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㈠ 卧薪嘗膽的故事(請簡單的概括一下啊) 70字左右
春秋末年,吳國和越國因戰爭結下仇怨。吳王夫差為父報仇,在伍子胥的輔佐下日夜勤兵回。得意之時的勾答踐鑄成"王者之劍",欲滅吳國而後快。不想,夫差已攻進"劍廬",伍子胥領兵已渡過大江。勾踐大敗。
為保留一線復國的機會,勾踐接受了范蠡的意見,降吳為奴。勾踐從此為吳王養馬、拉車,為了復國的大志受盡屈辱。苟且偷生中,默默等待著。勾踐的謹慎行事,使得吳王漸漸地放鬆了警惕。勾踐和范蠡在暗中逐漸得到了轉機,並被夫差准予回越國。
回國後勾踐仍然謹慎從事,一點一滴地積蓄力量,休養生息 。伍子胥一再阻攔意欲北進做霸主的吳王,最終卻被夫差賜死。吳國實力頓時削弱。勾踐終於得到了機會,舉兵復國。
㈡ 卧薪嘗膽故事簡介
翻譯:
越王勾踐被圍困在會稽山中,他長嘆道:「我在這里完了嗎?」文種說:「商場曾被關押在夏台,周文王曾被囚禁在是里,晉文公重斗(曾遭攙言)出奔翟國,齊桓公小白避亂到苔國,他們最終建立了霸業,由此看來。
(憂患)為什麼就不能轉化為福呢?」天王赦免越王後,越王勾踐返回國土,於是親身經歷痛苦,深深地反思,把苦膽放在座位旁,坐處卧處抬頭就看到苦膽,吃飯也嘗苦膽,常自語:「你忘了會稽失敗的恥辱了嗎?」
他親自去耕種,他夫人親自織布,吃飯不放肉,不穿有兩種以上文彩的衣服,放下身架禮待賢士,厚待賓客,救濟貧窮的人家,慰問死者的家人,與百姓一樣勞苦。
原文:
勾踐之圍會稽也,嚼然嘆曰:「各終於此乎?」種曰:「湯系夏台,文王囚麥里,晉重斗奔翟,齊小白奔苦,其卒王霸。由是觀之,何速不為福乎?」
吳既赦越,越王勾踐反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曰:「女志會稽之恥邪?」
身白操作,夫人自織,食不加肉,衣不重采,折節下賢人,厚賓客,贓貧弔死,與百姓同其勞。
出處
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史記》原文為:「越王勾踐返國,乃苦身焦思,置膽於坐,坐卧即仰膽,飲食亦嘗膽也。」這里僅有「嘗膽」,沒有提到「卧薪」,這是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而創作出來的成語。
(2)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擴展閱讀:
「卧薪嘗膽」的歷史考證
1、《左傳》的"定公""哀公"兩代君王歷史部分,大量記述了越王勾踐當政國事,但沒有提過他有卧薪嘗膽之事,《國語》中的《吳語》和《越語》記載了吳越爭斗經過,卻也沒有勾踐卧薪嘗膽的敘述。
《史記·越王勾踐世家》中,僅記載勾踐:床前懸掛苦膽,坐卧都看得到,吃飯時嘗嘗苦膽的滋味。司馬遷認定勾踐有嘗膽之事,但沒提卧薪之事。什麼時候出現"卧薪嘗膽"這個成語呢?
2、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
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
㈢ 卧薪嘗膽的故事(50字)
春秋時期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後,力圖雪恥,激勵自己,在屋內懸一苦膽出人、坐卧都要嘗嘗,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覺時不用床鋪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國之痛。經過這樣多年的磨礪,終於使越國強盛起來,打敗了吳國。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
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
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3)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擴展閱讀:
春秋後期,吳越兩國時常征戰,不是你打我,就是我打你。當然吳國的國力要比越國強。在一次交戰中,越王勾踐把吳王磕廬射傷,導致磕廬回到吳國就因傷重不治而死。磕廬臨終前交代自己的兒子夫差千萬不要忘記這一箭之仇。夫差繼位做了新的吳王。報仇情緒很高。
出處:北宋·蘇軾《擬孫權答曹操書》:仆受遺以來,卧薪嘗膽,悼日月之逾邁,而嘆功名之不立,上負先臣未報之忠,下忝伯符知人之明。且權先世以德顯於吳,權若效諸君有非常之志,縱不蒙顯戮,豈不墜其家聲耶?」
翻譯:我受命以來,卧薪嘗膽,感慨光陰如電,嘆息功名不立。上負先祖未報之忠,下愧兄長知人之明。而且我家世代以德行顯耀於吳地,如果效仿你們有非常之志,即使不遭殺戮,難道不也有損於家聲嗎?
㈣ 卧薪嘗膽故事200字
越王勾踐是春秋晚期越國的國君,越王允常子。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勾踐即位時,鄰國吳國的國君是闔閭。
由於其父允常不肯幫助吳國攻打楚國,又支持闔閭弟夫概自立,兩家結下了怨仇。闔閭趁越國有喪事之機,興兵討越。在槜李之戰中,越軍射死了吳王,加深了雙方的仇恨。夫差繼位後,發誓要報越國殺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吳越夫椒之戰中,勾踐一敗塗地,被困在會稽山。
打了敗仗的勾踐聽取了臣下文種、范蠡的意見,答應卑辭向吳國求和,等待時機以再圖大業。文種通過吳臣伯嚭說服吳王接受了越國的求和,勾踐夫婦入吳為奴,在闔閭墓旁的石室里喂養馬匹。他們小心地侍候著吳王,百依百順,忍飢挨凍,毫無怨言。整整三年,吳王終於相信他們已臣服了,決定放他們回國。
回到越國後,勾踐遷都會稽,重修政制,用最快的速度復興國家。他尊賢禮士,敬老恤貧,以百姓為念。為了牢記亡國之痛、石室之辱,不讓舒適的生活消磨了意志,他撤下錦綉被,鋪上柴草禱,餐欽時先嘗一口懸在床頭的苦膽,給後人留下了卧薪嘗膽的成語。
勾踐君臣同心努力,發憤圖強,國勢蒸蒸日上,吳國卻一天天走向衰敗。經過了近十年的耐心等待,公元前482年,勾踐趁吳王發兵北征之機,發動了復仇戰爭,越國大獲全勝。但考感到吳國實力猶存,勾踐答應了伯嚭的求和之請。公元前475年,越軍攻打姑蘇城,圍了二年以後,最終攻下了這座城,夫差逃至姑蘇山。
歷史驚人地重演了,這一次品嘗勝利滋味的是越王勾踐。他沒有接受吳國的投降,夫差自殺,越國吞並了吳國。勾踐成為春秋末年政壇上顯赫一時的風雲人物。他率領得勝之師,北渡淮河,在徐州會合齊、晉等諸侯,派人向周天子送去貢禮,他的霸業達到極盛。這時離戰國開始已經不遠了。
㈤ 講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憑著自己國力強大,領兵攻打越國。結果越國戰敗,越王勾專踐於是被抓到吳國。吳王為了羞屬辱越王,因此派他看墓與喂馬這些奴僕才做的工作。越王心裡雖然很不服氣,但仍然極力裝出忠心順從的樣子。吳王出門時,他走在前面牽著馬;吳王生病時,他在床前盡力照顧,吳王看他這樣盡心伺候自己,覺得他對自己非常忠心,最後就允許他返回越國。
越王回國後,決心洗刷自己在吳國當囚徒的恥辱。為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復仇雪恨,他每天睡在堅硬的木柴上,還在門上吊一顆苦膽,吃飯和睡覺前都要品嘗一下,為的就是要讓自己記住教訓。除此之外,他還經常到民間視察民情,替百姓解決問題,讓人民安居樂業,同時加強軍隊的訓練。
經過十年的艱苦奮斗,越國變得國富兵強,於是越王親自率領軍隊進攻吳國,也成功取得勝利,吳王夫差羞愧得在戰敗後自殺。後來,越國又趁勝進軍中原,成為春秋末期的一大強國。
㈥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是什麼
勾踐,春秋末期越國國君,公元前496年至前465年在位。前494年春,吳王夫差敗越,勾踐求和。夫差准和,將勾踐夫婦作為人質留在吳國服苦役。
夫差讓其夫婦倆住在先王圓間的大墳旁邊的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闔閭看墳,給夫差喂馬,還給夫差脫鞋,服侍夫差上廁所,受盡了嘲笑和羞辱。
為圖復國大計,勾踐頑強忍耐著精神上和肉體上的折磨,對夫差更加恭敬明服。有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踐毛遂自薦,說自己能治夫差的病,可是夫差不讓勾踐接近他。
勾踐只能嘗夫差的屎來治病,果然,夫差的病被勾踐治好了,這樣過了三年,夫差認為勾踐真心歸順了他,於是就放勾踐回國。勾踐歸國後立志報仇雪恥。
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氣,在吃飯的地方掛上一個苦膽,每逢吃飯的時候,就先嘗嘗苦味,還問自己:「你忘了會稽的恥辱嗎?」他還把席子撤去,用柴草當做褥子。
勾踐身自儉補,「出不敢,入不敢修」,「食不重味,衣不重彩」日勤於政,「未嘗一日登玩」。他與百姓一起耕田而食,他的夫人自己織布做衣服穿。
他下令10年不收租稅,讓百姓「居有三年之食」。並大力發展生產,繁衍人口。經過「十年生聚,十年教訓」,越國終於從失敗中重新崛起。
周敬王三十八年(前482年)夏,越王勾踐乘夫差去黃池會盟,偷襲成功,夫差求和。周元王四年(前473年),勾踐再次大舉攻吳,擊敗吳軍,夫差自殺。此後,周元王封勾踐為伯,即為諸侯之長,勾踐遂稱霸於諸侯。
(6)越王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考證:
北宋文學家蘇軾寫過一篇《擬孫權答曹操書》。北宋的蘇軾為三國孫權虛擬一篇書信給曹操,信中,蘇軾發揮想像,戲說孫權「卧薪嘗膽」。
這個無中生有的事,與勾踐並不相關。到南宋時期,呂祖謙在《左氏傳說》中,談到吳王夫差「坐薪嘗膽」。明朝張溥在《春秋列國論》中說,夫差位,為報父仇,卧薪嘗膽激勵自己。
這種說法把夫差舉出來,沒勾踐什麼事兒了。南宋的書籍卻屢屢提到越王勾踐卧薪嘗膽,明末梁魚的《浣溪沙》劇本,又極力渲染勾踐苦心志、勞筋骨卧薪嘗膽的英雄作為。
明末作家馮夢龍在自己的歷史小說中,也多次提到勾踐卧薪嘗膽的故事。《吳越春秋》中《勾踐歸國外傳》又是如此記載說:王歸國後,磨礪身心,日夜操勞。困極之時,「攻之蓼」。
蓼是非常苦的菜,蓼菜多了,就是蓼薪。勾踐困了,就用苦菜刺激眼睛鼻子,打消睡意。「嘗膽」是嘴體味苦滋味。
「卧薪」則是「目卧則攻之以蓼薪」,不讓眼睛閉上睡覺。後人把「卧薪」說成是卧倒在柴草上,是對《吳越春秋》的誤解。
㈦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
勾踐是成語「卧薪嘗膽」的主人公。春秋時期越王勾踐治理下的越國和夫差治理下的吳國雖然都曾斷發文身,又同處在江南水鄉、會稽山脈,卻是地地道道的冤家死對頭,從來沒有過什麼「吳越一家」親。
在戰略態勢上,勾踐曾勝過吳國,但是後來被夫差打敗,被迫投降。勾踐無奈之下與妻子作為吳王人質,卑身下氣侍奉吳王,甚至親自品嘗吳王的糞便稟告吳王的病情,以解除吳王的懷疑。他不忘復國之志,天天睡草席,嘗一隻苦膽。
後來向吳王獻上越姬西施鄭旦,讓吳王迷亂宮闈,終於擊敗吳國,一雪舊恥。勾踐晚年迫害功臣,殺了大臣文種,另一個大臣范蠡遠走他鄉。
韓信胯下之辱的故事
「漢初三傑」之一,曾經仗劍游於街市,被無賴子弟欺負,令其從胯下穿過。韓信為了更高志向,不與之計較,受到胯下之辱。後來韓信被劉邦信任,拜為領兵元帥,被封齊王,在垓下擊敗項羽,成為一代名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