱗半爪,而是涉及家族每個成員每個生活細節的較系統的言行規則。「風」不是一言半語,「風」是長期完善形成又共同自覺踐行的准則和習慣。
那位問了:難道平民老百姓就沒資格講「家風」嗎?非也。主要是草民百姓沒那工夫,飽肚子是頂頂要緊的事,遇見官員貪婪、天降災難,還會揭竿而起呢,遑顧儒雅門風?頂多是父母交代一兩句:乖,別惹事!這充其量是臨時的教誨和叮囑,與高門大戶的所謂「門風」,風馬牛不相及。
曾文正公,用梁啟超的話說,「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曾國藩出身於湘鄉的一個縉紳之家,標準的「耕讀傳家」者。所謂「耕」而又「讀」,耕則退可以自守,讀則進可以入仕。——此足見家風既包含道德提倡,初衷更在於子孫立世、光耀門楣。
曾國藩做了十年京官,平定太平天國立下頭功,坐鎮兩江總督,晚年在寫給二弟國潢的信中,總結其祖父星岡公遺教的家風家規,概括為「四字八句訣「。具體內容是這樣的,他說:「子弟之賢否,六分本於天生,四分由於家教,吾家世代皆有明德明訓,惟星岡公之都教,尤應謹守牢記,吾近將星岡公之家規,編成八句雲:「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蓋星岡公於地命醫家世世守之,永為家訓,子孫雖愚,亦必使就範圍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家族子弟的賢與不賢,六分是先天遺傳,四分來自於後天的教育,我家世代都有明德明訓,特別是祖父星岡公的諄諄教導尤其應該謹守牢記,我近來把祖父的家規,編成四字八句,即:「書蔬豬魚,考寶早掃,常說常行,八者都好,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留客久住,六者俱惱。」
「書「者,勤奮讀書,廣博求知。
「蔬「者,自耕苗圃,栽花種菜。
「豬「者,開圈養豬,正所謂」養豬也內政之要者「——有肉吃!
「魚」者,開塘養魚,如曾國藩在日記中所寫:「屋門首塘養魚,亦有一種生氣。」
文正公總結道:「家中養魚、養豬、種竹、種蔬四事,皆不可忽。一則上接祖父來相承之家風,二則望其外而有一種生氣,登其庭而有一種旺氣。」
「考」者,及時祭祀,敬奉祖考。在儒家的傳統教義里,正像曾國藩祖父所言:「後世雖貧,禮不可墮;子孫雖愚,家祭不可簡也。」清明即至,神州山川盡燒錢,遍地英雄下夕煙的景象又將上演,此雖不利於治霾,卻大有助於孝道。
「寶」者,鄰里親朋,友善相待。「人待人,無價之寶也。」
「早」者,很明顯,早睡早起,生活規律。
「掃」者,灑掃庭除,勤勞整潔。既培養熱愛勞動,也彰顯居家品位。
上述八項做好了,養成良好的習慣,「常設常行」,落實在行動上,家庭保證和睦幸福。而下面幾項,曾文正工家自祖上就一直不太提倡。
「地命醫理,僧巫祈禱」,看風水、算命、和尚、巫道以及郎中,這些人,能遠離就遠離,別親近接納這些人,只能帶給你無盡的煩惱。
曾氏的四字八句家風秘訣,用當今的話展開來講,就是刻苦學習、自食其力、尊長敬老、誠信待人、遠離邪惡。此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幾多不謀而合,只是,要真正做到並培育為慣常的風氣,難上難矣!是故,家風,不是一朝一夕形成,更非只言片語得來。
❿ 家規家訓故事50字
1聽婦言,乖復骨肉,豈是丈夫;制重資財,薄父母,不成人子。 2嫁女擇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計厚奩。 3見富貴而生諂容者,最可恥;遇貧窮而作驕態者,賤莫甚。 4居家戒爭訟,訟則終凶;處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5勿恃勢力而凌逼孤寡;毋貪口腹而恣殺生禽。 6乖僻自是,悔誤必多;頹惰自甘,家道難成。 7狎昵惡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則可相依。 8輕聽發言,安知非人之譖訴,當忍耐三思; 9因事相爭,焉知非我之不是,須平心暗想。10施惠無念,受恩莫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