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和下西洋故事
Ⅰ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梗概
永樂三年(1405年)7月11日,鄭和率二萬七千八百餘人,從南京、太倉一帶至福建長樂太平港揚帆出海。龐大的大明船隊,從此開始長達28年的海外宣揚國威和尋求貿易的遠航。
朱棣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從船隊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陸地上指揮、控制和支持著這一偉大的航程。他下令在江浙、福建、廣東、湖北一帶造船,並在全國范圍擴大瓷器、絲綢、茶葉等出口貨物的生產。
同時,借大航海之機實施永樂中興,開始編纂《永樂大典》,疏浚大運河。他還與姚廣孝微服私訪,恢復生產,與民休息。徐皇後也勵行節儉,並抱病親身勸桑。從而,使國家迅速實現了復興,為下西洋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物質保障。
鄭和率船隊第一次下西洋,恢復了明王朝對南洋諸島的管轄,命名了景弘島、永樂群島等。此間,鄭和船隊的一項重要使命,就是打擊大海盜陳祖義。此人在南洋地區多年為非作歹,無人治服,致使大明與南洋航道不通。鄭和率船隊與其鬥智斗勇,終於為南洋各國除了一害。
大明寶船隊在訪問了南洋和南亞的占城、爪哇、蘇門答臘、錫蘭、古里、舊港等國家和地區,所到之處,均推行和平外交,迅速發展了大明王朝在海外的影響,尤其和當時的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度尼西亞、印度南部海域地區的人民,結成了無比親密的關系。
(1)鄭和下西洋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
1,鄭和
12歲的鄭和被凈身送往京城,燕王朱棣舉兵用武力奪得皇權。鄭和成為朱棣的得力助手,並將朱棣下西洋的構思變為現實:消滅海盜陳祖義,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鄭和第七次下西洋時想穿越大西洋,但因航線有誤等原因最終失敗。
2,朱棣
朱棣開元登基後,為洗清自己的「篡逆」之名,決心直追漢武唐宗,開創一代盛世。登基之初,他賜馬和姓「鄭」,隨之,悄然改變朱元璋的禁海國策,任命35歲的鄭和為統率大明寶船隊下西洋的欽差總兵官。他是大航海的決策者和組織者。從船隊出海的第一天起,他就在陸地上指揮、控制和支持著這一偉大的航程。
Ⅱ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鄭和的船隊在綠寶石般翠綠的大海上航行,他們到過馬爾地夫的環礁,在亞丁港停留過,然後船隊頂著狂風沿非洲海岸航行到索馬里的摩加迪沙和布拉瓦、肯亞的蒙巴薩……鄭和的船隊也曾到過馬達加斯加海域。
鄭和的非洲之行是中國人遠征海外的巔峰。1419年鄭和返回時,一批非洲國家的使節也隨他來到中國,當然隨他回來的還有一隻長頸鹿。1420年,這些非洲國家的使節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眾多賓客應邀參加了紫禁城的落成儀式。
鄭和下西洋期間,海外國家與明朝的「通貢」由洪武年間的幾國增加到了30多國,從東南亞輸入中國的貨物多達185種。眾多的海外貨物輸入中國,為中國動物植物學、醫葯學和瓷器、玻璃等製造業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外來成分。通過官方和民間兩種貿易途徑,鄭和成功地構建起一個中國東南亞經濟貿易網,中國與東南亞國家建立了密切的政治、外交、貿易關系,雙方的文化交流歷久不衰。 這個是我自己想的 其他人是抄我的呀呀
Ⅲ 關於《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總共出海七次。 永樂三年(一四零五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順風南下,到回達爪哇島上答的麻喏八歇國。爪哇古名闍婆,今印度尼西亞爪哇島,為南洋要沖,人口稠密,物產豐富,商業發達。 鄭和下西洋
當時,這個國家的東王、西王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其屬地被西王的軍隊佔領。鄭和船隊的人員上岸到集市上做生意,被佔領軍誤認為是來援助東王的,被西王麻喏八歇王誤殺,計一百七十人。鄭和部下的軍官紛紛請戰,說將士的血不能白流,急於向麻喏八歇國進行宣戰,給以報復。 「爪哇事件」發生後,西王十分懼怕,派使者謝罪,要賠償六萬兩黃金以贖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出師不利,而且又無辜損失了一百七十名將士,按常情必然會引發一場大規模戰斗。然而,鄭和身負永樂皇帝的秘密使命,怕一旦大開殺戒,沿路西洋各國恐懼明朝前來侵略,之後又得知這是一場誤殺,鑒於西王誠惶誠恐,請罪受罰,於是稟明皇朝,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這一事件。明王朝決定放棄對麻喏八歇國的賠償要求,西王知道這件事後,十分感動,兩國從此和睦相處。
Ⅳ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介紹 鄭和下西洋的過程是怎樣的
這七次的航海,鄭和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有蘇門答臘島、爪哇、古里、天方等專。最遠屬到過非洲東海岸,紅海、麥加,而且也很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在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到達爪哇的時候,爪哇正在打內戰。東王戰敗,地盤被西王佔領。鄭和帶領的船隊來到集市上做生意,被誤認為是派來援救東王的,於是大概有一百多號人被西王所殺。鄭和部下的其他軍官都認為將士們的血不可白流,欲向西王宣戰。爪哇事件之後,西王非常害怕,派使者前去謝罪,欲用黃金賠罪。總體來說,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就損失了那麼多人,按照常理一定要開戰才對。但是鄭和知道這是一次誤殺,化干戈為玉帛,用和平的態度處理這件事。明朝也決定放棄西王對他們的賠償,西王知道這件事後非常感恩,從此兩國之間和睦友好。
Ⅳ 鄭和下西洋故事,演講3分鍾
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經過明初幾十年的發展,明朝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實力增強。雄才大略的明成祖,產生了派遣使團出海,與西洋各國往來貿易、宣揚國威的想法。但據推測,明成祖遣使遠航的動機中,還有私人打算。
南京宮殿大火撲滅後,並不見建文帝屍身。建文帝是不是像傳聞那樣,逃到海外去了呢?萬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號召人們回來討伐自己,豈不麻煩!不管怎樣,還是派個信得過的人出去看看放心點。
明成祖一直在物色一個能為他承擔如此重大使命的人。
還是在明太祖的大軍征討盤踞雲南的元朝勢力梁王時,曾帶回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送入宮中做小太監。這個孩子姓馬,小名三保,回族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朝拜過伊斯蘭聖地天方(麥加)。孩子聰明伶俐,討人喜愛。明太祖將他送給燕王朱棣做侍童。
三保成人後更加帥氣,身高體壯,聲音洪亮,精明能幹,機敏過人,深得燕王的信賴。在「靖難」之役中,他立過戰功,被燕王賜姓名為鄭和,提升為內宮太監的首領。
忠心耿耿、文武雙全的鄭和就成為明成祖最合適的人選。
經過幾年的准備,以鄭和為欽差使臣的使團組成了。這個使團包括各級官員、士兵、水手、航海技工、醫生、翻譯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在當時世界上屬於第一流,航海技術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錨出海,開始了第一次遠航,前往西洋。當時的西洋,指中國南海以西的地區。
第一站,船隊訪問了占城國。占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對中國很友好。鄭和到達時,占城國王騎著大象,率領臣民,穿戴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出城迎接。
鄭和宣讀了明成祖的詔書,傳達了友好往來的願望,並贈送了禮品。國王非常高興,同意派遣使臣回訪。
接著,鄭和訪問了爪哇、舊港(今印尼巨港)、蘇門答臘、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等國家和地區。在爪哇,鄭和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充滿當地民間風情的「步月行樂」游戲。農歷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樹林中,成群的姑娘,嚼著檳榔,挽著手臂,唱著民歌,慢慢地繞著一間間房舍行走。當歌聲透進木屋時,屋裡的主人會興致勃勃地走出屋來,撒一把錢,姑娘們嘻嘻哈哈地拾著小錢。
但當鄭和的船隊經過馬六甲海峽時,遇到了一夥海盜。海盜的首領叫陳祖義,廣東人,洪武年間糾集同夥,在大海上橫行霸道,搶劫過�亞非國家還保留鄭和的遺跡,如爪哇的「三寶壟」、泰國的「三寶廟」、印度古里的紀念碑等。
————————————————
希望採納,你的支持是我們的動力!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經過明初幾十年的發展,明朝社會經濟繁榮,國家實力增強。雄才大略的明成祖,產生了派遣使團出海,與西洋各國往來貿易、宣揚國威的想法。但據推測,明成祖遣使遠航的動機中,還有私人打算。
南京宮殿大火撲滅後,並不見建文帝屍身。建文帝是不是像傳聞那樣,逃到海外去了呢?萬一他再利用皇帝身分,號召人們回來討伐自己,豈不麻煩!不管怎樣,還是派個信得過的人出去看看放心點。
明成祖一直在物色一個能為他承擔如此重大使命的人。
還是在明太祖的大軍征討盤踞雲南的元朝勢力梁王時,曾帶回一個十二歲的孩子,送入宮中做小太監。這個孩子姓馬,小名三保,回族人。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朝拜過伊斯蘭聖地天方(麥加)。孩子聰明伶俐,討人喜愛。明太祖將他送給燕王朱棣做侍童。
三保成人後更加帥氣,身高體壯,聲音洪亮,精明能幹,機敏過人,深得燕王的信賴。在「靖難」之役中,他立過戰功,被燕王賜姓名為鄭和,提升為內宮太監的首領。
忠心耿耿、文武雙全的鄭和就成為明成祖最合適的人選。
經過幾年的准備,以鄭和為欽差使臣的使團組成了。這個使團包括各級官員、士兵、水手、航海技工、醫生、翻譯共二萬七千八百多人,海船六十多艘。海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在當時世界上屬於第一流,航海技術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占城國王騎著大象,率領臣民,穿戴著鮮艷的民族服裝,出城迎接。
鄭和宣讀了明成祖的詔書,傳達了友好往來的願望,並贈送了禮品。國王非常高興,同意派遣使臣回訪。
接著,鄭和訪問了爪哇、舊港(今印尼巨港)、蘇門答臘、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古里(今印度科澤科德)等國家和地區。在爪哇,鄭和饒有興趣地參觀了充滿當地民間風情的「步月行樂」游戲。農歷十五的夜晚,明月中天。椰樹林中,成群的姑娘,嚼著檳榔,挽著手臂,唱著民歌,慢慢地繞著一間間房�進的。
公元1405年7月11日,鄭和船隊從江蘇太倉劉家港起錨出海,開始了第一次遠航,前往西洋。當時的西洋,指中國南海以西的地區。
第一站,船隊訪問了占城國。占城氣候溫和,物產豐富,對中國很友好。鄭和到達時行走。當歌聲透進
Ⅵ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
本姓馬,小字三保,明雲南人。成祖時為太監,賜姓鄭,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東岸等處,開中外交通最遠的航路,宣揚威德, 助馬來西亞建國,海外諸國爭來朝貢。時人稱為三保太監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這段短暫的時間,總兵太監鄭和所指揮的寶船船隊,七次英雄式的遠航,遍及了中國海與印度洋,從台灣到波斯灣,並遠及中國人心目中的黃金國--非洲。雖然中國從阿拉伯商人那裡得知歐洲的存在,但並不想去那裡。歐洲這個「遠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對他們來說,缺乏吸引力。在這三十年之中,外國的貨品、葯物與地理知識,以空前的速度輸入中國;相對地,中國也在整個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間和影響力。當時世界的一半已經在中國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無敵的海軍,如果中國想要的話,另外一半並不難成為中國的勢力范圍。在歐洲大冒險、大擴張時代來臨之前的一百年,中國有機會成為世界的殖民強權。
但中國沒有!
在寶船最後一次航行後不久,中國皇帝下令嚴禁出海航行,並停止了所有遠洋帆船的建造與修繕工作。違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一百年間,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十五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歷史的舞台。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當公元一四九八年,達伽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繞過好望角,於東非登陸時,當地的居民向他們誇示精緻鑲邊的刺綉青絲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藝兒--小珠子、鈴鐺、珊瑚項鍊、洗臉盆--而且似乎不認為他們的小船有什麼了不起。村中的長老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白色的「鬼」,穿著絲綢,駕著大船,到訪他們的海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曉得他們來自何方。寶船就這樣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鄭和與達伽馬到達非洲的時間相差了八十年。或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麼事呢?了解大明帝國海軍超凡的力量,達伽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長的小船,敢不敢繼續穿越印度洋呢?見過葡萄牙的破船,中國艦隊指揮官會不會想在前進的途中踩扁那些擋路的蝸牛,以阻止歐洲人打開一條東西貿易的通路呢?
中國人絕非在歷史上時常被述及的陸地民族,中華帝國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練又愛冒險的船民。甚至在「中國」或「中國人」的名稱出現以前,來自亞洲大陸的新石器時代人類——也就是大洋洲各種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兩地。大多數人都這麼認為,在哥倫布之前,新大陸已經有了亞洲人的蹤跡,而且許多證據顯示:他們曾屢有來往,而非僅接觸過一次。
為什麼中國不在那時開拓殖民地?
為什麼當中國在海上有絕對的霸權之後,放棄了強權? 長久以來,中華帝國的皇帝都把自己當作是一位賦予生命的父親,不單對城邦小國如此,同時對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這種認知回應了中國固有的觀念。天子既為上天之子,當然也是全天下的統治者。早在基督紀元出的幾世紀,中國人已經熟知一種概念:天下之大,盡在中國的版圖之內,沒有所謂疆界之分所謂」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經擁有一切,還有什麼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歐洲列強的侵略行為,超越了原本為了滿足開拓東西貿易有利環境的需求,這種好戰而類似十字軍東征的殖民主義,完全和中國人理想中萬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馳。因此,在中國皇帝身上看不到歐洲這種觀念。從明成祖身上當然也看不到這種觀念,歸順中國所換得的報酬是本身的繁榮。以這種方式對待未開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們對中華帝國的忠誠度,這種遠比加強駐軍的兵力來的有效得多了。無論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結論,試著在半個地球之外的地方維持駐軍是愚蠢的行為,因此明朝的皇帝從來沒有作過這種嘗試。而歐洲各國殖民強還要再過四百年後才得到相同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