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格拉底故事
① 蘇格拉底的故事
格拉底是古希臘的大哲學家。他在風燭殘年之際,想考驗和點化一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於是 他把那位助手叫到病床前, 深情地說:"我的蠟所剩不多了, 得(děi)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 ,你明白我的意思嗎?"
<br> 助手連忙答道 明白 您的光輝思想得很好地傳(chuán)承下去
<br> 「可是,」蘇格拉底慢悠悠地說,「我需要一位最優秀的傳承者。他(既)要富有智慧,(也)要具有非凡的勇氣和信心。你幫我尋找和發掘這樣的人吧!」
<br> 「好的,好的。我一定(竭)盡全力地尋找,決不辜負您的栽培和信任。」助手溫順地說。
<br> 蘇格拉底笑了笑,沒說什麼。||
<br> 那位忠誠而又勤奮的助手,不辭辛勞地到處尋找。可是,導師蘇格拉底都婉言謝絕了他找來的人。病入膏盲(huāng)的蘇格拉底硬撐著坐起來,撫著助手的肩膀,說:「真辛苦你了!但是,你找來的人,怎麼能成為我的傳承者呢?」
<br> 「我一定加倍努力。」助手懇切地說,「哪怕找遍(天涯海角),我也要找到那位最優秀的人,舉薦給您。」
<br> 蘇格拉底又是笑了笑,沒再說什麼。||
<br> 半年之後,蘇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別人世,然而尋找傳承者的事還沒有眉目,只好再把助手叫到自己的床邊。助手淚流滿面,沉重地說:「我真對不起您,令您失望了!」
<br> 「失望的是我,對不起的卻是你!」說到這里,蘇格拉底就閉上眼睛。停頓許久,他又不無哀怨地說:「本來,最優秀的就是你。(因為)你不敢相信自己,(所以)才把自己給忽略、給耽誤、給丟失了。你要知道,每個人都可以成為最優秀的人才。關鍵在於能否自己認識自己、自己尊重和推薦自己……」話沒說完,一代哲人——蘇格拉底就永遠地離開了他深切關注的世界……||
【問題(閱讀(四))】
1.在文中的( )里選擇正確的讀音、字和詞,並打上「√」。(2分)
2.在文中括弧里填上恰當的關聯詞語。(2分)
3.「我的蠟剩不多了,得找另一根蠟接著點下去。」在這句話中,第1個「蠟」是指:蘇格拉底的時間,第2個「蠟」是指:他的傳承者。(2分)
4.給第1、2自然段加上標點。(3分)
5.按要求改寫下列句子。(3分)
(1)導師蘇格拉底都婉言謝絕了他找來的人。
「把」字句:導師蘇格拉底都把他找來的人婉言謝絕了。
「被」字句:他找來的人都被導師蘇格拉底婉言謝絕了。
(2)你找來的人,怎麼能成為我的傳承者呢?
改成陳述句:
答:你找來的人,不能成為我的傳承者.
6.文章已用「||」劃分了段落,請你寫出每段的大意。(6分)
1.蘇格拉底在風燭殘年之際想想考驗和點化一位平時看來很不錯的助手,特意讓他的助手去找一名優秀的傳承者.
2.助手找來了許多人,令蘇格拉底很不滿意.
3.蘇格拉底眼看自己就要告別人世,便告訴助手,最優秀的傳承者其實就是他.遺憾地離開了人世,助手感到十分對不起.
7.助手說自己「明白」了導師蘇格拉底的意思。你認為他真的明白了嗎?為什麼?(3分)
(略)
② 蘇格拉底的故事
一、求知
一個青年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知識?」蘇格拉底將這個青年帶到海里,海水淹沒了年輕人,他奮力掙扎才將頭探出水面。
蘇格拉底問:「你在水裡最大的願望是什麼?」「空氣,當然是呼吸新鮮空氣!」「對!學習就得使上這股子勁兒。」
二、蘋果的香味
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如何才能堅持真理。蘇格拉底讓大家坐下來。他拿著一個蘋果,慢慢地從每個同學的座位旁邊走過,一邊走一邊說:「請同學們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氣中的氣味。」然後,他回到講台上,把蘋果舉起來左右晃了晃,問:「有哪位同學聞到蘋果的味了嗎?
有一位學生舉手站起來回答說:「我聞到了,是香味兒!」 蘇格拉底又問「還有哪位同學聞到了?」學生們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聲。蘇格拉底再次舉著蘋果,慢慢地從每一個學生的座位旁邊走過,邊走邊叮囑:「請同學們務必集中精力,仔細嗅一嗅空氣中的氣味。」
回到講台上後,他又問:「大家聞到蘋果的氣味了嗎?」這次,絕大多數學生都舉起了手。稍停,蘇格拉底第三次走到學生中間,讓每位學生都嗅一嗅蘋果。回到講台後,他再次提問:「同學們,大家聞到蘋果的味兒了嗎?」
他的話音剛落,除一位學生外,其他學生全部舉起了手。那位沒舉手的學生左右看了看,也慌忙地舉起 了手。他的神態,引起了一陣笑聲。蘇格拉底也笑了:「大家聞到了什麼味兒?」學生們異口同聲地回答:「香味兒!」
蘇格拉底臉上的笑容不見了,他舉起蘋果緩緩地說:「非常遺憾,這是一枚假蘋果,什麼味兒也沒有。」
三、堅持成就卓越
有一天,一個學生在課堂上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成為像蘇格拉底那樣學識淵博的學者。蘇格拉底沒有直接作答,只是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的 事,每個人把胳膊盡量往前甩,然後再盡量往後甩。」
蘇格拉底示範了一遍,說:「從今天開始,大家每天做三百下,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 有什麼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哪些同學堅持了?」教室里有百分之九十的學生舉起了手。
一年過後,蘇格拉底再次問學生:「請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動作,有哪幾位同學堅持做到了今天?」這時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學生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後來成為著名哲學家的柏拉圖。
四、別跟驢計較
古希臘的大哲學家家蘇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裡漫步,一邊走,一邊聊天。忽然有一個莫名其妙的人,沖了出來,對蘇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頭要去找那個傢伙算賬。
但是蘇格拉底拉住了他,不準他去報復。朋友說:「你怕那個人嗎?」「不,我絕不是怕他。」「人家打了你,你都不還手嗎?」蘇格拉底笑笑說:「老朋友,你別生氣。難道一頭驢子踢你一腳,你也要還它一腳嗎?」
五、消費
一天,一位熟知蘇格拉底生活節儉的人突然在集市上發現他全神貫注打量幾件俗氣的陶器,頗覺驚訝,便上前問道:「蘇格拉底先生,您今兒哪來的雅興?」蘇格拉底回答道:「我向來有興趣的是,看看市場上有多少我不需要的東西。」
③ 蘇格拉底的哲理故事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
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
要不回頭地走
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
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很容易
充滿信心地出去
誰知過了半天他仍沒有回去
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
"
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
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次,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
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發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
那就是愛情
"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
蘇格拉底叫他到彬樹林走一次
要不回頭地走
在途中要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
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
充滿信心地出去
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
蘇格拉底問他:
"
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
柏拉圖回答老師:
"
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
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
那就是婚姻
"
柏拉圖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外遇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兩個小時之後,他精神抖擻地帶回了一支顏色艷麗但稍稍焉掉的花,
蘇格拉底問他:
"
這就是最好的花嗎?
"
柏拉圖回答老師:
"
我找了兩小時,發覺這是最盛開最美麗的花,但我採下帶回來的路上,
它就逐漸枯萎下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
那就是外遇
"
又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
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
可以來回走
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
又充滿信心地出去
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
"
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
"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
"
這就是最好看的花。
"
蘇格拉底問:
"
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
柏拉圖回答老師:
"
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
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
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
"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
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
④ 有關蘇格拉底的經典故事(4個)
有一天,蘇格拉底問他一個問題:「世間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青年人不假思索地回答:「雞是從蛋中孵 出來的,自然是先有蛋羅!」
「蛋是雞下的。沒有雞,蛋從哪裡來?」
青年人想了想說:「那還是先有雞!」
「你剛才已經說過,雞是從蛋中孵出來的。沒有蛋,雞從哪裡來?」
青年人抱怨說:「你怎幺提出這樣一個怪問題呢?現在我也問你一個問題。」
「請提吧。」
「你說說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蘇格拉底老老實實地回答:「我不知道。」
青年人笑了:
「這樣看來,你和我其實差不多啊!」
蘇格拉底說:
「不,你是以不知為知,我是以不知為不知。以不知為知非知,以不知為不知非不知矣國!」
選 擇
幾個學生向蘇格拉底請教人生的真諦。
蘇格拉底把他們帶到一片果林邊。這時正是果實成熟的季節,樹上枝上沉甸甸地掛滿了果子。
「你們各自順著一行果樹,從林子的這頭走到那頭,每人摘一枚自己認為最在最好的果子。不許走回頭路,
不許做第二次選擇。」蘇格拉底吩咐說。
學生們出發了。在穿過果林的整個路程中,他們都十分認真地進行著選擇。
等他們到達果林的另一端時,老師已在那裡等著分們了。
「你們是否都選擇到自己滿意的果子了?」蘇格拉底問。
學生們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不肯回答。
「怎幺啦,孩子們,你們對自己的選擇滿意嗎?」蘇格拉底再次問。
「老師,讓我們再選擇一次吧,」一個學生請求說,「我剛走進果林時,就發現了一個很大很好的果子。但是,我還想找一個更大更好的。當我走到林子的盡頭後,才發現第一次看見的那枚果子就是最大最好的。」
另一個學生緊接著說:「我和師兄恰巧相反。我走進果林不久就摘下了一枚我認為是最大最好的果子。可是以後我發現,果林里比我摘下的這枚更大更好的果子多的是。老師,請讓我再選擇一次吧!」
「老師,讓我們都再選擇一次吧!」其它學生一起請求。
蘇格拉底堅定地搖了搖頭:「孩子們,沒有第二次選擇。人生就是如此。」
愁 人
學生問蘇格拉底,怎樣才能獲得快樂?
蘇格拉底想了想,給他們講了一個故事:
一人鬱郁寡歡,骨瘦如柴,似乎一陣風就可以把他吹到天上去。
天使問他:「你為什幺老是不快活,有什幺不順心的事嗎?」
這人說:「人們都說太陽寶石、月亮寶石是無價之寶,我什幺時候能得到它們呢?」
天使非常同情他,便滿足了他的要求。
過了一段時間,天使見這個人仍是愁眉不展,比過去更瘦了,又問:「你還有什幺不高興的事呢?怎幺還是這樣滿面愁容?」這人雙眉緊鎖,長嘆短嘆:「唉,***日夜夜都擔心失去這些寶貝啊!」
天使攤開雙手,搖搖頭說:
「想得到的時候,害怕不能得到;已以到手了,又恐怕失掉它。這樣的人,怎幺能夠享受歡樂呢?」
頭 發
蘇格拉底年輕時有一頭非常漂亮的頭發。
後來,由於他潛心研究哲學,用腦過度,年紀大後,腦門和後腦勺上的頭發都掉光了。
一個有著一頭漂亮金發的年輕人揶揄地問他:
「尊敬的大哲學家,是否頭發越少,就意味著學問越多呢?」
蘇格拉底說:
「不一定。不過,如果腦子裡面是空的,即使長著一頭濃密漂亮的頭發,又有什幺用?」
遠 山
蘇格拉底和拉克蘇相約,到很遠很遠的地方去游覽一座大山。
據說,那裡風景如畫。人們到了那裡,會產生一種飄飄欲仙的感覺。
許多年以後,兩人相遇了。他們都發現,那座山太遙遠太遙遠。
他們就是一輩子,也不可能到達那個令人神往的地方。
拉克蘇頹喪地說:「我竭盡精力奔跑過來,結果什幺都不能看到,真太叫人傷心了!」
蘇格拉底撣了撣長袍的灰塵說:「這一路有許許多多美妙風景,難道你都 沒有注意到?」
拉克蘇一臉的尷尬神色:「我只顧朝著遙遠的目標奔跑,哪有心思欣賞沿途的風景啊!」
「那就太遺憾了。」蘇格拉底說:
「當我們追求一個遙遠的目標時,切莫忘記,旅途處處有美景」
⑤ 蘇格拉底與弟子的故事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走一次,不許回頭,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柏拉圖原以為很容易 ,但最後,他垂頭喪氣地空手而歸。
原因是看到了很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的,就沒有摘,當繼續往前走的時候,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麥田裡最大最好的麥穗,早就錯過了。於是,什麼也摘不到。蘇格拉底告訴他:「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樹林走一次,不許回頭,然後,在途中取一棵最好用的樹材,而且只可以取一次。柏拉圖於是又照著老師的話去做,半天之後,他拖了一棵不算最好也不算太差的樹回來。
蘇格拉底問:「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 柏拉圖回答:「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而且害怕空手而歸,因此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就拿回來了。」蘇格拉底說:「這就是婚姻。」
還有一次,柏拉圖問蘇格拉底:「什麼是幸福?」蘇格拉底讓他穿越一片田野,去摘一朵最美麗的花,仍然是不能走回頭路,而且只能摘一次。許久之後,柏拉圖捧回一朵比較美麗的花,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美麗的花了?」
柏拉圖說:「我摘下了它時,認定了它是最美麗的,雖然,之後我又看見了很多很美麗的花,但我依然堅持我摘的這朵是最美的。」蘇格拉底最後對他說:「這就是幸福。」
(5)蘇格拉底故事擴展閱讀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臘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公民陪審員。
蘇格拉底和他的學生柏拉圖,以及柏拉圖的學生亞里士多德並稱為「古希臘三賢」,被後人廣泛地認為是西方哲學的奠基者。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進新神論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蘇格拉底曾獲得逃亡的機會,但他仍選擇飲下毒槿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
主要思想:
1、心靈
從智者開始,古希臘哲學由注重對自然本身的研究轉變到注重對社會倫理和人的研究。但他們只停留在感性的階段,只能得出相對主義的結論。到蘇格拉底才根本改變了這種狀況。蘇格拉底要求作「心靈的轉向」,把哲學從研究自然轉向研究自我,即後來人們所常說的,將哲學從天上拉回到人間。
2、靈魂
蘇格拉底關於靈魂的學說,進一步使精神和物質的分化更加明朗起來。蘇格拉底以前的哲學家,早已有靈魂不滅的說法,已經有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對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學家對於靈魂的看法還比較模糊,有的還將靈魂看成是最精細的物質,因而,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界限還不明確。
3、真理
據亞里士多德記載,蘇格拉底放棄了對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倫理問題上求得普遍真理,開始為事物尋求定義。他反對智者們的相對主義,認為「意見」可以有各種各樣,「真理」卻只能有一個;「意見」可以隨各人以及其他條件而變化,「真理」卻是永恆的,不變的。
⑥ 蘇格拉底有趣的故事有哪些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助人產生新思想。這種問答分為三步:第一步稱為蘇格拉底諷刺,他認為這是使人變得聰明的一個必要的步驟,因為除非一個人很謙遜「自知其無知」,否則他不可能學到真知。第二步叫定義,在問答中經過反復詰難和歸納,從而得出明確的定義和概念,第三步叫助產術,引導學生自己進行思索,自己得出結論,正如蘇格拉底自己所說,他雖無知,卻能幫助別人獲得知識,好象他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一樣,雖年老不能生育,但能接生,能夠幫助新的生命誕生。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
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治國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欺人的人,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處死
身為雅典的公民,據記載蘇格拉底最後被雅典法庭以不信神和腐蝕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處死刑。盡管他曾獲得逃亡雅典的機會,但蘇格拉底仍選擇飲下毒堇汁而死,因為他認為逃亡只會進一步破壞雅典法律的權威,同時也是因為擔心他逃亡後雅典將再沒有好的導師可以教育人們了。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拉底。
青年之友
蘇格拉底很喜歡和青年人交往,希望青年人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認為,一個人接受教育之後,不僅自身會幸福,能管好自己的家務,而且還能使別人和城邦幸福。他常根據不同情況,對青年人施以不同的教育。對於遺傳條件優越而輕視學習的人,蘇格拉底告訴他們,越是稟賦好的人越要受教育。這好比烈性而桀驁不馴的良種馬,如果在小時候加以訓練,就會成為最有力、最驍勇的千里馬;否則,將始終是難以駕馭的駑馬。一個人如果受的教育不好,他的意志越堅強,就越容易犯罪。對於那些以財富自誇、認為不需要受教育、財富會成就他們的心願、給他們帶來幸福的人,蘇格拉底就教導他們,只有愚人才會這樣想。他指出,幸福不在於財富,而在於知識,在於對人類做出貢獻。人只有這樣,才能獲得人們的尊敬。
據說,柏拉圖的堂弟格老孔,在不到20歲的時候,就朝思暮想做城邦政府的領袖,非常榮耀而瀟灑地面對眾多的人進行演講。按理說,一個青年人有這樣的理想,並非壞事。遺憾的是,格老孔有關這方面的知識和才能都很欠缺。家裡人都明白他這是好高騖遠,想入非非,真怕他冒冒失失地闖上講壇,弄得不好被人拖下來,落下笑柄。可是沒有一個人能說服他不要這么做。這件事被蘇格拉底知道了,鑒於和柏拉圖的關系,他決定開導開導這位不知天高地厚的青年。
一天,蘇格拉底看見格老孔迎面走來,老遠就喊;「喂,格老孔,聽說你決心做我們城邦的領袖,這是真的嗎?」為了使格老孔樂意聽自己的話,蘇格拉底故意裝出十分熱情的樣子,選擇了格老孔最感興趣的話題。
「是的。我的確是這樣想的,蘇格拉底。」格老孔回答。
「那好極了。如果人間真有什麼好事的話,這又是一樁好事了。因為,倘若你的目的能夠實現,你想有什麼就會得到什麼;你將能夠幫助你的朋友;為你的家庭揚名,為你的祖國增光;你的名聲在傳遍全城之後,還會傳遍整個希臘,甚至在異邦中享有盛名。那時,你無論到那裡去,都會受到人們的敬仰。」
果然,格老孔聽了這番話,大為高興,就停下來同蘇格拉底交談。
看到格老孔留下來,蘇格拉底接著說:「看來很明顯,格老孔,如果你想要受到人們的尊敬,你就必須對城邦有貢獻。」
「正象你所說的。」格老孔回答。
於是蘇格拉底請格老孔談談做貢獻的打算。正當格老孔思考的時候,蘇格拉底問他是不是首先讓城邦富裕起來,實現富裕的途徑是讓稅收增多。格老孔表示同意。蘇格拉底又問,稅收從何而來?總數多少?不足的補充來源是什麼?格老孔回答對這些問題沒有考慮過。之後,蘇格拉底又問他對治理國家所必須考慮的問題的看法,如削減開支、國防力量、防禦戰略、糧食供應等。格老孔要麼回答沒有考慮,要麼說不清楚,要麼推託這類事沒必要親自照管。
看到格老孔為難的樣子,蘇格拉底進一步開導他說,「國、家一理。國家人口多,一些問題確實很難說上來,但如果能幫助一家,就可以著手幫助更多的人家,你為什麼不從增進你叔父家的福利試一試呢?」
格老孔說:「只要叔父肯聽我的勸告,我一定能對他們有所幫助的。」
蘇格拉底笑了;「怎麼?你連叔父都說服不了,還想希望包括叔父在內的整個雅典人都聽你的勸嗎?年輕人,要當心,你一心想要出名,可不要弄個適得其反呀!看看現實,在所有的事情上,凡受到尊敬和贊揚的人都是些知識最廣博的人。反之,都是些最無知的人。如果你真想在城邦獲得盛名並受到人們的贊揚,就應當努力對想要做的事求得最廣泛的知識。因為只有這樣,你才能勝過別人;當處理事務的時候,你也就會很容易地獲得你所期望的目標了。」
高傲的、一心想做領袖的格老孔被說服了。
蘇格拉底經典語錄
一位醫生跑來詢問蘇格拉底,說他吃任何東西都淡而無味。蘇格拉底說:你只需停止飲食就行了。
蘇格拉底被處死前,朋友悲傷地說:我親愛的蘇格拉底,我是多麼不希望你被如此不公正的處死啊!蘇格拉底平靜地說:朋友,難道你希望看到我被公正的處死嗎?
以下是蘇格拉底的故事
最大的麥穗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麥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蘇格拉底和他的房子
從前,在希臘有一個非常聰明的人,名叫蘇格拉底。全國各地的年輕人都來投奔他,向他學習聰明智慧。他講了許多開心的事情。他講述的方式非常生動,所以聽的人都不感到厭煩。
一個夏天,他為自己建造了一所房子。房子非常小,他的鄰居都很納悶,這房子怎麼會使他滿意呢?
「您這么一個大人物,卻把自己的房子蓋成這么一個小盒子,有什麼道理嗎?」
「確實沒有什麼道理。」他說,「不過這個地方雖小,但是如果我能使它容下真正的朋友,我將會認為自己是快樂的。」
⑦ 有關蘇格拉底的小故事,一定要簡短
從下面文字中找自己隨便摘一段就是。
公元前399年6月的一個傍晚,雅典監獄中一位年屆七旬的老人就要被處決了。只見
他衣衫襤褸,散發赤足,而面容卻鎮定自若。打發走妻子、家屬後,他與幾個朋友侃侃而
談,似乎忘記了就要到來的處決。直到獄卒端了一杯毒汁進來,他才收住「話匣子」,接過
杯子,一飲而盡。之後,他躺下來,微笑著對前來告別的朋友說,他曾吃過鄰人的一隻雞,
還沒給錢,請替他償還。說完,老人安詳地閉上雙眼,睡去了。這位老人就是大哲學家蘇格
拉底。
蘇格拉底(前470—前399年),既是古希臘著名的哲學家,又是一位個性鮮明、
從古至今被人毀譽不一的著名歷史人物。他的父親是石匠和雕刻匠,母親是接生婆。
青少年時代,蘇格拉底曾跟父親學過手藝,熟讀荷馬史詩及其他著名詩人的作品,靠自
學成了一名很有學問的人。他以傳授知識為生,30多歲時做了一名不取報酬也不設館的社
會道德教師。許多有錢人家和窮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圍,跟他學習,向他清教。蘇格
拉底卻常說:「我只知道自己一無所知。」
他的一生大部分是在室外度過的。他喜歡在市場、運動場、街頭等公眾場合與各方面的
人談論各種各樣的問題,如戰爭、政治、友誼、藝術,倫理道德等等。他曾三次參戰,當過
重裝步兵,不止一次在戰斗中救助受了傷的士兵。40歲左右,他成了雅典的遠近聞名的人
物。
蘇格拉底一生過著艱苦的生活。無論酷署嚴寒,他都穿著一件普通的單衣,經常不穿
鞋,對吃飯也不講究。但他似乎沒有注意到這些,只是專心致志地做學問。
蘇格拉底的學說具有神秘主義色彩。他認為,天上和地上各種事物的生存、發展和毀滅
都是神安排的,神是世界的主宰。他反對研究自然界,認為那是褻瀆神靈的。他提倡人們認
識做人的道理,過有道德的生活。他的哲學主要研究探討的是倫理道德問題。
蘇格拉底經常和人辯論。辯論中他通過問答形式使對方糾正、放棄原來的錯誤觀念並幫
助人產生新思想。他從個別抽象出普遍的東西,採取譏諷、助產術、歸納、定義四個步驟。
「譏諷」即通過不斷追問,使對方自相矛盾,承認對此問題無知;「助產術」即幫助對方拋
棄謬見,找到正確、普遍的東西,即幫助真理問世;「歸納」即從個別事物中找出共性,通
過對個別的分析比較來尋找一般規律;「定義」即把單一的概念歸到一般中去。
蘇格拉底教學生也從不給他們現成的答案,而是用反問和反駁的方法使學生在不知不覺
中接受他的思想影響。請看一個他和學生問答的有趣的例子。
學生: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把俘虜來的敵人賣作奴隸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我說的是朋友而不是敵人。蘇格拉底:照你說,盜竊對朋友是
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學生:是善
行。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
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這種教學方法有其可取之處,它可以啟發人的思想,使人主動地去分析、思考問題、他
用辯證的方法證明真理是具體的,具有相對性,在一定條件下可以向自己的反面轉化。這一
認識論在歐洲思想史上具有巨大的意義。
蘇格拉底主張專家治國論,他認為各行各業,乃至國家政權都應該讓經過訓練,有知識
才乾的人來管理,而反對以抽簽選舉法實行的民主。他說:管理者不是那些握有權柄、以勢
欺人的入,不是那些由民眾選舉的人,而應該是那些懂得怎樣管理的人。比方,一條船,應
由熟悉航海的人駕駛;紡羊毛時,婦女應管理男子,因為她們精於此道,而男子則不懂。他
還說,最優秀的人是能夠勝任自己工作的人。精於農耕便是一個好農夫;精通醫術的便是一
個良醫;精通政治的便是一個優秀的政治家。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羅奔尼撒戰爭中失敗,「三十僭主的統治取代了民主政
體。」三十僭主的頭目克利提阿斯是蘇格拉底的學生。據說,一次克利提阿斯把蘇格拉底叫
去,命令他帶領四個人去逮捕一個富人,要霸佔他的財產。蘇格拉底拒不從命,拂袖而去。
他不但敢於抵制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開譴責其暴行。克利提阿斯惱怒地把他叫
去,不準他再接近青年,警告他說:「你小心點,不要叫我們不得不再減少羊群中的一隻
羊。」蘇格拉底對他根本就不予理睬,依舊我行我素。
後來,「三十僭王」的統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權。有人控告他與克利提阿斯關系
密切,反對民主政治,用邪說毒害青年。蘇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獄。按照雅典的法律,在法庭
對被告叛決以前,被告有權提出一種不同於原告所要求的刑罰,以便法庭二者選其一。蘇格
拉底藉此機會發表了慷慨激昂的演說,他自稱無罪,認為自己的言行不僅無罪可言,而且是
有利於社會進步的。結果,他被叛了死刑。在監獄關押期間,他的朋友們拚命勸他逃走,並
買通了獄卒,制定了越獄計劃,但他寧可死,也不肯違背自己的信仰。就這樣,這位70歲
的老人平靜地離開了人間。
蘇格拉底無論是生前還是死後,都有一大批狂熱的崇拜者和一大批激烈的反對者。他一
生沒留下任何著作,但他的影響卻是巨大的。哲學史家往往把他作為古希臘哲學發展史的分
水嶺,將他之前的哲學稱為前蘇格拉底哲學。做為一個偉大的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後世的西
方哲學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⑧ 蘇格拉底哲學小故事
1. 一個學生問蘇格拉底:請問,什麼是善行?
蘇格拉底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問:盜竊、欺騙、把人當奴隸販賣,這幾種行為是善行還是惡行?
學生:是惡行。
蘇格拉底:欺騙敵人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不過,對朋友就不是這樣。
蘇格拉底:你說對朋友行騙是惡行,可是,在戰爭中,軍隊的統帥為了鼓舞士氣,對士兵說,援軍就要到了。但實際上並無援軍,這種欺騙是惡行嗎?
學生:這是善行。
蘇格拉底:盜竊對朋友是惡行嗎?
學生:是的。
蘇格拉底:照你這樣說,盜竊對朋友是惡行。但是,如果朋友要自殺,你盜竊了他准備用來自殺的工具,這是惡行嗎?
學生:是善行。
古希臘先知蘇格拉底非常強調行為之前的一思一念,認為善念可以結善果,惡念操縱的行為只能害人。
最讓大家驚奇萬分的是蘇格拉底的一席談話,至今讀來非常有時代感。2.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舊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單把眼前的麥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