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
❶ 杯酒釋兵權講述了什麼樣的故事
杯酒釋兵權講述了: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變,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影響深遠。
(1)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擴展閱讀
影響:
「杯酒釋兵權」終結了軍政統治,開啟文人治國新時代,大宋從此走向了崇文抑武的道路。首先,武將的兵權被剝奪,英勇善戰的本領無法發揮,造成了資源的浪費;其次,軍隊流轉過於頻繁,戰鬥力無法有效激發,造成了軍隊的效能的低下。
從這一點來說,北宋朝廷無疑於作繭自縛。北宋時期,西夏、遼國等強敵環伺,威脅重重,由於軍事上的低效帶來了外交上的被動,埋下百年後北宋覆滅的伏筆。
❷ 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說的是我國歷史上哪位皇帝
黃袍加身抄解釋 五代後襲周趙匡胤在陳橋兵變,諸將給他披上黃袍,擁立為帝。指登上帝位。 出 處清·錢采《說岳全傳》:「自從陳橋兵變,黃袍加體,即位以來,稱為真龍天子。」 用法 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含褒義 示 例子虛子《湘事記·軍事篇二》:「然陳橋之役,趙匡胤~,遂膺天命矣。」 近義詞 自封為王、稱王稱霸典故宋太祖趙匡胤在後周時期,任殿前都點檢,領宋州歸德軍節度使,掌握兵權。 杯酒釋兵權釋 義釋:解除。本指在酒宴上解除將領的兵權。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出 處宋太祖趙匡胤為了防止出現分裂割據的局面,加強中央集權統治,以高官厚祿為條件,解除將領們的兵權。
❸ 杯酒釋兵權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哪個朝代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杯酒釋兵權是宋太祖為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被視為寬和典範。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
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3)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擴展閱讀:
事件評價: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變,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影響深遠。
不同意此觀點的人則認為宋太祖專力鞏固中央政權,「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
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游牧民族。
宋朝確立的文人治軍的軍事制度,其目的是為了徹底消除造成強唐滅亡的藩鎮軍制,其出發點是好的,結果是富有成效的,思想也是先進的。兩宋亡於游牧民族原因則是多方面的,與兩宋朝對峙的先是遼、夏,再是遼、金,最後是金、蒙,從作戰態勢來看,北宋面臨的是兩線作戰只能主守。
❹ 「杯酒釋兵權」是故事發生在
宋代:
宋太祖(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即位後不出半年,就有兩個節度使起兵反對宋朝。宋太祖親自出征,費了很大勁兒,才把他們平定。為了這件事,宋太祖心裡總不大踏實。有一次,他單獨找趙普談話,問他說:「自從唐朝末年以來,換了五個朝代,沒完沒了地打仗,不知道死了多少老百姓。這到底是什麼道理?」
趙普說:「道理很簡單。國家混亂,毛病就出在藩鎮權力太大。如果把兵權集中到朝廷,天下自然太平無事了。」
宋太祖連連點頭,贊賞趙普說得好。
後來,趙普又對宋太祖說:「禁軍大將石守信、王審琦兩人,兵權太大,還是把他們調離禁軍為好。」
宋太祖說:「你放心,這兩人是我的老朋友,不會反對我。」
趙普說:「我並不擔心他們叛變。但是據我看,這兩個人沒有統帥的才能,管不住下面的將士。有朝一日,下面的人鬧起事來,只怕他們也身不由主呀!」
宋太祖敲敲自己的額角說:「虧得你提醒一下。」
過了幾天,宋太祖在宮里舉行宴會,請石守信、王審琦等幾位老將喝酒(此時是公元961年)。
酒過幾巡,宋太祖命令在旁侍候的太監退出。他拿起一杯酒,先請大家幹了杯,說:「我要不是有你們幫助,也不會有現在這個地位。但是你們哪兒知道,做皇帝也有很大難處,還不如做個節度使自在。不瞞各位說,這一年來,我就沒有一夜睡過安穩覺。」
石守信等人聽了十分驚奇,連忙問這是什麼緣故。宋太祖說:「這還不明白?皇帝這個位子,誰不眼紅呀?」
石守信等聽出話音來了。大家著了慌,跪在地上說:「陛下為什麼說這樣的話?現在天下已經安定了,誰還敢對陛下三心二意?」
宋太祖搖搖頭說:「對你們幾位我還信不過?只怕你們的部下將士當中,有人貪圖富貴,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你們想不幹,能行嗎?」
石守信等聽到這里,感到大禍臨頭,連連磕頭,含著眼淚說:「我們都是粗人,沒想到這一點,請陛下指引一條出路。」
宋太祖說:「我替你們著想,你們不如把兵權交出來,到地方上去做個閑官,買點田產房屋,給子孫留點家業,快快活活度個晚年。我和你們結為親家,彼此毫無猜疑,不是更好嗎?」
石守信等齊聲說:「陛下給我們想得太周到啦!」
酒席一散,大家各自回家。第二天上朝,每人都遞上一份奏章,說自己年老多病,請求辭職。宋太祖馬上照準,收回他們的兵權,賞給他們一大筆財物,打發他們到各地去做節度使。
歷史上把這件事稱為「杯酒釋兵權」(「釋」就是「解除」)。
過了一段時期,又有一些節度使到京城來朝見(此時是公元969年)。宋太祖在御花園舉行宴會。太祖說:「你們都是國家老臣,現在藩鎮的事務那麼繁忙,還要你們干這種苦差,我真過意不去!」
有個乖巧的節度使馬上介面說:「我本來沒什麼功勞,留在這個位子上也不合適,希望陛下讓我告老回鄉。」
也有個節度使不知趣,嘮嘮叼叼地把自己的經歷誇說了一番,說自己立過多少多少功勞。宋太祖聽了,直皺眉頭,說:「這都是陳年老賬了,盡提它干什麼?」
第二天,石守信、高懷德、王審琦、張令鐸、趙彥徽等上表聲稱自己有病,紛紛要求解除兵權,宋太祖欣然同意,讓他們罷去禁軍職務,到地方任節度使,並廢除了殿前都點檢和侍衛親軍馬步軍都指揮司。禁軍分別由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都指揮司和侍衛步軍都指揮司,即所謂三衙統領。在解除石守信等宿將的兵權後,太祖另選一些資歷淺,個人威望不高,容易控制的人擔任禁軍將領。禁軍領兵權析而為三,以名位較低的將領掌握三衙,這就意味著皇權對軍隊控制的加強,以後宋太祖還兌現了與禁軍高級將領聯姻的諾言,把守寡的妹妹嫁給高懷德,後來又把女兒嫁給石守信和王審琦的兒子。張令鐸的女兒則嫁給太祖三弟趙光美。
宋太祖收回地方將領的兵權以後,建立了新的軍事制度,從地方軍隊挑選出精兵,編成禁軍,由皇帝直接控制;各地行政長官也由朝廷委派。通過這些措施,新建立的北宋王朝開始穩定下來。
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以至後來宋朝在與遼、金、西夏的戰爭中,連連敗北。
❺ 杯酒釋兵權的意思 故事發生在什麼年代
故事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
主要內容:宋代第一個皇帝趙匡胤自從陳橋兵變,一舉奪得政權之後,卻耽心從此之後他的部下也效仿之,想解除手下一些大將的兵權。於是在961年,安排酒宴,召集禁軍將領石守信、王審琦等飲酒,叫他們多積金帛田宅以遺子孫,歌兒舞女以終天年,從此解除了他們的兵權。
在969年,又召集節度使王彥超待宴飲,解除了他們的藩鎮兵權。宋太祖的做法後來一直為其後輩沿用,主要是為了防止兵變,但這樣一來,兵不知將,將不知兵,能調動軍隊的不能直接帶兵,能直接帶兵的又不能調動軍隊,雖然成功地防止了軍隊的政變,但卻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
(5)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擴展閱讀
「杯酒釋兵權」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重要反映。宋太祖「杯酒釋兵權」使用和平手段,不傷及君臣和氣,輕而易舉地就解除了大臣的權力威脅,成功地防止了軍變,是歷史上有名的安內方略,影響深遠。
不同意此觀點的人則認為宋太祖專力鞏固中央政權,「杯酒釋兵權」含有對內嚴防的性質,直接造成內政腐朽。
在外患強烈的背景下,削奪大將兵權也削弱了部隊的作戰能力,原因是皇帝直接掌握兵權,不懂軍事的文官控制軍隊,武將頻繁調動,致使宋朝與遼、西夏、金的戰爭連連敗北,無力解決邊患。軍事積弱,還使兩宋亡於社會制度落後於自己的游牧民族。
❻ 杯酒釋兵權是怎樣的故事
一次趙匡胤問趙普:"自從唐亡以來,幾十年間,帝王換了八姓,戰爭不止,生靈塗炭,是什麼緣故呢?我想替天下息兵,為國家作長久之計,應當怎辦?"趙普答道:"沒有別的,只是因為方鎮太重,君弱臣強罷了。要變也不難,只要稍奪他們的權力,管制他們的錢谷,收了他們的精兵,天下自然安定了。"此計立即為趙匡胤所採納。建隆二年(961)秋,宋太祖預備下豐盛的酒餚,約請石守信等幾位將領赴宴,席間他對諸將說:"不是你們出力,我沒有今天。不過做天子也不容易,還不如節度使快樂,現在我沒有一夜睡安穩過。"諸將忙問原由,宋太祖說:"誰不想富貴呢?一旦有一天你們的部下把黃袍加在你們的身上,難道容許你們不做皇帝嗎?"諸將立即叩頭請計,宋太祖便乘機勸他們交出兵權,同時賜給他們良田美宅以安度餘生,這便是所謂"杯酒釋兵權"。此後,宋太祖又將那些足以威脅皇權存在的耆舊宿將們的兵權逐一收回,集中於皇帝。
❼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那個朝代
北宋。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北宋乾德年間,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下屬將領也被迫「黃袍加身」,起兵篡奪新生政權,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要求高級將領交出兵權的歷史事件。
其後,宋太祖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大大強化了北宋中央集權。後來,「杯酒釋兵權」演變為一個成語,引申為輕而易舉解除將領兵權。
(7)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發生在擴展閱讀
影響:
第一、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長官為樞密使和樞密副使,主管調動全國軍隊,分掌軍政大權。樞密院與三衙統領各有所司。三衙雖然掌握禁軍,但卻無調兵和發兵的權力。
樞密院有發兵、調兵之權,而不能直接掌握軍隊。調兵權與領兵權分離,各自獨立,相互制約,有利於皇權的控制。
第二、內外相維政策。宋太祖把全部軍隊分為兩半,一半屯駐在京城,一半戍守各地,使京城駐軍足以制止外地可能發生的變亂,也使外地駐軍合起來足以制止京城駐軍可能發生了內變。
內外軍隊互相制約,都不能發生變亂,而京城駐軍又多於外地任何一個地方,這樣皇帝也就可以保證牢牢控制全國的軍隊了。
第三、兵將分離政策。無論駐屯京城的禁軍,還是駐在外地的禁軍都必須定期調動。京城駐軍要輪流到外地或邊境戍守,有的則要到產糧的地方就糧,這種輪流駐防的辦法稱為「更戍法」。
這種方法名義上是鍛煉士兵吃苦耐勞,實際上是借著士兵的經常換防,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將官再也不能同士兵結合,在士兵中建立自己的聲望,也就再也不能率兵同朝廷皇帝對抗了。
第四、立而不設制度。將殿前司的首二帥和侍衛司的首三帥不再除授,以致侍衛司只餘下馬軍和步軍的統帥,而沒有了原來統合兩軍的馬步軍統帥,即是將侍衛司分裂為二。這種在制度上將最高的五個職位空置不授,降低和分割了禁軍統帥的職權,使軍權服膺於王權。
❽ 「杯酒釋兵權」故事簡介
建隆二年(公元961年)某個夜色迷人的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宴請他的結義兄弟們,這些兄弟包括:石守信(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指揮使)、高懷德(殿前司副都點檢)、王審琪(殿前司都指揮使)、張令鐸(侍衛親軍司馬步軍都虞候)、羅彥環(侍衛親軍司步軍都指揮使)等。都是當年擁戴趙匡胤「黃袍加身」的功臣,是大宋中央軍事力量的高級將領。
趙匡胤好酒,跟兄弟們暢飲時時有,今天也不例外。這些高級將領們簇擁著他們的皇帝大哥推杯換盞,回憶著輝煌的過去,發誓再替大哥打江山立新功。可是就在酒酣耳熱之際,大哥卻突然放下酒杯,滿臉愁容。眾兄弟不解,齊問大哥為何如此。趙老大長嘆一口氣說:兄弟們吶,別看我做了皇帝,可是還不如當個節度使快樂呢,我一天安穩覺都沒有,還不如你們呢,苦啊!
哥幾個更納悶了,皇帝都做上了,您富有四海,苦啥子呢?兄弟們這么一說,老大似乎更痛苦了:哪個人不想富貴啊,假如有一天有人把黃袍披在你們身上,雖然你不情願,但你能推得掉嗎?
他這一說,這哥幾個清醒了,嚇得跪倒一片:臣等愚鈍,求陛下給指條出路!趙匡胤滿意地點點頭,說:人生如白駒過隙,很快就裝進小盒子里了,不如多積點家產給子孫,你們過過歌舞昇平,頤養天年的事,這樣咱們君臣無猜,這多好啊!
敢情這酒的套路這么深!回過味來的老兄弟們,一夜間身體全都出狀況了,不是頭疼就是腿瘸,集體請求病退。趙匡胤很高興,一律批准,大把賞賜醫療費。
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讀著很精彩,跟歷史背景嚴絲合縫,可惜,這是段假歷史。
這個故事正史根本沒有記載,「杯酒釋兵權」這個詞,最早出現在真宗年間的大臣王曾的《王文正公筆錄》里。後來司馬光的《涑水記聞》也記錄了「杯酒釋兵權」,但事件發生的時間卻與王曾不一樣。史學家考證,這是因為司馬光發現王曾記錄的時間有漏洞。再後來,李燾編寫《續資治通鑒長編》,綜合了王曾和司馬光的紀錄,並且對故事情節又豐富了一下,於是成了我們現在看到的版本。
關於這段假歷史是如何演變的,史學家們找到了源頭。說某天,號稱「半部論語治天下」的趙普突然找到趙匡胤,建議他立即撤掉石守信和王審琪。趙匡胤不以為然,說這是我的義社十兄弟,不會對不起我。趙普說,他們自然不會,但是他們的手下呢?這兩人根本管不住他們手下!趙匡胤還是覺得趙普小題大做,他說,區區下屬,他倆還是管得住的,而且我對他們很器重!
趙普冷冷一笑:周世宗的手下他管得住嗎?周世宗難道不器重手下嗎?這句話立刻戳中趙匡胤的命門,自己當年不也是深受周世宗器重嗎?自己還不是被手下推上皇位,背叛了周世宗嗎?於是冷汗直流,於是,罷免石守信、王審琪。
這就是故事最早的影子,這裡面只有石守信和王審琪,後來人越加越多,我一直奇怪,「杯酒釋兵權」的這些人當中,資歷最老、地位最高的是高懷德,為什麼把他的名字放在石守信的後面,原來,最初根本沒有高懷德的事。
自唐朝藩鎮割據後,短短五十年,中原成了皇帝流水線,都是武將惹的禍。所以遏制武將的軍權是趙匡胤必須要做的,否則趙宋步前朝後塵將不可避免,這就是「杯酒釋兵權」的歷史背景。
但是,趙匡胤不可能,實際也沒有一次性就免掉這么多高級將領,而是有計劃分步驟地改革中央軍隊編制,伴隨編制改革,一步步將這些高級將領調出中央軍。靠一次喝大酒解決這么大問題,只是茶餘飯後的談資而已。
盡管故事是假的,但它的內核卻是真的。這種處理方式比較貼合趙匡胤寬仁的性格,也符合當時的歷史要求(當時趙宋天下還未統一,還需要這些將領發揮作用,後來的戰爭中,這些被調任節度使的兄弟們,多次回到中央重擔舊職。)。
回過來看一下這個故事,「杯酒釋兵權」更像是趙匡胤與武將們達成的一個君子協議,一個心照不宣,君臣間相互保全的默契,一個以國家利益為重,彼此共榮的契約。它透射著那個時代先人們的智慧,輝映著趙宋王朝數百的溫情與和煦!
❾ 「杯酒釋兵權」故事的具體內容
1、故事簡介
杯酒釋兵權是指發生在宋朝初期,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同時避免別的將領也「黃袍加身」,篡奪自己的政權,所以趙匡胤通過一次酒宴,在酒宴中發表意見,以威脅利誘的方式,要求高階軍官們交出兵權。趙匡胤與漢高祖和明太祖大殺功臣的行為相較,被視為寬和的典範。
杯酒釋兵權只是宋太祖為加強皇權,鞏固統治所採取的一系列政治軍事改革措施的開始,其後還在軍事制度方面進行了多項改革。「杯酒釋兵權」做為一個成語,逐步引申為泛指輕而易舉地解除將領的兵權。
2、軍事體制改革
(1)建立不同於前朝的樞密院制度。
(2)內外相維政策。
(3)兵將分離政策。
3、地方政治改革
(1)削奪其權。
(2)制其錢谷。
(3)收其精兵。
4、中央政治改革
在官僚制度方面,側重削弱宰相權力。軍政大權歸樞密院掌握,而財政大權則由三司使掌握,宰相所掌僅限於民政了。在軍、財、民三權分立中,樞密使與宰相「對掌大政」號為二府。皇帝利用這兩者間的異同發號施令,獨斷專行。
宋初不僅以三權分立的辦法削弱相權,而且設置參知政事、樞密副使和三司副使,作為宰相、樞密使和三司使的副手,與各部門長官發生制約的作用,以削弱各部門長官的權力。此外,宋初還在設官分職、科舉制度等方面,也進行了有利於加強皇權的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