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故事
1、高斯解數學難題
1796年的一天,在德國哥廷根大學,一個19歲的青年吃完晚飯,開始做導師單獨布置給他的每天例
行的兩道數學題,但青年發現今天導師給他多布置了一道題。第三道題寫在一張小紙條上,是要求
只用圓規和一把沒有刻度的直尺做出正17邊形。他沒多想,就做了起來。然而,青年感到非常吃
力。青年絞盡腦汁,感到自己學到的數學知識對解開這道題沒有什麼幫助。困難激起了青年的斗
志:我一定要把它做出來!當窗口露出一絲曙光時,青年長舒了一口氣,他終於做出了這道難題。見
到導師時,青年感到有些內疚和自責。他對導師說:「您給我布置的第三道題我做了整整一個宵,
我辜負了您對我的栽培。」導師接過學生的作業一看,驚呆了。他的聲音都顫抖說:「這……真
是你自己……做出來的?」青年有些疑惑地看著激動不已的導師,回答道:「是的,但我很笨,竟然
花了整整一個晚上才做出來。」 導師讓他坐下,取出圓規和直尺,在書桌上鋪開紙,叫青年當著他
的面做這道題。青年很快就解開了這道題。導師激動地對青年說:「你知不知道,你解開了一道有
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牛頓也沒有解出來,阿基米德沒有解出來,你竟然一個晚就解出來了!
你真是天才啊!我最近正在研究這道難題,昨天給你布置題目時,不小心把寫有這個題目的小紙條
夾在了給你的題目里。」後來,每當這個青年回憶這件事時,總是說:「如果有人告訴我,這是一
道有兩千多年歷史的數學難題,我可能就無法解開它。這個青年就是數學王子高斯。
2. 陶行知的故事
有一次,陶行知看到學生王友用泥塊砸同學,當即制止了他,讓他放學後到校長室。陶行知到校長
室時,王友已等在門口准備挨訓了。沒想到陶行知卻給了他一顆糖,並說:「這是 獎給你的,因為
你很准時,我卻遲到了。」王友驚疑地瞪大了眼睛。陶行知又掏出第二顆糖對王友說:「這第二顆
糖也是獎給你的,因為我不讓你再打人時,你立即就停止了。」接著陶行知又掏出第三塊糖:「我
調查過了,你砸的那些男生,是因為他們不遵守游戲規則,欺負女生。你砸他們,說明你很正直善
良,並且有跟壞人做斗爭的勇氣,應該獎勵你啊!」王友感動極了,哭著說:「陶校長,你打我兩
下吧!我錯了,我砸的不是壞人,是自己的同學......」陶行知這時笑了,馬上掏出第四顆糖:「因為
我正確地認識了錯誤,我再獎勵你一顆糖......我的糖沒了,我看我們的談話也該結束了。」
3.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母親,世人稱她孟母。孟子小時候,居住的地方離墓地很近,孟子學了些祭拜之類的事,玩
起辦理喪事的游戲。他的母親說:「這個地方不適合孩子居住。」於是將家搬到集市旁,孟子學了
些做買賣和屠殺的東西。母親又想:「這個地方還是不適合孩子居住。」又將家搬到學宮旁邊。孟
子學習會了在朝廷上鞠躬行禮及進退的禮節。孟母說:「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這里定居
下來了。等孟子長大成人後,學成六藝,獲得大儒的名望.君子以為這都是孟母逐步教化的結果。
4.陶行知喂雞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漢大學演講。他走向講台,不慌不忙地從箱子里拿出一隻大公雞。台下的
聽眾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麼。陶先生從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後按住公雞的
頭,強迫它吃米。可大公雞只叫不吃。怎麼才能讓公雞吃米呢?他掰開公雞的嘴,把米硬往雞的嘴
里塞。大公雞拚命掙扎,還是不肯吃。陶先生輕輕地松開手,把雞放在桌子上,自己後退了幾步,
大公雞自己就開始吃起米來。這時陶先生開始演講:「我認為,教育就像喂雞一樣。先生強迫學生
去學習,把知識硬灌給他,他是不願學的。即使學也是食而不化,過不了多久,他還是會把知識還
給先生的。但是如果讓他自由地學習,充分發揮他的主觀能動性,那效果一定好!」台下一時間掌
聲雷動,為陶先生形象的演講開場白叫好。
5.朱熹讀書
宋朝的著名學者朱熹,是個學識淵博的人。他遍注典籍,對經學、史學、文學、樂律以及自然科
學,均有研究。他在讀書方法上,特別強調「循序而漸進」。究竟怎樣讀書呢?朱熹的方法是:「字
求其訓,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則不敢求其後,未通乎此則不敢志平彼,如是循序漸進,則意志理
明,而無疏易凌躐之患矣。」也就是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弄明白它們的涵義,一句話一句話地搞
清楚它們的道理。前面還沒搞懂,就不要急著看後面的。這樣就不會有疏漏錯誤了。他說:「學者
觀書,在只要向前,不肯退步,看愈抽前愈看得不分曉,不若退步,卻看得審。」就是說,讀書要
扎扎實實,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有時還要頻頻回顧,以暫進的退步求得扎實的學問。
(1)教育故事擴展閱讀:
教育,教育者按照法律法規和行業規范,根據學校條件和職稱,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對受教育者
的心智發展進行教化培育,以現有的經驗、學識推敲於人,為其解釋各種現象、問題或行為,以提
高實踐能力,其根本是以人的一種相對成熟或理性的思維來認知對待,讓事物得以接近其最根本的
存在,人在其中,慢慢的對一種事物由感官觸摸而到以認知理解的狀態,並形成一種相對完善或理
性的我意識思維...但同時,人有著自我意識上的思維,又有著其自我的感官維度,所以,任何教育性
的意識思維都未必能夠絕對正確,而應該感性式的理解其思維的方向,只要他不偏差事物的內在;
教育又是一種思維的傳授,而人因為其自身的意識形態,又有著另樣的思維走勢,所以,教育當以
最客觀、最公正的意識思維教化於人,如此,人的思維才不至於過於偏差,並因思維的豐富而逐漸
成熟、理性,並由此,走向最理性的自我和擁有最正確的思維認知,這就是教育的根本所在。教育
也是一種教書育人的過程,可將一種最客觀的理解教予他人,而後在自己的生活經驗中得以自己所
認為的價值觀。教育,是一種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的實踐活動。
❷ 十五篇具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
1、《情況不同》2、《靠自己》3、《鯊魚與魚》4、《神跡》5、《釣竿》 6、《你不能施捨給我翅膀》 7、《頭魚》8、《習慣的力量》 9、《上帝施捨的天堂》 10、《孩子的答案》 11、《批評,原來可以如此幽默》 12、《批評與鼓勵》 13、《生命中最初的痛》 14、《兩種思維的碰撞》 15、《兩種思維的碰撞》
❸ 教育類歷史故事
1.「司馬光砸缸」,要善於發現生活中的多種方法,還有就是去明白生活中有許多新奇的東西,這些方法要加以運用。而且遇到事情的時候需要勇敢的站出來,而不是選擇去逃避,這樣才可以更好的解決問題。關於中華文化歷史典故有很多,而且好多的成語裡麵包含的典故都很好地對現實社會有教育的意義,關鍵要去發現和吸收。2、「三顧茅廬「這個典故也很有教育意義,從側面說明了在面對一件事情的時候要有很好的毅力和堅持,不能夠因為一件小事就放棄自己心裏面所堅持的東西,要達到心裏面的目標,就要不斷的去爭取和努力,這樣別人才能因為心裏面的這份堅持的毅力和不肯放棄的決心打動。 3、「孔融讓梨」更多的是贊言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還有就是弘揚中華文化中互相謙讓的禮儀文化,每個人不僅要去堅持這樣的傳統禮儀,更重要的是中華民族裡面博大精深的東西不能夠丟,我更要去發揚,傳承。4.運籌帷幄」這個成語的典故:劉邦當上了皇帝以後在都城洛陽南宮擺酒宴,招待文武百官。於是在招待的時候劉邦就問文武百官自己和項羽的區別,這個時候的文武百官就紛紛得誇贊劉邦這個君王很大仁大義。但是劉邦卻說在運籌帷幄不如張良,在關於安撫百姓方面不如蕭何,在率軍打仗不如韓信,但是劉邦卻是一位卓越的領導者,因為劉邦可以很好地運用三位俊傑,能夠發揮自己的領導才能,所以劉邦才能夠得到天下。
❹ 教育故事怎麼寫
如何撰寫教育故事
1、「教育故事」必須基於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對真實的課堂教學實踐可以做某種技術性調整或修補,但不能虛構。
2、每個「教育故事」必須蘊涵一個或幾個教學事件,即教學過程中出現的某一個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或發生的某一種意外的」教學沖突」。
3、由於它是對具體的教學事件的敘述,因此要有一定的情節性和可讀性。敘述要有一個從開始到結束的完整情節,突出戲劇性沖突,有人物的語言、內心活動,要揭示故事中人物的內心世界,不是記流水賬。敘述要具體、生動,講究文筆的清新優美。不應該是對活動的籠統描述,也不是抽象化、概括化說明,應具體。它不同於教學之前的「教學設計方案」(或「教案」),也不同於教學之後的「教學實錄」(或「課堂實錄」)。沒有人物的內心活動。
4、每個「教育故事」所敘述的教學事件必須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蘊含一定的教學理念、教學思想,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
5、要有問題性,不是簡單地把一天的事情原原本本記錄下來,這樣做沒有意義。而應該是捕捉教育教學活動中出現的問題。如有意義的教學問題、教學沖突,反映以自己的方式化解教學事件之後獲得的某種教學效果,也可以反映教師忽視了教學事件之後導致的某種教學遺憾。要有解決問題的過程、採取的方法措施與效果
6、「教育故事」的寫作方式以「敘述」為主,夾述夾議。這種」敘述」可以是上課的教師本人在反思課堂教學的基礎上以第一人稱的語氣撰寫的」教學事件」。要盡可能地」描寫」教師自己在教學事件發生時的「心理」狀態,常常用「我想……」、「我當時想……」、」事後想起來……」、「我估計……」、「我猜想……」、「以後如果遇到類似的事件,我會……」等等句子。此類心理描寫實際上是將教師的個人教育理念、個人教育思想滲透在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上,體現了教師在「反思」某個具體的教育事件時顯露出自己的教育理念以及個人教育思想。
7、一份完整的教育故事必須有一個照亮整個文章的「問題」。這個「問題」常常是一個教學理論中已經在談起、討論的問題,這個」「問題」是所敘述的教學事件中產生、蘊含著的,而不是將某個理論問題作為一個「帽子」,然後選擇幾個教學案例作為例證。
❺ 有教育意義的小故事
1.狐狸和葡萄
葡萄架上,垂下幾串成熟的葡萄。一隻狐狸看見了,饞的直流口水。他想盡了各種辦法去夠葡萄,但是白費勁。 狐狸感到無望了,只好轉身離開。他邊走道邊回過頭來說:「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好吃。」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有些人無能為力,做不成事,卻偏偏說時機還沒有成熟。
2.狼與鷺鷥
狼誤吞下了一塊骨頭,十分難受,四處奔走,尋訪醫生。他遇見了鷺鷥,談定酬金請他取出骨頭,鷺鷥把自己的頭伸進狼的喉嚨里,叼出了骨頭,便向狼要定好的酬金。狼回答說:「喂,朋友,你能從狼嘴裡平安無事地收回頭來,難道還不滿足,怎麼還要講報酬?」 這故事說明對壞人行善的報酬,就是認識壞人不講信用的本質。
3.小男孩與蠍子
有個小孩在城牆前捉蚱蜢,一會兒就捉了許多。忽然看見一隻蠍子,他以為也是蚱蜢,便用兩手去捕捉它。蠍子舉起它的毒刺,說道:「來吧,如果你真敢這樣做,就連你捉的蚱蜢也會統統失掉。」 這故事告誡人們要分辨清好人和壞人,區別的對待他們才可以。
4.掉在井裡的狐狸和公山羊
一隻狐狸失足掉到了井裡,不論他如何掙扎仍沒法爬上去,只好獃在那裡。公山羊覺得口渴極了,來到這井邊,看見狐狸在井下,便問他井水好不好喝?狐狸覺得機會來了,心中暗喜,馬上鎮靜下來,極力贊美井水好喝,說這水是天下第一泉,清甜爽口,並勸山羊趕快下來,與他痛飲。一心只想喝水信以為真的山羊,便不假思索地跳了下去,當他咕咚咕咚痛飲完後,就不得不與狐狸一起共商上井的辦法。狐狸早有準備,他狡猾地說:「我倒有一個方法。你用前腳扒在井牆上,再把角豎直了,我從你後背跳上井去,再拉你上來,我們就都得救了。」公山羊同意了他的提議,狐狸踩著他的後腳,跳到他背上,然後再從角上用力一跳,跳出了井口。狐狸上去以後,准備獨自逃離。公山羊指責狐狸不信守諾言。狐狸回過頭對公山羊說:「喂,朋友,你的頭腦如果像你的胡須那樣完美,你就不至於在沒看清出口之前就盲目地跳下去。」 這故事說明,聰明的人應當事先考慮清楚事情的結果,然後才去做就是對的。
❻ 教育意義的小故事有哪些
1、在一次討論會上,一位著名的演說家沒講一句開場白,手裡卻高舉著一張20美元的鈔票。應對會議室里的200個人,他問:「誰要這20美元?」一隻只手舉了起來。他之後說:「我打算把這20美元送給你們中的一位,但在這之前,請准許我做一件事。」他說著將鈔票揉成一團,然後問:「誰還要?」仍有人舉起手來。他又說:「那麼,假如我這樣做又會怎樣樣呢?」他把鈔票扔到地上,又踏上一隻腳,並且用腳碾它。爾後他拾起鈔票,鈔票已變得又臟又皺。「此刻誰還要?」還是有人舉起手來。「朋友們,你們已經上了一堂很有好處的課。無論我如何對待那張鈔票,你們還是想要它,因為它並沒貶值,它依舊值20美元。人生路上,我們會無數次被自我的決定或碰到的逆境擊倒、欺凌甚至碾得粉身碎骨。我們覺得自我似乎一文不值。但無論發生什麼,或將要發生什麼,在上帝的眼中,你們永遠不會喪失價值。在他看來,骯臟或潔凈,衣著齊整或不齊整,你們依然是無價之寶。」
2、一個木匠,造一手好門,他費了多日給自家造了一個門,他想這門用料實在、做工精良,一定會經久耐用。後來,門上的釘子銹了,掉下一塊板,木匠找出一個釘子補上,門又完好如初。後來又掉下一顆釘子,木匠就又換上一顆釘子;後來,又一塊木板朽了,木匠就又找出一塊板換上;後來,門拴損了,木匠就又換了一個門拴;再後來門軸壞了,木匠就又換上一個門軸……於是若干年後,這個門雖然無數次破損,但經過木匠的精心修理,仍堅固耐用。木匠對此甚是自豪,多虧有了這門手藝,不然門壞了還不知如何是好。忽然有一天鄰居對他說:「你是木匠,你看看你們家這門?」木匠仔細一看,才發覺鄰居家的門一個個樣式新穎、質地優良,而自己家的門卻又老又破,長滿了補丁。於是木匠很是納悶,但又禁不住笑了:「是自己的這門手藝阻礙了自己家門的發展。」於是木匠一陣嘆息:「學一門手藝很重要,但換一種思維更重要,行業上的造詣是一筆財富,但也是一扇門,能關住自己。」 當一個人形成了某一根深蒂固的習慣方式之後換一種思維是非常重要的。作為教師,我們從中能獲得何種啟示呢?成功的基本原理大多是有共性的,是沒有國界的。為了不被國家的界限封閉自己,為了不被「行業上的造詣」關住自己,為了使自己的視野更加開闊,我們需要敞開心扉,需要交換彼此的觀點。這樣,我們才能知道我們的優點所在以及與他人的差異與差距,並在尋找與彌補差距的過程中完善自己。
3、有一個人經常出差,經常買不到對號入坐的車票。但是無論長途短途,無論車上多擠,他總能找到座位。他的辦法其實很簡單,就是耐心地一節車廂一節車廂找過去。這個辦法聽上去似乎並不高明,但卻很管用。每次,他都做好了從第一節車廂走到最後一節車廂的准備,但是每次他都用不著走到最後就會發現空位。他說,這是因為像他這樣鍥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實在不多。經常是在他落座的車廂里尚余若干座位,而在其他車廂的過道和車廂接頭處,居然人滿為患。他說,大多數乘客輕易就被一兩節車廂擁擠的表面現象迷惑了,不大細想在數十次停靠之中,從火車十幾個車門上上下下的流動中蘊藏著不少帶給座位的機遇;即使想到了,他們也沒有那一份尋找的耐心。眼前一方小小立足之地很容易讓大多數人滿足,為了一兩個座位背負著行囊擠來擠去有些人也覺得不值。他們還擔心萬一找不到座位,回頭連個好好站著的地方也沒有了。與生活中一些安於現狀不思進取害怕失敗的人,永遠只能滯留在沒有成功的起點上一樣,這些不願主動找座位的乘客大多隻能在上車時最初的落腳之處一向站到下車。
4、數千年來,人類便一直認為要四分鍾內跑完一英里是件不可能的事,不過在一九五四年,羅傑?班尼斯特就打破了這個信念障礙。他之能創造這項佳績,一來得歸功於體能上的苦練,二來是得力於精神上的突破。在此之前他曾經在腦海中多次模擬以四分鍾時間跑完一英里,長久下來便形成極為強烈的信念,因而對神經系統有如下了一道絕對命令,必須全力完成這項使命,果然他做到了大家都認為不可能的事。誰也沒想到班尼斯特的破紀錄,卻給其他的運動員帶來無比的影響,在此之前沒有一個人打破四分鍾跑完一英里的紀錄,可是在隨後的一年裡竟然有三十七個人進榜,而再後面的一年裡更高達三百人之多。之所以會有這個現象,乃是他的成就提供了其他人一個新的依據,大家所認為的「不可能」實際上是可能的。人們常常會對自己本身或自己的能力產生「自我設限」的信念,其中的原因可能是因為過去曾經失敗過,因而對於未來也不敢寄望會有成功的一日,也有可能是沒有一個活生生的具體目標,對於願望能否實現心存疑慮。長久下來他們便開始學得務實,而終於平庸。
5、1965年,一位韓國學生到劍橋大學主修心理學。在喝下午茶的時候,他常到學校的咖啡廳或茶座聽一些成功人士聊天。這些成功人士包括諾貝爾獎獲得者,某一些領域的學術權威和一些創造了經濟神話的人,這些人幽默風趣,舉重若輕,把自我的成功都看得十分自然和順理成章。時光長了,他發現,在國內時,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騙了。那些人為了讓正在創業的人知難而退,普遍把自我的創業艱辛誇大了,也就是說,他們在用自我的成功經歷嚇唬那些還沒有取得成功的人。作為心理系的學生,他認為很有必要對韓國成功人士的心態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並不像你想像的那麼難》作為畢業論文,提交給現代經濟心理學的創始人威爾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讀後,大為驚喜,他認為這是個新發現,這種現象雖然在東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還沒有一個人大膽地提出來並加以研究。驚喜之餘,他寫信給他的劍橋校友當時正坐在韓國政壇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說,「我不敢說這部著作對你有多大的幫忙,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個政令都能產生震動。」之後這本書果然伴隨著韓國的經濟起飛了。這本書鼓舞了許多人,因為他們從一個新的角度告訴人們,成功與「勞其筋骨,餓其體膚」、「三更燈火五更雞」、「頭懸梁,錐刺股」沒有必然的聯系。只要你對某一事業感興趣,長久地堅持下去就會成功,因為上帝賦予你的時光和智慧夠你圓滿做完一件事情。之後,這位青年也獲得了成功,他成了韓國泛業汽車公司的總裁。
❼ 有關教育故事有哪些
林清玄老師講過這么一件事:
高中,被班主任老師請去家裡,師母親自下廚,包餃子款待。
天哪,這多大的榮譽啊!
吃完飯,老師誠懇地握緊手對他說:「我教了30年書,我以我的生命作保證,你將來一定會成功的!」
林同學感激涕零,老師,您真是慧眼識才啊!自此發憤讀書。
後來才知道班上每一個同學,都去老師家裡吃過餃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