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牙絕弦的故事
⑴ 用自己的話來介紹一下《伯牙絕弦》這個故事
音樂才子俞伯牙喜歡彈一曲《高山流水》,卻沒有人能夠聽懂,他在高山上撫琴,曲高而和寡。終於有一天,有一個砍柴的樵夫經過,聽懂了他的《高山流水》,這個人就是鍾子期。
俞伯牙的知音是鍾子期,他們約好第二年中秋再見面,可是到了第二年的八月十五,鍾子期卻沒有露面。
俞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了,不可能再赴他的約定,俞伯牙悲痛欲絕,他知道子期是唯一能夠聽懂他音樂的人,如今子期已死,再不會有人聽懂他的音樂了。
於是他在子期的墳頭摔了他心愛的琴,也表示他對知音的敬重和珍惜。這就是那段伯牙摔琴絕弦謝知音的故事。
(1)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早在公元前四世紀的春秋戰國時代,鄭國人列禦寇在《列子·湯問》中記載: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翻譯: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伯牙在曲中每表現某一主題或意象時,鍾子期必能領會其意。一日,伯牙與鍾子期共游於泰山之陰,逢暴雨,二人止步於岩下。
伯牙心情郁悶,於是彈奏了一會琴。琴曲起初表現的是雨落山澗的情景,接著模擬山流暴漲和岩土崩塌之音。每段曲彈奏完畢,鍾子期「輒窮其趣」,把曲中意象說的窮極通透。
伯牙於是離開琴而嘆道:「善哉,善哉,閣下能聽出曲中志趣,君所思即是我所思啊,我哪裡能隱藏的了我的音聲呢?」於是二人成為人生知己。
但《列子》中並無伯牙因鍾子期離世而從此不再鼓琴的內容。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伯牙子期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高山流水
⑵ 伯牙絕弦這個故事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伯牙愛自己的知音,深到能放棄自己的技藝,而且終身不彈琴。這點很令人感動。
伯牙絕弦,也叫做伯牙鼓弦。是講述知音難求的一個故事,伯牙與鍾子期是一對千古傳誦的至交典範。伯牙善於演奏,鍾子期善於欣賞。這就是「知音」一詞的由來。後鍾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萬分,認為這世上再也不會有知音了,天下再不會有人像鍾子期一樣能體會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把自己最心愛的琴摔碎,挑斷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伯牙絕弦》寫出了俞伯牙和鍾子期之間情誼深厚、重情重義的情感和知音難覓的現象。明代小說家馮夢龍根據這個傳說創作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在《警世通言》中。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
(2)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學習了三年,伯牙琴藝大長,成了當地有名氣的琴師。但是伯牙常常感到苦惱, 因為在藝術上還達不到更高的境界。 伯牙的老師成連知道了他的心思後,便對他說,我已經把自己的全部技藝都教給了你,而且你學習得很好。
至於音樂的感受、悟性方面,我自己也沒學好。我的老師萬子春是一代宗師,他琴藝高超,對音樂有獨特的感受力。他現住在東海的一個島上,我帶你去拜見他,跟他繼續深造,你看好嗎?俞伯牙聞聽大喜,連聲說好!
他們准備了充足的食品,乘船往東海進發。船行至東海的蓬萊山時,成連對伯牙說:「你先在蓬萊山稍候,我去接老師,馬上就回來。」說完,成連劃船離開了。過了許多天,成連沒回來,伯牙很傷心。
他抬頭望大海,大海波濤洶涌,回首望島內,山林一片寂靜,只有鳥兒在啼鳴,像在唱憂傷的歌。伯牙不禁觸景生情,有感而發,仰天長嘆,即興彈了一首曲子。曲中充滿了憂傷之情。從這時起,俞伯牙的琴藝大長。其實,成連老師是讓俞伯牙獨自在大自然中尋求一種感受。
伯牙身處孤島,整日與海為伴,與樹林飛鳥為伍,感情很自然地發生了變化,陶冶了心靈,真正體會到了藝術的本質,才能創作出真正的傳世之作。 後來,俞伯牙成了一代傑出的琴師,但真心能聽懂他的曲子的人卻非常少。
有一次,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麼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贊道:「多麼浩盪的江水啊!」伯牙又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在《列子》和《呂氏春秋》中,記載有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一直為後世所傳誦。
據《呂氏春秋·本味篇》記載:伯牙鼓琴,鍾子期聽之,方鼓琴而志在泰山,鍾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時而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鼓琴,洋洋乎若流水」鍾子期死,伯牙摔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以為世無足復為鼓琴者。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這一本書中,用生動的筆觸描寫了這個動人的故事: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寸土,慘然傷我心!傷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
《琴操》、《樂府解題》記載有伯牙學琴的故事:著名琴家成連先生是伯牙的老師,伯牙跟成連學了三年琴卻沒有太大的長進。成連說自己只能教彈琴技藝,而其師萬子春善移情,便帶伯牙去東海找萬子春請教移情之法。
可伯牙到了東海,並未見到萬子春,只看見洶涌的波濤,杳深的山林和悲啼的群鳥,伯牙心中豁然一亮,感慨地說:「先生移我情矣!」於是創作了《水仙操》 。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伯牙絕弦
⑶ 用自己的話講講《伯牙絕弦》這個故事
古代有位彈琴愛好者,名叫俞伯牙,他受人愛戴,被人尊稱為「琴仙」。
有一天,伯牙帶著琴滿懷高興地走出家門。他來到一個無人的地方,湖水柔波盪漾,風姑娘拂過樹梢,柳樹紙條隨著風兒在擺動,隱隱約約傳來鳥兒動聽的歌唱聲,也許是伯牙的琴聲太迷人了,把遠在千里外的大雁都紛紛招來了。
不知是哪陣風,把熱愛琴的鍾子期也帶到了這兒,悠揚的琴聲延伸到湖對岸,把鍾子期深深陶醉了。
伯牙彈琴時,心裡踴躍想到了巍峨的高山,鍾子期似乎明白他的心意,誇獎他說:「彈得如痴如醉,太好了,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面前!」伯牙心裡又回到了流水,鍾子期十分痴迷,擊節稱快:「妙妙妙,妙極了!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伯牙心裡想到潔白的雲朵,鍾子期又一次贊嘆道:「美美美,美極了!這琴聲猶如白雲般從我心中飄過!」伯牙心一震,又想到了小鳥,鍾子期摸著長須:「樂樂樂,樂極了!簡直就像快樂的小鳥從我頭頂飛過!」……
不管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的道出他的心意,這世間難求知音啊,伯牙終於找到了他的知音——那就是鍾子期。子期死後,伯牙在這五彩繽紛的世上再也沒有知音了,是的,有何物能和知音相提並論呢?伯牙悲痛萬分,他摔破琴,扯斷琴弦,終身不再撫琴了。
是啊,真正能理解自己的心意,有共同語言的人才稱知音。人生苦短,知音難求。希望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的知音!
⑷ 《伯牙絕弦》的故事出處
出處:《列子》、《呂氏春秋·本昧篇》。
作品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4)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相識滿天下,知音能幾人!」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於一身的琴仙俞伯牙,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擔的樵夫鍾子期,他們卻都有著像高山一樣巍然屹立於天地之間的情操。
像大海一樣奔騰於宇宙之間的智慧,有著相同的藝術素養、追求和人格魅力,純真友誼的基礎是彼此的心靈相通和理解。知音是能超越身份、地位、職業、國界的,只與相同的高度和品格有關。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伯牙絕弦」成為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緣於這個動人的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交友標准。
由於伯牙絕弦的傳說,人們把真正了解自己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知音難覓,或樂曲高妙。
⑸ 伯牙絕弦的故事!!
一夢千年,一個皓月當空的夜晚,伯牙與子期於山之濱相識、相交、相知。伯牙的琴聲空曠高遠,子期心領曰:意在高山;伯牙的琴聲低沉透澈,子期神會曰:意在流水。山嵯峨,水泱泱。皆取志向高遠前途無量之意。這對千古的知音,就這樣攜手步出遠古,與高山流水共出絕唱。後子期亡,伯牙跋山涉水,痛倒於墳前~~~~~~,長彈一曲,長嘆一聲,摔了琴,謝知音,誓不復彈。只道是:知音不在,琴意誰知?從此,琴斷,音絕
現在我們常用「高山流水」或「流水高山」來比喻知己或知音,含有象徵深厚友誼的意思。事實上,這個成語是從《列子·湯問》所記載的故事裡概括出來的。這個故事發生在兩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俞,名瑞,字伯牙。他還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
?
一日,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 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自己去找老師去了。 伯牙在這巍峨蒼郁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盪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 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
?
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 後來,俞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只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面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
?
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贊嘆不已。 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 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只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 伯牙聽罷,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嘆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仲秋再在此地相會。
?
第二年仲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嘆:「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 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
?據記載,伯牙台建於北宋,清代重修,後破敗,解放後修復。碑廊門額上有「琴台」二字,相傳為北宋書法家手筆。今天,歷經風雨的伯牙台已成為漢陽的一個重要風景點,殿堂里金碧輝煌,殿堂前是相傳為伯牙撫琴的漢白玉築成的琴台。當你在稍遠處駐足默立的時候,在那湖光山色,濃蔭繁花當中,你會看到碑廊門額上的那四個字:高山流水。
⑹ 《伯牙絕弦》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20字以下)
因為知音鍾子期去世,伯牙發誓不再彈琴。
一、伯牙絕弦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二、伯牙絕弦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三、出處
戰國呂不韋的《呂氏春秋·本昧篇》
(6)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伯牙和子期的故事
伯牙奉晉王之命出使楚國。八月十五那天,他乘船來到了漢陽江口。遇風浪,停泊在一座小山下。晚上,風浪漸漸平息了下來,雲開月出,景色十分迷人。望著空中的一輪明月,伯牙琴興大發,拿出隨身帶來的琴,專心致志地彈了起來。
他彈了一曲又一曲,正當他完全沉醉在優美的琴聲之中的時候,猛然看到一個人在岸邊一動不動地站著。伯牙吃了一驚,手下用力,「啪」的一聲,琴弦被撥斷了一根。伯牙正在猜測岸邊的人為何而來。
就聽到那個人大聲地對他說:「先生,您不要疑心,我是個打柴的,回家晚了,走到這里聽到您在彈琴,覺得琴聲絕妙,不由得站在這里聽了起來。」伯牙借著月光仔細一看,那個人身旁放著一擔乾柴,果然是個打柴的人。
伯牙心想:一個打柴的樵夫,怎麼會聽懂我的琴呢?於是他就問:「你既然懂得琴聲,那就請你說說看,我彈的是一首什麼曲子?」 聽了伯牙的問話,那打柴的人笑著回答:「先生,您剛才彈的是孔子贊嘆弟子顏回的曲譜,只可惜,您彈到第四句的時候,琴弦斷了。」
打柴人的回答一點不錯,伯牙不禁大喜,忙邀請他上船來細談。那打柴人看到伯牙彈的琴,便說:「這是瑤琴!相傳是伏羲氏造的。」接著他又把這瑤琴的來歷說了出來。聽了打柴人的這番講述,伯牙心中不由得暗暗佩服。
接著伯牙又為打柴人彈了幾曲,請他辨識其中之意。當他彈奏的琴聲雄壯高亢的時候,打柴人說:「這琴聲,表達了高山的雄偉氣勢。」當琴聲變得清新流暢時,打柴人說:「這後彈的琴聲,表達的是無盡的流水。」
伯牙聽了不禁驚喜萬分,自己用琴聲表達的心意,過去沒人能聽得懂,而眼前的這個樵夫,竟然聽得明明白白。沒想到,在這野嶺之下,竟遇到自己久久尋覓不到的知音,於是他問明打柴人名叫鍾子期,和他喝起酒來。倆人越談越投機,相見恨晚,結拜為兄弟。
⑺ 伯牙絕弦的小故事
有一次,俞伯牙乘船沿江旅遊。船行到一座高山旁時,突然下起了大雨,船停在山 邊避雨。伯牙耳聽淅瀝的雨聲,眼望雨打江面的生動景象,琴興大發。伯牙正彈到興頭上,突然感到琴弦上有異樣的顫抖,這是琴師的心靈感應,說明附近有人在聽琴。伯牙走出船外,果然看見岸上樹林邊坐著一個叫鍾子期的打柴人。
伯牙把子期請到船上,兩人互通了姓名,伯牙說:「我為你彈一首曲子聽好嗎?」子期立即表示洗耳恭聽。伯牙即興彈了一曲《高山》,子期贊嘆道:「多麼巍峨的 高山啊!」伯牙又彈了一曲《流水》子期稱贊到「多麼浩盪的江水啊!」伯牙又 佩服又激動,對子期說:「這個世界上只有你才懂得我的心聲,你真是我的知音啊!」於是兩個人結拜為生死之交。
伯牙與子期約定,待周遊完畢要前往他家去 拜訪他。 一日,伯牙如約前來子期家拜訪他,但是子期已經不幸因病去世了。伯牙聞 聽悲痛欲絕,奔到子期墓前為他彈奏了一首充滿懷念和悲傷的曲子,然後站立起來,將自己珍貴的琴砸碎於子期的墓前。從此,伯牙與琴絕緣,再也沒有彈過琴。
⑻ 伯牙絕弦的故事
原文:
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鍾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鍾子期必得之。伯牙游於泰山之陰,卒逢暴雨,止於岩下,心悲,乃援琴而鼓之。
初為《霖雨》之操,更造《崩山》之音。曲每奏,鍾子期輒窮其趣。伯牙乃舍琴而嘆曰:「善哉,善哉,子之聽夫志,想像猶吾心也。吾於何逃聲哉?」子期死,伯牙謂世再無知音,乃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
譯文: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長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8)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春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伯牙,隨成連先生學古琴。他掌握了各種演奏技巧,但是老師感到他演奏時,常常是理解不深,單純地把音符奏出來而已,少了點神韻,不能引起欣賞者的共鳴。老師想把他培養成一位真正的藝術家。
過了十天,成連先生還沒回來。伯牙在島上等得心焦,每天調琴之餘,舉目四眺。他面對浩瀚的大海,傾聽澎湃的濤聲。遠望山林,鬱郁蔥蔥,深遠莫測,不時傳來群鳥啁啾飛撲的聲響。這些各有妙趣、音響奇特不一的景象,使他不覺心曠神怡,浮想翩翩,感到自己的情趣高尚了許多。
伯牙產生了創作激情,要把自己的感受譜成音樂,於是他架起琴,把滿腔激情傾注到琴弦上,一氣呵成,譜寫了一曲《高山流水》。
沒多久,成連先生搖船而返,聽了他感情真切的演奏,高興地說:「現在你已經是天下最出色的琴師了,你回去吧!」伯牙恍然大悟,原來這濤聲鳥語就是最好的老師。此後,伯牙不斷積累生活和藝術體會,終於成了天下操琴的高手。
⑼ 關於伯牙絕弦的故事
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善於傾聽琴聲。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巍峨的泰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
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寬廣的長江,黃河,鍾子期贊嘆道:「好啊,宛如一望無際的長江黃河在我面前流動!」 無論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會清楚地道出他的心聲。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就此認為世界上再也沒有他的知音了。於是,他堅決地把自己心愛的琴摔破了,挑斷了琴弦,終生不再彈琴,以便絕了自己對鍾子期的思念。
(9)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歷代史書資料關於俞伯牙的記載頗多,最早見於春秋戰國時期鄭國人列禦寇所著的《列子·湯問》篇。列禦寇在這篇文章中,不僅提到了俞伯牙的簡介,還提到了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
除此之外,荀子在《勸學篇》中,也提到了俞伯牙,書中寫到「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科」。由此可見,俞伯牙的琴藝非常高超。話說,俞伯牙自幼聰慧靈敏,並且有著極高的音樂天賦。
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的老師是當時名氣頗大的琴師成連。和俞伯牙相比,史書對鍾子期的簡介少之又少。只知鍾子期和俞伯牙一樣,是楚國人。
以今天的地名來說,鍾子期是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位身披蓑衣,頭戴斗笠的一位樵夫。俞伯牙與鍾子期能遇見,得益於俞伯牙出使楚國一事。
明代馮夢龍的《警世通言》開卷第一篇是《俞伯牙摔琴謝知音》。在這篇小說中伯牙成了樂官俞伯牙,鍾子期卻成了漢陽的樵夫。
上古的一小段百來字的典故此時完全變成了人物、地點、情節樣樣俱全的話本小說。《高山流水》和伯牙鍾子期這一段千古佳話,之所以能在兩千多年裡廣為流傳。
概因其包含了深厚的中華文化底蘊。中國古代「天人合一」、「物我兩忘」的文化精神在這段佳話中得到充分的體現。
明代朱權的《神奇秘譜》對此做了精當的詮釋:「《高山》、《流水》二曲,本只 一曲。初志在 乎高山,言仁者樂 山之意。後志在乎 流水,言智者 樂水之意。」
仁者樂山,智者樂水,《高山流水》蘊涵天地之浩遠、山水之靈韻,誠可謂中國古樂主題表現的最高境界。然而,伯牙的《高山流水》琴曲並沒有流傳於世。
後人無從領略伯牙所彈之曲的絕妙之處。所以,後人雖不斷傳頌《高山流水》的故事,完全是「心嚮往之」,對音樂並無切身體會。
因而這個佳話得以流傳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伯牙與鍾子期之間那種相知相交的知音之情。當知音已杳,伯牙毅然斷弦絕音。
人物介紹:
鍾子期,名徽,字子期。春秋楚國(今湖北漢陽)人。相傳鍾子期是一個戴斗笠、披蓑衣、背沖擔、拿板斧的樵夫。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漢陽知縣華某並立碑,「文化大革命」中被毀。
1980年修復。墓為圓形,封土高1.5米,底徑8米,環以石垣。碑高1.5米,寬0.7米,上刻「楚隱賢鍾子期之墓」。1987年在墓前修建知音亭。
鋼筋混凝土結構,方形,四柱,歇山式頂,底周除正面外皆置欄桿。墓與亭坐北朝南,背山面湖。山上青松蔥蘢,山下芳草碧翠,湖面綠波粼粼,湖畔流水潺潺,鳳鳴水聲,宛若琴音。
⑽ 伯牙絕弦的主要內容
伯牙絕弦的主要內容: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擅於欣賞琴藝。俞伯牙彈琴的時候,心裡想到高山,鍾子期聽了贊嘆道:「好啊!這琴聲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眼前!」
俞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說:「彈得真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流過我的心中!」不管俞伯牙心裡想到什麼,鍾子期都能准確地說出他心裡想的。
鍾子期去世後,伯牙覺得世界上再也沒有比鍾子期更了解自己的知音了。於是,他把自己最心愛的琴弦弄斷,把琴摔碎,終生不再彈琴。
(10)伯牙絕弦的故事擴展閱讀:
解析:
人生苦短,知音難求;雲煙萬里,佳話千載。純真友誼的基礎是理解。中華文化在這方面最形象最深刻的闡釋,莫過於俞伯牙與鍾子期的故事了。
「伯牙絕弦」是交結朋友的千古楷模,他流傳至今並給人歷久彌新的啟迪。正是這個故事,確立了中華民族高尚的人際關系與友情的標准。
人物介紹:
伯牙,春秋戰國時期楚國郢都(今湖北荊州)人。雖為楚人,卻任職晉國上大夫,且精通琴藝。伯牙撫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親回國途中發生的故事。
這個故事最早是從民間口頭流傳下來的,歷史上並無確切記載。在古籍中,最早見於戰國鄭人列禦寇著《列子》一書中有關於伯牙撫琴的故事。
經考證,伯牙本姓伯,說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說家馮夢龍在小說中的杜撰,史志載鍾子期為漢陽集賢村人氏,鄉民以子期為榮,口耳相傳一句俚詞:「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明代,馮夢龍編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漢陽探源訪佚,由於漢陽話「子期遇伯牙」中的「遇」與「俞」讀音相同,都是去聲,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傳知音。」
誤聽為「子期俞伯牙,千古傳知音。」伯牙也就成了馮夢龍筆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謝知音》,收於《警世通言》。由於《警世通言》影響巨大,俞伯牙這名字越傳越遠,遂以訛傳訛了。
筆者久居漢陽,瑞、俞二字讀音難辨,鄉人口音重,讀時音調還會尖聲上揚,很有特點,所以作為蘇州人的馮夢龍當時會聽走音。至於「名瑞,字伯牙」也者,當為「小說家言」。
而在此之前的《列子》與《荀子》、《琴操》等書中均為「伯牙」。據余氏宗譜記載,伯牙實姓余,名瑞,字伯雅,善鼓瑟子期贊曰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父余綸,子一仲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