諱疾忌醫的故事
⑴ 諱疾忌醫是誰的故事
1、諱疾忌醫的意思是指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和錯誤,不願改正。
2、諱疾忌醫內的成語故事出自宋容代周敦頤的《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3、諱疾忌醫的故事: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⑵ 諱疾忌醫的典故,告訴我們什麼樣的哲學觀點
諱疾忌醫的典故,告訴我們這樣的哲學觀點: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內因此要承認矛盾的容普遍性與客觀性,敢於承認矛盾、揭露矛盾。
矛盾的存在既是普遍的,又是客觀的。矛盾是一切事物所固有的,不要人們的主觀意志為轉移,既不會因為人們否認它、迴避它而消失,也不會因為人們任意誇大或縮小它而改變。因此,我們要想找到解決矛盾的正確方法,首先就必須敢於實事求是地承認矛盾、揭露矛盾,而不能害怕矛盾、迴避矛盾和掩蓋矛盾。承認矛盾的普遍性與客觀性,是正確對待矛盾的前提。
蔡桓公諱疾忌醫的典故,就非常生動地說明了掩蓋矛盾、迴避矛盾的危害。
⑶ 諱疾忌醫讀了這個故事我感受最深的是什麼
要正視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能拒絕別人的批評幫助。不能諱疾忌醫,要善於聽取別人正確意見。
讀《諱疾忌醫》有感
同學們,至今為止,你們大家一定都讀了許多書吧,我也不例外。在這一堆堆書中,你認為對你啟發最大的是那一本書?一會兒工夫,你也許還選不出來。讓我來告訴你們對我啟發最大的書是什麼吧。那就是—寓言故事中的《諱疾忌醫》。
扁鵲是戰國時期的神醫。有一次,他去給蔡恆公看病,觀察一番後,說:「君主的病剛影響到皮膚,只需幾服葯,便可痊癒。」蔡恆公說:「我很好,哪有病。」十天後,扁鵲又來,說:「君主的病已發展到肌肉,若不治療,必定加深。」可蔡恆公還不理睬他。又過十天,扁鵲再來,說:「君主的病已發展到腸胃,若不治療,必死無疑。」蔡恆公仍不理睬他。又過十天,扁鵲一見蔡恆公,回頭就跑,蔡恆公忙派人追問。扁鵲說:「病在表皮,可用葯熱敷;病在肌肉,可用針灸;病在腸胃,可以服葯;病在骨髓,那就該掌管生死的神管了」五天後,蔡恆公大病發作,主動派人去找扁鵲,可他早已逃到秦國去了,蔡恆公便不治而亡。
同學們,蔡恆公是不是太蠢了啊,連神醫的話都不信。常言道:「『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呀!」在學校里,也有類似的事發生:大掃除時,小花發現小明嫌麻煩,直接將拖把丟在工具房。小花告訴小明不能這樣做,小明不但不改正,還和小花吵起來了。現在,諱疾忌醫常用來比喻故意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並不願改正的人,就像上面的小明一樣。
《諱疾忌醫》給我最大的啟示就是:個人的缺點和錯誤,應該及時改正,如果任其發展,由小變大,由輕變重,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⑷ 整理"諱疾忌醫"正面事例和反面事例各1個,每個50-80字
典故是扁鵲與蔡桓公的故事。原文如下:
扁鵲見蔡桓公,曰:"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熨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也。"居五日,桓公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死。
譯文如下,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⑸ 諱疾忌醫的典故中諱疾忌醫的是誰
蔡桓公,正史中沒有這個稱號,據考證是齊桓公。這個人物見於《韓非子·喻老》中記載的一則故事。故事情節大致是這樣的:
扁鵲是春秋時良醫,名聞天下。
有一次,扁鵲因事路過齊國,去拜見蔡桓公。談話中他發現桓公的神色不正,就說:「您患病了!現在病在膚肌,如不及時治療,病情就要加重。」蔡桓公不以為然地說:「我沒有什麼病。」扁鵲見桓公不信,只好告辭。他剛走出宮門,桓公就對左右的人嘲笑說:「這個醫生是個好名利的人,想通過治沒有病的人的病,來顯示自己的醫術高明。」
過了十天,扁鵲又碰見桓公,看了看桓公的臉色,便嚴肅地說:「您的病已經進到血脈,再不治病情就要惡化了!」桓公聽了很不高興,扁鵲只好悻悻而退。
過了十天,扁鵲特地去探望桓公,他看桓公的臉色十分難看,就大驚失色地說:「不好!您的病已經進到腸胃了,再不治療有生命危險!」桓公一聽此話,頓時翻了臉,便拂袖而去。
又過了十天,扁鵲見到桓公,遠遠一望,轉身就走。桓公感到很奇怪,連忙派人前去追問。扁鵲搖搖頭對來人說:「病在皮膚里,用湯葯可治;病在肌肉里,針灸可以去病;病在腸胃裡,還可以用清火的葯劑搶救;病入骨髓,那是註定要死,無可挽救了。現在桓公屢次拒絕醫治,已病入骨髓,我也無能為力嘍!」
桓公聽了回話,似信非信。五天以後,他突然遍體疼痛,病疾驟發,這才慌了手腳,急忙派人去請扁鵲。哪知扁鵲早已料到桓公不可救葯,又怕加害於己,便躲到秦國去了。不久蔡桓公病毒攻心,不治而死。
【這也就是「諱疾忌醫」的典故了。】
⑹ 求蔡桓公諱疾忌醫的故事(白話文)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
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
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
而今在骨髓,我不再請求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良醫治病,病在表皮時就及時醫治。這是為了在剛顯露苗頭時及時處理。事情的禍福也有開端,所以聖人總是盡可能早地予以處理。
「諱疾忌醫」出自: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
(6)諱疾忌醫的故事擴展閱讀:
「諱疾忌醫」這個故事中,如果說桓侯有「諱疾忌醫」的主觀意願,那麼作者是在哪些地方表明或暗示這一點的呢?沒有。除了「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這個地方可以看出蔡桓公知道自己有病,其它沒有一個地方可以看出蔡桓公覺察到自己有病。
況且,蔡桓公一「體痛」即刻就「使人索扁鵲」,根本談不上「忌醫」!其一「索」字,更可知其求治之心之切。其實扁鵲第四次進見,「望桓侯而還走」,這個反常的舉動引起了蔡桓公的注意,「故使人問之」,透露出他疑慮自已可能果真有病,這一點也說明他是不「忌醫」的。
再以常理度之,常人如果真不知道自己有病,身體無明顯「貴恙」,大抵也不會輕易相信醫生的勸告,並多會懷疑醫生的用意,否則也不會有那麼多人死於癌症(一旦察覺,多是晚期)。當然,扁鵲是神醫,蔡桓公應相信他。
可他的地位使他養成的脾性加上他自己確實沒有察覺自己有病,發病前拒醫應該是在情理之中,如此,也只能說他是一個盲目自信、不進忠言的狂徒而已,實在算不上由「諱疾」而「忌醫」之人。再者,以其地位之尊,應該不會視自己的性命如兒戲。
若真察覺到自己有病,即便再有難言之疾,也大可「秘使人治之」,大不了,自己刀下又多一冤魂耳,何必「忌醫」?何曾見過明知自己有病而拒醫喪命之君王?綜上所述,可以得出結論:「諱疾忌醫」不是出自「扁鵲見蔡桓公」,蔡桓公也不是「諱疾忌醫」之人。
⑺ 成語「諱疾忌醫」是由什麼的故事演變而來的說說這個成語的意思
諱疾忌醫:諱:避忌copy;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怕人批評而掩飾自己的缺點和錯誤。
成語故事:
名醫扁鵲,有一次去見蔡桓公。他在旁邊立了一會兒對桓公說:「你有病了,現在病還在皮膚的紋理之間,若不趕快醫治,病情將會加重!」桓公聽了笑著說:「我沒有病。」待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對人說:「這些醫生就喜歡醫治沒有病的人 把這個當做自己的功勞」十天以後,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發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還會加重。桓公不理睬他。扁鵲走了以後,桓公很不高興。再過了十天,扁鵲又去見桓公,說他的病已經轉到腸胃裡去了,再不從速醫治,就會更加嚴重了。桓公仍舊不理睬他。又過了十天,扁鵲去見桓公時,對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公覺得很奇怪,於是派使者去問扁鵲。扁鵲對使者說:「病在皮膚的紋理間 是燙熨的力量所能達到的;病在肌膚 是針石可以治療的;在腸胃是 火劑可以治癒的;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是司命所掌管的事了,我也沒有辦法了。現在在骨髓,我不在請求了。五天以後,桓公渾身疼痛,趕忙派人去請扁鵲,扁鵲卻早已經逃到秦國了。桓公不久就死掉了。
⑻ 諱疾忌醫這個寓言故事是在什麼時期的
應該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故事
⑼ 諱疾忌醫 歷史故事成語
來為你介紹吧:
【成語】: 諱疾忌醫
【拼音】: huì jí jì yī
【解釋】: 諱:避忌;忌:怕,畏懼。隱瞞疾病,不願醫治。比喻掩飾缺點、錯誤,不願改正。
【辨義】諱疾忌醫和「文過飾非」,都有「隱瞞自己的缺點或錯誤」的意思。但~偏重在「怕人批評,不肯接受幫助」;「文過飾非」偏重指尋找各種理由來掩飾錯誤、缺點。
【出處】: 宋·周敦頤《周子通書·過》:「今人有過,不喜人規,如諱疾而忌醫,寧滅其身而無悟也。」
【諱疾忌醫的原文】
扁鵲見蔡桓(huán)公,立有間(jiàn)。扁鵲曰:「君有疾在腠(còu)理,不治將恐深。」桓侯曰:「寡人無疾。」扁鵲出,桓侯曰:「醫之好(hào)治不病以為功。」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肌膚,不治將益深。」桓侯不應(yìng)。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復見,曰:「君之病在腸胃,不治將益深。」桓侯又不應。扁鵲出,桓侯又不悅。居十日,扁鵲望桓侯而還(xúan)走。桓侯故使人問之,扁鵲曰:「疾在腠理,湯〔tàng〕熨(wèi)之所及也;在肌膚,針石之所及也;在腸胃,火齊(jì)之所及也;在骨髓,司命之所屬,無奈何也。今在骨髓,臣是以無請矣。」居五日,桓侯體痛,使人索扁鵲,已逃秦矣。桓侯遂(suì)死
【諱疾忌醫的譯文】
扁鵲覲見蔡桓公,站著(看了)一會兒,說道:「您的皮膚紋理間有點小病,不醫治恐怕要加重。」桓侯說:「我沒有病。」扁鵲離開後,桓侯(對左右的人)說:「醫生喜歡給沒病(的人)治「病」,以此顯示自己的本領。」過了十天,扁鵲又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肌肉和肌膚之間,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桓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過了十天,扁鵲又覲見,他(對桓侯)說:「您的病已到了腸胃,再不醫治,會更加嚴重的。」桓侯還是不理睬。扁鵲(只好)走了,桓侯又很不高興。(又)過了十天,扁鵲(再覲見時)遠遠看了桓侯一眼,轉身就跑。桓侯特意派人去問他(為什麼跑),扁鵲說:「皮膚紋理間的病,用熱水焐,可以治好;肌肉和肌膚之間的病,可以用針灸治好;腸胃的病,可以用火劑湯治好;骨髓里的病,那是司命神的事情了,(醫生)是沒有辦法的。桓侯的病現在已到了骨髓,因此我就不再請求給他治病了。」過了五天,桓侯身體疼痛,派人去尋找扁鵲,扁鵲到秦國去了。桓侯就死了。
⑽ 成語諱疾忌醫講的是一個怎樣的故事 諱疾忌醫是什麼
【成語故事】:
戰國時的名醫秦越,被人們稱為傳說中的神醫扁鵲。一天,他見齊桓侯的氣色不好,就勸他趕快醫治。桓侯不予理睬。過了十天,他對桓侯說你的病已發展到肌肉血脈里了,但桓侯還是拒絕就醫。又過了十天,他說齊桓侯的病已經進人到腸胃了,再不治就完了,可桓侯還是不聽。再過十天,他見到桓侯就跑,人們問他為什麼,他說桓侯的病已經深入骨髓,沒法治了。幾天後,桓侯果然死去。
這個成語原指隱瞞病情,害怕就醫。現也比喻掩飾缺點、錯誤,怕聽批評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