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拉第的故事
『壹』 有關法拉第和戴維的相關故事內容是什麼
1812年,法拉第聽了4次戴維的講座。他很感興趣,就把這位名學者的每句話都記下來,對講演內容還作了補充,並把筆記精心裝訂成冊,名為《亨·戴維爵士講演錄》。這本筆記本,書法娟秀,插圖精美,顯示出法拉第一絲不苟和對科學的熱愛。1812年聖誕節前,他把這個精美的筆記連同一封自薦信寄給戴維。
『貳』 一些自強自立的名人的故事
1、海倫-凱勒。
美國盲聾女作家、教育家。幼時患病,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七歲時,安妮·沙利文擔任她的家庭教師,從此成了她的良師益友,相處達50年。在沙利文幫助之下,進入大學學習,以優異成績畢業。
在大學期間,寫了《我生命的故事》,講述她如何戰勝病殘,給成千上萬的殘疾人和正常人帶來鼓舞。這本書被譯成50種文字,在世界各國流傳。以後又寫了許多文字和幾部自傳性小說,表明黑暗與寂靜並不存在。
(2)法拉第的故事擴展閱讀
關於自立自強的名言
真正的人生,只有在經過艱難卓絕的斗爭之後才能實現。——塞涅卡
人類有許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種高尚的品格是人性的頂峰,這就是個人的自尊心.-----蘇霍姆林斯基
不因幸運而故步自封,不因厄運而一蹶不振。真正的強者,善於從順境中找到陰影,從逆境中找到光亮,時時校準自己前進的目標。——易卜生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飯。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好漢。——陶行知
有勇氣做真正的自己,單獨屹立,不要想做別人——林語堂
強烈的信仰會贏取堅強的人,然後又使他們更堅強----華特·貝基霍
參考資料:網路——自強自立
『叄』 法拉第發明故事(簡短)
法拉第一生熱愛真理,熱愛人民,真誠質朴,作風嚴謹,這樣的感人事跡很多。
他說:「一件事實,除非親眼目睹,我決不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我必須使我的研究具有真正的實 驗性。」在1855年給化學家申拜因的信中說:「我總是首先對自己採取嚴厲的批判態度,然後才給別人以這樣的機會。」在一次市哲學會的講演中他指出:「自然哲學家應當是這樣一些人:他願意傾聽每一種意見,卻下定決心要自己作判斷;他應當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對某一種假設有偏愛,不屬於任何學派,在學術上不盲從大師;他應當重事不重人,真理應當是他的首要目標。如果有了這些品質,再加上勤勉,那麼他確實可以有希望走進自然的聖殿。」他是這樣說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他在艱難困苦中選擇科學為目標,就決心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回,義無反顧,不計名利,剛正不阿。他熱愛人民,把紛至沓來的各種榮譽、獎狀、證書藏之高閣,卻經常走訪貧苦教友的家庭,為窮人只有紙寫的墓碑而浩然興嘆。他關心科學普及事業,願更多的青少年奔向科學的殿堂。1826年他提議開設周五科普講座,直到1862年退休他共主持過100多次講座,並積極參與皇家學院每年「聖誕節講座」凡19年。根據他的講稿匯編出版了《蠟燭的故事》一書,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是科普讀物的典範。
他生活簡朴,不尚華貴,以致有人到皇家學院實驗室作實驗時錯把他當作守門的老頭。1857年,皇家學會學術委員會一致決議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會長。對這一榮譽職務他再三拒絕。他說:「我是一個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學會希望加在我身上的榮譽,那麼我就不能保證自己的誠實和正直,連一年也保證不了。」同樣的理由,他謝絕了皇家學院的院長職務。當英王室准備授予他爵士稱號時,他多次婉言謝絕說:「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變成貴族」。他的好友J.Tyndall對此作了很好的解釋:「在他的眼中看去,宮廷的華麗,和布來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較起來,算得什麼;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較起來,又算得什麼?其所以說雷雨和落日,是因為這些現象在他的心裡,都可以挑起一種狂喜。在他這種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榮華快樂,當然沒有價值了」。「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萬鎊的財產,一方面是完全沒有報酬的學問,要在這兩者之間去選擇一種。他卻選定了第二種,遂窮困以終。」這就是這位鐵匠的兒子、訂書匠學徒的鄭重選擇。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遺願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後世的人們,選擇了法拉作為電容的國際單位,以紀念這位物理學大師。在電學方面,法拉第研究負載直流電的導體與附近磁場之間的關系,在物理學中建立起磁場這個概念。他發現了電磁感應、抗磁性及電解。另外,他也發現磁場能對光線產生影響,進而發現兩者間的基本關系。另外,法拉第還發明了一種依電磁轉動的裝置,為電動機的前身。
在化學方面,法拉第發現了不同的化學物質,如苯類。他還發明了一種加熱工具,是本生燈的前身。化學中的氧化數也出自法拉第之手,另外如陽極、陰極、電極及離子等現今電化學中經常使用的專有名詞,也是由法拉第推廣給世人。
『肆』 法拉第的歷史事跡
1、刻苦認真自學成才
邁克爾·法拉第,於1791年9月22日出生在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有強烈的求知慾,擠出一切休息時間「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內容都從頭讀一遍。讀後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飢似渴地學習。他後來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就是在工作之餘,從這些書里開始找到我的哲學。這些書中有兩種對我特別有幫助,一是《大英網路全書》,我從它第一次得到電的概念;另一是馬塞夫人的《化學對話》,它給了我這門課的科學基礎。」
在哥哥贊助下,1810年2月至1811年9月聽他了十幾次自然哲學的通俗講演,每次聽後都重新謄抄筆記,並畫下儀器設備圖。1812年2月至4月又連續聽了漢弗萊·戴維4次講座,從此燃起了進行科學研究的願望。他曾致信皇家學院院長求助。失敗後,他寫信給戴維:「不管幹什麼都行,只要是為科學服務」。他還把他的裝幀精美的聽課筆記整理成《漢弗萊·戴維爵士講演錄》寄上。他對講演內容還作了補充,書法娟秀,插圖精美,顯示出法拉第一絲不苟和對科學的熱愛。經過戴維的推薦,1813年3月,24歲的法拉第擔任了皇家學院助理實驗員。後來戴維曾把他發現法拉第作為自己最重要的功績而引以為榮。
法拉第1813年隨同戴維赴歐洲大陸作科學考察旅行,1815年回國後繼續在皇家學院工作,長達50餘年。1816年發表第一篇科學論文。他最初從事化學研究工作,也涉足合金鋼、重玻璃的研製。在電磁學領域,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出色成績。1824年被選為皇家學會會員,1825年接替戴維任皇家學院實驗室主任,1833年任皇家學院化學教授。
2、長期實踐大膽探索
他的工作異常勤奮,研究領域十分廣泛。1818~1823年研製合金鋼期間,首創金相分析方法。1823年從事氣體液化工作,標志著人類系統進行氣體液化工作的開始。採用低溫加壓方法,液化了氯化氫、硫化氫、二氧化硫、氫等。1824年起研製光學玻璃,這次研究導致在1845年利用自己研製出的一種重玻璃(硅酸硼鉛),發現了磁致旋光效應。1825年在把鯨油和鱔油製成的燃氣分餾中發現苯。
他最出色的工作是電磁感應的發現和場的概念的提出。1821年在讀過奧斯特關於電流磁效應的論文後,為這一新的學科領域深深吸引。他剛剛邁入這個領域,就取得重大成果──發現通電流的導線能繞磁鐵旋轉,從而躋身著名電學家的行列。因受蘇格蘭傳統科學研究方法影響,通過奧斯特實驗,他認為電與磁是一對和諧的對稱現象。既然電能生磁,他堅信磁亦能生電。經過10年探索,歷經多次失敗後,1831年8月26日終於獲得成功。這次實驗因為是用伏打電池在給一組線圈通電(或斷電)的瞬間,在另一組線圈獲得的感生電流,他稱之為「伏打電感應」。爾後,同年10月17日完成了在磁體與閉合線圈相對運動時在閉合線圈中激發電流的實驗,他稱之為「磁電感應」。經過大量實驗後,他終於實現了「磁生電」的夙願,宣告了電氣時代的到來。 法拉第環
作為19世紀偉大實驗物理學家的法拉第,他並不滿足於現象的發現,還力求探索現象後面隱藏著的本質;他既十分重視實驗研究,又格外重視理論思維的作用。1832年3月12日他寫給皇家學會一封信,信封上寫有「現在應當收藏在皇家學會檔案館里的一些新觀點」。那時的法拉第已經孕育著電磁波的存在以及光是一種電磁振動的傑出思想,盡管還帶有一定的模糊性。為解釋電磁感應現象,他提出「電致緊張態」與「磁力線」等新概念,同時對當時盛行的超距作用說產生了強烈的懷疑:「一個物體可以穿過真空超距地作用於另一個物體,不要任何一種東西的中間參與,就把作用和力從一個物體傳遞到另一個物體,這種說法對我來說,尤其荒謬。凡是在哲學方面有思考能力的人,決不會陷人這種謬論之中」。他開始向長期盤踞在物理學陣地的超距說宣戰。與此同時,他還向另一種形而上學觀點──流體說進行挑戰。1833年,他總結了前人與自己的大量研究成果,證實當時所知摩擦電、伏打電、電磁感應電、溫差電和動物電等五種不同來源的電的同一性。他力圖解釋電流的本質,導致他研究電流通過酸、鹼、鹽溶液,結果在1833~1834年發現電解定律,開創了電化學這一新的學科領域。他所創造的大量術語沿用至今。電解定律除本身的意義外,也是電的分立性的重要論據。
1837年他發現電介質對靜電過程的影響,提出了以近距「鄰接」作用為基礎的靜電感應理論。不久以後,他又發現了抗磁性。在這些研究工作的基礎上,他形成了「電和磁作用通過中間介質、從一個物體傳到另一個物體的思想。」於是,介質成了「場」的場所,場這個概念正是來源於法拉第。正如阿爾伯特·愛因斯坦所說,引入場的概念,是法拉第的最富有獨創性的思想,是艾薩克·牛頓以來最重要的發現。牛頓及其他學者的空間,被視作物體與電荷的容器;而法拉第的空間,是現象的容器,它參與了現象。所以說法拉第是電磁場學說的創始人。他的深邃的物理思想,強烈地吸引了年輕的麥克斯韋。麥克斯韋認為,法拉第的電磁場理論比當時流行的超距作用電動力學更為合理,他正是抱著用嚴格的數學語言來表述法拉第理論的決心闖入電磁學領域的。
法拉第堅信:「物質的力藉以表現出的各種形式,都有一個共同的起源」,這一思想指導著法拉第探尋光與電磁之間的聯系。1822年,他曾使光沿電流方向通過電解波,試圖發現偏振面的變化,沒有成功。這種思想是如此強烈,執著的追求使他終於在1845年發現強磁場使偏振光的偏振面發生旋轉。他的晚年,盡管健康狀況惡化,仍從事廣泛的研究。他曾分析研究電纜中電報信號遲滯的原因,研製照明燈與航標燈。
他的成就來源於勤奮,他的主要著作《日記》由16041則匯編而成;《電學實驗研究》有3362節之多。
3、治學謹嚴剛正真誠
法拉第一生熱愛真理,熱愛人民,真誠質朴,作風嚴謹,這樣的感人事跡很多。
他說:「一件事實,除非親眼目睹,我決不能認為自己已經掌握。」「我必須使我的研究具有真正的實 1855年法拉第在英國皇家學會做演講驗性。」在1855年給化學家申拜因的信中說:「我總是首先對自己採取嚴厲的批判態度,然後才給別人以這樣的機會。」在一次市哲學會的講演中他指出:「自然哲學家應當是這樣一些人:他願意傾聽每一種意見,卻下定決心要自己作判斷;他應當不被表面現象所迷惑,不對某一種假設有偏愛,不屬於任何學派,在學術上不盲從大師;他應當重事不重人,真理應當是他的首要目標。如果有了這些品質,再加上勤勉,那麼他確實可以有希望走進自然的聖殿。」他是這樣說的,也確實是這樣做的。
他在艱難困苦中選擇科學為目標,就決心為追求真理而百折不回,義無反顧,不計名利,剛正不阿。他熱愛人民,把紛至沓來的各種榮譽、獎狀、證書藏之高閣,卻經常走訪貧苦教友的家庭,為窮人只有紙寫的墓碑而浩然興嘆。他關心科學普及事業,願更多的青少年奔向科學的殿堂。1826年他提議開設周五科普講座,直到1862年退休他共主持過100多次講座,並積極參與皇家學院每年「聖誕節講座」凡19年。根據他的講稿匯編出版了《蠟燭的故事》一書,被譯為多種文字出版,是科普讀物的典範。
他生活簡朴,不尚華貴,以致有人到皇家學院實驗室作實驗時錯把他當作守門的老頭。1857年,皇家學會學術委員會一致決議聘請他擔任皇家學會會長。對這一榮譽職務他再三拒絕。他說:「我是一個普通人。如果我接受皇家學會希望加在我身上的榮譽,那麼我就不能保證自己的誠實和正直,連一年也保證不了。」同樣的理由,他謝絕了皇家學院的院長職務。當英王室准備授予他爵士稱號時,他多次婉言謝絕說:「法拉第出身平民,不想變成貴族」。他的好友J.Tyndall對此作了很好的解釋:「在他的眼中看去,宮廷的華麗,和布來屯(Brighton)高原上面的雷雨比較起來,算得什麼;皇家的一切器具,和落日比較起來,又算得什麼?其所以說雷雨和落日,是因為這些現象在他的心裡,都可以挑起一種狂喜。在他這種人的心胸中,那些世俗的榮華快樂,當然沒有價值了」。「一方面可以得到十五萬鎊的財產,一方面是完全沒有報酬的學問,要在這兩者之間去選擇一種。他卻選定了第二種,遂窮困以終。」這就是這位鐵匠的兒子、訂書匠學徒的鄭重選擇。1867年8月25日逝世,墓碑上照他的遺願只刻有他的名字和出生年月。
後世的人們,選擇了法拉作為電容的國際單位,以紀念這位物理學大師。在電學方面,法拉第研究負載直流電的導體與附近磁場之間的關系,在物理學中建立起磁場這個概念。他發現了電磁感應、抗磁性及電解。另外,他也發現磁場能對光線產生影響,進而發現兩者間的基本關系。另外,法拉第還發明了一種依電磁轉動的裝置,為電動機的前身。
在化學方面,法拉第發現了不同的化學物質,如苯類。他還發明了一種加熱工具,是本生燈的前身。化學中的氧化數也出自法拉第之手,另外如陽極、陰極、電極及離子等現今電化學中經常使用的專有名詞,也是由法拉第推廣給世人。
雖然法拉第只受過很少的正式教育,這使得他的數學程度相對有限,但不可否認,法拉第仍是歷史上最偉大的科學家之一[3]。他把電孕育成可用技術,為了紀念法拉第,電容值的國際單位被命名為法拉,符號為Far,此外,1摩爾的電子所含的電量(約96485庫侖)也被稱為法拉第常數,讓世人緬懷他在電學上無與倫比的貢獻。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陳述一隨時間改變的磁場會創造與磁場強度成正比的電動勢。法拉第在英國皇家研究機構(Royal Institution)中任富勒里安化學教授,並指為終身職。在所有任過此職者中,法拉第為第一個,也是最為出名的學者。
『伍』 法拉第小時候的故事,或童年的,謝謝啦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在一個手工工人家庭,家裡人沒有特別的文化,而且頗為貧窮。法拉第的父親是一個鐵匠。法拉第小時候受到的學校教育是很差的。十三歲時,他就到一家裝訂和出售書籍兼營文具生意的鋪子里當了學徒。但與眾不同的是他除了裝訂書籍外,還經常閱讀它們。他的老闆也鼓勵他,有一位顧客還送給了他一些聽倫敦皇家學院講演的聽講證。1812年冬季一天,正當拿破崙的軍隊在俄羅斯平原上遭到潰敗的時候,一位二十一歲的青年人來到了倫敦皇家學院,他要求和著名的院長戴維見面談話。作為自薦書,他帶來了一本簿子,裡面是他聽戴維講演時記下的筆記。這本簿子裝訂得整齊美觀,這位青年給戴維留下了很好的印象。戴維正好缺少一位助手,不久他就僱用了這位申請者。
『陸』 英國科學家法拉第在《蠟燭的故事》系列講座中,對蠟燭燃燒所涉及的知識進行了全面介紹.生產蠟燭的主要原
(1)2C+O 2
![]() (2)碳; (3)H;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4)O;蠟燭燃燒時與空氣中氧氣反應,反應物提供了氧元素; (5)可燃性(氧化性)、還原性. 『柒』 物理小故事 一、望遠鏡的發明 1608年6月的一天,伽利略聽說,一個荷蘭人把一片凸鏡和一片凹鏡放在一起,做了一個玩具,可把看見的東西放大。這一夜,伽利略坐在桌子前,蠟燭點了一支又一支,他反復思考著,琢磨著,為什麼兩個這樣的鏡片放在一起,就能起放大作用呢?天亮了,伽利略決定自己動手做一個。 他找來一段空管子,一頭嵌了一片凸面鏡,另一頭嵌了一片凹面鏡,一個小望遠鏡做成了。拿起來一看,可以把原來的物體放大三倍。伽利略沒有滿足,他進一步改進,又做了一個。 他帶著這個望遠鏡跑到海邊,只見茫茫大海波濤翻滾,沒有一條船。當他拿起瞭望遠鏡再看時,一條船正從遠處向岸邊駛來。實踐證明,它可以放大八倍。 伽利略不斷地改進著,不斷地製造著,最後,他的望遠鏡可以將原物放大三十二倍。 一天晚上,皎潔的月光灑滿大地,伽利略拿起自己的望遠鏡對准了月亮。咦,月亮並不是象幾千年來人們所說的那樣光滑無瑕,那上面象地球一樣,有高山、深谷,還有火山的裂痕呢! 二、自由落體運動 落體問題,人們很早就注意到了。在伽利略之前,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的學說認為,物體下落的快慢是不一樣的。它的下落速度和它的重量成正比,物體越重,下落的速度越快。比如說,十公斤重的物體,下落的速度要比一公斤重的物體快十倍。 一千七百多年來,在書本里,在學校的講台上,一直把這個違背自然規律的學說當作聖經來講述,沒有任何人敢去懷疑它。這是因為,亞里士多德提出過 「地球中心說」,它符合奴隸主階級和封建統治階級的利益,因此,亞里士多德的其它學說也就得到了保護。 伽利略選擇了比薩斜塔作試驗場。有一天,他帶了兩個大小一樣,但重量不等,一個重一百磅的實心鐵球,一個重一磅的空心鐵球,登上了五十多米高的斜塔。塔下,站滿了前來觀看的人。大家議論紛紛,有人譏笑他:「這個青年一定是瘋了,讓他胡鬧去罷!亞里士多德的理論還會錯嗎!」 只見伽利略出現在塔頂,兩手各拿一個鐵球,大聲喊道:「下面的人看清楚啦,鐵球落下去了。」他把兩手同時張開。人們看到,兩個鐵球平行下落,幾乎同時落到了地面上。那些諷刺譏笑他的人目瞪口呆。 三、萬有引力定律 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於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麼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一天,保姆要出去,臨走前叮囑牛頓:「我有事,先出去下,肚子餓了去煮雞蛋吃,我燒好水了。」保姆回來發現牛頓把一塊懷表拿去煮了。而牛頓卻在研究發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太投入一件事,該收手時就收手。 四、瓦特的故事 18世紀中葉,英國格拉斯葛大學,有位名叫里德斯德的教授,一天晚上,他把瓦特約到自己的辦公室,對瓦特說:「我知道你是個很聰明的機器修理工,我想請你幫我一個忙。」 瓦特說:「我能幫你什麼忙呢?」 里德斯德教授說:「我的一套機器圖紙被人偷去了。但是要按照圖紙把這台機器造出來是非常困難的,偷圖紙的人一定會來找你幫忙加工的。如果那人來找你,請你務必告訴我。」 就在這時,教授的一個青年助手,拎著一把水壺進來,給他倆每人沏了一杯咖啡。那位助手把水壺放在火爐上,關上門就出去了。教授起身走到門邊,把門反鎖了起來。 教授和瓦特邊喝咖啡邊談著教授的圖紙。漸漸地,瓦特覺得頭昏腦脹,他估計是咖啡有問題,只覺得渾身無力,一會兒就昏昏沉沉地睡著了。 當瓦特醒來時,已經是第二天了。他睜眼一看,里斯德教授已經死了,在教授的頸上有一枚五厘米長帶有軟木塞的針。瓦特支撐著爬起來去開門,卻發現門是反鎖著的,鑰匙在教授的身上。瓦特回憶起昨晚的事,懷疑是那個助手乾的。 但那個助手出去了就再沒有進來,教授頸上的針又是誰扎的呢?他盯著教授頸上的毒針和那軟木塞仔細看了好一會,終於弄明白了:水蒸氣在膨脹時,它的壓力比水要大近千倍。 那個助手把水壺放在火爐上時,就把插有毒針的軟木塞堵在壺嘴上了,並且將壺嘴對准了教授的頸部。水燒開的時候,因壺嘴被軟木塞子堵著,蒸汽的壓力就不斷增加,最後蒸汽的壓力達到一定程度,軟木塞帶著毒針噴射出去,射向了教授。 警察來了以後,瓦特談了自己的想法。經過警察的偵破,兇手就是教授的助手。 後來,瓦特從水蒸氣得到啟發發明了蒸汽機。 五、法拉第的故事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於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有強烈的求知慾,擠出一切休息時刻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資料都從頭讀一遍。 讀後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飢似渴地學習。他之後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就是在工作之餘,從這些書里開始找到我的哲學。 這些書中有兩種對我個性有幫忙,一是《大英網路全書》,我從它第一次得到電的概念;另一是馬塞夫人的《化學對話》,它給了我這門課的科學基礎。」 法拉第主要從事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方面的研究,並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後,法拉第於1821年提出「由磁產生電」的大膽設想,並開始了艱苦的探索。 1821年9月他發現通電的導線能繞磁鐵旋轉以及磁體繞載流導體的戶外,第一次實現了電磁戶外向機械戶外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電動機的實驗室模型。 之後經過無數次實驗的失敗,最後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這一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使人類掌握了電磁戶外相互轉變以及機械能和電能相互轉變的方法,成為現代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技術的基礎。 『捌』 法拉第的故事
邁克爾.法拉第 (Michael Faraday) 在1791年生於離英國.倫敦不遠的紐因格頓一個鐵匠的家中。 他有九個兄弟姊妹。由於家境貧窮,法拉弟幼年並沒有受到完整的初等教育。 『玖』 愛迪生的故事
早在1821年,英國的科學家戴維和法拉第就發明了一種叫電弧燈的電燈。這種電燈用炭棒作燈絲。它雖然能發出亮光,但是光線刺眼,耗電量大,壽命也不長,很不實用。因此,愛迪生就暗下決心:「電弧燈不實用,我一定要發明一種燈光柔和的電燈,讓千家萬戶都用得上。」 『拾』 數學家的故事 哦,知道了,所以你想說什麼嗎?這個鞋很簡單的,我也會,而且這電燈泡發明的故事也許不是真的,你可以仔細看看他的過程 熱點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