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魚落雁的故事
A. 沉魚落雁有什麼典故
成語典故 中國傳統上把沉魚落雁和閉月羞花連讀,並分別指代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沉魚是春秋的西施,落雁是西漢的王昭君,閉月是後漢末的貂蟬,羞花是唐代的楊貴妃。 沉魚西子 西施,春秋時期越國轄內今浙江諸暨人,姓施名夷光別名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的西子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綄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所吸引,看得發呆,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 西施畫像 美女,西施居首。 春秋戰國時期,吳越相爭,吳國兵強馬壯,很快打敗越國,把越王勾踐和宰相范蠡押作人質。越王為報滅國之仇,暫棲於吳王膝下,裝得十分老實忠誠。一次吳王肚子疼,請來郎中也沒有看出啥病。越王勾踐得知後就當著吳王夫差的面,親口嘗了他的糞便,說:「大王沒什麼病,是著了涼喝點熱酒暖暖就會好的。」吳王照勾踐說的,喝了點熱酒,果然好了。吳王看到勾踐這樣忠心,就將他放回越國。勾踐回國後接受了范蠡獻的復國三計,一是屯兵,加緊練武,二是屯田,發展農業,三是選美女送給吳王,作為內線。 西施被選送到吳國後,吳王一看西施長得如此漂亮,對西施百依百順,終日沉溺於游樂,不理國事,國力耗費殆盡。同時離間吳王夫差與吳國大將伍子胥,削弱吳軍事力量,為越國復興和吳越戰爭越國的勝利作出了巨大貢獻。越國戰勝吳國後,西施回國,與越國大將范蠡一起隱居,泛舟五湖。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鳥蟲篆書寫的對聯:「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稱頌西施在興越滅吳中的功績。 西施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一個山野浣紗女,擔起了復國的重任,最終不辱使命。同時憑著自己的美貌與才識,贏得了美滿的愛情。關於西施,千百年來傳說太多,對於這樣的一代紅顏,後人在她身上寄寓的理想也總是那麼完美。清曹雪芹有《西施》詩一首:「一代傾城逐浪花,吳宮空自憶兒家。效顰莫笑東村女,頭白溪邊尚浣紗。」 [2] 落雁王嬙 王昭君名嬙,西漢南郡(今興山縣)寶坪村人西漢元帝時期人氏,從小長得艷若桃花,聰明伶俐。清代詩人贊她:「飄飄秀色奪仙春,只恐丹青畫不真」,「娥眉絕色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出神入化地活脫出昭君的美容與神采。昭君有「落雁」之姿,傳說昭君出塞時滿腹愁懷,為抒解思鄉之情,便在馬背上彈起了琵琶。曲哀人艷,連 王昭君畫像 南飛的大雁都為之傾倒,以至放棄飛行,落在昭君的周圍。「落雁」故此而來。 昭君17歲那年,正逢漢元帝詔示天下,普選美女。昭君被選入後宮待詔。當時的皇帝驕奢淫佚,後宮佳麗數以千計,元帝依畫像召見。因王昭君不肯行賄。畫師便在昭君臉上點上了一顆黑痣,醜化了昭君的形象,使她長期深鎖後宮。 西漢時,漢朝和匈奴常有戰事,竟寧元年(公元前33年),南匈奴呼韓邪單於前住長安朝漢稱臣,主動提出願與漢朝和親,共保邊塞安寧。深明大義的王昭君,為了民族和睦,不使漢匈兩族再起戰亂。決心以個人之苦換百姓之樂,毅然「自願請行」,出塞和親。當王昭君餞行的晏會上,滿朝文武頓時為之傾倒,只見她亭亭玉立,光采照人。這時元帝大驚,深感後悔,想把昭君留下,但又不好更改,為了取信於匈奴,只好忍痛割愛,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干。呼韓邪單干歡喜若狂,對漢朝千恩萬謝。 昭君為了民族團結出塞和親,實為巾幗壯舉,影響非凡。為了紀念昭君出塞和親,漢元帝將這年改元「竟寧」,意為邊境安寧。呼韓邪單於封昭君為「寧胡閼氏」,意思是娶了昭君做匈奴皇後,從此得安寧。昭君出塞和親,世人稱之為和平使者,功在當代,惠及子孫。她所播下的友好種子和留下的影響,在後世漢匈關繫上,長期起著作用,漢匈之間和睦相處,近百年無戰事。清代女詩人郭潤玉贊道:「琵琶—曲千戈靖,論到這功是美人」。周恩來生前稱贊王昭君是:「發展中華民族大家庭團結最有貢獻的人物。」
希望採納
B. 成語故事沉魚落雁
沉魚落雁:原指女子貌美,使游魚下沉,使飛雁降落,不敢與之比美。後來形容女子容貌美麗動人。沉,使下沉;落,使落下。
「沉魚落雁」這個成語最先見於莊子的《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毛嬙和麗姬是戰國時代聞名天下的兩個大美女。這句話的意思是,毛嬙和麗姬,是人人都喜歡的美人,可是魚兒見了她們卻深深地潛入水底,鳥兒見了她們卻高高地飛向天空,麋鹿見了她們卻撒開四蹄飛快地逃離了。
這是為什麼呢?因為魚兒鳥兒和麋鹿不僅不會欣賞人類的美麗,還害怕被人傷害,所以它們都逃跑了。後來,「沉魚落雁」逐漸被人們用來形容一個女人長有非常漂亮的容顏。
春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做西施的美女,她每天都會到溪邊去浣紗,溪中的魚看到西施俊俏美麗的倒影,覺得自己長得比西施丑,都羞愧的不敢浮上水面,全沉到水底去。漸漸地,「沉魚」成了西施動人的別名。
西漢時期,也有一個美女叫王昭君,漢元帝為安撫北方匈奴,將美艷宮女昭君升為義女,遠嫁鄰邦。在昭君受命成婚的路上,南飛的大雁聽到她悅耳的琴聲,因凝望她美麗的容顏,忘記了舞動翅膀,墜落地上。從此,「落雁」成了昭君美麗的代稱。
這就是成語「沉魚落雁」的由來。
C. 沉魚落雁的典故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漢代王昭君是個才貌雙全的美人。
漢元帝為了安撫北匈奴,就選她與單於結為姻緣。
在離家的途中,她看到遠飛的大雁,不由得引起無盡的鄉思,觸景生情她彈起琴弦。
一群飛雁聽到琴聲竟忘記了抖動翅膀而跌落在地上。
昭君便得了「落雁」的美稱。
但是,其實「沉魚落雁」根本就不是指女子的漂亮。
魚見了她就潛入水底、雁跌落至地,這二者,誰知道天下真正的美色是什麼?它們都是因為害怕。換句話說,任何一個醜八怪都可以導致「沉魚落雁」的結果。因為鳥魚根本不懂得毛嬙、麗姬是否美麗,只是因為高度的警覺,在求生本能下,聽見、看見一點異常的動靜就趕緊躲藏起來,保護自己。所以莊子才會說,誰知道什麼是真正的美麗呢?
因此,莊子當初講這個故事,其實不是稱贊女性的美貌,而是說美貌沒什麼意義。
但後來,大家在稱贊一個女人長得很漂亮,就說她有「沉魚落雁」的容貌!
D. 沉魚落雁的簡單故事內容
戰國時,一美女名喚西施,在溪渙沙。溪中魚觀之貌美,心醉而沉。
E. 沉魚落雁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3、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F. 沉魚落雁成語故事
故事:
春秋時期,越國傾國傾城的美女西施在故鄉溪邊浣紗時,溪中游動的回魚兒見了答她都羞愧得沉入水底,不敢浮出水面。漢元帝時絕色美女王昭君在她出塞嫁給匈奴王時,天空飛過的大雁驚訝她的美麗,忘了飛行跌落到樹林里。
【成語】: 沉魚落雁
【拼音】: chén yú luò yàn
【解釋】: 魚見之沉入水底,雁見之降落沙洲。形容女子容貌美麗。
【出處】: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舉例造句】: 他二人長的一個是沉魚落雁之容,一個是閉月羞花之貌。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十二回
【拼音代碼】: cyly
【近義詞】: 閉月羞花、花容月貌、國色天香
【燈謎】: 西施王嬙
【用法】: 作謂語、賓語、定語;形容女子極其美麗動人
【英文】: breath-taking beauty
G. 沉魚落雁講的是誰的故事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分別是:西施、貂蟬、王昭君和楊玉環。四大美女享有「閉版月羞花之貌,權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羞花」,談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沉魚」,講的是西施浣沙時的故事;「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H. 沉魚落雁的成語故事
1、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版。她在河邊浣紗權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2、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I. 沉魚落雁的故事
【出處】: 《莊子·齊物論》:「毛嬙、麗姬,人之所美也;魚見之深入,鳥見之高飛,麋鹿見之決驟,四者孰知天下之正色哉?」
毛嬙是春秋時期越國絕色美女,與西施時代相當,相傳為越王勾踐的愛姬。最初人們對毛嬙畫像的稱道遠遠超過西施。她應該是「沉魚」的原始形象,美的化身。麗姬已失考。
故原始的「沉魚」和「落雁」應該是指「毛嬙」和「麗姬」,而並不是「西施」和「 王昭君」。當然,《莊子·齊物論》中也提到了西施,說「厲與西施,恢詭譎怪,道通為一。」大意是醜陋的女人與美貌的西施,還有其他稀奇古怪的事物,從道的角度看是不分彼此的。還在《莊子·天運》中講了「東施效顰」的故事。
《韓非子·顯學》說:「故善毛嬙,西施之美,無益吾面,用脂澤粉黛,則倍其初。」《管子·小稱》中有「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也,盛怨氣於面,不能以為可好。」《淮南子》則說「今夫毛嬙、西施,天下之美人。」但《淮南子》中也有把西施放前面的,說「西施毛嬙,狀貌不可同,世稱其好美均也。」 東漢邊讓《章華賦》:「攜西子之弱腕兮,援毛嬪之素肘。」
後來唐朝詩人宋之問有詩雲:「鳥驚人松蘿,魚畏沉荷花。」此後世人便以「沉魚落雁」形容女子之貌美。「沉魚落雁之容,閉月羞花之貌」也成為古典小說中形容女子美貌的套語。
J. 關於沉魚落雁的故事,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叫西施的,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相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徹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他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img] http://bbs.51ks.com/bbs/images/upload/2005/07/26/111449.jpg[/img]
2、「落雁」——王昭君
漢元帝在位期間,南北交兵,邊界不得安靜。漢元帝為安撫北匈奴,選昭君與單於結成姻緣,以保兩國永遠和好。在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裡,昭君告別了故土,登程北去。一路上,馬嘶雁鳴,撕裂她的心肝;悲切之感,使她心緒難平。她在坐騎之上,撥動琴弦,奏起悲壯的離別之曲。南飛的大雁聽到這悅耳的琴聲,看到騎在馬上的這個美麗女子,忘記擺動翅膀,跌落地下。從此,昭君就得來「落雁」 的代稱。
[img] http://bbs.51ks.com/bbs/images/upload/2005/07/26/111607.jp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