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正廉潔的故事
① 清正廉潔小故事
三國時,胡質在魏國任州郡長官近三年,死後家無余財,只有朝廷賞賜的衣服和數箱書籍而已。對他的廉潔操守,人人稱道。胡質在荊州任刺史時,其家眷都在京都。一次他的兒子胡威到住所去看望他,等回家時,胡質拿出一匹絹給他,讓他路上做盤纏。胡威跪在父親面前說:「爹爹為官一向清正,不知此絹從何而來?」胡質說:「吾兒不必懷疑,此絹是我的俸祿所余。」胡威謝過父親的賞賜,遂騎驢上路。一路上,他在打尖住店時都是自己放驢,自己砍柴做飯。
後來胡威也官任刺史,政績卓著,清名遐邇。入晉以後,晉武帝接見了他。晉武帝談起當年胡質的生平事跡贊嘆不已,遂向胡威道:「你的清廉和你的父親比起來怎樣?」胡威答道:「不如吾父。」晉武帝問:「為什麼呢?」胡威說:「臣父清廉惟恐人家知道,臣清廉惟恐人家不知道,所以臣和家父相差甚遠。
海瑞(公元1514年~1587年)
海瑞一生剛直不阿,執法如山。他體察民情,革除弊政,積極反對貪污和奢侈;禁饋贈,懲貪官,秉公執法,鐵面無私,審理積抑,昭雪了許多冤獄。海瑞生前儉朴到一般人難以置信的地步。他的私章用泥巴刻成,夏天睡在一張破席上,蓋著夫人的舊裙……
海瑞不僅為官清廉,生活也十分儉朴,清苦之行舉朝第一。萬曆十五年(公元1587年)十月,七十四歲的海瑞以老病之身卒於官舍後,死後僅余葛幃舊衣,賴同僚捐治葬具才得葬殮。同鄉蘇民懷檢點其遺物,只有竹籠一隻,內有俸金八兩,舊衣數件而已。故海瑞深得百姓擁戴,發喪之日,市民送者夾岸,酹酒而哭者百里不絕,被百姓呼為「海青天」。時人王世貞以九字評:「不怕死,不愛錢,不立黨。」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② 清正廉潔故事
古人清正廉潔小故事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 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 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 「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 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 錢太守」
陶母退魚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 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 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 自己的操守。
一貧如此
南宋大臣張浚因與奸相秦檜政見不和,被貶往湖南零陵做地方官。他出發 時,帶了幾箱書隨行,有人誣告他與亂黨有關系,結果被高宗檢查書信和破舊衣物,高宗嘆 息道:「想不到張浚貧守到如此地步!」很可憐他,於是派人騎快馬追上張浚,賞賜他黃金 三百兩。
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 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 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坤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坤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 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③ 清正廉潔故事 關於清正廉潔的故事有哪些
故事1: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其故鄉鳳陽還流傳著四菜一湯的歌回謠:『皇帝請客,四菜一湯答,蘿卜韭菜,著實甜香;小蔥豆腐,意義深長,一清二白,貪官心慌。』朱元璋給皇後過生日時,只用紅蘿卜、韭菜,青菜兩碗,小蔥豆腐湯,宴請眾官員。而且約法三章:今後不論誰擺宴席,只許四菜一湯,誰若違反,嚴懲不貸。朱元璋雖為一國之君,但他率先垂範,倡導廉潔之風。
故事2: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蘇軾21歲中進士,前後共做了40年的官。做官期間,他總是注意節儉,常常精打細算過日子。公元1080年,蘇軾被降職貶官來到黃州,由於薪俸減少了許多,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在朋友的幫助下,弄到一塊地,便自己耕種起來。為了不亂花一文錢,他還實行計劃開支:先把所有的錢計算出來,然後平均分成12份,每月用一份;每份中又平均分成30小份,每天只用一小份。錢全部分好後,按份掛在房樑上,每天清晨取下一包,作為全天的生活開支。拿到一小份錢後,他還要仔細權衡,能不買的東西堅決不買,只准剩餘,不準超支。積攢下來的錢,蘇軾把它們存在一個竹筒里,以備意外之需。在困境、逆境中,蘇軾以勤儉節約來維持生活、度過難關,不失為良策。
④ 清正廉潔故事
一、兩袖清風的於謙
明朝名臣於謙居官清廉。一次,朝廷派他巡察河南。返京時,人們買 些當地的絹帕、蘑菇、線香等土特產回京分送朝貴,他沒有接受。同時還寫了一首詩表明心 跡:絹帕蘑菇與線香本資民用反為殃。清風兩袖朝天去,免得閭閻(指百姓)話短長。"
二、不私一錢
明朝時,嘉興知府楊繼宗清廉自守,深得民心。一次,一名太監經過這里,向他索要賄賂,他打開府庫,說:"錢都在這兒,隨你來拿,不過你要給我領取庫金的官府印券。"太監怏怏走了,回京後,在明英宗面前中傷他。
英宗問道:"你說的莫非是不私一 錢的太守楊繼宗嗎?"太監聽後,再也不敢說楊繼宗的壞話了。
三、手好不要錢
清乾隆進士王傑為人剛直敢言,不附權貴。當時和珅在朝中專權,大臣 都不取得罪他。惟王傑每每與其據理力爭。有一次,議政完畢,和珅有意戲弄王傑,拉著他的手說:"好白嫩的手啊!"王傑正顏厲色地回答道:"王傑手雖好,但不能要錢耳!"和 坤羞愧而去。
四、懸鵝子示眾
明時,周新擔任司法按察使後,一天,有人給他送來一隻烤鵝,他堅決不受,但送禮人已經搶先出門了。於是,周新叫家人把烤鵝掛在屋子後面,以後凡是送禮者,他就讓家人領著去看那隻已經風幹了的烤鵝。從此,再沒人自討沒趣了。
五、棒打送禮
南北朝時,南朝的中書通事舍人顧協,雖位高權重,但為政清廉。他曾說:"送禮納賄,必然徇情枉法,吏治怎能清明?"有一次,他以前的一位門生因有事相求,送禮向他行賄。顧協怒不可遏,責令將這個門生重打二十大板,趕出了門外。
⑤ 清正廉潔人物故事
楊震拒金
東漢時,楊震在赴任途中經過昌邑時,昌邑縣令王密山來拜訪他,並懷金十斤相贈。楊震說:」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王密沒聽明白楊震的責備之意,說:「天黑,無人知曉。」楊震說:「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謂無知?」王密這才明白過來,大感慚愧,怏怏而去。
晉代名臣陶侃年輕時曾任潯陽縣吏。一次,他派人給母親送了一罐腌制好的魚。他母親湛氏收到後,又原封不動退回給他,並寫信給他說:「你身為縣吏,用公家的 物品送給我,不但對我沒任何好處,反而增添了我的擔憂。」這件事陶侃受到很深的教育。
陶母退魚
吳隱之不懼飲貪泉
晉代人吳隱之任廣州太守,在廣州城外,見一池泉水名「貪泉」 。當地傳說飲了貪泉之水,便會貪婪成性。他信這些,照飲不誤,飲後還寫了一首詩:「古人雲:此水,一歃懷千金。試使夷齊飲,終當不易心。」他在任期間,果然廉潔自律,堅持了自己的操守。
以廉為寶
春秋時,宋國司城子罕清正廉潔,受人愛戴。有人得到一塊寶玉,請人鑒定 後拿去獻給子罕,子罕拒不接受,說:「您以寶石為寶,而我以不貪為寶。如果我接受了您的玉,那我們倆就都失去了自己的寶物。倒不如我們各有其寶呢?
一錢太守
東漢時,一位叫劉寵的人任會稽太守,他改革弊政,廢除苛捐雜稅,為官司 十分清廉。後來他被朝廷調任為大匠之職,臨走,當地百姓主動湊錢來送給即將離開的劉寵 ,劉寵不受。後來實在盛情難卻,就從中拿了一枚銅錢象徵性地收下。他因此而被稱為「一錢太守」。
⑥ 狄仁傑清正廉潔的故事
不信妖言
唐高宗前往汾陽宮時,途徑妒女祠。當時,民間認為穿著華麗的衣服經過妒女祠,會招致風雷之災。並州長史李沖玄打算征發數萬民夫,另外開辟一條御道。
狄仁傑道:「皇帝出行,有千乘萬騎扈從,風伯為之清塵,雨師前來灑道,還怕什麼妒女之害?」李沖玄遂停止征發徭役。唐高宗得知後,嘆道:「狄仁傑真是個大丈夫啊!」
囚徒哭碑
越王之亂後,武則天為懲治亂黨,定罪六七百家,籍沒五千餘口。司刑使催逼狄仁傑行刑。但狄仁傑認為判決有誤,請求延緩行刑。
他密奏武則天,認為一旦按此定罪,將牽連甚廣,何況這些人中有許多是被迫作亂,並非本心所為,可以赦免武則天便下詔赦免他們的死罪,改為發配豐州。
囚犯們途經寧州時,寧州父老在郊外迎接,道:「是我們的狄使君救了你們的命吧?」囚犯們遂相互攙扶著前往百姓為狄仁傑立的石碑前,痛哭流涕,而後又齋戒三日,方才離開寧州。他們到達豐州後,又為狄仁傑立碑,以頌恩德。
(6)清正廉潔的故事擴展閱讀
狄仁傑的生平
狄仁傑(630年-700年),字懷英,並州太原(今山西太原)人,唐代武周時期政治家,被閻立本譽為「海曲之明珠,東南之遺寶」。
早年以明經及第,歷任汴州判佐、洛州司馬等職。天授二年(691年)九月,狄仁傑升任宰相,擔任地官侍郎、同平章事,後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平反後貶為彭澤縣令。
於神功元年(697年)再次拜相,擔任鸞台侍郎、同平章事,進拜納言。久視元年(700年),狄仁傑進拜內史,於同年九月病逝,追贈文昌右相,謚號文惠。唐朝復辟後,追贈司空、梁國公。
⑦ 關於廉潔廉政的小故事
《揚起廉政的風帆》
在中華文明的歷史長河中,曾出現過許許多多清正廉潔、勤政愛民的典範人物。他們各自在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職位上鞠躬盡瘁,譜寫了感人肺腑的篇章。我國偉大人民解放軍司令彭德懷的「家私」只有四件「珍寶」:一支左輪手槍,一枚紅星獎章,8塊銀元,一包歷史材料。在中南海工作時,彭德懷一直把它們珍藏在保險櫃中。
左輪手槍是抗日戰爭時期從日本鬼子手裡繳獲的戰利品,他一直把手槍帶在身邊,留作歷史的紀念。紅星獎章是中央蘇區時,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人民委員會授予他的,記載著無數革命戰士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那包歷史材料是彭德懷司令的筆記和一些油印的戰斗經驗的總結。
那8塊銀元,是紅軍時期分給他的伙食尾子。他語重心長地對身邊的工作人員說:「伙食尾子就是節約下來的伙食費。那時,幹部和戰士的生活很艱苦,都沒有零用錢,每天只有幾分錢的菜金。當時官兵平等,有了伙食尾子,分得一樣多,可用它來買必需品。我很少花錢,於是就把它攢積下來了。」
人民解放軍的高級領導竟與兵平等,不愛金錢,用心的將一分一分的伙食尾子積攢出8塊銀元。這無論是戰爭年代,還是和平時期,都是清政廉潔、勤政愛民的好典範。
這位人民解放軍的司令,不愛錢財,執著追求共產主義信仰,始終保持一種崇高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我國近代也出現了不少動人的勤政愛民的故事:
有這樣一位內地幹部,曾兩次進藏,在崗巴工作的3年見,他跑遍了全縣的鄉村、牧區,訪貧問苦。和當地群眾一起收割、打場、干農活、修水利,他視少數民族同胞為骨肉,1992年拉薩市周圍幾個縣發生了地震,他在救災中認領了3個失去父母的孤兒。擔負起養育的責任。他家境本不富裕,再加上他每次下鄉總要接濟生活上貧困的藏族群眾,工資不到半月便所剩無幾。領養了3個孤兒後他的經濟上更拮據,為了不讓孩子受苦,他悄悄地來到醫院獻血,1993年,他先後獻血900毫升共收取醫院所付的營養費900元,都用於生活補貼。在外人眼裡,一個共產黨中高級幹部生活如此清貧難以想像。他因車禍殉職後,人們在他的遺體上找到了的現金只有8元6角,在場的每個人都流下了淚。孔繁森——他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勤政愛民的動人篇章。
廉潔奉公的官,受人民敬重,潔身自好的人,受百姓愛戴。春秋時期,公儀休是魯國宰相,清正廉潔,潔身自好,其「拒魚」的故事流傳至今,被後人傳為佳話。然而,在前進的歷史潮流中,還是有不和諧的浪頭出現,就在我們身邊,瑞安莘塍中村的前任支部書記,被人稱瑞安市「地下組織部長」陳仕松,他的被捕,連帶瑞安的原市委書記、市長、市人大副主任、副市長等幾個幾乎被「一鍋端」。這些貪官又給社會給人民帶來了多大的危害,每每想及此事,人們總是切齒痛罵。
一個人如果只比待遇,不講奉獻;只比條件,不講工作;只比崗位,不講業績;能有何作為?奉獻,不是痛苦,不是喪失,而是快樂的升華,幸福的源泉。一個人,有了崇高的精神境界和光輝的人格魅力,就會拋棄私心雜念,排除各種誘惑,能為所熱愛的工作奉獻出自己的青春和熱血。這一點,彭德懷和孔繁森為我們做出了光輝的榜樣。著名音樂家貝多芬曾這樣說過:「我來到這個世界上不是來享受快樂生活的,而是來完成偉大工作的。」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今天,生活處處充滿了精彩的誘惑,「人民的公僕」們更要保持廉潔的品質,多做有利於人民的事。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是國家明日的主人,寄託著民族的希望,擔負著建設未來的重任。我們中學生正處於生理和心理的發育時期,我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正在形成中,提倡廉政文化的活動,能使我們擁有正確積極健康的信念。讓清正廉潔成為中華民族興國安邦之源,讓我們從實際行動中奠定終身廉潔做人的品德基礎,讓我們揚起廉政的風帆,在廉政文化的海洋中迎風破浪勇往直前。
⑧ 清正廉潔的小故事(50-100)
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
當年在國務院會議廳入口處,有一塊鐫刻著「艱苦樸素」四個大字的木屏風,這是總理身體力行的工作作風的寫照。在國務院的會上,人們不止一次地聽到總理拒絕裝修會議廳的建議,總理說:「只要我當總理,會議廳就不準裝修。」1959年,在大躍進的氣氛下,水利部未經報告請示,在密雲水庫附近興建一座水利建設成就展覽館。有一天,在西花廳開會,總理突然轉過頭向水利部副部長錢正英說:「錢正英,賀老總告訴我,你們在密雲水庫那裡修建一個相當高級的樓,有沒有這回事?」錢答:「有,是一座水利展覽館。」總理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輕聲地說了一句:「沒有想到你們也會辦這種事。」錢聽了羞愧得無地自容,心裡像刀割一樣難受。如果按現在某些幹部的想法,總理既未嚴厲批評,又未責成處理,既無紀委處分的威懾,更無丟官的危險,完全可以矇混過關。但在周總理偉大人格的感召下,錢回部後,立即在黨組會上作了傳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