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2:13:47

㈠ 有關巴金的故事或資料

巴金的故事一:錢,是用來買書的
汽車庫、儲藏室、閣樓上、樓道口、陽台前、廁所間、客廳里、卧房內……在巴金偌大的寓所內,曾經到處是書。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他的藏書之多,在當代文人中,恐怕無人可比。
藏書多,自然在於書買得多。
巴金胞弟李濟生曾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說到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餘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1·28』日本侵略軍的炮火毀去了他的住處,收藏的書也隨之毀了。習慣已成,興趣所在,書慢慢地又積累起來。去日本小住1年,就買了許多英日文版書帶回來。有的名家作品他會不遺餘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譯本。住屋幾乎全放滿了書。解放後搬了家,房子寬敞了,書架、書櫥也隨之增多增大。書房內四壁皆書,客廳內也順牆壁一溜立上4隻大書櫥,連走廊上、過道上也放有書櫥。一句話,無處不是書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只剩下57元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用鹽腌起來,晾乾。每天取出一點,就算全家有了葷腥蔬菜吃了。這兩只菜,竟然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樓梯傳來巴金沉重的腳步。蕭珊和養子紹彌迎了上去,只見他提著兩大包剛買的書,氣喘喘的。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嗯,當然要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從來就十分尊重,也什麼都依著巴金的蕭珊,這時說了一句:「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巴金問也不問家裡到底還有多少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就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
第2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買書真的沒商量。
在現存的300多封巴金與蕭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內容是關於寄錢買書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書信蕭珊:「昨天剛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還沒有到開明去拿錢,過兩天我會去拿的。其實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錢,不過來北平一趟總得買點東西帶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買幾本書。」從中可以看出,巴金這時在北京,准備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巴金已寄信囑蕭珊匯錢來,等不及又發信回去。
這是一封巴金寫於1956年6月23日的信,其中有這樣一段:「這次買書較少,已寄了幾包回去,大概還有幾包。」已寄了幾包回去,還有幾包,這還是買得少的,那麼多的呢?可以想像,巴金買書有多「狠」。這次寄信的地點也是在北京。據說,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巴金去北京,沒有一次不買書回來的。琉璃廠、王府井,都是巴金必去的地方。
巴金的故事二:稱自己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廢品
《巴金全集》26卷,700來萬字。這是巴金獻給人類的一筆巨大財富。
文人多自尊,多輕狂,多自以為是。世上少有贊嘆別人的文人,更鮮有批評自己的文人。所謂「文人相輕」,不僅有道理,而且是一個普遍現象。
巴金卻說自己「不」。這個「不」,不是他在《隨想錄》中對自己靈魂的拷問,而是對自己的文學成就,文學生命:他說,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廢品。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人民文學出版社擬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編輯王仰晨幾次來滬做說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熱情和決心打動,一年後巴金終於同意了。
巴金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說,編印《全集》是對自己的一次懲罰。因為,他認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廢品。
巴金是無情的。他說,第4卷中的《死去的太陽》,是一篇幼稚之作,第5卷中的《利娜》,嚴格地說還不是「創作」。他認為《砂丁》和《雪》都是失敗之作。這兩篇小說,寫於30年代初,以礦工生活為題材。他雖然在長興煤礦住過一個星期,但是對礦工的生活,了解的還只是皮毛。因此,編造的成分很大。盡管如此,當時統治者很害怕這兩篇小說,發行不久就遭到查禁。《雪》的原名叫《萌芽》,重印時改為《雪》。
巴金是嚴厲的。在讀者中廣為流傳的《愛情三部曲》,他也說是不成功之作。在《巴金全集》第6卷「代跋」中,巴金開篇就寫道:「《愛情三部曲》也不是成功之作。關於這三卷書我講過不少誇張的話,甚至有些裝腔作勢。我說我喜歡它們,1936年我寫《總序》的時候,我的感情是真誠的。今天我重讀小說中某些篇章,我的心仍然不平靜,不過我不像從前那樣的喜歡它們了,我看到了一些編造的東西。有人批評我寫革命『上無領導、下無群眾』,說這樣的革命是空想,永遠『革』不起來。說得對!我沒有一點革命的經驗。也可以說,我沒有寫革命的『本錢』。我只是想為一些熟人畫像,他們每個人身上都有使我感動的發光的東西。我拿著畫筆感到毫無辦法時,就求助於想像,求助於編造,企圖給人物增添光彩,結果卻毫無所得。」
巴金是苛刻的。他還說《火》是失敗之作。《火》也是三部曲。說它是失敗之作,巴金多次講過。在編選《巴金選集》時,也沒有把它們收進去。巴金說:「我不掩蓋自己的缺點。但寫一個短篇,不一定會暴露我的缺點。寫中篇、長篇那就不同了,離不了生活,少不了對生活的感受。生活不夠,感受不深,只好避實就虛,因此寫出了膚淺的作品。」關於《火》,巴金還說:「三卷《火》中我寫了兩位熟人……但是我應該承認跟我這樣熟的兩個人我都沒有寫好……除了剛才說的『避實就虛』外,我還有一個毛病,我做文章一貫信筆寫去,不是想好才寫。我沒有計劃,沒有藍圖,想到哪裡就寫到哪裡。所以我不是藝術家,也不是文學家,更不是什麼大師。我只是用筆做武器,靠作品生活,在作品中進行戰斗。我經常戰敗,倒下去,又爬起來,繼續戰斗。」
巴金是徹底的。他覺得,他在一些文章中寫了自己不想說的話,寫了自己不理解的事情。在一些作品裡,他還寫了許多不切實際的豪言壯語,與讀者的距離越來越遠。他的百分之五十廢品的觀點,自然不被人們認同。編輯王仰晨首先在給巴金的信中表達了異議。巴金回信道:「說到廢品你不同意,你以為我謙虛。你不同意我那百分之五十的廢品的看法。但是,重讀過去的文章,我絕不能寬恕自己。有人責問我為什麼把自己搞得這樣痛苦,正因為我無法使筆下的豪言壯舉成為現實。」
巴金是理智的。他清晰地看到時代的發展,社會的變化。所以,他說:「三十年代、四十年代的青年把我當作他們的朋友……在十八九歲的日子,熱情像一鍋煮沸的油,誰也願意貢獻出自己寶貴的血。我寫了一本又一本的書,一次又一次地送到年輕讀者手中。我感覺到我們之間的友誼在加深。但是二十年後,五十年代至八十年代的青年就不理解我了。我感到寂寞、孤獨,因為我老了,我的書也老了,無論怎樣修飾、加工,也不能給它們增加多少生命。你不用替我惋惜,不是他們離開我,是我離開了他們。我的時代可能已經過去。我理解了自己,就不會感動遺憾,也希望讀者理解我。」

㈡ 巴金的小故事有哪些

長篇小說《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的三部曲》(《霧》、《雨》、《電》),《憩園》,散文集《隨想錄》 。

巴金的故事一:錢,是用來買書的

巴金胞弟李濟生曾談起四哥愛書、買書的情況:「說到他最喜愛的東西,還是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沒有變。在法國過著窮學生的清苦生活時,省吃儉用餘下來的錢,就是買自己喜愛的書。有了稿費收入,個人生活不愁,自然更要買書。『1·28』日本侵略軍的炮火毀去了他的住處,收藏的書也隨之毀了。習慣已成,興趣所在,書慢慢地又積累起來。去日本小住1年,就買了許多英日文版書帶回來。有的名家作品他會不遺餘力地搜集各種文字的譯本。住屋幾乎全放滿了書。解放後搬了家,房子寬敞了,書架、書櫥也隨之增多增大。書房內四壁皆書,客廳內也順牆壁一溜立上4隻大書櫥,連走廊上、過道上也放有書櫥。一句話,無處不是書了。」

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只剩下57元銀元。蕭珊從菜場買來價廉的小黃魚和青菜,用鹽腌起來,晾乾。每天取出一點,就算全家有了葷腥蔬菜吃了。這兩只菜,竟然支撐了全家半年的伙食。

一天傍晚,樓梯傳來巴金沉重的腳步。蕭珊和養子紹彌迎了上去,只見他提著兩大包剛買的書,氣喘喘的。蕭珊問道:「又買書了?」「嗯,當然要買書了。」巴金回答道。從來就十分尊重,也什麼都依著巴金的蕭珊,這時說了一句:「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巴金問也不問家裡到底還有多少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就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

第2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巴金買書真的沒商量。

在現存的300多封巴金與蕭珊的通信中,有不少內容是關於寄錢買書的。1949年9月20日巴金書信蕭珊:「昨天剛寄出一信,今早又收到你的信了。我還沒有到開明去拿錢,過兩天我會去拿的。其實我自己也不需要多少錢,不過來北平一趟總得買點東西帶回去送人,我自己也想買幾本書。」從中可以看出,巴金這時在北京,准備出席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巴金已寄信囑蕭珊匯錢來,等不及又發信回去。

巴金的故事二:稱自己的作品百分之五十是廢品

上世紀80年代中後期,人民文學出版社擬出版《巴金全集》。起初,巴金不同意。編輯王仰晨幾次來滬做說服工作,被王仰晨的熱情和決心打動,一年後巴金終於同意了。

巴金為何不同意出版他的《全集》?巴金說,編印《全集》是對自己的一次懲罰。因為,他認為,他的作品百分之五十不合格,是廢品。

巴金的故事三:出書獻給讀者是莫大的快樂

中國文學和中國出版史上,留有值得大書的一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

這個由吳朗西、巴金等人創辦的小小的同仁出版社,卻為中國文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從1935年創辦到1954年公私合營,出版社出版發行了28種叢刊、專集、選集,計有226部作品。其中,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書,是經總編輯巴金的手編排發印的。

在文化生活出版社當年的老編輯、巴金胞弟李濟生整理的圖書出版目錄中,我們看到了一長串在中國文學史上舉足輕重的作品:《故事新編》、《駱駝祥子》、《邊陲線上》、《憩園》、《第三代》、《淘金記》、《前夕》、《八駿圖》、《路》、《團圓》、《南行記》、《運河》、《飯余集》、《雷雨》、《日出》……長篇、中篇、短篇、散文、詩歌、戲劇……涵蓋各個文學門類。

魯迅、茅盾、老舍、巴金、沈從文、曹禺、汪曾祺、李健吾、靳以、艾蕪、沙汀、鄭振鐸、黃源、穆旦、何其芳、唐弢、蕭乾、李廣田、師陀、黃棠、王西彥、黎烈文、柯靈、魯彥、方令儒、蘆焚、張天翼、王統照、肖軍、胡風、羅洪、吳組緗、麗尼、歐陽山、陳荒煤、劉白羽、艾青、卞之琳、臧克家、端木蕻良、陳白塵、曹葆華、馮至……86位作家, 在中國文學史上,燦若星際。

巴金的故事四: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鈐由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文聯,在對外友協,負責作家、音樂家的聯絡工作。今天,徐鈐兩鬢染白,早已離休。然而,每星期他總有幾天,從遠離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鐵和公交車,花去一個多小時的時辰,來到醫院,探望巴金先生,順便為巴金處理一些事情。

這一生,徐鈐接觸過許許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對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細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這是徐鈐對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樓,巴金書房,北牆處有一尊褐色巴金銅像。這是50年代中期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雕鑄的。徐鈐清楚地記得這一幕幕。那會兒,謝里漢諾夫同時為上海好幾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蘇兩國的協議,謝里漢諾夫在滬的吃、住等費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為文化人塑像期間的用餐,由自己解決。

那一天,輪到巴金了。從小見到拍照就躲,不喜歡出頭露面的巴金,「乖乖」地當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時間流過去了,到了中午時分。謝里漢諾夫在收拾著工具,巴金問道:「中午是休息,還是繼續做?」謝說:「都可以。由你定。」巴金關切地問道:「你中午干什麼?」謝里漢諾夫答道:「我帶了麵包,吃一點就可以了。」巴金聽後,十分不安,說道:「我也要吃飯,我請你,一起去吃吧。」這樣,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請謝里漢諾夫吃了3天的飯。

徐鈐說:「巴金就是這樣一個厚道的人,總想著別人。」

那會兒,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賓的禮品,都是由公家買的。甚至,一些頭兒或名人,在家裡接待客人,連茶水、點心,都是由公家買好後送了去的。只有巴金從不這樣,所有接待外賓的費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禮品都由夫人蕭珊買,會面結束時,拿出來送客人。

巴金的故事五:你是巴金的兒子?

1993年,巴金90歲生日時,上海市政協主席陳鐵迪來訪。走進巴金寓所,陳鐵迪看到自己屬下的工作人員李小棠,便有點奇怪地說了一句:「你怎麼也來了?」這時,有人趕緊告訴她:小棠是巴金的兒子。

「你是巴金的兒子?我怎麼不知道?」陳鐵迪驚異地問起來。

㈢ 巴金爺爺的故事

巴金出生在一個封建大家庭里,父親和祖父都做過官。那時候.社會的習俗、儀式特別多。有一次,祖父生日,家裡非常熱鬧。大大小小的屋子被客人擠滿了,院子更是被圍得水泄不通。什麼堂哥堂弟、表姐表妹、姨媽嬸嬸,還有許多他從沒見過的遠房親戚都來了。一時間.大人們的說話聲、孩子們的嬉笑聲.還有敲鑼打鼓的聲音夾雜在一起.大老遠就可以聽得清清楚楚。小巴金喜歡安靜,家裡是不好待了,只好和鄰居家的小夥伴躲起來玩了。
可是沒多久就被人發現了,帶到了宴會上。因為按照當時的習俗,父母要為祖父設個虛座,點上紅蠟燭,然後讓子女們向那配有紅椅套的空椅子叩頭拜壽,以此來祈求祖父的健康長壽。其他同齡的孩子都叩拜了,父母突然發現巴金不在,就派人四處搜索,好不容易才把他找回來。在眾目睽睽之下,巴金就是不肯拜,這讓在場的大人們很著急,有的說,只要你拜了,就給你零花錢;也有的說,給你買最喜歡的書。小巴金還是無動於衷,氣得母親打了他一頓,結果還是沒用……
用他自己的話說:「我從小就害怕出席大場面,害怕任何儀式,害怕任何禮節。」但是一旦自己認定了是正確的事,他就會很勇敢、很堅定地堅持自己的主張。正是因為這種倔強,讓他在以後碰到的許多困難面前。毫不退縮。
喜愛小動物
他特別喜歡小動物。在廣元(巴金父親曾任廣元知縣)時。衙門後院養了不少的雞。巴金就常常與雞群為伍,成了一個「雞司令」。這群小雞一天天地長大。終於變成了神氣的公雞與漂亮的母雞。終於有一天,一個廚師奉命來後院宰雞做菜。受驚嚇的雞到處亂竄引起了小巴金的注意,他飛快地跑過來制止了廚師,又跑過去向母親求救。結果還是無濟於事,甚至連他最心愛的大花雞也難以倖免,為此他大哭了一場,別人還笑話他「痴」。他那小腦袋裡想不通的是:做了雞為什麼就要被人食用?他向父母討教,可是都沒得到自己聽得懂的,且滿意的答復。既然得不到滿意的解答,自己又保護不了大花雞們,自此他也就不想再做「雞司令」了。
巴金原來以為再也不養小動物了。後來正巧一個朋友要搬到外地去住了。臨走時送了他一條小狗。小狗全身都是白色的絨毛,很乖巧。總是喜歡緊緊地跟著家裡人,一步不離。全家人很快就喜歡上這位新朋友。大家不僅給小狗起了名字,還訓練它做很多動作,最讓人吃驚的是,它居然學會了給客人作揖。它會在你的指令下先是兩腿立起來,然後。把前面的兩條腿放下來,身體使勁地趴在地上,一動不動的,等著你來撫摩它。後來。巴金還寫了篇短文來紀念這條小狗呢。
興趣, 泛小時候,巴金的興趣就非常廣泛。他常常隨父親去戲院看戲,在父親的引導下懂得了京劇、川劇。他還喜歡集郵、下象棋、看電影、聽音樂、旅遊等等。當然最喜歡的還是讀書。讀書這一興趣從小到老從未改變。在廣元時。他剛進書房識字不久。就愛上了老師畫的人物畫。從此,養成了孜孜不倦的讀書習性。家裡收藏的舊書很快就被他看完了。後來。看到哥哥弟弟們買了新書,大家就會搶著看呢。從書中,他學到了豐富的知識,這為他的寫作奠定了基礎。
巴金不僅愛讀書。也愛收藏書籍。如果你去他家拜訪,就會發現書房內四壁都是書,客廳里也順著牆放著四個大書櫥,連走廊、過道也有書櫥。他很愛書,他的朋友也喜歡書。經常彼此交換著看。他買的書很雜。各種各類的書都有,特別喜歡那些有名家插圖的精裝本。書籍成了他最寶貴的財富。晚年時,他多次向北京圖書館、母校捐出了自己心愛的書籍.

㈣ 巴金故事和簡介

巴金故事:

巴金愛書,在文化圈內是出了名的。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巴金一家生活已很拮據了,但是省吃儉用,他還是要買書。

一天,一向依著他的蕭珊實在忍不住對他說:「家裡已經沒有什麼錢了。」不知道家裡到底有沒有錢,日子能不能過下去的巴金說道:「錢,就是用來買書的。都不買書,寫書人怎麼活法?」第二天,他又帶著孩子們去逛書店了。

簡介:

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4)巴金的故事擴展閱讀

巴金的短篇小說題材豐富多樣,但總體也可歸結為六類:

其一,書寫外國人生活的作品,這類作品集中在《復仇集》、《電椅集》中,《光明集》里也有一部分作品。這類作品描寫了許多外國人的故事,塑造了許多栩栩如生的外國人形象。

其二,反映農民 工人 知識分子 小公務員 革命者等各階層人民的苦難生活以及他們的反抗斗爭。

其三,是收在《長生塔》中的四篇童話,即《長生塔》、《塔的秘密》、《隱身珠》、《能言樹》作者藉助童話這種藝術形式來表達自己對社會現實的看法。

其四,是收在《沉默集(二)》 中的三篇歷史題材的小說,即《馬拉的死》、《丹東的悲哀》、《羅伯斯底爾的秘密》。這三篇作品反映了法國大革命時期的社會生活,總結了那段歷史的教訓。

其五,描寫 40 年代小人物的日常生活,表現了他們的不幸遭遇,收在《發的故事》、《小人小事》等集子中,其中的某些作品體現了巴金創作風格的轉變。

其六,反映志願軍生活,即表現戰爭題材的作品,收集在《英雄的故事》、《明珠和玉姬》、《李大海》等小說集中。這些作品是巴金小說創作的最後一批成果,是老作家對新中國文學事業的重要貢獻。

㈤ 有關巴金爺爺的故事

巴金爺爺的故事:

帶病入書:

幼年多病的巴金從來沒有讀過大學。14歲時,他好不容易得到祖父同意進入英語補習學校念書,剛剛一個月,就因病輟學。

1925年,他到北京准備考北京大學,但是體檢時發現患有肺病,無奈與北大失之交臂。因此在巴金的作品中,常常有主人公患肺病或其他疾病的描寫,並且因患病而發生情緒、思想的變化,《滅亡》中的杜大心等就是如此。

寫《滅亡》時正是巴金治療肺病與休養的關鍵時期,主人公杜大心也就因患有肺病而萌生暗殺軍閥以解脫痛苦的念頭。

(5)巴金的故事擴展閱讀:

巴金(1904—2005)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1921年於成都外語專門學校肄業。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大學附中讀書,1925年畢業。1927年赴法國留學。1928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說《死亡》。

1928年冬回國。1934年在北京任《文學季刊》編委,同年秋赴日本。1935年回國,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出版「文化生活叢刊」、「文學小叢刊」。

1936年與靳以創辦《文學月刊》。抗日戰爭期間輾轉於上海、廣州、桂林、重慶,完成長篇小說《家》、《春》、《秋》,中篇小說《憩園》、《第四病室》。抗日戰爭勝利後曾任平明出版社總編輯。1946年創作長篇小說《寒夜》。

1949年9月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主席,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副主席,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中國作家協會上海分會主席,《文藝月報》、《收獲》、《上海文學》主編。1982年獲「但丁國際獎」。

1983年獲法國榮譽勛章。1983年6月起任政協全國委員會副主席。1985年被美國文學藝術研究院授予國外名譽院士稱號。

㈥ 巴金的故事和資料

巴金的故事: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

1954年,徐鈐由部隊轉業來到上海文聯,在對外友協,負責作家、音樂家的聯絡工作。今天,徐鈐兩鬢染白,早已離休。然而,每星期他總有幾天,從遠離市中心的莘庄,坐上地鐵和公交車,花去一個多小時的時辰,來到醫院,探望巴金先生,順便為巴金處理一些事情。

這一生,徐鈐接觸過許許多多文化名人,惟有對巴金的感情最深。他是在一些細小事情上感受巴金的。一個從不揩公家油的厚道人,這是徐鈐對巴金的深刻印象之一。

二樓,巴金書房,北牆處有一尊褐色巴金銅像。這是50年代中期蘇聯雕塑家謝里漢諾夫雕鑄的。徐鈐清楚地記得這一幕幕。那會兒,謝里漢諾夫同時為上海好幾位文化名人塑像。按中蘇兩國的協議,謝里漢諾夫在滬的吃、住等費用,由上海方面一次付清。因此,他在為文化人塑像期間的用餐,由自己解決。

那一天,輪到巴金了。從小見到拍照就躲,不喜歡出頭露面的巴金,「乖乖」地當了回「模特」。在巴金的不自在中,時間流過去了,到了中午時分。謝里漢諾夫在收拾著工具,巴金問道:「中午是休息,還是繼續做?」謝說:「都可以。由你定。」巴金關切地問道:「你中午干什麼?」謝里漢諾夫答道:「我帶了麵包,吃一點就可以了。」巴金聽後,十分不安,說道:「我也要吃飯,我請你,一起去吃吧。」這樣,巴金的塑像雕了3天,巴金請謝里漢諾夫吃了3天的飯。

徐鈐說:「巴金就是這樣一個厚道的人,總想著別人。」

那會兒,在外事方面,一般送外賓的禮品,都是由公家買的。甚至,一些頭兒或名人,在家裡接待客人,連茶水、點心,都是由公家買好後送了去的。只有巴金從不這樣,所有接待外賓的費用,都是掏自己的腰包。通常,禮品都由夫人蕭珊買,會面結束時,拿出來送客人。

巴金的這一「習慣」,保持到今天,反映在方方面面。1960年,巴金回到故鄉成都,四川歌舞團正在上演《劉三姐》。一天,巴金請沙汀代買8張票,請大家看戲。有關方面知道了,決定送票給巴金。巴金堅決不要,說道:「我請人看戲,必須自己花錢。」80年代,巴金有過幾次 出國機會 。每次回來後,都是由巴金出錢,請大家吃一頓後再「散夥」。那次率中國作家代表團訪日,同行的有冰心、艾蕪、杜鵬程等人。回國後,在上海作總結。按理,會後應該由中國作協請大家吃飯。但是,沒有。還是由巴金出錢,在靜安賓館訂了二桌,請大家吃了一頓,爾後各奔東西。

徐鈐說:「巴老就是這么一個人,從不揩公家的油。所以,我敬佩他,願意終身為他服務。」

巴金的資料:1904年生,四川省新繁縣人,原名李芾甘,我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巨匠。魯迅在三十年代曾說:「巴金是一個有熱情的有進步思想的作家,在屈指可數的好作家之列的作家。」巴金對中國現代文學有多方面的貢獻,但其最主要的貢獻是在小說創作方面,他是我國現代具有獨特風格、在國外有廣泛影響的傑出小說家之一。重要的作品有:長篇小說《家》、《春》、《秋》、《霧》、《雨》、《電》。1962年出版了《巴金文集》,1981年榮獲但丁文學獎。

巴金是從創作散文開始走上文學道路的。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從1927年起到解放前夕為止,始終沒有間斷過散文創作。巴金的散文不僅數量多,形式多樣,題材豐富,而且以抒情的色彩和質朴的筆調形成了獨特的風格,顯示出較高的藝術成就。在我國現代文學史上,巴金既是傑出的小說家,也是一位勤奮多產、文質兼美的傑出的散文家。巴金的散文作品很多,如《海行雜記》、《旅途隨筆》等旅行游記;《憶》、《短簡》等傳記性的作品;《懷念集》、《無題》等懷念回憶性的作品;《夢與醉》、《龍·虎·狗》、《廢園外》、《隨想錄》等富於哲理性的作品,都是比較著名的。

㈦ 巴金的故事

巴金的故事
當人們一提起溥儀,誰都知道,他是我國清代時的末代皇帝!可是,一提到李道河,就沒有多少人知道他是當今文壇泰斗巴金的父親。當然,就更不知道他是清代廣元一個最知名的末代縣令!

㈧ 巴金故事和簡介

巴金(抄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男,漢襲族,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興。巴金原名李堯棠,另有筆名佩竿、極樂、黑浪、春風等,字芾甘,中國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無黨派愛國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個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運動後,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響,並在這種思想的影響下開始了他個人的反封建斗爭。1923年巴金離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學,從此開始了他長達半個世紀的文學創作生涯。

  • 中文名

  • 李堯棠

  • 國籍

  • 中國

  • 民族

  • 漢族

  • 出生地

  • 四川成都

  • 出生日期

  • 1904年11月25日

  • 逝世日期

  • 2005年10月17日

  • 職業

  • 作家、翻譯家、社會活動家

  • 畢業院校

  • 南京東南大學附中

  • 代表作品

  • 《家》、《寒夜》、《隨想錄》

  • 芾甘

  • 筆名

  • 鳴希、Bakin、馬拉、吞風等

㈨ 巴金讀書的故事

著名作家巴金的讀書方法十分奇特,因為他是在沒有書本的情況下進行的。讀書而無書的確算得天下一奇了,這到底是怎麼回事呢?巴金說:「我第二次住院治療,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時,就下床坐在小沙發上,等候護士同志兩點鍾來量體溫。我坐著,一動也不動,但並沒有打瞌睡。我的腦子不肯休息。它在回憶我過去讀過的一些書,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記憶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點美好的東西。」



原來他的讀書法就是靜坐在那裡回憶曾經讀過的書。這樣有許多好處:



(1)不受條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時間。巴金列舉了一個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內亂中的親身經歷。他說:「『文革』期間要是造反派允許我寫日記,允許我照自己的意思寫日記,我的日記中一定寫滿了書名。人們會奇怪:我的書房給貼了封條,加上鎖,封閉了十年,我從哪裡找到那些書來閱讀?他們忘了人的腦子里有一個大倉庫,裡面儲存著別人拿不走的東西。」



(2)溫故而知新。通過回憶,將過去讀過的書拿出來一點點地咀嚼,就象牛反芻一樣,能進一步消化吸收。每回憶一次都會有新的理解,新的認識,新的收獲。



(3)能夠不斷地從已讀過的書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說:「我現在跟疾病作斗爭,也從各種各樣的作品中得到鼓勵……即使在病中我沒有精神閱讀新的作品,過去精神財富的積累也夠我這有限餘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熱。」

㈩ 關於巴金的故事(簡短一些的)

巴金與好友們最後的一次相會
巴金與曹禺是至交,是摯友,還是曹禺走上文學道路的引路人。他倆的深情厚誼長達60多年,在中國當代文學史上譜寫了感人的篇章十年浩劫過後,當巴金和曹禺再一次拿起筆來寫東西的時候,他們又相互激勵,相互幫助。

巴金與自貢的緣分:過一把川劇癮
當時已近83歲高齡的他,在身體不算好的情況下,從上海回到老家成都,又專程來到自貢。我們這座偏遠的小城,這裡面蘊涵著濃濃的故鄉情結,蘊涵著對傳統文化的熱切關注。

巴金先生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成都吃的開心
1987年10月,巴金先生回到闊別多年的故鄉成都,而巴老這次成都之行最重要的一站,就是蜀風園。在蜀風園里,巴老和老朋友張秀熟、沙汀、艾蕪、馬識途相聚一堂,相談甚歡。

躺在母親懷中念詞的日子
4歲到了廣元後,最初巴金跟著母親睡在一間大的架子床上。躺在被窩里的巴金並不害怕,因為每當他睜開眼睛,就看到母親那平靜的睡臉。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