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歷史英雄故事

歷史英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3:02:30

① 歷史英雄故事

劉伯承(1892-1986)


中國革命家、軍事家,軍事理論家,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1892年12月4日出生於四川省開縣趙家場。家境貧寒,自幼發憤苦讀,學習成績優異。在革命潮流的影響下,青年時代即萌發了富國強兵、拯民於水火的思想。1911年,參加了響應辛亥革命的學生軍。1912年考入重慶軍政府將校學堂。翌年參加四川討袁(世凱)軍。1914年加入孫中山先生領導的中華革命黨。在護國、護法等戰爭中,歷任連長、旅參謀長、團長。1916年3月在攻克豐都縣城的作戰中右眼中彈致殘。1923年在討伐北洋軍閥吳佩孚的戰爭中任東路討賊軍第一路指揮官。足智多謀,驍勇善戰,被譽為川中名將。同年秋,結識了共產主義者楊暗公、吳玉章等。1924年起,隨吳玉章到上海、北京、廣州等地考察,在深入研究中國社會實際的過程中,經過認真探索,接受了馬克思主義,逐步實現了從愛國的民主主義者向共產主義者的轉變。
192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後任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委員。同年12月,與朱德、楊暗公等發動瀘州、順慶(今南充)起義,任國民革命軍四川各路總指揮。率起義部隊與四川軍閥作戰,策應北伐戰爭,實現了中共中央關於抑止川軍東下威脅武漢的戰略目的。1927年春,被武漢國民政府任命為暫編第十五軍軍長。在大革命失敗的嚴重時刻,與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等領導南昌起義,任中共前敵委員會參謀團參謀長。
1927年冬赴蘇聯,先入莫斯科高級步兵學校學習,後入優龍芝軍事學院深造。在此期間,在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了《對軍事問題補充報告》,並提出了《南昌暴動始末記》的專門報告。1930年夏回國,任中共中央軍委委員、長江局軍委書記。12月到上海,協助中央軍委書記周恩來處理中央軍委日常工作。
1931年奉命赴中央革命根據地。1932年1月,任紅軍學校校長兼政治委員。10月,任軍委總參謀長,協助朱德、周恩來指揮作戰,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在第五次反「圍剿」中,因反對軍事指揮上的教條主義,被錯誤地撤銷總參謀長職務,任第五軍團參謀長。長征中,於1934年底重新擔任紅軍總參謀長,並兼任中央縱隊司令員,指揮先遣部隊強渡烏江,智取遵義。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在這中國革命的重大歷史轉折關頭,堅決擁護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後,協助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指揮紅軍四渡赤水河。親率幹部團搶占皎平渡口,保證了部隊順利北渡金沙江。5月,任先遣隊司令,與政治委員聶榮臻率部為全軍開路。在進入大涼山時,貫徹執行黨的民族政策,與彝族部落首領小葉丹「歃血為盟」,使部隊順利通過彝族聚居區。接著,率紅一師在安順場強渡大渡河。紅軍第一、第四方面軍會合後,執行中共中央關於北上抗日的戰略方針,與朱德一起同張國燾分裂黨的活動進行了堅決斗爭。
抗日戰爭爆發後,任八路軍第一二九師師長。1937年9月底,率部挺進山西,以太行山為依託,開展敵後游擊戰爭。組織所部進行的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亘村等著名戰斗,痛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1938年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副師長徐向前等組織指揮了長生口、神頭嶺、響堂鋪以及晉東南反「九路圍攻」、冀南反十一路「掃盪」等戰役戰斗,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1940年,領導根據地軍民,在日偽軍控制的交通線上廣泛開展破襲戰。8月,指揮部隊參加著名的百團大戰,組織實施正太、榆(社)遼(縣)戰役,給侵華日軍以沉重打擊。在日偽軍加緊推行「囚籠政策」,分割和封鎖抗日根據地的嚴重形勢下,堅決執行主力地方化的方針,積極組織正規軍、游擊隊和民兵相結合的游擊集團,並組建大量武裝工作隊,實行「敵進我進」,向敵占區、交通線廣泛出擊,粉碎了日偽軍頻繁的「蠶食」和殘酷的「掃盪」。同時多次反擊了國民黨反共頑固派對根據地的進犯。在抗日戰爭最艱苦的時期,與鄧小平等領導根據地軍民實行生產自給,減租減息,精兵簡政,使根據地得到了鞏固和發展。1943年9月赴延安參加整風運動。1945年出席黨的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會後返回晉冀魯豫根據地,領導全區軍民舉行對日本侵略軍的大反攻。
解放戰爭時期,歷任晉冀魯豫軍區、中原軍區、第二野戰軍司令員。1945年9月起,與政治委員鄧小平率領所部反擊向解放區進攻的國民黨軍,指揮上黨戰役,一舉全殲閻錫山部十三個師;接著,又揮師東向,發起邯鄲戰役,殲敵兩個軍大部,爭取了一個軍起義。上黨、邯鄲戰役的勝利,創造了組織大兵團作戰和從游擊戰向運動戰轉變的成功經驗,粉碎了國民黨軍控制晉東南要地和打通平漢鐵路的企圖,鞏固了華北解放區,掩護了我軍在東北的戰略展開,同時有力地配合了毛澤東、周恩來等在重慶同蔣介石的和平談判,對迫使蔣介石同意簽訂「雙十協定」、「停戰協定」,起了重要作用。1946年6月,蔣介石焊然發動全面內戰。與鄧小平率晉冀魯豫野戰軍,以大踏步進退的運動戰,十個月內連續組織了隴海、定陶、巨野、鄄南、滑縣、巨(野)金(鄉)魚(台)和豫北等戰役,殲滅和鉗制了大量敵軍,解放了大片地區,與其戰場互相配合挫敗了國民黨軍的戰略進攻。
1947年6月底,根據黨中央關於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進攻的重大決策,與鄧小平率十萬大軍強渡黃河,挺進中原,實施中央突破,首先發起魯西南戰役,連續殲敵九個半旅,巧妙地調動和迷惑了敵人。隨後疾速揮師南下,千里躍進大別山,深入敵腹心地區,威逼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在遠離根據地、無後方作戰的困難條件下,依靠群眾,立足生根,多次打破敵人重兵圍攻。同年9月起,與出擊隴海線的華東野戰軍外線兵團、挺進豫西的陳謝兵團密切協同,在江淮河漢之間大量殲滅敵人。經過十個多月的艱苦作戰,擴大了中原解放區,迫使國民黨軍陷於被動防禦地位,對扭轉全國戰局起了決定性的作用。1948年11月,根據中央軍委決定,與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組成總前委,統一指揮華東、中原部隊進行規模巨大的淮海戰役,同徐淮地區的國民黨軍主力進行戰略決戰,取得了殲敵五十五萬餘人的重大勝利。
1949年4月,參與指揮渡江戰役,並直接指揮第二野戰軍直出浙贛線,解放了皖南、浙西、贛東北、閩北廣大地區。南京解放後,兼任南京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市長。同年冬,與鄧小平一起指揮第二野戰軍和第四野戰軍一部,在賀龍指揮的第一野戰軍一部配合下進行了西南戰役,出色地執行了中央提出的遠距離迂迴包圍的作戰方針,拊敵側背,斷敵逃路,大量殲敵;同時通過軍事打擊和政治爭取,促成大批國民黨上層軍政人員率部起義和投誠,在較短的時間內解放了四川、雲南、貴州、西康四省。1950年1月任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領導軍民肅清匪患,恢復經濟,籌劃和平解放西藏的工作,為解放西南地區、鞏固西南邊疆作出了重要貢獻。
1950年底,任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後又兼任政治委員。1954年起先後任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軍委訓練總監部部長。1957年9月調任高等軍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1959年後負責軍委戰略小組工作。一貫主張「治軍必先治校」,在軍事院校工作中堅持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思想指導教學和學術研究,在繼承和發揚人民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習外國軍隊的先進經驗。組織了大規模的教材編寫和翻譯工作,親自撰寫、審定和翻譯了一批軍政教材。重視汲取各國現代軍事科學成果,是最早把教育訓練提到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設戰略的地位的領導人之一。在繼承和發揚解放軍優良傳統的基礎上積極借鑒外軍先進經驗,為建立各軍兵種指揮院校,培養中高級幹部,推進現代化、中規劃革命軍隊的建設做出巨大努力。是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家,博採古今中外軍事理論的精華,創造性地運用於中國革命戰爭實踐。在用兵作戰中講究實事求是,敵變我變,並將唯物辯證法引入軍事指揮,豐富和發展了毛澤東軍事辯證法。同時,對於游擊戰、運動戰、陣地戰和司令部工作以及部隊的教育訓練等均有豐富的論述,其軍事著作收入《劉伯承軍事文選》出版。是中共第七屆中央委員,第八至第十一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二至第五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
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1966年起任中共中央軍事副主席。1982年後,由於年齡和健康原因辭去黨政軍領導職務,1986年10月7日在北京逝世

智勇雙全威震諸侯 國事為重知錯能改
——愛國名將廉頗的故事
所向披靡 衛國安民
——西漢大將軍衛青的故事
出擊匈奴 威震漠北
——西漢愛國名將霍去病的故事
獻身邊陲的一代名將
——西漢後將軍趙充國的故事
中流擊楫 奔赴國難
——志在統一的愛國名將祖逖
歷經三代 忠心不改
——嶺南巾幗英雄冼夫人的故事
忠勇愛國 力挽狂瀾
——唐代愛國名將郭子儀的故事
出奇制勝 以少勝眾
——平定「安史之亂」的主將李光弼
楊門虎將 忠烈雁門
——北宋愛國名將楊業的故事
子承父志 再振雄風
——抗遼大將楊延昭的故事
出師未捷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抗金名將宗澤的故事
抗金義重泰山 富貴輕如鴻毛
——宋代抗金英雄李綱的故事
建炎第一功終屬
——抗金名將韓世忠的故事
順昌城的旗幟
——抗金名將劉銪的故事
精忠園的訴說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的故事
丹心永存正氣浩然
——抗元英雄文天祥的故事
力挽狂瀾保衛北京
——明朝愛國名將於謙的故事
忠誠許國威震南疆
——抗倭名將俞大猷的故事
封侯非我意但願海波平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故事
維護民族團結的塞外女傑
——忠順夫人三娘子的故事
杖策必因圖雪恥 橫戈原不為封侯
——明末抗清名將袁崇煥的故事
時窮節見真男子
——抗清英雄史可法的故事
赤心報國 丹心永存
——抗清英雄張煌言的故事
劈波斬浪 光照華夏
——民族英雄鄭成功的故事
維護祖國尊嚴 捍衛北疆主權
——清初愛國名將薩布素的故事
勇冠三軍威震大漠
——清代蒙古族愛國名將策凌的故事
維護祖國統一的三朝武臣
——清代愛國名將岳鍾琪的故事

② 歷史上有那些英雄人物及故事

抗倭名將——戚繼光
戚繼光(1528--1587)明朝抗倭名將,軍事家,民族英雄。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出身將門。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17歲襲父職為登州衛指揮僉事。三十四年(1555年)調浙江都司僉事,次年升參將,鎮守寧波、紹興、台州3府。9月,倭寇800人進掠龍山所,戚繼光等即率10倍於敵的明軍前往阻擊。倭寇分3路沖殺,1萬多明軍竟不堪一擊,陣漸大亂,紛紛潰退。戚繼光看到形勢危急,縱身跳上一塊高石,連發3箭,3個倭寇頭目應聲而倒,倭寇群龍無首,倉皇退逃。三十八年(1559年)台州倭亂頻繁,百姓深受其害。數千名倭寇包圍桃渚千戶所,戚繼光從寧波率兵連夜馳援台州,解桃渚之圍,殲入侵海門倭寇。接著,親去金華、義烏等地招募精壯農民和礦工3000餘人,以岳家軍為榜樣進行編練,終成聞名天下的戚家軍。戚繼光針對南方的地形和倭寇作戰特點,創造了長短兵器配合,因敵因地變換隊形、攻防兼宜的「鴛鴦陣」,使用飛刀、飛槍、飛箭的火箭等,屢次打敗倭寇。三十九年(1560年)春,改任台(州)、金(華)、嚴(州)參將,駐守台州。在沿海造烽堠,修城牆,訓練守軍。四十年(1561年),數千名倭寇在台州登陸。戚繼光率軍出擊,在寧海健跳(今屬三門),臨海花街、上峰嶺、白水洋和太平(今溫嶺)新河、長沙等地,連續9次挫敗倭寇的進犯,救出數千名被擄難民。史稱台州大捷,亦稱台州九戰九捷。次年夏援閩,搗破倭寇在橫嶼的老巢,並乘勝破牛田、興化的倭寇,連克60餘營。四十二年(1565年)與俞大猷剿平廣東倭寇,解除東南倭患。後戚繼光在薊州鎮守16年,邊備修飭,外敵不敢輕易進犯。因受排擠,於明萬曆十一年(1583年)調廣東戍守。後遭誣陷,奪職回鄉。戚繼光對練兵、治械、陣圖等都有創見,他的優秀軍事理論著作《紀效新書》、《練兵實紀》、《止止堂集》,倍受兵家重視。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