頤和園的故事
① 頤和園的傳說或小故事,要短一點,急!!!
1、頤和園也會長個兒
乾隆時期的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和光緒年間重修的頤和園一對比發現,也不是所有的建築都變矮了,也有增高的,德和園大戲台就是增高的一個。原先這里是一個四合院,是一層的戲台,它名字叫怡春堂。
但到慈禧統治時期,這里就成為她的專用戲樓,她嫌原先的一層戲台太小了,限制了觀戲的效果,她一琢磨,乾脆重修個大的,於是原本是一層的房子,就變成了三層的大戲樓。
不光德和園大戲台長個,圍牆也要長個。不過,圍牆不是真的在長個,而是有人給它增高了。為什麼要加高?據說原因是這樣的。
清末革命黨人屢次派人刺殺清政府要員。老佛爺一看革命黨人玩命與朝廷作對,自己去頤和園遊玩也不安全,於是下令頤和園的牆要增高三尺。
所以現在您看頤和園的一些牆,它是兩層,兩截的,除了有的牆是因為後來塌了再重修的看不出來以外,其他光緒年間留下來的牆,還可以看到它增高的這一部分。
2、離奇的佛香閣
頤和園中最有名、最具傳奇色彩的建築,其實就是萬壽山上的佛香閣。說起這座佛香閣的歷史,那是有些年頭了。
想當年乾隆爺修清漪園時,這佛香閣就是按照杭州六和塔樣式設計建造的,不過塔身設計高度要比杭州六和塔要高出2層,也就是乾隆爺想把佛香閣建成九級浮屠塔,讓人琢磨不透的是這塔修到八層時居然倒了。
與此同時,北海的琉璃塔工地,也發生火災。兩個地方同時出現事故,乾隆認為這是上天在警告自己,於是改變設計,變成了今天的三層。可要說佛香閣最離奇的事,那還得說80年代末那撲朔迷離的佛像與佛頭的故事。
現在頤和園佛香閣裡面有尊佛像,原先並不屬於這里,而是鼓樓西邊那邊寺廟供奉的佛像。這個當時從城裡運來的佛像並不完整,殘缺了一塊,在佛像的腦袋頂上少一個蓋子,看上去感覺很是別扭。
正當所有人都一籌莫展的時候,突然有人提出,頤和園的倉庫中有尊佛頭可以用來試試,這一試不要緊,正好放在佛像上,嚴絲合縫,看樣子這兩個東西原本就是一體的。
說到這里,有人會問佛頭怎麼會在倉庫里放著,這要追溯到70年代,那時有人在頤和園昆明湖中游泳時,撈起過半個銅佛頭,後來就放在倉庫里。
說來也驚怪,一個是從城中廟里找來的佛像,一個是昆明湖中撈起的佛頭,為什麼會合為一體的呢?這個謎團到今天也沒能解開。
3、燒不著的寶雲閣
頤和園內有一座特殊材質的建築,名叫寶雲閣。為什麼說它材質特殊,因為其他建築基本上都是磚木結構,只有它是由黃銅製成的,說白就是一座黃銅建築。有人說,寶雲閣沒有被英法聯軍付之一炬,是得於它的材質結構。其實並完全這樣。
據當時的一些資料顯示,不僅寶雲閣,整個萬壽山西部的很多建築都保存完好。如果是因為黃銅製成的建築,那麼其他的那些木質結構建築呢?為什麼在東部建築幾乎盪然無存的情況下,西部的一些建築卻保留了下來?
這個問題困擾了人們很多年,人們只能從風向上來作出合理的推斷,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是十月份,風由西向東吹,當時放火時是以佛香閣為中心,所以萬壽山東邊的建築燒毀較多,而西邊的建築燒毀較少。
4、頤和園「水牢」傳說
站在萬壽山上向昆明湖西南方看,會發現西堤以西的湖水當中有一座孤島,這里常年封閉,無路可通。有人發現孤島上有兩道高大的城牆。相傳,這里曾是專門關押不聽話的宮女和太監秘密水牢。
據說當年英法聯軍攻入頤和園的時候,發現島上有城牆和高台,認為有清軍把守,就遠遠地向島上發射了一通炮彈後,一看沒什麼動靜,就撤走了。如今這里早已成為了一片廢墟,讓一切的傳說成為了懸案。那麼頤和園中真的有傳說中的水牢嗎?
答案是沒有的。因為過去這里曾是禁區,沒有人去過,所以人們對這個建築它究竟是干什麼的產生了猜疑,以至於後來人們都說這里是一個水牢,宮女太監犯了錯誤就關在裡面,以訛傳訛就傳開了。
其實,這座孤島上的建築叫做治鏡閣,八國聯軍火燒頤和園的時候,曾躲過了一劫。到了光緒年間慈禧重修頤和園時,由於缺少木料,直接將治境閣拆除,將材料挪用到了其他地方。這個地方就荒廢了。
5、中國最奇特的建築
頤和園有一座奇特的建築,現僅存一張黑白照片。照片上的建築名叫曇花閣。頤和園中有很多亭台樓閣,為什麼單說它奇特呢?
我們看下它的造型,曇花閣為兩層重檐樓閣式建造型,上下三層檐下都懸有雕飾極為精美的垂蓮柱和掛落罩。屋頂似為藍或綠琉璃瓦黃剪邊,六角形攢尖頂。二層有平座欄桿。最為稱奇的是置於星角之間的六角星形平面台基。
曇花閣原來是供佛的地方,後來被英法聯軍一把大火給燒毀了。等到慈禧重修頤和園時,她要求修建一座可以賞月、看雨景的樓閣,過去曇花閣的樣子顯然不符合慈禧的要求,怎麼辦?就這么地給他弄一個景福閣,寓意大福長壽,而景福閣下面有一個小院,它叫益壽堂。
② 頤和園的故事傳說50字左右
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為了個人享樂,挪用建立海軍的幾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她傳下旨令: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還要有牛郎和織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安置了一頭銅牛,以象徵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身體朝東,而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方向。這樣,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格局。從此,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遙望著「織女」,卻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裡,向著織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銅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們趕忙稟報太後慈禧。慈禧開始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麼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隻,放在原來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鐵鏈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銅牛又動起來,眼看鐵鏈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將它拉住。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拚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斷了。幸好這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鐵鏈,七手八腳最後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便留下了一隻斷了尾巴的銅牛。
③ 頤和園相關故事
北京頤和園是非常有歷史意義的一個花園,有很多的美景,有昆明湖,還有17孔橋,確實特別美
④ 北京頤和園長廊的故事
傳說,頤和園修建好以後,慈禧每年都有一大半的時間要在這里「頤養天年」。開始的時候,慈禧很是喜歡頤和園的江南景色,然而時間一長,就什麼都不覺得新鮮了。
一日,心情煩悶的慈禧又要出去散步,王公大臣們忙順從並伴其左右,當一行人走到萬壽山下的南坡時,老天爺竟不分時候地下起了雨,太監李蓮英慌忙上前撐起雨傘並順勢觀察了一下慈禧的臉色。
沒想到,此時慈禧的臉竟由陰轉晴了,李蓮英正在納悶,慈禧說話了:「雨傘真好,不僅可以遮風擋雨,還讓我看到了另外一番景緻。"眾人不解。
回到寢宮後,慈禧立即召見了工匠,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他們。不久,在萬壽山的南坡與昆明湖之間出現了一條長長的走廊。
(4)頤和園的故事擴展閱讀
長廊藝術特色:
1、長廊大多採用紅色、土黃色或白色等暖色基調,畫法靈活,題材廣泛。煙雲退暈層數多達七至九層,找頭部位通常繪制各種生動的祥禽瑞獸。
2、它的色調艷麗多彩,裝飾雍容華貴,內容也日漸豐富,博古器物、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無所不包。
3、長廊構圖常在兩個素箍頭之間通畫一種紋飾,畫流雲或黑葉子花。繪制流雲的部件為青色底,配綠箍頭;繪制黑葉子花的部件為綠色底,配青箍頭。墊板部位底色為紅色,畫青色拆朵花。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頤和園長廊
⑤ 關於頤和園的故事有哪些
頤和園,北京市古代皇家園林,前身為清漪園,坐落在北京西郊,距城區十五公里,佔地約二百九十公頃,與圓明園毗鄰。它是以昆明湖、萬壽山為基址,以杭州西湖為藍本,汲取江南園林的設計手法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山水園林,也是保存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宮御苑,被譽為「皇家園林博物館」,也是國家重點景點。
頤和園是晚清最高統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動中心,是中國近代歷史的重要見證與諸多重大歷史事件的發生地。
光緒十六年(1890),在頤和園東宮門外右側建一小型發電廠,稱「頤和園電燈公所」,供給頤和園電燈照明。該所與城內「西苑電燈公所」同為北京最早的發電設施。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北京,西苑、頤和園電燈公所兩套發電機組及電燈設備均被毀壞。1902年,清政府籌銀12.49萬兩重修西苑與頤和園兩處電力設施。光緒三十年(1904年),西苑電燈公所恢復發電;同年五月,電燈重新在頤和園亮了起來。[5]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二十八日(6月16日),光緒帝在頤和園仁壽殿召見康有為,命康在總署章京上行走,並許其專摺奏事。自四月二十三日宣布變法後,光緒帝曾連赴頤和園12 次,召見維新派人士,籌劃變法事宜。八月初四日(9月19 日),慈禧太後自頤和園回宮。兩天後,她發動政變,囚禁光緒帝,逮捕殺害維新派人士,戊戌變法失敗。在變法期間(6月至9月間),慈禧一直住在頤和園。頤和園成為守舊派反對變法、准備政變的中樞。變法失敗後,光緒被長期幽禁在園中的玉瀾堂。
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七月二十一日(8月15日),八國聯軍侵佔北京。慈禧太後和光緒帝經頤和園出逃。七月二十五日(8月19日),俄國軍隊首先侵佔頤和園。以後,日、英、意軍又相繼占據。頤和園在被占期間,所存珍寶被侵略者搶掠一空,不少建築再遭焚毀。
1914年,頤和園曾作為溥儀私產對外開放。
1927年6月2日,中國近代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於頤和園昆明湖,終年50歲。
1928年南京國民政府內政部正式接收管理,成為國家公園正式對外開放。
⑥ 關於頤和園的故事
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有一個被喻為牛郎化身的鎮水銅牛,在西岸有一處被喻為織女化身的耕織圖,它們隔著昆明湖遙遙相望,這兩個景觀的來歷也緣於牛郎織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時,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並傳下御旨,要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那佛香閣要建得雄偉華麗,象徵著天宮里的凌霄殿,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並在湖(河)的東西兩側修了一個銅牛和一個耕織圖。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朝西,正好對著織女圖,這樣一來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織女(耕織圖),地上有牛郎(銅牛),遙遙相望。
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三山五園」,頤和園里的耕織圖也遭到毀滅性破壞,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題的「耕織圖」石碑。解放後耕織圖被劃出了頤和園大牆之外,成為生產與生活混雜的大雜院。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並逐步按照原貌恢復建設,突出了「耕」與「織」的景題寓意。這里景色優美,如仙境一般,已對外開放
「宮女的傳說」:有的書上說,長廊是乾隆為他母親觀賞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乾隆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代皇帝,他酷愛園林藝術,又對母親非常孝順乾隆十五年,為了給母親辦六十大壽,他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擴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園,在翁山上修建大報恩延壽寺,此後,改翁山為萬壽山。乾隆的母親常在園中游覽賞景。為了讓母親游圓不受雨雪日曬之苦,又能飽攬昆明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萬壽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邊設計修建了一條長長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親喜歡聽故事,經常一邊在長廊中游覽,一邊讓宮女給她講各式各樣的故事聽。有些她特別喜歡的故事,就讓宮女們反復地講。時間一長,宮女們肚子里的故事講完了,以前講過的故事也記不清了,這可難壞了宮女們。後來,她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將故事的內容畫在長廊兩側的梁枋上。故事越講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畫也越來越豐富。從此,宮女們再也不愁沒有故事給太後講了。太後呢?因為年邁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畫,對此竟毫無察覺。據說,這就是頤和園長廊人物故事彩畫最初的來歷。
「長廊舞龍」:據說在慈禧登上佛香閣,向下一望,總覺得昆明湖邊缺點什麼,就回頭問一個建園的老匠人:「這湖裡、湖邊沒有龍?」老匠人見慈禧沉著臉問他,忙說:「回老佛爺,佛香閣上只有『鳳尾廊』,湖裡湖邊都沒有龍......」慈禧一聽大怒,臉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龍的百姓召來,讓他們在湖邊舞上幾天,不許停歇!我要看見龍。」這下可苦了那些舞龍的庄戶人。他們拼
出全力,從早上舞到天黑,又從天黑舞到早上。累倒的不計其數。一夥兒倒下了,一夥又咬牙替換。慈禧一天只看半個時辰,但
從不叫耍龍的人停歇。那老匠人想著因為自己一時疏忽而連累了大家,如萬箭穿心。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想出個辦法。這天夜裡他剛剛閉上眼,忽見走進來一位老人,口口聲聲向老匠人要口飯吃。老匠人見是個要飯的,忙把一碗沒吃的肉面端來。這白發老人看了會兒肉面,嘆了幾口氣說:「我心裡堵的慌,吃不下去!」說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飯桌上,從碗里取出幾根面條圍在那個低朝天的碗邊,嘆了幾口氣就走了。老匠人猛
然驚醒,原來是一個夢。他回想著那位老人的面容、舉動,越想越象傳說中的魯班師傅。他對著桌上的扣碗和碗邊的幾根面條思索起來......忽然,他心裡一亮:著底兒碗朝天的飯碗多象萬壽山呀!只碗邊的幾根面條多象一條龍,彎彎曲曲地圍在「山」下,面湯在面條邊濺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為什麼不設法修建個龍一樣的長廊呢!老匠人趕忙稟報慈禧說:「三個月內讓她看見湖邊的龍,還請求放了舞龍燈的窮苦百姓。慈嬉放了舞龍燈的人。馬上傳令,全國一流匠役再這里集中。三個月過去了,當慈禧登上佛香閣,猛地發現昆明湖邊真的有一條長長「龍」。這就是那個二百七十三間的長廊。慈禧心滿意足地重賞了那位老匠人。
⑦ 頤和園的故事
清朝乾隆皇帝繼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帶,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園林。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為孝敬其母孝聖皇後動用448萬兩白銀在這里改建為清漪園,形成了從現清華園到香山長達二十公里的皇家園林區。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焚毀。
光緒十四年(1888年)重建,改稱頤和園,作消夏遊樂地。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頤和園又遭「八國聯軍」的破壞,珍寶被劫掠一空。清朝滅亡後,頤和園在軍閥混戰和國民黨統治時期,又遭破壞。
(7)頤和園的故事擴展閱讀:
歷史沿革
北京西北郊原有瓮山,為燕山余脈,山下有湖,稱七里澧、 大泊湖、瓮山泊、西湖。金朝貞元元年(1153年)金主完顏亮在此設置金山行宮。元朝定都北京後,為接濟漕運用水需要,水利學家郭守敬開辟上游水源,引昌平白浮村神山泉水及沿途流水注入湖中,使水勢增大,成為保障宮廷用水和接濟漕運的蓄水庫。
明朝弘治七年(1494年),明孝宗乳母助聖夫人羅氏在瓮山前建圓靜寺,後荒廢。此後瓮山周圍的園林逐漸增多。明武宗在湖濱修建行宮,稱「好山園」,為皇室園林。明武宗、明神宗都曾在此泛舟游樂。明熹宗時,魏忠賢曾將好山園據為己有 。
清朝乾隆初年,北京西郊海淀一帶的園林增多,大量的園林用水使得耗水量與日俱增,當時園林用水除了流量較小的萬泉河水系外,多來自玉泉山發源、流入西湖之水,而這也是明代以來通惠河的水源。
乾隆十五年(1750年),為了籌備崇德皇太後(孝聖憲皇後)的60大壽,乾隆帝以治理京西水系為藉口下令拓挖西湖,攔截西山、玉泉山、壽安山來水,並在西湖西邊開挖高水湖和養水湖,以此三湖作為蓄水庫,保證宮廷園林用水,並為周圍農田提供灌溉用水。
乾隆帝以漢武帝挖昆明池操練水軍的典故將西湖更名為昆明湖,將挖湖土方堆築於湖北的瓮山,並將瓮山改名為萬壽山 。
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建成清漪園,耗銀480餘萬兩。清漪園內以
中國古代神話中「海上三仙山」的構思,在昆明湖及西側的兩湖內建造三個小島:南湖島、團城島、藻鑒堂島,以比喻海上三山:蓬萊、方丈、瀛洲。清漪園的總體規劃以杭州西湖為藍本,同時廣泛仿建江南園林及山水名勝。
如鳳凰墩仿太湖、景明樓仿岳陽樓、望蟾閣仿黃鶴樓、後溪湖買賣街仿蘇州水街、西所買賣街仿揚州廿四橋等等。園內的主體建築為大報恩延壽寺,並有一條長達700多米尺的長廊,其建築與裝飾繪畫都相當精彩具有藝術價值以及眾多游賞建築。
頤和園萬壽山清漪園園中理政及居住性質的建築極少,乾隆帝游覽清漪園均為當日往返,從未在園中居住。
頤和園鼎盛時期,規模宏大,佔地面積2.97平方公里(293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兩部分組成,其中水面佔四分之三(大約220公頃)。
園內建築以佛香閣為中心,園中有景點建築物百餘座、大小院落20餘處,3555古建築,面積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樓、閣、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築3000多間。其中佛香閣、長廊、石舫、蘇州街、十七孔橋、諧趣園、大戲台為代表性建築。古樹名木1600餘株。
清朝道光年後,由於國力衰弱,宣布撤三山陳設,清漪園逐漸荒廢。咸豐十年(1860年),清漪園被英法聯軍大火燒毀。 光緒十年至二十一年(1884年至1895年),為慈禧太後退居休養,以光緒帝名義下令重建清漪園。
由於經費有限,乃集中財力修復前山建築群,並在昆明湖四周加築圍牆,改名頤和園,成為離宮。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園內建築及文物遭八國聯軍破壞,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修復。頤和園盡管大體上全面恢復了清漪園的景觀,但很多質量上有所下降。
許多高層建築由於經費的關系被迫減矮,尺度也有所縮小。如文昌閣城樓從三層減為兩層,樂壽堂從重檐改為單檐,也有加高的建築,如大戲樓。蘇州街被焚毀後再也沒有恢復。由於慈禧偏愛蘇式彩畫,許多房屋亭廊的彩畫也由和璽彩畫變為蘇式彩畫,在細節上改變了清漪園的原貌。
⑧ 講述頤和園相關故事
1、在頤和園昆明湖東岸有一個被喻為牛郎化身的鎮水銅牛,在西岸有一處被喻為織女化身的耕織圖,它們隔著昆明湖遙遙相望,這兩個景觀的來歷也緣於牛郎織女的故事。
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初建清漪園(頤和園的前身)時,乾隆皇帝也自比天上的玉皇大帝,並傳下御旨,要把御園修成「天上人間」,那佛香閣要建得雄偉華麗,象徵著天宮里的凌霄殿。
昆明湖要寬闊,好比天河,並在湖(河)的東西兩側修了一個銅牛和一個耕織圖。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朝西,正好對著織女圖,這樣一來就更像天河了,天上有織女,地上有牛郎(銅牛),遙遙相望。
1860年英法聯軍焚毀「三山五園」,頤和園里的耕織圖也遭到毀滅性破壞,只留下乾隆皇帝御題的「耕織圖」石碑。解放後耕織圖被劃出了頤和園大牆之外,成為生產與生活混雜的大雜院。
1998年底才被頤和園收回,並逐步按照原貌恢復建設,突出了「耕」與「織」的景題寓意。這里景色優美,如仙境一般,已對外開放。
2、從高空俯瞰,昆明湖形似一個壽桃。乾隆爺在山水中布了一個迷局。仿照西湖把昆明湖劃分成「里湖」和「外湖」,而且又加了一道支堤,進一步把外湖分為兩個部分。把湖水分成里外湖主要是為了把水引向山旁、山後,達到「山環水抱」的格局。
為什麼要山環水抱?「山環水抱必有氣」,這是傳統風水的一條重要定律。傳統風水的本質是強調對人身心有益的感受。
因此,在傳統風水裡,山要有蜿蜒起伏之曲,水要有流連忘返之曲,路要有柳暗花明之曲,橋要有拱券之曲,廊要有回腸之曲。而曲意味著什麼?含蓄、環抱、積蓄、有情,然後必然有勃勃生機。所以要「山環水抱」。而乾隆深諳此道。
3、話說在昆明湖的南湖島上,原本有一個三層高的閣樓建築叫做望蟾閣。而在北面萬壽山上也有一個很高的閣樓建築叫做佛香閣,正好形成南北對應。但是望蟾閣後來變矮了,這事怎麼一回事呢?
250多年前,乾隆帝要西郊修建園子,這個時候,有一個叫阿里袞大臣一心想討好乾隆,在湖廣當差的他想到湖廣地區最有名的當然就是黃鶴樓了,於是他就自己拿錢,在湖北購了些木材,按照1:1的比例樣子做了一個仿品。
做成了以後,運到南湖島上再組裝。這就是後來的望蟾閣。由於當時工匠們沒有把地基打牢,造成建築沉降,為此乾隆皇帝還責罰一批相關人等。
後來到嘉慶皇帝當政,當他看到傾斜的望蟾閣,於是下令拆毀重建,由過去三層改建成了一層。但是1860年的時候涵虛堂也被英法聯軍燒了,燒了以後,慈禧重建的時候,便按照嘉慶年間的樣子原樣重建涵虛堂。
4、慈禧建頤和園時,她想學天上的王母娘娘,於是傳下手諭: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就還要有牛郎和織女了。
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上,安置了一頭銅牛,用來象徵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的身子朝東,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所在的方向。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陣勢。 從此以後,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望著「織女」。有一年的七月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會織女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
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地走到湖裡,然後朝著織女亭的方向游過去了。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這頭銅牛游到一半便沉到了湖底下,再也出不來了。 有人將這件奇事稟報了慈禧。她起初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麼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呵!於是又派人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隻,安在原來的地方。怕它還會跑,又用鐵鏈子將它鎖上。
趕到了第二年的七月七,這第二頭銅牛又動了起來,眼看鐵鏈子也鎖不住了。慈禧忙差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前去將它拉住。這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拚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拉斷了。
這時候又有人找來了更粗的鐵鏈子,七手八腳總算將銅牛鎖住了。從此昆明湖邊上便留下了一隻斷了尾巴的銅牛。不過,這已經是第二隻了。頭一隻呢?至今還在昆明湖底下吶!
5、萬壽山的命名,是在230多年以前,乾隆為他母親「孝聖」皇太後祝壽時決定的。萬壽山原名翁山,相傳有一老人在山麓曾挖出一個石翁,所以取名翁山。到了明朝嘉靖年間,石翁遺失了,但翁山這個名字卻一直流傳著。
公元1494年(明朝弘治七年),皇帝的乳娘助聖夫人羅氏,曾在翁山之陽背山面水修建了一座規模不小的圓靜寺,其舊址即今日頤和園內排雲殿所在的地方。
公元1751年(清乾隆十六年)正值「乾隆盛世」,這一年正好是乾隆的母親鈕祜祿氏「孝聖」皇太後60歲生日,乾隆為了表示他的一片孝心,於這一年將翁山改為萬壽山。
⑨ 頤和園的傳說故事
關於銅牛傳說
清朝光緒年間,慈禧太後為了個人享樂,挪用建立海軍的幾百萬兩白銀修了頤和園。她傳下旨令:頤和園要修成「天上人間」。佛香閣象徵天宮,昆明湖好比天河,八方亭和龍王廟一帶便是人間了。既然有天河,當然還要有牛郎和織女。於是,在八方亭下面的昆明湖邊安置了一頭銅牛,以象徵牛郎;在石舫的旁邊又建了一座織女亭。銅牛身體朝東,而頭扭向西北,正沖著織女亭方向。這樣,以昆明湖為界,形成了左有「牛郎」,右有「織女」的格局。從此,這頭銅牛就這樣朝朝暮暮遙望著「織女」,卻不得相聚。
有一年的七月初七,也就是天上的牛郎與織女相會的日子,這頭銅牛突然活了。它離開了原來的位置,一步一步走到湖裡,向著織女亭的方向游去。怎奈昆明湖太大了,銅牛游到一半便沉了下去。人們趕忙稟報太後慈禧。慈禧開始不信,親自到十七孔橋一看:銅牛果然不見了。怎麼辦?「天河」邊不能沒有牛郎啊!於是下令仿照過去的銅牛趕制一隻,放在原來的地方。防它再跑,就用鐵鏈拴住。
到了第二年七月七,銅牛又動起來,眼看鐵鏈子也拴不住了,慈禧忙派手下幾個保鏢的壯漢將它拉住。幾個壯漢用盡全身力氣拚命拽著「牛」尾巴,由於用力過猛,「咔嚓」一聲,尾巴斷了。幸好這時有人拿來了更粗的鐵鏈,七手八腳最後總算將銅牛鎖住了。
從此,昆明湖邊便留下了一隻斷了尾巴的銅牛。
⑩ 頤和園故事和傳說
1、頤和園的傳說故事:戊戌變法與光緒皇帝
光緒是清朝第九個皇帝,本是慈禧的侄子。慈禧在兒子同治死後,為掌握實權,立他為帝,實行「垂簾聽政」。光緒帝19歲「親政」後,宮廷中保守派與維新派在政治上發生沖突。1898年,維新派代表人物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通過光緒皇帝實行變法,史稱「戊戌變法」。由於這次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只持續了103天即被扼殺,故亦稱「百日維新」。
變法失敗後,光緒被軟禁在南海的瀛台島上。每年慈禧來頤和園時,光緒帝也必須跟隨同來,住在玉瀾堂。為了嚴密控制光緒帝,慈禧命人在王讕堂前後左右修了不少磚牆,門口還有太監站崗。此時的玉瀾堂被全面封閉起來,活像一座監獄,光緒在這里完全失去了行動自由。近百年來,原為囚禁光緒帝用的磚牆已拆去不少,王瀾堂也基本上恢復了皇帝寢宮的面貌,只有玉瀾堂東西配殿(霞芬室和藕香榭)內的暗牆仍然保持原樣,作為與戊戌變法有關的遺跡供人參觀。
2、頤和園的傳說故事:西太後在頤和園內用膳
西太後在頤和園內用膳是頗為講究的,可以說在中外歷史上罕見。頤和園專有一座供西太後享用的「壽膳房」,地處仁壽北殿的後身,大戲樓東側,共有八個大院,一百多間房子。專門為她烹調飲食的首領太監、廚役、菜役等有一百二十八人之多,比乾隆時期的御膳房多二十餘人。膳房下設五局:
一、葷菜局。專做烹、炒、炸、熘、蒸、燉各種山珍海味、雞、鴨、魚、肉等葷菜。
二、素菜局。專用豆腐、麵筋等素菜做各種炒菜、炸菜、熘菜等。
三、飯局。專做飯、粥、饅頭、花捲、烙餅、面條等各種主食。僅每頓要做的粥就有:綠豆粥、小米粥、肉粥、薏米仁粥、大麥粥、大米粥等。
四、點心局。專做早點、午後點心,還有夜宵所有的各種蒸、煮、炸、烙點心。
五、餑食局。專做酥皮餑餑、酥盒子、奶油琪子、小炸食、薩其瑪等點心。
西太後膳房的太監、名廚等,不管皇太後到哪裡巡幸,都要隨駕侍奉。頤和園「壽膳房」的太監、名廚中的有不少是從故宮「西膳房」調來的。關於廚師隨駕伺候的事,曾發生過這樣一件事。有一位名廚師叫謝二,是一位首領太監的弟弟,因油炸糕做得好,被傳入宮中效力。他做的燒麥皮薄如紙,餡美可口,特別受到「老佛爺」賞識。有一次西太後去東陵祭祀,謝二沒有隨駕,到了東陵西太後要吃燒麥,吃完後感到味道不對,問是什麼緣故,手下人說謝二沒隨駕,是劉大做的,結果一怒之下,打了劉大四十大板,並立即傳旨命謝二火速趕到了東陵。
在西太後愛吃的菜品中,有一個菜叫「釀豆芽」。這道菜做起來非常費功夫,必須挑選挺直肥大的豆芽,先用手將頭尾掐去,只留中段,再用細銅絲將其挖空,然後再將事先用雞肉或其它佐料調好的餡塞進去,上鍋蒸熟。就這一個菜,十個人做一天也夠忙累的。在她愛吃的麵食里有一種"小窩頭"。其主要原料有栗子粉、小米麵、豆粉、糜子面和玉米面,再加桂花、白糖和棗泥,精心做成如同拇指般大小的窩頭。壽膳房製作的食品花樣繁多,能制點心四百多種,菜品四千樣,各種上等高級食品如燕窩、魚翅、熊掌等應有盡有。
西太後用膳每天有固定時間,一般早膳六點,午膳十二點,晚膳下午六點。另外還有晚點。傳膳前,各局將做好的菜食一律裝入菜食盒中,放在廊下幾案上。盛菜的用具是淡黃色的繪有二龍戲珠的木製膳盒,膳盒底部有一個用錫製成的底座,座內裝有熱水,外包棉墊,能保溫較長時間,一般情況下,西太後在樂壽堂用膳,樂壽堂離壽膳房一百多米,每次進膳前,樂壽堂正廳內臨時用幾張桌子拼成一張大餐桌。只有當首領太監發出「傳膳」時,所有的膳食才能從壽膳房向樂壽堂運送。傳膳時,膳房學徒的小太監有幾百人之多。當傳膳太監傳旨開膳時,小太監每人把自己的膳食盒搭在右肩上,管膳太監和首領太監領著這些小太監依次而入,再由內侍太監把菜食放在膳桌上。這時總管太監李蓮英用銀筷子試嘗,他認為安全可靠後才請皇太後用膳。西太後每天的膳食費一百兩白銀,比乾隆規定的六十兩還高。在當時,一百兩白銀可買大米一萬二千斤。
3、頤和園的傳說故事:天地一家春
「天地一家春」本是圓明園四十中景的一景,建築得樸素典雅。一八六O年火燒圓明同時,巳被英、法聯軍全部燒毀了。奇怪的是在今天頤和園的仁壽殿。樂壽堂等處的消防銅缸上,都刻有「天地一家春」的大印,這些缸都鑄於清朝光緒年間,離火燒圓明固已經有幾十年了。圓明園四十景,可紀念可追憶的地方太多了,為什麼對「天地一家春」念念不忘呢?這裡面也有慈核的一段故事。
慈禧進宮時地位被微,開始只封了一個蘭貴人,可後來聲名越來越顯赫,當政四十多年,這些都是從「天地一家眷」開始的。
原來這「天地一家春」是慈禧進宮初期的住所,咸豐皇帝初次看上蘭貴人既是在這里。當時,咸豐正帶著八大臣在圓明園里閑逛,慈用重金買通了皇帝的跟班太監,有意把皇上往「天地一家春」引,慈禧為了引起皇上的注意和好感,也特意輕裝談抹,倚著雕欄,唱著江南小曲「艷陽天」。由於唱得非常動聽.常居深宮的皇帝入了謎,乖乖地落到了蘭貴人的美人計。從此,名不見經傳的蘭貴人就開始了步步高升的日子,懿嬪、懿貴妃,榮華富貴全都有了,在生了太子以後,更是一步登天。咸豐帝死後,她就當上了垂簾聽政的皇太後,「天地一家春」是慈禧太後的發樣地。
在光緒年間,重娃清筋園時,慈禧本想在園子里再建一座「天地一家春」,並讓工部找來了當年的圖樣。可是當時國力實在太空虛,再也拿不出許多銀兩丁。可她又忘不了對「天地一冢春」的思念之緒,就心生一計,在匠人們鑄造防火缸的時侯,她特意下了一道懿旨,在每個銅缸上都刻上了「天地一家春」的大印,並把它們擺在了自己的住室樂壽堂及勤政的仁壽殿。
4、頤和園的傳說故事:洋鬼子血染智慧海
庚子那年,八國聯軍攻打北京城,慈禧還沒瞧見洋人的影兒呢,就逃到了西安。王公大臣們一看太後帶頭兒顛了,也爭先恐後,攜帶金銀細軟,四散逃命。守城的八旗兵軍心渙散,群龍無首,和洋人沒打幾仗,也各想各的法兒去了。
八國聯軍進了北京,殺人放火搶東西,干盡了缺德事兒。他們闖進頤和園,又搶又燒,把園子弄得烏煙瘴氣。
天擦黑兒的時候,一幫洋鬼子竄到了萬壽山頂的智慧海。他們一看這智慧海,一個個全愣了:好傢伙,世界上竟有這么漂亮的房吶!牆是琉璃的,瓦是琉璃的,整個建築沒用一磚一石,也沒有一檁一柁,全是用琉璃攢成的。每塊琉璃磚上,還雕刻著一尊佛像,都盤腿打坐,雙掌合十,慈眉善目,象活的一樣。
鬼子們越看越紅眼,就用槍砸開了琉璃佛像。低處的砸完了,又搭起人梯砸高處的。剛才還是好好的佛像,不一會兒就被砸德不是缺腿就是少頭。
洋鬼子們正砸得起勁,忽聽的嗷嗷兒幾聲怪叫。鬼子還沒弄清發生了什麼事兒,有的就被順風刮來的沙土迷了眼,有的被石頭砸破了頭。他們嚇得撒丫子就顛,只恨爹娘少生了兩條腿。
就在這時,從智慧海後邊的松樹林里躥出十幾個怪人來,全是黑衣服,短打扮,硃砂塗臉,手拿刀劍,嗷嗷兒叫著沖進鬼子群里。
洋鬼子哪見過這種場面啊,一個個嚇得渾身篩糠,兩腿發軟,盡剩了哭爹喊娘了,哪裡還跑得動半步。這十幾個人就象猛虎撲羊一樣,揮舞刀劍,一頓猛殺猛砍,直殺得鬼子人頭滾滾,血流滿地,不一會兒,都倒在了智慧海周圍。
過了有兩個時辰,從死人堆里晃晃悠悠站起一個鬼子來。該著著傢伙走運,沒受致命傷,剛才是連驚帶嚇暈過去了,因此就成了落網之魚。他聽聽四下沒什麼動靜,就連滾帶爬地跑下萬壽山,把這事兒報告了洋鬼子頭兒。
洋鬼子頭兒帶著人跑到智慧海一看,立時就傻了眼。他越看越納悶兒,怎麼他們一槍都沒放,就老老實實讓人家把腦袋切下來了呢?這是什麼人乾的,這么大本事?他讓人找來了看頤和園的老頭兒,問他們這是怎麼回事。
兩個老頭兒看了看說,他們這是叫閻王爺拿了去了。這智慧海本是一座佛殿,里邊兒供的是地藏王,他是陰曹地府的頭兒,誰要是在世上為非作歹,專干壞事,他就派追命無常把誰拿了去,根據罪過的大小,分別押在十八層地獄里。你們今兒個在園子里又燒又搶,還跑到智慧海來砸佛像,閻王爺不拿你們還拿誰去呢!你們再放火搶東西,閻王爺要是再一發火,你們的小命兒就全得留在這兒。
洋鬼子們一聽,差點兒全嚇暈過去。有的立馬就沖智慧海下了跪,一邊嘟囔一邊畫十字兒;有的拔腿就跑,連頭都不敢回,生怕讓閻王爺勾了魂兒去。轉眼功夫,鬼子們屁滾尿流地逃出了頤和園。
砸智慧海的洋鬼子真叫閻王爺拿了去了嗎?不是,哪有閻王爺呀!他們是被人殺的。那是一些練過武術的村民,都在頤和園附近住家,他們看洋鬼子在頤和園里邊兒燒殺搶掠,實在氣憤不過,就假裝成鬼神模樣,把砸智慧海的洋鬼子送上了西天。
5、頤和園的傳說故事:宮女的傳說
有的書上說,長廊是乾隆為他母親觀賞昆明湖的雨景雪景而建造的。乾隆是清朝入關後的第四代皇帝,他酷愛園林藝術,又對母親非常孝順乾隆十五年,為了給母親辦六十大壽,他動用了大量人力物力,擴展昆明湖,修建清漪園,在翁山上修建大報恩延壽寺,此後,改翁山為萬壽山。乾隆的母親常在園中游覽賞景。為了讓母親游圓不受雨雪日曬之苦,又能飽攬昆明 湖的雨景雪景,乾隆便在萬壽山和昆明湖交界的岸邊設計修建了一條長長的游廊。乾隆皇帝的母親喜歡聽故事,經常一邊在長廊中游覽,一邊讓宮女給她講各式各樣的故事聽。
有些她特別喜歡的故事,就讓宮女們反復地講。時間一長,宮女們肚子里的故事講完了,以前講過的故事也記不清了,這可難壞了宮女們。後來,她們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將故事的內容畫在長廊兩側的梁枋上。故事越講越多,梁枋上的人物故事彩畫也越來越豐富。從此,宮女們再也不愁沒有故事給太後講了。太後呢?因為年邁眼拙,看不清梁枋上的彩畫,對此竟毫無察覺。據說,這就是頤和園長廊人物故事彩畫最初的來歷。
6、頤和園的傳說故事:長廊舞龍
據說在慈禧登上佛香閣,向下一望,總覺得昆明湖邊缺點什麼,就回頭問一個建園的老匠人:「這湖裡、湖邊沒有龍?」老匠人見慈禧沉著臉問他,忙說:「回老佛爺,佛香閣上只有'鳳尾廊』,湖裡湖邊都沒有龍......」慈禧一聽大怒,臉色煞白地命令:「把附近耍龍的百姓召來,讓他們在湖邊舞上幾天,不許停歇!我要看見龍。」這下可苦了那些舞龍的庄戶人。他們拼出全力,從早上舞到天黑,又從天黑舞到早上。累倒的不計其數。一夥兒倒下了,一夥又咬牙替換。慈禧一天只看半個時辰,但從不叫耍龍的人停歇。那老匠人想著因為自己一時疏忽而連累了大家,如萬箭穿心。苦想了三天三夜,也沒想出個辦法。 這天夜裡他剛剛閉上眼,忽見走進來一位老人,口口聲聲向老匠人要口飯吃。老匠人見是個要飯的,忙把一碗沒吃的肉面端來。這白發老人看了會兒肉面,嘆了幾口氣說:「我心裡堵的慌,吃不下去!」說完把肉面呀碗扣在飯桌上,從碗里取出幾根面條圍在那個低朝天的碗邊,嘆了幾口氣就走了。老匠人猛然驚醒,原來是一個夢。他回想著那位老人的面容、舉動,越想越象傳說中的魯班師傅。他對著桌上的扣碗和碗邊的幾根面條思索起來......
忽然,他心裡一亮:著底兒碗朝天的飯碗多象萬壽山呀!只碗邊的幾根面條多象一條龍,彎彎曲曲地圍在「山」下,面湯在面條邊濺了一片,多象昆明湖啊!為什麼不設法修建個龍一樣的長廊呢!老匠人趕忙稟報慈禧說:「三個月內讓她看見湖邊的龍,還請求放了舞龍燈的窮苦百姓。慈嬉放了舞龍燈的人。馬上傳令,全國一流匠役再這里集中。三個月過去了,當慈禧登上佛香閣,猛地發現昆明湖邊真的有一條長長「龍」。這就是那個二百七十三間的長廊。慈禧心滿意足地重賞了那位老匠人。
頤和園的傳說故事點評
頤和園善用地形,構造巧妙,是我國造園技術與藝術的結晶。它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不僅是我們中華文明的象徵,也是世界文明的象徵,我國的古代文化多麼燦爛,能工巧匠們多麼智慧。若有機會,我們一定去一些知名的地方去參觀旅遊,這些頤和園的傳說故事也告訴我們,無論何時何地,我們都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