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穗的故事
❶ 斯格拉底稻田裡麥穗的故事 是指什麼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你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l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最大是應該的,但把眼前的麥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
對蘇格拉底的這道考題,答案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學生們根據自己平時的經驗,先在自己的心裡定下一個大體標准,走上一段特別是在走過一半或三分之一的路程後,遇見差不多的便摘下來。也許這就是最好的,也許後面還有比這更好的,但不能好高騖遠,就這樣「認」了。另一種答案是一直往前走,總覺得前面會有更好的麥穗。這時要麼放棄選擇,寧缺毋濫,要麼委屈自己,湊合著摘一束,而心裡卻是萬分懊悔。
在追求目標時要把握好選擇度。我們在自己的奮斗和追求過程中,應為自己定好坐標,通盤審視,在適宜自己發展的情況時就要當機立斷,莫要遲疑,選擇屬於自己的那束「麥穗」。
❷ 蘇格拉底叫弟子拾麥穗的故事說明了一個什麼道理
通過摘麥穗懂得機不可失,時不再來.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須實實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機遇,要把握機會,不要等到失去了才後悔.
❸ 麥穗的故事
麥穗的故事
有一天柏拉圖問自己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蘇格拉底並回沒有正面回答他答,而是把他帶到了一個麥地旁,讓他在這片麥地里摘一個最大最黃的麥穗回來給他。但有一個要求,只准往前走,不準後退。
但結果柏拉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麥地,蘇格拉底問其原由,柏拉圖老實的說:「因為不能回頭,所以我一直不確定自己身邊的是不是最好的,總認為最好的還在前面,但後來發現,後來的還不如之前的好,所以自己什麼也沒有摘到。」蘇格拉底笑著說:「這就是所謂的愛情。」
後來,柏拉圖又問老師什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同樣的讓他在一片樹林里走一遍,同樣的讓他找到一個最大最粗的樹回來。同樣只准向前,不準回頭。這次,柏拉圖帶著一個很普通的樹回來了。蘇格拉底問他為什麼帶回來這么平凡的樹,柏拉圖答道:「我一路上是錯過了很多又大又粗的樹,但我怕自己前面的樹比現在的還小還差,所以就選了支較為平凡的。」蘇格拉底說笑著:這就是婚姻。
❹ 拾田裡最大麥穗的故事是什麼意思
有一天,古希臘哲學家柏拉圖問他的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麥田裡,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的麥穗。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麥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其間即使見到一棵又大又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就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到。」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摘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
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已經感到累了卻還兩手空空時,我覺得雖然樹林里還有很多樹,但這棵樹還是挺不錯的,便砍下來,免得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這就是婚姻。」
又有一天柏拉圖又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生活,蘇格拉底還是叫他到樹林走一次。要求是隨便走,在途中要取一支最好看的花。
柏拉圖有了以前的教訓又充滿信心地出去過了三天三夜,他也沒有回來。
蘇格拉底只好走進樹林里去找他,最後發現柏拉圖已在樹林里安營紮寨。
蘇格拉底問他:「你找著最好看的花么?」
柏拉圖指著邊上的一朵花說:「這就是最好看的花嗎。」
蘇格拉底問:「為什麼不把它帶出去呢?」
柏拉圖回答老師: 「我如果把它摘下來,它馬上就枯萎。即使我不摘它,它也遲早會枯。所以我就在它還盛開的時候,住在它邊上。等它凋謝的時候,再找下一朵。這已經是我找著的第二朵最好看的花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 「你已經懂得生活的真諦了。」
碰巧看到,很老的故事,在人們口中傳誦了許多年,很好懂。
愛情給人經歷和回憶,之後,婚姻靠的是明智的決定和好好的把握,經過了這些考驗,到最後才會明白生活是一種珍惜和守護。
❺ 誰知道《麥穗的故事》的本書講的是什麼啊告訴我們一個什麼事情
有一天,柏拉圖問老師蘇格拉底什麼是愛情?老師就讓他先到到麥田裡去,摘一棵全麥田裡最大最金黃的麥穗來,期間只能摘一次,並且只可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按照老師說的去做了。結果他兩手空空的走出了田地。老師問他為什麼摘不到?
他說:因為只能摘一次,又不能走回頭路,期間即使見到最大最金黃的,因為不知前面是否有更好的,所以沒有摘;走到前面時,又發決總不及之前見到的好,原來最大最金黃的麥穗早已錯過了;於是我什麼也沒摘。
老師說:這就是「愛情」。
之後又有一天,柏拉圖問他的老師什麼是婚姻,他的老師就叫他先到樹林里,砍下一棵全樹林最大最茂盛、最適合放在家作聖誕樹的樹。其間同樣只能砍一次,以及同樣只可以向前走,不能回頭。
柏拉圖於是照著老師的說話做。今次,他帶了一棵普普通通,不是很茂盛,亦不算太差的樹回來。老師問他,怎麼帶這棵普普通通的樹回來,他說:「有了上一次經驗,當我走到大半路程還兩手空空時,看到這棵樹也不太差,便砍下來,免得錯過了後,最後又什麼也帶不出來。」
老師說:「這就是婚姻!」
❻ 有一個故事說去稻田裡摘稻穗,是什麼故事呀有知道的請告訴我
蘇格拉底的《麥穗理論》,講述的是蘇格拉底讓弟子們從一塊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弟子們挑挑揀揀,結果兩手空空的故事。故事梗概如下:
古希臘哲學大師蘇格拉底的3個弟子曾求教老師,怎樣才能找到理想的伴侶。於是蘇格拉底帶領弟子們來到一片麥田,讓他們每人在麥田中選摘一支最大的麥穗——不能走回頭路,且只能摘一支。
第一個弟子剛剛走了幾步便迫不及待地摘了一支自認為是最大的麥穗,結果發現後面的大麥穗多的是。
第二位一直左顧右盼,東瞧西望,直到終點才發現,前面最大的麥穗已經錯過了。
第三位把麥田分為三份,走第一個1/3時,只看不摘,分出大、中、小三類麥穗,在第二個1/3里驗證是否正確,在第三個1/3里選擇了麥穗中最大最美麗的一支。
(6)麥穗的故事擴展閱讀
麥穗理論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不求最好,但求更好」。這里的三個弟子,第一個代表了這個社會上的閃婚一族,遇到一個覺得合適的人就不假思索的迅速結婚,然而結婚後會發現對方其實不是自己理想的伴侶,於是閃婚的人有很多伴之以「閃離」,結果很悲劇。
第二個弟子屬於挑剔的心態,不明白自己要的是什麼,總是挑來撿去,結果這也不行那也不行,把最行的和相對比較行的都錯過了。
而最後一個弟子是一個比較明白的心態,他知道自己的伴侶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許他找到的不是最漂亮的,不是最出色的,但是她必定是最適合的,這就達到了雙贏的結果。
其實,在感情的世界裡,根本就不存在「最大的麥穗」,即便像第三個弟子一樣理性選擇,到最後摘得的也不一定就是「最大的」那一顆。只有「最適合」的才能陪自己共度一生。
❼ 蘇格拉底關於麥穗的故事
蘇格拉底回答柏拉圖什麼是愛情時,讓他去摘一棵麥穗,只能摘一次,只能向前, 不能回頭。因只能摘一次,不能回頭,在前面不知後面有無更好的,沒摘; 後面,發覺不及之前的;最後,兩手空空。
「這就是愛情。」
❽ 有一個關於麥穗的故事,是什麼
那個來關於麥穗的故事,你還記得嗎自?老師讓弟子去采最飽滿的麥穗,但每個人僅有一次機會,且不許回頭.
第一個弟子走了不遠便採下一穗,他繼續前行,卻發現有比手中更好的,但他已無權選擇;第二個走啊走啊,相信好的在後面,可直至他走到盡頭,依舊兩手空空;第三個走了三分之一時,挑出最好的一穗,記住它的大小,走第二個三分之一時,仍這樣做,到第三個三分之一時,他找到一穗和前面最好的兩穗相近的,滿意而歸......
你說你不會做第三個,因為他太聰明;你不做第二個,因為他貪心不足;你也不做第一個,因為他竟見異思遷---總看到不在手裡的好.
❾ 求一個(到麥田裡拔下最大的一串麥穗的完整故事。)謝謝∩_∩。
最大的麥穗 希臘有一位大學者,名叫蘇格拉底。一天,他帶領幾個弟子來到一塊麥地邊。那正是成熟的季節,地里滿是沉甸甸的麥穗。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你們去麥地里摘一個最大的麥穗,只許進不許退,我在麥地的盡頭等你們。」
弟子們聽懂了老師的要求後,就陸續走進了麥地。
地里到處都是大麥穗,哪一個才是最大的呢?弟子們埋頭向前走。看看這一株,搖了搖頭;看看那一株,又搖了搖頭。他們總以為最大的麥穗還在前面呢。雖然弟子們也試著摘了幾穗,但並不滿意,便隨手扔掉了。他們總以為機會還很多,完全沒有必要過早地定奪。
弟子們一邊低著頭往前走,一邊用心地挑挑揀揀,經過了很長一段時間。
突然,大家聽到蘇格拉底蒼老的、如同洪鍾一般的聲音:「你們已經到頭了。」這時兩手空空的弟子們才如夢初醒。他們回頭望瞭望麥壟,無數株小麥搖晃著腦袋,似乎在嘲笑他們。
蘇格拉底對弟子們說:「這塊麥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們未必能碰見它 ;即使碰見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確的判斷。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們剛剛摘下的。」
蘇格拉底的弟子們聽了老師的話,悟出了這樣一個道理:人的一生彷彿也是在麥地中行走,也在尋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見了那顆粒飽滿的「麥穗」,就不失時機地摘下它;有的人則東張西望,一再錯失良機。當然,追求應該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才是實實在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