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牛彈琴的故事
『壹』 對牛彈琴是什麼故事
成語故事:對牛彈琴
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
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 法表示異議,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於白講了嗎?」 接著,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 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臨其境.有一天,風和日麗,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 的慾望.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盡管他彈得非常認真,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公明儀很生氣,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後,明白了那牛並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於是,公明儀重又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小牛叫聲的琴聲後,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 個道理.」 儒家學者聽了,完全信服了.
對牛彈琴比喻對愚蠢的人講深刻的道理.現在也用來譏笑說話的 人.不看對象,無的放矢.
『貳』 對牛彈琴的故事簡概。
對牛彈琴的典故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能作曲也能演奏,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有一天,他來到郊外,春風徐徐地吹著,垂柳輕輕地動著,一頭黃牛正在草地上低頭吃草.公明儀一時興致來了,擺上琴,撥動琴弦,就給這頭牛彈起了最高雅的樂曲《清角之操》來.老黃牛在那裡卻無動於衷,仍然一個勁地低頭吃草.
公明儀想,這支曲子可能太高雅了,該換個曲調,彈彈小曲.老黃牛仍然毫無反應,繼續悠閑地吃草.
公明儀拿出自己的全部本領,彈奏最拿手的曲子.這回呢,老黃牛偶爾甩甩尾巴,趕著牛虻,仍然低頭悶不吱聲地吃草.
最後,老黃牛慢悠悠地走了.換個地方去吃草了.
公明儀見老黃牛始終無動於衷,很是失望.人們對他說:"你不要生氣了!不是你彈的曲子不好聽,是你彈的曲子不對牛的耳朵啊!"最後,公明儀也只好嘆口氣,抱琴回去了.真是自找沒趣.
『叄』 對牛彈琴成語故事
【成語】: 對牛彈琴
【拼音】: ì niú tán qín
【解釋】: 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對方說得是什麼。用以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成語故事】:
東漢有個對佛教教義很有研究的學者,叫牟融。他引用儒家的詩書向儒者宣講佛經,受到了一些儒者的責難,指斥他為什麼不直接依據佛經來回答問題。於是牟融講了音樂家公明儀的故事;公明儀對著一頭正吃草的牛彈了一首高深的曲子,牛毫不理會,只顧自己吃草,後來公明儀改彈像墳子、牛蠅和小牛叫喚的聲音,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來聽了。他最後說:所以,對沒有讀過佛經的人直接談佛經,等於白講,成語對牛彈琴據此而來。
對牛彈琴:比喻說話不看對象,或對愚蠢的人講深奧的道理。
『肆』 對牛彈琴講的什麼故事
戰國時期,有一個大音樂家名叫公明儀,彈得一手好琴。他無論走到哪裡,總是琴不離身,閑下來時,彈奏一曲,便覺得心神舒暢。
有一天,他獨自一個人在郊外散步。他走著走著,看見一頭牛在那裡吃草。他覺得這頭牛很寂寞,就開口對牛說道:「老黃牛啊老黃牛,你真可憐啊,一個人在這里,也沒人理你,不過,你不用怕,我給你彈一首曲子,給你解解悶兒。」於是他就放下琴,先彈了一支《清角之操》。牛低著頭只管吃草,一點兒也不理會。公明儀失敗了,他想了想明白了:那支曲調太高深了,不是牛聽不到琴聲,而是琴聲不適合它的耳朵啊!於是他又另外彈了幾支曲調,一會兒好像蚊子嗡嗡地叫,一會兒又好像小牛哞哞地叫。這樣一彈,那頭牛就搖著尾巴,豎起耳朵,草也不吃了,回轉身子踱著小步,慢慢地走來,留心地傾聽。
彈得再好的弦音,也要有知音者才能聽懂;再好的良琴,也要有善操琴者撫之;再貴重的東西,也要有識貨之人才懂得珍惜;再幸福的生活,也要有惜福之人。只是,遺憾的是,世間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世上總有那麼多的對牛彈琴,那麼多的焚琴煮鶴,那麼多的身在福中不知福之類的事情。
『伍』 對牛彈琴寓言故事
『陸』 對牛彈琴這則寓言故事的寓意是什麼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懂道理的人講道理,是白費口舌;也常用來譏笑說話不看對象的人。說話不看對象是不可取的,對蠢人講道理也是不可取的。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
原文:
公明儀為牛彈《清角》之操,伏食如故。非牛不聞,不合其耳也。
轉為蚊虻之聲、孤犢②之鳴,即掉尾、奮耳,蹀躞而聽。
譯文: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 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6)對牛彈琴的故事擴展閱讀:
名家點評
東周文學家《莊子·齊物論》:「昭文善於彈琴,師曠精於音律,惠施好談名理,他們各以自己的才能顯示予世,而世人不能理解"。
宋代學者載姚鎔《齊東野語》載姚鎔: 「物之不靈,告以話語而弗聽,俗所謂對牛馬而誦經是已。」
宋代禪師惟白《續燈錄·汝能禪師》:「對牛彈琴,不入牛耳。
『柒』 對牛彈琴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對牛彈琴》是東漢學者牟融的代表作之一,選自《牟子理惑論》,講述了戰國時期公明儀為牛彈奏樂曲的故事。
對牛彈琴比喻對不講道理的人講道理,對不懂得美的人講風雅。也用來譏諷人講話時不看對象.
有個彈琴能手叫公明儀,他對牛彈奏一首名叫《清角》的琴曲,牛低著頭吃草,就好像沒聽見任何聲音一樣。不是牛沒有聽見,是這美妙的曲子不適合牛的耳朵而已。
公明儀於是變換曲調,彈奏出一群蚊虻的嗡嗡聲,還有一隻孤獨小牛的哞哞叫聲。牛聽了,馬上搖動尾巴,豎起耳朵,因為不安而小步來回走動.
『捌』 人們常說「對牛彈琴」,但故事中彈琴的人為什麼要對著牛彈琴呢到
對牛彈琴的故事: 戰國時代,有一個叫公明儀的音樂家,他不僅能作曲還能演奏,而且七弦琴彈得非常好,彈的曲子優美動聽,很多人都喜歡聽他彈琴,人們很敬重他。 公明儀不但在室內彈琴,遇上好天氣,還喜歡帶琴到郊外彈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