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捕蟬的故事
A. 關於螳螂捕蟬的故事
典故故事:
吳王決定去攻打楚國,(但是大臣們說攻打楚國雖然取勝的希望很大,但如果其他國家乘虛而入,後果將不堪設想。)他對大臣們說:「誰敢勸阻就處死誰!」吳王的侍從官中有個年輕人想要勸說吳王放棄攻楚的打算,但又不敢直說,就拿著彈弓,一連三天早晨,在王宮後面的花園里走來走去,露水打濕了衣服,也全不在意。吳王問他:「你為什麼早晨跑到花園呢?衣服都被露水打濕了。」少年說:「園中有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停在高高的樹上放聲地鳴叫著,喝著露水,不知道有隻螳螂在它的身後想要吃掉它;螳螂屈著身子靠近蟬,想捕捉它,卻沒想到黃雀就在自己身旁;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食螳螂,卻不知道彈弓就在樹下瞄準了它。 它們三個都力求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顧忌看到它們身後隱患。」吳王想了想,恍然大悟,說:「原來如此!」於是便放棄了攻打楚國的打算。
螳螂捕蟬:螳螂想捕捉蟬,卻不知潛在危險。比喻目光短淺,沒有遠見。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B. 一個螳螂捕蟬的故事
譯文
園子里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唱著歌飲著露水,高興得很,哪知背後來了一隻螳螂;螳螂彎著身體伸出前臂,要抓住這只蟬來充飢,怎知道它的背後又來了一隻黃雀;黃雀伸長頸子,要向螳螂一口啄去,可是黃雀又怎知道它的背後也有彈丸正等著它呢。蟬、螳螂、黃雀,它們都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藏在背後的禍害呀!
譯文2
吳王一向很專橫,要想說服他是件很難的事情。
有一次,吳王准備進攻楚國。他召集群臣,宣布要攻打楚國。大臣們一聽這個消息,低聲議論起來,因為大家都知道吳國目前的實力還不夠雄厚,應該養精蓄銳,先使國富民強,這才是當務之急。
吳王聽到大臣們在底下竊竊私語,似有異議,便厲聲制止道:
「各位不必議論,我決心已定,誰也別想動搖我的決心,倘若有誰執意要阻止我,決不輕饒!」
眾大臣面面相覷,誰也不敢亂說一句說,於是,匆匆退朝。
吳王的侍從中有一位的年輕人,他下朝後心中仍無法安寧,思前想後,他覺得不能因為自己而不顧國家的安危,眼看國家滅亡。這位年輕人在後花園內踱來踱去,目光無意中落到樹上的一隻蟬的身上,他立刻有了主意。
就這樣,一連等了三個早晨,終於看到吳王在宮女的陪同下,來到後花園。那位年輕人裝著沒有看見吳王,眼睛緊盯著一棵樹。
吳王看到這位年輕人的衣服已經被露水打濕了,卻彷彿沒有察覺一般,眼睛死死地盯著樹枝在看什麼,手裡還擒著一隻彈弓,便很納悶地拍拍他的肩,問道:
「喂,你一大早在這里做什麼?何以如何入神,連衣服濕了都不知道?」
那位大臣故意裝作彷彿剛剛看到吳王,急忙施禮賠罪道:
「剛才只顧看那樹上的蟬和螳螂,竟不知大王的到來,請大王恕罪。」
吳王揮揮手,卻好奇地問:
「你究竟在看什麼?」
那位年輕人說道:
「我剛才看到一隻蟬在喝露水,毫無覺察一隻螳螂正弓首腰准備捕食它,而螳螂也想不到一隻黃雀正在把嘴瞄準了自己,黃雀更想不到我手中的彈弓會要它的命……」
吳王笑了說:
「我明白了,不要再說了。」
終於,吳王打消了攻打楚國的念頭。
譯文3
吳王要進攻楚國,警告大臣道:「如有人想勸我改變想法,就處死!」有一位年輕的侍從,想勸吳王又不敢,就拿著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濕了衣裳,就這樣子三個早晨。吳王知道後說:「你來,何苦把衣裳淋濕成這個樣子?」他回答道:「園子里有樹,樹上有蟬,蟬在高的樹枝上一邊歌唱一邊喝露水,不知螳螂在它的身後。螳螂彎著身子靠近,想捉蟬,卻不知黃雀在它身後。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彈丸在它下面。這三者都想得到它們眼前的利益,卻沒有想到它們身後的隱患!」吳王說:「好啊!」就停止他的軍隊。
解釋
1.荊:楚國
2.舍人:宮廷侍從
3.少孺子:年輕人
4.委身曲附:彎著身子,屈著前腳
5.傍:通「旁」
6.延頸:伸長著頭頸
延:伸長
頸:脖子
7.伐:進攻
8.諫:規勸君主、尊長或朋友,使之改正錯誤和過失
9.罷:停止
10.則:就。
11.子:你
12.委:縮
13「如是者再三」的「三」是泛指,指多次
14「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的「三」是實指,本句意思為:這三個(指蟬、螳螂、黃雀)都想得到它們眼前的好處而不顧及它們身後的災禍。
C. 《螳螂捕蟬》這則故事說明了什麼道理
任何問題都不能只看到表面現象,還應該看到事物潛在的因素和危機.
古語雲,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內.就像下棋的容高手都會看出幾步開外一樣.
這個故事就是啟發我們,要有超視距的廣闊思維,要有高度和廣度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遠見卓識才能鳥瞰世界!
D. 把螳螂捕蟬編成100字的小故事
:不知不讀書就是就是
E. 「螳螂捕蟬」故事背景
成語典故 -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典出《戰國·莊子回·外篇山木第二十答》「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
《劉向·說苑·第九卷·正諫》「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四·槐西雜志十四》:「後數年,聞山東雷擊一道士,或即此道士淫殺過度,又伏天誅歟?『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挾彈者,又在其後,此之謂矣。」
春秋時,吳王欲伐楚,曰:「敢有諫者,死!」。此時,其下有一年少者,自知人微言輕,諫必無用,徒遭橫死。惟日懷彈弓,游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吳王問之,對曰:「後園有樹,上有蟬正飲露,不知螳螂在後欲捕之也!而螳螂作勢欲撲,竟不知黃雀躡其旁也!黃雀伸頸僅顧啄螳螂,而不知樹下之彈弓也!彼皆欲得前利而不顧後患也!」吳王聽後,甚覺有理,乃不出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 或喻目光短淺, 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
F. 《螳螂捕蟬》是寓言故事嘛
螳螂捕蟬這則寓言故事,
道出了一個自然法則,就是在自然界自然競爭中,弱肉強食是經常的現象。他告訴人們,不要自以為強,強中剛有強中手。
G. 螳螂捕蟬的成語故事簡介
螳螂捕蟬 【翻譯】園子里有一棵榆樹,樹上有一隻蟬.蟬正振動著翅膀悲切地鳴版叫,想要喝一些清權涼的露水,卻不知一隻螳螂正在它的背後.螳螂彎曲著脖子,想抓住蟬後把它吞掉.螳螂正要吃蟬,卻不知黃雀在它背後.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過螳螂吞掉他.黃雀正想吃螳螂,卻不知有一個孩子正在榆樹下面,他拉開彈弓,就要射向黃雀.孩子要拉開彈弓射殺黃雀,卻不知道腳下有個深坑後面還有樹墩子.這些鳥蟲和這個孩子都在貪圖眼前的利益,卻不顧及身後潛伏著禍患.【寓意】不要只顧及眼前利益,而忘記日後的禍患.
H.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一個什麼故事
孫叔敖為郢(今荊州市,一說宜城)人,是春秋時楚國最為著名的令尹之一。他輔佐楚莊王,勵精圖治,忠貞為國,為楚國的強大作出了傑出的貢獻。湖北民間流傳了許多他善用寓言、典故勸楚莊王納諫的故事,而成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相傳就是源於孫叔敖對楚莊王的一次進諫。
據韓嬰《韓詩外傳》卷十記載:「楚莊王將興師伐晉,告士大夫曰:『有敢諫者死無赦。』孫叔敖曰:『臣聞畏鞭笞之嚴而不敢諫其父,非孝子也;懼斧鉞之誅而不敢諫其君,非忠臣也。』於是進諫曰:『臣聞園中有榆,其上有蟬。蟬方奮翼悲鳴,欲飲清露,不知螳螂之在後,曲其頸,欲攫而食之也。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黃雀方欲食螳螂,不知童子挾彈丸在榆下,迎而欲彈之。童子方欲彈黃雀,不知前有深坑,後有木屈株也。此皆貪前之利,而不顧後者也。非獨昆蟲,眾庶若此也,人主亦然……』楚國不殆,而晉以寧,孫叔敖之力也。」《莊子·山木》、劉向《說苑》和《吳越春秋》等典籍也載有這則成語故事。
這則成語的大意是:螳螂要捕捉知了,卻不知黃雀在後面等著要啄它自己;黃雀要啄食螳螂,卻不料有兒童在樹下正准備用彈弓打它;兒童要打黃雀,卻不知他的腳前有一個大坑,身後也有危險。成語比喻那種目光短淺,一心圖謀侵害別人的人,卻不知道有人正在算計他。這說明做任何事情都要充分考慮各種利害關系,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成語典故里的楚莊王是一位喜歡聽政治謎語和政治寓言的明主,深諳庄王這種稟性的孫叔敖用寓言故事的形式向庄王勸諫:目前去攻打晉國是有後患的事。孫叔敖是一位慮事深遠,有敏銳頭腦的政治家,楚莊王聽了孫叔敖的勸諫後,他在位的最後三年確實沒有出兵勞師遠征,這種舉措是否受了孫叔敖勸諫的影響和寓言的啟示,史無確考,但是孫叔敖輔佐庄王,使楚國逐漸強盛,卻是不爭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