嗟來之食的故事
嗟來之食
[讀音][jiē lái zhī shí]
[解釋]《禮記·檀弓下》記載,春秋時齊國發生飢荒,有人在路上施捨食物,輕蔑地對一個飢餓的人說:「嗟!來食!」 飢餓的人聽了很生氣,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到了這個地步。」 終於不食而死。後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出處]《禮記·檀弓下》:「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近義]盜泉之水殘羹冷炙嗟來之食
詞性:貶義詞
2. 嗟來之食的意思,寓意,啟示!
1、 嗟來之食的意思: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2、寓言寓意:這個故事寫了一個寧可餓死也不肯接受「嗟來之食」的有骨氣的窮人,寓示人都是有骨氣的,不能因為一點食物就對別人低聲下氣的。
3、啟示:人格尊嚴比生命還重要,要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絕不能做出辱沒骨氣和志氣的事情。
在人的精神和肉體之間,在精神追求和物質追求之間,在人的尊嚴和卑躬屈膝之間,前者高於、重於後者。在二者不能兩全的情況下,寧可舍棄後者,犧牲後者,不使自己成為行屍走肉,衣冠禽獸。人之所以為人,而非行屍走肉,區別大概正在這里。
出處:西漢戴聖的《禮記·檀弓下》
原文: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翻譯:春秋時期,齊國發生嚴重的飢荒,貴族錢敖想發點善心,他在大路上擺上食物,准備施捨給飢餓的人群。
有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用衣袖遮住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吆喝道:「喂!來吃吧!」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仍然可以去吃。」
(2)嗟來之食的故事擴展閱讀:
漢朝學者戴德將漢初劉向收集的130篇綜合簡化,一共得85篇,被稱為《大戴禮記》,後來其侄戴聖又將「大戴禮記」簡化刪除,得46篇,再加上《月令》、《明堂位》和《樂記》,一共49篇,被稱為《小戴禮記》。
「大戴禮記」至隋、唐時期已散逸大半,現僅留傳39篇,而「小戴禮記」則成為當代通行的《禮記》。
《禮記》是先秦儒家學術論文匯編,非一人一時所著。它包涵了從孔子直到孟、荀各家各派的論著,其中皆為孔子七十子後學所記,內容相當龐雜。
大多寫就於春秋戰國時代,文中反映的基本內容多系先秦古制,其中錄有一些孔子言論或其弟子對孔子思想真諦的發揮,即使有個別篇章是秦漢儒生所撰,但其基本內容也都是對先秦古制的追記,書中包涵的古代禮制和當時社會生活情景的內容。
另外從治國方略,至家庭准則,在《禮記》中都有專門篇章論述。這些篇章處處體現出宗法制的原則和精神。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不食嗟來之食
3. 士可殺不可辱和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
1、士可殺不可辱的例子:
文天祥英勇就義
文天祥是南宋的一位民族英雄。他本來是個文官,可為了反對侵略,保衛國家,他勇敢地走上了戰場。那時候,元朝派出大軍,要消滅南宋,文天祥聽到消息,拿出自己的家產,召募起3萬壯士,組成義軍,抗元救國。
有人說:「元軍人那麼多,你這么點人怎麼抵擋?不是虎羊相拚嗎?」文天祥說:「國家有難而無人解救,是我最心疼的事。我力量雖然單薄,也要為國盡力呀!」
後來,南宋統治者投降了元軍,文天祥仍然堅持抗戰。他對大家說:「救國如救父母。父母有病,即使難以醫治,兒子還是要全力搶救啊!」
不久,他兵敗被俘,堅決不肯投降,最終慷慨就義。
2、不食嗟來之食的例子:
朱自清不領美國救濟糧
由於長期的困苦生活和工作勞累,朱自清先生患了嚴重的胃病。1948年初,人民解放戰爭進入最後階段的時候,他的病情也加重了,然而他顧不得療養,倒是更加忘我地投入到斗爭中去。此時的朱自清先生,已經重病纏身而且無錢醫治。
但他毫不猶豫地在寫著「為表示中國人民的尊嚴和氣節,我們斷然拒絕美國具有收買靈魂性質的一切施捨物資,無論是購買的或給予的……」的宣言上簽署了自己的名字,之後立即讓孩子把麵粉配給證退了回去。
8月上旬,朱自清先生病情惡化,入院治療無效,不幸於12日逝世,終年僅50歲。臨終前,朱自清先生以微弱的聲音諄諄叮囑家人:「有件事要記住:我是在拒絕美援麵粉的文件上簽過名的,我們家以後不買國民黨配給的美國麵粉!」
(3)嗟來之食的故事擴展閱讀:
1、文天祥的歷史影響
以文天祥代表的「以天下為己任」的士的形象,被後世的歷代政權廣為褒揚,樹立為士大夫的楷模;文天祥捨生取義的選擇成為社會普遍認同的浩然正氣,逐漸成為以士人為主流的全民自覺參照和遵守的人生價值標准。
他的勇敢精神融入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中華民族的優秀兒女在外來侵略面前勇敢斗爭,堅決抵抗。
2、朱自清的文學成就
朱自清在散文史上的貢獻是多方面的。他是新文學初期繼冰心之後又一位突出的小品文作家,以他「美文」創作的實績,打破了復古派認為白話不能作「美文」的迷信,他在古典文學的礎石之上和五四中西文化交流的背景之下。
創造了具有中國民族特性的散文體制與風格;尤其是他具有極高藝術成就的散文作品,為白話美文提供了典範,為培養文學青年和繁榮散文創作提供了寶貴的藝術經驗。
4. 嗟來之食的成語故事
《嗟來之食》是一則成語故事,說的是一位有志氣的災民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糧食而餓死的故事.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大飢荒,到處都是逃荒要飯的人.富人黔敖好心賑濟災民,在路邊擺設了食物.有一個人餓得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黔敖大聲沖他吆喝說:「喂!吃吧!」沒想到那人卻瞪視著黔敖,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後來,雖然黔敖賠了禮道了歉,可那人直至餓死也沒有吃黔敖施捨的飯食.有學問的曾子認為這個災民太固執了.他說:如果別人不客氣地招呼你,你可以走開,但當別人已經道歉時,就應該吃了.
5. 《不食嗟來之食》出自《禮記.檀弓》,《不食嗟來之食》究竟講了個什麼故事
齊國大飢荒。有個人叫黔敖,他煮了一大鍋粥,擺在大路邊上,救濟挨餓的人。有一個人餓得有氣沒力,跌跌撞撞地從大路那頭走過來。黔敖看見了就大聲吆喝說:「嗨,到這兒來!我讓你吃個飽!」
那個人抬起頭來,瞪著眼睛對黔敖說:「你吆喝什麼!我就不吃那些吆喝別人的人的東西,所以餓成這樣了!我才不吃你的東西哪!」黔敖才覺得自己的態度不好,趕忙道歉。可是那個人怎麼說也不肯吃,終於餓死了。
(5)嗟來之食的故事擴展閱讀:
「嗟來之食」出資《禮記·檀弓下》。比喻用惡劣的恩賜態度給別人的東西。有人很有骨氣,拒絕接受帶有侮辱性的什麼「恩惠」,可以說他「不食嗟來之食」。「嗟」是吆喝的聲音,「來」是很不禮貌地呼喚別人過來。
原文:
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
有餓者,蒙袂輯屨,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揚其目而視之,曰:「予惟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曾子聞之,曰:「微與!其嗟也,可去,其謝也,可食。」
啟示
不食嗟來之食是說為了表示做人的骨氣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餓死。
貧窮並不可怕,但心不能窮。如果心窮了,那就真窮了。
選文中的「餓者」不吃「嗟來之食」,表現的就是他做人應有的骨氣、志氣,這是我們應該學習和發揚的一種精神。
6. 嗟來之食故事 啟示
嗟來之食這個故事,啟示我們:人格尊嚴比生命還重要,要做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人。絕不低三下四地接受別人的施捨,哪怕是犧牲自己的利益甚至生命,也絕不能做出辱沒骨氣和志氣的事情。
齊國發生了嚴重的飢荒。黔敖做好飯湯等食物擺在大路邊,等待把食物給飢餓的人來吃。有一個飢腸轆轆的人用衣袖遮住臉,拖著鞋子,昏昏沉沉地走了過來,黔敖左手端著食物,右手端著湯,對他吆喝道:「喂!來吃吧!」
那人瞪大他的眼睛盯著黔敖,說:「我就是因為不吃侮辱我的尊嚴的食物,才餓成這個樣子的。」黔敖追上前去向他道歉,他仍然不吃,最終餓死了。曾子聽到這件事後說:「恐怕不用這樣吧!黔敖無禮呼喚時,當然可以拒絕,但他道歉之後,還是可以去吃。」
(6)嗟來之食的故事擴展閱讀
嗟來之食
【解釋】: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出自】:《禮記·檀弓下》:「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
【譯文】:我就因為不吃侮辱性的施捨的東西,才到了這樣的地步。
【語法】:偏正式;作主語、賓語、定語;含貶義,指帶有侮辱性的施捨
近義詞:殘羹冷炙
【解釋】:指吃剩的飯菜。也比喻別人施捨的東西。
【出自】:唐·杜甫《奉贈韋左丞丈》:「殘杯與冷炙,到處潛悲辛。」
【譯文】:成年累月就在權貴們的殘杯冷炙中討生活。
【語法】:聯合式;作賓語;含貶義,形容吃剩的食物
【近義詞】嗟來之食、殘羹剩飯、殘茶剩飯、殘羹剩汁、殘杯冷炙、余腥殘穢
【反義詞】水陸俱陳、山珍海味
7. 典故,【嗟來之食】講述的故事
題名:
嗟來之食
所屬朝代:
春秋戰國時代
拼音:
jiē
lá
zhī
shí
出處
這個成語來源於《禮記·檀弓》:齊大飢。黔敖為食於路,以待餓者而食之。有餓者蒙袂輯屢,貿貿然來。黔敖左奉食,右執飲,曰:"嗟!來食!"(餓者)揚其目而視之,曰:"予唯不食嗟來之食,以至於斯也。"從而謝焉,終不食而死。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
春秋戰國時期,有一年,齊國發生了一次嚴重的飢荒,一大批窮人由於缺糧少食,而被活活地餓死。
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貴族奴隸主在大路旁擺上一些食物,等著餓肚子的窮人經過,施捨給他們。
一天,一個餓得不成樣子的人用袖子遮著臉,拖著一雙破鞋子,搖搖晃晃地走過,黔敖看到後,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湯,傲慢地吆喝道:「喂!來吃吧!」那個餓漢抬起頭輕蔑地瞪了他一眼,說道:「我就是因為不吃這種『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
黔敖也覺得自己做得有點過分,便向餓漢賠禮道歉,但那餓漢最終還是不肯吃而餓死於路旁。
8. 嗟來之食的故事
《嗟來之食》是一則成語故事,說的是一位有志氣的災民因為不吃別人施捨的糧食而餓內死的故事。容
故事是這樣的:話說有一年,齊國出現了大飢荒,到處都是逃荒要飯的人。富人黔敖好心賑濟災民,在路邊擺設了食物。有一個人餓得搖搖晃晃地走了過來,黔敖大聲沖他吆喝說:「喂!吃吧!」沒想到那人卻瞪視著黔敖,說:「我就是不吃嗟來之食才餓成這個樣子的。」後來,雖然黔敖賠了禮道了歉,可那人直至餓死也沒有吃黔敖施捨的飯食。有學問的曾子認為這個災民太固執了。他說:如果別人不客氣地招呼你,你可以走開,但當別人已經道歉時,就應該吃了.
求採納
9. 說君子不食嗟來之食,嗟來之食背後究竟是怎樣的一個故事
故事:嗟來之食
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互相征戰,老百姓不得太平,如果再加上天災,老百姓就沒法活了。這一年,齊國大旱,一連3個月沒下雨,田地乾裂,莊稼全死了,窮人吃完了樹葉吃樹皮,吃完了草苗吃草根,眼看著一個個都要被餓死了。可是富人家裡的糧倉堆得滿滿的,他們照舊吃香的喝辣的。
有一個富人名叫黔敖,看著窮人一個個餓得東倒西歪,他反而幸災樂禍。他想拿出點糧食給災民們吃,但又擺出一副救世主的架子,他把做好的窩窩頭擺在路邊,施捨給過往的飢民們。每當過來一個飢民,黔敖便丟過去一個饅頭,並且傲慢地叫著:「叫花子,給你吃吧!」有時候,過來一群人,黔敖便丟出去好幾個饅頭讓飢民們互相爭搶,黔敖在一旁嘲笑地看著他們,十分開心,覺得自己真是大恩大德的活菩薩。
這時,有一個瘦骨嶙峋的飢民走過來,只見他滿頭亂蓬蓬的頭發,衣衫襤褸,將一雙破爛不堪的鞋子用草繩綁在腳上,他一邊用破舊的衣袖遮住面孔,一邊搖搖晃晃地邁著步,由於幾天沒吃東西了,他已經支撐不住自己的身體,走起路來有些東倒西歪了。
黔敖看見這個飢民的模樣,便特意拿了兩個饅頭,還盛了一碗湯,對著這個飢民大聲吆喝著:「喂,過來吃!」飢民像沒聽見似的,沒有理他。黔傲又叫道:「嗟(jie),聽到沒有?給你吃的!」只見那飢民突然精神振作起來,瞪大雙眼看著黔敖說:「收起你的東西吧,我寧願餓死也不願吃這樣的嗟來之食!」
黔敖萬萬沒料到,餓得這樣搖搖晃晃的飢民竟還保持著自己的人格尊嚴,頓時滿面羞慚,一時說不出話來。
本來,救濟、幫助別人就應該真心實意而不要以救世主自居。對於善意的幫助是可以接受的;但是,面對「嗟來之食」,倒是那位有骨氣的飢民的精神,值得我們贊揚。
解釋
"嗟來之食"這則成語的意思是指帶有侮辱性的或不懷好意的施捨。嗟:不禮貌的招呼聲,相當於現在的"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