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⑴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張騫是西漢時偉大的探險家。他自請出使西域,歷經13年,足跡遍及天山南北和中亞、西亞各地,是中原去西域諸國的第一人。當時,漢朝正在准備進行一場抗擊匈奴的戰爭。一個偶然的機會,漢武帝從一個匈奴俘虜口中了解到,西域有個大月氏,其王族被匈奴單於殺死了。於是漢武帝想聯合大月氏,以「斷匈右臂」,決定派使者出使大月氏。公元前139年,張騫由匈奴人堂邑父做向導,率領100多人,浩浩盪盪從隴西(今甘肅一帶)冒險西行。張騫一行一路逐水草、簧野火,躲避一切可疑的亂蹄蹤跡,提防著隨時可能發生的明攻暗襲。可是即便如此小心,他們還是一出甘肅臨挑就與一隊匈奴馬隊遭遇。除張騫和堂邑父被俘外,其他人無一倖免。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他。張騫和堂邑父被迫分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他們還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整整過了11個春秋。一個月黑之夜,張騫帶上匈奴妻子和向導堂邑父,趁匈奴不備,逃離了匈奴。大驚初定,張騫依然初衷不改,又繼續起「出使西域」的重大使命。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只能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堂邑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神之手。他們沿天山南麓,經過焉耆、龜茲、疏勒,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盆地)。這里是中亞的一個富裕之邦,人口數十萬,有70餘城鎮,盛產「天馬」。大宛王早有通漢之念,所以欣然派出向導、翻譯,護送張騫來到大月氏國,但是,此時大月氏的國情已發生很大變化。大月氏已在大夏建立了新王朝,改稱「小月氏」,事農耕,國富民強,時過境遷,對匈奴已無圖報之志。張騫仔細考察了西域諸國的山川地理、城網市鎮和民風民俗。他還來到這一帶的大邦大夏國都藍氏城,發現這里有高度集權的王室,民多事商賈,兵弱怯戰。這些情況,張騫一一記在心上。張騫在大夏等地考察了一年多後啟程回國。歸途中,張騫為避開匈奴控制地區,改道向南。他們翻過蔥嶺,沿昆侖山北麓而行,經莎車(今新疆莎車)、於闐(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羌)等地,進入羌人居住地區。途中又為匈奴騎兵所獲,被扣押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等3人乘機逃回漢朝。漢武帝詳細地聽取了他對西域情況的匯報後,十分高興,封他為博望侯。公元前119年,他又率隊從四川出發,對中國西南地區進行了大規模探險活動,但因蠻人阻殺而失敗。之後,他又以中郎將身份,第二次出使西域,取得了外交進展。公元114年,也就是二次出使西域後一年,張騫病逝於長安。人們以「張騫鑿空」四字概括了他出使西域的貢獻和傳奇的一生。張騫出使西域後15年,漢朝軍隊在西域大敗匈奴,控制了張掖、酒泉等關口,疏通了西域交通線。約公元前105年,漢朝派出了一個絲綢商隊到達安息,使邊境出現了中國與西域間的物產大交流。這就是著名的「絲綢之路」。
⑵ 張騫出使西域故事主要內容
張騫出使西域故事主要內容:
公元前138年,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前往西域,司馬遷稱之為「鑿空」。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示西域,這次的目的是加強聯系,也為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作出卓越貢獻。
⑶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20字左右。
漢武帝時,張騫擔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
3、《行者無疆》是一段根植真實歷史上的「天馬行空」 ,聚焦張騫出使西域13年,跋涉7000餘公里的心路歷程。一方面借鑒史實講述張騫在西行路上的種種曲折經歷;另一方面,通過夢境與想像兩個時空焦點進入他豐富而神秘的精神世界。如張騫被民間傳說為尋找黃河源頭的第一人,傳說他沿著黃河逆流而上一直到達天上的銀河,這才有了後世「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著名詩句,這個線索也在劇中兩度被呈現,亦夢亦幻。
⑷ 張騫出使西域故事 簡介
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內建元二年(約公元前138年)出容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⑸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你知道著名的「絲綢之路」是誰開拓的嗎?是西漢時期偉大的探險家——張騫。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並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後,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於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後,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並由匈奴人嚴加管制。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准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鬆了。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於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飢挨餓,乾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飢,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於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於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願。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後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願再東進和匈奴作戰。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設計逃出,終於歷盡千辛萬苦,於13年後回到長安。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畫的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據此圖論證了漢武帝派張騫赴大夏國問金人(佛佗)名號,是佛教傳人中國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對觀點,認為這是附會之說。但不管怎麼說,張騫出使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的歷史功績是真實可信的。此圖是現存最早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⑹ 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故事100字的
張騫出使西域的小故事:
建元元年(公元前140),漢武帝劉徹即位,張騫任皇宮中的郎官。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大月氏,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長安出發,經匈奴,被俘,被困十年,後逃脫。
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
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
(6)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之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因而,張騫出使西域這一歷史事件便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漢通西域,雖然起初是出於軍事目的,但西域開通以後,它的影響,遠遠超出了軍事范圍。從西漢的敦煌,出玉門關,進入新疆,再從新疆連接中亞、西亞的一條橫貫東西的通道,再次暢通無阻。這條通道,就是後世聞名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把西漢同中亞許多國家聯系起來,促進了它們之間的政治,經濟和軍事,文化的交流。由於中國歷代封建中央政府都稱邊疆少數民族為「夷」,所以張騫出使西域促進了漢夷之間的第一次文化交融。
西域的核桃、葡萄、石榴、蠶豆苜蓿等十幾種植物,逐漸在中原栽培。龜茲的樂曲和胡琴等樂器,豐富了漢族人民的文化生活。漢軍在鄯善、車師等地屯田時使用地下相通的穿井術,習稱「坎兒井」,在當地逐漸推廣。
此外,大宛的汗血馬在漢代非常著名,名曰「天馬」,「使者相望於道以求之」。那時大宛以西到安息國都不產絲,也不懂得鑄鐵器,後來漢的使臣和散兵把這些技術傳了過去。中國蠶絲和冶鐵術的西進,對促進人類文明的發展貢獻甚大。
張騫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他不僅親自訪問了位處新疆的各小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
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裏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
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
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傳》中保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翔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⑺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五十字
公元前138年,為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前往西域,司馬遷稱之為「鑿空」。公元前119年,也就是霍去病和衛青肅清了匈奴那年,張騫第二次出示西域,這次的目的是加強聯系,也為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我絲綢之路的開通有了保障。
⑻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梗概
漢武帝建元年(公元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三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⑼ 張騫出使西域中的小故事
公元前138年,張騫受武帝派遣,帶著一百多個隨從,出使西域,聯絡大月支,共同抗擊匈奴.張騫一行從隴西出發,很快進入了河西走廊.但是,正當他們風塵僕僕地跋涉的時候,遇見了匈奴的騎兵.張騫等人全部被俘虜,押送到單於的王廷,被扣留了10年之久.
困居匈奴的10年裡,他始終堅貞不屈,伺機逃跑.公元前129年,張騫終於趁匈奴監視放鬆之機,逃離了匈奴地區,繼續向西進發.他們取道天山南麓的車師,經過焉耆、龜茲,翻過蔥嶺,到達了大宛.最後終於到達了大月支.公元前128年,張騫一行踏上了歸途.不幸地再次被匈奴騎兵俘獲,扣留了1年多.直到公元前126年,張騫等人才趁著內亂的時候,帶著妻子和兒子,逃出了匈奴地區,回到了漢朝.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歷時13年之久,雖然聯絡大月支夾擊匈奴的使命沒有完成,但是他卻第一次開通西域,開辟了舉世聞名的絲綢之路.並且訪問了大宛、康居、大月支、大夏等地,了解了烏孫、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即大食,今伊拉克)、身毒(今印度)等地的情況,為以後和這些地區的交流奠定了基礎】。
⑽ 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
漢武帝建元元年( 前140),武帝欲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張騫應募任使者,於建元二年(約公元前138年)出隴西,經匈奴,被俘。後逃脫,西行至大宛,經康居,抵達大月氏,再至大夏,停留了一年多才返回。在歸途中,張騫改從南道,依傍南山,企圖避免被匈奴發現,但仍為匈奴所得,又被拘留一年多。元朔三年(前126),匈奴內亂,張騫乘機逃回漢朝,向漢武帝詳細報告了西域情況,武帝授以太中大夫。因張騫在西域有威信,後來漢所遣使者多稱博望侯以取信於諸國。張騫對開辟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