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難的故事
① 佛祖弟子阿難的一個故事 知道滴講詳細點
1.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會有多喜歡? 可是一見鍾情便傾心一世?可是不問回報而付出等待?
2.阿難,某日等那女子從橋上經過,那也便只是經過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橋,註定只與風雨廝守。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
3.傳聞這個故事為後世所編,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則主要依據《楞嚴經》、巴利文經典。
4.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
(1)阿難的故事擴展閱讀:
阿難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
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② 阿難 我願化作一段石橋有何出處
出處:易安(曾用名哲蠻)同名短篇文藝小說《石橋禪》。
典故:
阿難尊者是提婆達多的親弟弟,也是佛陀的堂弟,為佛陀的十大弟子之一。
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會有多喜歡?可是一見鍾情便傾心一世?可是不問回報而付出等待?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
(2)阿難的故事擴展閱讀
這是佛家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分別是前世是誰埋了你,蛛兒與芝草,千年等待(石橋禪),商人的四個妻子。
阿難簡介: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
阿難陀天生容貌端正,其身光凈如明鏡,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他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③ 石佛經中阿難的故事
阿難對佛祖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
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
會有多喜歡?
可是一見鍾情便傾心一世?
可是不問回報而付出等待?
阿難,某日等那女子從橋上經過,那也便只是經過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橋,註定只與風雨廝守。
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
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 你終是誤將執著做明白,錯以等待換回眸,過了那陣腳跡,你可侯得什麼
------石橋禪
④ 佛祖阿難,又怎樣的故事
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463)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佛祖涅盤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贊嘆阿難的庄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庄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贊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贊嘆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贊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盤後,以誰為師?」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盤。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盤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最初的經典《阿含經》,就這樣結集與流傳在世間。多聞的阿難,對佛法的流傳與貢獻無可替代;溫文謙忍的性格,讓人如沐春風,使後世的佛弟子永遠懷念這一位聖者的風范。
⑤ 佛祖弟子阿難的一個故事 知道滴講詳細點
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公元前)為梵語 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 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佛祖涅盤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贊嘆阿難的庄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庄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佛陀因為看重阿難的善良細心、知道進退、不違所教,屬意他為侍者。當時,舍利弗、目犍連也都向阿難勸說,要他當佛陀的侍者。阿難為了避免日後不必要的誤解、譏嫌,提出三個希望,要目犍連轉呈佛陀: 第一、佛陀的衣服,無論新舊,他決不要穿著。 第二、如有信眾恭請佛陀至家中供養,他決不要隨侍前去。 敦煌彩塑 阿難像 第三、不是見佛陀的時候,他不到佛陀身邊。 阿難的品格,獲得佛陀高度的贊許,當時阿難僅有二十多歲。在他侍奉佛陀二十七年的歲月里,他遵照佛陀的意旨行動,跟隨佛陀到各處弘化。因為有這樣的因緣,如大海似的佛法完全流入阿難的心中。每天跟隨著佛陀,阿難的女難減少了,同時也成為佛陀與諸比丘之間的調和者。 做了侍者的阿難,雖然不像舍利弗和目犍連那麼活躍進取,但也不像大迦葉的保守傳統,他的溫和友愛,與人為善,樂於助人的隨喜性格,不論在家、出家,甚至外道,也都曾受到他的感召。他曾協助佛陀挽回為了愛欲打算還俗的掘多比丘的心意,並且鼓勵他修行,使他證果;也曾調和過僧團的爭執,使爭執不下的人復歸於好。他曾在只園精舍和舍利弗論道;在巴連弗城和跋陀羅談說各種問題;在俱睒彌國為諸比丘說修道的要點;在東園曾代替佛陀應比丘之請,前去說法;他贊嘆目犍連的孝心,宣揚富樓那的說法。在教內教外,他對人的道情法愛,充份的表現出他已經盡了大弟子的任務。 當佛陀即將入滅前,還沒有證悟的阿難比其他弟子更加傷心,佛陀特別為他開示無常之理,並對大眾宣揚阿難溫和善良的天性,贊美他聽聞大法不忘的福德,將來必能在世間上發出光輝。於是大家公推阿難向佛陀做最後的請益: 「佛陀涅盤後,以誰為師?」 「佛陀涅盤後,以什麼安住?」 「佛陀涅盤後,惡人如何調伏?」 「佛陀涅盤後,經典的結集,如何才叫人起信?」 佛陀慈祥地回答:「阿難!你和大家要記住,你們應以戒為師,依四念處安住,遇到惡人時,默擯置之,經首安立『如是我聞』, 便會令人起信。你們依法而行,就是與佛陀的法身常住。」佛陀就這樣進入涅盤。四方的信眾紛紛前來瞻仰佛陀,禮拜佛陀,阿難也允許出家及在家女眾親禮佛身,他永遠是婦女們的同情者。 佛陀涅盤後,大迦葉召開經典結集,阿難雖是多聞,但是尚未證悟,因此被擯斥在結集的石窟外。大迦葉以長老身份教育阿難,數落阿難種種過失,以激勵阿難奮發向上。終於在結集前半夜,阿難開悟證果,進入窟內,參與結集。阿難被大眾推上獅子座,開始誦出:「如是我聞:一時,佛在。」阿難將記憶中的大法完整背誦出來,所有在座的大比丘如同再一次接受佛陀的教誡一般,為之感動萬分。 尊者阿難遇險記 有一天上午,尊者阿難手持飯缽正在化緣,見一妙齡少女挑水回家,阿難為了化得一碗水便跟隨那女孩到了她的家中。那女孩見了她的母親摩登,便躺在床上哭泣。她的母親被弄得一頭霧水,便連忙追問原因。 她女兒回答說:「媽媽如果要我嫁人的話,千萬不要嫁給別人,我剛才在挑水回家的路上看見一個比丘向我化緣要水喝,我隨意問他的名字,得知他叫阿難,我已經喜歡上了阿難,一定要嫁給他,非他我就不嫁。」 摩登一聽,便急忙出門問阿難,阿難告知他是佛的弟子,是不可能結婚的。便告訴女兒:「女兒啊,這怎麼可能呢?他是佛的弟子,怎麼可能作你的丈夫呢?」 那女兒一聽,不願意了,便嚎陶大哭,連飯也不吃了,她母親知道巫術,便對女兒說:「哎,真拿你沒辦法。這樣吧,我去請阿難吃飯,順便商量這件事。」 她女兒一聽,忙喜笑顏開地催她母親快去。 那摩登出得房門,便招待阿難坐下吃飯,吃完飯後就對阿難說:「阿難,我的女兒看上你了,就嫁給你作妻子吧?!」 阿難一聽,急了,連忙站了起來,連連擺手說道:「這不可能的。我是佛的弟子,遵守佛制定的戒律,是不可以娶妻的。」 摩登說道:「你如果不要我女兒,她便要自殺了。這怎麼辦呢?」 阿難說道:「我是佛的弟子,是不可能跟女人發生任何關系的。」 摩登無奈,便把情況原原本本告訴了女兒,她女兒說道:「媽媽,你不是會道術的嗎?不如施法讓我如願啊!」 摩登告訴女兒:「天下所有的道術,哪能勝過佛道和阿羅漢呢?!」 她女兒想了想,說到:「媽媽,這樣吧,你去把大門關上,不要讓阿難走了,我今晚一定要讓阿難成為我的夫婿。」 摩登聽完,連忙把大門緊緊關閉,用咒術定住阿難,自己走到女兒房中鋪床疊被收拾新房,她的女兒大喜過望,便對著鏡子梳洗起來。 到了黃昏,那母女就迫不及待要阿難上床,那阿難誓死不從,那摩登惡恨恨地威脅阿難:「你再不願,我就把你扔到火里曉死。」 阿難自從出家作沙門,哪見到這種場面,連忙雙手合十稱念佛的名號。 佛即刻知道了阿難的處境,便念咒解了那摩登的咒術,阿難立即逃出那母女家中,來到佛的住所,五體投地到地上大哭一場,把事事情經過原原本本告訴了佛。 那女兒見佛破解了她母親的咒術,阿難逃走了,便撲到床上大哭起來。 摩登安慰女兒說:「我都告訴你了,我的道法根本就不是佛的對手,你還是算了吧」。 那女兒哭哭泣泣,想一回,哭一回,阿難那高大英俊的音容怎麼也無法抹去。昏昏沉沉挨到天明,那女兒便親自來找阿難,見阿難托缽化緣,就跟在身後一步也不離開。 阿難差愧難當,緣也無心再化,便急急忙忙低著頭跑步回到佛的身邊。 那女兒見狀,就守坐在門口痴痴地等候阿難出來。到了黃昏,仍然沒有等到阿難的那女兒只好哭哭泣泣地回了家。 阿難很是尷尬,忙求救於佛:「世尊啊?那女兒明天還會來的,我該怎麼辦呢?」 佛回答說:「那就帶她來見我吧」。 第二天清晨,那女兒果然又出現在阿難門口,阿難便帶她來到了世尊面前。 佛問那女兒道:「你這樣苦苦追求阿難是為了什麼事呢?」 那女兒回答說:「世尊,我聽說啊阿難沒有妻子,剛好我也沒有丈夫,所以就想嫁給他作妻子」。 佛說道:「哦,是這樣。這樣吧,你看阿難頭上沒有一根頭發,如果你也捨得把頭發剃成他這樣的話,我就讓阿難成為你的丈夫。」 那女兒一聽,大喜過望,連連答應:「好啊,好啊,我一定把頭發都剃掉」。 佛又說道:「那你回家去讓你母親剃掉頭發再來吧」。 那女兒一聽,興沖沖地跑回家中把情況告訴了母親,那母親一聽,忙說道:「女兒呀,你看你的頭發多漂亮啊,怎麼捨得剃掉呢?你為什麼一定要嫁給那個比丘啊,我們這里有那麼多的富家公子,你不管挑哪一個也好啊!」 她女兒斬釘截鐵地回答他母親:「除了阿難,我誰也不嫁」。 「你這又是何必呢?孩子啊!」 「媽媽,你既然這么疼愛我,就成全了我的心意吧,啊,媽媽,求求你了,媽媽。」那女兒跪在地上哭喊著。 那摩登百思無計,老淚縱橫,只得拿起剃刀把女兒的頭發剃光。 那女兒哭著在地上給媽媽叩了頭,便頭也不回地跑到佛的身邊:「世尊啊,我已經剃掉頭發,快讓阿難跟我成親吧」。 那佛又問道:「那麼,你愛阿難什麼呢?」 那女兒說道:「我愛阿難的眼睛,愛他的鼻子,愛他的嘴吧,愛他的聲音。世尊,甚至連他走路的姿態我也很喜歡啊!」 佛說道:「他的眼睛裡是淚水,鼻孔中長有鼻涕,嘴裡有唾液,耳朵里有耳垢,身體里滿是屎尿血膿,如果你跟他結婚,便會有生子,有生就會有死,有死就會悲傷號哭,這個身體對你又有什麼幫助和益處呢?」 那女兒聽罷,如夢初醒,反觀自己,所有正心,立即證得了阿羅漢道。 佛便讓這位女阿羅漢去到阿難處道歉,女尊者看到阿難,羞愧得低下頭,跪在佛前說道:「世尊,我去追阿難實在是好愚痴。如今,我也想通了,我的心就好比黑暗中見到了光明,船破靠就了岸,盲人得人扶持。」 那些比丘十分不解,請教於佛:「世尊,那女兒本是外道。為什麼那麼快卻又證得阿羅漢果?」 佛說道:「那摩登的女兒在此之前的五百世都是阿難的夫人,在那五百世中都是相親相愛,和和美美,如今因為戒律的原故而得道,現在相見就兄弟一般了。」
⑥ 佛陀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有關他的故事都有哪些
【阿難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
佛教中記憶力最好的阿難尊者,所有佛經都是靠他記憶力而結集的。【多聞第一】
1、阿難尊者,亦稱阿難陀。(?~公元前463)為梵語Ananda 的音譯。意為「歡喜」,「喜慶」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阿難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
阿難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弘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2、阿難故事:
阿難多聞未用功:說阿難尊者只是學書,記憶力非常強,所以他多聞第一。可是他不用功修行,雖然他懂得那麼多,都還是口頭禪,沒有真正有所得,所以他「未用功」。
摩登伽女逞邪風:因為他不用功,所以摩登伽女──就是黃發外道那個女孩子;逞邪風,她就要她母親念一個邪咒,把阿難尊者抓去,把他迷惑了。
佛頂楞嚴攝還本:幸虧這時候佛知道了,所以就「頂放百寶光明,光中出生千葉寶蓮,有佛化身,結跏趺坐,宣說神咒。」佛說〈楞嚴神咒〉,用這個咒把阿難尊者攝回,救了回來。當時是誰持咒去救他呢?
文殊師利持救應:文殊師利菩薩用這個咒,去把阿難尊者救回來。
結集經藏傳萬古:因為把他救回來了,所以才能把佛的法寶都結集出來。結集經藏的時候,阿難尊者把佛無論在什麼時候說的經典都誦出,所以每一部都結集出來了,佛法才能流傳萬古直到現在,永遠永遠在這兒沒有斷。
法門命脈流西東:佛教這個法的命脈傳到中國,又傳到西方、東方。所以阿難尊者對佛教的功勞是很偉大的,我們大家都應該記得這一點!
⑦ 佛家弟子阿難的具體故事是什麼
阿難尊者跟隨佛陀出家,佛陀五十五歲時,選阿難為常隨侍者,當侍者達二十五年。因為他專注地服侍佛陀,謹記無誤佛的一言一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佛滅後第一結集由阿難誦出三藏中的經藏。
佛祖涅槃後,大迦葉尊者成為「初祖」,統領廣大佛家弟子。大迦葉圓寂後,阿難尊者繼承迦葉率領徒眾宏揚佛法,被後世尊成為「二祖」。
在寺院中,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佛祖的兩邊,成為佛祖的協持。
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贊嘆阿難的庄嚴、多聞:「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記憶最強,儀容俊秀庄嚴,令見者心生歡喜。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不但佛陀喜歡他,更有大眾緣,尤其深得女眾的尊敬。
佛陀的姨母摩訶波闍波提夫人的出家,就是經阿難再三向佛陀請求,才得允許,於是有比丘尼僧團的成立。
阿難有功於女人,所以女人也對他特別有緣,他是教團里里外外最受女人尊敬的人。有一次,阿難和大迦葉尊者同在行化途中,路過比丘尼的蘭若,比丘尼總是先請阿難開示,然後再請大迦葉。
由於阿難的慈心、善良,常常給他的修道帶來許多的麻煩和障礙,如摩登伽女的誘惑,以致佛陀常單獨對年輕的阿難說教,要他避開女難,遠離愛欲,日後必是紹隆佛種的傳人。
(7)阿難的故事擴展閱讀
阿難尊者降生的時候給親人帶來了很大的快樂和喜悅,所以大家都叫他阿難陀,他風流倜儻,整個釋家族裡面最漂亮的男子,都稱他為美男子,他的出家讓很多少女感到惋惜,感到美夢飄零,淚濕枕巾,是釋迦佛最小的也是最喜愛的弟弟。
在眾弟子當中,佛陀講他有多項第一,一個是博學強記,第二個儀表風度,第三非常善解人意,因此在佛陀55歲那年,是佛陀的常隨使者,和釋迦摩尼非常親近,長期不離身邊,阿難的耳根非常聰慧,過耳不忘。
當年釋迦摩尼所說的一切經文,他都牢牢的記在腦子里,一字不差的能夠復述出來,正如佛陀所說,他講出佛法,是認識真理的工具,卻不能代替人們對真理的覺悟,雖然能夠記住佛陀的每一句教導,是所有比丘中記得佛法最多的人,幾乎能背誦所有的佛經,但他並未因此而開悟。
⑧ 難陀和阿難的故事 怎麼理解
佛陀有位堂弟,名叫難陀(Nanda),他深深地愛戀著妻子。他們相互迷戀,日夜難分難解。 佛陀知道堂弟從這個耽溺中醒來的時候已到,於是就前往難陀的宮殿乞食。因為難陀一直忙著做愛,造訪者通常總是被遣走。但佛陀有他特殊的影響力,許多世以來,他從未說曾說過謊言,因為這個功德的緣故,佛陀具有說服的力理,當警衛通報佛陀來到大門口時,難陀雖然百般不願,卻也只好從他的愛巢中起身。他覺得至少他應該迎接他的堂兄才是。就在出房門前,他的妻子以唾液沾濕拇指,在他額頭上畫了一個圈,告訴他必須在唾液幹掉以前回來。但是當難陀出去供養時,佛陀邀他去看非常稀有而奇玅的東西。難陀試圖找個借口不去這個觀光之旅,但佛陀堅持他一定要去。 於是兩人來到了一個住著許多猴子的山上。其中有一隻特別老骨嶙峋的獨眼母猴。佛陀問難陀,你的妻子和這只母猴,誰比較美?難陀回答當然他的妻子最美,而且描述了所有她的迷人之處。一談起她,難陀才想起額頭上的唾液早就幹了,他非常想回去。但佛陀堅持拉他去兜率天,在該處見到了數以百計的美麗女神,以及堆積如山的天堂珍寶。佛陀問道,你的妻子和這些女神,誰比較美麗?這回難陀屈身回答說,比起這些女神,他的妻子好比一隻母猴一般。佛陀於是帶難陀去看一個由珍寶、美女和侍衛所圍繞的無人寶座。震撼之餘,難陀問,誰坐在這兒?佛陀叫他去問眾女神。她們告訴他,在人間有一名叫難陀者,即將出家成為比丘。由於他的善行,他將投生於天界,成為寶座的主人,我們將會在此服侍他。難陀即刻要求佛陀為他剃度。 回到了人間,難陀成了比丘。佛陀叫來另外一位堂弟阿難(Ananda),告訴他要所有的比丘們不跟難陀說話,要他們無論如何都要避開他。「切勿交往,因為你們的發心不同;因此你們的見地不同,行為也一定不同。」佛陀說,」你們尋求的是證悟,而他尋求的是快樂。」比丘們因而都避開了難陀,他變得孤單而悲傷。他告訴佛陀被遺棄的感受,佛陀要他跟他再出去走一趟。這回他們去到了地獄界,見到了各種折磨、肢解、悶死的景象。在這之中,有一個巨大的鐵鍋,地獄小鬼環繞其周准備侍候。佛陀要難陀去問他們在做什麼?他們答道,在人間有個人叫難陀,現為一名比丘。因為如此,他將上天界過一段很長的時間,然而因為沒有斷除輪回之根,他會過分沉迷於天界的享樂而不追尋更多的善業,當功德耗盡時,他就會直下此鍋中,我們就等著煮沸他。 =============================== 就像"然而因為沒有斷除輪回之根,他會過分沉迷於天界的享樂而不追尋更多的善業,當功德耗盡時,他就會直下此鍋中,我們就等著煮沸他。 " "由於他的善行,他將投生於天界,成為寶座的主人,我們將會在此服侍他。"
⑨ 阿難在出家之前,在道上遇一少女從此愛慕難舍
一、這是一個佛教故事,很有啟示意義,關於故事詳解如下:
佛陀弟子阿難出家前,在道上見一少女,從此愛慕難舍。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佛陀:阿難,也便只是經過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橋,註定只與風雨廝守。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經過佛陀的教育,阿難選擇出家。
二、關於阿難的補充解釋如下:
梵名A^nanda ,巴利名同。為佛陀十大弟子之一。全稱阿難陀。意譯為歡喜、慶喜、無染。系佛陀之堂弟,出家後二十餘年間為佛陀之常隨弟子,善記憶,對於佛陀之說法多能朗朗記誦,故譽為多聞第一。阿難天生容貌端正,面如滿月,眼如青蓮花,其身光凈如明鏡,故雖已出家,卻屢遭婦女之誘惑,然阿難志操堅固,終得保全梵行。
於佛陀生前未能開悟,佛陀入滅時悲而慟哭;後受摩訶迦葉教誡,發憤用功而開悟。於首次經典結集會中被選為誦出經文者,對於經法之傳持,功績極大。初時,佛陀之姨母摩訶波闍波提欲入教團,阿難即從中斡旋,終蒙佛陀許可,對比丘尼教團之成立,厥功至偉。
又據付法藏因緣傳卷二載,佛陀傳法予摩訶迦葉,摩訶迦葉後又傳法予阿難,故阿難為付法藏之第二祖。阿難於佛陀入滅後二十年至二十五年間於殑伽河中游示寂,入寂前,將法付囑於商那和修。
⑩ 阿難對佛祖說。 這段故事誰有更詳細的呢
根據《楞嚴經》記載,佛陀本身有三十二相,而阿難尊者則有三十相,僅僅比佛陀少了兩相,可以見得阿難尊者的樣貌是何其的俊美。正是因為這俊美的樣貌,阿難尊者在成佛的路上惹了凡心,使得自己的修行收到了阻礙。
據傳說中講,有一次佛陀舉行完了法會。當時的波斯王准備了許多供養准備供養佛陀及其弟子。但是阿難尊者因為沒有及時上前,於是就自己去了城中化緣。但是走了許久都沒有化到吃食。於是阿難尊者疲累交加,想討一口水喝。
這時阿難尊者遇到了一個打水的姑娘,於是他上前去討水和。但姑娘說自己身份卑微,不配給阿難尊者這樣的高僧供養一碗水。阿難則說,眾生皆平等,還請姑娘給他端一碗水喝。結果在姑娘端水的過程中,阿難尊者的手碰到了姑娘的手。
阿難尊者動了凡心,稟告了佛陀。
阿難對佛陀說 :我喜歡上了一女子。佛祖問阿難:你有多喜歡這女子? 阿難說:我願化身石橋,受那五百年風吹,五百年日曬,五百年雨淋,只求她從橋上經過。會有多喜歡?
佛陀:可是一見鍾情便傾心一世?可是不問回報而付出等待?阿難,某日等那女子從橋上經過,那也便只是經過了,此刻你已化身成了石橋,註定只與風雨廝守。這一切你都明白,仍舊只為那場遇見而甘受造化之苦。阿難,你究竟有多喜歡那從橋上經過的女子,令你捨身棄道,甘受情劫之苦?
佛陀道:「你與她曾有500世的夫妻姻緣,今世如何你自己定論。是否成佛,也是你自己的因果。」阿難尊者聽了佛陀的話,便去尋了姑娘與她過了許多開心的時日。
但有一日,阿難尊者一道靈光開悟,返回了佛陀身邊開始自己的修行。於是姑娘托阿難尊者的弟子給了他一封信。大意是她不想阻礙他成佛,她成全他。看完信的阿難尊者十分動容,於是大手一揮身後出現了自己的一縷影子。
他說這是他的情思,斬斷的這縷情思會回去陪伴姑娘。他也能好好修行。
(10)阿難的故事擴展閱讀:
佛教四大愛情故事之一:前世是誰埋了你
從前有個書生,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到那一天,未婚妻卻嫁給了別人。
書生受此打擊, 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里摸出一面鏡子叫書生 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 看一眼,搖搖頭, 走了。又路過一人, 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 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 挖個坑, 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 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只為還你一個情。
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 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書生大悟,病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