圍魏救趙的故事
成語故事:公元前353年,魏國圍攻趙國,齊國派田忌率軍救趙。田忌乘魏國空虛而引兵攻魏,魏軍回救本國,齊軍乘其疲憊,大敗魏軍,趙國因而解圍。
戰國時期的趙、魏兩國;原指戰國時期齊國用圍攻魏國國都大梁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邯的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它撤兵的戰術。
(1)圍魏救趙的故事擴展閱讀:
此計名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講的是戰國時期齊國與魏國的桂陵之戰。
《圍魏救趙》選自《三十六計》
《三十六計》或稱「三十六策」,是指中國古代三十六個兵法策略,語源於南北朝,成書於明清。它是根據我國古代卓越的軍事思想和豐富的斗爭經驗總結而成的兵書,是中華民族悠久文化遺產之一。
三十六計是我國古代兵家計謀的總結和軍事謀略學的寶貴遺產,為便於人們熟記這三十六條妙計,有位學者在三十六計中每取一字,依序組成一首詩:金玉檀公策,藉以擒劫賊,魚蛇海間笑,羊虎桃桑隔,樹暗走痴故,釜空苦遠客,屋樑有美屍,擊魏連伐虢。
B. 圍魏救趙的故事100字以下
公元前354年,趙國襲擊了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此。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後來改附趙國。魏惠王非常氣憤,於是決定派龐涓出征趙國。不到一年,龐涓就攻打了趙都邯鄲。
邯鄲危在旦夕。趙國國王趙成侯極力自衛,同時派人前往齊國尋求幫助(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營救趙。
孫臏計劃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但是軍隊繞了一圈,直奔大梁。孫臏得到齊威王的贊賞。
(2)圍魏救趙的故事擴展閱讀:
圍魏救趙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圍魏救趙的道理敵人勢頭強大,就要躲過沖擊,如用疏導之法分流。對弱小的敵人,就抓住時機消滅它,就象築堤圍堰,不讓水流走。
C. 圍魏救趙的故事60字左右
圍魏救趙的故事:
公元前354年,趙國進攻衛國,迫使衛國屈服於它。衛國原來是入朝魏國的,後改向親附趙國,魏惠王不由十分惱火,於是 決定派龐涓討伐趙國。不到一年時間,龐涓便攻到了趙國的國都邯鄲。邯鄲危在旦夕。
趙國國君趙成侯一面竭力固守,一面派人火速奔往齊國求救(此時,趙國與齊國結盟)。齊威王任命田忌為主將,以孫臏為軍師,率軍救趙。孫臏出計,要軍中最不會打仗的齊城、高唐佯攻魏國的軍事要地——襄陵,以麻痹魏軍。而大軍卻繞道直插大梁。孫臏得到齊威王的贊賞。
圍魏救趙是一個漢語成語,讀作 wéi wèi jiù zhào 。原指戰國時齊軍用圍攻魏國的方法,迫使魏國撤回攻趙部隊而使趙國得救。後指襲擊敵人後方的據點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現借指用包抄敵人的後方來迫使他撤兵的戰術。
圍魏救趙,三十六計當中對齊、魏一場戰爭的解釋(參見桂陵之戰)。圍魏救趙是三十六計中相當精彩的一種智謀,它的精彩之處在於,以逆向思維的方式。
以表面看來舍近求遠的方法,繞開問題的表面現象,從事物的本源上去解決問題,從而取得一招致勝的神奇效果。出自《史記》 卷六五《孫子吳起列傳》。
(3)圍魏救趙的故事擴展閱讀:
戰爭案例
孔明智謀
一紙救江東
這個智謀故事見於《三國志演義》第五十八回「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當曹操得知周瑜病逝的消息後,就准備再次興兵進犯江東。但是,他又擔心西涼州的鎮東將軍馬騰,會乘機襲取空虛的許都。為此,曹操特派使者西去涼州,以朝廷的名義給馬騰加以征南將軍的頭銜,命令他隨軍討伐孫權。
於是,馬騰帶領次子馬休、馬鐵及5000西涼兵卒應召來到許昌城下。不久,西涼兵被曹操消滅,馬騰父子三人也慘遭殺害。此後,曹操自認為解除了後顧之憂,即時起兵30萬,直撲江東。江東聞報之後,立即讓魯肅派使者西上荊州,向劉備求援。諸葛亮看罷江東的求救信。
胸有成竹地對劉備說:「既不用動江南之兵,也不用動荊州之兵,我自有妙計使曹操不敢進兵東南。」他讓使者帶回江東的信中說:「如果曹軍南犯,劉皇叔自有退兵之策。」諸葛亮告訴劉備說:「曹操平生最擔心的就是西涼之兵。
現在曹操殺了馬騰,馬騰長子馬超仍然統領著西涼之眾,曹操的殺父之仇定使馬超刻骨切齒。主公只要修書一封,派人結援馬超,讓馬超興兵入關。這樣一來,曹操豈能兵犯江東?」劉備聞言大喜,立即修書,派使者投送西涼的馬超。
馬超聽說父親和兩個弟弟遇害的消息後,放聲大哭,悲倫倒地。他咬牙切齒,痛罵曹賊。正在此時,劉備的使者持書趕到。馬超拆書一看:劉備在信中除了大罵曹操之外,還回憶了昔日與馬騰同受漢帝密詔、誓誅曹賊的往事和舊情。
指出,曹之,他統荊、襄之眾以遏曹之前。認為此舉不但曹操可擒、奸黨可滅、大仇可報,而且漢室可以復興。馬超看罷,立即揮淚復信,打發使者先回,隨後便點起西涼兵馬。正准備進發時,西涼太守韓遂使人請馬超相見。
原來韓遂與馬騰是結義兄弟,韓遂與馬超以叔侄相稱。韓遂告訴馬超:曹操派人送來書信,以封西涼侯為誘餌,讓韓遂擒拿馬超。韓遂還向馬超表示:既為叔侄,不忍加害,願意與馬超一起聯軍進擊曹操,以報仇雪恨。
韓遂殺掉曹操的使者,又征調手下8部兵馬,合自己與馬超共計10部,20萬大軍,浩浩盪盪殺奔長安。曹操得到關中警報以後,遂放棄南下攻擊孫權的計劃,專力對付關中的馬超、韓遂之軍。諸葛亮一封書信就輕而易舉地制止了曹軍的南下,救了孫權的大駕。
D. 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 [wéi wèi jiù zhào]
[釋義] 戰國時魏國圍攻趙國都城邯鄲,趙向盟國齊求救。齊威王派田忌率兵救趙。田忌用軍師孫臏計,乘魏國精銳部隊在趙,國內空虛,引兵攻襲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在魏軍從邯鄲撤退回救時,乘其疲憊,大敗魏軍於桂陵(今山東菏澤東北),趙國之圍遂解。這次戰役又稱桂陵之戰。後以「圍魏救趙」指襲擊敵人的後方以迫使進攻之敵撤退的戰術。
[出處] 《三國演義》三十回:「曹軍劫糧;曹操必然親往;操即自出;寨必空虛;可縱兵先去曹操之寨;操聞之;必速還。此孫臏『圍魏救趙』之計也。」
E. 圍魏救趙的成語故事
圍魏救趙原是我國戰史中一個成功的戰例。源出於孫臏指揮的一場戰爭。
公元前354年,魏回國由龐涓做統帥起兵答攻打趙國,一直打到國都邯鄲城下,趙國向齊國求救,齊國以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率領軍隊前往援助。
田忌准備直趨趙都邯鄲解圍,孫臏勸阻他,認為這樣做不是最佳作戰方案。他說:「要解開紛亂的絲線,不能用強拉硬扯;要排解別人打架,不能直接參加進去打。派兵解圍,要避實就虛,擊中要害。現在魏國與趙國幾乎打了一年的仗,雙方都疲憊不堪。魏國的精兵都集中到邯鄲了,國內只剩下老弱病殘,兵力空虛,不如引兵直奔魏國國都大梁,占據它的交通要道,襲擊它空虛的地方。魏軍一見此情一定會放棄邯鄲,帶軍隊回來援救。我軍可在半途設伏兵截擊。這樣,不倦不但解了趙國之轉,還可一舉打敗魏軍。
「田忌採納了孫臏的作戰計劃。結果齊軍大獲全勝。
F. 圍魏救趙的故事是什麼
魏國被秦國打敗後,魏惠王看到魏國內外交困,國勢一天天衰落,很是焦急,就用重金招募有才能的人,來幫他治理國家。魏國人龐涓和齊國人孫臏是同學,一起跟鬼穀子學習軍事,兩人情投意合,結拜為兄弟。龐涓聽說魏王招賢就去應召,擔任了大將,兼任軍師,幫助魏惠王打了好幾個勝仗,他得到魏惠王的信任。後來龐涓也來到了魏國,魏惠王讓他擔任客卿。
這次戰役的結果是孫臏殺死了龐涓,取得了戰爭的勝利。齊國為什麼能夠戰勝當時強大的魏國呢?關鍵是當時齊國得到了一個曠世人才---孫臏。孫臏用他的聰明和智慧幫助齊國打勝了魏國。不管過程是如何,起碼我們看到了人才在這兩個國家所起的作用是舉足輕重的,可以這么說,正是因為孫臏這個人才,才使得齊國在兩國的對抗中取得勝利,所以我們看到了人才對一個國家是何等的重要。贏得人才就贏得未來,所以人才戰略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是很重要的。
G. 圍魏救趙的故事是什麼
圍魏救趙:指攻擊敵人後方,迫使進攻的敵人撤回兵力的戰術。
戰國時期,有兩位著名的軍事家。一個叫孫臏,一個叫龐涓。兩人曾拜同一位老師學習兵法,後來兩人一同為魏國效力。龐涓小肚雞腸,非常嫉妒孫臏的軍事才能,便想方設法地陷害他,致使孫臏被削去膝蓋骨。後來,孫臏被齊國大將田忌秘密營救到齊國。圍魏救趙,就是孫臏與龐涓之間的一場戰爭。
當時,魏國率先在眾多諸侯國中進行政治軍事改革,國力日盛,並先後兼並了一些弱小的諸侯國。當時與魏國國力相當的諸侯國,在其東部有齊國,在其西部有秦國。魏國的鄰國趙國、衛國則顯得比較弱小。
公元前368年,趙國在齊國支持下,出兵攻打魏國的屬國衛國。魏惠王派大將龐涓率兵近十萬圍攻趙國的國都邯鄲。趙國只得向齊國求救。齊國大臣鄒忌主張不救,因為這樣會消耗本國的實力。但大臣段干綸認為,如果魏國打敗趙國,魏國的勢力會更加強大,進而對齊國造成威脅,因此極力主張支援趙國。
齊威王採納了段干綸的建議,以田忌為大將、孫臏為軍師,出兵八萬救趙。身為軍師的孫臏在分析形勢後,認為魏國軍隊很強大,如果與魏軍正面交鋒會造成齊國的較大損失,所以應該避實就虛,趁著魏國精銳部隊在外,魏國國都大梁防務空虛的機會,攻打它的國都,迫使魏軍回救大梁,趙國的危險就會自然消解。
為爭取戰略主動,孫臏決定給敵軍製造齊國部隊弱小的假象。他故意派無能的軍官帶兵進攻魏國的軍事重鎮平陵,結果齊軍大敗。魏國大將龐涓以為齊軍不堪一擊,於是加緊對趙國的進攻,絲毫沒有想到齊軍會攻打魏國的國都大梁。
與此同時,孫臏親自率領精銳部隊進逼魏國國都大梁。龐涓聞訊,迅猛從攻打趙國的前線往回撤軍,長途跋涉去保衛國都。因為兵困馬乏,又陷入孫臏的包圍圈中,結果魏軍被打得落花流水。
成語「圍魏救趙」由此而來。
H. 圍魏救趙的故事講的是什麼內容
周顯王十六年,即公元前354年,魏國派龐涓率兵八萬由大梁出發,北上進攻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無力打破魏軍的圍攻,便向齊國求救。齊王派田忌為主將,孫臏做軍師,坐在軍車之中籌謀策劃,率兵八萬救趙。
田忌採納了孫臏批亢搗虛的建議,把主力集結在預設陣地桂陵,即今河南長垣西北,准備殲敵。
大約在農歷十一月間,龐涓回兵桂陵,遭到齊軍截擊,敗回大梁。圍魏救趙的成功經驗從此被中國歷代兵家所借鑒,在中國戰爭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桂陵戰後的十三年,魏國聯合趙國攻打韓國,韓國向齊國告急。於是,齊國在韓魏兩軍久戰俱疲的時機,命田忌為將,孫臏為軍師,出兵救韓,直取魏國首都大梁。
魏國得知齊軍攻魏救韓的消息後,立即撤去圍韓之軍回到大梁。魏國國君魏惠王決心集中主力迎擊齊軍,以報桂陵之戰失敗之仇,命太子申為上將軍,龐涓為將軍,率領十萬軍隊主動迎擊齊軍,尋求決戰。
孫臏向田忌建議:利用三晉士兵向來彪悍驍勇,輕視齊國,認為齊軍膽小怯懦的心理,示之以弱,誘敵追擊,然後乘隙予以致命打擊。
孫臏還具體提出了誘敵的方法:就是在與魏軍接觸後就假裝敗退,退卻中第一天挖十萬個爐灶,第二天減少到五萬,第三天減少為三萬個,讓魏軍誤認為齊軍每天有大量士兵逃亡,戰鬥力迅速減弱,以誘使魏軍追趕。
果然,龐涓見齊軍爐灶天天減少,得意忘形地說:「我原來就知道齊軍膽小怯懦,進入我國境內才三天,士兵就逃走過半了!」於是丟下步軍,只率一部分輕裝精銳部隊,兼程追趕。
孫臏估計龐涓的行軍速度,天黑當可趕到馬陵,即今漢南范縣西南。馬陵道路狹窄,旁多險阻,可埋伏兵馬。他命令削去大樹的樹皮,在露出的白木頭上寫上:「龐涓死在此樹之下。」然後命令齊軍善射者一萬人,手執強弩,埋伏在道路兩旁,約定說:「夜裡見到火光亮起來就萬箭齊發。」
龐涓果然夜晚來到大樹下,見白色木頭上寫了字,鑽火照看,還沒來得及讀完樹上的字,齊軍已萬箭齊發。魏軍大亂,彼此無法相顧。龐涓這才意識到中了孫臏的計策,已經智窮兵敗。齊軍乘勝攻擊,全殲十萬魏軍,俘虜了魏國太子申,凱旋而歸。孫臏也由於其卓越的軍事才能而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