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古代詩人的故事

古代詩人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3:03:13

❶ 古代詩人王維的故事

開元七年(719年),唐代大詩人王維19歲時入京參加京兆試,事先得知一消息:此次京兆「解頭」(京兆試第一名稱「解頭」)在試前已擬定人選,乃是與王維一同應試的書生張九皋。原因何在?原來張九皋請人拜託了太平公主(唐高宗之女、唐玄宗姑母),太平公主已命試官將張九皋定為解頭。

王維本想憑真才實學奪得「第一」,得知此事後,深感不安。於是來到岐王府中。見到岐王,一番交談後,王維將京兆試官已擬定張九皋為解頭的消息告訴了岐王。同時請求岐王能說動公主改變主意。

岐王聽罷王維的一番訴說,深感為難,因為太平公主性格倔強,若為此事與之力爭,則深為不便。但若聽之任之,將張九皋定為解頭,則又不情願。左思右想,岐王終於想出了一個主意。岐王知道太平公主喜歡讀詩,而且喜歡琵琶樂曲。若是能讓太平公主知道王維在詩歌、音律方面的才能,她也許會改變主意。

岐王告訴王維,回去之後做兩件事情。第一,從以往詩作中選取佳作,抄錄十首。第二,選取琵琶新曲一首,此曲務必哀切動人。5日過後,王維前來王府。見到岐王後,岐王告訴王維,即將與王維同去公主府第。岐王見王維衣著寒酸,若以一介寒士的身份去見公主,似乎欠妥。於是取來錦綉衣衫,讓王維換上。隨後,王維身攜琵琶與岐王一同來到太平公主府第。

到了公主府第,岐王先見公主,公主設宴款待岐王,並安排樂舞助興。此時,岐王讓人將王維傳了進來。

太平公主第一次見到王維,只見王維年輕貌美,風姿英絕。於是問岐王:「此是何人?」岐王答:「是一知音。」隨即,岐王讓王維獻上一首自譜新曲。只見王維應手揮弦,瀟瀟灑灑,大弦小弦丁冬作響,樂聲哀婉凄切,動人心魄。

一曲終了,公主問王維:「此曲何名?」王維起身回答:「郁輪袍。」公主聽罷,極口稱贊。

此刻,岐王對公主道:「此生不僅精通音律,擅奏琵琶,而且就文章而言,恐當世也無人能及。」公主聽了岐王的一番議論,隨即便問王維有何佳作於世間流傳。

王維再次起立,將事先抄錄好的詩卷奉上。公主閱罷,又是一陣驚奇。因為這些詩篇都是太平公主日常朗誦的詩篇,本以為俱是古人佳作,未料想出自王維筆下。

公主讓宮婢將王維帶入室內,換上華麗無比的錦綉衣衫。然後置辦酒宴,安排王維入宴,坐在賓客的上首。席間,眾人談笑之際,公主覺得座中王維風流蘊藉,語言諧戲,不禁一再矚目。

岐王見此情景,心內大悅,知道時機成熟,便開口對公主道:「近日京兆試,若得此生為解頭,誠所謂國之精英。」

公主聽罷,急忙問:「為何不讓其應舉?」岐王答:「此生不得首薦,所以不願應試。據傳聞貴主已諭京兆試官,將解頭擬定為張九皋。」

公主聽罷,笑道:「哪裡是我的安排,無非是受人之託罷了。」然後,對王維說:「此次解頭,非你莫屬,我當為你助力。」王維再次起身拜謝,隨後,公主讓宮人將試官召至府第,命宮女傳公主的旨意。

京兆試畢。王維得中解頭,一舉登第。

(1)古代詩人的故事擴展閱讀

王維(701年-761年,一說699年—761年),河東蒲州(今山西運城)人,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著名詩人、畫家,字摩詰,號摩詰居士。

王維出身河東王氏,於開元十九年(731年)狀元及第。歷官右拾遺、監察御史、河西節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寶年間,王維拜吏部郎中、給事中。安祿山攻陷長安時,王維被迫受偽職。長安收復後,被責授太子中允。唐肅宗乾元年間任尚書右丞,故世稱「王右丞」。

王維參禪悟理,學庄信道,精通詩、書、畫、音樂等,以詩名盛於開元、天寶間,尤長五言,多詠山水田園,與孟浩然合稱「王孟」,有「詩佛」之稱。書畫特臻其妙,後人推其為南宗山水畫之祖。蘇軾評價其:「味摩詰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存詩400餘首,代表詩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作有《王右丞集》、《畫學秘訣》。

人物生平

王維於武則天長安元年(701年)出生在蒲州(今運城永濟市)。

王維才華早顯,與其小一歲的弟弟王縉幼年均聰明過人。十五歲時去京城應試,由於他能寫一手好詩,工於書畫,而且還有音樂天賦,所以少年王維一至京城便立即成為京城王公貴族的寵兒。

有關他在音樂上的天賦,《唐國史補》曾有這樣一段故事:一次,一個人弄到一幅奏樂圖,但不知為何題名。王維見後回答說 :「這是《霓裳羽衣曲》的第三疊第一拍。」請來樂師演奏,果然分毫不差(根據沈括《夢溪筆談》卷十七「書畫」的考證,《霓裳羽衣曲》第三疊並沒有拍,是散曲,白居易的句子「中序擘騞初入拍」也可以說明這一點。沈括精通音律,其言可信。王維工於音律,是正史所載之事,但這個故事卻是編造的)。

唐玄宗開元十九年(731年),王維狀元及第(一說開元九年<721年>中進士)。任太樂丞,因伶人舞黃獅子受累,貶為濟州司倉參軍。

開元二十三年(735年),張九齡執政,拔擢王維為右拾遺。

開元二十四年(736年),調任監察御史,後奉命出塞,擔任涼州河西節度幕判官。

出仕後,王維利用官僚生活的空餘時間,在京城的南藍田山麓修建了一所別墅,以修養身心。該別墅原為初唐詩人宋之問所有,那是一座很寬闊的去處,有山有湖,有樹林也有溪谷,其間散布著若干館舍。王維與他的知心好友度著悠閑自在的生活,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

天寶十四年(755年),安史之亂爆發。

至德元載(756年),長安被叛軍攻陷,王維被捕後被迫出任偽職。戰亂平息後,王維被下獄,交付有司審訊。按理投效叛軍當斬,但因他被俘時曾作《凝碧池》抒發亡國之痛和思念朝廷之情,又因其弟刑部侍郎王縉平反有功請求削籍為兄贖罪,王維才得寬宥,降為太子中允,後兼遷中書舍人,官終尚書右丞。

上元二年(761年),王維逝世。臨終時,他仍作書向親友辭別,完成後便安然離世。

王維早年有過積極的政治抱負,希望能作出一番大事業,後值政局變化無常而逐漸消沉下來,吃齋念佛。四十多歲的時候,他特地在長安東南的藍田縣輞川營造了別墅和在終南山上,過著半官半隱的生活。《輞川閑居贈裴秀才迪》這首詩是他隱居生活中的一個篇章,主要內容是「言志」,寫詩人遠離塵俗,繼續隱居的願望。詩中寫景並不刻意鋪陳,自然清新,如同信手拈來,而淡遠之境自見,大有淵明遺風。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邊塞、山水詩、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

❷ 有哪些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

李清照的丈夫死了以後,李清照每天以酒為伴,創作了醉花陰薄霧濃雲愁永晝。

❸ 你們知道哪些關於古代詩人的故事

十六歲時,白居易到京城參加科舉考試,顧況是長安的一位名士,許多人都到他那裡求教。白居回易雖答然詩才過人,但由於沒有詩作傳播在外,父親又只是一個州縣小吏,所以在長安只算一個無名小卒。白居易也早已聽說顧況的大名,於是使拿著自己的詩集,去拜謁顧況。

❹ 古代詩人的故事

王安石寫春風又綠江南岸時,本試過很多字,都不滿意,最後他從「東風何時至
已綠湖上山」受到啟發,用「綠」字。

❺ 古人勤奮讀書的故事

1、鑿壁偷光

西漢時候,有個農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時候很想讀書,可是因為家裡窮,沒錢上學。後來,他跟一個親戚學認字,才有了看書的能力。

匡衡買不起書,只好借書來讀。那個時候,書是非常貴重的,有書的人不肯輕易借給別人。匡衡就在農忙的時節,給有錢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錢,只求人家借書給他看。

過了幾年,匡衡長大了,成了家裡的主要勞動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幹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時候,才有工夫看一點書,所以一卷書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夠讀完。匡衡很著急,心裡想:白天種莊稼,沒有時間看書,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時間來看書。可是匡衡家裡很窮,買不起點燈的油,怎麼辦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讀過的書。背著背著,突然看到東邊的牆壁上透過來一線亮光。他嚯地站起來,走到牆壁邊一看,啊!原來從壁縫里透過來的是鄰居的燈光。於是,匡衡想了一個辦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牆縫挖大了一些。這樣,透過來的光亮也大了,他就湊著透進來的燈光,讀起書來。

匡衡就是這樣刻苦地學習,後來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2、張曜拜妻為師

清代咸豐年間有個武官叫張曜,因苦戰有功,被提拔為河南布政使。他自幼失學,沒有文化,常受朝臣歧視,御使劉毓楠說他「目不識丁」,因此改任他為總兵。張曜從此立志要好好讀書,使自己能文能武。

張曜想到自己的妻子很有文化,回到家要求妻子教他念書。妻子說:要教是可以的,不過要有一個條件,就是要行拜師之禮,恭恭敬敬地學。張曜滿口應承,馬上穿起朝服,讓妻子坐在孔子牌位前,對她行三拜九叩之禮。

從此以後,凡公餘時間,都由妻子教他讀經史。每當妻子一擺老師的架子,他就躬身肅立聽訓,不敢稍有不敬。與此同時,他還請人刻了一方「目不識丁」的印章,經常佩在身上自警。幾年之後,張曜終於成為一個很有學問的人。

後來,他在山東做巡撫時,又有人參他「目不識丁」。他就上書請皇上面試。面試成績使皇上和許多大臣都大為驚奇。張曜在山東任上,築河堤,修道路,開廠局,精製造,做了不少利國利民之事。因為他勤奮好學,死後皇帝謚他為「勤果」。

3、畫荻教子

北宋時期,有個傑出的文學家和史學家,叫歐陽修。文章寫得很出色,在文學上有很高的成就。他四歲那年,父親去世了,家裡生活非常困難。他的母親一心想讓兒子讀書,可是,哪裡有錢供他上學呢?她左思右想,決定自己教兒子。她買不起紙筆,就拿荻草稈在地上寫字,代替紙筆,教兒子認字,歐陽修就這樣在母親的教導下在地上用荻草稈在地上寫字,終於學有所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畫荻教子」的故事。

4、程門立雪

「程門立雪」這個成語家喻戶曉。它出自宋代著名理學家將樂縣人楊時求學的故事。    

楊時從小就聰明伶俐,四歲入村學,七歲就能寫詩,八歲就能作賦,人稱神童。他十五歲時攻讀經史,熙寧九年登進士榜。他一生立志著書立說,曾在許多地方講學,倍受歡迎。居家時,長期在含雲寺和龜山書院,潛心攻讀,寫作教學。

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不辭勞苦,繞道洛陽,拜師程頤,以求學問上進一步深造。有一天,楊時與他的學友游酢,因對某問題有不同看法,為了求得一個正確答案,他倆一起去老師家請教。

時值隆冬, 天寒地凍,濃雲密布。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瑞雪霏霏,冷颼颼的寒風肆無忌憚地灌進他們的領口。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遠山如玉簇,樹林如銀妝,房屋也被上了潔白的素裝。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 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

後來,楊時學得程門立雪的真諦,東南學者推楊時為「程學正宗」,世稱「龜山先生」。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5)古代詩人的故事擴展閱讀:

如果要更多的知道古人努力讀書的故事,可以去購買一本《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真本書是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於1999年的一部圖書,作者是卡恩才、翁文豪、孫以楷。書中記錄了孔子好學不倦、蘇秦刺股而讀、張良拾鞋得兵書、黃霸獄中學(尚書》、路溫舒放羊讀書、匡衡鑿壁借光、鄭玄三年見師一面等故事。

參考資料:網路-中國古人刻苦好學趣事

❻ 古人勤奮好學的小故事

1、鑿壁借光

匡衡年輕時十分好學。他家裡很窮,買不起蠟燭,匡衡晚上想讀書的時候,常因沒有亮光而發愁。後來,他想了一個辦法,就在牆壁上悄悄地鑿了一個小孔。讓隔壁人家的燭光透過來。就這樣,他經常學到深夜,後來成了西漢著名的學者,曾做過漢元帝的丞相。

2、懸梁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

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3、負薪掛角

漢朝時候的朱買臣,小時候,家裡很窮。為了維持生活,他每天都得上山砍柴,沒有時間讀書。但是他好學不倦,常常背著柴一邊走,一邊看書。

隋朝有一個叫李密的人,小時候給人家放牛。每天出去都要帶幾本書掛在牛角上,趁牛吃草的時候,他就坐在草地上用心讀書。

4、以荻畫地

歐陽修先生四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境貧寒,沒有錢供他讀書。太夫人用蘆葦稈在沙地上寫畫,教給他寫字。還教給他誦讀許多古人的篇章。到他年齡大些了,家裡沒有書讀,便就近到讀書人家去借書來讀,有時接著進行抄寫。

就這樣夜以繼日、廢寢忘食,只是致力讀書。從小寫的詩、賦文字,下筆就有成人的水平,那樣高了。

5、王冕放牛聽講

王冕,字元章,元末浙江諸暨人。他小的時候,家裡很窮,父親讓他去給財主家放牛,賺幾文錢來補助家庭生活。

王冕幼年好學。他每次牧牛從鄉學門前經過,聽到裡面琅琅的讀書聲,便停下來了,把牛拴在樹上,在門外聚精會神地聽個不止。

有一次,他在鄉學門外聽課,一直聽到天黑,竟把牛給跑掉了。父親聽說丟了財主家的牛,又怕又氣,狠狠地打了他一頓。但是他並不「悔改」,以後出外放牛,路過學堂時,依然像以前一樣專心地聽老師講課。

有一天,王冕的母親對他父親說:「王冕這個孩子既然如此痴呆,索性任他去吧!」父親點了點頭,表示同意。從此,王冕便到一座寺廟中,白天替廟里做些雜事,賴以糊口。

到了夜晚,就一個人坐在佛像的膝蓋上,借著佛像前面的長明燈光讀書。由於王冕專心一意地刻苦學習,學問長進很快,後來終於成為一個出色的詩人。

❼ 古代著名詩人的故事

它是植物配方,比較溫和,產品類型也很全面,較適合17歲以上的人使用

❽ 古人刻苦學習的故事(簡介)

勤能補拙

鄭板橋是清代「揚州八怪」之一。他天資並不聰明,記憶力也不好。但勤能補拙,內他容就在「勤」字上下功夫。例如:一本書,別人只需看一、二遍,就可以記住它的內容,但鄭板橋不行。

於是,他就多讀幾遍,一些經典的書籍,他還會讀上百遍,直到融會貫通,徹底弄懂才肯罷休。他不僅勤於讀書,還勤於思考和勤於練習。

他常常眼望天空,一動不動地發呆,別人跟他說話,他的回答也常常是答非所問,或前言不對後語,其實他是在專注地思考問題。正由於他勤奮努力,終於成為清代著名的畫家、書法家和詩人。

拓展資料

鄭板橋(1693-1765),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年)進士。官山東范縣、濰縣縣令,政績顯著,後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重要代表人物。

鄭板橋一生只畫蘭、竹、石,自稱「四時不謝之蘭,百節長青之竹,萬古不敗之石,千秋不變之人」。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代表作品有《修竹新篁圖》《清光留照圖》《蘭竹芳馨圖》《甘谷菊泉圖》《叢蘭荊棘圖》等,著有《鄭板橋集》。

❾ 古代詩人有哪些有趣的小故事

南京夫子廟前,有一座文德橋。聽老輩人說,每逢冬月十五月亮當頭的時候,站在橋頭朝水上看,倒映在水裡的月影子剛好分成兩半:橋這邊半個,橋那邊半個。 圓圓的月亮影子,為什麼會分成兩半呢?這里有段故事。

傳說唐朝大詩人李白,有一次到金陵(即今南京)來,在文德橋旁邊的一座酒樓上歇腳。這天碰巧是冬月十五,到了晚上,他就獨自坐在酒樓上賞月,一邊喝酒,一邊吟詩作賦。李白生平最喜愛月亮,說月亮又干凈又好看。

這天晚上,他抬頭看見天上的月亮潔白滾圓,心裡非常高興,就多喝了幾杯。到了半夜,李白趁著酒興,下樓走到文德橋上。他剛走上橋,一低頭,忽然看見月亮掉在水裡了,河水一動,潔白的月影上就添了幾條黑紋。

李白這時喝得醉醺醺的,只當是月亮給河水弄臟了。他靴子也顧不得脫,張開雙手就跳下橋去撈月亮。誰知這一跳,月亮沒撈著,卻把水裡的月亮震破了,頓時分成了兩半兒。故事就這樣傳下來了。後來人們在文德橋旁邊修了個「得月台」,據說那裡就是當年大詩人李白賞月的地方。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