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的故事
『壹』 關於古詩的故事
孟郊思母
話說來唐朝德宗年間,孟郊自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這幾十年,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貳』 詩歌的故事
曹植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曹操死後,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於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慾。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於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
李白讀書的故事
李白是我國唐代偉大的詩人,但他小時候讀書卻不怎麼刻苦,甚至有些貪玩,有一天他到一條小河邊去玩,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就上去好奇地問:「老奶奶,你為什麼磨鐵棒?」老太太告訴他是在磨針。李白說:「那麼粗的鐵棒怎麼能磨成針呢?」老人說:「只要功夫深,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深有感悟,從此刻苦讀書,成為一代「詩仙」。
陳摶自五代至宋初一直是在華山修道,因他負經綸之才,又多次奉當時帝王之詔問,他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頗廣。稗史小說也有不少記載。茲從記載中摘出幾則有關陳摶的詩歌傳說,以見其故事之一斑。
關於陳摶睡覺的傳說,《山堂肆考》說他大睡三十六載,小睡一十八春。
「陳摶大睡覺」是句民間流傳頗廣的俗話,《堅瓠集續》中有個故事:說他在華山雲台觀修道,每日總閉門獨睡,一睡就是累月不起。周世宗聽說他很有學問,又能睡覺,一時好奇,想看個究竟,就派人把陳摶召到他的禁中,鎖在一間房子里。鎖了一月多,開門看時,陳摶依然在酣睡。周世宗知他是個有道之士,召見他談話,他對周世宗作歌道:「臣愛睡,臣愛睡。不卧氈,不蓋被。片石枕頭,蓑衣鋪地。震雷掣電鬼神驚,臣當其時正鼾睡。閑思張良,悶想范蠡,說甚孟德,休言劉備,三四君子只是爭些閑氣。怎如臣向青山頂上、白雲堆里、展開眉頭、解放肚皮、且一覺睡。管甚玉兔東升,紅日西墜」。
陳希夷隱居華山下,有一年春日,在水邊石上閑遊玩,偶然卜得一個「遇需上爻」的卦。便對他的弟子賈得升說:當有三位不速之客來此。少頃,果然見壺公、赤松子、呂洞賓相繼到來。土地神趕忙捧出一盤果,一壺酒獻上。他們四個飲酌到半酣之際便各自賦詩一首助興。陳摶詩曰:「春暖群花半開,逍遙石上徘徊,曾垂玉勒金闕,閑踏青山碧苔;洞中睡來幾載,流霞獨飲千杯,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壺公詩曰:「壺中自有樓台,四季鮮花竟開,閑時則飲瓊液,醉後或卧青苔;逍遙非關利名,落魄不染塵埃,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赤松子詩曰:「乍離南山竹齋,因過歸隱天台,洞中美酒才熟,路上鮮花半開;我骨非是凡骨,君才亦是仙才,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歸來。」呂洞賓詩曰:「落魂直至此來,曾經幾度花開,悶便著錢沽酒,恣意千杯萬杯;閑游二十八天,醉上茅君醮台,逢人莫說人事,笑指白雲去來。」四人詠罷相視而笑,遂各散去。(此故事見於《筮述》)
宋時華州掾張刺達從太守來華山拜謁陳希夷先生。賓主敘坐後,又設一座位於上首,如有所等候似的。這位太守大人,也不知陳摶設此虛位等誰。心想,我是此地太守,誰還能坐在我的上首?心中就有些不樂之意。等了一陣,來了個蘭袍葛巾道人,態度頗端肅。陳摶拱揖讓坐。這來的道人競毫不客氣的坐在上位座上。太守見這位道人雖則神氣閑雅,卻是傲無遜容,心中更加不悅,很怪這位道人無禮。然而陳摶卻對這位道人甚恭。陳摶向這位道人請道:先生袖中何物?幸以相貺?道人從袖中摸出棗子三枚,其顏色各不一樣,一白一紅一青。白者授與陳摶,紅者道人自食,青者授與太守。太守越加心中不高興,就隨手給了張刺達。張刺達就把它吃了。這道人去後,太守問陳摶:適才來這位道人是誰?陳摶說:此即純陽真人也。太守悔恨不及,已無可奈何。張刺達自此亦得道成仙,往往游於人間,每顯異跡。 (此故事見於《異林》)
宋太宗於太平興國年問詔陳摶赴闕。太宗自作《詔華山處士陳摶》詩雲: 「華岳多聞說,知君是姓陳,雲間三島客,物外一閑人;丹鼎為活計,青山作近鄰,朕思親欲往,社稷去無因」。宋太宗還有一首《贈陳摶》詩:
「曾向前朝出白雲,後來消息杳無聞,如今若肯隨徵召,總把三峰乞與君」。陳摶見到這些詔書,煩惱非常,但又不得不作婉詞謝詔。宋太宗派業的使臣葛守忠有《答陳傳》詩雲:「華岳三峰客,幽居不計年,煙霞為活計,雲水作家緣;種葯茅亭畔,栽松澗壑邊,暫離仙洞去,可應帝王選」。宋太宗這個人說來也怪,人家不願去做他的官,他偏要死皮賴臉地叫人家去。他又作了一首《復召陳傳》詩:「三度宣卿不赴朝,關河千里莫辭勞,鑿山選玉終須得,點鐵成金未是燒;紫袍綽綽宜披體,金印累累可掛腰,朕賴先生相輔佐,何憂萬姓輟歌謠」。陳摶見這些以勢欺人,金印作餌的語句,真要作嘔,說什麼也不去赴召,作了一首《答使者辭不赴詔》:「九重特降紫袍宣,才拙深居樂靜緣,山色滿庭供畫幛,松聲萬壑即琴弦;無心享祿登台鼎,有意學仙到洞天,軒冕浮雲絕念慮,三峰只乞睡千年」。後來他藏到南峰一處崖壁洞里,這洞就是現在的「避詔崖」。可是他這么以來,受命的使臣卻受不了啦,陳摶不下山,他們便無法在太宗交差。在使臣們的哀哀懇求下,陳摶想:如果堅持不下去,那宋王挑著那「鑿山選玉」的旗子來就不好辦了,只得勉強走一遭。於是寫了一首《赴召答葛守忠》的詩:「鶴氅翩翩即散仙,蒲輪爭忍利名牽,留連華岳傷心別,回顧雲台望眼穿;涉世風波真險惡,忘機鷗鳥自悠然,三峰才欲和衣倒,又被天書下日邊」。陳摶到了汴京,太宗待之甚厚,太宗與陳摶談話,覺得陳摶的話很可聽,即遣太監將陳摶送至中書省。宰相宋琪等從容問道:先生得玄默修養之道可以教人乎?陳摶說:「山野之人於時無用,亦不知神仙黃白之事、吐納養生之理,非有法術可傳。假令白日沖天,於世何益?今聖上龍顏秀異,有天人之表,博達古今,深究治亂,真有道仁聖之主也。正君臣同心協德興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煉無出於此」。琪等稱善。以其語白上,上益重之。詔賜陳摶號「希夷先生」。陳摶留京數月作《辭朝歸華山》詩雲:「十年蹤跡蹈紅塵,為憶青山入夢頻,紫陌縱榮爭及睡,朱門雖貴不如貧;愁聞劍戟扶危主,悶聽笙歌聒醉人,攜取舊書歸舊隱,野花啼鳥一般春。」宋太宗雖非常厚待陳摶,怎奈陳摶留戀華山,不肯在朝,太宗只好放他還山。不過宋太宗由於陳摶的赴詔,已達到他「鑿山選玉」禮賢下士的美譽,再以禮送陳摶歸山,更顯他禮賢的寬宏大量,釣譽已遂,也就樂於成人之美了。
『叄』 古詩的故事
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 崔護《題都城南庄》
很久很久以前的唐朝,風度翩翩的才子崔護去京城考試,沒考上,掛了。在一個美麗的春天,有點郁悶的崔護獨自去郊遊,口渴了想喝水,見到一戶花木叢萃而門戶緊閉的人家,便上前叩門,與他答話的是一嬌艷少女,在桃花影里顯得美若桃花。當崔護在喝姑娘端來的水時,姑娘斜倚著一棵盛開著桃花的小樹,「妖姿媚態,綽有餘研」。兩人四目相視,一見鍾情,崔護告辭離去時,少女送至門口。
但崔護這個傢伙對待愛情有些不勇敢,雖然是參加科舉而下第的書生,卻依然恪守「非禮勿視,非禮勿動」的古訓,雖然難以釋懷,卻仍以學業為重,大丈夫當治國平天下,那能兒女情長?於是以後的日子依然與詩書筆墨為伴。一年後,這傢伙重遊故地,花依舊,院門緊閉,人不見了,想起去年的艷遇,崔護感慨萬千,於是揮筆在院牆上寫下了這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惆悵然而歸!
怎知那多情小女子卻是去逛親戚了,待他回來看到崔護題的詩,竟然以遲來為恨,殉情而死。崔護回去也久久不能釋懷,待考慮多日的他終於決定不要功名要美人時再一次復至追尋,那美麗的姑娘早已情斷桃花,惟餘一縷香魂。
二:
孟郊思母
話說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這幾十年,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三:
南宋愛國詩人陸游,由於堅持主張抗金,陸游多次受到主和派的攻擊。公元1166年,四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氣氛。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簫鼓追隨春社近,
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
拄杖無時夜叩門。
四:
唐朝的賈島是著名的苦吟派詩人。什麼叫苦吟派呢?就是為了一句詩或是詩中的一個詞,不惜耗費心血,花費工夫。賈島曾用幾年時間做了一首詩。詩成之後,他熱淚橫流,不僅僅是高興,也是心疼自己。當然他並不是每做一首都這么費勁兒,如果那樣,他就成不了詩人了。
有一次,賈島騎驢闖了官道。他正琢磨著一句詩,名叫《題李疑幽居》全詩如下:
閑居少鄰並,
草徑入荒園。
鳥宿池邊樹,
僧敲月下門。
過橋分野色,
移石動雲根。
暫去還來此,
幽期不負言。
但他又有一處拿不定主意,那就是覺得第二句中的「僧敲月下門」的「敲」應換成「推」。可他又覺著「推」不太合適,不如「敲」好。不知是「敲」還是「推」好。嘴裡就推敲推敲地念叨著。不知不覺地,就騎著驢闖進了大官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儀仗隊里。
韓愈問賈島為什麼亂闖。賈島就把自己做的那首詩念給韓愈聽,但是其中一句拿不定主意是用「推」好,還是用「"敲」好的事說了一遍。韓愈聽了,對賈島說:「我看還是用『敲』好,去別人家,又是晚上,還是敲門有禮貌呀!而且一個『敲』字,使夜靜更深之時,多了幾分聲響。再說,讀起來也響亮些」賈島聽了連連點頭。他這回不但沒受處罰,還和韓愈交上了朋友。
推敲從此也就成了為了膾炙人口的常用詞,用來比喻做文章或做事時,反復琢磨,反復斟酌。
『肆』 關於古詩的有趣小故事
平湖秋月藏頭詩
平湖秋月是西湖賞月最佳的地方。原先,這里稱為孤山望湖亭。
這一年八月十五中秋佳節,紹興才子徐文長正在杭州。他在天竺岣嶁山房獨自一人飲酒賞月,幾杯悶酒下肚,有些醉眼朦朧。
忽然,想起詩友們說過西湖孤山望湖亭是賞月的好地方,就趁著月色,踱著方步,向孤山望湖亭而來。
徐文長行行走走,一面欣賞著西湖月色,一面吟著詠月詩句,不覺已來到望湖亭前。這是一座臨湖建築,據全湖之勝,東可望湖濱,西可達蘇堤,南可至南屏,整個外湖景色盡收眼底。
這時,一輪皓月當空,風清清,水碧碧,遠山蒙紗,近樹籠煙,使人如置身於瓊樓玉宇之中。他不禁詩興勃發,畫意盎然。
這時,猛聽得望湖樓里傳出一片吟詩聲。徐文長一看,亭子裡面坐滿了人,桌上紅燭高照,擺滿了西瓜、紅菱、月餅等各式時鮮果品酒餚,還有筆墨紙硯,看樣子,是一群文人雅士在這里飲酒賞月,賦詩作畫。徐文長信步走了進去,想看看熱鬧。
望湖亭里,果然是西泠詩社的文人雅士在飲酒賞月,正喝得興高采烈,見有個陌生人進來,頓時沒了聲息。
主持人見徐文長身穿青衫,頭戴方巾,一副文士打扮,雖然衣著簡朴,但雅而不俗,儀態從容,覺得不可怠慢,就起身把手一拱,招呼說:「今日中秋佳節,我們西泠詩社社友,特在此飲酒賞月,作畫吟詩。兄台如有雅興,不妨稍坐片刻,以便求教。」說罷,將手向四壁掛著的書畫一揮。
徐文長慢步繞亭一周,向四壁詩畫略略掃了一眼,發現盡是平庸之作。
主持人見他一言不發,又沒有馬上離開的意思,就故意刁難他說:「兄台文質彬彬,定是行家裡手,今日萍水相逢,我等三生有幸,乞望作畫題詩,以開我等眼界,為中秋雅集增色。」說罷,「嘿嘿」冷笑了幾聲。
徐文長看罷詩畫,原想稍停一會就走,見他們有的面露驕矜之色,有的發著冷笑,心想:好吧,我正愁沒有紙筆抒懷、何不藉此湊湊熱鬧,逗趣他們一下。
他也不謙讓,來到書案前,將雪白的宣紙—鋪,手執羊毫湖筆,飽蘸濃墨,「唰喇」幾筆,天上出現了一輪圓月,又「唰唰」幾筆,水中也映出圓月一輪,然後「嚓嚓」幾筆,遠處山色朦朧,近處湖亭躍然,湖上一葉扁舟,—漁翁在月影之中獨酌。
這時,曲泠詩社文士,都圍上來觀看。見徐文長頃刻之間,畫好了一幅「平湖秋月」圖,水墨寫意,落筆不凡.都十分驚訝。
主持人看徐文長畫得不錯,想試試他的文才,就請他在畫上題詩一首。徐文長也不推辭,提起筆來就寫了兩句:
天上一輪圓圓月,
水中圓圓一輪月。
」『天上一輪圓圓月,水中圓圓一輪月。』哈哈,這也算詩嗎?」文士們正議論間,只見徐文長又提筆寫下兩句:
一色湖光萬頃秋,
天堂人間共圓月。
文士們大吃一驚。他們原以為下面寫不出什麼好句子來,沒想到徐文長這么一轉一收,四句聯起來一讀,真是奇句妙文,情景交融,禁不住同聲叫好:「佳句,佳句,不知兄台來自何處,我等失敬!」
徐文長朝大家一笑,又提筆寫了一首七言絕句:
平湖一色萬頃秋,
湖光渺渺水長流。
秋月圓圓世間少,
月好四時最宜秋。
文士們一看,這首詩寫得別致。每句頭—個字特別大,連起來一讀,竟是「平湖秋月」四字,原來是一首藏頭詩。大家都拍手稱絕,要徐文長留下高姓大名。
徐文長並不回答,只一笑。踏著月色而去。
(4)古詩的故事擴展閱讀:
另一小故事:
蘇家兄妹對詩戲諺
蜀地多才女,到宋代又出了個蘇小妹。可說宋代四川的靈秀之氣盡革於蘇氏一門,蘇小妹的父親蘇詢,哥哥蘇軾、蘇轍個個才高八斗,所謂「一門父子三詞客,千秋文章八大家」。
蘇小妹長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圓圓的臉蛋,烏溜溜的大眼睛,再配上高高的額頭,突出的雙顎,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樣子。
她從小就愛與兩個哥哥比才鬥口,一派天真,尤其是大哥蘇軾滿腮胡須,肚突身肥,穿著寬袍大袖的衣服,不修邊幅,不拘小節,更是她鬥口的對象,於是整天在家口戰不休。
一天蘇東坡拿妹妹的長相開玩笑,形容妹妹的凸額凹眼是:
未出堂前三五步,額頭先到畫堂前;
幾回拭淚深難到,留得汪汪兩道泉。
蘇小妹嘻嘻一笑,當即反唇相譏:
一叢哀草出唇間,須發連鬢耳杏然;
口角兒回無覓處,忽聞毛里有聲傳。
這詩譏笑的是蘇軾那不加修理、亂蓬蓬的絡腮胡須。女孩子最怕別人說出她長相的弱點,蘇小妹額頭凸出一些,眼窩一些,就被蘇軾抓出來調侃一頓,蘇小妹說蘇軾的胡須似乎又還沒有抓到痛處,覺得自己沒有佔到便宜。
再一端詳,發現哥哥額頭扁平,了無崢嶸之感,又一幅馬臉,長達一尺,兩隻眼睛距離較遠,整個就是五官搭配不合比例,當即喜孜孜地再佔一詩:
天平地闊路三千,遙望雙眉雲漢間;
去年一滴相思淚,至今流不到腮邊。
蘇軾一聽樂得拍著妹妹的頭大笑不已。
『伍』 有關古詩的小故事
一、遊子吟
孟郊思母 話說唐朝德宗年間,孟郊任江蘇省溧陽縣縣尉。一天晚上,他正在書房裡看書,看了一 會兒,覺得有些累了,就站起身來,走到窗前。此時,窗外明月當空,晚風輕拂。他抬 頭眺望明月,一股思鄉之情油然而生。 回想自己幾十年寒窗苦讀,直到五十來歲才中了進士,做了一個小小的縣尉。
這幾十年, 老母親為自己付出了多少心血啊!自己每次赴京趕考,出門前白發蒼蒼的老母親總是忙 前忙後,為自己准備行裝。特別是這一次出門前一天的晚上,母親坐在昏暗的油燈下, 一針一針地為自己縫衣服。
母親一邊縫,一邊小聲念叨著:「多縫幾針,縫得密實一點 兒,才結實、耐穿。出門在外要多保重身體,早點兒回來,別讓娘在家惦記……」當時, 聽著母親暖人心脾的話語,望著母親布滿皺紋的臉龐和如霜的白發。
孟郊的心裡一陣酸楚,他的眼睛濕潤了……他深深地感到,母愛是多麼偉大啊,就像春天的陽光那麼溫暖。 孟郊想到這里,一股激情在胸中回盪。他返身回到書案前,揮毫寫道: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二、游山西村
十二歲的陸游被免了官。報國無路,帶著滿腔的悲憤,陸游回到了家鄉山陰(今浙江紹興)。他整天把自己關在家裡讀書,常常伴著青燈,獨坐到深夜。 第二年的四月,農村裡到處打鼓吹蕭,准備迎接春社(祭祀土地神的日子),一片歡樂的 氣氛。
陸游忽然想去看看二十里外的西山。於是他柱著手杖出發了。走著走著,山路漸 漸盤旋起來。又走了一個多時辰,人煙漸漸稀少。當他登上一處斜坡,放眼望去,前面 山重水復,路斷人絕,好像無法再前進了。
陸游興致正濃,不肯回頭,沿著山坡又走出 幾十步,轉過山角,突然前面不遠處,出現了一片空曠的谷地,一個小村莊掩映在綠柳 紅花之中(柳暗花明),好像傳說中的桃花源。陸游很高興,走進這個小村莊,衣著簡單、 性情純真的村民用自己釀的臘酒款待了這位客人。
有了這次難忘的經歷和感受,陸游重新振作起來了。寫下了《游山西村》: 「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 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三、題都城南庄
簫鼓追隨春社近,衣冠簡朴古風存。 從今若許閑乘月,拄杖無時夜叩門。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 悶。
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 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 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遊時,卻見院牆如故而門已鎖閉。
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 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後, 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四、涼州詞
相傳,慈禧命人寫了一幅扇面,寫的是唐代詩人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 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不料,寫的人一時疏忽,把「黃 河遠上白雲間」的「間」字寫丟了。慈禧看了之後,非常生氣。
認為這是故意影射自己不懂詩文,於是命人把寫字的人抓來,讓他當場念來,念不出就殺頭。想不到那位寫扇面的人看了 自己寫的詩之後先是一驚,既而靈機一動,對慈禧說:「老佛爺,非是臣寫錯了詩,而是臣 根據王之渙的詩改寫的詞。」
慈禧覺得新奇,連忙叫他念來聽聽。那人隨口念到:「黃河遠上, 白雲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於是,《涼州詞》真的成了 「詞」。
五、一樹梨花壓海棠
北宋著名詞人張先(990—1078,字子野),在80歲時娶了一個18歲的小妾。當時與張先常有詩詞唱和的蘇軾隨著眾多朋友去拜訪他,問老先生得此美眷有何感想。
張先於是隨口念道:「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紅顏我白發。與卿顛倒本同庚,只隔中間一花甲。」風趣幽默的蘇東坡則當即和一首:「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裡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
『陸』 關於古詩的故事
李廣為人廉潔,體貼士卒.吃飯的時候,他總是讓士兵先吃.為官四十多年,他死的時候,家無余財.這樣一位優秀的將領,照理說應該得到很高的獎賞,他的部下中有很多人因軍功被封侯,但李廣卻終身未能封侯.所以唐代的王勃在<<騰王閣序>>中說:"李廣難封."王維也說:"李廣無功緣數奇."這裡面的原因很復雜,比如統治者的嫉賢妒能,再如當時漢朝對匈奴的政策由對抗逐漸調整為和親,漢文帝就曾慨嘆過:"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何足道哉!"李廣性格中的某些弱點也不能不說是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有一次,他與當時有名的望氣家王朔私下交談,問起自己不能被封侯的事,王朔問他:您有覺得遺憾的事嗎?李廣說:我做隴西太守的時候,羌族人造反,後來他們聽從的勸告投降了,可我在同一天又用計把他們都殺了.到現在還後悔不已.王朔說:"禍莫大於殺已降.此乃竟軍所以不得侯者也."漢武帝元光六年,李廣閑居在家,和穎陰侯孫屏野在藍田打獵.有一天晚上,李廣喝了點酒,回到霸陵亭的時候,霸陵亭的縣尉不許他們通過.從人說:這是原來的李將軍.縣尉說:現任的將軍也不得無故夜間出行,何況是從前的將軍呢!就讓李廣住在了亭中.不久李廣被任為右北平太守,他讓霸陵縣尉隨他赴任,到了軍中,就把他殺掉了.這兩件事至少讓我們知道李廣的一些弱點:嗜殺,殘忍,狹隘.這與當時統治者的政策是不協調的.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字以殺戮為耕作的時代,李廣的這些弱點明顯地帶有時代的烙印.
公元前119年,驃騎將軍霍去病出擊匈奴,李廣這是已經六十多歲,仍自請出征.皇帝因他年老沒批准,他又多次請求,直到元狩四年,皇帝才准他隨大將軍衛青出征.衛青從俘虜口中得知匈奴單於的住處,他決定自己帶領精銳部隊追擊單於,命令李廣隨右將軍趙食其走東路.東路迂迴繞遠,急於求戰的李廣說:我為前將軍,大將軍卻令我走東路;況且我自結發以來就與匈奴人交戰,到現在才得到與單於交鋒的機會,我願為先鋒,與單於決一死戰.衛青卻堅決不肯.李廣心中不滿但軍令難違,只好與趙食其走東路.他的部隊沒有向導,中途迷了路.而這時,衛青已經與單於接戰了,單於逃走.衛青率兵南行,與李廣匯合後,派人責問李廣大軍迷路的情形,以便向皇帝報告.李廣不肯講,使者又責問他的部下.李廣說:他們無罪,是我迷了路,我跟你前去吧.然後,李廣把部下召集起來說:我一生與匈奴大小七十餘戰,終於有機會和單於交戰了,可大將軍卻令我走東路,中途迷路,這難道不是天意嗎?我已經六十多歲了,實在不願再面對那些刀筆之吏!說完拔刀自刎,一軍皆哭.一代將星就這樣隕落了.
『柒』 古詩里的故事
題都復城南庄 崔護
去年今日制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
人面只今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唐代孟槳在《本事詩·情感》記載了一則唐詩故事:博陵名士崔護考進士落第,心情郁悶。清明節這天,他獨自到城南踏青,見到一所庄宅,四周桃花環繞,景色宜人。適逢口渴,他便叩門求飲。不—會兒,一美麗女郎打開了門。崔護一見之下,頓生愛慕。第二年清明節,崔護舊地重遊時,卻見院牆如故而門已鎖閉。他帳然若失,便在門上題詩一首:「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以後,人們便以「人面桃花」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或用來表達愛戀的情思.
『捌』 古詩故事
侯門似海:
崔郊,唐朝元和年間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並與姑母家的一名丫環相愛,兩人的感情甚篤。但後來他的姑母以四十萬錢的高價將這個婢女賣給了當時任襄陽司空的於頤。這一年的寒食節,此女子隨於頤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蔭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詩贈予她:
公子王孫逐後塵,綠珠垂淚滴羅巾。
侯門一入深如海,從此蕭郎是路人。
後來,一個記恨崔郊的人把這首詩作為罪證,抄下來給於頤看。 於頤派人將崔郊請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詩問道:「這首詩是你做的嗎?」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訴了於頤他和那個婢女的夙因。 於頤非常感慨。他對崔郊說:「這個女子雖是我用四十萬錢買來的, 但四十萬錢算不得什麼,你該早就對我講才是!」於是,於頤親自作主,將那女子嫁給了崔郊。
紅葉題詩:
唐僖宗時的一天傍晚,年輕的於佑在城牆下漫步。時值「西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的深秋,滿地枯萎的落葉,風呼嘯著而去,樹木的枝椏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紋。天色越來越黯,他獃獃立了片刻,頗懷莫名的傷感。他在御溝的流水中洗手,御溝中浮著的落葉在清冽的水中緩緩流出,忽然發現一片較大的紅葉上面有墨印,他隨手將葉子從水裡拾起來。使他意外的是紅葉上題著一首詩:「流水何太急,深宮盡日閑。殷勤謝紅葉,好去到人間。」墨痕未乾,字跡姍姍清秀。
他看了看身邊高入雲端的宮牆,猜想一定是某個宮女所為。於佑把詩帶回家裡,但此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每天夜裡輾轉反側,眼前全是宮里那個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幾天後,他也在紅葉上題詩兩句,置於御溝上游的流水中:「曾聞葉上題紅怨,葉上題詩寄阿誰?」之後他又悵然地在流水邊徘徊許久才離去。於佑將此事講給幾個同伴聽,大家都笑他。
一晃幾年過去,於佑已把那件事漸漸淡忘了。他科舉不成,幾近落魄不堪,於是在富室韓泳家教書。一天韓泳告訴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後宮侍女三千,讓她們回到民間婚配。有位叫韓翠蘋的女子是韓泳的同姓,正住在韓舍,他願為二人牽線結緣。當時於佑尚未娶親,聽說韓翠蘋姿色美艷,於是答應下來。
於佑婚後與韓翠蘋感情很好,一天,韓翠蘋在於佑的畫笥中看見自己親筆題寫的那片紅葉,問於佑哪裡得來的,於佑便如實告之。韓翠蘋說:「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紅葉,不知是何人所做?」於佑取來一看,墨跡猶存,正是自己當年曾經寫的。倆人皆默然,淚水盈眶,千言萬語不知如何出口,相對感泣良久。因為自紅葉題詩到他們結為夫婦,中間已隔著十年的光陰。
韓翠蘋為此悲歡交集,於是提筆寫下:「一聯佳句題流水,十載幽思滿素懷。今日卻成鸞鳳友,方知紅葉是良媒。」
這也許是最凄苦無奈也最浪漫溫馨的故事了。「紅葉題詩」有許多不同的版本,在朝代、人名、情節上都有些微出入,《本事詩》里記當事人為顧況,《雲溪友議·題紅怨》為盧渥,而宋初孫光憲《北夢瑣言》成了進士李茵,人名雖各不同,但內容大同小異。
人面桃花:
在唐代有一個名叫崔護的年輕書生到長安城來趕考,剛好是清明節前後,便在大雁塔附近來春遊,走到一個一片桃花掩映的農家遇到一個美麗的農家少女,於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閑聊幾句,崔護便戀戀不舍的離開了。
第二年的清明節,崔護又來了,但是柴門禁閉,桃花依然盛開,有時在柴門上寫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
過了幾天,當他再次到這里時遠遠地就聽到茅舍中傳出了陣陣蒼老的哭聲,便趕去農家問問發生什麼事。一位白發蒼蒼的老漢哭的非常傷心的說:「我的女兒前幾天去走親戚,回來見到門上的詩,便一病不起。」
崔護聽後大吃一驚說出了寫詩的原因,並要求見少女一面。當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時,便大聲哭喊也許是他的真心感動了蒼天,少女蘇醒過來,後來他們就結為夫妻,傳為千古佳話。
『玖』 關於古詩的故事有哪些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出自:《前赤壁賦》
唐代:蘇軾 朗讀: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於赤壁之下。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
白露橫江,水光接天。
縱一葦之所如,凌萬頃之茫然。
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
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馮通:憑)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懷,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
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
餘音裊裊,不絕如縷。
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
」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
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郁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
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麋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樽以相屬。
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
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
知不可乎驟得,托遺響於悲風。
」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
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
盈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
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
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
」(共適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酌。
餚核既盡,杯盤狼籍。
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拾』 關於古詩的故事(50字左右)
一、 這是清朝大學者—紀曉嵐的故事:
當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內常讓老師啼笑皆非容(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隻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牆上松脫的磚頭後面,施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牆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後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 羽 佳 禽 磚 後 死」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後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 毛 野 獸 石 先 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