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的故事
Ⅰ 有關唐玄奘的小故事
1、智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到了瓜州,先是被李昌捉住,後因李昌也是信佛之人,所以把玄奘放了。玄奘被放之後,去一座廟里求佛,偶然遇到一名胡人,名叫石磐陀,希望請高僧為他受戒,讓他成為居士,於是就請玄奘幫他受戒。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幫助玄奘,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幾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怕玄奘在五峰被擒而把他供出來,怕惹來殺身之禍,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夜晚玄奘剛躺下睡覺,發覺有人正向他走來,定睛一看,正是石磐陀,石磐陀抽出刀,向他逼近,走過來,又返回,又走過來,又返回,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
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到了第二天早晨,石磐陀終於承認了。於是玄奘送石磐陀了一匹駿馬,自己帶著老胡人送的瘦老赤馬走向五峰。
2、大度義服外道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順世外道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閉門不出,任憑他大叫大罵。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走到寺院門前,扯下經義,不屑一看,遂講解經義。外道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大度,制止住他,遂讓他做自己的僕人。
不久,玄奘由於要准備與小乘宗師般若鞠多的辯論,研究小乘經典,百思不得其解,聽說那外道會講解,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外道驚異地說:「我是僕人,怎敢給主人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待到那外道講解完畢後,玄奘感激他,將他放走。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3、龜茲辨經
玄奘在西行的路上,路過龜茲,被當地盛情招待,事後玄奘去拜見當地地位最高的法師,木叉麴多。由於木叉麴多有點看不起玄奘,還說玄奘的西行取經是多此一舉,處處輕蔑,於是在木叉麴多的廟里舉行了一次辨經,由於木叉麴多處處狂妄自大,最後慘敗給玄奘。經過這件事後,木叉麴多再見到玄奘不敢再坐著,都是站著和玄奘說話,以表示尊重。
(1)玄奘的故事擴展閱讀
玄奘(602年-664年),本名陳禕,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市)人,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玄奘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遍學了當時大小乘各種學說。公元645年玄奘歸來一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翻譯出典75部(1335卷),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玄奘取經事跡為原型。
玄奘被世界人民譽為中外文化交流的傑出使者,其愛國及護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貢獻,被魯迅譽為「中華民族的脊樑」,世界和平使者。
他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經,體現了大乘佛法菩薩,渡化眾生的真實事跡。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玄奘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歷史評價
玄奘是研究中國傳統佛教成就最大的學者之一,又是繼承印度正統佛教學說的集大成者。他不顧艱難困苦,萬里迢迢去天竺尋求佛法,搜集到大量的佛教典籍,進行翻譯和講說,同時撰寫《大唐西域記》,不僅深遠地影響了東亞文化(包括中國文化、韓國文化和日本文化)的發展,同時也為東亞文化能在世界文化中發揮積極作用打下了基礎。
在中國譯經史上,玄奘結束了一個舊時代,開辟了一個新時代。從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外翻譯家對於譯經各有貢獻,但從總體上說,玄奘的成就都在他們之上。印度佛學從彌勒、無著、世親,次第相承,直到陳那、護法、戒賢等人,已定為因明、對法、戒律、中觀和瑜伽五科。玄奘的翻譯工作,在中印文化交流史上,無疑起到了相互了解、相互學習的作用。
Ⅱ 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600-664年)是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佛經翻譯家、旅行家。俗姓陳,名煒。洛州緱氏(今河南偃師)人。也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翻譯家、旅行家、外交家、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
他西行5萬里,歷時17年,到印度取真經,並窮一生譯經1335卷。他的足跡遍布印度,影響遠至日本、韓國以至全世界。他的思想與精神如今已是中國、亞洲乃至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
隋大業八年(612年),玄奘時年13歲,於東都洛陽凈土寺出家。隋大業十二年(616年),玄奘隨其兄長赴長安居留,後入漢川,北至益州,適逢空、景二法師,從之受學。繼而至高僧大德雲集的成都學習。武德五年(622年),玄奘於成都受具足戒。後玄奘游歷各地,參訪名師,講經說法。
通過多年來在各處講筵所聞,他深感異說紛紜,無從獲解。特別是當時攝論、地論兩家關於法相之說各異,遂產生去印度求彌勒論師之要典《瑜迦師地論》作為依據,發揚法相唯識宗之根本理論。貞觀元年(627)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
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貞觀元年,玄奘從長安出發西行,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
貞觀二年正月玄奘到達高昌王城(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素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今蘇聯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
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
在此從僧稱(或作僧勝)學《俱舍論》、《順正理論》及因明、聲明等學,與毗戌陀僧訶(凈師子)、僧蘇伽蜜多羅(如來友)、婆蘇蜜多羅(世友)、蘇利耶提婆(日天)、辰那羅多(最勝救)等討信紙佛學,前後共2年。
貞觀五年,抵摩揭陀國的那爛陀寺受學於戒賢。玄奘在那爛陀寺歷時5年,備受優遇,並被選為通曉三藏的十德之一。前後聽戒賢講《瑜伽師地論》、《順正理論》及《顯揚聖教論》、《對法論》、《集量論》、《中論》、《百論》以及因明、聲明等學,同時又兼學各種婆羅門書。
貞觀十年玄奘離開那爛陀寺,先後到伊爛缽伐多國(今印度北部蒙吉爾)、薩羅國、安達羅國、馱那羯碟迦國(今印度東海岸克里希納河口處)、達羅毗荼國(今印度馬德拉斯市以南地區)、狼揭羅國(今印度河西莫克蘭東部一帶)、缽伐多國(約今克什米爾的查謨),訪師參學。
他在缽伐多國停留兩年,悉心研習《正量部根本阿毗達磨論》及《攝正法論》、《成實論》等,然後重返那爛陀寺。
不久,又到低羅擇迦寺向般若跋陀羅探討說一切有療三藏及因明、聲明等學,又到杖林山訪勝軍研習唯識抉擇、意義理、成無畏、無住涅槃、十二因緣、庄嚴經等論,切磋質疑,兩年後仍返回那爛陀寺。此時,戒賢囑玄奘為那爛陀寺僧眾開講攝論、唯識抉擇論。
適逢中觀清辨(婆毗呔伽)一系大師師子光也在那裡講《中論》、《百論》,反對法相唯識之說。於是玄奘著《會宗論》三千頌(已佚),以調和大乘中觀、瑜伽兩派的學說。
同時參與了與正量部學者般若多的辯論,又著《制惡見論》一千六百頌(已佚)。還應東印迦摩縷波國(今印度阿薩姆地區)國王鳩摩羅的邀請講經說法,並著《三身論》(已佚)。
貞觀十九年,玄奘返祗長安,時年46歲,出遊外達17年,歷56國。史載當時「道俗奔迎,傾都罷市」。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法師回國後翌年,即貞觀二十年(646年)即開始組織翻經譯場,首先在弘福寺翻經院進行,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直至麟德元年(664年)圓寂前為止,共19年,先後譯出佛典75部,1335卷。所譯之經,後人均稱為新譯。
他還口述由辯機筆受完成《大唐西域記》。全書記述高昌以西玄奘所經歷的110個和傳聞所知的28個以上的城邦、地區、國家的情況,內容包括這些地方的幅員大小、地理形勢、農業、商業、風俗、文藝、語言、文字、貨幣、國王、宗教等等。
不僅是是研究中亞、南亞地區古代史、宗教史、中外關系史的重要文獻。此書傳世版本很多,這三個古本,對校勘、研究《大唐西域記》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此外,玄奘又奉敕將《老子》等中國經典譯作梵文,傳於印度。
(2)玄奘的故事擴展閱讀
敦煌壁畫現中國最早玄奘取經圖,揭秘西行取經歷程:
近日,敦煌研究院披露了敦煌壁畫中現存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畫面均象徵性地表現了玄奘西行取經17年的艱苦歷程。這些壁畫都繪制在甘肅瓜州境內西夏時代的洞窟里,是目前中國最早的玄奘取經圖。
據了解,敦煌壁畫中6幅取經圖都是以玄奘與悟空兩個關鍵人物刻畫的。玄奘取經的故事因神話小說《西遊記》而家喻戶曉,書中以唐玄奘法師西行取經為題材,結合民間傳說故事,塑造了一個敢於反抗、善於斗爭,無所畏懼的叛逆者「美猴王」孫悟空的形象,深受人們喜愛。
敦煌研究院認為,絲綢之路是玄奘西行取經的必經之路,後世民間的藝術畫師和當地的一些佛教信徒,為了表達對唐僧西行取經偉大精神的敬仰,即以當時流傳的唐僧取經的神話故事為素材,在佛教石窟、寺院壁畫中,創作了多幅《西遊記》還沒有成書前的《玄奘取經圖》。
據敦煌研究院分析,敦煌藏經洞出土文獻中有關玄奘西遊取經的事跡多有記載,玄奘西行取經路過瓜州時得到地方官吏和民眾的冒險幫助,因此留下了一段廣泛流傳的歷險故事。畫師們發揮藝術的想像力,將這段故事畫上了牆壁。
以榆林窟第2窟西壁北側的「取經圖」為例,身披袈裟的唐僧站在激流滾滾的岸邊,雙手合十,禮拜觀音。他身後的孫悟空毛發披肩,頭戴金箍,一手牽白馬,一手舉額前遙望觀音,並不施禮,大為不敬之態躍然壁上,白馬僅露馬頭。畫家把猴子頑皮、機敏,野性未泯的性格特徵,刻畫得惟妙惟肖。
敦煌研究院稱,敦煌壁畫中的六幅《玄奘取經圖》的內容和表現手法基本一致。大都不是獨立畫面,而是穿插在觀音經變和普賢經變中的插曲。這跟神話小說《西遊記》中描述唐僧師徒路遇險惡,求助觀音菩薩的內容相符合。
Ⅲ 唐玄奘的故事
玄奘:
玄奘(602年-644年/664年),唐朝著名的三藏法師,漢傳佛教歷史上最偉大的譯師。俗姓陳,本名褘,出生於河南洛陽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佛教法相宗創始人。《西遊記》中唐僧的原型。
玄奘的家族位於河南洛州緱氏縣(今河南省偃師市南境),家族本是儒學世家。上有三個哥哥。他的曾祖、祖父都是官僚,到了他父親陳惠,便潛心儒學不做官了。
少時因為家境困難,跟著他二兄長捷法師住在洛陽凈土寺,學習佛經,在那裡待了五年,當時還是隋朝時期。在這期間他學習了小乘佛教和大乘佛教,而他本人偏好後者。他十一歲(620)就熟習《法華》、《維摩》。十三歲時(622)洛陽度僧,破格入選。其後聽景法師講《涅盤》,從嚴法師學《攝論》,升座復述,分析詳盡,博得大眾的欽佩。隋煬帝大業末年,兵亂飢荒,玄奘和他的二兄前往長安後,得知當時名僧已多聚在蜀地,因又同往成都。在那裡聽寶暹講《攝論》、道基講《雜心》、惠振講《八犍度論》。三、五年間,究通諸部,聲譽大著。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玄奘在成都受具足戒。武德七年(624)離開成都,沿江東下參學。先到了荊州天皇寺。講《攝論》、《雜心》,淮海一帶的名僧聞風來聚。六十高齡的大德智琰也對他執禮甚恭。講畢以後,繼往趙州從道深學《成實》,又到揚州聽惠休講《雜心》、《攝論》。貞觀元年(627),玄奘再到長安,從道岳、法常、僧辯、玄會諸師鑽研《俱舍》、《攝論》、《涅盤》,他很快就窮盡各家學說,受到稱贊,聲譽滿京師。僕射蕭瑀,奏請令他住庄嚴寺。但是玄奘覺得多年來在各地講筵所聞,異說不一,特別是當時流行的《攝論》、《地論》兩家有關法相之說不能統一,很想得著總賅三乘學說的《瑜伽師地論》,以求會通一切(這一見解大概是受了當時來華的波頗蜜多羅的啟發而生),於是決心往印度求法。
618年隋朝滅亡,玄奘和他的兄長逃至長安(當時已經是唐朝首都),之後再往南至四川成都。在這里他們兄弟二人花了約二到三年的時間繼續深研佛經。
622年玄奘29歲那年剃度出家。之後他離開他的兄長然後回到長安學習外國語文和佛學。
玄奘自出家以還,便曾經計劃往天竺學習佛法,但多次都未成事。公元627年,唐玄奘終於由長安出發隻身前往天竺,沿著西域過帕米爾高原前往,歷經艱難險阻後到達天竺。在天竺的十多年間,玄奘跟隨過許多有名的僧人,他停留過的寺宇包括當時有名的佛教學習中心-那爛陀寺,他向該寺的主持,印度佛學權威戒賢法師學習佛經。及後玄奘更加徒步考察了整個南亞次大陸,在一次佛學講座中名揚全天竺,被當地僧人尊稱為「大乘天」。
玄奘的一座雕刻, 在西安大雁塔643年,他啟程回國,並將當地的約657部佛經帶回中土。646年回到長安,受到了唐太宗的熱情接待。永徽三年652年玄奘在長安城內慈恩寺的西院築五層塔,即慈恩寺塔 (故稱),也就是今天的大雁塔,用以貯藏自天竺攜來的經像。1962年寺內建立了玄奘紀念館。故大雁塔成為了玄奘西行求法、歸國譯經的紀念建築物。 回到中土後,在唐太宗的支持下,在長安設立了國立翻譯院,參與的學生與人員來自亞洲東部各地。他花了十多年時間在今西安北部約150公里的銅川市玉華宮內將約1,330卷經文譯成漢語。玄奘本身最感興趣的是"唯識"這一部份。這些佛經之後再傳往韓國和日本。
玄奘因著自己的見解以及翻譯與註解經文的努力而創始了法相宗。雖然這一宗派沒有持續很久,但是他的許多學說卻深深的影響了其他較為成功的宗派。
由玄奘法師口述而成的《大唐西域記》,堪稱中國歷史上的經典游記。因為印度歷史紀錄的缺乏,這本珍貴的游記也是研究印度歷史不可缺少的文獻。
Ⅳ 玄奘的故事(要簡短的)
1、取經歸來
公元643年,玄奘載譽啟程回國,並將657部佛經帶回中土。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玄奘到達長安 。這時,唐太宗為了遼東戰役,已駐蹕洛陽。太宗得知他回國,立即詔令在洛陽接見他。玄奘奉詔匆忙上路,當月二十二日啟程,二月初一在洛陽紫微城儀鸞殿受到唐太宗接見。
玄奘從印度及中亞地區帶回國的梵筴佛典非常豐富,共526筴、657部,對佛教原典文獻的研究有很大的幫助。
玄奘家鄉東南的少林寺是洛州的一所名剎,遠離市廛,環境清幽,玄奘初見太宗時即表示希望前往嵩山少林寺譯經,未獲太宗允許,這才又於三月初一從洛陽折回長安。
2、潛心譯經
貞觀十九年(645年),在唐太宗的支持下,玄奘在長安設立譯經院(國立翻譯院),參與譯經的優秀學員來自全國以及東亞諸國。他於長安弘福寺組織譯場,開始譯經,其後在大慈恩寺,北闕弘法院、玉華宮等處舉行。譯經講法之餘,玄奘還口授由弟子辯機執筆完成了著名的《大唐西域記》一書,全面記載了他游學異國的所見所聞。
(4)玄奘的故事擴展閱讀:
個人成就:
玄獎對中國文化的發展所做的貢獻是多方面的,其中最偉大的是他對佛學典籍「截續真,開茲後學」的翻譯。唐貞觀十九年(645年),46歲的玄奘自印度歸國。
此後的20年中,他把全部的心血和智慧奉獻給了譯經事業。在長安和洛陽兩地,玄奘在助手們的幫助下,共譯出佛教經論74部,1335卷,每卷萬字左右,合計1335萬字,佔去整個唐代譯經總數的一半以上,相當於中國歷史上另外三大翻譯家譯經總數的一倍多,而且在質量上大大超越前人,成為翻譯史上的傑出典範。
五種學說:
玄奘進一步發揮了印度戒賢一系五種姓說,即把一切眾生劃分為聲聞種姓、緣覺種姓、如來種姓、不定種姓、無種姓。認為根據人的先天素質可以決定修道的結果。玄奘在此總賅印度諸家的學說,對五種姓說作了系統的闡述。
Ⅳ 玄奘西遊的故事
鑒於法相學形成北方地論學、南方攝論學的差異,如何融合二者,成為玄獎思考解決的問題。武德九年(626年),此時適逢天竺僧波頗抵長安,玄奘得聞印度戒賢於那爛陀寺講授《瑜加論》總攝三乘之說,於是發願西行求法,直探原典,重新翻譯,以求統一中國佛學思想的分歧。
貞觀元年(627年)玄奘結侶陳表,請允西行求法。但未獲唐太宗批准。然而玄奘決心已定,乃「冒越憲章,私往天竺」,長途跋涉五萬余里。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年),二十九歲的玄奘,玄獎為究竟瑜伽唯識學,始道途西行。
在途中經蘭州到涼州(姑藏),繼晝伏夜行,至瓜州,再經玉門關,越過五烽,渡流沙,備嘗艱苦,抵達伊吾(哈密),至高昌國(今新疆吐魯番縣境)。受到高昌王麴文泰的禮遇。
後經屈支(今新疆庫車)、凌山(耶木素爾嶺)、碎葉城、迦畢試國、赤建國(烏茲別克首都塔什干)、颯秣建國(今撒馬爾罕城之東)、蔥嶺、鐵門。到達貨羅國故地(今蔥嶺西、烏滸河南一帶)。
南下經縛喝國(今阿富汗北境巴爾赫)、揭職國(今阿富汗加茲地方)、大雪山、梵衍那國(今阿富汗之巴米揚)、犍雙羅國(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及其毗連的阿富汗東部一帶)、烏伏那國(巴基斯坦之斯瓦特地區),到達迦濕彌羅國(今克什米爾),行程13800餘里。
(5)玄奘的故事擴展閱讀
玄奘十三歲出家,乃與二兄共居凈土寺,就慧景聽《涅 經》,從嚴法師受《大乘論》。至隋唐之際,天下大亂,師偕二兄由洛陽而長安而四川,參謁宿老,尋師訪道的參學生活,足跡及於半個中國。在四川先後親近先基、寶暹二師學《攝論》、《毗曇》,從震法師聽《發智論》。
於唐武德五年(622),玄奘年滿二十歲,依據佛制,他在成都受具足戒,又學律部。後復從道深受《成實論》,就道岳學《俱舍論》。
在長安與當時佛門的名德法常、僧辯講《攝大乘論》,質疑問難,縱橫論辯,其智慧與天才,深為時賢所驚服,他的聲名,也因此傳遍各地,成為佛門中的一位飽學知名人物。
因慨嘆眾師所論不一,當時最困擾他的,是印度尚有很多梵本經典沒有傳譯過來,與及前人所譯的經論,大多採用意譯法,使很多問題,無法解答,莫可適從。
因當時的佛教,從印度傳入不久,經典不很完備,翻譯意義不大清楚,玄奘大師為解決這些根本問題,他希望到佛教的發源地印度留學,找出原文,尋求真義,乃發心前往天竺,尋求原始的梵本經典。
Ⅵ 西天取經的玄奘的故事。
玄奘三藏赴印度:在唐王朝建立後不久,唐三藏便起身赴印度取經。但此時的絲路大部分控制在突厥手中,唐朝禁止出國旅行。
公元627年,唐三藏還是悄悄地從長安出發,越過邊關,繞河西走廊途徑伊吾(哈密),高昌(吐魯番)向西邊進發,當時唐三藏認為伊吾、高昌為異教之地,但卻意外地得到了熱情的接待,特別是信仰佛教的高昌國竟有僧人三千人。
此後,唐三藏又向西綺塔繽斯、塔什干、撒馬爾汗等地抵達印度。唐三藏還留下了西行記錄《大唐西域記》一書共12卷。後人根據他的行記寫了一部膾炙人口的神話小說《西遊記》。
拓展資料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 ,其先潁川人 ,俗家姓名「陳禕(yī)」,法名「玄奘」,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
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
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唐僧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Ⅶ 關於玄奘的故事
在一座寺中有抄一個小和尚.每天清晨襲,他要擔水,灑掃,做過早課後要去寺後很遠的市鎮上購買日常用品,晚上還要誦經到深夜.有一天,他發現,( ) 別的小和尚偶爾也會被下山去購物,( ) 他們去的是寺前的市鎮,路途平坦,距離也近.於是,小和尚問方丈:「為什麼別人都比我自在呢?」方丈只是微笑不語.第二天中午,當小和尚扛著一袋米從後山走回來時,方丈把他帶到寺的前門.直到日已偏西,前面小路上才走來幾個小和尚.方丈問他們:「你們一大早去買鹽,路這么近,又這么平坦,怎麼回來得這么晚呢?其中一個小和尚說:「方丈,我們一路上說說笑笑,看看風景,就到這個時候了.」另一個小和尚說:「以前也是這樣呀 」 方丈回過頭問身邊和小和尚:「寺後的市鎮那麼遠,你又扛那麼重的東西,為什麼回來得早呢?」 小和尚說:「我每天在路上都想著早去早回,再加上肩上的東西重,我很小心地走,所以走得快,走得穩.十年了,我已養成了習慣——心裡只有目標,沒有道路.」 方丈聞言大悅,說:「道路平坦了,心反而不在目標上了.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練一個人的心志啊 」 這個小和尚就是後來著名的法師玄奘.
Ⅷ (二) 玄奘的故事
玄奘法師故事二則
一提起玄奘法師,一般人們都會想到《西遊記》中那位膽怯懦弱、人妖不分、是非難辨的糊塗和尚。其實這僅僅是作者的虛構,就歷史上真實的玄奘而言,對其形象未免過於歪曲。史實記載的玄奘法師,不僅精通佛法,虔心求學,而且膽識過人,是位大智大勇的高僧。
一、 大智大勇降逆徒
玄奘離開長安,艱難地跋涉在西域的雪山荒漠中,偶然遇到一名胡人,是個獵戶,名叫石磐陀。當他得知玄奘要遠赴印度求法,心中十分敬仰,發誓要做玄奘的弟子,隨師父前往印度。
但經過十多天的日夜兼程,石磐陀感到前途艱險,九死一生,頓時失去信心,竟產生了殺師叛逃的惡念。一天法師正在打坐,石磐陀抽出鋼刀,向他逼近。見石磐陀目露凶光,玄奘知道他已經動了殺機。此刻,不論是厲聲斥責,還是乞求饒命,都會激起石磐陀的殺心。於是玄奘靜靜地坐著,閉目不視。見此情景,石磐陀竟不敢下手,徘徊良久終於還刀入鞘。
直到此時,玄奘才開口說:「石磐陀,你為何還不走?我沒有你這樣的弟子,你快回家和妻兒團聚吧。」
在玄奘法師的責難下,石磐陀終於慚愧而去。
二、 大度義服婆羅門
玄奘法師經過兩年的艱險旅程,到達印度後,拜在著名的那爛陀寺百歲高僧戒賢法師門下,刻苦參研佛法,數年間精通了經藏、律藏、論藏,因此被尊稱為「三藏法師」。但也因此招來了印度一些僧人的嫉妒。
一天,一名婆羅門僧人自以為學問高深,無人可及,於是在那爛陀寺門前貼出五十條疑難經義,自稱如果任何人能夠破解得其中一條,就立即將自己的頭顱砍下。寺中眾僧不服,紛紛前往觀看,但果真無人破解得出任何一條。眾僧求助於玄奘,玄奘卻淡淡地說:「都是出家人,何必好勇鬥狠呢?」遂一連三日不出寺院。
到了第四天早上,玄奘剛剛走到寺院門前,就被那婆羅門僧扯住。那婆羅門僧罵道:「玄奘,你連一條經義都破解不出,還是滾回大唐去吧!」
玄奘微嘆道:「身為出家人,為何還要出言不遜?這五十條經義,我又怎能不解。「說罷,玄奘隨口講解經義,眾人聽的如同醍醐貫頂,大為欣喜。婆羅門僧面如死灰,為了履行誓言,只得拔劍准備自刎。玄奘制止道:「你捨命求學,實在難得,說過的話何必當真呢?」婆羅門僧拜倒在地,拜玄奘為師。
不久,玄奘聽說那婆羅門僧回講解《論勝》這部經典,於是便請他為自己講解。婆羅門僧驚異地說:「我是弟子,怎敢給師父講經?」玄奘回答:「那部典籍我沒有學過,既然你精通,我就應該向你求教。」
待到那婆羅門僧講解完畢後,玄奘對他說:「以前我是你的師父,現在你給我講經,又是我的師父,咱們還是不以師徒而論,平起平坐地研究佛法吧。」
經此一事,全寺眾僧無不敬佩玄奘的淵博和大度。
Ⅸ 玄奘的故事有什麼
公元627年夏天,秦隴一帶遭到霜雹災害,剛坐上龍椅的唐太宗發出命令:凡是受災缺糧的人,都可以逃荒四處就食。玄奘趁這個機會,混在災民要飯的隊伍里,八月偷偷地溜出了長安,孤身向西方走去,開始了去西天取經的艱苦跋涉。後來他的這段經歷被演化成《西遊記》故事,故事裡的唐僧被塑造成一個超度眾生的重要長者,其實這年他才28歲,正是身強力壯的黃金時代。
玄奘西行經過秦州(今甘肅天水),來到涼州(今甘肅武威)。涼州總督李大亮得到玄奘違禁西行的報告後,逼令他返回長安。玄奘在當地慧威法師兩個徒弟幫助下,秘密出走,白天休息,夜裡趕路,風餐露宿才到達瓜州(今甘肅安西縣東)。瓜州刺史獨孤達是個虔誠的佛教徒,對玄奘十分客氣,給予殷厚招待。玄奘住了一月後,涼州追捕他的公文已到,州吏李昌為玄奘立志去印度取經的精神所感動,當面撕毀通緝令,促他快速西行。正巧有個叫石磐陀的胡人,願意受戒為徒護送玄奘偷越邊界。但等偷渡過了玉門關,石磐陀忽然變卦,不願繼續前行,生出殺掉玄奘的歹念。玄奘於是放他回去,孑然一身一馬,孤行茫茫大漠。
這樣走了八十多里,玄奘進入一望無邊的莫賀延磧。這里荒涼浩渺,上無飛鳥,下無走獸。玄奘一連走了四夜五日,一滴水也不曾進口,人馬一起倒在沙漠上。夜晚涼風將他吹醒,他爬起來牽馬勉強趕了十幾里路,遇到了一片泉水草地,這才將他從萬分危急中救出來。兩天後走出莫賀延磧,踏進了西域伊吾國(今新疆哈密)地界。鄰近的高昌(今吐魯番地區)國王聽說大唐法師玄奘來到伊吾,就派使者盛情邀請,並要求做玄奘的弟子,把他當活佛供養一世。玄奘堅決不改求法志向,絕食三日,氣息漸微,國王遂要求他講經一月後即放行西去。
整整一個月,玄奘講經完畢,臨行高昌王贈給玄奘許多金銀衣物,給他配備了四個小和尚和二十五個向導、運夫,還有三十匹馬,並給沿途各國君王寫了二十四封信。托他們照料玄奘。玄奘一行又經過十三國,進入今阿富汗境內,緊接著又翻過有名的大雪山(興都庫什山),這里冰雪千古不化,山谷強盜出沒,飢寒交迫使剩下的隨從只有幾個僧徒了。但這一切困難險阻都沒使玄奘退縮。終於在公元628年八月,玄奘到達了目的地———印度。
玄奘(602年~664年),唐代著名高僧,法相宗創始人,洛州緱氏(今河南洛陽偃師)人,俗家姓名「陳禕(yī)」,「玄奘」是其法名,被尊稱為「三藏法師」,後世俗稱「唐僧」,與鳩摩羅什、真諦並稱為中國佛教三大翻譯家。
玄奘為探究佛教各派學說分歧,於貞觀元年一人西行五萬里,歷經艱辛到達印度佛教中心那爛陀寺取真經。前後十七年學遍了當時的大小乘各種學說,共帶回佛舍利150粒、佛像7尊、經論657部,並長期從事翻譯佛經的工作。
玄奘及其弟子共譯出佛典75部、1335卷。玄奘的譯典著作有《大般若經》《心經》《解深密經》《瑜伽師地論》《成唯識論》等。《大唐西域記》十二卷,記述他西遊親身經歷的110個國家及傳聞的28個國家的山川、地邑、物產、習俗等。《西遊記》即以其取經事跡為原型。
Ⅹ 玄奘的故事
1.雖然 但是
2.帶點詞是哪個
3.(1)目標是指日用品,沒有道路意思是不注意買日用品的過程。全句意思是指注重目標不注重過程,
(2)不平坦的路,行走到寺里去,回寺 條件,我們需要在艱苦的環境磨練意志
6.寺前的市鎮,近,日已偏西,寺後的市鎮,遠,中午,進行對比,寫出只有在坎坷的路上行走,才能磨練一個人的心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