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故事
1. 王羲之的一個小故事
王羲之的一個小故事: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有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1)王羲之的故事擴展閱讀:
王羲之的家族是晉代屈指可數的豪門大士族。無論是王羲之的祖上,還是其子孫、親戚朋友,都是虔誠的道教信仰者。
同時,王氏家族還是名門望族,素來重視對家族成員文化素養的培植。王羲之置身其中,耳濡目染,自然不例外。
他的祖父王正為尚書郎。他的父親王曠為淮南太守,曾倡議晉室渡江,於江左稱制,建立東晉王朝。王羲之的堂伯父王導更是名聞於世,是東晉的丞相。而他的另一位堂伯父王敦是東晉的軍事統帥。琅琊王氏在東晉可謂權傾一時,熾盛隆貴。
2. 王羲之小時候學字的故事
1、故事1
東晉的王羲之,七歲時就擅長書法。他十二歲時,看見父親枕頭中有前朝的《筆說》藏在父親枕頭中,便偷來閱讀。父親說:「你從哪裡偷來我珍藏的書?」
王羲之笑著不回答。母親說:「想要看你用筆法。」父親見他還小,怕他不能領悟到書中的奧秘,對王羲之說:「等你長大成人,我再把它傳授你。」
王羲之跪著請求說:「倘若等到我成人你再把它傳授給我的話,恐怕就阻擾了我的才華。」父親很高興,於是就把書傳授給他。不滿一月,王羲之的書法就大有長進。
4、故事4
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道觀去玩,看到一群鵝非常可愛,便要求道士賣給他。觀里的道士早就欽慕他的書法,便請他寫部《黃庭經》作為交換。
王羲之實在太喜歡那些鵝了,便同意了。於是王羲之給觀里寫了部《黃庭經》,道士便把那些鵝都送給了他。
5、故事5
傳說當時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讓王羲之把祝詞寫在一塊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刻字者把木板削了一層又一層,發現王羲之的書法墨跡一直印到木板裡面去了。
他削進三分深度才見底,木工驚嘆王羲之的筆力雄勁,書法技藝爐火純青,筆鋒力度竟能入木三分。「入木三分」就是從這個故事中得出來的。
3. 關於王羲之的小故事(不多於50字)
竹扇題字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看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扇子,一直賣不出去,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3)王羲之的故事擴展閱讀
王羲之自幼愛習書法,由父王曠、叔父王廙啟蒙。七歲善書,十二歲從父親枕中竊讀前代《筆論》。王曠善行、隸書;王廙擅長書畫。
王羲之早年又從衛夫人學書。衛爍,師承鍾繇,妙傳其法。她給王羲之傳授鍾繇之法、衛氏數世習書之法以及她自己釀育的書風與法門。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4. 王羲之的故事
1、有一次王羲之看到一位老婆婆在賣扇子,但是生意慘淡而且很多竹扇子都已經發霉,賣家更加看不上了。就決定幫這位老婆婆一個忙。
他問,老奶奶,你這扇子生意如何啊?老奶奶也不客氣,客觀你真幽默,我這些扇子在這賣了那麼多天一把都沒賣出去,在這樣下去我們一家人就要斷糧了。
王羲之說,老婆婆您莫要怨天尤人,我教您一個好辦法,保證可以讓這批扇子買個好價錢,還能讓你大賺一把。然後他就在老太太買的扇子上題字,老婆婆哪知道是大書法家。
忙奪過王羲之手中的筆,我說這位客官,您是來搗亂的吧,我這干凈的扇子都沒賣出去,您來給我這亂塗亂畫一通,我賣給誰?
王羲之說,您不要著急,我寫完以後您在賣的時候只要大聲吆喝王羲之體扇,我保證每一把能賣到一百錢。老婆婆一聽這么神奇,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讓王羲之寫了幾把。
人們一聽到是王羲之的書法,都來買了,一時間原來屯著的扇子被一搶而空,老太太納悶了,難道真是神人要幫我。第二天老太太又等著王羲之給自己寫字了,王羲之不是很開心了。
想昨天我是想幫助你,才出此下策,現在你求我就是為了賺錢,但是沒辦法,王羲之還是為老太太寫了幾把,結果又賣的很好。之後王羲之路過橋的時候,要是看到有婆婆還在那邊賣扇子他就繞路躲避。
2、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大白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惹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著,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著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
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王羲之當時就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有一天夜裡,王羲之在燈下練字,白紙寫滿了一張又一張,鋪得滿地都是。夜深了他還逐個字逐個字細看著,思考著,實在練得太疲倦了,握著筆伏在案上。
忽然,一陣清風過後,一朵白雲飄然而至,雲朵上有位鶴發銀髯的老人,笑呵呵地看著他說:「你的字寫得不錯呀!」「哪裡,哪裡!」王羲之一邊讓坐,一邊謙虛地回答。
他見這位老人仔仔細細地觀看自已寫得字,便請教說:「老人家啊,請您多多指正。」老人見王羲之一片誠心,說道:「你伸過手來。」王羲之心裡納悶,老人要做什麼呢?
他見老人一本正經,不像開玩笑,便慢慢地伸了過去。老人接過手,笑容可掬地說:「我看你誠心誠意學寫字,讓你領悟一個筆訣,日後自有作用。」
老人說完,在王羲之的手心上寫了一個字,然後點點頭說:「你會更快進步的。」說罷就去了。王羲之急忙喊道:「先生家居何處?」只聽空中隱隱約約地傳來一聲:「天台白雲……」
王羲之一看手心是個「永」字,他比呀劃呀,寫呀練呀,終於領悟了:橫豎勾,點撇捺,方塊字的筆畫和架子結構的訣竅,都體現在這「永」字上。
白雲先生教授的真是好筆訣!此後,王羲之練得更勤奮了,他的書法也更加灑脫、奇妙了。後來,王羲之回到紹興,與文友在蘭亭歡聚時,揮筆寫下了千古流傳的書法珍寶《蘭亭集序》。
王羲之念念不忘天台山白雲先生的「永」字筆訣,誠心誠意地寫了一部《黃庭經》,放在山頂一個突兀峭險的岩洞里,後人就叫它「黃經洞」。
4、有一次王羲之在認真的練習寫字,連丫頭給他端來的饅頭和蒜汁放在身邊都沒有發現,丫頭囑咐先生快快吃完,免得讓自己餓著,結果王羲之還是專心致志的練習書法。
丫鬟看到了就跑到王羲之夫人那邊去,幫這個情況告訴夫人。夫人聽了非常擔心,她怕自己的丈夫因為練書法走火入魔變得茶飯不思,隨後傷了身子,就帶著丫頭前去勸說。
誰知道王羲之正拿饅頭蘸著墨水吃的津津有味。夫人和丫頭大笑,丫頭說先生您有沒有覺得今天的饅頭和往日不同,王羲之放下手中的筆,若有所思的說。
這醬汁似乎是美味了不少,原來潛心寫字的王羲之竟然拿墨水當成蒜汁,而王羲之本人似乎根本沒有察覺。
夫人趕忙上前奪過饅頭,心疼的說,你的字已經那麼好看了,為什麼還要這樣廢寢忘食的練習,王羲之說:「我的字都是模仿別人來的,現在我要創造只屬於我自己的字了。」
經過很長一段時間的練習,王羲之終於讓自己的書法自成一派了,他終於擺脫了模仿別人的烙印,成為被後人模仿的存在。
5、有一天,在父親的枕頭里發現一本名叫《筆談》的書,裡面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偷偷地閱讀起來。
正當讀得起勁的時候,父親來了,問道:「為什麼偷我枕中秘書?」羲之笑而不答。母親想給他打圓場,從旁插了一句:「你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嗎?」
父親認為他年紀太小,未必能夠讀懂,就把書收了回去,對他說:「等你長大了再教你讀。」王羲之不高興地說:「如果等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
那我這幾年的時光不就白白浪費了嗎?還是讓我現在就學吧,免得不懂方法瞎摸索。」父親聽他說得有理,就把書給了他。
於是,王羲之按照書中所講方法天天苦練起來,不久,他的書法有了顯著進步。但是,王羲之並不滿足已有的進步。有一次,他看見東漢書法家張芝的書跡,愛不釋手,自嘆不如。
張芝的草書寫得好,人們稱他為「草聖」。王羲之不僅愛慕他的字,更欽佩他「臨池學書,池水盡黑」的苦練書法的頑強精神。在給朋友的一封信里。
王羲之寫道:「張芝就著池塘的水練書法,連池水都變黑了,如果人們也下這么深的工夫去練習,未必會趕不上張芝。」
從此,王羲之每天揮筆疾書,寫完字後就到家門口的水池去涮筆。久而久之,池水都染黑了,人們把這個水池稱作「墨池」。
5. 王羲之的故事有些什麼事例
1、竹扇題字:據說有一次,王羲之路過山陰城(今紹興)的一座橋。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
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2、東床快婿:王羲之年輕的時候又一次去一個高官家相親,當時有很多社會名流都過來相親,他們都集中在高官家的客房裡等待高官。
當高官過來時,其他人都穿著工整筆直恭敬的站著,只有一人攤胸露乳半卧在東面的床上。高官一下就看上了這位不羈的青年,覺得他絕非凡人就把女兒嫁給了他。而這個青年就是王羲之。
3、巧補春聯:大書法家王羲之每逢除夕都要親手寫春聯貼之於門。因為他的字型大小稱「天下第一行書」,很多人都想得其字而又難得。所以每年除夕他的春聯一貼出,不到半夜,就被人偷偷揭走。這一年,除夕又至,王羲之照舊寫了「福無雙至,禍不單行」八個字的春聯,留下了下半截。
4、不避之字:斐松之、劉牢之、寇謙之、司馬孚之、司馬亮之、司馬景之、司馬曇之……王羲之的兒子玄之、凝之、徽之、操之、獻之;孫子楨之、靜之。
王羲之一輩人名有「之」字的12個,子侄輩有「之」22個,孫輩12個,曾孫13個,玄孫9個,五世孫4個……陳寅恪說這些人所以不避諱是因為都是天師道成員,這個「之」是暗號、徽章。而天師道老大張天師,是張良的八世孫。
5、道教情緣:東晉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書法藝術達到了 「登峰造極」的高度。究其成因,與王羲之信奉道教,書籍、道合一有很大的關系。土生土長的道教,很早就產生道教符。在抄寫經書時,必須由精於書藝的經生抄寫,而在書寫經本過程中不知不覺地受到了道教文化的潛移默化影響。
歷史上諸多道家學者多是有名的書畫家,他們修身養性,既精通道法,又能揮毫潑墨,落筆成體。王羲之就是這方面的典型代表,他將修道和書法藝術相互契合,相得益彰。
6. 王羲之練字的故事
1、有一天,王羲之在父親的枕頭里發現了一本叫做《筆談》的書,講的都是有關寫字的方法。他高興得如獲至寶,便如醉如痴地學起來。正當他興趣正濃時,被父親發現了,問他:「為什麼偷讀我枕中秘本?」王羲之只是望著父親傻笑。母親從旁插話道:「他恐怕是在揣摩用筆的方法吧!」
父親說:「你現在年齡太小,等長大了,我自然會教給你讀。」王羲之急不可待,不高興地說:「如果等我長大了才講究筆法,那不成了日暮之學,青春年華不就白白浪費了嗎?」王曠十分驚奇兒子的這番議論,認為兒子少有大志,應該從小好好培養,於是便將《筆談》的內容認認真真向王羲之作了講解。
羲之有了扎實的臨摹功夫,又有了《筆談》的理論指導,幾個月的功夫,書法便上升到一個新的水平。以後,他又拜當時的女書法家衛夫人為老師,在衛夫人的悉心指導之下,練習書法,有了更長足的進步。王羲之跟衛夫人學了一個時期,書法已十分圓轉成熟。連衛夫人也不得不驚嘆:「青出於藍而勝於藍,這孩子將來一定要超過我了!」
2、王羲之小的時候,練字十分刻苦。長大以後,王羲之的字寫得相當好了,還是堅持每天練字。有一天,他聚精會神地在書房練字,連吃飯都忘了。丫環送來了他最愛吃的蒜泥和饃饃,催著他吃,他好像沒有聽見一樣還是埋頭寫字。丫環沒有辦法,只好去告訴他的夫人。
夫人和丫環來到書房的時候,看見王羲之正拿著一個沾滿墨汁的饃饃往嘴裡送,弄得滿嘴烏黑。她們忍不住笑出了聲。
原來,王羲之邊吃邊練字,眼睛還看著字的時候,錯把墨汁當成蒜泥蘸了。夫人心疼地對王羲之說:「你要保重身體呀!你的字寫得很好了,為什麼還要這樣苦練呢?」 王羲之抬起頭,回答說:「我的字雖然寫得不錯,可那都是學習前人的寫法。我要有自己的寫法,自成一體,那就非下苦工夫不可。」
經過一段時間的艱苦摸索,王羲之終於寫出了一種妍美流利的新字體。大家都稱贊他寫的字像彩雲那樣輕松自如,像飛龍那樣雄健有力,他也被公認為我國歷史上傑出的書法家之一。
(6)王羲之的故事擴展閱讀
王羲之是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
王羲之的《蘭亭集序》為歷代書法家所敬仰,被譽作「天下第一行書」。王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
其書法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傳說王羲之小的時候苦練書法,日久,用於清洗毛筆的池塘水都變成墨色。有關於他的成語有入木三分、東床快婿等,王羲之書風最明顯特徵是用筆細膩,結構多變。
王羲之書法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書苑。唐代的歐陽詢、虞世南、諸遂良、薛稷、和顏真卿、柳公權,五代的楊凝式,宋代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元代趙孟頫,明代董其昌,這些歷代書法名家對王羲之心悅誠服,因而他享有「書聖」美譽。
7. 王羲之有哪些書法小故事
王羲之是1600年前我國晉朝的一位大書法家,被人們譽為「書聖」,紹興市西街戒珠寺內有個墨池,傳說就是當年王羲之洗筆的地方。
王羲之7歲練習書法,勤奮好學。17歲時他把父親秘藏的前代書法論著偷來閱讀,看熟了就練著寫,他每天坐在池子邊練字,送走黃昏,迎來黎明,寫完了多多少少的墨水,寫爛了多多少少的筆頭,每天練完字就在池水裡洗筆,天長日久竟將一池水都洗成了墨色,這就是人們今天在紹興看到的傳說中的墨池。
王羲之練字專心致志,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他吃飯走路也在揣摩字的結構,不斷地用手在身上劃字默寫,久而久之,衣襟也磨破了,功夫不負有心人,有一次,他為人寫一塊匾在木板上寫了幾個字樣,送去叫人雕刻。刻工發現字的墨漬竟滲入木板裡面約有三分深。於是人們常用「入木三分」的成語來形容書法筆力強勁,後來用它來比喻對事物見解、議論的深刻。
王羲之13歲那年,偶然發現他父親藏有一本《說筆》的書法書,便偷來閱讀。他父親擔心他年幼不能保密家傳,答應待他長大之後再傳授。沒料到,王羲之竟跪下請求父親允許他現在閱讀,他父親很受感動,終於答應了他的要求。
王羲之練習書法很刻苦,甚至連吃飯、走路都不放過,真是到了無時無刻不在練習的地步。沒有紙筆,他就在身上劃寫,久而久之,衣服都被劃破了。有時練習書法達到忘情的程度。一次,他練字竟忘了吃飯,家人把飯送到書房,他竟不加思索地饅頭蘸著墨吃起來,還覺得很有味。當家人發現時,已是滿嘴墨黑了。
王羲之常臨池書寫,就池洗硯,時間長了,池水盡墨,人稱 "墨池"。現在紹興蘭亭、浙江永嘉西谷山、廬山歸宗寺等地都有被稱為"墨池"的名勝。
8. 王羲之的幾個故事
王羲之的故事:
1、王右軍的字
王羲之是我國東晉時的大書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華出眾,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薦他做官。他做過刺史,當過右軍將軍(人們也稱他王右軍)。
王羲之從小喜愛寫字。據說平時走路的時候,也隨時用手指比劃著練字,日子一久,連衣服都劃破了。經過勤學苦練,王羲之的書法越來越有名。當時的人都把他寫的字當寶貝看待。
據說有一次,王羲之到一個村子去。有個老婆婆拎了一籃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賣。那種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過路人的興趣,看樣子賣不出去了 ,老婆婆十分著急。
王羲之看到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
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了。
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五個字,就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
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
王羲之一離開,老婆婆就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籮竹扇馬上就賣完了。
2、鵝
許多藝術家都有各自的愛好,有的愛種花,有的愛養鳥。但是王羲之卻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裡有好鵝,他都有興趣去看,或者把它買回來玩賞。
山陰地方有一個道士,他想要王羲之給他寫一卷《道德經》。可是他知道王羲之是不肯輕易替人抄寫經書的。後來,他打聽到王羲之喜歡白鵝,就特地養了一批品種好的鵝。
王羲之聽說道士家有好鵝,真的跑去看了。當他走近那道士屋旁,正見到河裡有一群鵝在水面上悠閑地浮游著,一身雪白的羽毛,映襯著高高的紅頂,實在逗人喜愛。
王羲之在河邊看著看看,簡直捨不得離開,就派人去找道士,要求把這群鵝賣給他。
那道士笑著說:「既然王公這樣喜愛,就用不到破費,我把這群鵝全部送您好了。不過我有一個要求,就是請您替我寫一卷經。」
王羲之毫不猶豫地給道士抄寫了一卷經,那群鵝就被王羲之帶回去了。
3、吃餃子
一天,王羲之路過集市,見一家餃子鋪門口,人聲喧嚷,熱鬧非常。尤其是門旁的那兩幅對聯, 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寫著「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十個字,橫匾上寫的是「鴨兒餃子鋪」。但是字卻寫得呆板無力,缺少功夫。
王羲之看罷,心中暗想:這樣的賴字,也配寫匾?又一琢磨:「經此過不去,知味且常來」。——好傢伙!這里到底是什麼人的買賣,
竟能如此誇口?
走近一瞧,見鋪內有口開水大鍋,設在一道矮牆旁邊。包好的白面餃子,
好似一隻只白色的小鳥,一個接一個地越牆飛來,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滾沸的大鍋。一鍋下滿,不用招呼,「小鳥」就停飛了。等到這鍋餃子煮好,撈完,「小鳥」又排隊一樣飛來,准確無誤。
王羲之十分驚奇,就順手掏出一些散碎銀兩,要了一大碗餃子,然後坐下。這時他才發現,餃子個個玲瓏精巧,好象浮水嬉戲的鴨兒,真是巧奪天工的奇貨!他用筷子將餃子夾起,慢慢地送到嘴邊,輕輕地咬了一口。頓時,清香撲鼻,鮮美滿口。不知不覺間,把那一大碗餃子,全吞到了肚裡。
一頓飽餐之後,王羲之對自己說:這鴨兒餃子果然不錯!只是門口那副對聯的字寫得太差,與這美味餃子實在不能相配,我王羲之何不乘此機會為他們另寫一副對聯,也不辜負我來此一場——想到這里,他便問店伙計:「請問店主人在哪裡?」
店伙計用手指著矮牆說:「回相公,店主人就在牆後。」
王羲之繞過矮牆,見一白發老太婆坐在面板之前,一個人擀餃子皮,又包餃子餡,轉眼即成,動作麻利極了。更令人驚奇的是,包完之後,白發老太婆便隨手將餃子向矮牆那邊拋去,鴨兒餃子便一個一個依次越牆而過。
老人的高超技藝,使王羲之驚嘆不止。他趕忙上前問道:「老人家,象您這深的功夫,多長時間才能練成?」老人答道:「不瞞你說,熟練需五十年,深熟需一生。」
聽了這話,王羲之沉默了一會,好象在品嘗這句話的滋味。然後又問:「您的手藝這樣高超,為什麼門口的對子,不請人寫得好一點呢?」
老人氣鼓鼓地說;「相公有所不知,並非老身不願意請,只是不好請啊!有的人寫字剛有了點名氣,就眼睛向上,哪裡肯為我們老百姓寫字。
其實,照我看,他們寫字的功夫,還不如我這扔餃子的功夫深呢!」老人的活不一定是指王羲之,可是王羲之聽了,覺得臉上火辣辣的,羞愧難當。於是,他特意寫了一副對聯,恭恭敬敬地送給了這位老人。
(8)王羲之的故事擴展閱讀
王羲之(303年—361年,一作321年—379年),字逸少,漢族,東晉時期著名書法家,有「書聖」之稱。琅琊臨沂(今山東臨沂)人,後遷會稽山陰(今浙江紹興),晚年隱居剡縣金庭。
歷任秘書郞、寧遠將軍、江州刺史,後為會稽內史,領右將軍。其書法兼善隸、草、楷、行各體,精研體勢,心摹手追,廣采眾長,備精諸體,冶於一爐,擺脫了漢魏筆風,自成一家,影響深遠。風格平和自然,筆勢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李志敏評價:「王羲之的書法既表現以老莊哲學為基礎的簡淡玄遠,又表現以儒家的中庸之道為基礎的沖和。」代表作《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在書法史上,他與其子王獻之合稱為「二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