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鼓作氣的故事
公元前684年的春天,強大的齊國出兵攻打弱小的魯國。魯庄公親自率領軍隊前往應戰,雙方擺開陣勢,准備大戰一場。魯國的一位叫曹劌的將軍率部隊與齊國交戰。當時,作戰以擂鼓作為進攻號令,當齊軍擂第一遍鼓時,曹劌按兵不動,齊軍擂第二遍鼓時,曹劌還是沒下令,齊軍第三次准備進攻,都不見魯軍應戰,士氣大減,十分疲憊,情緒頓時低落下去,認為魯軍不會再打了,大家紛紛坐下來歇息,隊伍也開始鬆散下來。這時,曹劌當機立斷,對魯庄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就摩拳擦掌的魯軍將士奮勇出擊,齊軍還沒有來得及防備,頓時丟盔棄甲,四處潰逃。戰斗勝利後,魯庄公問曹劌:「剛才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了三次進軍的鼓後,才出軍?」曹劌說:「打仗,最重要的靠勇氣。擂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次擊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減退;擂第三次鼓時,士兵的勇氣已經沒了。這時我軍再擂鼓進攻,用士氣旺盛的軍隊去進攻鬆懈疲乏的軍隊,那當然能取勝啦!」
B. 一鼓作氣成語故事概括主要內容
來自鄉間的曹劌以出色的才智幫助弱小的魯國在長勺打敗了強大的齊國。為後世留下了「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真知灼見。對此曹劌做了這樣的解釋「作戰是靠勇氣的。第一次擊鼓振作了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低落,第三次擊鼓勇氣就枯竭了。他們的勇氣消失了,我軍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他們
告訴了我們:【主要說的就是氣勢最初時最旺盛的道理。】【做事要一氣呵成,還要有信心和毅力,如果接二連三的斷斷續續,會給你造成負面影響的。】
C. 一鼓作氣是什麼故事
一鼓作氣(漢語成語)
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成語典故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軍隊攻打魯國,魯庄公將要迎戰。曹劌請求庄公召見他。他的同鄉說:「大官們會謀劃這件事的,你又何必參與呢?」曹劌說:「大官們眼光短淺,不能深謀遠慮。」於是他進宮去見庄公。
曹劌問庄公:「您憑什麼跟齊國打仗?」庄公說:「衣食是使人生活安定的東西,我不敢獨自佔有,一定拿來分給別人。」曹劌說:「這種小恩小惠不能遍及百姓,老百姓是不會聽從您的。」庄公又說:「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之類,我從來不敢虛報數目,一定要做到誠實可信。」曹劌說:「這點誠意難以使人信服,神明是不會保佑您的。」庄公接著說:「大大小小的案件,雖然不能件件都了解得清楚,但一定要處理得合情合理。」曹劌說:「這才是盡本職的事,可以憑這一點去打仗。作戰時請允許我跟您一起去。」
魯庄公和曹劌同乘一輛戰車,在長勺和齊軍作戰。庄公剛上戰場就要擊鼓進軍,曹劌說:「現在不行。」齊軍擂鼓三次之後,曹劌說:「可以擊鼓進軍了。」
結果,齊軍大敗。庄公正要下令追擊,曹劌說:「還不行。」說完就下車去察看齊軍的車印,然後又登上車,手扶車前橫木觀望齊軍的隊形。仔細觀察一番後,他說:「現在可以追擊了。」於是,庄公命令軍隊追擊齊軍。
最終,魯國的軍隊戰勝了齊軍,魯庄公向曹劌詢問取勝的原因。曹劌答道:「打仗,要靠勇氣。第一次擂鼓能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就會減弱。等到第三次擂鼓時,士兵們的勇氣已經枯竭了。敵方的勇氣已經枯竭而我方的勇氣正盛,所以我們打敗了他們。
齊國是大國,難以摸清他們的情況。我察看他們的車轍,觀察他們的隊形,擔心的是他們有埋伏。經過觀察後,我發現他們的車印混亂,軍旗也倒下了,所以才下令迫擊他們。」
春秋時期,戰爭不斷。公元前684年,齊國出兵攻打魯國。魯庄公率兵前去長勺,決定與齊軍決一死戰。齊軍先聲奪人,擂起戰鼓准備進攻。魯庄公剛要率兵應戰,卻被同來的的曹劌勸住了。他認為時機不到,勸魯庄公再等等。齊軍見魯軍沒有動靜,又一次擂響戰鼓,可曹劌還認為時機不到。齊軍見魯軍還是按兵不動,又第三次敲響鼓向他們挑釁。曹劌當機立斷,勸魯庄公說:「進攻的時機到了。」隨著雨點般的戰鼓聲響起,早已摩拳擦掌的魯軍奮勇而上。齊軍三次進攻未果,早已士氣大減,疲憊不堪,有的人甚至已經坐下休息。魯軍的突然出擊使他們猝不及防,頓時潰不成軍。戰爭勝利後,魯庄公問曹劌說:「為什麼要等齊軍擂三次鼓後,才能出擊呢?」曹劌說:「打仗,主要靠軍隊的士氣。敲第一遍鼓時,士氣最旺;第二遍鼓時,士兵的勇氣就已經減退了;第三遍敲鼓,勇氣已經耗盡。這時我軍趁機擂鼓而上,士氣旺盛之軍攻打鬆懈疲乏之軍哪有不勝的道理?」魯庄公聽了曹劌的這番話,不禁稱贊道:「將軍真是精通戰事的奇才啊!」
D. 一鼓作氣的成語故事
一鼓作氣,是發生在春秋戰國事情的長勺之戰的故事。這場戰爭跟曹劌的精明策劃有很大關系。曹劌在士氣高昂的時候 ,大敗齊軍。有「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說法。一鼓作氣告訴我們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在精力最旺盛的時候,盡快完成目標,成功率也會更大。
一鼓作氣:[ yī gǔ zuò qì ]
詳細解釋
1.【解釋】:一鼓:第一次擊鼓;作:振作;氣:勇氣。第一次擊鼓時士氣振奮。比喻趁勁頭大的時候鼓起干勁,一口氣把工作做完。
2.【出自】:《左傳·庄公十年》:「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3.【示例】:初聽這話,還是~的。 ◎清·李寶嘉《官場現形記》第四十八回
4.【語法】:緊縮式;作謂語、定語;含褒義
拓展資料:
1. 我軍一鼓作氣,攻下了敵人兩個據點。
2. 我們大家一鼓作氣,把剩下的活兒幹完。
3. 趁此大捷,我軍應當一鼓作氣,直搗黃龍,掃穴犁庭。
4. 古語說的好"一鼓作氣,再而竭,三而衰。"。
5. 我們要一鼓作氣在三天之內把運動會的准備工作做完。
E. 一鼓作氣的故事什麼時期
長勺( sháo )之戰發生於春秋時期周莊王十三年,齊桓公二年,魯庄公十年(公元前684年)。齊魯兩個諸侯國交戰於長勺,最後以齊國的失敗、魯國的勝利而告終。公元前684年,齊桓公派兵攻魯,當時齊強魯弱,兩軍在長勺(今山東萊蕪東北部)相遇。魯軍按兵不動,齊軍三次擊鼓發動進攻,均未奏效,士氣低落。之後魯軍一鼓作氣,打敗齊軍。後乘勝追擊,獲得了長勺之戰的勝利。
F. 一鼓作氣的故事50字
「一鼓作氣」的故事如下:
魯庄公十年的春天,齊國攻打魯國,曹劌跟隨魯庄公一起在長勺迎戰。
兩軍交戰,齊軍首先擂響了戰鼓,鼓聲如雷。庄公剛要命令軍隊擂鼓出擊,曹劌勸阻說:「現在時機未到,還不能迎戰。」齊軍又開始擂鼓挑戰了,庄公看了看曹劌,曹劌說:「大王,時機還未成熟,再等一等吧。」庄公覺得很奇怪,不明白為什麼。
齊軍第三次擂鼓了,曹劌自信地對庄公說:「大王,時機已經成熟,擂鼓出擊吧!」庄公命令鼓手擂鼓,頓時鼓聲震得大地都在顫動。將士們熱血沸騰,如下山的猛虎一般沖向齊軍,打得敵人潰不成軍。打敗了齊軍,庄公不解地問曹劌:「為什麼敵軍前兩次擊鼓,你不讓寡人擂鼓迎戰呢?」
曹劌解釋說:「作戰靠的是勇氣啊!兩軍交戰時,第一次擊鼓,可以激發將士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將士們的勇氣就變得衰弱了。當第三次擊鼓的時候,將士們的勇氣就完全消失了。敵人的勇氣就沒有了,而我軍的勇氣卻正在旺盛的時候,所以,此時出擊,我們取得了勝利。」
(6)一鼓作氣的故事擴展閱讀
「一鼓作氣」的近義詞:一氣呵成
拼音:yī qì hē chéng
意思是:形容文章結構緊湊,文氣連貫。也比喻做一件事安排緊湊,迅速不間斷地完成。
出處:明代胡應麟《詩藪·近體中》: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實一意貫穿,一氣呵成。
翻譯:句子中的每個字都有規律,而實際上意象貫穿始終,文氣連貫。
用法:通常在句子中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褒義。
例句:他一氣呵成地完成了一幅山水畫,大家拍手叫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