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世說新語的故事

世說新語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2:19:23

❶ 《世說新語》中有哪些有趣的故事

1、雪夜訪戴

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譯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今浙江紹興市),一次夜裡下大雪,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令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2、鍾會見嵇康

原文:鍾士季精有才理,先不識嵇康;鍾要於時賢俊之士,俱往尋康。康方大樹下鍛,向子期為佐鼓排。康揚槌不輟,傍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鍾起去,康曰:「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

譯文:鍾會(鍾士季)有精深的才思,先前不認識嵇康;鍾會邀請當時一些才德出眾人士一起去尋訪嵇康。碰上嵇康正在樹下打鐵,向子期打下手拉風箱。嵇康繼續揮動鐵槌,沒有停下,也不和鍾會說一句話。鍾會起身要走,嵇康問他:「聽到了什麼才來的?看到了什麼才走的?」鍾會說:「聽到了所聽到的才來,看到了所看到的才走。」

3、王藍田食雞子

原文: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蹍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嚙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譯文:王藍田性子急。曾經吃雞蛋,用筷子扎雞蛋,沒有成功,十分生氣,把雞蛋扔地上。雞蛋在地上不停旋轉,他從席上下來用鞋齒踩,又沒有成功。憤怒至極,從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聽說這件事後,大笑著說「即使安期(王藍田父親王承)有這個脾氣,也沒什麼值得可取的,何況是王藍田呢!」

4、汗不敢出

原文: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

譯文:鍾毓、鍾會在少年時期就有聲譽。十三歲時,魏文帝曹丕聽說這兩個孩子的聰慧,對他們的父親鍾繇說:「可以叫這兩個孩子來見我。」於是奉旨進見。鍾毓臉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問:「你為什麼出汗?」鍾毓:「由於恐懼發抖,汗水像水漿一樣流出。」文帝又問鍾會:「你為什麼不出汗?」鍾會:「由於恐懼發抖,汗水也不敢冒出。」

5、酒以成禮

原文: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

譯文:鍾毓兄弟小時候在父親午睡時,趁機一起偷葯酒喝。他們的父親當時已發覺,暫且故意裝睡,看他們怎麼樣。鍾毓行禮後才喝酒,鍾會只喝酒不行禮。隨後父親問鍾毓為什麼要行禮,鍾毓回答說:「酒是用來完成禮儀的,不敢不行禮。」又問鍾會為什麼不行禮,鍾會說:「偷竊是非禮的行為,所以用不著行禮。」

❷ 推薦幾則《世說新語》的故事

1、陳仲舉禮賢

陳仲舉(陳蕃)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裡,要去探望他。

主薄說:" 大傢伙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陳仲舉說:" 從前,周武王乘車經過賢人商容家門口,俯首而立。敬賢禮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訪一下賢人,有什麼不應該呢?"

2、割席

管寧華歆是好朋友,兩個人一起在園中鋤菜,看見地上有塊金子,管寧就象沒看見一樣,而華歆急忙把金子揀起來,地也不鋤回家了。

後來又一起讀書,外面有大官車馬喧嘩而過,管寧象沒聽見一樣,照樣讀書,而華歆卻丟下書,去看熱鬧了。管寧於是把兩人共坐的席子一割為二,說「你不是我的朋友啊」

3、雪夜訪戴

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僕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於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

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

(2)世說新語的故事擴展閱讀:

創作背景:

劉義慶是宋武帝劉裕的侄子,襲封臨川王,劉裕對其恩遇有加。公元424年宋文帝劉義隆即位,剛登基便先後殺了徐羨之、傅亮、謝晦等擁立功臣。宋文帝性情猜忌狠辣,因為擔心自己重蹈少帝被弒的悲劇,嚴格控制並殺戮了大量功臣和宗室成員,這其中就包括名將檀道濟。

在這樣的背景下,劉義慶不得不加倍小心謹慎,以免遭禍。本傳言「太白星犯右執法,義慶懼有災禍,乞求外鎮。」這實際上是劉義慶借故離開京城,遠離是非之地。盡管文帝下詔勸解寬慰但架不住劉義慶「固求解僕射乃許之」。劉義慶終於得以外鎮為荊州刺史。

外鎮後的劉義慶仍然如同驚弓之鳥,心有餘悸。他處在宋文帝劉義隆對於宗室諸王懷疑猜忌的統治之下為了全身遠禍,於是招聚文學之士寄情文史編輯了《世說新語》這樣一部清談之書。

劉義慶《世說》的編纂時間大約在公元439年至440年劉義慶任江州刺史期間,這兩年間有兩件事情值得注意。

一是元嘉十六年劉義慶在擔任江州刺史時招攬了許多文人,「太尉袁淑,文冠當時,義慶在江州,請為衛軍咨議參軍;其餘吳郡陸展、東海何長瑜、鮑照等,並為辭章之美,引為佐史國臣」,按照《世說》一書成於劉義慶及其門客眾手的說法,這是《世說》編纂的恰當時機。

二是元嘉十七年劉義慶調任南兗州刺史,前來接任他江州刺史職位的正是遭到貶斥,被解除司徒錄尚書事要職的劉義康。兄弟二人在江州見面後的悲慟情緒受到文帝劉義隆的責怪。

這些都與劉義慶對處境危難並因此尋求在魏晉文人的精神氣質中得到化解和超脫,因而與編纂《世說》一書緊密相關。

❸ 世說新語的小故事(關於語出不凡的孩子)

這類故事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很多條。其中大部分在「夙慧」一門。另外舉出以下幾則為例:
言語第二之四十三、家果家禽
(原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孔坦)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的家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言語第二之五十一、忘情不泣
(原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
(譯)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小時侯都很聰明。顧和很看重他們,但認為顧敷更聰明一些。顧和的偏愛讓張玄之很不滿意。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一次顧和與他倆一起去寺里,看到了佛涅槃的塑像,弟子們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拿這件事問兩個孫子。張玄之說:「受到佛的愛護所以哭,沒有受到佛的愛護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或許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裡沒去。有人問他,他答道:「樹在路邊,結了那麼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嘗,果然如此。
夙慧第十二之二、何氏之廬
(原文)何晏七歲,明慧若神,魏武奇愛之,以晏在宮內,因欲以為子。晏乃畫地令方,自處其中。人問其故,答曰:「何氏之廬也。」魏武知之,即遣還。
(譯)何晏七歲的時候,就聰明伶俐,像個神童,魏武帝(曹操)非常喜歡他,因為何晏的媽媽在宮里,魏武帝就想收他作兒子。何晏就在地上畫了個方框,自己站在裡面。有人問他怎麼回事,何晏答道:「這是我們何家的房子。」魏武帝明白了他的意思,就馬上讓他回去了。

❹ 世說新語概括十個故事

捉刀。鶴立雞群。荀巨伯遠看友人疾等等。

❺ 《世說新語》有那些著名故事

http://www.tianyabook.com/gudian/xinyu1.htm
《世說新語》是一部記錄漢末至南朝宋初的社會政治、軍事、思想、文化、社會風尚、文人精神風貌與才情,對中國文學。審美習尚、思想文化尤其是對士人精神產生過極為深遠影響的一部古典名著。
該書共36門,1130則,由南朝宋臨川王劉義慶及其門下文人學士集體纂輯而成。劉義慶(403-444年),南朝宋彭城(今江蘇徐州)人,為宋武帝劉裕之侄,襲封臨川王,官至尚書左僕射、中書令。他少慕儒學,晚年好佛,《宋書》謂其「為性簡素,寡嗜欲,愛好文義……招集文學之士,遠近必至」。在劉宋宗室子弟素乏文才的當時,劉義慶之才贍不僅曾使他倍受宋武帝劉裕之寵,而且延攬諸多文學才士著述頗豐。《宋書》、《南史》、《隋書》等認為除《世說新語》10卷外,《徐州先賢傳》10卷、《典敘》兩種、《集林》300卷(惜皆已不傳)及怪異小說集《幽明錄》、《宣驗記》等皆出自其手。而《世說新語》不僅是劉義慶著述中,也是漢魏六朝小說中成就最高的一部志人小說。
《世說新語》以人物為中心,分類敘事,前對科屬褒賞一類,後15科屬貶斥類,全書有明顯的崇儒色彩,但也有大量稱羨清談名士、闡揚老莊玄學的內容。宗白華先生曾說,漢魏六朝是一個社會極為動盪黑暗的時代,也是思想解放、人性覺醒的時代,而《世說新語》正是記錄了漢末至劉宋初年上至帝王將相、下至士庶僧道,尤其是土族階層的清談、品德、交遊、為政、棲逸等種種活動以及他們蕭散、任誕、簡傲、放曠等等種種性格和人生追求,是魏晉名士與魏晉風度的傳神寫照。《世說新語》對這些人物的描寫或重形貌,或重才學,或重修養,或重心理,其表現手法也是多種多樣,如:
在比較中刻畫人物形象,凸現人物性格,如「管寧與華歆共園中鋤菜」(《德行》)、「謝安與王坦之共赴桓溫宴」(《雅量》)、「王徽之、王獻之兄弟遇失火」(《雅量》)、「王導與王敦共詣石崇之宴」及「石崇與王愷爭豪」(《汰侈》)等等,皆於比較中表現人物性格,給人以深刻印象。
抓住人物個性化的言行舉止作漫畫式的誇張,是《世說新語》刻畫人物神韻的又一特色。如「王藍田性急吃蛋」(《忿狷》)中王述的狂躁性格,王羲之「東床坦腹」(《雅量》)的曠達超逸,「阮籍叔侄人豬共飲」、「劉伶病酒裸體」(《任誕》)的率真任性、放狂任誕等。
《世說新語》簡約含蓄、雋永傳神的語言處處透出機鋒和幽默。如《簡傲》篇中鍾會拜訪正在打鐵的嵇康,「康揚槌不輟,旁若無人,移時不交一言,鍾起去,康日:『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鍾曰:『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問與答皆妙,意在言外。又如《言語》篇鍾毓、鍾會兄弟因偷酒喝時表現各異而遭父問,「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會日:『偷本非禮,所以不拜。』」以及《言語》篇中鍾會「汗不敢出」中鍾會的善於言辯。又有庾公入佛圖見卧佛時所說「此子疲於津梁」的妙言,皆富有幽默感和機鋒,讓人會心一笑。
此外,如比喻的形神畢肖、心理描寫的細膩幽微等,在《世說新語》中也收到了極好的效果。如《賞譽》篇評李膺「謖謖如勁松下風」,評和嶠「森森如千丈松」,評王衍「如瑤林瓊樹,自然是風塵外物」、「岩岩清峙,壁立千切」等皆以物格喻人格,形神兼俱。《傷逝》中何充參加庾亮葬禮時所說:「埋玉樹著土中,使人情何能已已」的傷悼和惋惜的心理;《言語》篇中謝太傅謂王右軍說:「中年傷於哀樂,與親友別,輒作數日惡」所透露的人到中年、感嘆時光飄忽、易為哀樂之事而傷感動情的幽微心理。
《世說新語》自問世1500多年來,頗得文人學士賞愛。宋高似孫《緯略》說它「極為精絕」,劉應登認為它「清微簡遠,居然玄勝」,「臨川善述,更自高簡有法」,明胡應麟更是對其推崇倍至:「讀是語言,晉人面目氣韻,恍忽生動;而簡約玄澹,真致不窮,古今絕唱也。」直至現代,魯迅評賞它是「記言則玄遠冷俊,記行則高簡瑰奇」,人們從文學的、審美的、社會生活及習俗的、軍政大事、思想文化等多角度對《世說新語》給以加倍的關注,宗白華先生甚至說它開啟了「世說新語時代」。
的確,我們從後世「世說體」模仿之作的層出不窮,就可窺一斑而見豹,感受到《世說新語》對筆記體小說的影響。唐代有毛方慶《續世說新書》(已佚)、宋玉讜《唐語林》、孔仲平《續世說》,明有李紹文《明世說新語》、民國初有易宗夔《新世說》等等。除此,《世說新語》還是後世小說、戲劇題材的淵藪,「周處除害」、「蘭亭會」、「禰衡擊鼓罵曹」、「楊修才思敏捷」、「曹植七步成詩」、「鍾會汗不敢出」、「王徽之雪夜訪戴」等等早已耳熟能詳,婦孺皆知。而《任誕》篇王恭所說「名士不須奇才,但須常得無事,痛飲酒,熟讀《離騷》,便可稱名士」中所透露的有關魏晉名士的消息,如以高門士族為榮,優游自得、崇尚自然適意、率真任情、曠達超逸、善談名理詩文等等名士風度更是為後世文人所仰慕稱羨,大有不研讀《世說新語》便不知魏晉風度之慨。

--------------------------------------------------------------------------------
目錄:

德行第一
言語第二
政事第三
文學第四
方正第五
雅量第六
識鑒第七
賞譽第八
品藻第九
規箴第十
捷悟第十一
夙惠第十二
豪爽第十三
容止第十四
自新第十五
企羨第十六
傷逝第十七
棲逸第十八
賢媛第十九
術解第二十
巧藝第二十一
寵禮第二十二
任誕第二十三
簡做第二十四
排調第二十五
輕低第二十六
假譎第二十七
黜免第二十八
儉嗇第二十九
汰侈第三十
忿捐第三十一
讒險第三十二
尤悔第三十三
紕漏第三十四
惑溺第三十五
讎隙第三十六

❻ 《世說新語》的三個故事是什麼

第一則《詠雪》講述的是謝安在大雪之日與子女講解詩文,聽子女詠雪的故事。兒女聰明、多才,謝安的開心、快樂,家庭氣氛的融洽、和睦,躍然紙上,給人以極大的感染。

原文: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俄而雪驟,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公大笑樂。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

第二則《道旁李樹》講述的是王戎七歲時的事。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第三則《復褌》講述的是韓康伯幾歲時的故事。「至大寒,止得襦」,韓康伯是多麼需要一條夾褲啊,可是當媽媽要為他做夾褲時,他卻拒絕了,而理由是,穿了短褲就不冷了。

原文:韓康伯數歲,家酷貧,至大寒,止得襦,母殷夫人自成之,令康伯捉熨斗,謂康伯曰:「且著襦,尋作復褌。」兒雲:「已足,不需復褌也。」 母問其故,答曰:「火在熨斗中而柄熱,今既著襦,下亦當暖,故不須耳。」 母甚異之,知為國器。

❼ 世說新語中的故事

我上高中的時候很喜歡看《世說新語》,現在每年也要讀一次,好多內容都可以背誦。給樓主說幾個淺顯的吧。

1、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世說新語·容止》)
左太沖絕丑,亦復效岳游遨,於是群嫗齊共亂唾之,委頓而返。(《世說新語·容止》)
左太沖就是左思,潘岳就是人們經常說的潘安的原型。潘岳小夥子長得帥,挾著彈弓又添幾分英氣,走在街上引得女人們都手拉手圍著看;左思的《三都賦》雖然一度弄得洛陽紙貴,但樣子實在對不起觀眾,是故學潘岳的樣兒遊走的時候被一群老太太吐了滿臉吐沫。

2、王仲宣好驢鳴。既葬,文帝臨其喪,顧與同游曰:「王好驢鳴,可各作一聲以送之。」赴客皆一作驢鳴。(《世說新語·傷逝》)
王仲宣就是王粲,建安七子之一,文帝就是魏文帝曹丕。曹丕和弟弟曹植當時都很欣賞王粲,知道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於是在他死後讓參加喪事的人各學一聲來為王粲送行。

3、王戎雲:"與嵇康居二十年,未嘗見其喜慍之色。(《世說新語·德行》)
從王戎說的話里,我們就能知道為什麼後來當了官的鍾會顛兒顛兒的來邀請嵇康,嵇康都不拿眼夾他了。

4、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既畢,令間諜問曰:「魏王何如?」匈奴使答曰:「魏王雅望非常,然床頭捉刀人,此乃英雄也。」魏武聞之,追殺此使。(《世說新語·容止》)
這個說的是曹操的故事。曹操覺得自己樣貌不佳,鎮不住外國使臣,於是就讓手下的崔季珪代替自己接見,自己在一旁捉刀而立。沒想到來使很有眼力,一望便知「魏王」邊上的捉刀人才是真英雄。曹操知道了,二話沒說,派人追去把來使殺了——看來他雖然惜才,嫉恨聰明人也是有傳統的啊。

先說這幾個吧。如果樓主能把世說新語認真通讀一遍,別的不說,至少一般的成語典故估計難不住你了。而如果繼續讀出了魏晉的風骨和氣度,那收獲就會更大了。下面的頁面可以下載《世說新語》的電子書,文白對照的,只是需要回復一下。
http://bbs.yuwenonline.com/dispbbs.asp?boardid=75&id=21533

❽ 《世說新語》中有什麼小故事有那些

這類故事在世說新語中記載了很多條,舉出以下幾則為例:
言語第二之四十三、家果家禽
(原文)梁國楊氏子九歲,甚聰惠。孔君平詣其父,父不在,乃呼兒出。為設果,果有楊梅。孔指以示兒曰:「此是君家果。」兒應聲答曰:「未聞孔雀是夫子家禽。」
(譯)梁國有一戶姓楊的人,家中的小孩九歲了。孔君平(孔坦)去看望小孩的父親,父親不在家,就把孩子叫了出來。小孩擺出水果招待客人。水果中有楊梅。孔君平指著楊梅對小孩說:「這是你的家果吧。」小孩應聲回答:「我沒聽說孔雀是您的家禽呀。」
言語第二之五十一、忘情不泣
(原文)張玄之、顧敷是顧和中外孫,皆少而聰惠,和並知之,而常謂顧勝。親重偏至,張頗不懨。於時張年九歲,顧年七歲,和與俱至寺中,見佛般泥洹像,弟子有泣者,有不泣者。和以問二孫。玄謂:「被親故泣,不被親故不泣。」敷曰:「不然。當由忘情故不泣,不忘情故泣。」
(譯)張玄之、顧敷是顧和的孫子和外孫,小時侯都很聰明。顧和很看重他們,但認為顧敷更聰明一些。顧和的偏愛讓張玄之很不滿意。當時張玄之九歲,顧敷七歲,一次顧和與他倆一起去寺里,看到了佛涅槃的塑像,弟子們有哭的,有不哭的。顧和拿這件事問兩個孫子。張玄之說:「受到佛的愛護所以哭,沒有受到佛的愛護所以不哭。」顧敷說:「不對。或許是忘情的不哭,不能忘情的就哭了。」
方正第五之一、元方答客
(原文)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譯)陳太丘(寔)和朋友相約外出,約定的時間是中午,可到了中午了,朋友還沒來,太丘就自己走了,太丘剛走朋友到了。太丘的兒子元方當時七歲,正在門外玩,客人問元方:「你父親在嗎?」元方回答:「等你不來,他已經走了。」朋友大怒道:「真不是人啊!和人約好出去,現在卻丟下我自己走了。」元方說:「你和我父親約在中午,到了中午你卻沒來,這就是不講信用;對著兒子罵他的父親,這就是不懂禮貌。」朋友很慚愧,下車來拉元方想表示親近,元方走進家門,不再理他。
雅量第六之四、此必苦李
(原文)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譯)王戎七歲的時候,曾和一群小孩一塊兒玩。發現路旁的李子樹上結了很多李子,把樹枝都壓彎了。小孩們都爭先恐後,跑過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一人站在那裡沒去。有人問他,他答道:「樹在路邊,結了那麼多果子卻沒人摘,這肯定是苦李子。」摘下一嘗,果然如此。

❾ 世說新語中的經典故事有哪些

如《小時了了》《陳太丘與友期》《人琴俱亡》《周處》《楊氏之子》等,下面摘一些。我有一個參考資料傳給你,是世說新語的原文和翻譯,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德行)
鍾毓、鍾會少有令譽。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鍾繇曰:「可令二子來。」於是敕見。毓面有汗,
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慄慄,汗不敢出。」(言語)
鍾毓兄弟小時,值父晝寢,因共偷服葯酒。其父時覺,且托寐以觀之。毓拜而後飲,會飲而不拜。既而問毓何以拜,毓曰:「酒以成禮,不敢不拜。」又問會何以不拜,會曰:「偷本非禮,所以不拜。」(言語)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游。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雅量)
郗太傅在京口,遣門生與王丞相書,求女婿。丞相語郗信:「君往東廂,任意選之。」門生歸,白郗曰:「王家諸郎,亦皆可嘉,聞來覓婿,咸自矜持。唯有一郎,在床上坦腹卧,如不聞。」郗公雲:「正此好!」訪之,乃是逸少,因嫁女與焉。(雅量)
時人目王右軍:「飄如游雲,矯若驚龍。」(容止)
王子猷、王子敬俱病篤,而子敬先亡。子猷問左右:「何以都不聞消息?此已喪矣!」語時了不悲。便索輿來奔喪,都不哭。子敬素好琴,便徑入坐靈床上,取子敬琴彈,弦既不調,擲地雲:「子敬!子敬!人琴俱亡。」因慟絕良久,月余亦卒。(傷逝)
劉伶恆縱酒放達,或脫衣裸形在屋中,人見譏之。伶曰:「我以天地為棟宇,屋室為衣,諸君何為入我中?」(任誕)
魏武行役,失汲道,軍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饒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聞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假譎)
王右軍年減十歲時,大將軍甚愛之,恆置帳中眠。大將軍嘗先出,右軍猶未起。須臾,錢鳳入,屏人論事,都忘右軍在帳中,便言逆節之謀。右軍覺,既聞所論,知無活理,乃剔吐污頭面被褥,詐孰眠。敦論事造半,方意右軍未起,相與大驚曰:「不得不除之!」及開帳,乃見吐唾從橫,信其實孰眠,於是得全。於時稱其有智。(假譎)
王戎儉吝,其從子婚,與一單衣,後更責之。(儉嗇)
王戎女適裴,貸錢數萬。女歸,戎色不說。女遽還錢,乃釋然。(儉嗇)
石崇與王愷爭豪,並窮綺麗,以飾輿服。武帝,愷之甥也,每助愷。嘗以一珊瑚樹,高二尺許賜愷。枝柯扶疏,世罕其比。愷以示崇。崇視訖,以鐵如意擊之,應手而碎。愷既惋惜,又以為疾己之寶,聲色甚厲。崇曰:「不足恨,今還卿。」乃命左右悉取珊瑚樹,有三尺四尺,條干絕世,光彩溢目者六七枚,如愷許比甚眾。愷惘然自失。(汰侈)

❿ 《世說新語》中的小故事有哪些

《世說新語》原文及翻譯
德行第一
一陳仲舉禮賢
1.陳仲舉①言為士則,行為世范②,登車攬轡③,有澄清天下之志。為豫章④太守,至,便問徐孺子⑤所在,欲先看之。主薄⑥白:" 群情慾府君先入廨⑦。" 陳曰:" 武王式商容之閭⑧,席不暇暖。吾之禮賢,有何不可?"
「注釋」
①陳仲舉:陳蕃,字仲舉,東漢末年人。與竇武等人謀除宦官不成,被害。
②言為士則,行為世范:言行成為當時人們的楷模。
③登車攬轡:指為官上任。轡(p i ):馬韁繩。
④豫章:漢代郡名,治所在今江西南昌。
⑤徐孺子:豫章郡隱士。
⑥主薄:掌管文書的官吏。
⑦廨(xi ):官署。
⑦武王式商容之閭:武王,周武王。式,同" 軾" ,車前作扶手的橫木,此為動詞,意思是乘車時雙手扶軾,以示敬意。商容:殷商時期的賢哲,老子的老師。閭:里巷的門。
「譯文」
陳仲舉(陳蕃)的言行成為當時讀書人的楷模,為官剛上任,就有澄清天下的志向。擔任豫章太守時,一到南昌就問徐孺子住哪裡,要去探望他。主薄說:" 大傢伙兒的意思,是請太守您先到官府去。" 陳仲舉說:" 從前,周武王乘車經過賢人商容家門口,俯首而立。敬賢禮士,席不暇暖,我要去拜訪一下賢人,有什麼不應該呢?"
二鄙吝復生
周子居①常雲:" 吾時月不見黃叔度②,則鄙吝之心已復生矣③!"
「注釋」
①周子居:周乘,字子居,東漢末年賢人。
②黃叔度:黃憲,字叔度,東漢末年賢人。
③鄙吝:粗鄙貪婪。已復:竟然。
「譯文」
周子居(周乘)經常說:" 我只要一段時間見不到黃叔度(黃憲),粗俗貪婪的念頭就又萌生了。"
三汪汪如萬頃之陂
郭林宗①至汝南,造袁奉高②,車不停軌,鸞不輟軛③;詣黃叔度,乃彌日信宿④。人問其故,林宗曰:" 叔度汪汪如萬頃之陂⑤,澄之不清,擾之不濁,其器深廣⑥,難測量也。"
「注釋」
①郭林宗:郭泰,字林宗,東漢末年太學生領袖。
②造:拜訪。袁奉高:袁閬,字奉高,東漢末年賢人。
③車不停軌,鸞不輟軛:比喻停留的時間短暫。軌:車轍。鸞:鸞鈴,此指馬車。軛:套在牲口脖子上的器具。
④彌日:整日。信宿:連住兩夜。
⑤汪汪:水深廣的樣子。陂(b ēi ):池塘。
⑥器:器局,氣度。
「譯文」
郭林宗(郭泰)到了汝南,拜訪袁奉高(袁閬),車不停駛,馬不駐足,就告辭了;到黃叔度(黃憲)那裡,卻住了整整兩天。有人問他原委,郭林宗說:" 叔度猶如汪洋之水,澄不清,攪不濁,他的氣度很寬廣,實在讓人難測呀。"
四身登龍門
李元禮風格秀整,高自標持①,欲以天下名教是非為己任②。後進之士有升其堂者,皆以為登龍門③。
「注釋」
①李元禮:李膺,字元禮,東漢名臣,被宦官殺害。風格秀整:風度品德高雅正派。高自標持:指在道德操守方面對自己期許很高。
②名教:儒家禮教。
③登龍門:喻身價提高。龍門:即禹門口。在今山西河津和陝西韓城之間,黃河流此地,兩岸峭壁聳立,水位落差大。傳說魚游到此處,能跳過去即可成龍。
「譯文」
李元禮(李膺)風度高雅,品德高尚,自視甚高。以弘揚儒教,正定天下是非為己任。後輩的讀書人到了李元禮家,受到他的接待,就認為自己登龍門了。
五李元禮贊賢
李元禮(李鷹)嘗嘆荀淑、鍾浩①曰:" 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②。"
「注釋」
①荀淑:字季和,東漢人。鍾皓:字季明,東漢人,歸隱後收徒達千人。
②清識:高明的見識。尚:超越。至德:大德,高尚的品德。師:動詞,指可為人師表。
「譯文」
李元禮曾經贊揚荀淑、鍾浩二人說:" 荀淑見識卓越,別人很難超過。鍾浩道德高尚,足以為人師表。"
六真人東行
陳太丘詣荀朗陵①,貧儉無僕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後從②,長文尚小③,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④,餘六龍下食,文若亦小,坐著膝前。於時,太史奏:" 真人東行。"
「注釋」
①陳太丘:陳寔(sh ),東漢人,曾作太丘長。荀朗陵:荀淑,曾任朗陵侯。
②元方:陳寔長子陳紀字。將車:駕車。季方:陳寔次子陳諶字。
③長文:陳群字,為陳紀子,陳寔孫。
④叔慈:荀靖字,荀淑的兒子。慈明:荀爽字,荀淑的兒子。
「譯文」
陳太丘(陳寔)去拜訪荀淑,因為家裡窮,雇不起僕人,就讓大兒子元方趕著車,二兒子季方手持節杖在後面跟著,孫子長文年歲還小,也坐在車里。到了荀淑那裡,荀淑讓三兒子叔慈到門口迎接,六兒子慈明敬酒,其餘六個兒子上菜,孫子文若還小,就坐在爺爺膝前。當時太史就向皇帝上奏說:" 道德高尚的人已經向東去了。"
七泰山桂樹
客有問陳季方:" 足下家君太丘,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①?" 季方曰:" 吾家君譬如桂樹生泰山之阿②,上有萬仞之高,下有不測之深;上為甘露所沾③,下為淵泉所潤。當斯之時,桂樹焉知泰山之高,淵泉之深,不知有功德與無也!"
「注釋」
①足下:對人的敬稱,多用於同輩之間。家君:尊稱別人的父親,或者對人稱自己的父親。荷:擔負,承受。
②阿(ē):山腳。
③沾:浸潤。
「譯文」
有客人問陳季方(陳諶):" 您的父親太丘先生,有何功德而負天下盛名?"季方回答說:" 我爸爸就像生在泰山角落的桂樹,上有萬仞高峰,下有萬丈深淵;上承甘露浸濕,下被淵泉滋潤。這時候桂樹哪知道泰山有多高,淵泉有多深呢!所以我不知道我爸爸有什麼功德。"
八難為兄弟
陳元方子長文,有英才。與季方子孝先各論其父功德,爭之不能決,咨於太丘。太丘曰:" 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①。"
「注釋」
①元方難為兄,季方難為弟:是說兄弟二人才智不分高下。後世用" 元方季方" 、" 難兄難弟" 來贊揚兄弟才華俱佳。
「譯文」
陳元方(陳紀)的兒子長文才華出眾,他和叔叔陳季方(陳諶)的兒子孝先各自評論自己父親的功德,一時爭執不下,就到爺爺陳太丘那裡問訊,請求公斷。太丘先生說:" 元方是哥哥,但難說勝過弟弟;季方是弟弟,也難說不如哥哥。"
九捨生取義
荀巨伯①遠看友人疾,值胡賊攻郡②,友人語巨伯曰:" 吾今死矣,子可去③!" 巨伯曰:" 遠來相視④,子令吾去,敗義以求生,豈荀巨伯所行邪!" 賊既至,謂巨伯:" 大軍至,一郡盡空,汝何男子,而敢獨止?" 巨伯曰:" 友人有疾,不忍委去,寧以我身代友人命。" 賊相謂曰:" 我輩無義之人,而入有義之國。" 遂班軍而還,一郡並獲全。
「注釋」
①荀巨伯:東漢人。
②胡賊:胡人,泛指西北少數民族。
③可:應該。
④相視:看望你。相,偏指一方。
「譯文」
荀巨伯遠道去探望生病的友人,卻遇上胡人攻打這里。朋友對荀巨伯說:" 我今天可能沒救了,你快點離開吧!" 荀巨伯說:" 我遠道來看望你,你卻讓我離開,這種棄義求生的事,哪裡是我荀巨伯做的出的!" 胡人攻進城內,對荀巨伯說:"大軍來到,全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麼人?" 荀巨伯答道:" 我朋友有病,我不忍丟下他一個人。我願用我的生命換取他的生命。" 胡人聽罷互相說道:" 我們這些無義之人,攻進的是有道之國啊。" 於是就撤兵離去了。這座城池得以保全。
十不失雍熙
華歆遇子弟甚整①,雖閑室之內,嚴若朝典②;陳元方兄弟恣柔愛之道③,而二門之里④,兩不失雍熙之軌焉。⑤
「注釋」
①華歆:字子魚,東漢人,桓帝時任尚書令,入魏後官至司徒,封博平侯,依附曹操父子。遇:對待。整:嚴整,嚴肅。
②閑室:私室,家中。朝典:朝廷拜見皇帝的禮儀典制。
③恣:放縱。
④二門:兩家。
⑤雍熙:和樂。
「譯文」
華歆和晚輩相處很嚴肅。即使在家中,也儀態莊重,猶如朝見皇帝那樣講求規矩。陳元方兄弟卻極隨和,兩家之間並沒有因性格不同而失和。
十一割席分座
管寧①、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不異,華捉而擲去之。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者②,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③,曰:" 子非吾友也!"
「注釋」
①管寧:字幼安,漢末魏時人,不仕而終。
②軒冕:此單指車子。
③寧割席分坐:後人以" 管寧割席" 、" 割席分坐" 喻朋友斷交。
「譯文」
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中鋤菜,看到地上有片金子,管寧依舊揮鋤,視之如同瓦石一樣,華歆卻揀起來給扔了。倆人還曾坐在一張席上讀書,有人乘華車經過門前,管寧讀書如故,華歆卻丟下書,出去觀望。管寧就把席子割開,和華歆分席而坐,並對華歆說:" 你已經不是我的朋友了。"
十二形骸之外
王朗每以識度推華歆①。歆臘日嘗集子侄燕飲②,王亦學之。有人向張華說此事③,張曰:" 王之學華,皆是形骸之外,去之所以更遠。"
「注釋」
①王朗:字景興,漢末魏時人,儒雅博學,官至司徒。推:推崇。
②臘日:年終祭祀的日子。燕飲:舉行宴會飲酒,燕,同" 宴".
③張華:字茂先,以博學著稱,官至司空,被趙王司馬倫殺害
「譯文」
王朗常常推崇華歆的見識和氣度。華歆臘日那天曾召集子侄們宴飲,王朗也學著華歆那樣做。有人把這事兒說給張華聽,張華說:" 王朗學華歆,學的都是外表的東西,所以王朗和華歆的距離就更遠了。"
十三急不相棄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慾依附,歆輒難之。朗曰:" 幸尚寬,何為不可?" 後賊追至,王欲舍所攜人。歆曰:" 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 遂攜拯如初。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
「譯文」
華歆和王朗一起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乘他們的船,華歆很為難。王朗卻說:" 幸好船還寬敞,有什麼可為難的。" 一會兒賊寇要追上來了,王朗想丟下剛才搭船的人。華歆說:" 剛才我所以猶豫,正是這個原因。既然已經接納了他來船上託身,哪裡能因為情況危急就丟下他呢。" 於是就繼續帶著他趕路。世人也由此判定華王二人的優劣。
十四王祥事母
王祥事後母朱夫人甚謹①。家有一李樹,結子殊好,母恆使守之。時風雨忽至,祥抱樹而泣。祥嘗在別床眠,母自往暗斫之。值祥私起②,空斫得被。既還,知母憾之不已,因跪前請死。母於是感悟,愛之如己子。
「注釋」
①王祥:字休徵,魏晉時人,以孝著稱。因侍奉母親,很晚才出來做官。謹:謹慎,小心。
②私起:起來小便。
「譯文」
王祥侍奉後母朱夫人很謹慎,家中有一棵李樹,結的果子很好,後母就讓王祥一直看著它。一天突然風雨大作,王祥抱著李樹哭泣不已。王祥曾在床上睡覺,後母進來躲在暗處想砍死他,恰好王祥起來撒尿,後母只是砍到被子上,沒殺成王祥。王祥回來後,得知後母為此事遺憾,就跪在後母面前請求處死。後母於是感動醒悟了,從此像關愛自己的親生兒子一樣關愛王祥。
十五嗣宗謹慎
晉文王稱阮嗣宗至慎①,每與之言,言皆玄遠,未嘗臧否人物②。
「注釋」
①晉文王:司馬昭,司馬懿的二兒子。魏時任大將軍,專攬朝政,死後謚" 文" ,因此稱晉文王。阮嗣宗:阮籍,字嗣宗," 竹林七賢" 之一,好老莊,縱酒放達。
②臧否:褒貶,評價。
「譯文」
晉文王(司馬昭)稱贊阮籍極其謹慎,每次和他聊天,說的都是玄虛高遠的事情,從不評判人物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