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個人的故事
A. 白居易長恨歌是寫哪兩個人的故事「君王」指誰
公元755年安祿山叛唐,自漁陽(今日薊縣附近)以十五萬之眾南下攻佔洛陽,繼之於次年取長安,迫得玄宗李隆基(即唐明皇)奔蜀,是唐朝由盛而衰的一段分水嶺。有些歷史家以為這事去618年唐之代隋為135年,距唐祚之終(公元906年)則為151年。這一盛一衰的階段,其長度也大致相等。
小時候上學,還沒讀到安祿山的身世和他的反叛事跡,卻先聽到楊貴妃的故事。主要的原因是國文課本中選了白居易的《長恨歌》。當老師吟誦「遲遲鍾鼓初長夜,耿耿星河欲曙天」時,抑揚宛轉,縱使是鐵石心腸,怕也會之同情落淚。再加上歷來文人的渲染,如與白詩並行的《長恨歌傳》即稱「天寶十載(751年),避暑驪山宮,秋七月,牽牛織女相見之夕,夜始半,妃獨侍上,憑肩而立,因仰天感牛女事,密相誓心,願世世為夫婦,言畢,執手各嗚咽」,情節哀艷離奇。又再有五年之後,「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的慘劇,更增加故事的情感分量,怪不得其人其事傳誦千古。甚至在抗戰期間的重慶,也有1942年國立音樂院排演黃自所作《長恨歌》一事。作者也就是《焦土抗戰》的作者--這時完全置敵機轟炸戰火蔓延的情形於度外了。在兩小時內台上音樂院的師生和台下的聽眾重新體會一千兩百年前一個「英斷多藝,尤知音律」的君主和他「姿質豐艷,善歌舞」的妃子當初恩愛與以後生離死別憂恨纏綿的情節。畢竟任何的金科玉律,也要容許一二例外吧!這次演唱,倒也沒有被人攻擊說是逃避大敵當前國運如絲的現實,放棄各人戰時的崗位,而去同情一個只顧本身安樂不計生靈塗炭的獨夫和一個顛倒社稷的國家妖孽。
其實「人本主義」是人類一種共通的性格,白居易的詩既具有這性格,則不論其所敘故事與目前政策有無依違,總之不能禁斷。縱有傳統中國專制政府的庄嚴與道學家之刻板,《長恨歌》仍是千古傳誦,也能通過抗戰而流傳至今。
然則白居易到底不是嚴肅的歷史家。即陳鴻的《長恨歌傳》也承認白「詩多於情」逡詩的目的就是要讓這故事經過他筆下「潤色」而不至於「與時消滅」。所以《長恨歌》只能作國文教材,不當引入歷史課目。雖說白詩作於806年,去「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才五十年,與所敘事相去並不遠。
白居易沒有提及當馬嵬坡悲劇發生時,唐玄宗已將近七十一歲(中國傳統或稱七十二歲),楊貴妃也三十八歲。在今日駐顏有術的條件下,一個女人三十八歲不能算是年齡太大,但是在中世紀就很難能有「芙蓉如面柳如眉」的吸引力量了,可見得白詩聽任感情奔放有浪漫主義色彩。至於詩中人兩方年齡有這樣大的差別,則是她於745年為封貴妃之前為「太真妃」,更前則為「壽王妃」。原來壽王李瑁,不僅是玄宗的親生子,而是他所寵愛的武惠妃所生,曾一度被提出有被立為太了作玄宗的繼承人之可能。所以楊玉環被玄宗李隆基寵愛之前確是他自己名正言順的兒媳婦。《舊唐書》沒有提到這重關系。只說:「二十四年(公元736年)惠妃薨,帝悼惜久之,後庭數千,無可意者,或奏玄琰女姿色冠代,宜蒙召見,時妃衣道士服,號曰太真。既進見,玄宗大悅,不期歲,禮遇如惠妃。」直到宋朝歐陽修等作《新唐書》才提出「始為壽王妃」。《資治通鑒》則記入開元二十三年(735至736年間)「十二月乙亥故蜀州司戶楊玄琰女為壽王妃」。據算當時她十七歲左右,與李瑁為夫婦後至少已一年才被玄宗召見(因為武惠妃也是在年底去世)。《長恨歌傳》則稱「詔高力士(宦官)潛搜外宮,得楊玄琰女於壽邸」。如果此事發生於武妃去世後不久,則楊玉環可能以「女道士」的身分和「太真妃」的名義與玄宗保持曖昧關系至少達七、八年之久。因為直到天寶四載(745年)官方紀錄才稱「冊太真妃楊氏為貴妃」。
可是玄宗之「亂倫」始終不是問題的焦點,壽王李瑁以後也未再產生任何周折。龍武軍(侍駕的御林軍)在馬嵬坡逼著皇帝將他的愛妃交高力士縊死,一是因她之故,玄宗生活糜爛,到流連荒亡的地步。二則朝廷又因她用其從兄楊國忠為相,安祿山的問題,大部由他激成,以後不可收拾,自應由他負責。關於後者,牽涉唐代國防,因素較多,容下一節「九重城闕煙塵生」再談,現在說宮廷生活。
《新唐書》說:「天寶(玄宗的第二個年號,始自742年,以前則為「開元」)外奉軍興,內蠱艷妃,所費愈不貲。」因為《新唐書》成於北宋,作者的道德立場又較作《舊唐書》者為堅強,對楊貴妃一家更是指責不遺餘力。書內說及天子每年十月赴華清宮過冬時,妃之從兄及諸姊幸從,「遺鈿墮舄,瑟瑟璣排,狼藉於道,香聞數十里」。也就是珠玉首飾鞋襪一路亂丟亂甩,不可收拾,顯然是誇大其辭。
這種指責也牽涉到中國歷史上經常發生的一種問題:真的皇室生活奢侈,就是「腐化」的徵象,而必至國破家亡?我們知道八世紀的長安,確是有一種昇平氣象,高級仕女,穿著印花的綢衣,頭發挽髻,眼眶之外則施以各種色彩,有如今日之eye-shadow,即女性亦打馬球(polo),吹奏小型樂曲,一到各種季節,宮女之作拔河戲者一次總有好幾千人,較之明清已現代化得多。難道這些人文的因素統是不該有,一定要退步到茅茨土階,天子穿浣衣,食不兼味,後妃也衣不曳地,甚至上下都窮才人心舒暢?要是今日我們講歷史也仍因襲傳統的立場,如何能迎合時下的現代化?又如何能使中國史與世界史銜接?
可見得這中間還有一個重要的歷史環節未被提出:前人以為一切都是道德問題,而玄宗唐明皇節隆基一朝,則已產生了一個極為嚴重的技術問題。
公元754年,也就是安祿山反叛之前一年,戶部統計全國共960多萬戶。這和初唐的三百多萬比較,當然有了顯著的進步,其原因也不是人口突然增了三倍。而是七世紀初期,開始均田制,原則上加入版冊上的戶口,就國授田。不管是采登記的戶口原來已經領有的田土來算數也好,或者真是政府重新分配而授與的田土也好,下級政府向人民抽稅時就要保障他們有田,所以除了最初登記的三百多萬戶之外,以後的增加,就非常的吃力。例如高宗朝652年,在安祿山叛變前約一百年,全年只增加戶十五萬,約占當時登記戶數百分之四。另一方面講,則均田制、租庸調制和府兵制縱有很多的缺陷,仍維持了一個相當容易掌握的下層機構。我們也可以想像從武後到玄宗初年,第二帝國倚賴著以這簡單數學公式作主的間架性設計,將它的實際威權從一個基本核心的關隴區域和東部洛陽推廣到全國各地是一種經年累月緩而持重的運動。選舉制度提拔新人不計門戶,也要長時間之內才有功效,而唐朝創行所謂「銓敘」,有所謂「三銓三敘三唱而後擬官」的辦法,要自春至夏,才能完畢。這尤其需要下層的民政和財政的事項簡單雷同,中樞才能將官職成批分派。所以與前述間架性設計配合適當。
公元723年玄宗任用宇文融為「勸農使」,執行所謂「括戶政策」。其原則是現下版籍無名的戶口,若不是逃戶,就是客戶,也不究既往,一律著令自首。登記之後免六年賦調,只是輕稅入官。這辦法成功,「諸道括得客戶凡八十餘萬,田亦稱是」。只是就遇到很多官僚的反對。難道規避賦役的人戶應當讓他們違法?以免罰輕稅而鼓勵他們自首則是苛政?這問題要根據當日官僚組織的特點解釋。傳統的官僚政治表面管轄廣泛,實際掌握不深,其行政效率靠由上至下加壓力,並非循照經濟原則,所以只能鋪擺場面,對數目字無法精密核算。各官僚居留於城市之中,胥吏短少,也不能經常體會到鄉村各種情形,而最怕變態,此時誰系主戶,誰系客戶,誰應照原來的租庸調征課,誰可以在六年免徵,可能產生無數的糾纏。簡言之,這種結構與現代化組織基本不同之處,則是缺乏民間商業的組織在帝督責襄助,擔負其一部行政費用,而責成其照法律條文不折不扣的施行。這也是管制大量的農民,只能以集體的辦法和預定的數學公式對付之一大主因。唐代的租庸調制,至此已發生問題,兼並盛行,人民遷移,版籍紊亂,宇文融的辦法為不得已,但是執行時仍在各地產生不同的困難。
可是玄宗後期三十年,戶口登記從七百多萬增至九百六十萬,已經給官僚機構相當的困難,各處文牘山積,很多事項除非高級長官親身受理,無法定奪。而賦稅既增加,則有韋堅的增加督運效率。韋堅是太子妃之兄,此人若生在近代的歐洲,必為商業經理能手。他在741年任水陸轉運使,於是修改水道,在長安城外鑿成一座人造湖,又集中船舶將江淮南海一帶物產分別陳列,駕船入則大笠芒屢,婦女則鮮服靚妝,又歌唱助興,儼如現代之商業展覽會。只是這樣一來,他造成了一個半官半商又不官不商的組織,在現存政治體系之外,也將既有的會計制度弄得文不對題,所輸入的物資則一般為消費品。
這還不算,傳統作史者所指摘「剝下益上」言利之臣,尚有楊慎矜和王拱。楊慎矜是隋煬帝的玄孫,他於738年以侍御史知太府出納。他認為各地方政府繳納的實物常有水漬傷破,不如「輕賚」,即是改折珍貴量少的物品交納。即是剝下益上,則其折算價格只利於長安,而不利於交納的地方。而且物資既由常用實物改為珍貴物品,實際已將政府之收入在預算內改作宮闕消耗和賞賜大臣近戚之用。王拱於750年以御史大夫兼京兆尹,領二十餘使。他也繼續楊慎矜的辦法,並且某項賦稅已經被蠲,他又獨斷的征取腳費,結果他在長安控制了大量的物資。唐制雖內宮妃嬪也有官階,她們的脂粉費也同於薪水,經過王拱的經理「歲進錢巨萬」,「供天子私帑」,就不再經過政府過目了。
同時我們還要注意的則是此時大批商業沒有展開也無法展開。水道交通既為政府壟斷,幣制也未上軌道,各處發生「錢荒」,私鑄濫鑄的銅幣又禁不勝禁,執行商業的法律則更談不上。以上各人能建奇功又大部由於這商業真空狀態之所致。所以他們都要在長安和各地方引用私人。宇文融即有十九個「勸農判官」巡行各地,韋堅的「綱典船夫」也牽扯到糾紛裡面,王拱既兼各項「采訪使」「戶口色役使」「和市和糴使」和「黜陟使」,實際已並司法立法行政政權於一身,等於刻下西方所謂「經濟沙皇」(但是歐美的經濟沙皇只管到一時一事)。所以他衙門內「文書叢委,吏爭入示署一字,累數日不得者」。他們既另製造體系,凡事靠己意決定,又在皇帝面前邀功,則必與一般官僚沖突。
在玄宗後期任宰相達十九年之久的為李林甫,此人被稱為「口蜜腹劍」,只是他作事按照條理又體順玄宗旨意,所以得到皇帝信用。唐朝的宰相不止一人,侍中、中書令和左右僕射都是宰相,原來有委員會的形態。但是李林甫以右相總權,有壟斷朝政的趨勢。於是在公私上下之間和諸人發生嫌隙。當玄宗流連荒亡之際,朝中產生了無數離奇的案件,涉及術士、私婢、外戚、邊將,更因韋堅牽涉到太子,有立太子而擯棄玄宗之意,引起太子與韋妃離婚以明心跡。因楊慎矜則提到有恢復隋朝的陰謀。結果則除宇文融早死之外,韋堅被謫而在流放的地方被殺。楊慎矜和他兄弟都賜死,王拱也因為他兄弟造反而賜死。以上各案都在幕後牽涉到李林甫。
只是李林甫以私人恩怨與諸人沖突,卻不能重新創造一種官僚集團的體系。唐朝的財富,在民間經濟系統之外,去勉強的支持一種以皇室為主體的城市文化,雖有大量資源卻無合理徵集分配的體系,其結局仍非國家之福。玄宗有子女五十九人,他又在長安西北角建立「十王宅」和「百孫院」。李林甫也有子女五十人。《舊唐書》說他「京邸第田園水硐盡上品」。《新唐書》也說他「車馬衣服侈靡」,又「養君欲」,使「主德衷」,更把他列入「奸臣列傳」,可算是盡道德上批判的能事。只是除此以外卻始終沒有指出中國傳統社會里的一個技術問題:此即是政治系統早熟,缺乏結構之縱深與應付事態的靈活,只能從一個低水準的環境內使國家進展到小康。一至人文發達,經濟突破某種限度,則無所措手,只好說「言利」之臣都是壞人。而且「聚斂」之所得也確是胡亂花費,珠玉亂撒固然是誇大,但是據說宮女多至四萬也是駭人聽聞。
楊國忠繼李林甫為相,也承襲到這一局面,也與皇太子即後來的肅宗有嫌隙。在馬嵬驛的龍武將軍為陳玄禮,他則與太子有交往,希望玄宗退位為上皇,讓太子創造一個新的局面,而不願皇帝入蜀受楊國忠的擺布。只是他縱容軍士造反卻不能說及這許多周折。另一方面則安祿山的反叛由楊國忠激成,而楊國忠之居高位,則是楊貴妃的裙帶關系,事實顯然,而皇帝的荒怠,更無非「內蠱艷妃」。所以連白居易的詩也要說漁陽鼙鼓所驚破的不是軍事計劃和財政預算,而是霓裳羽衣曲了。
發生在一九三七年八月十三日的八一三淞滬大會戰,是中日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會戰--中國動員了八十萬部隊,日本動員二十七萬的陸海空三軍,在上海及附近打的一場戰況空前的大兵團戰役,淞滬會戰的規模與死傷,都是二次世界大戰記錄中最大的一次會戰。無論是諾曼地與硫磺島,都不能與它相比。就歷史而論,這場戰爭才是決定中日全面戰爭的歷史之戰,雖然就時序而言,盧溝橋事變無法結案而最終引發中日戰爭,但是當時中日雙方卻都沒有因盧溝橋事變而決定進行全面的決戰,等到八一三淞滬會戰開打之後,八月十四日,國民政府發表「抗戰自衛書」;八月十五日,日本宣布全國動員,成立作戰大本營,中日的全面戰爭才算進入了不回歸點。
B. 關於兩個人的故事
親,女孩子總是有點自憐自愛、多愁善感的,你的這種情感很正常,要是我也會多想……畢竟曾經的戀人,在彼此對方的嚴重曾是那麼完美那麼美好!但是,他畢竟是當丈夫當爸爸的人了,他身上有很多的責任呢,不能想以前年輕那樣執著或者肆無忌憚的發泄自己的情感。這也許也是他的一種美德——責任感情。我想,他對你多少也是心存眷戀的,但是現實的生活和他的理智告訴他必須壓抑這種情感,所以無從發泄,只能用歌聲來表達。你要把這份感情放平淡,畢竟你要結婚了,你馬上成為別人的妻子,將來孩子的媽媽了,你也將是有責任的人了。將這個人放在心裡最深處,好好愛你的老公,總是有這么一個在默默地關注你,卻從不出現在你生活里,我想就是這樣的情況吧!
C. 「高山流水遇知音」指的是哪兩個人的故事
是鍾子期和俞伯牙的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成語「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樂優美。知音名字由高山流水曲得來,在故事裡解釋的是能懂琴音的人,在現實生活里,可以把知音解釋成知己,就是能懂自己的人。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鍾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春秋時代,有個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藝高超,是當時著名的琴師。俞伯牙年輕的時候聰穎好學,曾拜高人為師,琴技達到水平,但他總覺得自己還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現對各種事物的感受。伯牙的老師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帶他乘船到東海的蓬萊島上,讓他欣賞大自然的景色,傾聽大海的波濤聲。伯牙舉目眺望,只見波浪洶涌,浪花激濺;海鳥翻飛,鳴聲入耳;山林樹木,鬱郁蔥蔥,如入仙境一般。一種奇妙的感覺油然而生,耳邊彷彿咯起了大自然那和諧動聽的音樂。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彈奏,音隨意轉,把大自然的美妙融進了琴聲,伯牙體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境界。老師告訴他:「你已經學會了。」
一夜伯牙乘船游覽。面對清風明月,他思緒萬千,於是又彈起琴來,琴聲悠揚,漸入佳境。忽聽岸上有人叫絕。伯牙聞聲走出船來,只見一個樵夫站在岸邊,他知道此人是知音當即請樵夫上船,興致勃勃地為他演奏。伯牙彈起贊美高山的曲調,樵夫說道:「真好!雄偉而莊重,好像高聳入雲的泰山一樣!」當他彈奏表現奔騰澎湃的波濤時,樵夫又說:「真好!寬廣浩盪,好像看見滾滾的流水,無邊的大海一般!」伯牙興奮極了,激動地說:「知音!你真是我的知音。」這個樵夫就是鍾子期。從此二人成了非常要好的朋友。
D. 兩個人的故事 歌詞
歌曲名:兩個人的故復事制
歌手:范怡文
專輯:范怡文精選集
兩個人 詞∶姚若龍 曲∶殷文琦
你說你要存錢帶我環游全世界
我嘆口氣問那還得再等幾年
你親親我 我推開你 說著討厭
手卻乖乖在你手裡面
你說別的女孩你都不敢看一眼
我問你是不是怪我管你好嚴
你拉拉我 我背對你 假裝冬天
又不小心笑成了春天
兩個人的世界像個玻璃小宇宙
管它外面刮風下雨愛里有晴空
不看不聽不問不管 周圍的種種
我只看見我在你眼中
你說別的女孩你都不敢看一眼
我問你是不是怪我管你好嚴
你拉拉我 我背對你 假裝冬天
又不小心笑成了春天
兩個人的世界像個玻璃小宇宙
管它外面刮風下雨愛里有晴空
不看不聽不問不管 周圍的種種
我只看見我在你眼中
兩個人的世界像個玻璃小宇宙
管它外面刮風下雨愛里有晴空
不看不聽不問不管 周圍的種種
我只看見我在你眼中
不看不聽不問不管 周圍的種種
我只看見我在你眼中
http://music..com/song/52121279
E. "兩個人的故事"英文什麼說
The
Story
of
the
Two
如果是做標題那麼除了冠詞和數詞外,其他單詞首字母都要大寫。
of
表示所屬「。。。的」
The
two特指「
這兩個人」(the+名詞或代詞
表示一類人)
F. 兩個人的故事 汪國真 賞析
一個人是封面,一個人是封底,兩個人的故事,便是這本雜志里的內容,簡單明了告訴我們愛情是一體的。然後雜志的封面或者封底損壞,甚至分離,那麼愛情也就殘缺,無法圓滿。我想,如果雜志中間掉了一頁,或者內容被墨跡模糊了,這樣的愛情會毀滅嗎?大概不會吧,因為沒有什麼是真正完美的,愛情里,有我,有你,就會有中間的故事。
G. 圍城中兩個人的故事
先說說男性人物,第一個要提到的,並不是故事的主人公方鴻漸,而是同他從「同情兄」到莫逆之交的趙辛楣。
趙辛楣
記得有一次被問及,最欣賞什麼樣的男人,我一時難以概括,竟脫口而出:趙辛楣。後來想想,趙辛楣彷彿真是我心目中完美男人的典範。
這個人物在書中出現的篇幅並不是很多,在鴻漸留學回來初期和漫長的(其實不過三個月,但對於他來說,心理空間是漫長的)婚姻生活中,都沒有正面出現,但是作為故事中的「男二號」,趙辛楣無疑會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作者設計了這樣一個人物,彷彿就是為了反襯方鴻漸的。
首先,他富有。男人是千萬窮不得的(當然並不是必須有多少財富,而是他至少在心裡從未認為自己窮,就可以了),人窮志短,底氣如果不足的話,性情上總會有欠缺,隱藏得再深,也會有暴露的時刻。據說,三代才能培養出貴族,趙辛楣應該是一戶有文化的官宦大家的第三代(至少是第三代),所以,他的富沒有暴發戶的淺陋,也沒有商人的算計,他的富有在書中從未刻意交待過,但是讓人覺得出來,財富是他與生俱來且相生相伴的,應該說,趙辛楣有貴族的風范。
其次,趙辛楣有才,也有本領,在任何時候都是意氣風發,事業通達,即使在三閭大學敗走麥城,狼狽一時,也是很快就翻得身來,讓書中人物和讀者再也不會想起他當初鬧的笑話。他是個頭腦清醒、目光敏銳、意志堅定而且頗有行動力的人,高智商、高情商,任何時候都不會讓人輕視,也難以擊敗。
第三,趙辛楣為人豪爽豁達,幽默風趣,頗重朋友情誼,是個可交的朋友。
第四,趙辛楣還痴情。他不象方鴻漸那麼有「異性緣」,也不象方鴻漸那麼能「將就」(文中與方有關系的四個女性可是性格迥異),用孫柔嘉(聽鴻漸說趙辛楣新結婚後)的話來說:「辛楣看中的女人,汪太太、蘇小姐,我全瞻仰過了。想來也是那一派。」他喜歡的就是一個類型的女性,苦苦追求蘇文紈不成,能夠令他再次心動的女人,都是有些似蘇小姐的。
第五,趙辛楣的外形也不錯啊,書中是這么說他的:「這時候進來一個近三十歲,身材高大、神氣軒昂的人」、「他父親信算命相面,他十三四歲時帶他去見一個有名的女相士,那女相士贊他:火星方,土形厚,牛眼,獅鼻,棋子耳,四字口,正合《麻衣相法》所說南方貴宦之相,將來名位非凡,遠在老子之上」。雖然這「牛眼,獅鼻,棋子耳,四字口」組合起來不是很英俊,但是「身材高大、神氣軒昂」自是他給人的感官印象。
總之,趙辛楣是一個有智慧、有本領、有情義、有情趣的魅力十足的成熟男人。
圍城中人物評析之二方鴻漸
與趙的霸氣十足不同,方鴻漸是個讓人倍感親切的人,也是深得女性喜愛的人物。他很好相處,與他在
一起不會有壓迫感;他願意照顧別人的感受,關心體貼;他也是個「很會說話」的人,貧嘴滑舌地既能
逗人開心,又能化解矛盾。其實仔細想想,書中好似並未描述這位男主人公的長相,尚年輕的陳道明飾
演的方鴻漸深入人心,似乎大家也都認為書中的方鴻漸就是那麼一個頎長俊秀、溫文爾雅又時不時冒點
「壞水兒」的形象。從文中不難看出:對方鴻漸,鮑小姐的引誘、蘇文紈的追求、唐曉芙的垂青和孫柔
嘉的費盡心機,想來,他肯定是個年輕俊雅的男子。
可惜,我認為方鴻漸是一個悲劇性的人物,他沒有能力把握自己的人生,從一出場到全文結束,他都在
受別人和命運的擺布,幾乎沒有一件事順了自己的意願。其實書中有一句話,借了趙辛楣的口,已然給
他定論了――那是即將結束赴三閭大學的艱辛旅程,趙辛楣突發感慨:「象咱們這種旅行,最試驗得出
一個人的品性。旅行是最勞頓,最麻煩,叫人本相畢現的時候。經過長期苦旅而彼此不討厭的人,才可
以結交朋友……」
方:「我問你,你經過這次旅行,對我的感想怎麼樣?覺得我討厭不討厭?」
趙:「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
「你不討厭,可是全無用處」――趙辛楣一句隨口的回答,竟然一語成箴,概括了方鴻漸悲劇的性格和
人生走勢。
方鴻漸的出場,就是在歸國的船上極易地被及時行樂的鮑小姐所引誘又拋棄,我曾經想作者為什麼設計
了這段小小的插曲,是為了引出方如何與蘇文紈相熟以至引起全篇故事?似乎同時也在方鴻漸一出場就
交待了他是個軟弱的、易受擺布的男人,易受誘惑,也不被意圖耍弄他的人所懼怕。試想一下,如果換
作趙辛楣,慢說不會上鮑小姐的當,鮑小姐恐怕也根本不敢抱著始亂終棄的目的去接近他。
我推測,方鴻漸與鮑小姐在船上的那一夜,其實很可能就是他的初夜。書中交待,到出國留學前,鴻漸
都沒有戀愛的經驗,而依他的家教和為人,在國外那段期間也不太可能涉足風月場所。也許書中開場便
給男主人公安排了這場艷遇,就擺明了這是給成年人看的一本書,也是對人物性格的一個立體詮釋。
書中我最喜歡看的就是方鴻漸與唐曉芙熱戀的那短短的日子,作為心疼他的朋友,我真是從心底里為他
感到幸福啊,這也是方鴻漸在全書中唯一過的一段舒心日子。
在唐小姐應允了方鴻漸共進晚餐的邀請後,「他那天晚上的睡眠,宛如粳米粉的線條,沒有粘性,拉不
長。他的快樂從睡夢里冒出來,使他醒了四五次,每醒來就象葡?降牧吃謐約貉矍埃??粼謐約憾??p>
里。他把今天和她的談話一字一句,一舉一動都將心熨帖著,迷迷糊糊地睡去,一會兒又驚醒,覺得這
快樂給睡埋沒了,忍住不睡,重新溫一遍白天的景象」;第一次收到唐小姐的信,他「臨睡時把信看一
遍,擱在枕邊,中夜一醒,就開電燈看信,看完關燈躺好,想想信中的話,忍不住又開燈再看一遍。」
這是何等的痴情和喜悅啊,讓我們回想起寤寐思服的初戀。
可惜,他好日子沒好過,又沒有禁受住蘇小姐的誘惑,讓蘇文紈堅信他已非她不娶,最後鬧得竹籃打水
一場空。一段純真美麗的戀情,只能成為他和唐小姐心中一生也撫不平的傷痛。
我們可以看到,從此以後,方鴻漸在一切的關系中都不順利:與掛名的岳丈岳母鬧翻;負氣遠走三閭大
學,領導不重視,同事瞧不起;中了孫柔嘉的道兒與她成婚,擺不平婚姻生活,最後黯然分手;新的職
業也是勉強維持生計,還很快失了業;甚至同自己原先的大家庭也再難和睦相處……
「這簡短的一怒把余勁都使盡了,軟弱得要傻哭個不歇。和衣倒在床上,覺得房屋旋轉,想不得了!萬
萬生不得病!明天要去找那位經理,說妥了再籌旅費,舊歷年可以在重慶過。心裡又生希望,象濕火柴
雖點不著火,而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不知不覺中黑地昏天合攏、裹緊,象滅盡燈火的夜,他
睡著了。最初睡得脆薄,飢餓象鑷子要鑷破他的昏迷,他潛意識擋住它。漸漸這鑷子鬆了、鈍了,他的
睡也堅實得鑷不破了,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本。」
這是書中對方鴻漸最後的描述,「沒有夢,沒有感覺,人生最原始的睡,同時也是死的樣本」,是不是
全文將盡,在作者心目中,方鴻漸這個人物也已然死去了呢。
但是,「心裡又生希望,象濕火柴雖點不著火,而開始冒煙,似乎一切會有辦法」,我寧願祝福他還有
希望,能去重慶成功地投奔老友趙辛楣吧。
其實,方鴻漸在同齡人當中,也應該算是個佼佼者了。他「家學淵源」,「家世頭銜都不錯」,而且留
過洋,人也生得一表人材,為人正直,談吐幽默,還頗討女人喜歡,為什麼人生的道路就這么不順利呢
?
我認為,是他的性格造成的。「環境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他與趙辛楣最不相同的地方,就是出
身。「父親是前清舉人,在本鄉江南一個小縣里做大紳士。他們那縣里人僑居在大都市的,干三種行業
的十居其九:打鐵,磨豆腐、抬轎子。土產中藝術品以泥娃娃為最出名;年輕人進大學,以學土木工程
為最多。鐵的硬、豆腐的淡而無味,轎子的容量狹小,還加上泥土氣,這算是他們的民風。」「一命、
二運、三風水」,方鴻漸的運氣好,但是他的命不好,他的出生就被打上了烙印,縱然日後出國留洋,
也難脫局限性,加上他自己又貪圖享受,不好學習,把個留學生做成「游學生」,買個假文憑,騙得了
家人,卻永遠騙不了自己和社會。
方鴻漸至多隻能算個文人――自古文人多磨難,百無一用是書生。他自視頗高,品位不凡,憤世嫉俗,
實際卻做不成什麼具體的工作,「心比天高,身為下賤」。其實,這正是許多小知識分子的共同的命運
,過去是,現在也一樣。
方鴻漸本是對愛情極為珍視的,他瞧不上庸俗的「你我她」小姐,不屑入綴手中「著實有錢」的買辦張
吉民家;拒絕了美貌富有、對他痴情一片的蘇小姐,一心要追尋真正的愛情,諷刺的是,最後他卻與再
平凡不過,且未曾令他動過心的孫柔嘉共同走進了圍城。
書中有一段方鴻漸的內心描寫:「等柔嘉睡熟了,他想現在想到重逢唐曉芙的可能性,木然無動於衷,
真見了面,准也如此。緣故是一年前愛她的自己早死了,愛她、怕蘇文紈、給鮑小姐誘惑這許多自己,
一個個全死了。有幾個死掉的自己埋葬在記憶里,立碑誌墓,偶一憑吊,象對唐曉芙的一番情感。有幾
個自己,彷彿是路斃的,不去收拾,讓它們爛掉化掉,給鳥獸吃掉――不過始終消滅不了,譬如向愛爾
蘭人買文憑的自己。」每每讀到這里時,我都想跳過去不看,但又因為文字太精準了,但又忍不住仔細
看過、感嘆過――不知有多少人在回憶往事時會有「這許多自己,一個個全死了」的感傷,這該是多麼
深切的憂傷啊,卻又已麻木,而絕望。
書中與男主人公有感情糾葛的女性有四位,依出場順序為鮑小姐、蘇文紈、唐曉芙和孫柔嘉,最後,最
平常遜色的孫柔嘉成了方夫人。除去鮑小姐不說――作者都沒有給她一個完整的名字,其他三位女性,
作者都為她們設計了一個出彩的情節。
H. 一個人的記憶兩個人的故事!
錯誤的時抄間,錯誤的襲時候,和錯誤的人
為什麼會這樣呢?
難道我真再次喜歡上這個人?
時間已經過去了,我一再告訴自己,他不是自己的!
屬於自己的那個他,早在8年前消失了,不會在回來了!
可是當他再次出現在我面前,我笑了
他依舊那樣
當我們敘舊時
我哭了
他已經忘記了,忘記了屬於我們兩的一切,也包括我!
我開始不知道怎麼辦,過去的忘不掉,現在的得不到,
我真的迷茫了
一直以為自己很灑脫
當年他消失了
我從那時把他一切美好放在心底
希望某天能和他一起回憶
但是當
這天來臨時,
我後悔了,
我知道了一直都是我一個人的回憶
我一個人傻傻的
站在原地
回憶著兩個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