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蹄鐵的故事
A. 要馬蹄鐵的故事。(耶穌的那個除外!!!)
一顆馬蹄釘和一隻門閂的故事
"失了一顆鐵釘,
丟了一隻馬蹄鐵;
丟了一隻馬蹄鐵,
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
損了一位國王;
損了一位國王,
輸了一場戰爭;
輸了一場戰爭,
亡了一個帝國。"
這是個著名的英國民謠,其中提到的故事在歷史上曾真實地發生過。
那是在1485年,英國國王理查三世要面臨一場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戰斗開始之前,國王讓馬夫去備好自己最喜愛的戰馬。馬夫立即找到鐵匠,吩咐他快點給馬掌釘上馬蹄鐵。鐵匠先釘了三個馬掌,在釘第四個時發現還缺了一個釘子,馬掌當然不牢固。馬夫將這個情況報告給國王,眼看戰斗即將開始,國王根本就來不得及在意這第四個馬蹄鐵,就匆匆趕回戰場了。
戰場上,國王騎著馬領著他的士兵沖鋒陷陣,左突右奔,英勇殺敵。突然間,一隻馬蹄鐵脫落了,戰馬仰身跌翻在地,國王也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沒等他再次抓住韁繩,那匹驚恐的畜牲就跳起來逃走了。一見國王倒下,士兵們就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整支軍隊在一瞬間土崩瓦解、一敗塗地。敵軍趁機反擊,並在戰斗中俘虜了國王。國王此時才意識到那顆釘子的重要性,在被俘那一刻痛苦地喊道:"釘子,馬蹄釘,我的國家就傾覆在這顆馬蹄釘上!"這場戰役就是波斯沃斯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理查三世失掉了整個英國。
敷衍了事、馬馬虎虎,是許多不注重細節的人共同的寫照。這種輕率的態度不知道扼殺了多少人,毀滅了多少財富,傾覆了多少船隻,燒毀了多少房屋……還有千千萬萬個本來對人類極有益處的計劃和方案。它是一種推卸責任,是一種失敗的人生態度,意味著一間事情還未開始就已經結束,遑論什麼輝煌的前景和成功。一定要謹記:我們所制定的目標是最有希望的,最具操作性的,而不是什麼介面拼湊起來的。一旦有人採信了這種"湊合"的計劃,就免不了受制於人,迎接他的除了無奈就是失敗。對於抱持著這樣心態的人,我們只能棄之不用。
流傳在法國民間的一個故事也恰恰說明了這一點。在法國鄉間的一個農場里,喂養著許多家禽和牛羊。這里的一切都很平靜,但有一天卻變得熱鬧非常。原來,關著牛羊和家畜的大門與門閂不大配套,門閂太細,經常會從門上脫落下來。並且,每次開門關門時,人們總是很費勁,很多雞鴨趁機會從圈裡跑出去,十分惱人。其實,解決這個小問題非常簡單,只需花上一兩便士、幾分鍾的時間就可以輕松搞定。
For the want of a nail the shoe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shoe the horse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horse the rider was lost.
Forthe want of a rider the battle was lost.
For the want of a battle the kingdom was lost.
And all for the want of a horse shoe nail.
據說有一次,古時的英王理查三世要和公爵亨利決一死戰,這次戰斗的結果決定誰來統治英國。 戰斗的前一天晚上,理查三世派了一個馬夫,讓他為自己挑選一匹最好的戰馬。馬夫千挑萬選物色了一匹最好的戰馬,他立刻把馬送到鐵匠那裡,鄭重地對鐵匠說:「趕快給它釘掌吧,偉大的國王要騎著它打仗呢。」 「這恐怕得等等了。」鐵匠說,「前幾天,我給國王的大批軍隊的戰馬都釘了掌,現在用光了釘掌的鐵片,等我找一塊鐵片來。」
「快點吧,我等不及了,明天早上是陛下和敵人一決高下的日子。」馬夫急不可耐地說道。 鐵匠連忙地從一條鐵皮上鈕下鈕幾截,弄下來後,一一把它們砸平,整成馬蹄的形狀,再用了幾截做了幾個釘子,然後固定在馬蹄上。開始釘釘子,將要完成釘掌工作時,鐵匠發現再也沒有釘子釘最後一個釘孔了。鐵匠准備做最後一個鐵釘時,馬夫一再摧促,他只好把馬牽給了馬夫。
第二天一大早,理查三世和亨利的軍隊開始交鋒了,理查國王勇敢地沖在兩軍陣中,沖鋒陷陣,指揮士兵應戰敵人。在另一個方向,理查看到自己的一小股軍隊邊打邊退卻了,相應地,如果後面的士兵看到他們這樣,也會像他們一樣退卻的,所以,理查一拍馬屁股,箭一般地沖上那個退兵的缺口,以便指揮士兵卷土重來。) 但戰馬後蹄著地三四次後,那隻卻釘子的馬蹄掌掉了下來,當馬蹄再次落地的時候,一陣疼痛向戰馬襲來,戰馬承受不住立即跌翻在地,理查也被甩落馬下。國王沒有抓住受驚的戰馬韁繩,只好眼睜睜地看著他的軍隊紛紛向後退去,而亨利的軍隊立刻上來包圍了理查。理查絕望地喊到:「一匹馬,我的國家滅亡就因為這一匹戰馬。」 其實,不知道根本原因的理查有那裡知道只是由於一隻沒有釘的馬掌而導致失去了一個國家。所以,關注細節是一個必不可少的素質,越是自己認為微不足道的小細節往往蘊藏著失敗的種子,特別是那些細小關鍵的因素,看起來似乎無足輕重,但往往決定著事情的走向,決定著事情的成敗。
B. 一個馬掌釘的故事讓我們懂得了什麼
理查三世和亨利准備決一死戰,這場戰斗將決定誰來統治英國。戰斗開始前的一天早上,理查派一個馬夫備好自己最喜歡的戰馬。
「快點給它釘掌,」馬夫對鐵匠說,「國王希望騎著它打頭陣。」
「你得等等,」鐵匠回答,「前幾天給所有的戰馬都釘了掌,鐵片沒有了。」
「我等不及了。」馬夫不耐煩地叫道。
鐵匠埋頭幹活,從一根鐵條上弄下四個馬掌,把它們砸平、整形,固定在馬蹄上,然後開始釘釘子。釘了三個掌後,他發現沒有釘子來釘第四個掌了。
「我缺幾個釘子,」他說,「需要點兒時間砸兩個。」
「我告訴過你我等不及了。」馬夫急切地說。
「我能把馬掌釘上,但是不能像其他幾個那麼牢固。」
「能不能掛住?」馬夫問。
「應該能,」鐵匠回答,「但我沒把握。」
「好吧,就這樣,」馬夫叫道,「快點,要不然國王會怪罪的。」
兩軍交上了鋒,理查國王沖鋒陷陣,鞭策上兵迎戰敵人。突然,一隻馬掌掉了,戰馬跌倒在地,理查也被掀翻在地上。受驚的馬跳起來逃走了,國王的士兵也紛紛轉身撤退,亨利的軍隊包圍了上來。
他在空中揮舞寶劍,大喊道:「馬!一匹馬,我的國家傾覆就因為這一匹馬。」
於是,從那時起人們傳唱著這樣一個歌謠:「少了一個鐵釘,丟了一隻馬掌。少了一隻馬掌,丟了一匹戰馬。少了一匹戰馬,敗了一場戰役。敗了一場戰役,失了一個國家。」
細心做好每一件事,切不可盲目大意,毫不在乎,因為有時候一個小小的錯誤就可能導致一個無法挽回的嚴重的失敗。
C. 馬蹄鐵的故事
馬蹄鐵的抄故事
見於歌德的《敘事謠詩》,說的是磐石彼得有次隨老師出行徒中見路旁有一個馬蹄鐵,老師要彼得去撿起來。彼得沒有理睬,但他的老師去撿了,之後在城裡換了三個子,又用三個子買了十八顆櫻桃,放在袖子里。當師徒兩人在穿越荒漠的時候,彼得感到又飢又渴。突然他看見老師的袖子里,落下一顆櫻桃,於是他連忙上前彎腰撿食,接著又是一顆,他又去撿,周而復始,過了一會他老師,回過頭來對彼得說:「要是你當初彎一次腰去撿那個馬蹄鐵,現在就不用沒完沒了地彎腰低頭了……」其實人們將馬蹄鐵作為幸運符的真正含義不是謀求好運而是企求一次值得把握的機遇反過來說不懂得把握,有再好的運氣也是白搭天上掉的餡餅也是要彎腰去撿的,直接落嘴裡是會噎死人滴
D. 彼得撿馬蹄鐵出自聖經哪張
耶穌與門徒彼得遠行,路上看到塊馬蹄鐵,讓彼得撿起來。彼得懶得彎腰,假裝沒聽見。耶穌自己去撿,路過城鎮時用它換了3文錢,又用這錢買了18顆櫻桃。兩人經過荒野,彼得又渴又餓。耶穌故意丟下一顆櫻桃,彼得慌忙撿起來吃掉。耶穌邊走邊丟,彼得共彎了18次腰。—— 不做小事,你會在更小的事情上操勞。
E. 什麼叫「馬蹄鐵效應」
「馬蹄鐵效應」是這樣說的:斷了一枚釘子,掉了一隻蹄鐵;掉了一隻蹄鐵,折了一匹戰馬;折了一匹戰馬,摔死了一位將軍;摔死了一位將軍,吃了一場敗仗;吃了一場敗仗,亡了一個國家……。這是一則經濟學法則,寓意在於「沒有什麼不可能」。忽聞之似乎有點荒誕而毛骨悚然,細思量卻說明了事物發展的結果對於初始條件有極為敏感的依賴性。初始條件的極小偏差,可能引起結果的極大差異,「斷一枚蹄鐵釘子,亡一個國家社稷」也就成為必然。這一定律對於化工行業的安全管理同樣有著重要的警示意義。
「千里之堤,潰於蟻穴」,安全管理正是如此。在每一起事故背後總有無數個隱患存在,遺憾的是,許多人對此都置若罔聞、放任自流,以致於最終使這些事故苗頭和隱患演變成一次次事故。
一枚馬蹄鐵釘子可能毀滅一個國家,一隻蝴蝶扇動翅膀可能引發一場龍卷風,一顆雪球可能引發一場雪崩,一根火柴可以點燃整個森林……,萬事萬物什麼都可能發生,世界上「沒有什麼不可能」!安全管理工作容不得半點瑕疵和紕漏,忽視任何徵兆、苗頭,都有可能使小問題釀成大事故。
希望「馬蹄鐵效應」能促使我們更主動地去發現身邊的「隱患」,克服我們的盲從,警示我們的行為,真正從源頭上控制事故的發生。
F. 馬蹄釘的故事是真的嗎
失了一顆鐵釘,
丟了一隻馬蹄鐵;
丟了一隻馬蹄鐵,
折了一匹戰馬;
折了一匹戰馬,
損了一位國王;
損了一位國王,
輸了一場戰爭;
輸了一場戰爭,
亡了一個帝國。
這是個著名的英國民謠,其中提到的故事在歷史上曾真實地發生過。
那是在1485年,英國國王理查三世要面臨一場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關繫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戰斗開始之前,國王讓馬夫去備好自己最喜愛的戰馬。馬夫立即找到鐵匠,吩咐他快點給馬掌釘上馬蹄鐵。鐵匠先釘了三個馬掌,在釘第四個時發現還缺了一個釘子,馬掌當然不牢固。馬夫將這個情況報告給國王,眼看戰斗即將開始,國王根本就來不得及在意這第四個馬蹄鐵,就匆匆趕回戰場了。
戰場上,國王騎著馬領著他的士兵沖鋒陷陣,左突右奔,英勇殺敵。突然間,一隻馬蹄鐵脫落了,戰馬仰身跌翻在地,國王也被重重地摔在了地上。沒等他再次抓住韁繩,那匹驚恐的畜牲就跳起來逃走了。一見國王倒下,士兵們就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整支軍隊在一瞬間土崩瓦解、一敗塗地。敵軍趁機反擊,並在戰斗中俘虜了國王。
國王此時才意識到那顆釘子的重要性,在被俘那一刻痛苦地喊道:「釘子,馬蹄釘,我的國家就傾覆在這顆馬蹄釘上!」這場戰役就是波斯沃斯戰役。在這場戰役中,理查三世失掉了整個英國。
G. 因為馬蹄鐵而敗了一場戰爭的西歐典故
1485年,英國國王理査 三世要面臨一場重要的戰爭,這場戰爭關乎到國家的生死存亡。在戰斗開始之前,國王讓馬夫去備好自己最喜愛的戰馬。馬夫立即找到鐵匠,吩咐他馬上給馬掌釘上馬蹄鐵。鐵匠先釘好三個馬掌,在釘第四個時發現還缺了一個釘子,馬掌還沒牢固。
馬夫將這一情況報告給國王,眼看戰斗即將開始,國王根本就來不及在意這第四顆馬蹄釘,就匆匆地上了戰場。戰場上,國王起著他的馬領著他的士兵沖鋒陷陣。突然,一隻馬蹄鐵脫落了,戰馬仰身跌倒在地,國王也被重重地摔了下來。
沒等他再次抓住韁繩,那匹受驚的馬跳起來就逃跑了。一見國王倒下,士兵們就自顧自地逃命去了。整支軍隊瞬間土崩瓦解。敵軍趁機反擊,並俘虜了國王。國王這時才意識到那顆釘子的重要性。這便是波斯沃斯戰役。這場戰役,理查三世丟失了整個英國。
(7)馬蹄鐵的故事擴展閱讀:
人物介紹
理查三世(1452年10月2日—1485年8月22日),英格蘭約克王朝最後一位國王(1483年—1485年在位)。愛德華四世之弟。愛德華四世死前留下遺命,封理查為護國公。享有攝政權。
傳聞其殺害他的侄子愛德華五世即位(英國史學界對「塔中王子」的下落存爭議,無定論說明理查是元兇)。他鎮壓了要求王位繼承權的白金漢公爵的叛亂。但在和里士滿伯爵亨利·都鐸的交戰中,因部下威廉·斯坦利叛變而失利被殺。
1485年8月22日,理查與亨利‧都鐸麾下的蘭開斯特勢力於博斯沃思平原交鋒。即便理查的兵力一開始以二比一的數量佔了優勢,但托馬斯‧斯坦利(即第一任德比伯爵)、威廉‧斯坦利爵士以及亨利‧珀西(即第四任諾桑伯蘭伯爵)卻陣前倒戈,投向了亨利‧都鐸。
這嚴重削弱了理查三世的軍力,並對博斯沃思之役的結果有著顯著的影響。除此之外,理查三世相當親近的夥伴諾弗克公爵約翰‧霍華的陣亡也大大地打擊了理查與其部下的士氣。
H. 耶穌帶著他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希望彼得撿起來,這個故事說明什麼道理
如果從聖經的角度出發,我很贊同Charity_Hoo 的回答。因為這個故事並非是聖經中所記載的內容,但是否是偽經中記載的,則沒有經過詳細查考。作為基督徒,我們還是應當堅持以聖經為依據。
但如果從寓道故事的角度出發,倒也不難有所領悟。
個人的理解是這樣的。
一、需要節儉。在某些特定的情況下,一點一滴的資源也是非常珍貴的;
二、順服主的命令。無論人如何看待、認識自己眼前的環境或條件,當得到了主的指引時,應當順服,當人順服之時,就是蒙主祝福之時;
三、仰而求之難,俯而拾之易。有時人就是會做這樣愚蠢的事情,本來只需要付出一分力就能達到目的的事情,不去做,偏要等自己發現真正需要了才不得不付出更多的努力去獲得。
打個比方,在我們小時候,本來是該努力用功學習,我們卻不聽從老師父母的教育,貪玩荒廢時間;等到我們長大了,需要進入社會尋找工作時,才發現自己的知識遠遠不夠,此時再去學習,一方面是來不及了,另一方面是需要付出更多的時間、精力。
個人理解,有不恰當的地方,還請包容。
I. 關於馬蹄鐵和一個王國的故事
這是講拿破崙有一個士官很不拘小節,所以他就給這個士官講了一個故內事:以前有個容國王要出去打一場關乎國家存亡的仗,於是就命令馬夫給他的馬換馬掌,但是到後來發現馬掌少了一個馬蹄釘,但是又一時間找不到,於是國王就騎著這匹少釘了一個馬蹄釘的馬出兵了。 在拼殺沖刺的時候國王騎的這匹馬的這個馬掌因為少了一個釘子就掉了,馬就摔倒了。敵人的馬沖刺過來踐踏踩死了這個國王,使得這場戰爭輸了,這個國家也就亡了。 拿破崙借用這個故事告訴他的官兵不能忽視小事情,後來被引用告誡人們不要忽視小事情
J. 歌德的《敘事謠曲》中有這樣一個故事:耶穌帶著他們的門徒彼得遠行,途中發現一塊破爛的馬蹄鐵,耶穌就讓
無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