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合作的古代故事

關於合作的古代故事

發布時間: 2021-02-07 16:40:00

㈠ 古人的合作故事

1.三國時期,曹操手下的張遼,樂進共守合肥.一次孫權發乒十萬來攻,二人是五子良將之二,同等功績,以前素有矛盾,但面對強敵,仍能互補互助,共進共退.終於大破敵軍.
2.管仲和鮑叔牙。管仲家貧,自幼刻苦自學,通「詩」、「書」,懂禮儀,知識豐富,武藝高強。他和摯友鮑叔牙分別做公子糾和公子小白的師傅。齊襄公十二年(前686年),齊國動亂,公孫無知殺死齊襄王,自立為君。一年後,公孫無知又被殺,齊國一時無君。逃亡在外的公子糾和小白,都力爭盡快趕回國內奪取君位。管仲為使糾當上國君,埋伏中途欲射殺小白,箭射在小白的銅制衣帶鉤上。小白裝死,在鮑叔牙的協助下搶先回國,登上君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桓公即位,設法殺死了公子糾,也要殺死射了自己一箭的仇敵管仲。鮑叔牙極力勸阻,指出管仲乃天下奇才,要桓公為齊國強盛著想,忘掉舊怨,重用管仲。桓公接受了建議,接管仲回國,不久即拜為相,主持政事。管仲得以施展全部才華。
3.有感於古語說,「勢單力薄聯絡諸侯」。也有經濟學者說「實力未夠,就自己做車箱,掛人家的火車頭」。可想而知合作的重要。 任何大一點的事都是群體完成的,決不是個人的能力問題。沒有漢初三傑及屠夫豪傑們的合作劉邦不可能建立漢朝;沒有桃園三結義,賣履小兒怎可能三鼎天下;沒有瓦崗排座次,那來成就褐衣公子。還有古語說:「一箭易折,五箭難摧」。可見結伙合作的重要性。一定要求和存異地合作才能更好地做好業務。
4.(1)一個和尚挑水喝,二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2)一隻螞蟻來搬米,搬來搬去搬不起。兩只螞蟻來搬米,身體搖來又晃去。三隻螞蟻來搬米,輕輕抬著進洞里。
5.上帝分給兩個家庭兩把長筷子。第一個家庭把長筷子當作普通筷子使用,把食物只往自己嘴裡送,可是筷子太長了,他們根本就吃不到食物,結果都餓死了。而第二個家庭卻把食物往對方的嘴裡送,他們互相餵食,互相幫助,他們一家就活了下來。所以這告訴我們:要生存就要互相合作,這樣才能團結進步。
6.事實上我們中國人民卻沒團結合作起來。人家都說:「一個中國人是一條龍,三個中國人是三條蟲。」這不就是說明我們中國人不團結,還經常搞「內戰」。聯想到以前曾聽說過一片報道:在一個國際學生夏令營的一次活動比賽中,單項比賽的冠軍幾乎都給中國學生包了,而在合作項目中,中國學生就都是自顧自,一點都不團結合作。就算有一個人能的第一,但總分卻非常落後。
7.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有一天,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就放心吧!」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

㈡ 歷史上團結協作的故事

我想,最能夠說明事實的是兩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合作取得北伐勝利
第二次合作取得抗日戰爭勝利
還有就是赤壁之戰,孫劉兩家聯盟,共抗曹操,以少勝多

㈢ 古代關於團結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位勤勞聰明的老獵人,家裡有三個兒子。這三個兒子經常為了一點小事內吵嘴、打架,平時好容吃懶做,除了自己,他們誰也瞧不起,每個人都認為自己最有本事。當兩個兒子打架時,另一個兒子不僅不勸架,還在旁邊看熱鬧,家裡被他們搞得亂七八糟,日子也越來越艱難。老獵人常常搖頭嘆息道:真是作孽喲,養了三個兒子,不爭氣,只顧自管自,這樣下去日子可怎麼過喲!
老獵人決定想個辦法來教育他們,他先叫三個兒子每人折一根筷子,兄弟三個輕輕一折就斷了,老獵人又叫每人折一捆筷子,兄弟三人用盡全身力氣,臉漲得通紅,怎麼也折不斷,老獵人意味深長地說:「就向你們剛才折筷子一樣,你們三兄弟,認也離不開誰,大家團結起來,就好比一捆筷子,合起來誰也折不斷,如果你們都自以為了不起,那就什麼本事也沒有。」
兄弟三人明白了折筷子的道理,從此他們團結友愛、互相幫助、共同勞動,日子過得很幸福。

㈣ 關於古代合作的事情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我們曾經學過的一首歌,名叫《眾人劃槳開大船》。其中有一句歌詞是這樣寫的:「一支竹篙,難渡汪洋海;眾人劃槳,開動大帆船。」這首歌就告訴了我們:什麼是「獨立」,什麼是「合作」;「獨立」與「合作」有什麼區別。

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首先應該強調「獨立」:獨立選擇,獨立思考,獨立領悟,最後獨立解決問題。這也正體現了「獨立」的價值。當然,在學習的過程中,你也一定會遇到讓你解決不了的問題。到了這個時候,就出現了與同學的合作、與老師的合作:討論、傾聽、解答,這是在解決問題中行之有效的方法。合作,可以共同解決疑問,共享學習成果,促進我們思維的發展。

不只在學習中,其實在文體活動中,也有「獨立」與「合作」的表現。就拿上次校運會中的接力賽來說吧。在這個比賽項目中,我們班取得了令人可喜的好成績。比賽場上,50位同學要各自獨立地完成好自己的賽程。在自己所擁有的這段賽程上,定要竭盡全力地發揮出自己的實力,在數千人面前好好表現自己。但大家又必須密切合作,遞好棒,接好棒。這樣一來,第一就非我們莫屬了。之所以我們上次比賽沒能獲得第一名,我想這是因為我們還缺少了一種團隊精神,在人與人的合作之間還缺少了一些默契。

總之,獨立發展與合作進步制約著這個世界上的林林總總。如果你不相信的話,那麼下面我再給大家說一些有說服力的東西吧。

陶行之曾經說過:「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宗,不算是好漢。」法國大作家雨果也曾說過:「我願意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意有力者垂青。」這兩句講的都是獨立的意義。另外,松下幸之助說道:「每個人都擁有不同的智慧及無可限量的潛能,當大家對此有所了解並同心協力加以開發時,就能為社會帶來繁榮。」劉基也說過一句:「萬夫一力,天下無敵。」這兩句說的又是團結合作的意義所在。

最後,我想給大家講一個故事,想必這個故事大家都是聽說過的。故事說的是:一天,上帝帶著一個傳教士來到地獄,這兒的人圍著一個盛滿粥的大鍋坐著,每人都有一把勺柄太長的勺子,誰都無法將食物送到自己的嘴裡,只能挨餓。上帝和傳教士又來到天堂,這里的人也是圍著一口大鍋,手裡也拿著一把長柄勺子,看上去他們卻很快樂。上帝見傳教士對此迷惑不解,便解釋說:「這里的人都學會了喂對方。」這個寓言故事是廣為流傳的,講的正是「獨立」與「合作」之間的區別。地獄裡面的人,都只為自己著想,想著該怎樣才能讓自己吃到粥,不挨餓。這是不可能的。而天堂裡面的人,他們知道互幫互助,他們互相給對方喂粥。這樣一來,不但使自己能吃到粥,又可以使大家都不挨餓。這種兩全其美的事情,何樂而不為呢?

說了這么多,我想大家都應該明白了「獨立」與「合作」之間的區別。我們不能在這兩種處事方法中否定任何一種,因為不管是選擇「獨立」還是選擇「合作」都會有好的一面。我只是覺得我們應該在不同的時候要能正確地選擇恰當的處事方法來解決問題才能受益。不然的話,所做的都將只是徒勞,不但勞而無功,而且有時還會事與願違。在此,我想改編我們英語老師黃老師的一句至理名言,以此作結:「在適當的時候,處於適當的環境下,

㈤ 關於團結協作的歷史故事

一箭易折,十箭難斷 選自《魏書》
【導讀】
吐谷渾是我國古代西北的一個少數民族部落,是鮮卑族的一支,曾建立吐谷渾國。本文寫吐谷渾國王阿豹臨死前告誡他的兒子們要團結一心,比喻生動,說理深刻。
【譯文】
(吐谷渾)阿豺有兒子二十個:他患病臨近死亡時對他的兒子們說;你們各拿一枝箭給我,我要用。然後吩咐弟弟慕利延說:你拿出一支箭來並且折斷,慕利延折斷了它。阿豺又吩咐說:你拿九枝來,再折斷它們,慕利延卻不 能折斷。阿豺對他兒子們說:你們 知道了嗎?一支箭十分容易折斷,很多的箭在一起,則不能可能折斷,所以說,只要你們齊心協力,國家就可以穩固了,說完就死了。
【原文】
阿豺有子二十人,謂曰:「汝等各奉吾一枝箭,折之地下。」俄而命母弟慕利延曰:「汝取一隻箭折之。」慕利延折之,又曰:「汝取十九隻箭折之。」延不能折。阿豹曰:「汝曹知否?單者易折,眾則難摧,戮力一心,然後社稷可固。」言終而死。 選自《魏書》
【注釋】
1.阿豺:吐谷渾國的國王。 2.奉:捧,拿。 3.折:疊放。下文中的「折」是「折斷」的意思。 4.汝曹:即汝輩,你們。 5.知否:知不知 6.戮力:合力 7.一心:同心 8.社稷:古代土神叫社,穀神叫稷,後以「社稷」代指國家。

滿意嗎?

㈥ 古代善於合作的事例

縱橫捭闔
戰國時期,秦國通過改革實力空前強大,並通過連綿不斷的戰爭攻專打吞並其他屬國家。各諸侯國對秦是又懼又怒。縱橫捭闔應時代需求應運而生,張儀、蘇秦通過對世態的分析,以及權衡利益心理戰術的運用,憑高超的言語辭令或「連橫」或「合縱」支持秦國統一六國或聯合六國起來對付秦國。華夏大地時而風平浪靜時而風起雲涌,最終秦國滅六國統一天下。

㈦ 關於合作的歷史事例

波蘭科學家居里夫婦合作發現並且分離提取出世界上第一種放射性元素-鐳,也專因此而兩次屬獲得諾貝爾獎,並使妻子瑪麗-居里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獲得諾貝爾獎的女性。
馬克思和恩格斯是好朋友。他們共同研究學問,共同領導國際工人運動,共同辦報,編雜志,共同起草文件。著名的《共產黨宣言》就是他們兩人共同起草的

㈧ 古代 團結合作成功的故事```

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三個和尚的故事
有一句老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如今,這三個觀點過時了.現在的觀點是"一個和尚沒水吃,三個和尚水多得吃不完."
有三個廟,這三個廟離河邊都比較遠.怎麼解決吃水問題呢 第一個廟,和尚挑水路比較長,一天挑了一缸就累了,不幹了.於是三個和尚商量,咱們來個接力賽吧,每人挑一段路.第一個和尚從河邊挑到半路停下來休息,第二個和尚繼續挑,又轉給第三個和尚,挑到缸里灌進去,空桶回來再接著挑,大家都不累,水很快就挑滿了.這是協作的辦法,也叫"機制創新".
第二個廟,老和尚把三個徒弟都叫來,說我們立下了新的廟規,要引進競爭機制.三個和尚都去挑水,誰挑得多,晚上吃飯加一道菜;誰水挑得少,吃白飯,沒菜.三個和尚拚命去挑,一會兒水就挑滿了.這個辦法叫"管理創新".
第三個廟,三個小和尚商量,天天挑水太累,咱們想想辦法.山上有竹子,把竹子砍下來連在一起,竹子中心是空的,然後買了一個轆轤.第一個和尚把一桶水搖上去,第二個和尚專管倒水,第三個和尚在地上休息.三個人輪流換班,一會兒水就灌滿了.這叫"技術創新".
由三個和尚沒水喝,到三個和尚通過不同的辦法達到共同的目的,關鍵在於不局限於固有的思維,發揚了團結協作,良性競爭,開拓創新的精神.故事新解,給我們新的啟發!
團結的力量
從前,吐谷渾國的國王阿豺有20個兒子。他這20個兒子個個都很有本領,難分上下。可是他們自恃本領高強,都不把別人放在眼裡,認為只有自己最有才能。平時20個兒子常常明爭暗鬥,見面就互相譏諷,在背後也總愛說對方的壞話。

阿豺見到兒子們這種互不相容的情況,很是擔心,他明白敵人很容易利用這種不睦的局面來各個擊破,那樣一來國家的安危就懸於一線了。阿豺常常利用各種機會和場合來苦口婆心地教導兒子們停止互相攻擊、傾軋,要相互團結友愛。可是兒子們對父親的話都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表面上裝作遵從教誨,實際上並沒放在心上,還是依然我行我素。

阿豺的年紀一天天老了,他明白自己在位的日子不會很久了。可是自己死後,兒子們怎麼辦呢?再沒有人能教誨他們、調解他們之間的矛盾了,那國家不是要四分五裂了嗎?究竟用什麼辦法才能讓他們懂得要團結起來呢?阿豺越來越憂心忡忡。

有一天,久病在床的阿豺預感到死神就要降臨了,他也終於有了主意。他把兒子們召集到病榻跟前,吩咐他們說:「你們每個人都放一支箭在地上。」兒子們不知何故,但還是照辦了。阿豺又叫過自己的弟弟慕利延說:「你隨便拾一支箭折斷它。」慕利延順手撿起身邊的一支箭,稍一用力,箭就斷了。阿豺又說:「現在你把剩下的19支箭全都拾起來,把它們捆在一起,再試著折斷。」慕利延抓住箭捆,使出了吃奶的力氣,咬牙彎腰,脖子上青筋直冒,折騰得滿頭大汗,始終也沒能將箭捆折斷。

阿豺緩緩地轉向兒子們,語重心長地開口說道:「你們也都看得很明白了,一支箭,輕輕一折就斷了,可是合在一起的時候,就怎麼也折不斷。你們兄弟也是如此,如果互相鬥氣,單獨行動,很容易遭到失敗,只有20個人聯合起來,齊心協力,才會產生無比巨大的力量,可以戰勝一切,保障國家的安全。這就是團結的力量啊!」

兒子們終於領悟了父親的良苦用心,想起自己以往的行為,都悔恨地流著淚說:「父親,我們明白了,您就放心吧!」

阿豺見兒子們真的懂了,欣慰地點了下頭,閉上眼睛安然去世了。

折箭的道理告訴我們:團結就是力量,只有團結起來,才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和智慧,去克服一切困難。

㈨ 古代關於合作愉快成功的典故

房謀杜斷
唐太宗來李世民有兩個得力的自宰相,一個是「尚書左僕射」房玄齡,一個是「尚書右僕射」杜如晦。那時,唐朝開國未久,許多規章典法,都是他們兩人商量制訂的。人們把他們兩人並稱為「房、杜」。 《舊唐書·房玄齡杜如晦傳》說:唐太宗同房玄齡研究國事的時候,房玄齡總是能夠提出精闢的意見和具體的辦法,但是往往不能作決定。這時候,唐太宗就必須把杜如晦請來。而杜如晦一來,將問題略加分析,就立刻肯定了房玄齡的意見和辦法。房、杜二人,就是這樣一個善於出計謀,一個善於作決斷,所以叫做「房謀杜斷」,形容他們各具專長而又各有特色。在當時看來,房、杜二人同心輔政,是合作得非常協調的,所以人們稱贊他們「笙磬同音,惟房與杜」。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