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發布時間: 2020-11-18 03:01:38

『壹』 讀後感:《讀科學家的故事有感》400字以上,急急急,不要重復的,快快!!!!!!

我閱讀了《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它使我深受感動。

這本書主要寫了科學家們在成長期間的故事,主要介紹了牛頓、愛恩斯坦、達爾文、扁鵲等。他們從小就熱愛讀書,所以才會有如此大的成就,而且這些科學家中很多都是在貧窮的情況下長大的,但成績都是名列前茅。由此,我想到了自己,我在這么好的環境下學習,卻不如他們,真是自嘆不如啊!

在這些人中,讓我感觸最深的要算牛頓,牛頓是17世紀一位偉大的科學家,是近代科學的象徵。他的萬有引力定律,力學三定律,以及他對光學、數學及化學的研究,為兩個多世紀以來的科學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從書中了解了許多牛頓為世界的科技發展作出貢獻的例子,也知道了牛頓的為人。剛開始,我非常吃驚,我吃驚牛頓對既有動手能力又有創造能力的科學家胡克的打擊報復。我不敢相信,牛頓這個天才科學家,也是我崇拜的科學家,居然也有那麼大的缺點,真是不可思議!媽媽說過:「一個人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人總會有優點和缺點,只要發揚自己的優點,改正自己的缺點,他還是會成功的。」

當我讀到牛頓小時候的故事時,我差點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小時候居然是個差生,後來通過他的發憤努力,奮起直追,他才成為了班上成績數一數二的好學生,最後終於當上了赫赫有名的大科學家。看來不管什麼人,只要努力,只要刻苦學習,認真做好每一件事,就能成為一個成功者。

其實 ,每一個科學家的成功都是付出辛勤的汗水後而得來的,因此,我們要學習他們的拼搏精神。現在,我才真正明白了愛迪生的那句話: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的真正含義。所以我們應該珍惜美好的童年,努力學習,刻苦鑽研,長大後不求做一個名人,但求做一個對國家有用的人才。

『貳』 地質科學家的小故事讀後感1000字

不久前,我買了一本《科學家故事100個》。這本書讓我著迷,讀完後,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
這本書講了許多科學家的故事,如:哥倫布;哥白尼;李時珍;牛頓;哈雷……這些故事告訴你,科學家是多麼勤奮,手不釋卷;科學家是多麼勇敢,知難而進;科學家是多麼好學;孜孜不倦;科學家是多麼謙遜,永不滿足;科學家是多麼堅定,捍衛真理;科學家是多麼珍惜每一分,每一秒,惜時如金……他們是優秀的人,他們的一切全部是靠自己打拚出來的。
讀完這本書,正如愛迪生所說的一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是啊,人不可能一生下來就是一個神童,必須通過後天的努力,靠著那顆不斷進取的心和永不言敗的精神才能成功。科學家是勤奮的;好學的;堅定的;勇敢的;惜時如金的…….
讀完這本書,我受益匪淺,懂得了許多道理,我將在書中健康快樂成長。

『叄』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怎麼寫200字

今天下午,我坐在沙發上看起了《科學家的故事》。當看到愛迪生在孵小雞的故事時,我不禁笑出聲來。當看到了愛迪生的一項項發明成功時,心裡特別高興。
雖然愛迪生只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很熱愛科學,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每一次實驗,愛迪生都是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很多次都失敗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才獲得了成功。
如果不勤奮,愛迪生怎麼可能有這么大的成功呢?寫到這里,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可惜我沒有靈感,所以我只能花百分之百的汗水來取得成功。」
相關問題全部
求200字科學家故事讀後感
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於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並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後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19 瀏覽1744
科學家的閱讀體會200字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作者: 作文庫管理員 發布時間:2010年09月23日 這本書…我已經讀了很久,一本記錄這個個科學家的故事的書,那本書並沒粘多少灰塵,我將它放在最上面,經常閱讀,在那一刻,我的心才能平靜下來, 今年是2010年了,記得我最後一次翻開時,正是2010的2月,我又一次摳響了通往科學的大門,我的心也隨之平靜下來。 翻開第一頁,很普通,是一面目錄,上面寫了即將為我們講故事的名人名字,而研究鐳的居里夫人卻給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鐳,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可以救治病人,但在研究的過程中,是極具危險的,而居里夫人卻為了人民的安康開始研究鐳,在研究過程中,居里夫人沒有一絲失望,居里夫人幾乎把所有時間放在了研究上,雖然居里夫人並沒有像牛頓那樣不吃飯,但努力了過後的結果是好的,居里夫人研製出了鐳,給社會帶來了便利,但這位在科學上堅持不懈的女強人卻永遠的離開了,頑強拼搏不正是這篇故事所告訴我們的嗎? 不管是誰,只要有一顆真誠對待的心,我就會相信,我們也可以為社會作出偉大的貢獻!
17 瀏覽285 2017-11-22
科學家的故事愛迪生200字
1、初嘗試驗 在愛迪生小的時候,他經常到鄰居繆爾·溫切斯特的家的碾坊玩。一天,他在溫切斯特家的碾坊看見溫切斯特正在用一個氣球做一種飛行裝置試驗,這個試驗使愛迪生入了迷,他想,要是人的肚子里充滿了氣,一定會升上天。 幾天後,愛迪生把幾種化學原料配在一起,拿給父親的幫工邁克爾·奧茨吃,

『肆』 讀《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讀《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讀《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三年級二班 楊雨墨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是我寒假期間讀的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寫了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後,覺得他們真是很偉大,很厲害,讀《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真不愧是「發明大王」,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1847年,愛迪生降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有強的好奇心,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幹嘛呀?」媽媽說:「哦,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裡人急得四處尋找,終於在雞窩里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雞蛋孵小雞呢!父母看了以後,哭笑不得,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只好把他拉出來,又是給他洗臉,又是給他洗衣服。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什麼母雞能孵小雞,我就不能呢?」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愛迪生為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鑽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讀後感《讀《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製成功了。愛迪生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雖然愛迪生只讀過三個月的書,但他很熱愛科學,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 每一次實驗,愛迪生都是沒日沒夜的工作,雖然很多次都失敗了,但是他都不曾打退堂鼓。經過了多少個不眠之夜,他才獲得了成功。愛迪生在科學技術中最重大的貢獻是發明了留聲機和白熾電燈。愛迪生一生勤奮好學,善於思考,努力工作,在75歲的時候,還每天准時到實驗室簽到上班,他在幾十年間幾乎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愛迪生為了搞實驗,往往連續幾天不出實驗室,不睡覺。實在累得不行了,就用書當枕頭在實驗桌上打個盹。有一天,他的朋友開他玩笑說:「怪不得愛迪生懂得那麼多得發明,原來他連睡覺都在吸收書里的營養。」晚間在書房讀3至5小時書,若用平常人一生的活動時間來計算,他的生命已經成倍的延長了。因此,愛迪生在79歲生日的那天,他驕傲地對人們說,我已經是135歲的人了。如果不勤奮,愛迪生怎麼可能有這么大的成功呢?,我不禁想起他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通過愛迪生的故事,我知道了偉大的科學家們是付出了辛勤的汗水,並通過自己的努力得到了回報,發明了造福人類的東西。我們現在有非常好的學習環境,有非
常好的老師教我們學習知識,所以,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學好本領,長大為國家做出貢獻。

〔讀《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隨文贈言:【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農夫不會剝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長成種粒;單身漢不會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會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伍』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丟棄錯誤

每個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即使是最偉大的人也會有犯錯誤的時候,重要的是及時地改正錯誤,丟棄錯誤。只有丟棄錯誤,才能走上一天通往成功大門的路。
據說愛因斯坦來到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第一天,管理人員問他需要什麼用具,他回答說:「我看,一張桌子或檯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鋼筆就行了。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管理人員奇怪地問:「為什麼要大的?」愛因斯坦答道:「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這個世界從來都是這樣,每個平凡或偉大的人都會犯錯誤,只有像愛因斯坦那樣的人,不斷的丟棄錯誤,才能看到一條向上的路。
正所謂「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我們不也是一樣嘛!
當我們選擇用學習時間來看電視,玩電腦時,我們便犯下了一個錯誤。但是只要下次不再犯同樣的錯誤,我們就還是好學生;當我們以生病為借口不出去上間操時,我們便又犯下了一個錯誤。但是只要我們不再逃避做間操,我們就還會受到老師的好評;當我們在小測驗中遇到了難題便選擇抄襲時,我們又犯下了一個錯誤。但是只要停止這個手段,用心去思考這道題,我們便還是清白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如果我們可以做到這樣,每天反省自己,及時地發現並丟棄錯誤,總有一天我們會看到一條向上的路。
尤其是身心尚未成熟,世界觀還沒有定位的我們,更需要及時地發現並改正錯誤,丟棄錯誤,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完善自己,使自己變得更優秀!

『陸』 讀了一個科學家的故事的讀後感.

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一位偉大的女科學家,她曾獲得過數次諾貝爾獎,得到很多國家高級學術機構頒發的獎章。她刻苦鑽研,永不滿足,經過無數次試驗,發現了放射元素鐳。鐳,是她一生中轟動世界的發現。
雖然我不懂元素是什麼,什麼叫放射性,但通過閱讀這本書,卻使我感到了它的份量。為了從9000千克瀝青、鈾礦渣中提煉出鐳,居里夫人要將礦渣一鍋一鍋地煮沸、一刻不停地攪拌;一瓶瓶地倒進倒出、一丁點一丁點地結晶。她每天穿著沾滿灰塵和酸液染漬的工作服,站在大鍋旁,煙熏火燎,眼睛流淚,喉嚨刺癢……就這樣,她整整奮鬥了45個月,1300多天,這是多麼繁重的勞動,需要何等堅韌不拔的毅力啊!她既是世界聞名的學者,又是名副其實的工人,還是家庭主婦、孩子的母親!
居里夫人辛勤地開墾了一片未曾開發的園地,最後終於取得了近代科學史上重要的成就之一——發現放射性元素鐳。為人類做出了重大貢獻,立下了不朽的功勛!
我是多麼渴望像居城夫人那樣,在知識的海洋中遨遊,到科學的世界裡去探索,去揭開自然界中一個又一個秘密。而今,同居里夫人對照,我真感到慚愧,平時我做事沒有恆心,每當做數學題時,一旦碰到難一些的題目,就不願多動腦筋,一次做不出來,就渴望家長幫助,希望他們能幫我完成……
讀了《居里夫人》這本書,使我悟出了一個道理:要取得好成績,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輕而易舉的,必須付出艱苦的勞動。古語說的好:「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因此,從平時開始,就要要求自己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能獨立思考,認真鑽研,不怕困難。今後我一定要學習居里夫人的頑強進取精神,刻苦學習,勇於實踐,努力攀登科學高峰。希望自己長大了做一個像居里夫人那樣的科學院家,為祖國的繁榮富強,為祖國的科學事業奮斗終身!

『柒』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四年級

《科學家的故事》這本書是我寒假期間讀的我最喜歡的一本書,書中寫了達爾文、牛頓、愛迪生等一些科學家的故事,讀完之後,覺得他們真是很偉大,很厲害。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麼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於當時的人們是多麼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真不愧是「發明大王」,我們都應該向他學習。
1847年,愛迪生降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有強的好奇心,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幹嘛呀?」媽媽說:「哦,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裡人急得四處尋找,終於在雞窩里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雞蛋孵小雞呢!父母看了以後,哭笑不得,告訴他,人是孵不出小雞來的。只好把他拉出來,又是給他洗臉,又是給他洗衣服。在回家的路上,他還迷惑不解地問,「為

『捌』 科學巨人的故事一一瓦特讀後感

科學家瓦特的故事讀後感
今天,我讀了《科學家瓦特的故事》。這本書告訴我們瓦特是英國著名的科學家。小時候的他喜歡把玩具拆了又重新裝起來,他還很好學。有一次,瓦特在廚房看奶奶做飯,他發現正在沸騰的水讓壺蓋一會兒揭開,一會兒又蓋上。經過幾天的仔細觀察和認真思考,他終於明白了:原來是水蒸氣推動壺蓋跳動。利用這個原理,他發明了蒸汽機,為人類做出了貢獻。
這個故事讓我懂得了要成為一名科學家,首先要勤奮好學,還要善於觀察,用心思考。它給我的啟迪是: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我們要充分地利用這兩件寶,更好地造福於人類。

『玖』 科學家講的故事讀後感40o字

提到科學家,大家一定對他們充滿了崇敬,肯定也想迫不及待地去看一看他們的故事。現在,我們穿越時空,去葉先生的書里去轉轉。
這本書並不是看一天也看不懂的「天書」,也沒有寫滿N個高深難懂的方程式,而是兒童喜愛看的一本通俗易懂、充滿道理的圖書。我剛拿到書,便像海綿一樣如飢似渴地讀了起來。在這本書中,講述了一個個科學家成名的原因:「勤奮。」他們用了常人幾倍的時間來探索未知,就憑這點,上帝也會給他們機會,正如愛因斯坦說的:成功等於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科學家們就是用自己的汗水去澆灌成功的果實。有了勤奮,還需要好奇,面對一樣奇怪的東西,不能循規蹈矩地想,要去發現其中不一樣的東西。
在這本書里,介紹了日心說的創立人哥白尼、發明大王愛迪生、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鐵路工程專家詹天佑、自學成才的數學專家華羅庚、鐳的母親居里夫人……而我最喜歡居里夫人的故事。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寫出了一本1000多頁的科學著作《放射性通論》,還兩次獲得諾貝爾獎和其他各國科學獎章16枚,她是法國科學院第一位女院士,她發現了鐳,無私捐獻給了社會。

『拾』 科學家的故事讀後感

建議你讀《自伽利略之後》,我讀過受益匪淺!
一直以來,流傳著「伽利略與教會對抗」的傳說,一向被援引為基督教長期與科學對立的首要例證,這種情況一直至19世紀末才達到頂點。科學和基督教的基本關系,被描述成一種敵對和無可避免的沖突。然而,這些描述忽略了一個事實,這種敵對的態度是源自18世紀和19世紀哲學的發展,而並非出自那幾位偉大科學先驅的見解。
基督教是現代科學的重要夥伴而非敵人。
首先,科學是在基督教一神論為主導的哲學思想文化中發展起來的,這是一個歷史事實。聖經啟示中的上帝,在個性上是一致的,在創造活動上則是有條不紊的。那麼,一切事實存在都有其固有的規律這個觀念,也是可以理解和可以預言的,而這些都成為任何理性或科學活動的基礎。
第二,自然界具有偶然性這樣一個重要概念,乃是具有基督教根源的。存在於規律性中的整個宇宙,都是上帝所創造的,也是上帝所維持的——這個信念在牛頓思想中占重要地位,在他的著作中表述得明確而有力。根據聖經創世的教義,偶然的可理解性這一概念成為經驗科學的根基。換句話說,要理解自然界,不能靠那些固有的、不解自明的原則,而必須靠科學的觀察和實驗。萬物本身並不是透過我們的想像而存在;宇宙之存在,是上帝自由獨立創造的結果。它正是上帝所創造的那樣,有一個偶然的、結構開放的規律,已經超過我們有限的定理和方程式所能掌握和界定的范圍。宇宙因此而有意想不到的迂迴曲折。
科學是永遠前進又永無止境的。科學知識那怕只是關乎現實微小的一部分,也永不是完全和徹底的。不過,盡管科學家知道的只是某部分,但通過他們在宇宙中的持續漫遊,總可在「真理」里贏取某些領悟。我們研究過的幾位科學家就深信,他們的理論絕非為迎合數據而臆造的數學構想,而是對物質世界的真實描寫,正像上帝所創造的那樣。
四位科學革命的先驅者即伽利略,哥白尼,開普勒,牛頓全是基督徒,其他許多的科學家如培根、玻義耳、帕斯卡、雷也都是基督徒。他們絕不以為他們的科學研究及其結果會跟他們的基督教信仰相抵觸,相反地,他們把探索自然一事看作是一個神聖的職責和殊榮。
最後,宗教改革對新科學做出了難以估計的貢獻,這一點與人民一般的觀念相反。歐洲大陸的改革家在神學的背景下對科學持守一個正面的觀點。加爾文寫道:「如果我們把上帝的靈看作是真理的唯一根源,我們便不可背棄真理,在任何情形下藐視它,否則,我們便使上帝的靈蒙羞了。」他又說:「天文學不僅有趣,且非常有用;無可否認,這門藝術揭示了上帝的驚人智慧。」不過,加爾文和路德都注意到,過分致力於科學,會將人們的注意從上帝移開,並給人們一種錯覺,認為自然界的進程並不受上帝的掌管。
17世紀的英國卻完全是另一番景象。與歷史學家常常假定的那種沖突不同,科學和宗教雙方都從肯定的方面互相影響。新派教徒漸漸接受新科學的看法,認為新科學是支持傳統基督教哲學的,因為當時的科學家們正在清除對自然界有物質傾向的力學觀點。清教徒在確立牛頓科學的活動中成為主導,並在許多大學中滲透。甚至在牛頓以前,哥白尼學說就廣被處於新舊英格蘭的清教徒思想家所接受。及至17世紀末,他們在皇家學院中佔了大多數。後來第一次工業革命在英國率先開始,也使英國成為19世紀最強盛的國家。
基督教神學和科學是密不可分的,從新教徒乘五月花號到達美洲開始,從1776年以基督教新教思想為基礎制定了《獨立宣言》並建立美國以來,經歷了不到200年,美國就成為最強大和科技最發達的國家,這也成為基督教促進科學發展的見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