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關於仁的故事

關於仁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1:57:03

1. 《論語》中關於《仁》的資料。名言,故事

故事 《戰國策·國策》中有這么一個故事:「馮諼客孟嘗君」 講戰國時期齊國的孟嘗君好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其中有一個叫馮諼,馮諼在孟嘗君家曾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出無車、無以為家」等歌,因而馮諼食有魚、出有車、他的母親也得到了孟嘗君的照顧。 有一天,孟嘗君出了個通告,詢問府里的賓客:「有誰熟悉算帳理財,能夠替我到薛地去收債?」馮諼在通告上寫:「我能」。於是孟嘗君派馮諼去收債,辭行的時候,馮諼問道:「債款全部收齊,用它買些什麼東西回來呢?」孟嘗君說:「看我家裡缺少什麼東西,就買什麼。」馮諼趕著馬車到了薛城,派出官吏召集那些應當還債的百姓都來核對借約。借約核對完了,馮諼假傳孟嘗君的命令,把借款賜給百姓,燒掉借約,百姓齊聲歡呼萬歲。 馮諼又馬不停蹄的趕回齊國都城,一清早就要求進見孟嘗君。孟嘗君奇怪他回來這么快,便穿戴好衣帽接見他,問道:「債款全收齊了嗎?怎麼回來的這么快呀?」馮諼回答說:「收齊了。」孟嘗君又問:「用它買了些什麼回來呢?」馮諼說:「您說『家裡缺什麼就買什麼』我考慮您府里已經堆滿了珍寶,好狗好馬擠滿了牲口棚,堂下也站滿了美女。您府里缺少的東西要算『義』了,因此我替您買了『義』。「孟嘗君問:「買義怎麼個買法?」馮諼說:「如今您只有一塊小小的薛地,卻不能撫育愛護那裡的百姓,反用商賈的手段向百姓取利息,我私自假傳您的命令把借約燒了,百姓齊聲歡呼萬歲,這就是我給您買的『義』啊。」孟嘗君不高興,說:「好吧,先生算了罷!」 過了一年,齊泯王對孟嘗君說:「我不敢拿先王的臣子作為自己的臣子。」孟嘗君只好回到封邑薛城去住。走到離薛城還有一百里的地方,百姓扶老攜幼,在大路上迎接孟嘗君,整整有一天。孟嘗君回頭對馮諼說:「先生替我田文買的義,竟在今天看到了。」 仁義不象錢或物那樣實在看得見摸得著,因此孟嘗君對馮諼買仁義非常不高興。當孟嘗君被齊王貶出回到薛城時才認識到昔日失去的今天都加倍的得到了回報。真是『仁義重於利』啊! 很久以前,現在的仁義胡同是兩家相鄰的地方,但因地界發生了爭執,其中一家有人在京城做官,也有權勢,家人給他寫信說明與鄰居發生了爭地界的事,想藉助他的權勢解決此事。這位在外做官的人清廉而開明,更不會為自己家中的私事仗勢欺人,他給家中的信中附了一首詩,表明了他的態度: 千里捎書為一牆,讓他三尺又何訪?萬里長城功千古,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中接到此詩,也都明白了在外做官的主事人的意見,並照此辦理。不僅不與對方爭執了,還主動讓出了三尺地界。俗語說:爭者不足,讓者有餘。這家一讓,另一家也受到感動,家人一商議,應以謙讓和善為重,也主動讓出三尺寬的地方。這樣兩家就讓出了六尺寬的地方,怎麼辦呢?這里正缺一條南北通道,就修建了一條胡同,不知是誰建議用「仁義」二字給胡同命名,幾百年來人們就這樣叫開了,一直到今天。

2. 關於仁的小故事30字

答: 關於仁的小故事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
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
「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

3. 有沒有關於仁的名人故事

1、恣蚊飽血

吳猛,晉朝濮陽人,八歲時就懂得孝敬父母。家裡貧窮,沒有蚊帳,蚊蟲叮咬使父親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吳猛總是赤身坐在父親床前,任蚊蟲叮咬而不驅趕,擔心蚊蟲離開自己去叮咬父親。

2、扼虎救父

楊香,晉朝人。十四歲時隨父親到田間割稻,忽然跑來一隻猛虎,把父親撲倒叼走,楊香手無寸鐵,為救父親,全然不顧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盡全身氣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終於放下父親跑掉了

3、哭竹生筍

孟宗,三國時江夏人,少年時父亡,母親年老病重,醫生囑用鮮竹筍做湯。適值嚴冬,沒有鮮筍,孟宗無計可施,獨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頃,他忽然聽到地裂聲,只見地上長出數莖嫩筍。孟宗大喜,採回做湯,母親喝了後果然病癒。後來他官至司空。

4、唐太宗

中國歷史上的有道明君唐太宗李世民就以仁愛治國。貞觀初年,唐太宗對大臣們說,將婦女幽禁在深宮中是浪費百姓的財力,因此他先後將3000多宮女遣送回家,任由其選擇丈夫結婚。

貞觀二年,關中一帶乾旱,發生了大飢荒。太宗又對大臣們說:「水旱不調,都是國君的罪過。我德行不好,上天應該責罰我,百姓有什麼罪過,要遭受如此的艱難窘迫?聽說有人賣兒賣女,我很可憐他們。」於是派御史大夫杜淹前去巡查,還拿出皇家府庫的錢財贖回那些被賣的兒女,送還他們的父母。

貞觀十九年,唐太宗征伐高麗,駐扎在定州。太宗駕臨城北門樓安撫慰勞將士。有一個士兵生病,不能進見,太宗下詔派人到他床前,詢問他的病痛,又敕令州縣為他治療。因此將士都高興地願意隨從太宗出征。

等大軍回師,駐扎在柳城時,太宗又詔令收集陣亡將士的骸骨,設置牛、羊、豬三牲為他們祭祀。太宗親自駕臨,為死者哭泣盡哀,軍中將士無不灑淚哭泣。觀看祭祀的士兵回到家裡說起這件事,他們的父母說:「我們的兒子戰死,天子為他哭泣,死而無憾了。」

正是因為唐太宗以仁愛治國,示範官吏,所以深得民心,這無疑為唐朝的繁榮富強奠定了基礎。

5、淳於恭

東漢末年的淳於恭就是一個仁愛之人。他的家有山田,也有果樹。當時鬧飢荒,經常有人去他家的田地偷摘果樹和偷割稻禾。對於這些偷盜之人,淳於恭反而採取寬善待的態度。當看到有人偷采果實時,他就去安慰、幫助他們採摘,並讓偷果實的人把果子帶走;

當他看到有人偷偷到他家田裡割莊稼,擔心小偷遇見他會感到羞愧,就趴伏在草叢中,等到割莊稼的人從容離去再站起來。由於淳於恭的高尚行為,使村落里的人深受感化,後來,偷盜的事情也就很少見了。

同時,在他的引導下,村民們也拋棄了在戰亂中,生命難保,不願意耕種的情緒。因為當時村民認為戰亂不止,什麼時候死都不知道,所以也就放棄了耕種。淳於恭對鄉人說:「縱我不得,它人何傷!」意思是:就是到時自己死了,得不到,那留給別人享用,又有什麼關系呢!

淳於恭病逝後,朝廷在他的家鄉刻碑,以表彰他的作為。

6、董奉

三國時,有仁愛之名的吳國名醫董奉治病不收診費,只要求被治癒者在他住所周圍種植幾株杏樹。數年後杏樹蔚然成林,收獲之後,又將所得用以救治貧民或流亡路過者。後人便以「杏林」作為醫界或診所的代名詞,現在還常見以「杏林春暖」的匾額或錦旗來贊頌有成就的醫生。

4. 求關於仁 義 禮的名人故事

關於仁 義 禮的名人故事:
舜,傳說中的遠古帝王,五帝之一,姓姚,名重華,號有虞氏,史稱虞舜。相傳他的父親瞽叟及繼母、異母弟象,多次想害死他:讓舜修補谷倉倉頂時,從谷倉下縱火,舜手持兩個斗笠跳下逃脫;讓舜掘井時,瞽叟與象卻下土填井,舜掘地道逃脫。事後舜毫不嫉恨,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舜在厲山耕種,大象替他耕地,鳥代他鋤草。帝堯聽說舜非常孝順,有處理政事的才幹,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選定舜做他的繼承人。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懈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
衣不解帶;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嘗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
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譽為「文景之治」。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背著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緣故。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咬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後世儒家尊他為「宗聖」。
百里負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順。早年家中貧窮,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飯食,卻從百里之外負米回家侍奉雙親。父母死後,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國去,隨從的車馬有百乘之眾,所積的糧食有萬鍾之多。坐在壘疊的錦褥上,吃著豐盛的筵席,他常常懷念雙親,慨嘆說:「即使我想吃野菜,為父母親去負米,哪裡能夠再得呢?」孔子贊揚說:「你侍奉父母,可以說是生時盡力,死後思念哪!」(《孔子家語·致思》)

5. 關於「仁」的歷史典故

有一次,孔子的弟子向孔子請教說:「先生,您講的仁德、忠義都是極好的。人人相愛,以仁義待人,確實是一種美德。仁德我很想得到,但活在世界上也是我的慾望。假如仁德與生命兩者發生了沖突,該怎樣處理呢?」

孔子嚴肅地回答說:「這還有什麼可猶豫的呢?凡是真正的志士仁人,都不會因為貪生怕死而損害仁義,應該為了成全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弟子恭敬地給孔子施禮,表示敬服。這時,孔子的學生子貢又問先生說:「仁德一定是很難得到的吧?我們應當怎樣去培養它呢?」

孔子回答說:「培養仁德可以從頭做起。比如說,工匠要做好他的活計,必須先有得心應手的工具。對於一個國家來說,應該選擇那些大夫中的賢者去敬奉他;對於自己來說,就應該挑選那些士人當中的仁者交朋友。這樣,才會培養起仁德來。」

(5)關於仁的故事擴展閱讀:

孔子的仁義學說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政府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

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孔子創立了以仁為核心的道德學說,他自己也是一個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樂於助人,待人真誠、寬厚。

孔子道德教育的主要內容是「禮」和「仁」。其中「禮」為道德規范,「仁」為最高道德准則。「禮」是「仁」的形式,「仁」是「禮」的內容,有了「仁」的精神,「禮」才真正充實。在道德修養方面,他提出樹立志向、克己、踐履躬行、內省、勇於改過等方法。

6. 關於仁義的故事

仁德湯王

成湯是商朝的開國始祖,是一位仁慈的君王。他不僅愛護百姓,就連飛禽走獸,也抱有關愛之心。
有一天,湯王到野外郊遊,走著走著,忽然看到一個獵人向四面撒布獵網。獵人念念有詞地禱告:「天上飛的,地上跑的,四方的獸啊,全都投到我的網里吧!」
聽到這番話,湯王心中難過,嘆口氣:「這樣捕捉動物,長此以往,鳥獸一定會滅絕啊!」
湯王不忍見生靈塗炭,便命獵人除去三面獵網,只留下一面,又改了祝禱詞:「願向左的, 向左逃吧;願向右的,向右跑吧;願飛翔的,快快飛吧;願下逃的,向下逃吧!」
最後一句,他緩緩地開口:「只有命該絕的,入我的網中吧!」

這小小的舉動,足以見得湯王的仁德。放生護生,減少罪業,如此才是對百姓最大的愛護啊!
成湯能以仁德普及禽獸,這種精神確實值得我們贊頌。只是因為人民已經有狩獵的習慣很久很久了,實在沒有辦法不獵獸。因此,成湯倡導網去三面,只留下一面網。只有那些命該絕的,才入網中。君王這樣的行為,教化了世人,不能無故地殘殺生命。同時也正是有了這樣的行為和觀念後,國家也才會更加的繁榮昌盛,四方歸一。成湯用心良苦的行為,讓我們看到了這位君主仁民愛物的高尚品德。家長們在平時對孩子的教育中要倡導仁愛惜物的觀念,但更重要的其實還有惜物的方法。就像成湯一樣——四面網,去三面,還要留一面的。應該明確,仁愛惜物要做到怎樣的度。

7. 仁的小故事

仁的產生是社會關系大變動在倫理思想上的表現,是對子與父、君與臣以及國與國關系的倫理總結,因而具有很豐富的內容。從另一個角度說,仁學思想的產生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結果,生產力的發展必然促使生產關系的變革,這種社會變革引起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劇烈變化,從而出現了「禮崩樂壞」的局面。在之前的周禮被破壞後,有識之士便站了出來,尋求一種新的理想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孔子就是這樣從春秋時代大量有關仁的思想資料中加以取捨,提煉和綜合,使仁真正成為一個范疇,並以此為邏輯起點,構築了早期的儒家思想體系。
在孔子提出系統的仁學思想之前的春秋時代就出現了許多關於仁的思想記載。《詩經·鄭風·叔於田》曰:「洵美且仁」《詩經·齊風·盧令》曰:「其人美且仁」,兩處提到仁,且都和美字聯系一起,顯然在這里,仁是儀文美備的意思,有「文質彬彬,然後君子」的意義。《尚書》有「予仁若考,能多才多藝,能事鬼神」,「予仁若考」就是「予仁而巧」,「巧」就是多才多藝,也就是《論語》中所說的:「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國語晉語一》:「愛親之謂仁」,仁體現在父子關繫上就是愛親就是孝。《國語晉語二》中申生拒絕逃亡說:「仁不怨君」「逃死而怨君不仁」。仁體現在處理國與國關繫上,就是保護小國,救助鄰國。此外,仁還有其他含義。如《國語晉語二》說「利國之謂仁」。
可見,仁包含的范圍是相當廣泛的,他包括了各種具體的宗法道德為主的行為規范,在當時他已經涉及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問題。孔子正是在此基礎進一步提出仁的倫理道德意義。

8. 關於「仁」的故事

1、親嘗湯葯

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了西漢政權。劉邦的四兒子劉恆,即後來的漢文帝是一個有名的大孝子。劉恆對他的母親皇太後很孝順,從來也不怠慢。有一次,他的母親患了重病,這可急壞了劉恆。他母親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劉恆親自為母親煎葯湯,並且日夜守護在母親的床前。

每次看到母親睡了,才趴在母親床邊睡一會兒。劉恆天天為母親煎葯,每次煎完,自己總先嘗一嘗,看看湯葯苦不苦,燙不燙,自己覺得差不多了,才給母親喝。劉恆孝順母親的事,在朝野廣為流傳。人們都稱贊他是一個仁孝之子。

2、鹿乳奉親

周郯子,品性至孝。剡子父母年老,且雙目都患有眼疾,父母需要鹿的乳汁洗眼。郯子就披上鹿皮,前往深山裡去,偽裝在群鹿中間,於是取鹿乳來供養雙親。打獵者看見他,以為是鹿便想射他。剡子便將實情告訴他,才得倖免。

有詩說:父母親老人想吃鹿乳,剡子身披鹿皮想混入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jǐ)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3、孔融讓梨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高祖父孔尚當過鉅鹿太守,父親是泰山都尉孔宙 。孔融別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吃梨,總是拿小的吃。有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小孩子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

李賢註解的《後漢書·孔融傳》中的《融家傳》記載:」孔融四歲的時候,和哥哥們一起吃梨,孔融總是拿小的吃。有大人問他為什麼這么做。他回答說:"我年齡小,食量小,按道理應該拿小的。「由於孔融這么聰明早慧,很小就懂得這樣的道理,宗族親戚們認為他是個奇才。」。

4、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覺心驚預汗,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

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嘗一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裡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5、扼虎救父

楊香14歲這年,曾隨同父親去田裡割小米,忽然躥出一隻大老虎,,一口將他叼住。楊香急壞了,一心只想著父親安危的她,完全忘了自己與老虎的力量懸殊。好個楊香,只見她猛地跳上前去,用力卡住老虎的頭頸。

任憑老虎怎麼掙扎,她一雙小手始終像一把鉗子,緊緊卡住老虎的咽喉不放。老虎終因喉嚨被卡,無法呼吸,癱倒在地上,他們父女才得以倖免遇難。一個小女孩,徒手搏虎,並從虎口中救出了自己的父親,其孝心和勇氣真令人贊嘆。

9. 尋找關於 仁 的故事

孔子雲:「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智者樂,仁者壽。」正是說仁愛之人像山一樣平靜,一樣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他以愛待人待物,像群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站得高,看得遠,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所以能夠永恆。
山,性格穩重,志存高遠,有其高、深、博、大之質。他執著挺拔,內含正直,風格簡潔。拔地而起,直視蒼穹,書寫青松磐石風格。經年累月,歷經蒼桑,成就無言謙卑氣質,打磨你的剛毅和傲骨。他臨謗不戚,受譽不喜,遭辱不怒,從不昂首天外,居高臨下,盛氣凌人,目空一切。他天天看雲卷雲舒,年年賞花開花落,身高不言高,體厚不稱厚,每臨大事有靜氣,任憑風吹浪打而不懼,自巋然不動。
山,厚德載物,心胸寬大。經受著嚴寒酷暑,狂風暴雨,雷電交加,與冰雪為侶,與河流作伴,養育著參天大樹,名花小草,鳥獸昆蟲,孕育了人生的悲與歡,苦與樂。山是孤獨的,但它並不寂寞,因為它擁有一個博大而精深,豐潤而寬厚的內心世界。
仁,二人相對為仁。「仁者愛人」就是說,仁者是友愛別人,不是害別人。兩個人在一塊相處,最大的原則是互相友愛,不做對不起對方的事。仁者不但要愛別人,與人為善,而且要與自然和諧相處,愛山水,不要破壞自然環境。

仁者則平和、穩重、安靜,和山一樣平靜穩定,不為外在的事物所動搖,像山一樣向萬物張開雙臂,寬容仁厚,不役於物,也不傷於物,不憂不懼,長壽永恆,正所謂仁者樂山也。做人不也是這樣嗎!

10. 求關於孔子"仁"的事例,謝謝

孔子論「仁」
一部《論語》對「仁」有許多解釋,「仁」可以說是《論語》中的一個基本思想。下面把《論語》有關「仁」的語錄摘錄出來,供朋友們研究。古文今譯和個人淺析部分是個人理解。清斧正。
孔子認為最高的境界是「聖」,甚至認為堯、舜都沒有達到「聖」的標准。而「仁」是通向「聖」,的一級台階。

[論語原文]子曰:「巧言令色,鮮仁矣。」
[古文今譯]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個人淺析]孔子在這里從反面講仁。孔子崇尚質朴,反對花言巧語。主張說話應謹慎小心,說到做到,先做後說。特別強調人應當言行一致,力戒空談浮言。這種踏實態度和質朴精神長期影響著中國人,成為中華傳統思想文化中的精華內容。

[論語原文]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古文今譯]孔子說:「只有那些有仁德的人,才能愛人和恨人。」
[個人淺析]孔子講「仁」,不僅是要「愛人」,而且還有「恨人」。只有做到了「仁」,才會有正確的愛和恨。

[論語原文]樊遲問仁,曰:「仁者先難而後獲,可謂仁矣。」
[古文今譯]樊遲問孔子怎樣是仁,孔子說:「仁人對難事,做在人前面。有收獲時,他得在人後,這可以說是仁了。」

[論語原文]子曰:「知者樂水,仁者樂山;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古文今譯]孔子說:「聰明人喜愛水,仁德人喜愛山;聰明人靈活,仁德人專一。聰明人快樂,仁德者長壽。」

[論語原文]子貢曰:「如有博施於民而能濟眾,何如?可謂仁乎?」子曰:「何事於仁?必也聖乎!堯舜其猶病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能近取譬,可謂仁之方也已。」
[古文今譯]子貢說:「假若有一個人,能給老百姓很多好處,又能周濟大眾,怎麼樣?可以算是仁人了嗎?」孔子說:「豈止是仁人,簡直是聖人了!就連堯、舜尚且難以做到呢。至於仁人,就是要想自己站得住,先要幫助他人站得住;要想自己過得好,也要幫助別人過得好。從身邊的人和事做起,推己及人,可以說就是實行仁的方法了。」
[個人淺析]孔子在這里提出「博施於民而能濟眾」的「聖人」理念。同時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這樣做到「仁」的重要原則。這是孔子論述的社會基本倫理准則,在今天同樣具有重要價值。

[論語原文]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顏淵曰:「請問其目。」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古文今譯]顏淵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克制自己,一切都照著禮的要求去做,這就是仁。一旦這樣做了,天下的一切就都歸於仁了。實行仁,完全在於自己,難道還在於別人嗎?」顏淵說:「請問實行仁的要領。」孔子說:「不合於禮的不要看,不合於禮的不要聽,不合於禮的不要說,不合於禮的不要做。」

[論語原文]仲弓問仁。子曰:「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古文今譯]仲弓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出門辦事如同去接待貴賓,役使百姓如同去進行重大的祭祀,(都要認真嚴肅。)自己不願意的,不要強加於別人;做到在朝廷上沒人怨恨(自己);在自己生活的圈子裡也沒人怨恨(自己)。」
[個人淺析]這里孔子談到了「仁」的兩個內容。一是要嚴肅認真,二是要寬以待人。

[論語原文]司馬牛問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訒。」曰:「其言也訒,斯謂之仁已乎?」子曰:「為之難,言之得無訒乎?」
[古文今譯]司馬牛問怎樣做才是仁。孔子說:仁人說話是慎重的。」司馬牛說:「說話慎重,這就叫做仁了嗎?」孔子說:「做起來很困難,說起來能不慎重嗎?」
[個人淺析]「其言也訒」是孔子對於那些希望成為仁人的人所提要求之一

[論語原文]攀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原文]樊遲問仁。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之夷狄,不可棄也。」
[古文今譯]樊遲問怎樣才是仁。孔子說:「平常在家規規矩矩,辦事嚴肅認真,待人忠心誠意。即使到了外國(外地),也要這樣做。」
[個人淺析]孔子認為「恭」、「敬」、「忠」是仁的基本內涵。

[論語原文]子曰:「剛、毅、木、訥近仁。」
[古文今譯]孔子說:「剛強、果敢、朴實、謹慎,這四種品德接近於仁。」
[個人淺析]孔子把剛毅果斷、言行謹慎、朴實無華做為「仁」人要具備的的氣質。

[論語原文]張問仁於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於天下為仁矣。」「請問之。」曰:「恭、寬、信、敏、惠。」
[古文今譯]子張向孔子問仁。孔子說:「能夠將五種品德推行到社會上的,就是仁人了。」子張說:「請問哪五種。」孔子說:「莊重、寬厚、誠實、勤敏、慈惠。」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