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故事
1. 關於包拯的小故事
您這屬於奇聞軼事啦
1. 包拯一生清廉,從不貪污受賄。他在端州,即今天的廣東肇(zhao)慶市,當了將近三年官。端州有一種著名的特產——端硯。筆、墨、紙、硯合稱為「文房四寶」,而湖筆、徽墨、宣紙、端硯被稱為「四寶之最」。端硯石質堅實溫潤,紋理細密,發墨快而不易干,書寫流利生輝,從唐代起就很有名,是上貢皇帝的貢品。包拯以前的縣官常徵收老百姓的端硯,用來賄賂朝中權貴。包拯當縣官時不加征端硯,也不賄賂權貴。雖然他十分喜愛書法,但他離開端州時竟然連一塊端硯也沒帶走。
2. 包拯是廬州合肥人,早年做過天長縣(今安徽天長)的縣令。有一次,縣里發生一個案件,有個農民夜裡把耕牛拴在牛棚里,早上起來,發現牛躺倒在地上,嘴裡淌著血,掰開牛嘴一看,原來牛的舌頭被人割掉了。這個農民又氣又心痛,就趕到縣衙門告狀,要求包拯為他查究割牛舌的人。這個無頭案該往哪裡去查呢?包拯想了一下,就跟告狀的農民說:「你先別聲張,回去把你家的牛宰了再說。」農民本來捨不得宰耕牛,按當時的法律,耕牛是不能私自屠宰的。但是一來,割掉了舌頭的牛也活不了多少天;二來,縣官叫他宰牛,也用不到怕犯法。那農民回家後,果真把耕牛殺掉了。第二天,天長縣衙門里就有人來告發那農民私宰耕牛。包拯問明情況,立刻沉下臉,吆喝一聲說:「好大膽的傢伙,你把人家的牛割了舌頭,反倒來告人私宰耕牛?」那個傢伙一聽就呆了,伏在地上直磕頭,老老實實供認是他乾的。原來,割牛舌的人跟那個農民有冤讎,所以先割了牛舌,又去告發牛主人宰牛。打那以後,包拯審案的名聲就傳開了。
先就這些,其他都很長,除非弄成文言文。。。
最後,贈送樓主看包拯判案心得:包拯斷案如神,除了他有過人的智慧,也因為他日常對生活的細致入微的觀察,能夠准確地把握常人的心理。這就告訴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要善於觀察,發現問題後,要擅於從不同角度,不同方面出發去尋求解決之道
2. 關於包拯的故事
包拯字希仁,是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當天長縣知縣。有個盜賊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牛主人來到(縣衙)告狀。包拯說:「(你)只管回家去,殺了牛賣了它。」不久又有一人來到(縣衙)告別人私自宰殺耕牛,包拯說:「(你)為什麼割了別人家耕牛的舌頭,又來告他的狀?」這個盜賊感到很震驚,也很服氣。
(包拯)轉到端州當知府,升為殿中丞。端州出產硯台,此前的知府趁著進貢大都斂取是貢數幾十倍的硯台,來贈送給當朝權貴。包拯命令製造的硯台僅僅滿足貢數,當政滿一年沒拿一方硯台回家。
(包拯)出使契丹,契丹命令典客對包拯說:「(你們國家的)雄州城最近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國家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暫時代理開封府尹,升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包拯性情嚴峻剛直,憎惡辦事小吏苛雜刻薄,務求忠誠厚道,雖然非常憎恨厭惡,但從來沒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隨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悅人,平常沒有私人信件,連朋友、親戚也斷絕往來。雖然地位高貴,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飲食跟當百姓時一樣。(他)曾經說:「後代子孫當官從政,假若貪贓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若不聽從我的意志,就不是我的子孫。」
3. 關於包公的故事
包公(北宋清官包拯)即包拯。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號文正,謚孝肅,廟號兼濟,廬州府合肥(今肥東縣)包村人。他28歲中進士,曾先後任天長、端州、贏州、揚州、廬州、池州、開封等地知縣、知府,出使過契丹,還在刑部、兵部任過職,在財政部門做過副使、轉運使、三司使,在監察部門做過御使、諫議大夫,最後做到樞密副使,成為朝廷的宰輔。至和三年(1056年),以龍圖閣直學士權知開封府,因不畏權貴,不徇私情,清正廉潔,當時流傳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的贊譽[1]。死後追贈禮部尚書,謚孝肅。他當過的大章閣待制和龍圖閣直學士使他有了「包待制」、「包龍圖」的雅稱。老百姓更喜歡直呼「包公」。
孝順父母
富貴公子辭官回鄉10年「盡孝」
大宋王朝的第40個年頭,安徽合肥一家包姓名門望族誕生了一個胖小子,這個全家盼星星盼月亮才盼來的一脈單傳,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包青天。包拯既不是什麼怪胎,也沒有所謂的兄嫂,更不存在任何坎坷身世。作為富貴人家的獨生子,父母寵愛備至,他的童年幸福像花兒一樣。封建地主家
包拯
庭子女要想顯達於世,不外乎走上科舉之路。包拯自幼接受良好的儒家教育,作為當時的一名有志青年,他的追求顯然也在求取功名上。19歲那年,他中了進士甲科,被任命為大理評事、建昌縣知縣,按照如今說法,等於是江西永修縣的「一把手」。
然而,戀家的包拯捨不得離開父母,便奏請皇帝把他派在父母身邊上班,於是把他改任為和州監稅,等於在合肥鄰近的和州市政府管錢糧稅收。回家報喜,結果爸媽既不願意離開合肥的家業去適應新的生活,又捨不得寶貝兒子獨立門戶。包拯看二老年事已高,自己又是根獨苗,索性把官給辭了,安心在家陪父母。包拯甘當「宅男」,這一當就是10年有餘,二老離世後,他守孝3年。守孝結束,他仍然沒有工作的打算,不願離開父母的靈地,又在家裡呆了兩年。就在這一年,名臣范仲淹入主開封府,他的《岳陽樓記》名貫天下,而此時,34歲的包拯還是個連官門都沒進的「待業老青年」,當時的他也許未曾想到,自己的命運也將從開封府走進歷史的深處。[3]
兩年後,在鄉親鄰居苦口婆心地勸說鼓勵下,包拯才決定離開家鄉,正式踏上仕途之路,他真正意義上的第一份差事是當時的安徽天長縣「一把手」。包拯十幾年呆在家裡「虛度青春」,這在現代人眼中簡直匪夷所思,而在當時卻是尋常之事。宋朝對孝道非常重視,上升到個人品德及社會名聲的高度,如果誰因貪戀官位而置雙親於不顧,要被世人唾棄。按照宋朝禮律,父母去世其子必須守喪3年,無論你官居何位,除非皇帝因某種原因不願讓大臣回家守孝,即「奪情」,否則必須離職守孝。所以,包拯的青年時代為了孝順父母在家裡度過,並未有任何驚世駭俗之處,符合當時儒家的社會倫理道德觀。[4]
清正廉明
官場新秀「老憤青」打破潛規則
如今記載反映包拯初進官場的事跡已不可考,只有他任天長縣知縣時斷過的一起「牛舌案」尚留史書。有賊把別人牛舌割了,主人告狀,包拯叫他回去把牛殺了。不久又有人來告狀,說牛主人私殺耕牛,這在宋朝是違法的,包拯斷喝道:「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此賊被識破,驚服!一件小案子,從中看出包拯斷案的機智果斷,也許他「善斷獄訟」之名就是從這時流傳開來。至今幾乎所有的包公戲都與他善斷奇案、沉冤昭雪有關,而事實上,歷史並沒有記載包拯斷案的事跡,他的政績也非在斷案上。
三年後,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一把手」。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不久,45歲的包拯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雖然這個官職沒有多少實權,但從此他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對於剛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無疑找到了自己的發聲平台。在官場嶄露頭角,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聲音,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以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等。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並與對方使館「二把手」舌戰並成功贏回大宋面子。
這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義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事實上,作為官場新秀,當時包拯只是上了一個並不為人關注的批評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無下文。此時,離他入主開封府尚有12年。[5]
不畏王權
彈劾「國丈」猛男口水噴皇帝
包拯進入中央,正趕上范仲淹掀起「慶歷新政」。范仲淹的吏治改革集中在改變官員冗濫作風,斥退冗員、舉賢用能方面,自然要觸及一些既得利益者,朝廷陷入「黨爭」,守舊派與革新派鬧得不可開交。按理說包拯該站在守舊派陣營,因為把他從地方推薦到中央任職的是守舊派大臣王拱臣,但他卻並不急於表態,也不參與其中紛爭。同時,守舊派也沒把這個無名小卒看上眼,更沒指望他能在打擊改革派上有所作為。然而,包拯卻突然上了一個抨擊范仲淹新政關於人事制度改革的奏摺,對其派出的監督地方官員的按察使權力過大提出質疑,此奏一出立即炸開了鍋,兩派就新政是否加重官員腐敗爭論不休。保守派士氣大振,為加入包拯這個生力軍驚喜。
不久,變法失敗新政被廢,正當保守派長吁一口氣時,不料包拯突然上奏,建議皇帝保留范仲淹考試選拔人才等新政。這可把保守派給打懵了,這個出其不意的老小子啥意思?其實,這正是包拯峭直的稟性,他不與人苟合,不偽辭色悅人,一生不結派系也不捲入黨爭,甚至沒有一個走得近的朋友,以至於「故人、親黨皆絕之」。
此後,包拯的人生漸入佳境,走上了北宋仁宗時期的政治舞台。他的特色之一就是一生都在彈劾別人。據統計,在他彈劾下被降職、罷官、法辦的重要大臣不下30人,有時為了一個人、一個案件往往反復上奏,火力之猛,大有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氣勢,並且被他彈劾的都是當朝權貴。他7次彈劾酷吏王逵,頂住各方面的壓力,最終把這個寵臣拉下馬;他彈劾仁宗最親信的太監閻士良「監守自盜」;他4次彈劾皇親郭承佑,讓仁宗幾乎下不了台;他彈劾宰相宋庠,其人文采風流道德高尚,實無過錯,包拯卻彈劾他身為重臣卻毫無建樹,如同當今提的「庸官」、「不在狀態」等概念。
包拯越彈越牛,甚至六次彈「國丈」,硬生生把仁宗寵妃的堂伯父張堯佐給彈下馬來。仁宗專寵張貴妃,讓她平庸的伯父坐「直升飛機」一年之內晉升4次,身兼財政部長、組織部長等4大要職。此舉引起群臣爭議,包拯首先冒出來彈劾,隨後一些諫官也爭相抨擊。不料張堯佐的職位不降反升,這說明皇帝在力挺他。包拯見形勢不對,3天之內又彈劾,甚至大呼「國丈」是「盛世垃圾,白晝魔鬼」,見沒動靜,包拯再彈,而仁宗也慪氣了,一意孤行要把「國丈」提拔為「宣徽使」。激進者要求廷辯,要和皇帝面對面理論。在爭執到達最高潮時,包拯一激動,站在仁宗面前義憤填膺滔滔不絕,唾沫星子濺了仁宗一臉,皇帝尷尬至極又窩火,拂袖而去。回宮後張貴妃問消息,仁宗沖她發了一通脾氣:「包拯向前說話,直吐我面,汝只管要宣徽使!宣徽使!汝豈不知包拯御使乎!」
就這樣,仁宗總算答應了後妃之家不得任兩府的建議,又批評了諫官們在殿上喧嘩失禮,生怕再出現過激行為,並規定以後奏對必須先申請。而張堯佐自感犯了眾怒,以退為進,主動辭去了一些職務。事實上,皇帝只是緩兵之計,僅過了幾個月又把這些要職委給「國丈」了。其實,君臣各退一步也就算了,包拯卻非要讓皇帝下不了台,繼續彈劾,一彈再彈,最終把仁宗給弄煩了,不再動張堯佐的職務。後來張貴妃又香消玉殞,這場由包拯掀起的君臣拉鋸戰總算平息了。
包拯這股子牛勁讓權幸大臣,甚至仁宗本人都有點畏懼三分,當時在官場流行一句時髦語「包彈」,為官清廉正派,就叫「沒包彈」;貪官污吏就叫「有包彈」。
包拯一生彈人,他自己有沒有被彈過?當然也有。包拯剛彈掉張方平、宋祁兩任三司使,結果自己又取而代之,這是朝風大忌,歐陽修就批評包拯「蹊田奪牛」,但他同時也為包拯開脫,說他「素少學問」,即太不懂人情世故。包拯不得不回家避風頭,不過沒過多久,老包又像沒事兒人一樣回來繼續履職。[3]
注重實干
坐鎮開封兩年一生善始善終
在入主開封府之前,包拯因對官場失望導致情緒低落,而「七求外任、出京四年」。包拯曾於公元1056年來金陵擔任過4個月的江寧府尹,接著奉調入京任開封府尹。[6]1056年,58歲的老包終於成為開封府尹。按理說,包拯後世之名應是從開封府名揚天下的,事實上,他只在這個職位上坐了一年有餘。既沒有張龍、趙虎、王朝、馬漢,也沒有公孫先生、南俠展昭,更沒有狗頭鍘虎頭鍘龍頭鍘,那些出神入化的情節都是出自清代石玉昆的《三俠五義》。
不過,以包拯的個性,不在開封府幹出點名堂不會善罷甘休。他一上任就改革訴訟制度,裁撤了門牌司,在當時,平民告狀都得先通過門牌司才能上交案件,時常被小吏訛詐。幾個月後,惠民河漲水,淹了南半城。包拯一調查,原來屢疏不通的原因是達官貴人在河兩岸佔地修豪宅,還堵水築起了「水上公園」。包拯立即下令將這些花園水榭全部「毀去」以泄水勢,「人患」一治,水患自然解除。老包這一舉動可謂石破驚天,威名大震,京師老百姓都盛傳「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當然,在這不長的時間里,包拯肯定也查辦過一些案子,也許其中不乏為民平冤的,也採取過一些措施維護首都治安,一度贏得美名。他處理案件公道正派,執法嚴峻,對各種階層一視同仁也是不爭的歷史事實,他不苟言笑、過於嚴肅,得來了「包大人笑比黃河清」的民間評價——要看包公笑,比黃河水變清還難啊!
包拯Q版形象
然而,包拯主要政績並不在開封府任期,更不在英明斷案上,他是一個實幹家。不到兩年,61歲的他就被任命為三司使,負責全國經濟工作,他展現出了經濟改革的天賦,比如改「科率」為「和市」,即朝廷按照公平價格購買農民要繳的上供物資;免除部分地區「折變」,即廢除農民將糧食變成現錢納稅的規定等措施。開展經濟工作卓有成效,兩年後,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於主管軍事的副國防部長,至此,包拯才算正式進入了中央執政官的行列,屬於最高軍事長官之一。然而,63歲的包拯已經是風燭殘年。宋仁宗時代相對和平,所以這個職務也許是皇帝對老包忠心耿耿一生的一種榮譽的回報。又一年後,包拯病逝,首都開封的老百姓莫不悲痛,皇帝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布停朝一天以示哀悼。當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儉朴,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不禁感慨!歐陽修曾說,包拯一輩子「少有孝行,聞於鄉里;晚有直節,著在朝廷」,這個評價是准確的。他純朴平實、剛直不阿、疾惡如仇、愛民如子,同時他不苟言笑、太過較真、不會處世、人緣不好。然而,他卻成為了中國歷史上無人企及的崇高與正義的化身,一個至忠至正、至剛至純的清官標志與忠臣樣本,一個被歷朝官方推向神壇,又被歷代老百姓奉為神明的「包青天」。
包公斷案
包拯
關於包拯斷案的故事,後人演繹的成分較多,宋史記載的只有這么一件事:包拯任天長知縣時,有人盜割牛舌,牛主人來衙門告狀。包拯告訴他,回去後把牛殺了賣掉吧!當時私殺耕牛是違法行為,果然,牛主人殺牛後,很快有人前來揭發。包拯當即喝問對方「何為割牛舌而又告之」,那人見自己的伎倆已被識破,不由得十分驚服。
包拯「善斷獄訟」的名聲就從這里流傳開了,以至於如今的包公戲基本離不開他如何善斷奇案、昭雪沉冤等。事實上,除了「牛舌案」,史書再無包拯斷案的其他記載,他的政績也並不在斷案上。[3]
4. 包拯有哪些事跡
1、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2、清正廉明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包拯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繹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3、嘉祐四真
宋仁宗嘉祐年間,富弼為相,歐陽修任翰林學士,包拯任御史中丞,胡瑗在太學為侍講,集天下之望。當時士大夫相傳道:「富公真宰相,歐陽永叔真翰林學士,包老真中丞,胡公真先生。」便有四真之名。
(4)包拯故事擴展閱讀:
官場新秀「老憤青」打破潛規則
42歲的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一把手」。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3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包公擲硯》的故事就是以這個藍本創作的。
不久,45歲的包拯因「端硯事件」被皇帝賞識,被任命為監察御史,負責監察百官,「大事則奏劾,小事則舉正」 。雖然這個官職沒有多少實權,但從此他可以直接參與朝政,對於剛直又不懂人情世故的包拯來說,無疑找到了自己的發聲平台。
在官場嶄露頭角,包拯確實發出了不少聲音,對國家的內政外交上提出過許多批評意見,比如要求從重處罰販賣私鹽者,反對朝廷以進貢求和西夏,主張強國策略等等。其間,他還代表大宋出使契丹,並與對方使館「二把手」舌戰並成功贏回大宋面子。
這其中,他彈劾陳州京西路轉運司,揭露其歪曲中央政策「折變」盤剝災民的罪行的事跡,被石玉昆的《三俠五義》再創作為家喻戶曉的包公戲《陳州放糧》,民間渲染加工成開封府尹、欽差大臣「包青天」奉命查賑,劇中涉及國舅們害民肥私、包公查案遭人陷害、各路百姓掩護包公、包公怒鍘皇親國戚、成功放糧賑災等等,演義了一個青天大老爺為民除害、不畏強權且驚心動魄、扣人心弦的故事。
事實上,作為官場新秀,當時包拯只是上了一個並不為人關注的批評性的奏章,是否被批准史料也無下文。此時,離他入主開封府尚有12年。
5. 包拯的小故事
包拯早年喪母,是嫂嫂將他養大,包拯稱她為嫂娘。
包拯考中進士要到外地做知縣。上任前一天中午,嫂嫂特地為他做了條紅燒鯉魚。包拯要嫂嫂和侄兒包勉同吃,嫂嫂沒答應。他只好吃掉一面魚肉,剩下的留給包勉吃。吃晚飯時,嫂嫂又將剩下的魚給包拯吃,他就將魚的另一面給吃了。
第二天,嫂嫂問包拯昨天吃的兩條魚那條好吃些。「昨天那條魚很好吃。」包拯說。嫂嫂一聽大怒道:「我昨天明明是給你做了兩條,你怎麼能說只吃了一條了呢?」包拯見嫂嫂發火了,連聲又說:「請嫂娘息怒,我記錯了!嫂娘息怒,我記錯了,昨天是吃了兩條魚。」
嫂娘聽了,知道包拯孝順,不惹自己生氣,但卻嚴厲地對包拯說:「黑子,我昨天真的只給你吃了一條魚!我一說兩條,你為啥不敢堅持呢?今後做官,如果只看大官的臉色就歪曲事實,不敢秉公執法,勢必當的是昏官!」
包拯聽了嫂嫂一番話,方知昨天嫂嫂給自己吃魚的良苦用心,忙撩衣跪倒,說道:「嫂娘教誨,黑子我銘記在心,永不忘記!」
後來,包拯為官果然剛正不阿,不畏權貴,秉公執法,受到世人敬仰,名留千古。 巧斷浮江屍
包公知池州的臘月一天,發現江面上浮屍一具,奇怪的是屍體只是上下浮動,並不隨流而下。包公命役差打撈起來,原來屍首被麻繩扣在一扇石磨上,死者右手還抓著一把帶頭皮的頭發。包公命貴池知縣審理此案。知縣查明那扇石磨是祝聖寺廟產,當即差衙役去寺中捉拿當家師玄靈和尚,但得知玄靈老僧已投井身亡。知縣以「兇犯謀財害命,江浮冤屍,畏罪自殺」為由,呈州府銷案。
包公私訪回來,見縣官草草結案,呈折中破綻百出,當即命衙役鳴鑼,傳諭全城:「包公升堂審磨盤羅!」消息傳開,轟動全城,男女老少都涌到州府衙門前面,觀看包大人斷奇案。包公見全城百姓到的差不多了,傳令:「凡今天來看斷這樁血案的鄉親,不管男女老少,必須人人頭頂青天,手撫心口,脫帽解巾,以敬神靈!」圍觀的百姓紛紛脫下帽子或解下頭巾,包公居高臨下,看得明白,只見一個頭纏黑頭巾,臉青眼腫的傢伙縮頭想溜,當即一拍驚堂木,大喝一聲:「兇犯哪裡逃,拿下!」衙役抓住那傢伙,扯去頭巾,頭頂上果真少了一撮頭發,連頭皮都撕掉了。
原來,殺人兇犯名叫王九,系當地有名的無賴。死者原是江北的一家客商,賺了許多銀兩,准備回家過年。途中到王九家借宿,王九遂起謀財害命之心,趁商人熟睡之機,雙手卡住他的脖子,商人拚命掙扎,打腫了王九的臉,打青了王九的眼,抓下了王九的一把頭發,仍不免一死。王久扛著屍首往江邊去,路過祝聖寺,偷了寺中一扇石磨,把屍首栓在石磨上,拋進大江里。哪知他做賊心虛慌慌張張地沒有把麻繩扣緊,江水一沖,麻繩松頸,屍體浮出水面。王九聽到包公打撈浮屍的消息,嚇得魂不附體,因為他偷石磨時被玄靈法師看見了,自知難逃包公之手,把心一橫,一不做,二不休,把玄靈法師推到井裡,殺人滅口,來個死無對證。但是王九哪裡想到商人手中的頭發與和尚光頭為料事如神的包公提供了破案的線索。
6. 包拯的故事
包公無私 流芳百世
為了父母辭官職
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廬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親包儀,曾任朝散大夫,死後追贈刑部侍郎。包公少年時便以孝而聞名,性直敦厚。在宋仁宗天聖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進士,當時28歲。先任大理寺評事,後來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縣,因為父母年老不願隨他到他鄉去,包公便馬上辭去了官職,回家照顧父母。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們的叫口稱頌。
幾年後,父母相繼辭世,包公這才重新踏入仕途。這也是在鄉親們的苦苦勸說下才去的。在封建社會,如果父母只有一個兒子,那麼這個兒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顧自己去外地做官。這是違背封建法律規定的。一般情況下,父母為了兒子的前程,都會跟隨去的。或者兒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規勸。父母不願意隨兒子去做官的地方養老,這在封建時代是很少見的,因為這意味著兒子要遵守封建禮教的約束--辭去官職照料自己。歷史書上並沒有說明具體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無法承受路上的顛簸,包公這才辭去了官職。
不管情況如何,包公能主動地辭去官職,還是說明他並不是那種迷戀官場的人。對父母的孝敬也堪為當今一些素質底下的人的表率。以前的故事講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鐵面無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給忽視了。
倒坐開封府
包公先任天長(今屬安徽)知縣,後又升為端州(今廣東肇慶)知州。兩任滿後,他剛正清廉的英名已經傳遍天下,因此調到了京城,任殿中丞,後來又歷任監察御史、三司戶部副使、天章閣待制(所以後人稱他為"包待制")、知諫院,還曾多次任地方官,如轉運使。
在公元1052年,包公因為彈劾外戚張堯佐而觸犯了仁宗,讓他離開京城去任河北督轉運使,加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宋代的官制和其他朝代有很大的區別,有"官"、"職"、"差遣"之分,歷史上稱為"差遣制"。其中官名只表示官位和俸祿的高低,叫做正官、寄祿官,簡稱為官。其他一些文官還有學士、直閣等頭銜,是一種榮譽稱號,叫做"貼職",簡稱為"職"。而擔任的實際職務叫做"差遣"或"職事",有實際權力。但是前邊還要加上"判"、"知"等限制詞,表示你的官職也是暫時的,隨時可以撤換,這是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表現。如"知縣"就是臨時讓你做縣長官的意思。如果官員沒有"職",就是吃國家閑飯的人。所以宋朝官員太多,造成了很大的弊端。加上軍隊數量大,軍費開支多。官多、兵多,造成了宋朝的貧、弱,所以宋朝和遼、西夏、金的對抗一直處於下風。
轉運使的職務在地方上也是很高的,仁宗並沒有極力打擊他,只是讓他離開京城。因為這次所加的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所以後來的人們就稱他為"包龍圖"。
這次離京後四年,包公又被調回了京城,任開封府的知府。這是個很重要的職位,相當於現在北京市的市長,在整個國家中的地位是很顯要的。在這個位置上,包公為了表示對皇帝向南而坐的尊重,在升堂辦公時他就向著北面坐著,所以,後來的戲詞中便有了一句"包龍圖倒坐南衙開封府"。後來,包公又任右諫議大夫、三司使,最高的官職是樞密副使,是主管軍事事務的副職,相當於副宰相。
包公無私 流芳百世
名聲千古
在公元1062年,包公病到了府衙,不久便與世長辭,享年六十四歲(虛歲,中國古代及現在民間的習慣)。朝廷追封為禮部尚書,並贈謚號為"孝肅",即孝道和鐵面無私。由於包公一生為官正直無私,百姓稱他為包青天,包老爺,士大夫們則尊為包公。
包公去世後,宋仁宗親自率領百官弔唁,還派專使護送靈柩回到合肥,安葬在合肥城東五十里的大興集,現在的包公祠有一副對聯:"理冤獄,關節不通,自是閻羅氣象。賑災黎,慈善無量,依然菩薩心腸。"總結了包公無私愛民的品格。
包公的聲名流傳極遠,在世時已到了塞外,根據《甲申雜記》的記載,西羌的於龍呵在歸順宋朝後,對宋神宗說:"我平生最仰慕包公,他是朝廷的忠臣,我現在既然已經歸順漢族朝廷,就請求陛下賜我姓包吧。"神宗很高興,於是賜他姓名"包順"。"順"即歸順。
以民為貴 開倉放糧
在包公擔任三司戶部副使時,常常不辭辛勞,深入下層體察民情,救民於水火之中。江南地區有一次發生了旱災,百姓們飢餓得難以生活,包公了解到情況後,立即下令開倉放糧救濟,以解燃眉之急。如果按照當時的慣例,開倉放糧是件大事,必須事先請示皇帝,等批准以後才能打開糧倉救濟百姓。但當時情況緊急,如果將文書送到京城,再等待批示下來,要等上幾個月的時間,到時候百姓不知要餓死多少人。所以,包公一邊派人急奏朝廷,一邊就果斷地開始放糧了,終於使很多百姓免於災難。
還有一次,江淮大地的人民大范圍受災,百姓已缺糧斷炊,而地方的官吏們為了虛報政績、討好上級,以利升遷,便隱瞞了災情,置人民生命於不顧。不僅如此,還反過來逼迫百姓們交糧賣米。包公了解到災情後,就給皇帝寫下了《請救濟江淮災民疏》,要求立即糾正不法官員誤國害民的行為,並予嚴懲。皇帝採納了他的建議。從此,包公被江淮人民稱為"再生父母"。現在仍然在上海地區上演的戲劇《陳州放糧》就是根據這件事編寫而成的,並非憑空設想。
勸止食鹽專賣法
在公元1042年,宋仁宗實行食鹽官營專賣制度,出現了很多的弊端。由於工作非常辛苦,食鹽極為沉重,致使很多的差役、士兵、牲畜都不堪重負,人則逃亡他鄉,牲畜累得常常倒地而亡。食鹽供應成了一個無法解決的難題,這也影響了人民生活。
包公為了解決這個難題,專門去了陝西的解州(今山西運城)考察民情,並及時上奏朝廷,請求廢止官營專賣制度,讓商販們自由經營,國家可以收稅增加收入,這樣就可以雙方獲利,百姓也方便。
仁宗採納了包公的建議。施行新的食鹽通商法後,國家的收入不但沒有減少,還增加了很多,人民也不再為吃鹽而犯愁了。稍後的北宋政治家、科學家沈括也對此制度贊嘆道:"行之幾十年,至今以為利。"
7. 包拯的真故事是什麼
包拯是宋朝出名的官員,天聖五年,包拯登進士第,累遷監察御史,曾建議練兵選將、充實邊備。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入朝擔任三司戶部副使,請求朝廷准許解鹽通商買賣。改知諫院,多次論劾權貴。授龍圖閣直學士、河北都轉運使,移知瀛、揚諸州,再召入朝,歷權知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
嘉祐六年,任樞密副使。因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故世稱「包待制」、「包龍圖」。嘉祐七年,包拯逝世,年六十四。追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後世稱其為「包孝肅」。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
包拯廉潔公正、立朝剛毅,不附權貴,鐵面無私,且英明決斷,敢於替百姓申不平,故有「包青天」及「包公」之名,京師有「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之語。後世將他奉為神明崇拜,認為他是奎星轉世,由於民間傳其黑面形象,亦被稱為「包青天」。
(7)包拯故事擴展閱讀:
包拯的政績:
包拯以廉潔著稱,他執法嚴峻,不畏權貴。任監察御史及知諫院時,為肅正綱紀,懲處貪官贓吏,他彈劾販賣私鹽以牟取暴利的淮南轉運按察使張可久、役使兵士為自己織造一千六百餘匹駝毛緞子的汾州(今山西汾陽)知州任弁及監守自盜的仁宗親信太監閻士良等,其中影響最大的是彈劾王逵。王逵曾數任轉運使,巧立名目盤剝百姓錢物。
激起民變後,又派兵捕捉,濫用酷刑,慘遭其殺害者不計其數,因而民憤極大。但王逵與宰相陳執中、賈昌朝關系密切,又得宋仁宗青睞,故有恃無恐。為此,包拯連續七次上章彈劾,最後一次更直接指責仁宗說:「今乃不恤人言,固用酷吏,於一王逵則幸矣,如一路不幸何!」其言激切剛直,朝野震動,輿論洶洶,朝廷終於罷免了王逵。
8. 包公的歷史故事!
1、包公鍘陳世美
《鍘美案》講述了北宋年間,民女秦香蓮嫁給書生陳世美為妻,然而其夫進京趕考,數年無音信。適逢家鄉連遭荒旱,公婆餓死,香蓮帶領兒女進京尋夫。
到京後,得知陳世美考中狀元,並招為駙馬。陳世美壽誕之日,香蓮闖宮而入,陳竟昧心不認,反將香蓮母子三人趕出宮去。
三朝元老王延齡得知此情後,教香蓮假扮唱歌詞的村婦,在酒席宴前借唱戲陳,陳仍不相認,並將香蓮趕出京城,暗中命家將韓琪前往殺害,以滅口。
韓琪追至廟中,聽香蓮哭告實情,不忍殺害,毅然將香蓮母子放走,自感難以復命,自刎而死。香蓮悲憤已極,前往包拯處控告,包公准狀後,召陳世美來與香蓮對質。
陳世美自恃皇親國戚,強詞狡辯。皇姑、國太也來威脅。包拯不懼權貴顯大義,正義凜然,狗頭鍘刀下怒斬了那忘恩負義之人。
2、包公斬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嫂撫養成人,供養讀書,科舉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獨子包冕作為地方官,利用職務便利,貪污用來賑災的糧錢,後被人舉報。
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後,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
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願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3、包公陳州放糧
陳州三年大旱災顆粒不收,國舅安樂侯龐昱搶男霸女、荼毒百姓、剋扣賑糧、強征壯丁建造花園,使得陳州民不聊生,包公奉旨下陳州查賑,公孫策設計要來龍虎狗三口御鍘。
龐國舅潛刺客暗殺包公,被南俠展昭所救,展昭並幫助包公保護人證、受害者,捉拿龐國舅,經包公審明案情,把安樂侯龐昱送進龍頭鍘,陳州百姓無不感謝為民做主的包青天。
4、包公擲硯
包拯被提拔為大理寺丞、知端州(相當於今天的廣東肇慶市)時。當時端州特產端硯是宋朝士大夫最珍愛時髦的雅器,當地每年向朝廷進貢。
凡在這里做「一把手」的官員,都在「貢硯」規定的數量外加征幾十倍的數額以賄賂朝廷權貴,所謂「打點」中央的關系,此舉加重了老百姓的負擔。
個性官員包拯一上任就高調破除這則運行多年的潛規則,下令只能按規定數量生產端硯,州縣官員一律不準私自加碼,違者重罰。
並且表態,自己作為「一把手」,決不要一塊端硯。此舉在當地掀起軒然大波。三年後,包拯任期滿,被調至中央任職,果然「歲滿不持一硯歸」。
5、巧答典客
包拯出使遼國時,遼國命館伴對包拯說:「你們不久前在雄州(今河北保定市雄縣)城開了便門,就是想引誘我國的叛徒。
以便刺探邊疆的情報吧?」包拯說:「你們的涿州城曾經也開過便門,刺探邊疆的情報為何一定要開便門呢?」那個人便無言以對。
9. 包拯的故事50字
包拯在朝廷為人剛強堅毅,貴戚宦官因此而大為收斂,聽說的人都很害怕他。人們把包拯笑比做黃河水清一樣極難發生的事情。小孩和婦女,也知道他的名聲,叫他「包待制」。
京城裡的人因此說:「暗中行賄疏不通關系的人,有閻羅王和包老頭。」按舊規矩,凡是訴訟都不能直接到官署遞交狀子。包拯打開官署正門,使告狀的人能夠到跟前陳述是非,辦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瞞。
朝中官員和勢家望族私築園林樓榭,侵佔了惠民河,因而使河道堵塞不通,正逢京城發大水,包拯於是將那些園林樓榭全部毀掉。有人拿著地券虛報自己的田地數,包拯都嚴格地加以檢驗,上奏彈劾弄虛作假的人。
(9)包拯故事擴展閱讀
包拯的主要貢獻:
1、包拯在經「慶歷新政」之後,也提過一些改革建議。如主張嚴格選拔官員,裁汰冗雜,對年滿70歲者應強令致仕,以解決冗官問題。
2、包拯也善於體察民情,興利除弊,因而頗有政績。任京東轉運使時,他曾巡察各地訪問貧困冶鐵戶,並據實情申報轉運司,豁免了這些戶所欠的官鐵,同時又鼓勵有能力者開爐冶鐵,發展生產。
3、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公私實行公平買賣,此後百姓不再受到侵憂。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包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