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的故事
Ⅰ 關於長城的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徵集了數十萬民夫,於公元前214年將秦、燕、趙三國北邊的城牆連通、修繕合一,這便是舉世聞名的萬里長城。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傳說就發生在那個時候。
古時候,孟老漢和姜老漢互為鄰居,僅一牆之隔。一年春天,孟老漢在自己院中種了一顆葫蘆籽,經過澆水、施肥精心培育,葫蘆秧長得肥壯、高大,從牆頭爬過去,到姜老漢的院里結了個很大的葫蘆,有幾十斤重。等葫蘆熟後,姜老漢拿刀把它切開,突然見里邊躺著個又白又胖、非常可愛的女娃娃,姜老漢喜台望外,奔走相告,村裡人聽說後,紛紛前來觀看這新鮮事,可是孟、姜兩老漢卻因此產生了矛盾,吵得不可開交。孟老漢非常堅定地說:"這葫蘆是我親自種下的,胖女孩該歸我。"姜老漢卻固執地說:"這葫蘆結在我的院子里,這女娃該是我的。"吵了三天三夜,難解難分,毫無結果,後經村裡人調解為:女娃娃屬於兩家共同的,輪流居住,共同扶養,並取了個"孟姜女"的名字。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轉眼間十多年過去了,孟、姜兩家老人為現已長大成人的孟姜女選了個女婿叫范杞梁,選定良辰吉日,准備成親。天有不測風雲,成親之日,新郎、新娘正要拜堂,突然從門外闖進幾個衙役,一擁而上把新郎范杞梁當民夫抓走了。
原來,當時由於秦始皇在全國各地抽調大批民夫修築長城,日日夜夜拚命干,民夫們被累死、餓死的不計其數,為了加快工程速度,他們又到處抓民夫補充,范杞梁也被發配去充當修長城的民夫了。
轉眼一年過去了,范札梁杳無音信,急得孟姜女飯吃不下,覺睡不著,不知如何是好,跟兩家老人商量後,決定去找丈夫,發誓找不到丈夫絕不回家。她帶上干糧和給丈夫特製的禦寒衣服上路了。一路上,風吹雨淋、日曬風寒、飢寒交迫、步履艱難,經過千難萬險的萬里跋涉,終於找到了修長城的地方,一打聽才知道,為修長城死了許多人,丈夫范杞梁早就累死了,並被埋在長城下,屍骨都找不到了。這一消息如同晴天霹靂,孟姜女頓時就傷心地慟哭起來,淚如泉,聲如雷,哭得驚天動地,天昏地暗,眼看著長城一段段的倒塌,哭到哪裡塌到哪裡,足有八百里長。這下可急壞了工程總管,急忙去報告正來此巡查工程進展的秦始皇。秦始皇趕忙去見孟姜女尋問根由。一見之後,便被她的美貌迷住了,非要封她為"正宮娘娘"。孟姜女雖然怒火滿腔,但還是壓住心頭仇恨,靈機一動,將計就計地非要秦始皇答應她三個條件,才能當"正宮娘娘"。一要找到丈夫范札梁的屍體;二要為其丈夫舉行國葬;三要秦始皇為范杞梁披麻戴孝、打幡送葬。秦始皇聽罷孟姜女提的三個條件,思索片刻,為了得到美貌的孟姜女,便硬著頭皮答應下來,孟姜女戴著孝拜了為築城而死的范札梁墳墓後,宿願已償,面對滾滾的渤海,縱身一躍,投海自盡了。
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很快就被人們所傳頌,人們為紀念她,在山海關附近的一個山頭上,給她修了墳、建了廟,取名為"姜女廟"。 孟姜女萬里尋夫送寒衣,哭倒長城八百里的故事家喻戶曉,流傳至今。
望京樓的傳說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
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牆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狼窩的傳說
台長城的關門向西約1.5公里里處,有個叫"狼窩"的地方。提起"狼窩"這名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帶嚴重缺水,樹難生草難長,禿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輩輩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這情況後,便派了一頭"仙豬"下凡,去開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難。
這頭仙豬個兒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長三十三丈三,腦袋三丈三尺三,就連豬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長。仙豬奉命下凡後就開始幹活,只見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腳下立刻出現了又寬又深的河,翻滾的大水順溝往前涌。仙豬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
Ⅱ 萬里長城的傳說故事是怎樣的
孟姜女哭長城
傳說很久以前江蘇松江府有個孟家莊,孟家莊有一老漢善種葫蘆。這一年他種的葫蘆長得非常繁盛,其中一棵竟伸到了鄰居姜家院里。孟、姜兩家非常交好,於是便相約秋後結了葫蘆一家一半。到了秋天,果然結了一個大葫蘆,孟、姜兩家非常高興,把葫蘆摘下來准備分享。忽聽葫蘆里傳出一陣陣小孩的哭聲,孟老漢非常奇怪,便用刀把葫蘆切開一看,呀!有個小女孩端坐在葫蘆中,紅紅的臉蛋,圓嘟嘟的小嘴,很是惹人喜愛。姜家老婆婆一看,喜歡的不得了,一把抱起來說:「這孩子就給我吧!」可是孟老漢也無兒無女,非要不可,兩家爭執起來,一時間不可開交。到後來,只好請村裡的長者來斷。長者說:「你們兩家已約定葫蘆一家一半,那麼這葫蘆里的孩子就算你們兩家合養吧。」於是小姑娘便成了姜孟兩家的掌上明珠,因孟老漢無兒無女,便住在了孟家,取名孟姜女。 斗轉星移,日月如梭,孟姜女一天天地長大了,她心靈手巧,聰明伶俐,美麗異常,織起布來比織女,唱起歌來賽黃鶯,孟老漢愛如珍寶。 這一天,孟姜女做完針線,到後花園去散心。園中荷花盛開,池水如碧,忽然一對大蝴蝶落在池邊的荷葉上,吸引了她的視線,她便輕手輕腳地走過去,用扇一撲,不想用力過猛,扇子一下掉在水中。孟姜女很是氣惱,便挽起衣袖,探手去撈,忽聽背後有動靜,急忙回頭一看,原來是一個年輕公子立在樹下,滿面風塵,精神疲憊。孟姜女急忙找來父母。 孟老漢對年輕人私進後花園,非常生氣,問道:「你是什麼人,怎麼敢私進我的後花園?」年輕人急忙連連請罪,訴說了原委。 原來這個年輕人名叫范喜良,本姑蘇人氏,自幼讀書,滿腹文章。不想秦始皇修築長城,到處抓丁,三丁抽一,五丁抽二,黎民百姓怨聲載道。范喜良急忙喬裝改扮逃了出來。剛才是因飢渴難耐,故到園中歇息,不想驚動了孟姜女,邊說邊連連告罪。 孟姜女見范喜良知書秉禮,忠厚老實,便芳心暗許。孟老漢對范喜良也很同情,便留他住了下來,孟姜女向爹爹言明心意,孟老漢非常贊成,便急忙來到前廳,對范喜良道:「你現在到處流落,也無定處,我想招你為婿,你意如何呀?」范喜良急忙離座辭道:「我乃逃亡之人,只怕日後連累小姐,婚姻之事萬不敢想。」無奈孟姜女心意已決,非喜良不嫁,最後范喜良終於答應。孟老漢樂得嘴都合不上了,急忙和姜家商議挑選吉日,給他們完婚。 偏巧孟家莊有一無賴,平時垂姜女美色,多次上門求親,孟老漢堅辭不允,他便懷恨在心, 孟姜女哭長城
伺機報復。如今聽說了范喜良之事,便偷偷地到官府去告了密,帶著官兵來抓人。 這時孟家還蒙在鼓裡呢,他們剛剛新婚三天,都仍沉浸在喜悅之中,忽然嘩啦啦一聲,大門被撞開了,一群官兵沖進來,不由分說,把范喜良繩捆索綁就要帶走,孟姜女急忙撲上去,被官兵一把推開,眼睜睜看著自己的夫君被帶走了。 自此孟姜女日夜思君,茶不思,飯不想,憂傷不已。轉眼冬天來了,大雪紛紛,姜女想丈夫修長城,天寒地凍,無衣禦寒,便日夜趕著縫制棉衣,邊做邊唱起了自編的小曲:「月兒彎彎分外明,孟姜女丈夫築長城,哪怕萬里迢迢路,送禦寒衣是儂情。」 一夜之間,做好棉衣,孟姜女千里迢迢,踏上路程。一路上跋山涉水,風餐露宿,不知飢渴,不知勞累,晝夜不停地往前趕,這一日終於來到了長城腳下。 可長城下民夫數以萬計,到哪裡去找呢?她逢人便打聽,好心的民夫告訴她,范喜良早就勞累致死,被埋在長城裡築牆了。孟姜女一聽,心如刀絞,便求好心的民工引路來到了范喜良被埋葬的長城下。坐在城下,孟姜女悲憤交加:想自己千里尋夫送寒衣,盡歷千難萬險,到頭來連丈夫的屍骨都找不到,怎不令人痛斷柔腸。愈想愈悲,便向著長城晝夜痛哭,不飲不食,如啼血杜鵑,望月子規。這一哭感天動地,白雲為之停步,百鳥為之噤聲。直哭了七天七夜,忽聽轟隆隆一陣山響,一時間地動山搖,飛沙走石,長城崩倒了八百里,露出范喜良的屍骨。 長城傾倒八百里,早驚動了官兵,官兵上報秦始皇。秦始皇悖然大怒,下令把孟姜女抓來。等孟姜女被抓,秦始皇一見她貌美非凡,便欲納她為妃。孟姜女說:「要我作你的妃子,得先依我三件事:一要造長橋一座,十里長,十里闊;二要十里方山造墳墩;三要萬歲身穿麻衣到墳前祭奠。」秦始皇想了想便答應了。 不幾日,長橋墳墩已全都造好,秦始皇身穿麻衣,排駕起行,過長城上長橋,過了長橋來到墳前祭祀。祭畢,秦始皇便要孟姜女隨他回宮。孟姜女冷笑一聲道:「你昏庸殘暴,塗炭天下黎民,如今又害死我夫,我豈能作你的妃子,休妄想!」說完便懷抱丈夫遺骨,跳入了波濤洶涌的大海。一時間,浪潮滾滾,排空擊岸,好似在為孟姜女悲嘆。
2.定城磚的傳說
定城磚指放置在嘉峪關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的一塊磚。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哪知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3.冰道運石
當初,修建嘉峪關城時,需要成千上萬塊長2米、寬0.5米、厚0.3米的石條,工匠們在黑山將石條鑿好後,卻人抬不起,車拉不動,且山高路遠,無法運輸。大夥兒邊鑿石條邊發愁,眼看隆冬季節就要到了,石條還沒有從山裡運出一塊,若要耽誤工期,沒有工錢是小,這腦袋可就難保了。大家正在長噓短嘆,這時,忽然山頂一聲悶雷,從白雲中飄下一幅錦綢,眾工匠趕緊接住,只見上面若隱若現有幾行字,大家看後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來後,眾人從山上往關城修一條路,在路面上潑水,讓其結成一條冰道,然後把石條放在冰道上滑行運輸,結果非常順利的把石條運到了嘉峪關城下,不但沒有延誤工期,反而節省了不少工期。眾工匠為了感謝上蒼的護佑,在關城附近修建廟宇,供奉神位,並成為工匠出師後必須參拜的地方。
4.山羊馱磚
嘉峪關城,城牆高9米,還要在城牆之上修建數十座大小不同的樓閣和眾多的垛牆,用磚數量之大是非常驚人的,當時,施工條件很差,沒有吊運設備,全靠人工搬運。而當時修關城所用的磚,都是在40里以外的地方燒制而成。磚燒好後,用牛車拉到關城之下,再用人工往上背。由於城高,唯一能上下的馬道坡度大,上下很困難,盡管派了許多人往城牆上背磚,個個累得要死,但背上去的磚卻仍然供不應求,工程進展受到了嚴重影響。一天,一個放羊的孩子來到這里放羊玩耍,看到這個情景,靈機一動,解下腰帶,兩頭各捆上一塊磚,搭在山羊身上,然後,用手拍一下羊背,身子輕巧的山羊,馱著磚一溜小跑就爬上了城牆。人們看了又驚又喜,紛紛仿效,大量的磚頭很快就運上了城牆。
5.擊石燕鳴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6.萬年灰與燕京城
人們都說,是秦始皇最早修的萬里長城。其實開始的長城並不是他修的。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有個燕王,他的國土小、兵馬少、力量弱,隨時都有被鄰國吃掉的危險。為了保住國土,燕王就徵用了民夫,在他的國土邊界山頂上築起高高的城牆,以防外敵入侵。
因為那時還沒有石灰,他築的城牆,石、磚都是用泥抹的。為了搶時間,早日修好城牆,他下令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熱水,因此,民夫們就把大鐵鍋抬到工地上,用三塊石頭支起來,添柴燒開水。天長日久,鐵鍋被燒了個大窟窿,滿鍋的水全漏光了;把鍋下的火澆滅了。可民夫們也意外地發現,水灑在支鍋的石頭上,熱石頭遇到水就炸開了,炸出許多白面面,民夫們瞅著、想著,好生奇怪。有個人把這白面面用水和和,覺得比泥還滋潤,還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條和磚縫里。
第二天,民夫們發現,用這白面面抹的石條和磚縫,要比用泥抹的結實的多。燕國人得到了啟發,從此,就燒石灰,來抹城牆縫。
後來,秦始皇統一了中國,為了保住他的皇上寶座,也仿照燕王的辦法興工修起了萬里長城。動工時,他下了一道旨令,讓原來的燕國人包攬燒石灰的活兒。因此,那時修長城所用的百灰,全是燕國人燒的。長城修到哪兒,就在哪裡山坡上燒灰,而且燒的灰質量非常好,被後人稱為萬年灰,意思是萬年不變質。
長城修完後,別的民夫各回各地。因燕國人燒灰有功,秦始皇又拔下金銀,建了個城鎮,專為燕園人居住,這城鎮就是現在的北京。因此,那時北京叫燕京,燕國人燒灰用過石頭的山統稱為燕山山脈。
長城始建於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中國西部甘肅省的嘉峪關,東到中國東北遼寧省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象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崇山峻嶺之巔,黃河彼岸和渤海之濱。古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也是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徵著中華民族堅不可摧永存於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也是整個人類的驕傲。世界遺產委員會評價:約公元前220年,一統天下的秦始皇,將修建於早些時候的一些斷續的防禦工事連接成一個完整的防禦系統,用以抵抗來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繼續加以修築,使長城成為世界上最長的軍事設施。它在文化藝術上的價值,足以與其在歷史和戰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Ⅲ 萬里長城的故事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Ⅳ 請問萬里長城有什麼故事
孟姜女哭長城是漢族四大民間愛情傳說之一(其餘三個分別是《白蛇傳》《牛郎織女回》《梁山伯與答祝英台》)。孟姜女哭長城的傳說,發生在河北北部的萬里長城腳下,千百年來,一直在民間流傳著。相傳秦始皇時,勞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范杞梁)、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發修築長城,不久因飢寒勞累而死,屍骨被埋在長城牆下。孟姜女身背寒衣,歷盡艱辛,萬里尋夫來到長城邊,得到的卻是丈夫死亡的噩耗。她痛哭城下,十日十夜不止,這段長城就此坍塌,露出范喜良屍骸,孟姜女安葬范喜良後於絕望之中投海而亡。後來稱作一段愛情佳話。
Ⅳ 介紹萬里長城的歷史故事
歷史故事一:
據傳,秦滅六國之後,有一個叫盧生的方士,受始皇之命出海,回來後,給始皇帶回了句話,說:「亡秦者,胡也。」
始皇相當迷信方士,所以他從子孫後世角度,即開始北築長城,想讓這個句話落空。當時始皇把修長城當做小老百姓修自已家院牆一樣來修,但這條院牆出太長了。因此動用了秦國全國的國力,讓許多老百姓流離失所,妻離子散。
修長城的舉動,也是簡接激發民變的一個重要原因。所以從另外角度講,最後亡秦的,還真有胡的作用,不過從秦人手中接過天下的則是漢人。對於方士帶回的讖語,根據秦國選都江堰的前例,很可能是六國故人想出來的,耗秦國國力的法子。
歷史故事二:
長城是中國古代一項極為雄偉的防禦建築工程,有人說秦始皇陵就在長城底下,長城是中華民族的驕傲與象徵,沒有人會去破壞,當然秦始皇陵也不會遭到後人的破壞,這才是秦始皇修長城的真正目的。
人們常說的「明修長城清修廟」也就是這意思,秦始皇真正的靈柩,就藏在長城下面。秦始皇在修長城的同時也正在修建自己的墳墓,墳墓完工以後所有的人也就成了陪葬,為的是不讓修長城的人對外宣揚。
歷史故事三:
秦朝時候,有個善良美麗的女子,名叫孟姜女。在她成親那天,新郎范喜良被官兵抓到長城去做工了。好端端的喜事變成了一場空,孟姜女悲憤交加,日夜思念著丈夫。她想與其坐在家裡干著急,還不如自己到長城去找丈夫。
一路上,跋涉過多少險山惡水,孟姜女終於到達了長城。這時的長城已經是由一個個工地組成的一道很長很長的城牆了,孟姜女一個工地一個工地地找過來,卻始終不見丈夫的蹤影。
最後她聽到范喜良已經死亡的噩耗,孟姜女只覺眼前一黑大哭起來。整整哭了三天三夜,哭得天昏地暗,連天地都感動了。天越來越陰沉,風越來越猛烈,只聽「嘩啦」一聲,一段長城被哭倒了,露出來的正是范喜良的屍首。
歷史故事四:
相傳明正德年間,有一位名叫易開占的修關工匠,精通九九演算法,所有建築,只要經他計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確和節省。
監督修關的監事管不信,要他計算嘉峪關用磚數量,易開占經過詳細計算後說:"需要九萬九千九百九十九塊磚。"監事管依言發磚,並說:"如果多出一塊或少一塊,都要砍掉你的頭,罰眾工匠勞役三年。"
竣工後,只剩下一塊磚,放置在西瓮城門樓後檐台上。監事管發覺後大喜,正想藉此剋扣易開占和眾工匠的工錢,但易開占不慌不忙的說:"那塊磚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磚,如果搬動,城樓便會塌掉。"監事管一聽,不敢再追究。
從此,這塊磚就一直放在原地,誰也不敢搬動。現在,此磚仍保留在嘉峪關城樓之上。
歷史故事五:
相傳,古時有一對燕子築巢於嘉峪關柔遠門內。一日清早,兩燕飛出關,日暮時,雌燕先飛回來,等到雄燕飛回,關門已閉,不能入關,遂悲鳴觸牆而死,為此雌燕悲痛欲絕,不時發出"啾啾"燕鳴聲,一直悲鳴到死。
死後其靈不散,每到有人以石擊牆,就發出"啾啾"燕鳴聲,向人傾訴。古時,人們把在嘉峪關內能聽到燕鳴聲視為吉祥之聲,將軍出關征戰時,夫人就擊牆祈祝,後來發展到將士出關前,帶著眷屬子女,一起到牆角擊牆祈祝,以至於形成一種風俗。
(5)萬里長城的故事擴展閱讀
萬里長城雄踞於我國北部河山,由西向東跨過黃土高原、沙漠地帶、崇山峻嶺、河谷溪流,是世界最偉大的建築之一。萬里長城源於戰國時期。《左傳》中已有長城的記載。
戰國時期,已形成了一些大城市,如秦國的咸陽,趙國的邯鄲、燕國的下都、魏國的大梁等,北方的大平原,成了北部游牧民族嚴允、林胡、樓煩、東胡、匈奴的統治者向南爭奪的對象。同時,各諸侯國統治階級集團之間兼並戰爭,亦達到非常頻繁的地步。
開始,為防止來自北方的突然襲擊,各諸侯國在北部修建了長城。後來,各諸侯國之間亦築起了長城進行自衛。秦始皇滅六國之後,為收復失地,派大將蒙恬率30萬大軍討伐匈奴,將他們趕到了黃河以北,為了在北部設置郡縣,保衛邊疆,秦始皇開始大規模地修建長城。
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把燕、趙、魏各諸侯國的長城連接起來,用30萬人力連續修了10多年,完成了西起甘肅臨洮(岷縣),沿黃河到內蒙臨河,北達陰山,南到山西雁門關、代縣、蔚縣,接燕國北長城,經張家口東達燕山、五田、錦州延到遼東的長城,全長6000多公里,人稱「萬里長城」。
Ⅵ 萬里長城的民間故事
1,孟姜女哭長城
這個故事發生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時候秦始皇正徵發八十萬民工修築萬里長城。官府到處抓人去當民工,被抓去的人不分白天黑夜地修築長城,不知累死了多少。
蘇州有個書生叫范杞梁,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他不得不四處躲藏。有一天,他逃到了孟家花園,無意中遇到了孟姜女。孟姜女是一個聰明美麗的姑娘,她和父母一起把萬喜良藏了起來。兩位老人很喜歡萬喜良,就把孟姜女許配給他作了妻子。
新婚不到三天,范杞梁就被公差抓去修長城了。孟姜女哭得象淚人似的,苦苦地等待丈夫歸來。半年過去了,萬喜良一點消息也沒有。這時已是深秋季節,北風四起,蘆花泛白,天氣一天比一天冷了。孟姜女想起丈夫遠在北方修長城,一定十分寒冷,就親手縫制了寒衣,啟程上路,要到萬里長城去尋找萬喜良。
一路上,孟姜女不知經歷了多少艱難,吃了多少苦,才來到了長城腳下。誰知修長城的民工告訴她,萬喜良已經死了,屍骨被填進了城牆里。聽到這個令人心碎的消息,孟姜女只覺得天昏地暗,一下子昏倒在地,醒來後,她傷心地痛哭起來,只哭得天愁地慘,日月無光。不知哭了多久,忽聽得天搖地動般地一聲巨響,長城崩塌了幾十里,露出了數不清的屍骨。孟姜女咬破手指,把血滴在一具具的屍骨上,她心裡暗暗禱告:如果是丈夫的屍骨,血就會滲進骨頭,如果不是,血就會流向四方。終於,孟姜女用這種方法找到了范杞梁的屍骨。她抱著這堆白骨,又傷心地痛哭起來。
秦始皇看到孟姜女很美麗,想逼她做妃子。孟姜女假意答應了他,但要求秦始皇先辦三件事:請和尚給范喜良念四十九天經,然後把他好好地埋葬;秦始皇要親自率文武大臣哭祭范杞梁;埋葬范杞梁後,孟姜女要去遊山玩水,三天以後才能成親。秦始皇只得答應了孟姜女的要求。三件事辦完以後,孟姜女把秦始皇痛罵了一頓,然後縱身跳進了波濤滾滾的大海。
2.長城的故事和傳說——望京樓
當年戚繼光任薊鎮總兵官,在譚綸的支持下,親自規劃和督造了金山嶺長城(位於河北省灤平縣境內)。
此段長城的結構獨特,城牆是用巨大的條石為基礎,以磚包砌而成。金山嶺長城東端高入雲端的老虎山上,有一座望京樓,座落在一千米高的山頂上,樓的兩側是懸崖峭壁,人只能從石縫中攀登而上。據說當年修築時,為了運條石死傷了許多人,但條石仍運不上去。此事感動了玉皇大帝,立即派他的外甥二郎神去運石。當晚,二郎神來到老虎山下,見到成堆的條石堆放在那裡,隨即將他的神刀一晃,立刻變成趕山鞭。他手揮趕山鞭向條石上抽打,同時喊聲"變",那一塊塊條石,馬上變成一隻只大山羊,直奔山頂。到山頂後他數了數,不多也不少,正好夠用。恰逢此時,一個士兵台帳小解,忽見二郎神趕羊,驚叫一聲往回跑。二郎神聽到有人喊叫,也吃了一驚,將幾十塊條石踢下山去,落在東面的山坳里。二郎神隨即騰身上天。
就這樣,修望京樓的條石,就缺了幾十塊。現在登上望京樓時,會看到樓底十二層奠基條石中有五層是碎石塊壘砌的。而那些被二郎神踢下山去的條石,仍然堆放在山坳里,當地人稱此山坳為條石坳。
3.長城的故事和傳說——「玉門關」
古時候,在甘肅小方城西面,有個驛站叫"馬迷兔",又叫"馬迷途"。商隊從邊陲於闐運玉到中原都要經過此地。這里的地形十分復雜:沼澤遍布、溝壑縱橫、森林蔽日、雜草叢生。每當運玉石的商隊趕上酷熱天氣上路時,為避免白天人、畜中暑,總是喜歡晚上涼涼快快趕路。因此,每當馬隊走到這里,總是一片黑暗,辨不清方向,就連經常往返於此路的老馬也會暈頭轉向,難以識途,"馬迷途"的名字就是這樣叫起來的。
有一支專販玉石和絲綢的商隊,常年奔波於這條路上,也常常在"馬迷途"迷失方向。有一次商隊剛進入"馬迷途"就迷路了。人們正在焦急萬分之際,忽然不遠處落下一隻孤雁。商隊中一個小夥子悄悄地把大雁抓住,心地善良的他,把它抱在懷里,准備帶出"馬迷途"後再放掉。不一會兒,只見大雁流著眼淚對小夥子咕嚕咕嚕地叫著說:"咕嚕咕嚕,給我食咕嚕咕嚕,能台迷途。"小夥子聽後恍然大悟,知道大雁是因為餓得飛不動才掉隊的,便立即拿台自己的干糧和水讓大雁吃個飽。大雁吃飽以後,呼的飛上天空,不斷盤旋,領著商隊走出了"馬迷途",順利地到達了目的地小方盤城。過了一段時間,這支商隊又在"馬迷途"迷失了方向,那隻大雁又飛來在空中叫著:"咕嚕咕嚕,商隊迷路。咕嚕咕嚕,方盤鑲玉。"邊叫邊飛,又引著商隊走出了迷途。只有那隻救大雁的小夥子聽懂了大雁的話語,並轉告領隊的老闆說:"大雁叫我們在小方盤城上鑲上一塊夜光墨綠玉的玉石,以後商隊有了目標,就再也不會迷路了。"老闆聽後,心裡一盤算,一塊夜光墨綠玉要值幾千兩銀子,實在捨不得,就沒有答應。
沒想到下一次商隊又在"馬迷途"迷了路,數天找不到水源,駱駝乾渴得喘著粗氣,人人嘴干舌燥,口渴得寸步難行,生命危在旦夕,正在此時,那隻大雁又飛來了,並在上空叫道:"商隊迷路,方盤鑲玉,不舍墨玉絕不引路。"小夥子聽罷急忙轉告給老闆,老闆慌了手腳,忙問小夥子到底應該怎麼辦才好,小夥子說:"你趕快跪下向大雁起誓:'一定鑲玉,絕不食言。'。"老闆馬上照小夥子說的,跪著向大雁起誓,大雁聽後,在空中旋轉片刻,把商隊又一次引出了"馬迷途",商隊得救了。到達小方盤城後,老闆再也不敢愛財了,立刻挑了一塊最大最好的夜光墨綠玉,鑲在關樓的頂端,每當夜幕降臨之際,這塊玉便發出耀眼的光芒,方圓數十里之外看得清清楚楚,過往商隊有了目標,再也不迷路了。從此,小方盤城就改名"玉門關"。其實玉門關是漢武帝時所建,因這里是古代我國通往西域的重要交通要道,從西域輸入和闐玉石就從此入關,故名。
4,長城「狼窩」的傳說
長城的關門向西約1.5公里里處,有個叫"狼窩"的地方。提起"狼窩"這名字,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很久以前,北京城西一帶嚴重缺水,樹難生草難長,禿山荒地,十年九不收,老百姓祖祖輩輩過著極其貧困的生活。玉皇大帝得知這情況後,便派了一頭"仙豬"下凡,去開河引水,解救百姓的苦難。這頭仙豬個兒大得出奇,像座山,身長三十三丈三,腦袋三丈三尺三,就連豬牙也足有三尺三寸三長。仙豬奉命下凡後就開始幹活,只見它左一拱,山崩了,右一拱,地裂了,腳下立刻出現了又寬又深的河,翻滾的大水順溝往前涌。仙豬不停地向前拱著拱著,眼看快到居庸關了,萬里長城像條巨龍橫卧於前面的高山上,仙豬停下左右一看都是山,到底該向哪裡拱呢?正在犯難時,從遠處走來一位老漢,仙豬急忙向老漢打聽:"老大爺,前邊是什麼地方?"老漢見到仙豬身後的河水,心裡立刻明白了。這豬正在拱土開道,如果讓它再往前拱,那萬里長城不就叫它拱毀了,再說過了居庸關,順著關溝往東下去,就是一馬平川,直逼北京城了,大水要是下了山,不僅要沖垮平原上萬頃良田,而且連北京城也保不住,被大水所淹。我得想個計策,阻止這頭豬向前拱,眉頭一皺,計上心來,便對仙豬說:"前面是"狼窩",有大狼三百三十三個,專門吃豬頭和豬肉,還有小狼三百三十三個,專吃豬下水和心、肝、肺。這幾天,這群狼正嗷嗷亂叫,三五里地遠都聽得見,你要是往前走,可千萬要小心點才行。"仙豬聽完老漢的話,嚇得心驚膽顫,心想,真是萬幸,碰到了這位老漢,不然我真要拱到狼窩,恐怕連命都保不住了。我乾脆改道而行吧,便一頭朝南面拱去了。"它拱出的那條河,就是北京西三十多里遠的"永定河"。老漢見仙豬走遠,這才鬆了一口氣,高興地哈哈大笑起來。由於老漢的幾句話才保住了長城,沒有被毀,北京城也沒被水淹。後來人們就把老漢和仙豬碰面的地方起名叫"狼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