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3:17:02

A.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

傍晚,我抄在奧林匹克書中看到一道難題:果園里的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老王師傅每天給50棵蘋果樹20棵梨樹施肥,幾天後,梨樹全部施上肥,但蘋果樹還剩下80棵沒施肥。請問:果園里有蘋果樹和梨樹各多少棵?

我沒有被這道題嚇倒,難題能激發我的興趣。我想,蘋果樹是梨樹的3倍,假如要使兩種樹同一天施完肥,老王師傅就應該每天給「20×3」棵蘋果樹和20棵梨樹施肥。而實際他每天只給50棵蘋果樹施肥,差了10棵,最後共差了80棵,從這里可以得知,老王師傅已經施了8天肥。一天20棵梨樹,8天就是160棵梨樹,再根據第一個條件,可以知道蘋果樹是480棵。這就是用假設的思路來解題,因此我想,假設法實在是一種很好的解題方法。

B. 數學與生活的小故事

一、自己身體的計算器

我們身體真的很奇妙,手是一個常見的計算器。最常見的手的計算是9的倍數計算。

計算9的倍數時,將手放在膝蓋上,像下表中所示,從左到右給你的手指編號。現在選擇你想計算的9的倍數,假設這個乘式是7×9。只要像上圖所示那樣,彎曲標有數字7的手指。然後數彎曲的那根手指左邊剩下的手指數是6,它右邊剩下的手指根數是3,將它們放在一起,得出7×9的答案是63。

四、擲硬幣並非最公平

拋硬幣是做決定時普遍使用的一種方法。人們認為這種方法對當事人雙方都很公平。因為他們認為錢幣落下後正面朝上和反面朝上的概率都一樣,都是50%。但是有趣的是,這種非常受歡迎的想法並不正確。

首先,雖然硬幣落地時立在地上的可能性非常小,但是這種可能性是存在的。其次,即使我們排除了這種很小的可能性,測試結果也顯示,如果你按常規方法拋硬幣,即用大拇指輕彈,開始拋時硬幣朝上的一面在落地時仍朝上的可能性大約是51%。

之所以會發生上述情況,是因為在用大拇指輕彈時,有些時候錢幣不會發生翻轉,它只會像一個顫抖的飛碟那樣上升,然後下降。如果下次你要選出將要拋錢幣的人手上的錢幣在落地後哪面會朝上,你應該先看一看哪面朝上,這樣你猜對的概率要高一些。但是如果那個人是握起錢幣,又把拳頭調了一個個兒,那麼,你就應該選擇與開始時相反的一面。

C. 日常生活中與數學有關的例子

....數學與生活搜一下了.
聯系生活實際,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我們到底要培養孩子什麼?我認為,歸根結底是培養學生的數學能力,而數學能力的核心是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想讓學生獲得這種能力,關鍵要讓他們體會到數學的應用價值,培養他們的應用意識和慾望。因此,數學學習要回歸於兒童的生活,要在學習中時時關注兒童關心什麼?對什麼感興趣?經歷了什麼?在生活中發現了什麼?創造性地挖掘課程資源,讓數學學習與兒童自己的生活充分地融合起來,將數學學習納入他們的生活背景之中,進而培養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一、在實際生活中感受數學的存在,抽象出數學知識。
小學數學中的許多概念都可以在現實生活中找到相應的實例。例如,我在《體積和體積單位》的課始導入中,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老師非常想和大家交個朋友,願意嗎?
生:(非常高興地齊答):願意。
師:是朋友就應該相互了解,老師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嗎?
生:(興奮地齊答):可以。
師:我在家裡,我的女兒特別喜歡穿我的鞋子和衣服,你們在家是不是也是這樣呢?
生:是的。
師: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麼感覺?
生a:很大。
生b:非常肥大。
生c:像裙子一樣。
......
師: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嗎?(學生感到很好笑。)
師:你們笑什麼?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
生2:爸爸會把我的衣服撐破的。
......
師:你的衣服,你爸爸為什麼穿不上?像這樣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實際上包含著豐富的數學知識,每個同學都應該善於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今天我們一起研究「體積和體積單位」,相信通過學習,你們會更深入地知道爸爸為什麼不穿你的衣服。
「穿不穿爸爸的衣服?」這一學生都體驗過的,頗具人情味的問題讓兒童深切感受到數學實際就在我們身邊,「一不小心」就會用到它。
對小學生而言,在生活中形成的常識、經驗是他們學習數學的基礎。所以我們要努力拓展學生認識數學、發現數學的空間,重視兒童數學經驗的積累。例如,在質量單位的教學中,為幫助學生建立"千克"的概念,我們先讓學生購買不同質量的物品,再用手掂這些物品,多次感受後嘗試估計一些物品的質量。學生對"質量"的概念有了這樣的感性認識之後,很容易地解決"千克"有多重的問題。再如,二年級的學生認識了簡單幾何圖形後,我們讓學生採用歸類整理的方法,盡可能多地從生活實例中找出圖形,註上名稱,然後測量出這些圖形每條邊的長度,算出每個圖形所有邊長的和,使學生初步建立"周邊長"的概念,為以後學習"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作有力鋪墊。
二、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1、結合生活實際,培養數學意識。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把學數學和生活體驗結合起來,不僅生動、深刻,而且進行了人文教育。學習了長度單位,讓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長度單位;學習了圓的知識後,讓學生從數學的角度說明為什麼車輪的形狀是圓的,方的和三角形的行不行?為什麼?還可以讓學生想辦法找圓形物體的圓心。在教學中,結合生活實際,讓他們知道每天吃多少米、用多少水、耗多少電都要進行計算。這樣通過了解數學知識在實際中的廣泛運用,培養學生用數學眼光看問題,用數學頭腦想問題,增強學生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
2、把生活中的問題轉化為數學問題。
例如,教學「平均數」一課時,將學生分成四人一組,計算每個小組的平均身高,此時學生的熱情一下子高漲起來。求出結果後,讓學生進一步比較:「哪一組的同學最高?哪一組的同學最矮?」 「我們班的男生和女生身高情況如何?對這些數據進行研究。你能得出哪些結論?」這種活動與學生自身生活相結合,可以使他們產生強烈的求知慾。
再如,春遊之前,讓學生解決問題:學校組織五年級師生去恩龍山莊春遊,教師30人,學生300人。門票價格:成人每位30元,學生每位10元;團體票50人(含50人)以上每人12元。按照這種價格,我們怎樣購票最省錢?請大家設計一種你認為最好的購票方案。學生設計完後,教師和同學們一起將不同方案公布於眾,進行比較選優;最後選出一種都認為最好、最省錢的方案。這種數學能力考查活動,既培養了學生科學理財的意識,又拓寬了知識面。
3、加強實際操作,培養動手能力。
理論與實際往往有很大差距,要想使所學的知識能真正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必須加強實際操作,培養把所學知識運用於生活實際的能力。
案例1:教了「比和比例」之後,我有意把學生帶到籃球場上,要學生測量計算籃球架的高度。如何測量?多數同學搖頭,少數幾個竊竊私語:
生a:爬上去量!
生b:爬上去也夠不著頂端啊。好危險的!
生c:……
正當同學們議論紛紛的時候,我適時取來了一根長1.5米的竹竿,筆直插在球場邊。這時陽光燦爛,馬上出現了竹竿的影子,量得這影子長1米。
我啟發學生思考:從竿長是影子的1.5倍,你能想出測籃球架高度的辦法嗎?
生d:球架高也是它的影長的1.5倍。
生e補充:必須要在同一時間內。
這個想法得到肯定後,學生們很快從測量籃球架影子的長,算出了籃球架的高。回到教室後,我又說:「你們能用比例寫出一個求籃球架高的公式嗎?」學生小組合作,議論紛紛,不一會就得出:竿長:竿影長=籃球架高:籃球架影長 或 竿長: 籃球架高=竿影長:籃球架影長……
此時,學生意猶未盡,完全沉醉於探討活動中,增長了知識,鍛煉了能力。
案例2:教學比例尺知識時,教師首先從生活入手進行導課激趣:"老師暑假要去北京旅遊,你能幫助我測算一下寧國到北京的路程嗎?"學生興趣盎然,各自在備好的"中國地圖"上認真地測算。為測兩地的圖上距離,有的同學用直線折測的方法沿公路線重疊或沿鐵路線重疊,再將重疊過的線拉直,求出了圖上距離;有的用直尺直接量兩地的直線距離。如何用圖上距離求實際路程呢?同學們邊看圖例,邊討論,邊試做。有的用線段比例尺上每厘米代表的實際距離乘圖上距離,有的用圖上距離乘分數比例尺的分母,也有的用圖上距離除以比例尺。討論交流時,許多同學對直尺直接測量兩地直線距離的方法提出疑問。最後,大家一致認為:確定旅遊路線應該按圖上兩地鐵路或公路的長度作為圖上距離,然後求出兩地的實際路程。用線段比例尺可以這樣求:每厘米所表示的千米數×圖上距離=實際路程;用分數比例尺可以這樣求:圖上距離÷比例尺=兩地路程。之後,老師讓同學們設計一種最佳進京旅遊方案。同學們樂此不疲,整個學習過程一直處於輕松愉悅、興致盎然的氣氛中。使學生既解決了生活中的問題,又發現了新知識,更調動了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在傳授數學知識和訓練數學能力的過程中,教師自然而然地注入生活內容;在參與關心學生生活過程中,教師引導學生學會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生活服務。使學生認識到知識來源於生活實踐,又要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去解決實際問題,從而真正體會到數學的價值所在。
參考資料:http://..com/question/3662153.html

D. 二年級學生編寫生活中的數學故事

1親子節目《爸爸去哪兒》第二期將有6名小朋友參加,3個男孩兒3個女孩,請問有多少個老爸參加呢?
2春節小明收了1000元壓歲錢,用50元買書,50元買玩具,交給媽媽500元,剩餘的錢他准備捐給貧困山區的孩子,他想給山區的孩子捐一台學習機,可是學習機要450元,他的錢夠嗎?

E. 生活中的數學故事。短!

1、從前有個牧民,臨終時還有一樁心事未了,即要把117隻羊分給三個兒子,於是立下遺囑:「分給老三1/2,分給老二1/3,分給老大1/9」,牧民死後.三個兒子不知如何1/3分,就去請教鄰居,聰明的鄰居牽著自己的一隻又大又肥的羊來替他們分.連同這只羊一共十八隻,老三分得9隻,老二分得6隻,老大分得2隻.三兄弟把自己分到的羊牽走後,這位鄰居也高興地牽著自己家那隻又大又肥的羊回家了.

2、【輕松一刻】:緬甸農夫為國王分雞

緬甸有個貧窮的農夫,希望有朝一日能富裕起來。一天他拿了一隻公雞,把它獻給國王。

國王笑道:「一隻公雞對我來說是微不足道的禮物。我一家六口:我、王後、我的兩個兒子和兩個女兒。我們怎麼分這只公雞呢?」

農夫割下雞頭獻給國王,說:「陛下是一國之首,所以請收下雞頭這份厚禮。」接著割下雞背上的肉,說:「這個獻給王後——王後的背負著全家的重擔。」又割下兩只雞腳,說:「這兩只給兩個王子。他們將踏著你的足跡,登上統治者的寶座。」

隨後,割下兩只翅膀說:「讓兩個公主每人得到一隻翅膀,因為她們有朝一日出嫁時,就要同她丈夫一起遠走高飛。剩餘的部分是屬於我的,因為我是陛下的客人,而主人有義務用最好的食品招待來客。」

國王聽了農夫機智的回答非常滿意,便賞給他許多金銀和寶石。有個貪婪成性的人,了解到農夫發跡的經過後,就帶著五隻公雞來到王宮,對國王說:「小人敬獻五隻公雞問候陛下。」

國王一眼便看出此人的來意,就說:「我很樂意接受你的五隻公雞,但我一家有六口人,假如你能公平合理地把它們分給我們,我就大大嘉獎你。」貪心的男人不知道如何分配。他悔恨自己不該帶五隻公雞,而應該帶六隻來。

國王差人把農夫招來,讓他分。

農夫泰然自若地說:「陛下,這好辦:一隻公雞獻給陛下和王後,另外一隻獻給兩位王子,第三隻屬於兩位公主。剩下的兩只公雞屬於我自己,因為我是陛下的貴客。這是分配公雞的唯一合理的方法,因為陛下、王後和另一隻公雞加起來等於三,陛下的兩位王子和一隻公雞加起來等於三,陛下的兩位公主和一隻公雞加起來等於三,而我和剩餘的兩只公雞加起來也等於三。「國王非常滿意,賞給農夫兩只公雞,還給了他一大筆獎賞。而那個貪財的男人卻兩手空空,掃興而歸。

F. 生活中的數學小故事

一個星期天的上午,我和爸爸媽媽在家裡看電視,電視上正在播放一場藍球比賽。看了一會兒,爸爸突然對我說:「祺祺,我來考你一個數學問題,看看你會不會?」我張口就說:「好的,沒問題。」爸爸想了一下,說到:「假設紅隊一分鍾投8個球,藍隊一分鍾投6個球,他們一起投了8分鍾之後,藍隊提高命中率一分鍾投10個球,紅隊由於體力不支減少投球只數一分鍾投6個球,問多少分鍾後紅隊和藍隊投進的只數相同?」
我想了一會兒沒做出來,過了好長時間他還是沒想出來。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了,我實在想不出來,只得不好意思地說:「沒了草稿本,我做不出來。」我知道,就算我有草稿本也未必做得出來。

這個時候,媽媽對我說:「原來紅隊一分鍾比藍隊多投進2個,一共投了8分鍾,也就是8×2=16(個);後來藍隊反超每分鍾比紅隊多投4個,那麼16個球要投幾分鍾呢?16÷4=4(分鍾),要4分鍾才能追上。」我說:「原來這么簡單!我怎麼沒想到呢?」爸爸笑著說「簡單嘛?這說明你考慮的思路有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善於去發現事物,找出它們的規律,那你就會覺得生活中的數學比課堂上講有意思多了。」

通過這件事,我發現生活中的數學確實是無處不在,生活中、學習中到處都有。從此,我就更加喜歡數學了!

G. 生活中的數學小故事範文

1、數學小故事——找零錢

一家手杖店來了一個顧客,買了30元一根的手杖.他拿出一張50元的票子,要求找錢.

店裡正巧沒有零錢,店主到鄰居處把50元的票子換成零錢,給了顧客20元的找頭.

顧客剛走,鄰居慌慌張張地奔來,說這張50元的票子是假的.店主不得已向鄰居賠償了50元.隨後出門去追那個顧客,並把他抓住說:「你這個騙子,我賠給鄰居50元,又給你找頭20元,你又拿走了一根手杖,你得賠償我100元的損失.」

這個顧客卻說:「一根手杖的費用就是鄰居給你換零錢時你留下的30元,因此我只拿了你70元.」

請你計算一下,手杖店真正的損失是多少?這里要補充一下,手杖的成本是20元.如果這個顧客行騙成功,那麼共騙得了多少錢?

2、故事:猴子撈帽

一群猴子在井旁玩,一陣風將一隻猴子的帽子吹到井裡,他招呼來18個小夥伴,從井上方的松上一個接一個去撈帽子,有4隻猴子沒有上樹,就撈著了帽子,問:是幾只猴子上樹下井接在一起把帽子撈上來的?

3、故事:蝸牛何時爬上井?

一隻蝸牛不小心掉進了一隻枯井裡,它趴在井底上哭起來,一隻癩蛤蟆過來,翁聲翁氣的對蝸牛說:「別哭了,小兄弟,哭也沒用,這井壁又高又滑,掉到這里只能在這里生活了。我已經在這里生活了許多年了。蝸牛望著又老又丑的癩蛤蟆,心裡想:「井外的世界多美呀!我決不能像它那樣生活在又黑又冷的井底里。」蝸牛對癩蛤蟆說:「癩大叔,我不能生活在這里,我一定要爬出去,請問這口井有多深?」「哈哈哈……,真是笑話,這井有10米深,你小小年紀。又背負著這么重的殼,怎麼能爬出去呢?」「我不怕苦不怕累,每天爬一段,總能爬出去!」第二天,蝸牛吃得飽飽的,開始順著井壁往上爬了,它不停的爬呀爬,到了傍晚,終於爬了5米,蝸牛特別高興,心想:「照這樣的速度,明天傍晚我就可以爬出去了。」想著想著不知不覺睡著了,早上,蝸牛被一陣呼嚕聲吵醒了,一看,原來是癩大叔還以睡覺,他心裡一驚:「我怎麼離井底這么近?」原來,蝸牛睡著以後,從井壁上滑下來4米,蝸牛嘆了一口氣,咬咬牙,又開始往上爬,到傍晚又往上爬了5米,可晚上,蝸牛又滑下來4米,就這樣,爬呀爬,滑呀滑,最後堅強的蝸牛終於爬上了井台。聰明的小朋友你能猜出來蝸牛用了多少天才爬上井台的嗎?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