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童話故事 »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的故事

發布時間: 2020-11-18 01:45:17

『壹』 八女投江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蘭、楊貴珍、郭桂琴、黃貴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後,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被包圍的八名女戰士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中……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她們中最大的25歲,最小隻有13歲。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貳』 《八女投江》的故事講的是什麼

故事講述的是1938年5月,日軍為了圍剿東北抗日聯軍,

很多戰士獻出了寶回貴的生命,其中也有答不少女戰士。最後只剩下了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董桂清、王惠民、李風善和第四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八名女同志。

她們在師部遭到襲擊的時候。將敵人吸引到她們的身上,掩護師部突圍。

在彈盡糧絕的時候,八名女戰士手挽著手,高唱著《國際歌》,慢慢地向河中間走去……

『叄』 八女投江的故事

黑龍江省林口縣境內有一條牡丹江的支流,名叫烏斯渾河。那奔流不息的河水,不斷地沖刷著流逝的歲月,但卻永遠不能沖刷掉中國人民對英雄的懷念,這是因為,有8位抗聯女戰士的英靈,在烏斯渾河河水裡長存。
1938年春, 日本帝國主義在不斷擴大侵華戰爭的同時,也加緊了對東北抗日聯軍的圍攻。在松花江下游地區,敵人集中了第四師團、第八師團、偽滿靖安軍和興安軍等共5萬餘人,向抗聯第二路軍各部發動了規模空前的「討伐」。在「討伐」中,敵偽採取了分割包圍、「篦梳」進攻的戰術。為了破壞抗聯戰士的生存條件,把他們活活困死,敵人還在抗聯營地的周圍實行「集家並屯」的政策,逼迫群眾遷徙,進行經濟管制。
在艱難困苦的條件下,東北抗日聯軍沒有向侵略者屈服。為了沖破敵人的包圍,抗聯第二路軍決定由牡丹江畔駐地向西部的五常、舒蘭一帶遠征,開辟新的抗日根據地。 5月,抗聯第二路軍開始了遠征。在遠征軍的隊伍里,有一個由30多位女戰士組成的抗聯婦女團,她們跟隨第二路軍第五軍第一師行動。 遠征的道路充滿了艱險。前面,有敵人的重兵阻截,後面,有敵人的重兵追擊。遠征軍出發後雖然也打了一些勝仗,但為了保存力量,部隊在大多數時候,只能避開敵人,在荒無人煙的深山老林中前進。
8月中旬,抗聯第五軍經歷了干難萬險,終於到達了五常縣的沖河,與那裡的抗聯第十軍會師。但敵人很快發現了抗聯的行蹤,派出重兵向五常縣抗聯駐地發動了凶惡的進攻。戰斗異常激烈,第五軍一師全體官兵英勇反擊,打退敵人的多次進攻,最後因部隊傷亡嚴重,被迫決定返回松花江下游地區。這時,第五軍一師僅剩下了100餘名官兵。
婦女團的戰士,跟隨抗聯一師千里轉戰,歷盡了艱難。在戰斗中,她們不怕犧牲,勇敢向前;在行軍時,她們不畏艱苦,從不掉隊。在人跡罕見的深山老林里,她們風餐露宿,攀高涉險,部隊斷糧時,她們就采野果野菜,甚至啃樹皮吃野草;她們的衣服被荊棘剮破,成了披在身上的布條;她們的鞋子被碎石磨穿,墊上些乾草繼續穿。在頻繁的戰斗和艱苦的行軍中,她們以極大的毅力克服了種種困難,幾千里的遠征,沒有一個人中途退逃。這些英勇的抗聯女戰士,大部因戰斗或疾病,犧牲在遠征的途中,返回牡丹江畔時,全團僅剩下8個人了。就是這8位經歷了艱苦戰斗磨練的女戰士,在烏斯渾河留下了中華兒女以身報國的事跡。
8月下旬,抗聯一師襲擊了敵人在大青川、沖河的營地後,向遠征出發地刁翎東返。9月初,抗聯一師100餘人在頭道河渡過牡丹江,這里離回師目的地已經不遠了。經歷了長途跋涉和無數次戰斗,戰士們這時都很疲憊,但他們都盼望著早日到達刁翎,重整旗鼓,再與日寇決一死戰。
10月中旬,抗聯一師進入林口縣境內。一天夜裡,部隊行進到三家子北部烏斯渾河沿岸的柞木崗山下。此時已是深秋,冷風嗖嗖襲來,很快就把戰士們身上幾乎成了布條的單衣吹透,使他們本已疲憊的身體,不住地顫抖。為了抵禦寒冷,戰士們拾來樹枝,點燃了一堆堆簧火,大家圍坐在簧火旁,背靠著背地打起了瞌睡。8位女戰士,相互依偎著,開始,她們還想彼此說點悄悄話,可沒說上兩句,就都支撐不住沉重的眼皮,漸漸地進入了夢鄉。
第二天拂曉,簧火已被露水弄滅,寒風把戰士們吹醒。新的一天開始了,抗聯戰士又要踏上征程。正當大家整裝待發的時候,突然從柞木崗下傳來了槍聲。原來,是一個姓葛的漢奸發現了山上的火光後向敵人告密,日軍守備隊和偽軍連夜撲來,這時已到了柞木崗下。
柞木崗緊傍著烏斯渾河,抗聯戰士要想突圍,只有渡河一條路。在這緊急的時刻,抗聯一師指揮員為了女戰士的安全,命令師部參謀金石鋒帶領她們先行渡河。
這時,烏斯渾河正漲大水,河裡浪花翻滾,激流中充滿了漩渦,河床也比平時寬多了,原來的渡口,現在連個影子也找不到。金參謀只好先讓女戰士們隱蔽起來,自己下水試探,尋找最安全的渡河路線。
金參謀游到河對岸後,正用手勢招呼女戰士,突然槍聲大作,敵人向一師大隊發起了進攻。抗聯指揮員一邊組織火力反擊,一邊向柞木崗山上撤退。
戰鬥打響的時候,婦女團的戰士已經在河邊的柳條叢里隱蔽好了。但她們見敵人向一師大舉進攻,心中都很憂慮。在這危急關頭,婦女團政委冷雲果斷地向大家發出戰斗命令。她把戰士們分成3個戰斗小組,從各自隱蔽處同時向敵人開槍,決心把敵人吸引到河邊方向,給大隊的同志們創造突圍的機會。
敵人本以為抗聯戰士不會冒險去渡烏斯渾河,所以沒有想到河邊還會有抗聯戰士。正當他們向柞木崗山上進攻時,突然遭到婦女團的射擊,當場有幾人被打翻在地。敵人回頭向放槍的地方望去,這才發現河邊有隱蔽的抗聯戰士,於是分出一部兵力,惡狠狠地向婦女團撲來。
冷雲見敵人果然上鉤,心中十分高興。她帶領女戰士們繼續向敵人射擊,不斷地擊斃擊傷敵人。敵人被河邊的婦女團打得惱火起來,顧不得再向山上進攻,全部調頭向這邊壓來。
山上的抗聯戰士這時都十分著急,他們都知道,婦女團的處境極端危險。大隊指揮員命令部隊停止撤退,調頭向敵人發起沖鋒,准備迎救婦女團的同志。但敵人很快發現了抗聯大隊的意圖,於是用重機槍組成火力網,隔斷了抗聯大隊與婦女團的聯系。抗聯大隊雖然發起了幾次沖鋒,但終未能沖過敵人的火力網。
河邊的冷雲等女戰士,見戰友們又都返回來向敵人沖鋒,已經犧牲了多人,不禁心中著急,她們不願戰友為了自己而死在敵人的機槍下,盼望有更多的人能夠活著沖出包圍。當大隊戰士又一次向敵人發起沖鋒的時候,8位女戰士齊聲高喊:「同志們!沖出去!保住手中槍,抗日到底!」她們一連喊了3次,聲音一次比一次高。大隊戰士聽到了她們的喊聲,心中像刀絞一樣疼痛,都不忍拋下她們撤退,但敵人的火力越來越猛,戰土的傷亡越來越多,為了保存抗日力量,指揮員含淚下令大隊撤退。 看著戰友們終於撤走了,8位女戰士的臉上,都浮出了欣慰的笑容。
敵人見抗聯大隊已經撤向山的深處,知道來不及追了,就發狠要報復河邊的這些抗聯戰士。從剛才婦女團的喊聲中,敵人知道對手只是幾個女戰士,於是決心要活捉她們。他們憑著人多,一步步向河邊逼近。
這時,8位女戰士早已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了。幾個月的轉戰,有多少個親密戰友倒在了她們的身邊?她們曾為戰友的犧牲而流過多少淚水?但是她們誰也沒有膽怯過,而是等待著獻身祖國的時刻。她們知道,這個時刻終於來了。她們決心追隨犧牲的戰友,為中華民族的解放事業,獻上一腔熱血,獻上年輕生命。 敵人狂喊著沖了上來,8位女戰士沉著應戰。她們不斷地從灌柳叢後面向敵人射擊,一顆顆仇恨的子彈,直透敵人的胸膛。但她們畢竟勢單力薄,敵人很快就沖到了她們的近旁。正當敵人高興的時候,冷雲大喝一聲:「打!」4顆手榴彈同時飛向敵人頭頂。敵人來不及躲藏,只聽幾聲巨響,沖在前面的敵人血肉橫飛,死的死,傷的傷,剩下的也都嚇得趴在了地上。後面的敵人不敢再向前沖了,就用機槍瘋狂地向河邊的灌柳叢掃射,子彈像陣陣急雨,從抗聯女戰士的頭頂呼嘯而過。
在彈雨中,女戰士們冷靜地檢查自己的武器,清點著已經不多的子彈。她們知道,機槍掃射過後,敵人就會發起新的沖鋒,為了多消滅幾個敵人,她們要等待敵人走近時再射擊。
敵人的機槍停止了掃射,戰場上突然靜得出奇。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照耀著烏斯渾河翻滾的波濤,閃爍著點點銀光。在河的西岸,彌漫著一片硝煙,河灘上的枯草,大部已被炮火燃著,一叢叢灌柳,也被機槍掃得枝折葉落。女戰士們手裡緊握著步槍,冷峻地注視著陣地的前方,在那一張張被戰火熏黑的臉上,充滿了堅毅的神色。
敵人又開始進攻了。這次,他們先用迫擊炮向河邊的灌柳叢轟擊,企圖把抗聯女戰士逼出隱蔽處。炮彈不斷地在戰士的身旁爆炸,河邊的柳條叢全部被燒著了。女戰士的前面和兩側,幾乎沒有一點隱蔽物,地形十分開闊;她們的身後,就是水深流急的烏斯渾河。
炮火停止了,敵人從3面向河邊逼來。女戰士們一面向敵人射擊,一面准備好手榴彈。她們的子彈很快打光了,並且已有人負傷。敵人乘機擁了上來,8名女戰士,把8顆手榴彈投向了3個方向,沖上來的敵人又被炸倒了一片。在手榴彈爆炸的濃煙掩護下,女戰士們攙扶著傷員向河沿退去。
在烏斯渾河的東岸,金參謀看到了8位女戰士,為了讓她們盡快找到渡河地點,他向空中連放了3槍,大聲呼喊她們的名字,揮動著手臂,指點渡河的位置。
8位女戰士走近了河沿,她們也看到了金參謀,但是,她們卻都不會游泳。若是平時烏斯渾河沒有漲水,她們可以趟水過去,而現在正值烏斯渾河汛期,河水比平時深了許多,更何況她們的體力已經在戰斗中消耗得所剩無幾,還有受傷的戰友,要想渡過河去,幾乎沒有一點可能。
這時,敵人又沖上來了,他們嚎叫著,漸漸逼近抗聯女戰士。女戰士們的子彈早已打光,只剩下3顆手榴彈。她們的前面,是面目猙獰的敵人;她們的背後,是水流湍急的烏斯渾河。此時此刻,她們只有兩條路:一是被敵人活捉,一是冒死渡河。
面臨生與死的抉擇,女戰士們卻沒有絲毫的猶豫。她們珍惜生命,因為她們是那樣年輕:指導員冷雲,23歲,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班長楊桂珍,18歲,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朝鮮族戰士安順福,23歲,中共黨員;班長胡秀芝,戰士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朝鮮族),年齡都在20歲上下;小戰士王惠民,只有13歲,還是個天真爛漫的孩子呢!但是,她們更珍惜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她們願用年輕的生命去捍衛民族的尊嚴,用青春的熱血去換取祖國解放事業的成功。
望著戰友們眼睛裡閃爍出的神聖光芒,冷雲堅定地說:「同志們!我們是抗聯的戰士,我們寧死不能做俘虜!雖然我們沒有子彈了,但是我們還要用自己的生命去與敵人作最後的抗爭。烏斯渾河就是考驗我們意志的戰場,無論誰能渡過河去,都要繼續抗日,為犧牲的戰友報仇。渡不過去,為祖國的解放事業而死,是我們的最大光榮!」她的話聲剛落,戰士們就紛紛響應:「一定要過河,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
這時,敵人離她們已經很近了,他們一邊向前逼近,一邊怪叫著:「投降吧!你們跑不掉了!」冷雲、安順福和楊桂珍猛然向前沖出,用力把最後3顆手榴彈甩進了敵群,敵人被炸倒了一片。乘著敵人的慌亂,8位女戰士手挽著手踏進了烏斯渾河。
她們挺起胸膛,一步一步向河的深處走去。敵人見沒能活捉這些抗聯女戰士,氣急敗壞地向她們射擊,並架起了迫擊炮向河面上轟擊。一顆子彈飛來,小戰士王惠民受傷向前栽去,冷雲一把把她抱住,但敵人射來的子彈又擊中冷雲的肩頭。胡秀芝扶住了冷雲,安順福抱起了王惠民,8位戰友繼續向前。河越來越深,水流越來越急,女戰士們幾乎站不住了,但是她們沒有回頭,面向著河對岸,不肯停下腳步。
當女戰士走到河中心的時候,突然,敵人的一排炮彈落在了她們的身旁,在巨大的爆炸聲中,烏斯渾河面上掀起了幾支高高的水柱。爆炸過後,烏斯渾河恢復了平靜,但水面上,8位女戰士的身影卻消失了。
抗日聯軍的8位女英雄,在烏斯渾河的急流中壯烈犧牲。她們實現了自己的諾言:「寧可站著死!決不跪著生!」她們的生命是短暫的,但她們的光輝事跡,卻永遠留在了中國人民抗日斗爭的史冊上,她們的名字,將永遠銘刻在人們的心中。

『肆』 八女投江的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以冷雲為首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在頑強抗擊日本侵略軍的戰斗中投江殉國,表現了中華民族同敵人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在人民群眾中廣為傳頌。她們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

冷雲,原名鄭志民,1915年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1936年,與具有愛國思想的吉乃臣(後改名周維仁)加入東北抗聯第5軍,後經組織批准倆人結為革命伴侶,志同道合,共同進行抗日斗爭。冷雲先在軍部秘書處做文化教育工作,後調到5軍婦女團擔任小隊長和指導員。1938年夏,冷雲強忍丈夫英勇犧牲的巨大悲痛,告別剛剛出生兩個月的嬰兒,隨5軍1師部隊西征,任婦女團政治指導員。

在西征隊伍中,婦女團的戰士們和男戰士一樣跋山涉水,英勇作戰。7月12日參加了攻打樓山鎮戰斗。10月上旬,該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已行至河邊准備渡河的婦女團的上述8名成員,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在冷雲率領下,分成3個戰斗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她們主動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得以迅速擺脫敵人的攻擊,但是她們卻被敵圍困於河邊。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冷雲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毀掉槍支,挽臂涉入烏斯渾河,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伍』 關於50字的八女投江的小故事

1938年10月,東北抗日聯軍的八名女戰士,面對日軍的進攻,在彈盡援絕的情況下,投入牡丹江的支流烏斯渾河犧牲,史稱八女投江 。 這8名犧牲的女戰士分別是:

冷雲(原名鄭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抗日巾幗英雄。
胡秀芝,1917年12月30日年出生,抗日巾幗英雄。
楊貴珍,1919年12月22日年出生,抗日巾幗英雄。
郭桂琴,1920年12月19日出生,抗日巾幗英雄。
黃桂清,1918年9月3日出生,抗日巾幗英雄。
王惠民,1925年4月1日出生,抗日巾幗英雄。父親王皮襖,1938年,她與安順福、李鳳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國,犧牲時,年僅13歲。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安順福(原名張福順),1915年11月2日出生
李鳳善,1918年10月31日出生 朝鮮族,犧牲時年僅20歲左右,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鄉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

紀念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建有八女投江紀念碑。
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江濱公園建有八女投江英烈群雕。
八女投江紀念地,於1999年被黑龍江省人民政府列為第四批黑龍江省文物保護單位。
2009年,這八位烈士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陸』 八女投江的故事,簡略

簡介: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激戰。她們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擺脫敵人攻擊,被敵軍圍困河邊。在彈盡的情況下,面對逼降,涉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

為弘揚八女先烈的精神,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時任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婦聯主席的康克清為工程奠基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1982年,林口縣在八女殉國處建起了八女投江烈士紀念碑,碑文正面銘刻著時任黑龍江省省長陳雷同志的題詞「八女英魂光照千秋」;1988年,牡丹江市在江濱公園建起由鄧穎超題詞「八女投江」的群雕像。

(6)八女投江的故事擴展閱讀

八女投江,她們分別是第2路軍第5軍婦女團的指導員冷雲,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李鳳善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

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1986年9月7日在牡丹江市舉行「八女投江紀念碑」奠基典禮。

1957年,年僅34歲的我國著名畫家、「關東畫派」奠基人王盛烈創作了那幅被傳頌了半個多世紀的名畫《八女投江》,該做現收藏在中國軍事博物館。

《八女投江》是根據抗日聯軍八位女戰士為了不被敵人活捉,集體投江的真實感人故事而繪制的革命歷史畫。

『柒』 八女投江的故事的具體內容

8位女戰士為了讓大隊不陷入苦戰,不犧牲多的人,與敵人抗戰,她們寧死不當俘虜,最後互相攙扶著走向奔騰的。。。。。。河,然後跳了下去。。。。。。。

『捌』 八女投江的主要內容!!!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

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鄭志民)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

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

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

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八名女戰士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冷雲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

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集體投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8)八女投江的故事擴展閱讀

主要角色介紹:

1、冷雲

原名鄭志民,1915年7月11日出生,黑龍江省樺川縣人。1931年入樺川縣立女子師范學校讀書。「九一八」事變後,她積極參加抗日救國活動。1934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在佳木斯從事秘密抗日活動。

2、胡秀芝

1918年12月30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班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戰斗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20歲。

3、楊貴珍

1920年12月22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中共黨員,抗日巾幗英雄,歷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管理員,被服員、班長、副小隊長等職。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8歲。

4、郭桂琴

約1920年或1921年12月19日出生,漢族,黑龍江林口縣人,抗日巾幗英雄,犧牲前任我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在掩護大部隊突圍中,與日寇血戰到彈盡糧絕,和冷雲等七位巾幗英雄一道投江殉國,年僅17歲。

5、黃桂清

1918年9月3日出生,黑龍江林口刁翎鎮南園子人,婦女團戰士。年僅20歲。

6、王惠民

1925年4月1日出生,黑龍江人,父親王皮襖,1938年,她與安順福、李鳳善等人一起投江殉國犧牲時,年僅13歲。是八女投江中年齡最小的一個。

7、安順福

1915年11月2日出生於黑龍江省穆棱市穆棱鎮新安屯(今老牛槽村)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里,中共黨員,朝鮮族。安順福從小就受到革命思想的熏陶,13歲就跟隨父兄參加抗日救國運動。「九·一八」事變後,屯子里成立了黨支部和抗日救國先鋒隊組織,發動群眾參加抗日救亡斗爭。

8、李鳳善

1918年10月31日出生,「八女投江」烈士。朝鮮族,犧牲時年僅20歲左右,黑龍江省林口縣龍爪鄉人。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婦女團戰士。1938年10月上旬,東北抗日聯軍第五軍一部,在牡丹江地區烏斯渾河渡口(今屬林口縣)與日偽軍千餘人遭遇。

為掩護大部隊突圍,毅然放棄渡河,她與婦女團指導員冷雲(原名鄭志民),班長胡秀芝、楊貴珍,戰士郭桂琴、黃桂清、王惠民和被服廠廠長安順福(朝鮮族)等7名戰友一起,在指導員冷雲率領下,分成3個戰斗小組,與日偽軍展開激戰。

『玖』 八女投江的故事

「八女投江」是指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東北抗日聯軍8名女官兵,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軍,與日軍血戰到底而決不屈服,最後集體投江殉國的英勇事跡。

抗日戰爭時期的1938年10月,8名女官兵,在冷雲率領下,與日偽軍激戰。她們吸引日偽軍火力,使部隊主力擺脫敵人攻擊,被敵軍圍困河邊。在彈盡的情況下,面對逼降,涉入烏斯渾河壯烈殉國。

(9)八女投江的故事擴展閱讀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

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拾』 八女投江 王惠民小英雄的故事

1938年夏天,日本關東軍糾集偽蒙、偽滿軍在松花江下游展開了「三江大討伐」,東北抗聯第4、5軍為擺脫困境決定向西轉移,遭到日軍多次圍追堵截,犧牲了很多抗聯戰士。10月,東北抗日聯軍第5軍第1師的一支百餘人的隊伍被烏斯渾河擋住了去路,隊伍中有第5軍婦女團的八名女戰士,她們是:冷雲(原名鄭志民)、胡秀芝、楊貴珍、郭桂琴、黃桂清、李鳳善、王惠民、安順福。抗聯隊伍經過幾日的奔襲,戰士們又餓又累,師長決定在岸邊休息一夜明天早晨過河。10月的北方天氣已經非常寒冷,部隊在河畔露營後,燃起了幾堆篝火取暖。日偽特務葛海祿發現了江邊有篝火閃動,向日本守備隊報告有抗聯戰士在江邊休息。後半夜,日軍熊本大佐集合了一千多日軍與偽軍將抗聯戰士包圍。10月10日拂曉時,抗聯戰士們發現了日軍,急忙向外沖。冷雲比較冷靜,命令七名女戰士卧倒,敵人沒有發現她們,向大部隊逼近。此時情況十分危急,在此生死關頭冷雲果斷地組織女戰士殿後,從背後襲擊敵人,吸引日軍火力,掩護大部隊突圍。敵人一下子慌了神,以為中了埋伏,慌忙抽出一部分兵力向她們還擊,大部隊乘機突出了日軍的包圍圈。沖出去的同志最後聽到她們齊聲喊――「快往外沖啊!保住手中槍,抗戰到底!」日軍在得知她們只有八名女兵時,變的更加猖狂邊打邊叫:「乖乖投降吧!皇軍不會虧待婦女!」當大部隊發現還有八名女戰士沒有沖出日軍的包圍後,多次組織抗聯戰士回來營救,因日軍火力強大未能成功。在背水作戰至彈盡的情況下,八名女戰士面對日偽軍逼降,誓死不屈。冷雲堅定地對大家說:「同志們,我們是共產黨員、抗聯戰士,寧死也不做俘虜!為祖國的解放而戰死,是我們最大的光榮!」她們投出了最後一顆手榴彈,趁敵人卧倒的機會,毀掉槍支,挽臂涉入了冰冷的烏斯渾河,高唱著《國際歌》「……滿腔的熱血已經沸騰,要為真理而斗爭……」集體沉江,壯烈殉國。犧牲時,她們中年齡最大的冷雲23歲,最小的王惠民才13歲。八名女戰士為中華民族的解放獻出了她們年輕的生命,寫下「八女投江」的壯麗篇章。 「八女投江」體現了中華兒女為民族解放事業敢於與日軍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東北抗聯第2路軍總指揮周保中得知「八女投江」後,當即題寫了「烏斯河畔牡丹江岸將來應有烈女標芳」。解放後,中國共產黨以「八女投江」為題材拍攝了一部電影《中華兒女》,女英雄們的高尚氣節強烈地感染了千千萬萬個中國人民。1986年9月7日,為紀念八名女烈士,建立了一座巨型「八女投江紀念碑」。全國政協副主席康克清為其親筆題詞:「八女英靈,永垂不朽」。

熱點內容
幼師專業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42:13 瀏覽:24
音樂小毛驢故事 發布:2021-03-16 21:40:57 瀏覽:196
昂立中學生教育閘北 發布:2021-03-16 21:40:47 瀏覽:568
建築業一建報考條件 發布:2021-03-16 21:39:53 瀏覽:666
2017年教師資格注冊結果 發布:2021-03-16 21:39:49 瀏覽:642
中國教師資格證查分 發布:2021-03-16 21:39:41 瀏覽:133
踵什麼成語有哪些 發布:2021-03-16 21:38:20 瀏覽:962
東營幼師專業學校 發布:2021-03-16 21:35:26 瀏覽:467
機械電子研究生課程 發布:2021-03-16 21:33:36 瀏覽:875
杭州朝日教育培訓中心怎麼樣 發布:2021-03-16 21:33:28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