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故事
A. 有關大自然的故事
從前有一個村,他不愛保護大自然就砍樹,拿樹做成椅子和桌子,不久,哪個村裡人覺的房子舊了該換新的。人們都去砍木做房,房子做好了,那裡村字的人都高興的叫了起來,有的驕傲到比誰的房子美就這樣子人們天天都砍樹。
不久洪水來了,洪水把村莊全毀了,越漂亮的房子都給兇猛的洪水沖走了因為沒有數的阻擋下著些房子都被沖走了,這里都變成廢區,這個故事給大家不要亂采地。
大自然這么好為什麼還要有人破壞呢?讓我說吧!因為有人沒地方丟,沒辦法就丟到地下,有的人以為丟垃圾就這么一丟多沒家教,還有在我們的班裡有人把蘋果不吃在上面畫畫多可惡,還有的吃香口絞吃了吐在地下讓值日生添麻煩,在這么好的環境下學習聽,那一群一群的螞蟻幫的小骨頭是教我們團結,那蜜蜂去采蜜是教我們勤勞,你看大自然多麼美好,去破壞它捨得嗎
B. 保護大自然的小故事
星期一,小明和小紅放學後,一前一後的走在回家的路上,他們看到道邊的一個垃圾桶,垃圾桶的外面堆著一些垃圾。老遠就聞到一股難聞的氣味。肯定是有些人圖省力,把垃圾直接丟到桶外邊的。
小紅看到這一幕,心想:家長和老師經常教育我們,保護環境人人有責。於是她不怕臟,不怕累,彎腰把垃圾撿起,放到垃圾桶里。跟在後面的小明看到小紅的行為,心裡感觸很深,於是便拿出紙和筆來,寫了短短6個字:文明--只差一步。就是這短短的6個字,寫出了大家心中的想法,就這6個字,成為了人們保護環境的警鍾。
是呵,文明,離我們就只是相差一小步。你如果做到了,你就是一個人人稱贊的環保小衛士。如果人人都能做到像小紅那樣的話,我們的城市就會更加干凈美麗,我們生活的環境就會更加美好,空氣更加清新。
C. 有關大自然的故事
非洲的復戈壁灘上有制一種叫做「依米」的小花。那裡乾旱炎熱的氣候和貧瘠的土地只適合生長根系龐大的植物,而依米花除外,它只有一條細長的根莖。在熱帶氣候環境中,又在茫茫戈壁灘上,它得用5年時間才能完成根部對泥土的植入,到了第6年它才吐蕊。讓人驚嘆的是,依米花非常奇特,每朵花有4個花瓣,一個花瓣一種顏色,紅、黃、藍、白,煞是可愛。更讓人難以置信的是,這種經過漫長積蓄、紮根開出的四色小花,花期竟只有短短兩天。兩天過後,依米花連花帶莖便一起枯萎死亡。 這種花象徵著一生一次的美麗和一生一次的輝煌,它無怨無悔,全情投入。5年紮根,一朝吐蕊,終生都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倔強生長的依米花,僅僅為了兩天短暫的花期。它的美麗讓我們無法想像這需要怎樣的頑強和耐力! 試想茫茫天地間,風沙可以隨時欺負它,動物可以隨時吞食它,蟲子可以隨時咬蛀它,依米花在惡劣的環境下是脆弱的,然而它還是挺住了,並且開出了美麗的花朵。
D. 大自然的故事
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千百年來就一直流傳在民間。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草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E. 大自然啟示的故事
有關大自然的啟示的故事
(一)魯班發明鋸的故事千百年來就一直流傳在民間。相傳有一年,魯班接受了一項建築一座巨大宮殿的任務。這座宮殿需要很多木料,魯班就讓徒弟們上山砍伐樹木。由於當時還沒有鋸子,他的徒弟們只好用斧頭砍伐,但這樣做效率非常低,工匠們每天起早貪黑拚命去干。累得精疲力盡,也砍伐不了多少樹木,遠遠不能滿足工程的需要,使工程進度一拖再拖,,眼看著工程期限越來越近,這可急壞了魯班。為此,他決定親自上山察看砍伐樹木的情況。上山的時候,由於他不小心,無意中抓了一把山上長的一種野草,卻一下子將手劃破了。魯班很奇怪,一根小草為什麼這樣鋒利?於是他摘下了一片葉子來細心觀察,發現葉子兩邊長著許多小細齒,用手輕輕一摸,這些小細齒非常鋒利。他明白了,他的手就是被這些小細齒劃破的。後來,魯班又看到一條大蝗蟲在一株草上啃吃葉子,兩顆大板牙非常鋒利,一開一合,很快就吃下一大片。這同樣引起了魯班的好奇心,他抓住一隻蝗蟲,仔細觀察蝗蟲牙齒的結構,發現蝗蟲的兩顆大板牙上同樣排列著許多小細齒,蝗蟲正是靠這些小細齒來咬斷草葉的。這兩件事給魯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也使他受到很大啟發,陷入了深深的思考。
他想,如果把砍伐木頭的工具做成鋸齒狀,不是同樣會很鋒利嗎?砍伐樹木也就容易多了。於是他就用大毛竹做成一條帶有許多小鋸齒的竹片,然後到小樹上去做試驗,結果果然不錯,幾下子就把樹皮拉破了,再用力拉幾下,小樹桿就劃出一道深溝,魯班非常高興。但是由於竹片比較軟,強度比較差,不能長久使用,拉了一會兒,小鋸齒就有的斷了,有的變鈍了,需要更換竹片。這樣就影響了砍伐樹木的速度,使用竹片太多也是一個很大的浪費。看來竹片不宜作為製做鋸齒的材料,應該尋找一種強度、硬度都比較高的材料來代替它,這時魯班想到了鐵片。於是他們立即下山,清鐵匠們幫助製作帶有小鋸齒的鐵片,然後到山上繼續實踐。魯班和徒弟各拉一端,在一棵樹上拉了起來,只見他倆一來一往,不一會兒就把樹鋸斷了,又快又省力,鋸就這樣發明了。
在魯班之前,肯定會有不少人碰到手被野草劃破的類似情況,為什麼單單只有魯班從中受到啟發,發明了鋸,這無疑值得我們思考。大多數人只是認為這是一件生活小事,不值得大驚小怪,他們往往在治好傷口以後就把這件事忘掉了。
而魯班卻有比較強烈的好奇心和正確的想法,很注意對生活當中一些微小事件的觀察、思考和鑽研,從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和思路,甚至獲得某些創造性發明。這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留意生活中許多不起眼的小事,勤干思考,會增長許多智慧。
(二)魚兒在水中有自由來去的本領,人們就模仿魚類的形體造船,以木槳仿鰭。相傳早在大禹時期,我國古代勞動人民觀察魚在水中用尾巴的搖擺而游動、轉彎,他們就在船尾上架置木槳。通過反復的觀察、模仿和實踐,逐漸改成櫓和舵,增加了船的動力,掌握了使船轉彎的手段。這樣,即使在波濤滾滾的江河中,人們也能讓船隻航行自如。
蒼蠅的楫翅(又叫平衡棒)是「天然導航儀」,人們模仿它製成了「振動陀螺儀」。這種儀器目前已經應用在火箭和高速飛機上,實現了自動駕駛。
蒼蠅的眼睛是一種「復眼」,由30O0多隻小眼組成,人們模仿它製成了「蠅眼透鏡」。「蠅眼透鏡」是用幾百或者幾千塊小透鏡整齊排列組合而成的,用它作鏡頭可以製成「蠅眼照相機」,一次就能照出千百張相同的相片。這種照相機已經用於印刷製版和大量復制電子計算機的微小電路,大大提高了工效和質量。「蠅眼透鏡」是一種新型光學元件,它的用途很多。
(三)鳥類的翅膀具有許多特殊功能和結構,使得它們不僅善於飛行,而且會表演許多「特技」,這些特技還是目前人類的技術難以達到的。小小的蜂鳥是鳥中的「直升機」,它既可以垂直起落,又可以退著飛。在吮吸花蜜時,它不像蜜蜂那樣停落在花上,而是懸停於空中。這是多麼巧妙的飛行啊。製造具有蜂鳥飛行特性的垂直起落飛機,已經成為許多飛機設計師夢寐以求的願望。
(四)在企鵝的啟示下,人們設計了一種新型汽車「企鵝牌極地越野汽車」。這種汽車用寬闊的底部貼在雪面上,用輪勺推動前進,這樣不僅解決了極地運輸問題,而且也可以在泥濘地帶行駛。
(五)蒼蠅的眼睛,發明了蠅眼攝象機。 蒼蠅的靈敏感知,發明了危險探測儀,用在危險工作場所鷹的滑翔技巧,發明了滑翔機。
(六)鳥類的留線造型,改變了飛機的外型,更符合空氣動力學。 鳥類的骨頭,改進了飛行器的骨架結構,更輕,強度更高。 蝙蝠和海豚的聲波探測,發明了超聲波雷達。
(七)飛機靠雷達在夜間飛行是人們從蝙蝠身上受到的啟示仙人掌、螞蟻,這些自然的事物隨處可見,因此它們並不稀奇,但你可別小看它們。
(八)你是否看過一群小小的螞蟻,在牆壁爬動著?它們時時抬著像沙子一般小的食物,成群結隊的走動。那細小的身材,生命十分柔弱,只要被人一壓,它的一生,可能就這樣結束。螞蟻雖然渺小,但非常團結。一隻螞蟻找到食物,由於食物的體積太大,自己無法搬運,它便立刻回巢,通知夥伴,大家一起團結起來,就能成功了。我們也是一樣,如果不能團結,像一盤散沙一樣,一點力量都沒有;如果能合作,在做人處世上就能屹立不搖。
(九)仙人掌生活在沙漠地區,那裡酷熱無比,還有許多惡毒的猛獸,處境十分危險。
但是仙人掌生活在那裡許久,卻不見它絕種,這是因為它為了適應險惡的環境,長出了尖銳的刺,使動物們無可奈何。這似乎告訴我們,必須克服困難,外在艱苦的環境,要靠自己堅強的毅力去解決。俗語說:「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就是這個道理。
大自然中,給我們的啟示實在太多了,只要用心體會,都能讓我們對生命有更深一層的體認,像仙人掌、螞蟻,不都是很好的例子嗎?
(十)蝴蝶五彩的蝴蝶顏色粲然,如重月紋鳳蝶、褐脈金斑蝶等,尤其是螢光翼鳳蝶,其後翊在陽光下時而金黃,時而翠綠,有時還由紫變藍。科學家通過對蝴蝶色彩的研究,為軍事防禦帶來了極大的稗益。在二戰期間,德軍包圍了列寧格勒,企圖用轟炸機摧毀其軍事目標和其他防禦設施。蘇聯昆蟲學家施萬維奇根據當時人們對偽裝缺乏認識的情況,提出利用蝴蝶的色彩在花叢中不易被發現的道理,在軍事設施上覆蓋蝴蝶花紋般的偽裝。因此,盡管德軍費盡心機,但列寧格勒的軍事基地仍然無恙,為贏得最後的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根據同樣的原理,後來人們還生產出了迷彩服,大大減少了戰斗中的傷亡。
人造衛星在太空中由於位置的不斷變化可引起溫度驟然變化,有時溫差可高達兩、三網路,嚴重影響許多儀器的正常工作。科學家們受蝴蝶身上的鱗片會隨陽光的照射方向自動變換角度而調節體溫的啟發,將人造衛星的控溫系統製成了葉片反兩面輻射、散熱能力相差很大的百葉窗樣式,在每扇窗的轉動位置安裝有對溫度敏感的金屬絲,隨溫度變化可調節窗的開合,從而保持了人造衛星內部溫度的恆定,解決了航天事業中的一大難題。
(十一)甲蟲甲蟲自衛時,可噴射出具有惡臭的高溫液體「炮彈」,以迷惑、刺激和驚嚇敵害。科學家將其解剖後發現甲蟲體內有3個小室,分別儲有二元酚溶液、雙氧水和生物酶。二元酚和雙氧水流到第三小室與生物酶混合發生化學反應,瞬間就成為100℃的毒液,並迅速射出。這種原理目前已應用於軍事技術中。二戰期間,德國納粹為了戰爭的需要,據此機理製造出了一種功率極大且性能安全可靠的新型發動機,安裝在飛航式導彈上,使之飛行速度加快,安全穩定,命中率提高,英國倫敦在受其轟炸時損失慘重。美國軍事專家受甲蟲噴射原理的啟發研製出了先進的二元化武器。這種武器將兩種或多種能產生毒劑的化學物質分裝在兩個隔開的容器中,炮彈發射後隔膜破裂,兩種毒劑中間體在彈體飛行的8—10秒內混合並發生反應,在到達目標的瞬間生成致命的毒劑以殺傷敵人。它們易於生產、儲存、運輸,安全且不易失效。螢火蟲可將化學能直接轉變成光能,且轉化效率達100%,而普通電燈的發光效率只有6%。人們模仿螢火蟲的發光原理製成的冷光源可將發光效率提高十幾倍,大大節約了能量。另外,根據甲蟲的視動反應機制研製成功的空對地速度計已成功地應用於航空事業中。
(十二)蜻蜓蜻蜓通過翅膀振動可產生不同於周圍大氣的局部不穩定氣流,並利用氣流產生的渦流來使自己上升。蜻蜓能在很小的推力下翱翔,不但可向前飛行,還能向後和左右兩側飛行,其向前飛行速度可達72公里/小時。此外,蜻蜓的飛行行為簡單,僅靠兩對翅膀不停地拍打。科學家據此結構基礎研製成功了直升飛機。
飛機在高速飛行時,常會引起劇烈振動,甚至有時會折斷機翼而引起飛機失事。
蜻蜓依靠加重的翅膀在高速飛行時安然無恙,於是人們效仿蜻蜓在飛機的兩翼加上了平衡重錘,解決了因高速飛行而引起振動這個令人棘手的問題。
為了研究滑翔飛行和碰撞的空氣動力學以及其飛行的效率,一個四葉驅動,用遠程水平儀控制的機動機翼(翅膀)模型被研製,並第一次在風洞內測試了各項飛行參數。
第二個模型試圖安裝一個以更快頻率飛行的翅膀,達到每秒18次震動的速度。
有特色的是,這個模型採用了可變可調節前後兩對機翼之間相差的裝置。 研究的中心和長遠目標,是要研究使用「翅膀」驅動的飛機表現,以及與傳統的螺旋推動器驅動的飛機效率的比較等等。
(十三)蒼蠅家蠅的特別之處在於它的快速的飛行技術,這使得它很難被人類抓住。即使在它的後面也很難接近它。它設想到了每一種情況,非常小心,並能快速移動。
那麼,它是怎麼做到的呢?
昆蟲學家研究發現,蒼蠅的後翅退化成一對平衡棒。當它飛行時,平衡棒以一定的頻率進行機械振動,可以調節翅膀的運動方向,是保持蒼蠅身體平衡導航儀。科學家據此原理研製成一代新型導航儀——振動陀螺儀,大在改進了飛機的飛行性能,可使飛機自動停止危險的滾翻飛行,在機體強烈傾斜時還能自動恢復平衡,即使是飛機在最復雜的急轉彎時也萬無一失。蒼蠅的復眼包含4000個可獨立成像的單眼,能看清幾乎360度范圍內的物體。在蠅眼的啟示下,人們製成了由1329塊小透鏡組成的一次可拍1329張高解析度照片的蠅眼照像機,在軍事、醫學、航空、航天上被廣泛應用。蒼蠅的嗅覺特別靈敏並能對數十種氣味進行快速分析且可立即作出反應。科學家根據蒼蠅嗅覺器官的結構,把各種化學反應轉變成電脈沖的方式,製成了十分靈敏的小型氣體分析儀,目前已廣泛應用於宇宙飛船、潛艇和礦井等場所來檢測氣體成分,使科研、生產的安全系數更為准確、可靠。
F. 關於大自然的故事
大自然的故事
有人為copy了曬衣服,曾在相距不遠的兩棵樹上拴了鐵絲,久而久之,鐵絲形成了鐵箍也就牢牢地勒進了樹干,硬是在樹上勒出了一道深深的印溝。兩年後,鐵箍更是深深地勒進了樹里,可憐的樹看來是必死無疑了,但奇跡偏偏因此而發生,那堅強的樹非但沒有勒死,反而站得穩穩當當的,硬是把那可怕的鐵箍活活地吞了進去!
而這一切恰好被一位絕望之極的老人看到,也就得到了重新活下去的勇氣。老人得的是癌症!他戰勝病痛活了下來。多活了好幾年,臨去世時他說的最後一句話是:感謝那棵樹!
拓展資料
大自然是指狹義的自然界。它是與人類社會相區別的物質世界。即自然科學所研究的無機界和有機界。自然界是客觀存在的;它是我們人類即自然界的產物本身賴以生長的基礎。
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自然界就好比麵包邊緣的奶油,而人類社會是麵包,社會單指科技,人文,綠化,競爭,商業,是虛的東西,自然界是實的東西。
G. 關於大自然的故事
關於大自然的故事
在非洲的烏干達,有一種老鼠能吃貓。這種老鼠同普通家鼠差不多,只是嘴巴上多一層硬殼,長得非常堅硬。這種老鼠能散發出一陣陣濃烈的臭味,貓聞到後就渾身癱軟、發抖,動彈不得。這時,老鼠就跳過去,用銳利的牙齒咬斷貓的喉管,把血吸盡,然後再把貓拖到隱蔽的地方,慢慢吃掉。
豬籠草科植物具有捕食昆蟲能力。豬籠草葉頂的瓶狀體是捕食昆蟲的工具。瓶狀體開口邊緣和瓶蓋復面能分泌蜜汁,引誘昆蟲。瓶口光滑,待昆蟲滑落瓶內,被瓶底分泌的液體淹死,並分解蟲體營養物質,逐漸消化吸收。
含羞草與一般植物不同,它在受到外界觸動時,葉會下垂,小葉片合閉。
螞蟻等蟻類是常見的微小動物,它們常年在地下築巢,特別是在陰暗的孔穴中生活,卻極少生病。
一些生活在非洲尼羅河上游的鱷魚,通常出沒在水面,去襲擊小動物,但他們對千鳥卻相當「友好」,我們看到,千鳥常在鱷魚嘴裡自由跳動,去抓食他牙縫中的殘渣。因此在這里,千鳥充當了鱷魚的「牙醫」,而與此同時鱷魚又為千鳥開設了一家「飯店」。
亞馬遜河流域的一種文鳥,當同伴不幸死亡,其它同類就會叼來五顏六色的花瓣、綠葉撒在同伴的屍體上,為其「花葬」,且一隻只低垂腦袋,以表示對死者的悼念。
獾的冬眠十分有趣,冬眠時把嘴對著肛門,拉了吃,吃了拉,自然循環,維持生命。
大雁和海象睡覺時有一個共同之處,都留一隻站崗。所不同的是,海象幾百隻排在一起睡覺時,留下站崗的海象站累了,它會推醒夥伴「換哨」。大雁則是成雙成對的「情侶」甜甜蜜蜜地相伴而睡,而總是由孤雁站崗。
H. 關於大自然的寓言故事
文學是以語言文字為媒介,藉人,事,物形象為題材,以反映社會人生為要旨.寓言文學也是語言藝術之一,《莊子》既然具有文學的基本特徵,故此章以《莊子》寓言為研究主體,就寓言作品中的角色,篇章組織的安排,寓言表現的技法,分別加以探討,析求寓言問學之藝術風采.
第一節寓言的角色
《莊子》寓言中的角色包羅萬象,故此項分析不以主角為限
人物角色
《莊子》一書中,寓言的角色有古有今,亦有假借知名人物來宣說義理;借到無可借時,就用一些虛構人氏,為其代言,其中,其中寓言人物三百四十三人中,孔門弟子除顏回外,不及3%,而相關寓言凡二十則,卻占總數近10%超出相應比例的三倍多.
孔子游乎緇帷之林,休坐乎杏壇之上.弟子讀書,孔子弦歌鼓琴.奏曲未半.有漁父者,下船而來,須眉交白,被發揄袂,行原以上,距陸而止,左手據膝,右手持頤以聽.曲終而招子貢,子路,二人俱對.客指孔子曰:「彼何為者也 」子路對曰:「魯之君子也.」客問其族.子路對曰:「族孔氏.」客曰:「孔氏者何治也 」子路未應,子貢對曰:「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飾禮樂,選人倫,上以忠於世主,下以化於齊民,將以利天下.此孔氏之所治也.」又問曰:「有土之君與 」子貢曰:「非也.」「侯王之佐與 」子貢曰:「非也.」客乃笑而還,行言曰:「仁則仁矣,恐不免其身;苦心勞形以危其真.嗚呼!遠哉,其分於道也!」〈莊子.魚父三十一〉
莊子巧妙的的因襲論語述而篇中,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張口結舌的無以回答,藉由漁父之言闡述和孔子所言之仁義有所不同.另外,勞動者的形象也是莊子寓言角色的一個重要的點,〈庖丁解牛〉,〈痀僂者承蜩〉等.
非人物角色
由於《莊子》的篇數有 ,故事中有非人物之角色者,都接加以討論,使寓言特色能夠充分的呈現;非人物的角色中可以分為動物,植物,鬼神三類來探討,主要的特色是本身具有生命型態.
動物
《莊子》一書中,出現不少的動物角色,也有神話傳說中的奇珍異獸,也有生活中常見的動物,如,虎,狗,兔,蛙……,如
莊周遊於雕陵之樊,賭一異鵲自南方來者,翼廣七尺,目大運寸,感周之 而及於粟林.莊周曰:「此何鳥哉,翼殷不逝,目大不覩 」勤裳躩步,執彈而留之.覩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 而博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身.莊周怵然曰:「噫!物固相累,二類相召也!」捐彈而返走,虞人逐而誶之.《莊子.山木第二十》
惠子相梁,莊子往見之.或謂惠子曰:「莊子來,欲代子相.」於是惠子恐,於國中三日三夜.莊子往見之,曰:「南方有鳥,其名鵷鶵,子知之乎 夫鵷鶵,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於是鴟得腐鼠,鵷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 」《莊子.秋水第十七》
植物
莊子寓言中以植物為角色的形象大多是,無用之材得以保全,鮮少賦予植物生命及人性的特性.如:
匠石之齊,至於曲轅,見櫟社樹.其大蔽數千牛,絜之百圍,其高臨山,十仞而後有枝,其可以為舟者旁十數.觀者如市,匠伯不顧,遂行不輟.弟子厭觀之,走及匠石,曰:「自吾執斧斤以隨夫子,未嘗見材如此其美也.先生不肯視,行不輟,何邪 」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為舟,則沉;以為棺槨,則速腐;以為器,則速毀;以為門戶,則液樠;以為柱,則蠹.是不材之木也.無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壽.」《莊子.人世間第四》
古代的文人雅士大多喜用植物的特性來彰顯自己的品行操守,例如竹子的堅貞,梅花的耐寒等.但莊子這篇寓言卻勸人家選擇做個「不材之人」,因為,禍福是相因的,不才之木才可以得到長壽.莊子藉著良材往往被砍伐去做木工的基礎,來說明自己應該無為的思想.此類作品尚有〈山木與雁〉等.
鬼神
在鬼神的形象上,莊子對古代神話人物加工自由度很大,全是根據自己旨趣和所欲傳達寓言的哲理的需要加以編造,自由創作,這些形象都是經過高度誇張而創造出來的寓言形象.如〈河伯〉,〈黃帝〉,〈貌姑射神人〉等
第二節寓言的篇章組織
寓言意旨之安置
據陳蒲清所言:「根據縱深層次,寓言作品的形象與寓言的關系有表層寓意,中層寓意,深層寓意的漸進層次:表層寓意ˋ作者類比之具體事件,往往是觸發作者創作某篇寓言的契機;中層寓意是表層寓意的概括升華,反應某一歷史時期特有的精神現象.」本章節中所探討之寓意,穿插是寓言以表層寓意為主,獨立是寓言另擴及至中層寓意.
1,穿插式寓言
「穿插式」寓言即是作者於文章中運用寓言之表現,如欲於文中區隔寓言與論述,常見的有下列幾種方法.第一種是以「何….邪 」或「何……乎 」等問句,作為寓言的開端,如「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 」〈山木第二十〉,「舉魯國而儒服,何謂少乎 」〈田子方第二十一〉
第二種是在寓言之前後,出現「昔」,「今」之詞作為區隔,如〈天地第二十〉,前以「「昔堯治天下,……」開始寓言故事,後以「今子賞罰而民且不仁……」作為論述.
2,獨立式寓言
獨立式寓言意指單篇即為寓言之作品,由於每篇皆為一事之完整陳述,無其他類比之具體事件.
莊周家貧,故往貸粟於監河侯.監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 」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耶 』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 』周曰:『諾,我且南遊吳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 』鮒魚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與,我無所處.我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於枯魚之肆!』」《莊子.外物第二十六》
本篇藉由「鮒魚忿然作色曰」中,明白作者所欲傳達的道理.同於此者另有〈任公子釣魚〉,〈涸轍之鮒〉等.
寓言故事之布局
寓言故事的表達形式,主要有記述和對話兩種,但並非所有的寓言都能夠絕對的劃分為二,如果以記敘為主的寓言,可能出現一兩句對話的內容;而以對話為主的寓言,也有可能會出現少部分記述的文句;更有兩者兼備且重要者.
1,記述為主
此類以記敘文為主的寓言,全用文字直接描述,或有一兩句對話為.如〈任公子釣魚〉:
任公子為大鉤巨緇,五十犗以為餌,蹲乎會稽,投竿東海,旦旦而釣,期年不得魚.已而大魚食之,牽巨鉤陷,沒而下,騖揚而奮鬐,白波若山,海水震盪,聲侔鬼神,憚赫千里.任公子得若魚,離而臘之,自製河以東,蒼梧已北,莫不厭若魚者.已而後世輇才諷說之徒,皆驚而相告也.夫揭竿累,趣灌瀆,守鯢鮒,其於得大魚難矣,飾小說以干縣令,其於大達亦遠矣,是以未嘗聞任氏之風俗,其不可與經於世亦遠矣!《莊子.外物第二十六》
本篇選自《莊子外物》.此篇寓言意全用敘述的方式來,以任公子為主角,說明胸懷大目標,不計較眼前的利益才能成大事.此類以記述為主的還有〈長梧封人〉,〈不龜手之葯〉,〈墦間乞食〉等.
2,對話為主
此類以對話為主的寓言,用寓言人物間問答的「對話」方式來呈現,或先有少數的「引言」,通常是為交代寓言背景,成為「引言+對話」.
東郭子問於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 」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後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 」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 」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 」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莊子曰:「夫子之問也,固不及質.正獲之問於監市履狶也,每下愈況.《莊子.知北游第二十二》
第三節 寓言的表現技法
設置懸念
主動發問
此種方式,採用主動出擊之方法,藉由問題,動作使對方不得不產生懷疑,而有所思考,回應,如:
老聃死,秦失吊之,三號而出.弟子曰:「非夫子之友邪 」曰:「然.」「然則吊焉若此,可乎 」曰:「然.始也吾以為其人也,而今非也.向吾入而吊焉,有老者哭之,如哭其子;少者哭之,如哭其母.彼其所以會之,必有不蘄言而言,不蘄哭而哭者.是遁天倍情,忘其所受,古者謂之遁天之刑.適來,夫子時也;適去,夫子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古者謂是帝之縣解.」指窮於為薪,火傳也,不知其盡也.《莊子.養生主第三》
秦失去弔唁老聃的行為,引起了老聃的第子的不解,借秦失之言,寫出了人生在世,當「安時處順」,視生死唯一如,不為哀樂之情所困擾,所拘著.同樣的手法也用於〈顏回新齋〉中.
設難化解
兩難的處境之解決在莊子的寓言中也有其重要的地位,而寓言既有況凝現實之性質,在寓言中巧設難竟以化為解惑當有其必要,如:
莊子行於山中,見大木,枝葉盛茂.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問其故,曰:「無所可用.」莊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夫子出於山,舍於故人之家.故人喜,命豎子殺雁而烹之.豎子請曰:「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 」主人曰:「殺不能鳴者.」明日,弟子問於莊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 」莊子笑曰:「周將處夫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則不然.無譽無訾,一龍一蛇,與時俱化,而無肯專為;一上一下,以和為量,浮游乎萬物之祖;物物而不物於物,則胡可得而累邪!此神農,黃帝之法則也.若夫萬物之情,人倫之傳,則不然.合則離,成則毀;廉則挫,尊則議,有為則虧,賢則謀,不肖則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乎!」《莊子.山木第二十》
由大木「無所可用」所以存活下來,而雁以不材而被殺,道出了遠害其身兩難之困境,不過在無奈的環境中,唯有將自己的心思從糾結的現實中提升一級,以維護其精神的自主性而免於淪為工具價值而已.同樣的手法也用於〈飲冰的人〉,〈浮游於道德〉等.
物性擬人
寓言以動植物,器物之性質為主體,在運用目的方免除批評人事的針鋒相對性,有勸諫說服;而又為了避免失之玄遠離題,物性又必須與人事之性質有「互為指涉」之聯想.在《莊子》寓言中,此一技巧約有兩種表達方式:一是動植物,器物能直接以人類思維進行對話與行動.二是動植物,器物雖無對話或行動,然都有具有近似人類情感為寓言的表現重點.
第一種寓言較被視為成熟之寓言創作技巧,一般亦認為西方寓言中之運用較為豐富多樣;在先秦的寓言中凡是討論此一現象,即以《戰國策》中之〈鷸蚌相爭〉,〈狐假虎威〉,前者由鷸,蚌之對話,後者由狐,虎的本性,充分展露出了人類世界中的「兩敗俱傷」的愚昧行為,後者更依狐的狡詐虎的兇猛,順其自然的天性來加以掌握推展情節,貼切的傳達出來.《莊子》一書中,也有此技巧:
窮發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魚焉,其廣數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為鯤.有鳥焉,其名為鵬,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雲,摶扶搖羊角而上者九萬里,絕雲氣,負青天,然後圖南,且適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適也 我騰躍而上,不過數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間,此亦飛之至也,而彼且奚適也 」〈莊子.秋水第十七〉
第二種是動物器物雖無對話或行動,但以其具有近似人類情感為寓言表現方式,如在〈東海之鳥〉中:
東海有鳥焉,名曰意怠.其為鳥也,翂翂翐翐,而似無能;引援而飛,迫脅而棲;進不敢為前,退不敢為後;食不敢先嘗,必取其緒.是故其行列不斥,而外人卒不得害,是以免於患.《莊子.山木第二十》
鳥類覓食的本能,應屬生物求生的反射動作,然「是以免於患」之語,使得所有動作充滿了「理智抉擇」之色彩.
真假相生
《莊子》寓言中,使用「真假相生」之法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歷史虛構法」,此法是借歷史經驗來作為仿效學習或引以為戒,尤其書中寓言對象多為君王或是與施政相關之環境.二是「夢兆奇幻」之法,對於想要人改進缺失而為之寓言,不變直接說明而用一種虛幻難側之事拉近距離,化解當事者的戒心進而接受.
歷史虛構
歷史虛構有兩種可能的情況,一是「本為假造,虛構之故事,但往往援引歷史事件或歷史名人加以證實.」一是「有些故事本有一定的史事為依據,但作者或添加枝葉,或虛構部分內容,以求生動敘述並寄託寓意.」
孔子窮於陳蔡之間,七日不火食,藜羹不糝,顏色甚憊,而弦歌於室.顏回擇菜,子路,子貢相與言曰:「夫子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殺夫子者無罪,藉夫子者無禁.弦歌鼓琴,未嘗絕音,君子之無恥也若此乎 」顏回無以應,入告孔子.孔子推琴,喟然而嘆曰:「由與賜,細人也.召而來,吾語之.」子路,子貢入.子路曰:「如此者,可謂窮矣!」孔子曰:「是何言也!君子通於道之謂通,窮於道之謂窮.今丘抱仁義之道以遭亂世之患,其何窮之為!故內省而不窮於道,臨難而不失其德.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陳蔡之隘,於丘其幸乎.」孔子削然反琴而弦歌,子路扢然執干而舞.子貢曰:「吾不知天之高也,地之下也.」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矣.故許由虞於穎陽,而共伯得乎共首.《莊子.讓王第二十八》
I. 我與大自然的故事
使生命不朽的小法則--《天啟篇》之二十
雪峰
每天清晨起來,要擰開水龍頭洗臉,發現,水龍頭最初的一股水渾濁,不清亮,天天如此。我明白了,生命確實在於運動。 我住的房子有三個衛生間,一次,其中的一個漏水,故暫時關閉,由於還有兩個可使用,所以沒有急於修理。 為了避免客人使用,愛人不僅把馬桶用蓋蓋上了,還用透明膠帶粘住了,但忽視了馬桶底殘留的水的處理,過了大約十天吧,發現過道內經常飛舞著小小的蚊蠅,我們的房間由花工每日清掃,很難找到一丁點垃圾,一年四季,可以說,很少見到蒼蠅,為何突然出現蚊蠅?我和愛人翻箱倒櫃到處查看,仍不知禍源在哪。 愛人喜歡干凈整潔,不要說出現成群蚊蠅,房間里出現一個蒼蠅,也非要將其拍打成粉碎性骨折或趕出去方可安心。果不其然,我坐在電腦前打字時突然聽到她好象發現了新大陸似地歡快地喊道:「老公!找到了!」 我順音過去一看,愛人早已打開的馬桶內飛舞著上百個小蚊蠅,馬桶底部原來清亮的水已經渾濁不堪。 用水桶提水沖,然後用一種叫 Toilet Active kills Germs 的葯水噴灑洗滌,最後再用清洗劑刷洗,三個多小時後,蚊蠅全體撤退,房間回歸清凈。 以上兩個自然現象的啟示是: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有出有進,自然太平。 進一步的啟示是:水只有不斷地流動,才能永葆清純;生命只有不斷地運動,才能永葆永恆。動就是生命。不動,就是死亡。 由於生命由兩部分組成,物質的肉體和精神的靈體,所以生命也同時需要兩種運動。對物質的肉體而言,人必須要經常活動,以保持肌體氣血的暢通,氣血的暢通能有效及時地把營養和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使肉體充滿活力。 對精神的靈體而言,這個動就是要不停地思想,不能讓大腦休眠。水只有連接源頭,通向江河海洋,才能永存;生命只有連接過去,展望高層生命空間,才能永恆。 我們經常感嘆某人思想僵化,朽木難雕,其原因是這個人固執己見,將自己的思維局限於某個學說、教義、思想、主義的「一潭死水」中,久而久之,自己已經「腐爛發臭」而不自知,既不接受新的思想(活水),也不願從封閉的「井底」出來,「流向江河海洋」,其結果,不僅使自己原來的清純之氣變質,還會製造出許多的「蚊蠅」來,污染周圍的空氣和環境。 比如,各大宗教,都認定自己所屬的宗教是唯一的正教,其餘的都是邪教,死抱著幾卷經卷不放,還要到處收弟子,宣傳「一潭死水」的「聖潔」性、「永恆」性、「真理」性,其固執偏見,愚昧到極點毫不自覺,能有什麼前途? 比如,一些科學家,認定只有科學的東西才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真理」,只有科學才能最終拯救人類,只喜歡在單行道上猛跑,完全忽視了反物質世界和負宇宙的存在,一目能瞭然嗎? 比如......
2005-8-16
來自生命禪院大學網
J. 人與大自然的故事
有一天,大家住的地方出現了一個大洞,深不見底,大家丟石頭進去,聽不見一點聲音,一開始大家還有點害怕,後來漸漸地就不覺得怎麼了。然後就有人建議可以把生活垃圾、廢品等東西丟進去,這樣,就減輕了人類的負擔。越來越多的人把不計其數的垃圾扔進去,大家都覺得很好。最後,又有人往裡面扔東西時,一個小孩發現從天上掉下一個東西——就是當時他們試探這個洞深度是求進去的那個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