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韋編三絕的故事

韋編三絕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7 20:41:30

① 韋編三絕的故事

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褒義
出 處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韋編三絕說的是什麼故事

韋編三絕 [
wéi
biān
sān
jué
]
基本釋義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③ 韋編三絕的故事,簡短些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韋編三絕:[ wéi biān sān jué ]

1. 【解釋】: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2. 【出自】:《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3. 【示例】:我們提倡~的讀書精神,更提倡學以致用,期待創新人才的大量涌現。

4. 【語法】:主謂式;作謂語;含褒義

5. 【近義詞】:懸梁刺股 ,三絕韋編 ,牛角掛書

6. 【反義詞】:偶一為之

拓展資料:

1、劉老先生讀書有韋編三絕的精神,所以他對每一本書的內容都瞭若指掌。

2、這對任何一家公司都是受益匪淺的,《從優秀到卓越》今後將成為經理人和首席執行官韋編三絕的寶典。

3、老師總是告訴我們,如果讀書韋編三絕,書本內容滾瓜爛熟,那麼不管考什麼樣的題目都難不倒我們的。

4、我們要效法孔子那種韋編三絕的好學精神,不應虛應故事,不求甚解。

5、以《紅樓夢》為例,從班級書架上的一本連環畫冊開始,再閱讀原著,到研讀脂批,幾近「韋編三絕」。




④ 韋編三絕講的是孔子什麼的故事

孔子是春秋時期一位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共培養了3000多名弟子。他一生勤以治學,喜歡鑽研學問,整理古籍,編著了不少典籍。

他開創了私人講學的風氣,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孔子的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著名的「孔子學院」也開到了世界各地。

因為孔子所處的年代還沒有發明紙張,書都是用竹簡或木簡製作成的,一片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只有八九個字,因此,一部書要用許多片竹簡。

再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孔子一生勤奮學習,晚年的時候特別喜歡《易經》。像《易經》這樣厚重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所以叫「韋編」。

《易經》是一本很難讀懂的書,學起來非常吃力。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終於把《易經》通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過了不長時間,他又讀了第二遍,掌握了這本書的基本要點。

接著他又讀了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進一步的理解。後來,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和給弟子講解,他不知又翻閱了多少遍。

他又花了很大的精力,做了大量的批註,就像現在我們要求小朋友讀書要做筆記一樣,有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孔子讀過的書也是批註滿滿當當,內化成了自己的東西,然後再講給弟子聽。由於孔子經常展開書簡翻閱,次數太多了,竟然使皮條斷了三次,這就是成語「韋編三絕」的來歷。

(4)韋編三絕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晚年喜歡讀《易》。《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晚而喜《易》以至於韋編三絕。韋,是熟牛皮。春秋時期多以竹簡寫書,然後用熟牛皮編連起來,稱之韋編。三,指多次。孔子反復讀《易》,以至於將牛皮繩弄斷多次,可見,孔子對《易經》的喜愛和學習、研究的刻苦程度。

《易經》每卦六爻,代表天、地、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又各有陰陽、柔剛、仁義之分。彼此交錯,互相迭用,構成了易卦的根本演變規律。

琴曲契合周易這種精神,分為四段:乾坤定位,陰陽錯綜,剛柔相濟,天人合一。琴音飄然灑脫,體現了虛無縹緲,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道家思想。

⑤ 生活中韋編三絕的故事

韋編三絕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⑥ 韋編三絕的故事是什麼古時候的典故。

【成語】: 韋編三絕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⑦ 文言文小故事韋編三絕

成語出處

《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成語典故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 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 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 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 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 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 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 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 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成語評說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文言》。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於《易》則彬彬矣。'"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又稱《易大傳》。韋,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斷。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⑧ 韋編三絕的典故(五十字)

韋編三絕的典故:

春秋時期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一根竹簡上寫字,多則幾十個字,少則八九個字。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通過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按次序編連起來才最後成書,便於閱讀。

通常,用絲線編連的叫絲編,用麻繩編連的叫繩編,用熟牛皮繩編連的叫韋編,其中為熟牛皮繩最為結實。

像《周易》這樣厚重的書,是由許許多多竹簡通過熟牛皮繩編連起來的。孔子晚年喜易,花了很大的精力,反反復復把《周易》全部讀了許多遍,又附註了許多內容。

不知翻開來又卷回去地閱讀了多少遍,通常認為,孔子這樣讀來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以此比喻讀書勤奮用功。

(8)韋編三絕的故事擴展閱讀:

韋編三絕是孔子勤讀《易》書的一則典故。傳統說法,孔子晚年喜歡讀《易》,並且撰寫了《彖》上下、《象》上下、《系辭》上下、《文言》、《序卦》、《說卦》、《雜卦》等,合稱十翼。

又稱《易大傳》,韋是熟牛皮。古代用竹片寫書,再用皮條編綴成冊。三指多次。絕是斷的意思。孔子勤讀《易》書,致使編綴的皮條多次斷開。

他還說:如果多給我幾年功夫,那麼,我對於《易》的知識會更加豐富的。《論語·述而》記載子曰: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加與假意近。如果五十歲就開始學習《周易》,那麼就可以不犯大錯誤了。

⑨ 韋編三絕成語故事

【成語】: 韋編三絕
【拼音】: wéi biān sān jué
【解釋】: 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成語故事】:
春秋時的書,主要是以竹子為材料製造的,把竹子破成一根根竹簽,稱為竹「簡」,用火烘乾後在上面寫字。竹簡有一定的長度和寬度,一根竹簡只能寫一行字,多則幾十個,少則八九個。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這些竹簡必須用牢固的繩子之類的東西編連起來才能閱讀。像《易》這樣的書,當然是由許許多多竹簡編連起來的,因此有相當的重量。
孔丘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讀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內容。不久又讀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點。接著,他又讀第三遍,對其中的精神、實質有了透徹的理解。在這以後,為了深入研究這部書,又為了給弟子講解,他不知翻閱了多少遍。這樣讀夾讀去,把串連竹簡的牛皮帶子也給磨斷了幾次,不得不多次換上新的再使用。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謙虛他說:「假如讓我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與質了。」

⑩ 韋編三絕的成語故事

韋編三絕_成語解釋
【拼音】:wéi
biān
sān
jué
【釋義】:韋編:用熟牛皮繩把竹簡編聯起來;三:概數,表示多次;絕:斷。編連竹簡的皮繩斷了三次。比喻讀書勤奮。
【出處】:《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孔子到了晚年,喜歡讀《周易》。
春秋時期沒有紙,字是寫在一片片竹簡上,一部書要用許多竹簡,必須用熟牛皮(韋)繩子把這些竹簡編聯在一起才能閱讀。平時捲起來放著,看時就打開來。《周易》文字艱澀,內容隱晦,孔子就翻來覆去地讀,這樣讀夾讀去,把編聯竹簡的牛皮繩子磨斷了許多次(韋編三絕)。
即使讀到了這樣的地步,孔子還是不滿意,說:「如果我能多活幾年,我就可以多理解些《周易》的文字和內容了。」
「韋編三絕」形容讀書刻苦勤奮。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