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金蟬脫殼的故事

金蟬脫殼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2:00:49

⑴ 西遊記中金蟬脫殼的故事是!!!!!!!!!

在第抄二十回和第二十一回里出現,打黃風大王時,黃風大王的一個先鋒虎怪在最開專始的時候和孫悟屬空使的一個計,後來這個虎怪被八戒打死了。

唐僧被虎怪攝風掠走,使用金蟬脫殼計讓悟空上當,悟空追將上去,虎怪抄近路跑了,卻撞上八戒,被八戒一耙子打死。

黃風怪本無心吃唐僧,只因自己的先鋒被他們打死就出來與悟空迎戰,第一次被悟空打回洞里,第二次就吹了一股怪風把悟空的眼睛吹得流淚不止。悟空和八戒去找眼葯,有菩薩暗中保護變一老嫗將悟空眼睛治好。

悟空變成一蟲子入洞得知靈吉菩薩能降此妖,就去找他回來,一起把此怪治服,將唐僧救出。原來那怪是靈山腳下的得道老鼠,因偷了如來燈油而下界成妖,最後被靈吉菩薩轄押回去,明正其罪。



(1)金蟬脫殼的故事擴展閱讀:

《西遊記》的藝術特色,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一是幻,一是趣;而不是一般的幻,是奇幻,不是一般的趣,是奇趣。小說通過大膽豐富的藝術想像,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創造出一個神奇絢麗的神話世界。

在中國古典小說中,《西遊記》可以說是趣味性和娛樂性最強的一部作品。雖然取經路上盡是險山惡水,妖精魔怪層出不窮,充滿刀光劍影,孫悟空的勝利也來之不易,但讀者的閱讀感受總是輕松的,充滿愉悅而一點沒有緊張感和沉重感。

⑵ 金蟬脫殼的歷史故事

成語
【解釋】: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出處】:元朝·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拼音碼】:jctq
【近義詞】:緩兵之計、瞞天過海
【反義詞】:瓮中捉鱉
【歇後語】:諸葛亮借東風
【用法】:主謂式;作謂語、賓語、定語;比喻用掩人耳目的手段。
【英語】:disappearance act from an entangled situation
【常用程度】:3/3 [編輯本段]【拼音】jīn chán tuō qiào [編輯本段]【出處】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一層殼。比喻用計脫身,使人不能及時發覺。 [編輯本段]【例子】如今便趕著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個「~」的法子。(清·曹雪芹《紅樓夢》第二十七回) [編輯本段]【原文】存其形,完其勢①;友不疑,敵不動。巽而止蠱②。
[font id=Mark style="COLOR: #ff0099; BACKGROUND-COLOR: #fff0ff"]【注釋】[/font]
①存其形,完其勢,保存陣地已有的戰斗形貌,進一步完備繼續戰斗的各種態勢。
②巽而止蠱:語出《易經·蠱》卦。蠱,卦名。本卦為異卦相疊(巽下艮上)。本卦上卦為艮為山為剛,為陽卦;巽為風為柔,為陰勢。故「蠱」的卦象是「剛上柔下」,意即高山沉靜,風行於山下,事可順當。又,艮在上卦,為靜;巽為下卦,為謙遜,故說「謙虛沉穩」,「弘大通泰」是天下大治之象。
此計引本卦《彖》辭:「巽而止,蠱。」其意是我暗中謹慎地實行主力轉移,穩住敵人,我則乘敵不驚疑之際脫離險境,就可安然避過戰亂之危。「蠱」,意為順事。 [編輯本段]【按語】共友擊敵,坐觀其勢。尚另有一敵,則須去而存勢。則金蟬脫殼者,非徒走也,蓋為分身之法也。故大軍轉動.而旌旗金鼓,儼然原陣,使敵不敢動,友不生疑,待己摧他敵而返,而友敵始知,或猶且不如。然則金蟬脫殼者,在對敵之際,而抽精銳以襲別陣也。如:諸墓亮卒於軍,司馬懿追焉,姜維令儀反旗鳴鼓,若向懿者,懿退,於是儀結營而去。檀道濟被圍,乃命軍士悉甲,身自(白)服乘輿徐出外圍,魏懼有伏,不敢逼,乃歸。 [編輯本段]【計囊】金蟬脫殼的本意是:蟬在蛻化變質時,本體脫離皮殼而出,只留下蟬蛻掛在枝頭上。此計運用到軍事上,是指通過偽裝設法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到安全、預定地區,以實現本方真正的軍事意圖。這種撤退、轉移的方略,不是驚慌失措、消極的逃跑主義,而是穩住對方、保留形式、從中抽走內容,使自己脫離險境。清咸豐年間,咸豐帝死後,懿貴妃為了擺脫肅順親王的陰謀,在回京城的途中,使用「金蟬脫殼」計,與宮女互換衣裝,讓宮女穿上她的行裝,自己扮成宮女模樣,騙過所有人員,然後悄悄地雇車,急促地回到京城,在朝廷百官前,傳示皇帝玉璽,使她的兒子載淳順利地繼承了皇位,並將隨後趕到的肅順等人治罪。 [編輯本段]【解析】認真分析形勢,准確作出判斷,擺脫敵人,轉移部隊,決不是消極逃胞,一走了事,而應該是一種分身術,要巧妙地暗中調走精銳部隊去襲擊別處的敵人。但這種調動要神不知,鬼不覺,極其隱蔽。因此,一定要把假象造得有逼真的效果。轉移時,依然要旗幟招展,戰鼓隆隆,好像仍然保持著原來的陣勢,這樣可以使敵軍不敢動,友軍不懷疑。檀道濟在被敵人圍困時,竟然能帶著武裝士兵,自己穿著顯眼的白色服裝,坐在車上,不慌不忙地向外圍進發。敵軍見此,以為檀道濟設有伏兵,不敢逼近,讓檀道濟安然脫離圍困。檀道濟此計,險中有奇,使敵人被假象迷惑,作出了錯誤的判斷。
蟬越過漫長的冬伏期後,從地底下爬出來,通體土黃透亮,雅稱「金蟬」。金蟬爬上樹干或樹枝,靜靜地歇著,開始蛻變。金殼背部裂開一條縫,新生蟬從縫里爬出,蟬翼豐滿後飛走;金殼依然在枝頭搖曳,不站近看,不知道新蟬已經飛走,這就是金蟬脫殼。
金蟬脫殼,用來指人,是一個比喻,指在危急關頭,設法從某種境地脫身,脫身時,留下種種偽裝,製造沒走的假象,其實,人早已走了,因為有偽裝和假象,他人還以為沒有走。這實際是一種分身計,一種逃遁計。
按語似乎很注重作為分身計的金蟬脫殼。與友軍聯合作戰時,偷偷溜去,打敗另一處的敵軍以後,再回到原來的陣地。在走脫的時候,「敵不敢動,友不生疑」。這種招式,著實高明。
作為逃跑手段的金蟬脫殼,在歷史上與文學作品中,俯拾即是。畢再遇、孫堅、祖茂等人從敵軍的控制或追擊下逃脫都用的這一計謀。「空城計」中的典例中,公子元從鄭國撤退時,為了防止追擊,令營帳不拆,旗幡不動,神不知鬼不覺地在夜間溜出鄭國領土,也是一出相當出色的金蟬脫殼戲。
要從某種危險境地逃脫,又不被糾纏,不被追擊,金蟬脫殼的確是妙計。脫逃時不會被發現,等被發覺時,敵對勢力已經鞭長莫及了。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但走有多種走法,金蟬脫殼為走計之上計。

⑶ 金蟬脫殼的故事是什麼

成語故事:


1張

金蟬脫殼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語

更多義項

語音播報,能聽的網路!

 立即收聽

金蟬脫殼:指蟬脫去外殼的蛻變。比喻製造或利用假象脫身,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為「三十六計」中的一計),或比喻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出自 元·關漢卿《謝天香》。

中文名

金蟬脫殼

語出

元·關漢卿《謝天香》

漢語拼音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語字音字形

【讀音】jīn chán tuō qiào(提示:殼也讀ké,在這里讀qiào)

【正音】殼:在這里不能讀作「ké」。應讀「qiào」

【辨形】蟬:不能寫作「蠶」或「殫」

【注音】ㄐㄧㄣ ㄔㄢˊ ㄊㄨㄛ ㄑㄧ

成語解釋

【基本解釋】蟬變為成蟲時要脫去幼早的殼。比喻巧妙地脫身逃遁,使對方不能及時發覺。

【英文釋義】 a cicada casting off its skin -- to do a quick change

【引證解釋】

1.比喻趁暫時未被對方察覺,製造或利用假象,乘機逃脫。 元馬致遠《任風子》第四折:「天也,我幾時能夠金蟬脫殼?」《西遊記》第二十回:「這個叫做金蟬脫殼計,他將虎皮蓋在此,他卻走了。」茅盾《子夜》二:「他一定感到恐慌,因而什麼多頭公司莫非是他的『金蟬脫殼』計罷?」

2. 比喻蛻變改易。 清李漁《閑情偶寄·演習·授曲》:「先則人隨簫笛,後則簫笛隨人,是金蟬脫殼之法也。」瞿秋白《論文學革命及語言文字問題》:「古代 中國 文,現在脫胎換骨,改頭換面,用了一條金蟬脫殼的妙計,重新復活了起來。」

成語辨析

近義詞:瞞天過海:指事物發生根本性的變化而無從發覺。

反義詞:作繭自縛、瓮中捉鱉、老樹盤根等

成語用法:用來比喻施行掩人耳目的方法;來轉移別人的視線;才得以逃脫。一般作謂語、賓語、定語。

成語故事

金蟬脫殼的故事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國戰中,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國戰中不一定要硬拼硬,當感覺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適時的實施轉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這個撤退也很講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潰敗之勢,一發而難以收拾。要穩步撤退,道士先撤,變撤邊放技能,異人中間補心加萬骨後撤,高甲不必攻擊,殿後即可,當後撤到利於本方的環境和地形時再組織防守或反撲。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知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這便是金蟬脫殼的故事。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⑷ 關於「金蟬脫殼」的故事!!3個!急!!!!!!

1.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國戰中,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國戰中不一定要硬拼硬,當感覺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適時的實施轉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這個撤退也很講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潰敗之勢,一發而難以收拾。要穩步撤退,道士先撤,變撤邊放技能,異人中間補心加萬骨後撤,高甲不必攻擊,殿後即可,當後撤到利於本方的環境和地形時再組織防守或反撲。
2.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知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⑸ 有關「金蟬脫殼」的歷史典故

典故:元·關漢卿《謝天香》第二折:」便使盡些伎倆,千愁斷我肚腸,覓不的個金蟬脫殼這一個謊。」

⑹ 金蟬脫殼的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金蟬脫殼的本意是:寒蟬在蛻變時,本體脫離皮殼而走,只留下蟬蛻還掛在枝頭。此計用於國戰中,是指通過偽裝擺脫敵人,撤退或轉移,以實現我方的戰略目標的謀略。穩住對方,撤退或轉移,決不是驚慌失措,消極逃跑,而是保留形式,抽走內容,穩定對方,使自己脫離險境,達到己方戰略目標,己方常常可用巧妙分兵轉移的機會出擊另一部分敵人。國戰中不一定要硬拼硬,當感覺自己實力不濟的時候,適時的實施轉移或撤退是很保存有生力量的最佳方法,這個撤退也很講技巧和方法,要不就成潰敗之勢,一發而難以收拾。要穩步撤退,道士先撤,變撤邊放技能,異人中間補心加萬骨後撤,高甲不必攻擊,殿後即可,當後撤到利於本方的環境和地形時再組織防守或反撲。

⑺ 金蟬脫殼的歷史故事有那些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
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
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
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
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
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
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
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
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
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
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
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
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裡知道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
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
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
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
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
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
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
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
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⑻ 誰知道有關「金蟬脫殼」的故事

畢在遇懸羊擊鼓惑金兵
南宋寧宗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南宋名將畢在遇幾次大敗金兵,威名遠播。一次,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兵決戰,必敗無疑。畢在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但金兵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乘勢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樣慘重。畢在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
他暗中做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命令士兵巧妙的製作鼓聲。金兵聽見鼓聲,以為宋軍趁夜截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知只聽到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
宋軍連連不斷的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兵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叫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擊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
宋營的鼓聲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累,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的靠近宋營。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擁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早已全部安全撤離。
原來畢在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士兵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綁在樹上,是倒懸的羊的前蹄拚命踢蹬,又在羊蹄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踢蹬,鼓聲隆隆不斷。畢在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敵軍,安全轉移了。

出自三十六計中的故事,由於字數太多,有所刪減

⑼ 歷史上用過金蟬脫殼的故事有什麼

1、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模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2、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知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⑽ 有關金蟬脫殼的歷史故事

三國時期,諸葛亮六齣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終於在第六次北伐時,積勞成疾,在五丈原病死於軍中。為了不使蜀軍在退回漢中的路上遭受損失,諸葛亮在臨終前向姜維密授退兵之計。姜維遵照諸葛亮的吩咐,在諸葛亮死後,秘不發喪,對外嚴密封鎖消息。他帶著靈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馬懿派部隊跟蹤追擊蜀軍。姜維命工匠仿諸葛亮摸樣,雕了一個木人,羽扇綸巾,穩坐車中。並派楊儀率領部分人馬大張旗鼓,向魏軍發動進攻。魏軍遠望蜀軍,軍容整齊,旗鼓大張,又見諸葛亮穩坐車中,指揮若定,不知蜀軍又耍什麼花招,不敢輕舉妄動。司馬懿一向知道諸葛亮「詭計多端」,又懷疑此次退兵乃是誘敵之計,於是命令部隊後撤,觀察蜀軍動向。姜維趁司馬懿退兵的大好時機,馬上指揮主力部隊,迅速安全轉移,撤回漢中。等司馬懿得知諸葛亮已死,再進兵追擊,為時已晚。

【故事】

宋朝開禧年間,金兵屢犯中原。宋將畢再遇與金軍對壘,打了幾次勝仗。金兵又調集數萬精銳騎兵,要與宋軍決戰。此時,宋軍只有幾千人馬,如果與金軍決戰,必敗無疑。畢再遇為了保存實力,准備暫時撤退。金軍已經兵臨城下,如果知道宋軍撤退,肯定會追殺。那樣,宋軍損失一定慘重。畢再遇苦苦思索如何蒙蔽金兵,轉移部隊。這對,只聽帳外,馬蹄聲響,畢再遇受到啟發,計上心來。

他暗中作好撤退部署,當天半夜時分,下令兵士擂響戰鼓,金軍聽見鼓響,以為宋軍趁夜劫營,急忙集合部隊,准備迎戰。哪知只聽見宋營戰鼓隆隆,卻不見一個宋兵出城。宋軍連續不斷地擊鼓,攪得金兵整夜不得休息。金軍的頭領似有所悟:原來宋軍採用疲兵之計,用戰鼓攪得我們不得安寧。好吧,你擂你的鼓,我再也不會上你的當。宋營的鼓聲連續響了兩天兩夜,金兵根本不予理會。到了第三天,金兵發現,宋營的鼓聲逐漸微弱,金軍首領斷定宋軍已經疲憊,就派軍分幾路包抄,小心翼翼靠近宋營,見宋營毫無反應。金軍首領一聲令下,金兵蜂踴而上,沖進宋營,這才發現宋軍已經全部安全撤離了。

原來畢再遇使了「金蟬脫殼」之計。他命令兵士將數十隻羊的後腿捆好綁在樹上,使倒懸的羊的前腿拚命蹬踢,又在羊腿下放了幾十面鼓,羊腿拚命蹬踢,鼓聲隆隆不斷。畢再遇用「懸羊擊鼓「的計策迷惑了敵軍,利用兩天的時間安全轉移了。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