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良的故事
① 張良勵志故事
張良勵志故事:
漢代名臣張良年輕時,一次在過石橋時見一位老人把自己的草鞋丟進了湍急的河水之中,老人叫張良去撿,張良出於對老人的尊敬撿回了草鞋,可誰料,當他剛把鞋遞與老人時,老人卻又順手將鞋丟進了河裡,並再次讓張良去撿,於是,張良不厭其煩地撿草鞋。
這樣,一連三次,最後張良終於將草鞋恭恭敬敬套在了老人腳上。老人會心一笑,通過這件小事,老人看出了張良的道德操行,遂將聞名於世的《太公兵法》傳授給他。
此後,張良輔佐劉邦,為他出謀劃策,最終一統天下。
(1)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良的父親本是韓國的宰相,可是他父親在世的時分,韓國就被秦國滅國了。在韓國消亡之後,為了生計,張良也從頭找了一份工作,可是他的首要任務卻變成了復興韓國,也因此他走上了反秦的路途。
有一次,他打聽到秦始皇會東巡,所以他很早就派人打造了一個很大的鐵錘,並讓一個大力士來刺殺秦王,只是這次刺殺並沒有成功。
刺殺失利之後,張良也只好處處竄逃,在這期間他無意間遇到了一個老頭,這個老頭第一次看見他就讓他到水中為他撿鞋子。
後來很屢次和他相見,終究張良的誠心和他的人品感動了這個白叟,所以他通知了張良自己的實在身份,原來這個白叟就是聞名的黃石公,他送給張良一本書,而且通知他讀了這本書的人能夠協助君王奪得全國,所以在這之後張良便悉心修學終究協助劉邦取得了十分大的成果。
② 張良拾履故事的啟蒙
張良拾履的故事還得從張良刺殺秦始皇說起。
張良祖先是韓國人,秦國滅了韓國後,他一心要為國復仇,招募刺客,刺殺秦王。一次,秦始皇向東游訪,到了搏浪沙中,張良與他的刺客暗中行刺,卻誤中副車。
被追捕之後,張良只要隱姓埋名,開始逃亡生活,來到了下邳。
一天,張良正在下邳的一座橋上散步,見到了一位老者,穿著一身褐色的衣服。這位老者來到張面前時,故意把他的鞋子扔到橋下,回頭對張良說:「小子,你下去把我的鞋子拾上來!」張良驚愕極了,想上去打他一頓,但念及他年紀大了,便忍氣吞聲地下去將鞋子取上來,並屈膝給他穿上。老者伸著腳穿上了鞋子後便笑著離開了。
張良見此番情景又是大為驚奇。老者走了大約一里路又返了回來,對張良說:「你小子是可教之材。五天過後,天剛透亮的時候在此地等我。」張良對此甚為納悶,但還是跪應道:「好。」
五天後天剛一亮,張良便來到了橋上,老者已經在那裡等候了,他生氣地說:「怎麼能來得這么晚?你回去吧,五天以後還是在天亮時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在雞鳴時分便來到這里了,但老者又已經等候在這里了,老者又發怒道:「怎麼又來晚了?你回去吧,五天以後再過來見我。」
五天後,張良在夜半時分便到了這里。過了一會兒,老者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就應當這樣。」說著他便取出一部書,說:「讀了這些書,你便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年過後天下將出現大變,十三年後,如果你想見我,便去找濟北轂城山下的黃石,那便是我。」說著便不見了蹤影。
張良天明時將這書打開一看,才知是《太公兵法》。
張良得兵書後感到驚奇,便常常將其取出誦讀。張良多次給劉邦講述《太公兵法》,劉邦十分高興,便常常採納他的計策。張良也常常對他人講述太公兵法,但卻沒有人能夠領悟其中的真諦。於是張良便感嘆道:「沛公的悟性是上天賜予的啊!」張良便從此跟隨了劉邦。
張良拾履,改變了張良的一生,也無意中為大漢王朝的建立增加了契機。
(2)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良墓葬紀念:
河南省蘭考縣城西南六公里的三義寨鄉曹辛庄車站南側,緊靠隴海鐵路處有一座張良墓,墓冢高10米,周圍長100米,保護區面積35000平方米。
據傳說,劉邦死後,呂氏專權,張良便託病隱居於東昏縣(今河南蘭考)西南的白雲山,死後就葬於該地。後世的戲曲、小說也有相似描寫,說張良納還冠蓋,辭朝學道,劉邦追至白雲山,張良幻化而去,從此不知下落。可見這種看法是有所依據的。
③ 張良為黃石公撿鞋子的故事來源
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
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
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
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
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
(3)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據傳,黃石公是秦始皇父親的重臣,姓魏名轍。始皇父親庄襄王死後,輪到秦始皇坐朝當政,他獨斷專行,推行暴政,忠言逆耳,聽不進忠臣元老的意見;魏轍便掛冠歸隱,策馬離開朝廷。
秦始皇聽說魏轍走了,想想一來自己還年輕,雖已登基,但立足未穩,身邊需要人輔佐;二來魏轍是先皇老臣,如若走了會讓天下人笑話自己無容人之量。
於是就帶親信人馬追魏轍到驪山腳下,用好言好語千方百計挽留,魏轍決心已定,一個勁不願回去。後來,他就隱居在邳州西北黃山北麓的黃華洞中,因人們不知道他的真實姓名,就稱他為黃石公。
書寫好後,他就四處尋找合適人物,目的是委託重任,以實現他為國效力的意願。
一日,黃石公在圯上(圯,即橋)與張良相遇,便以拾鞋(即古書上說的納履)方式試張良,看到張良能屈人所不能屈,忍人所不能忍,知道他胸懷開闊,將來必有一番抱負,絕非是人下之小人,遂以《素書》相贈。
此書共一千三百三十六言,分原始正道、求人之志、本道、宗道、遵義、安禮六篇。書中語言明貴,字字精當,張良愛不釋手,秉燭細讀,大悟大徹,心領神會,沒多少天,便把一本《素書》從頭到尾背得滾瓜爛熟。
後來,張良做了劉邦的謀士,佐高祖定天下、興漢邦,大部分運用《素書》中的知識。久而久之,這段故事越傳越神,《素書》也就被後來人說成了「天書」。
④ 誰講下張良三次幫黃石公拾鞋的故事
張良三次拾鞋的故事是出自於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作的一篇文言文《史記·留侯世家》,收錄於《史記》中。
故事經過是這樣的:
張良年輕時有天在邳橋上散步,有一位身著粗布衣裳的老人走到張良呆的地方,故意把鞋子扔到橋下,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給我)把鞋取上來!」張良十分吃驚,真想揍他,但是看到老人如此大的年紀,就給他拾了鞋。老人接著又讓張良替他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取上來,於是就恭恭敬敬地給他穿上鞋。老人看到鞋子穿上後,大笑離去。張良十分吃驚地目送老人離去。
老人走了近一里路,又返回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年輕人有出息,可以把本事傳給你。五天之後天亮時,在這里與我相會。」張良十分詫異,跪拜說:「好的。」五天之後,張良到了約定的地點,老人已經先到了,看到張良晚到,老人生氣地說道:「年輕人和老人約會,怎麼可以遲到呢?」於是再次離去並說道:「五日之後早點來。」
五天後雞剛叫的時候,張良便趕忙赴約,老人又先到了,他憤怒地說:「怎麼又遲到了?」說完老人又走了,說:「五天之後早點來。」五天之後,張良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就對了。」老人拿出一本書說:「你讀了這個就可以做帝王師了。今後十年你將建立一番事業,十三年後你將在濟北見到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了。」說完老人就走了,再也沒有出現。
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第二天張良看那捲書,原來是一本兵法。張良常常反復地誦讀它,日後果然成了智謀超群的漢代名臣。
(4)張良的故事擴展閱讀
張良(?-前189),字子房,漢初城父(今亳州譙城)人,漢初大臣,漢初三傑之一。祖先五代相韓,為韓貴族。至張良時代,韓國已逐漸衰落。秦滅韓後,使張良失去了繼承父親事業的機會,喪失了顯赫榮耀的地位,故他心存亡國亡家之恨,並把這種仇恨集中於一點——反秦。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共同制定謀殺行動計劃。
後在博浪沙謀刺秦始皇未遂,秦王令天下大索十日,他便更名改姓,逃往下邳藏身。途徑今渦陽縣石弓山時,在一石橋上碰到黃石公(又稱圮上老人)。於是就有了張良三次幫黃石公拾鞋的故事。
⑤ 誰知道張良與老頭的故事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在他年輕時,曾有過這么一段故事。 那時的張良還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來到一座橋上,對面走過來一個衣衫破舊的老頭。那老頭走到張良身邊時,忽然脫下腳上的破鞋子丟到橋下,還對張良說: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 張良是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臣,在他年輕時,曾有過這么一段故事。那時的張良還只是一名很普通的青年。一天,他漫步來到一座橋上,對面走過來一個衣衫破舊的老頭。那老頭走到張良身邊時,忽然脫下腳上的破鞋子丟到橋下,還對張良說:「去,把鞋給我撿回來!」張良當時感到很奇怪又很生氣,覺得老頭是在侮辱自己,真想上去揍他幾下。可是他又看到老頭年歲很大,便只好忍著氣下橋給老頭撿回了鞋子。誰知這老頭得寸進尺,竟然把腳一伸,吩咐說:「給我穿上!」張良更覺得奇怪,簡直是莫名其妙。盡管張良已很有些生氣,但他想了想,還是決定乾脆幫忙就幫到底,他還是跪下身來幫老頭將鞋子穿上了。老頭穿好鞋,跺跺腳,哈哈笑著揚長而去。張良看著頭也不回、連一聲道謝都沒有的老頭的背影,正在納悶,忽見老頭轉身又回來了。他對張良說:「小夥子,我看你有深造的價值。這樣吧,5天後的早上,你到這兒來等我。」張良深感玄妙,就誠懇地跪拜說:「謝謝老先生,願聽先生指教。」第5天一大早,張良就來到橋頭,只見老頭已經先在橋頭等候。他見到張良,很生氣地責備張良說:「同老年人約會還遲到,這像什麼話呢?」說完他就起身走了。走出幾步,又回頭對張良說:「過5天早上再會吧。」張良有些懊悔,可也只有等5天後再來。到第5天,天剛蒙蒙亮,張良就來到了橋上,可沒料到,老人又先他而到。看見張良,老頭這回可是聲色俱厲地責罵道:「為什麼又遲到呢?實在是太不像話了!」 說完,十分生氣地一甩手就走了。臨了依然丟下一句話,「還是再過5天,你早早就來吧。」張良慚愧不已。又過了5天,張良剛剛躺下睡了一會,還不到半夜,就摸黑趕到橋頭,他不能再讓老頭生氣了。過了一會兒,老頭來了,見張良早已在橋頭等候,他滿臉高興地說:「就應該這樣啊!」然後,老頭從懷中掏出一本書來,交給張良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幫助君王治國平天下了。」說完,老頭飄然而去,還沒等張良會過神來,老頭已沒了蹤影。等到天亮,張良打開手中的書,他驚奇地發現自己得到的是《太公兵法》,這可是天下早已失傳的極其珍貴的書呀,張良驚異不已。從此後,張良捧著《太公兵法》日夜攻讀,勤奮鑽研。後來真的成了大軍事家,做了劉邦的得力助手,為漢王朝的建立,立下了卓著功勛,名噪一時,功蓋天下。張良能寬容待人,至誠守信,做事勤勉,所以才能成就一番大事業。這也告訴我們,一個人加強自我修養是多麼重要。
⑥ 張良的小故事盡量短一點
秦朝末年,張良在博浪沙謀殺秦始皇沒有成功, 便回到襄垣。有一天,張良獨自散步,走到一座大橋上,見一位穿土黃色大褂的老人,坐在橋頭上。他見張良走過來,故意將一隻腳向後一縮,一隻鞋掉到橋下去了。老人不客氣地對張良說:「年輕人,下去把我的鞋子撿上來。」
張良聽了有點不高興,可是一想,他是老人,不多計較,就到橋下,拾起鞋子,又走上來遞給老人。誰知那老人不接鞋子,卻把腳一伸,說:「給我穿
上。」
張良沒說什麼,就又順從地給老人穿上了鞋。那老人這才微微一笑,站起身來走了。張良覺得這位老人好奇怪,不是一般人,站著沒動,目送老人走遠。
誰知老人走了很遠又返回來了,對張良說:「年輕人,不錯呀,我倒樂意教導教導你。過五天,天一亮,你到橋上來見我。」張良聽後忙跪下答應了。
第五天,張良一早來到橋上,誰知老人已先到了,生氣地對張良說:「你跟老人約會,怎麼叫老人等你呢?」
張良急忙認錯,老人說:「走吧,再過五天早點兒來。」說完,一甩袖子走了。
又過了五天,張良一聽雞叫就跑向大橋,還沒上橋,就看見老人了,老人瞪了他一眼,說:「過五天再來吧。」
到了第四天半夜,張良就來到橋上等。一會兒,看見老人一步步走來。這次老人露出了慈祥的笑容,對張良說:「這才對了。」然後從袖子里掏出一部書交給張良。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的神秘人物: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圯上老人」。
這時天才亮,張良趁著晨光一看,這部書原來是一部珍貴的兵書——周朝姜太公編的《兵法》。
從此,張良刻苦鑽研《兵法》,後來成了有名的軍事家。
⑦ 張良拾鞋的故事簡短
一天,張良閑步沂水圯橋頭,遇一穿著粗布短袍的老翁,這個老翁走到張良的身邊時,故意把鞋脫落橋下,然後傲慢地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愕然,但還是強忍心中的不滿,違心地替他取了上來。隨後,老人又蹺起腳來,命張良給他穿上。此時的張良真想揮拳揍他,但因他已久歷人間滄桑,飽經漂泊生活的種種磨難,因而強壓怒火,膝跪於前,小心翼翼地幫老人穿好鞋。老人非但不謝,反而仰面長笑而去。張良呆視良久,只見那老翁走出里許之地,又返回橋上,對張良贊嘆道:「孺子可教矣。」並約張良五日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不知何意,但還是恭敬地跪地應諾。
五天後,雞鳴時分,張良急匆匆地趕到橋上。誰知老人故意提前來到橋上,此刻已等在橋頭,見張良來到,忿忿地斥責道:「與老人約,為何誤時?五日後再來!」說罷離去。結果第二次張良再次晚老人一步。第三次,張良索性半夜就到橋上等候。他經受住了考驗,其至誠和隱忍精神感動了老者,於是老者送給他一本書,說:「讀此書則可為王者師,十年後天下大亂,你可用此書興邦立國;十三年後濟北谷城山下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揚長而去。這位老人就是傳說中隱身岩穴的高士黃石公,亦稱「圮上老人」。
張良驚喜異常,天亮時分,捧書一看,乃《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習兵書,[7] 俯仰天下大事,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前209年(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舉兵反秦。緊接著,各地反秦武裝風起雲涌。矢志抗秦的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扯起了反秦的大旗。[8] 後因自感身單勢孤,難以立足,只好率眾往投景駒(自立為楚假王的農民軍領袖),[9] 途中正好遇上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發展勢力。[10] 兩人相見如故,張良多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悟,並常常採納張良的謀略。於是,張良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11] 作為士人,深通韜略固然重要,但施展謀略的前提則是要有善於納諫的明主。這次不期而遇,張良「轉舵」明主,反映了他在紛紜復雜的形勢中清醒的頭腦和獨到的眼光。從此,張良深受劉邦的器重和信賴,聰明才智也有機會得以充分發揮。
⑧ 有關張良的故事(譯文)
譯文如下,原文見史記
留侯張良,他的先人是韓國人。祖父開地,做過韓昭侯、宣惠王、襄哀王的相。父親平,做過厘王、悼惠王的相。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父親平去世。張良的父親死後二十年,秦國滅亡了韓國。張良當時年紀輕,沒有在韓國做官。韓國滅亡後,張良家有奴僕三百人,弟弟死了不厚葬,用全部財產尋求勇士謀刺秦王,為韓國報仇,這是因為他的祖父、父親任過五代韓王之相的緣故。
張良曾經在淮陽學習禮法,到東方見到了倉海君。他找得一個大力士,造了一個一百二十斤重的鐵錘。秦始皇到東方巡遊,張良與大力士在博浪沙這個地方襲擊秦始皇,誤中了副車。秦始皇大怒,在全國大肆搜捕,尋拿刺客非常急迫,這是為了張良的緣故。張良於是改名換姓,逃到下邳躲藏起來。
張良閑暇時徜徉於下邳橋上,有一個老人,穿著粗布衣裳,走到張良跟前,故意把他的鞋甩到橋下,看著張良對他說:「小子,下去把鞋撿上來!」張良有些驚訝,想打他,因為見他年老,勉強地忍了下來,下去撿來了鞋。老人說:「給我把鞋穿上!」張良既然已經替他把鞋撿了上來,就跪著替他穿上。老人把腳伸出來穿上鞋,笑著離去了。張良十分驚訝,隨著老人的身影注視著他。老人離開了約有一里路,又返回來,說:「你這個孩子可以教導教導。五天以後天剛亮時,跟我在這里相會。」張良覺得這件事很奇怪,跪下來說:「嗯。」五天後的拂曉,張良去到那裡。老人已先在那裡,生氣地說:「跟老年人約會,反而後到,為什麼呢?」老人離去,並說:「五天以後早早來會面。」五天後雞一叫,張良就去了。老人又先在那裡,又生氣地說:「又來晚了,這是為什麼?」老人離開說:「五天後再早點兒來。」五天後,張良不到半夜就去了。過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高興地說:「應當像這樣才好。」老人拿出一部書,說:「讀了這部書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了。十年以後就會發跡。十三年後小夥子你到濟北見我,谷城山下的黃石就是我。」說完便走了,沒有別的話留下,從此也沒有見到這位老人。天明時一看老人送的書,原來是《太公兵法》。張良因而覺得這部書非同尋常,經常學習、誦讀它。
張良住在下邳時,行俠仗義。項伯曾經殺了人,跟隨張良躲藏起來。
過了十年,陳涉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個青年。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在留縣。張良打算前去跟隨他,半道上遇見了沛公。沛公率領幾千人,奪取下邳以西的地方,張良便歸附了他。沛公任命張良做廄將。張良多次根據《太公兵法》向沛公獻策,沛公很賞識他,經常採用他的計謀。張良對別人講這些,別人都不能領悟。張良說:「沛公大概是天授予人間的。」所以張良就跟隨了沛公,沒有離開他去見景駒。
等到沛公到了薛地,會見項梁。項梁擁立了楚懷王。張良於是勸說項梁道:「您已經擁立了楚王的後人,而韓國各位公子中橫陽君韓成賢能,可以立為王,增加同盟者的力量。」項梁派張良尋找到韓成,把他立為韓王。任命張良為韓國司徒,隨韓王率領一千多人向西攻取韓國原來的領地,奪得幾座城邑,秦軍隨即又奪了回去,韓軍只在潁川一帶往來游擊作戰。
沛公從洛陽向南穿過
⑨ 張良有哪些故事典故
1、運籌帷幄
劉邦稱帝後,曾問群臣自己為何得天下。高起、王陵都稱贊他是因為大仁大義。劉邦道:「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並認為,自己能任用張良、蕭何、韓信三人,因此得天下。
2、退隱黃袍山
相傳漢相張良助劉邦平定天下後,即尋其師黃石公居住的通城縣張師山。張良在張師山相距約50公里處訪得一風景宜人的黃袍山隱居下來,張良並修建了「良山道觀」,在道觀不遠處創辦了「伐桂書院」,以授當地孩子文字。
伐桂書院遺址位於湖北省通城縣黃袍山大堝山谷中,伐桂書院古石碑仍存。黃袍山後人為了紀念張良,為其修建了圮橋和石墓。
明清朝時期有一帝王訪此山,親書「圮直德眙」,以紀念這位漢朝時期的智相。「圯直德眙」古匾現高掛於通城縣黃袍山大堝的黃庭堅故居「魯直第」的側堂之上。
3、暗度陳倉
張良送劉邦到褒中。此處群山環抱,沿途都是懸崖峭壁,只有棧道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別無他途。張良觀察地勢,建議劉邦待漢軍過後,全部燒毀入蜀的棧道,表示無東顧之意,以消除項羽的猜忌,同時也可防備他人的襲擊。
這樣,就可以乘機養精蓄銳,等待時機,再展宏圖了。劉邦入漢中後,勵精圖治,積極休整。同年八月,劉邦用大將韓信之謀,避開雍王章邯的正面防禦,乘機從故道「暗渡陳倉」,從側面出其不意地打敗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一舉平定三秦,奪取了關中寶地。
略定三秦,劉邦倚據富饒、形勝的關中地區,便可以與項羽逐鹿天下了。一個「明燒」,一個「暗渡」,張、韓攜手,珠聯璧合,成為歷史上的一段膾炙人口的佳話。
4、張良與道教
張良曾遇黃石公授書,讀後便能應機權變,輔佐漢高祖劉邦平定天下。張良還以此修之於身,能煉氣絕粒,輕身羽化。與綺里季、東園公、甪里先生、夏黃公,為雲霞之交。後解形於世,葬龍首原。赤眉軍起義,有人發其墓,但見黃石枕,化而飛去,不見其屍形衣冠,得《素書》一篇及《兵略》數章。
相傳張良登仙後,位為太玄童子,常從太上老君於太清之中。其八世孫張道陵亦得道。又據《巢縣志》記載,巢縣白雲山有子房洞。相傳為張良辟穀隱修之地,後人置祠,歲奉香火。又陳縣天授觀為奉祠之所,宋政和間封為「凌虛真人」。
5、黃石公授書張良
張良刺殺秦王未遂,被全國通緝,不得不隱姓埋名,逃亡到下邳,躲避風聲,一天,張良在沂水圯橋頭閑逛,看見一位穿著道家服裝的老者。
那老者看見張良走來,故意把自己腳上的鞋子掉到橋下,張良拿著鞋來到橋上,老者又伸出腳來讓張良為他穿上:張良再次強壓怒火,為老者穿了鞋。那位老者也沒有道謝,站起來一笑而去,張良心裡萬分驚訝,獃獃地望著老者的背影。
沒想到老者已經在此等候他了。老者大怒,對張良說:「你與老人約定,為什麼遲到,回去吧。五天以後早些來!」這樣又過了五天,到了約定的日子,雞一打鳴,張良就來到橋上,沒想到老者有先在橋上等他。
老者這次怒容滿面地斥責張良:你為什麼又遲到?以後一定要早些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來到橋上,過了一會兒,他看見那位老者走過來了。這次,老者高興地說;「應苡如此!」然後拿出一部書,對張良說:「你熟讀這部書,就可以輔佐帝王,十年之後定會成功。十三年後你再來見我,我就是谷城山下的黃石。
天亮以後,張良拿出書一看,原來是《廣太公兵法》。從此,張良日夜研讀此書,俯察天下大事,後來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的「智囊」。秦二世元年七月,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舉兵反秦。此後,各地起義武裝風起雲涌。
張良也聚集了一百多人,舉起了反秦大旗。後來因自感勢單力孤,難以立足,於是率眾准備投靠景駒,途中正好遇到劉邦率領義軍在下邳一帶活動。兩人一見傾心,張良屢次以《太公兵法》進說劉邦,劉邦多能領會其義,並經常採納張良的建議。於是,張良改變了投靠景駒的打算,決定跟隨劉邦。
⑩ 張良的故事
張良的故事
1、博浪沙刺秦:
張良的祖上,世代是貴族,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戰國時期韓國的宰相。後來,韓國被秦所滅,張良心存亡國亡家之恨,遣散了家中三百多個奴僕,把所有的家財都用來招募壯士,目的是刺殺秦始皇,為韓國報仇。
為了報仇,張良到東方拜見倉海君,找到一個大力士,為他打造了一隻重達120斤的大鐵錘。秦始皇東游到會稽,張良和大力士就趁機藏在博浪沙,等車行駛過來,就發動了突然襲擊,但是很可惜,他們只是誤中了副車而已,並沒有傷到秦始皇。
秦始皇對這件事情十分惱怒,下令全國緝捕刺客。於是,張良只好逃到了下邳,藏身在朋友項伯的家中。
張良精通黃老之道,不留戀權位,據說晚年跟隨赤松子雲游。張良去世後,謚為文成侯。《史記·留侯世家》專門記載了張良的生平。漢高祖劉邦在洛陽南宮評價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
2、明哲保身:
大漢基業穩定後,封張良為留侯,張良本來身體不太好,就一心修道,有時連飯也不吃,常一年多閉門不出。他看到劉邦已經得了天下,就慢慢從「帝者師」退到了「帝者賓」的位置,也很少參與王室的各種斗爭了。不過,高祖劉邦有事情還是向張良請教,他也跟隨漢高祖劉邦討伐代國,用計攻下馬邑,勸他立蕭何為相國,和皇帝之間談論了很多天下的大事。
後來劉邦想要改易太子,呂後就向張良求助,張良覺得改換太子是件大事,就出計謀幫助太子保住了位置,呂後因此也對張良非常敬重。
當初,劉邦讓張良自己選擇齊國三萬戶為食邑,他謙虛地推辭了,晚年的張良看到韓信等人的結局,就自請告退,一心修道去了。
《史記》上說張良在呂後當政時就去世了,追封謚號文成侯。也有一種說法,說張良後來修道成仙了,這種說法大概是不可信的。
張良年輕時在下邳圮上遇到的送給他書的老人,十三年後,跟隨漢高祖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找到了黃石,拿了回去放在祠堂鄭重拜祭。在張良死後,這塊黃石一並和他下葬。他的家人每次上墳伏臘祭祀時都會拜祭黃石。
3、勸都關中:
劉邦得到了天下,都城定在哪裡,非常重要。劉邦本來想把都城定在洛陽,很多大臣也持這個意見。
有一個叫做婁敬的齊人,跑到洛陽,求見劉邦,和劉邦說關中的地勢險要,劉邦一時拿不定主意,大臣們都覺得建都洛陽好,唯獨張良支持婁敬的意見,並且認真地分析了在關中建都的好處,劉邦向來信賴張良,就決定定都關中,漢五年又遷都到了長安。
4、投奔劉邦:
秦朝法律嚴苛,人民雖然痛恨秦的殘暴統治,但是沒人敢反抗。秦二世即位不就,發生了著名的陳勝、吳廣起義,很多人都選擇了跟隨了陳勝、吳廣反抗暴秦。
張良自從博浪沙刺殺事件後,浪跡了十年。本來是十分無聊的,現在聽說陳勝、吳廣率兵反秦,非常高興,他也召集了一百多個年輕人,起義響應他們。
當時景駒自立為代理楚王,駐兵於留縣(現在江蘇沛縣的東南部),張良打算前去追隨他。正好那時沛縣人劉邦也殺死了沛縣縣令自立為沛公。陳勝派遣武臣、張耳、陳余去攻打趙地,各郡縣紛紛響應,劉邦派兵遠行相助。當他行兵到下邳時,與張良相遇了。
張良看到劉邦為人十分大度,待人寬厚仁愛,就果斷地改變了投奔景駒的主意,決定跟從劉邦。
當時群雄並起,實力十倍強勝於劉邦的人不知道有多少,但張良都沒有選擇,唯獨與劉邦交好,真可謂是慧眼識英雄啊。
5、圯上受書:
有一天,張良閑來無事,偶然走到下邳橋上,遇到了一位老翁,坐在橋欄桿邊上。這個老翁見張良走近,故意把鞋扔到了橋下面,然後差使張良道:「小子,下去給我撿鞋!」張良強忍心中的不滿,替老人將鞋撿了上來,並恭敬地遞給了老人,老人卻一點也不表示感謝,穿了鞋後,揚長而去。
老翁看見張良被自己差使也沒有忤逆,於是便回頭對張良說:「你這小子還是可以教導的。」就約張良五天後的凌晨,再到橋頭相會。張良想知道老人是何意,就答應下來。
五日後如期前往,誰知老翁已經先到,他生氣地斥責道:「與老人相約,你怎麼遲到了呢?我今天先走了,你五天後早點來吧。」五天後,張良凌晨雞一叫就前往相約地,不料老人又先到了那裡,很生氣地說:「怎麼你又遲到了?五天後再早點來。」五天後,張良半夜就前往相約地,等了一會兒,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就是應該這樣嘛。」隨後只見老人拿出一卷書,交給張良說:「你熟讀此書,以後就可以做帝王的老師。十三年後,你到濟北谷城山下見到的黃石,便是老夫。」說罷,那位老翁就離去不見了。
待天亮時張良一看,原來是一本《太公兵法》,張良如獲至寶,整天認真研讀這本書,知道了很多修身治國的道理,感覺很有收獲,終於成為一個深明韜略、文武兼備,足智多謀的「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