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愛國的故事
❶ 關於愛國的故事400字左右
一、齊白石的愛國故事。
抗日戰爭時期,北平偽警司令、大特務頭子宣鐵吾過生日,硬邀請國畫大師齊白石(1863—1957年)赴宴作畫。
齊白石來到宴會上,環顧了一下滿堂賓客,略為思索,鋪紙揮灑。轉眼之間,一隻水墨螃蟹躍然紙上。眾人贊不絕口,宣鐵吾喜形於色。
不料,齊白石筆鋒輕輕一揮,在畫上題了一行字——「橫行到幾時」,後書「鐵吾將軍」,然後仰頭拂袖而去。
一個漢奸求畫,齊白石畫了一個塗著白鼻子,頭戴烏紗帽的不倒翁,還題了一首詩:「烏紗白扇儼然官,不倒原來泥半團。將妝忽然來打破,渾身何處有心肝?」
1937年,日本侵略軍佔領了北平。齊白石為了不受敵人利用,堅持閉門不出,並在門口貼出告示,上書:「中外官長要買白石之畫者,用代表人可矣,不必親駕到門,從來官不入民家,官入民家,主人不利,謹此告知,恕不接見。」
齊白石還嫌不夠,又畫了一幅畫來表明自己的心跡。
畫面很特殊,一般人畫翡翠時,都讓它站在石頭或荷徑上,窺伺著水面上的魚兒;齊白石卻一反常態,不去畫水面上的魚,而畫深水中的蝦,並在畫上題字:「從來畫翡翠者必畫魚,余獨畫蝦,蝦不浮,翡翠奈何?」
齊白石閉門謝客,自喻為蝦,並把作官的漢奸與日本人比作翡翠,意義深藏,發人深思。
❷ 關於愛國的愛國愛國故事要短一點
1、王偉 —— 海空衛士
2001年4月1日上午,王偉負責跟蹤和監控美國軍用偵察機。在被美國飛機擊中後,跳傘墜入大海並被光榮地犧牲。他才33歲。在這次任務中,王偉決心大膽,冷靜,用生命寫下愛國故事。
偉大的教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勝利。王偉犧牲後,中央軍委於2001年4月24日在北京。舉行了命名會議,並頒發了「海空衛士」榮譽稱號和一等英國模範獎章。革命得到了海軍黨委的批准烈士。
2、錢學森 —— 回國造科技
1955年初冬,剛剛突破美國當局並阻止他返回祖國的錢學森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院長陳浩會問他:「中國人可以搞導彈嗎?」錢學森說:「外國人可以這樣做,為什麼中國人不能這樣做呢?中國人比外國人短嗎? 」
在這句話中,錢學森在火箭上、導彈和航空航天工業的職業生涯得到了決定。他用他的中國火箭導彈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乃至整個國防高科技事業的基礎貢獻該項目的建設寫下了精彩而美麗的篇章。
3、文天祥——寧死不屈
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被擊敗並被俘。他在地牢里坐了三年,一再拒絕敵人的勸說。一天堂,袁世祖忽必烈親自前來說服他放棄他的位置,他沒有動搖,而是說:「只有通過向國家報道,我才無需要求。」
在執行判決之前,中士說:「文文祥,你現在改變主意,你不僅可以避免死亡,而且還可以總理。文天祥喊道:「死亡會死,所說的話!」 」文天祥在南方是正義的,給世界留下了一首溫暖的「正義之歌」。
4、李小龍——我是中國人
李小龍,在20世紀60年代,中國人的地位並不高。許多演員總是淡化他們的中國身份。李小龍很自豪能成為一名中國人。他說他是中國人。最經典的一句是電影「精武」。
「中國人在門口」,不是「生病的男人」為香港電影帶來了愛國熱潮。熟悉的「霍元甲」也是那個時代的電影。
5、辛棄疾——勵志拯救民族
辛棄疾為宋曉宗寫了「歐洲第十理論」。前三篇論文分析了北方人民的女真統治者女真統治集團內部的怨恨和尖銳矛盾。關於如何豐富南宋國力的最後七篇文章,
積極籌備,及時完成統一中國事業的問題,以及一些具體的計劃。但當時,宋金義剛剛確認法庭沒有採納他的建議。
6、華羅庚——堅決回歸中國
「7·7」事件爆發發生後,偉大的數學家華羅庚回到了祖國,那裡的抗日篝火正從高薪的英國燃燒起來。這不是為了金錢和學位。回國後,他積極參加了抗日救亡運動。1950年,他成為國際知名的一流數學家,並被伊利諾伊大學聘為終身學生。但他堅決帶領全家人回到新解放的家園。
7、楊靖宇——愛國英雄
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年初,他被日軍困住。他受了重傷,無法移動樹皮。他只能棉花。衣服里的棉花和冰雪吞沒了飢餓感。當日軍告知它無法完成時,就會把槍打開,而35歲的楊靖宇犧牲。
殘忍的日本軍隊切開了自己的身體。當他只看到肚子里的草和棉花時,這些都是由楊靜宇帶領的。抗日聯軍的入侵者都驚呆了。他認為,支持在白雪皚皚的長白山叢林中楊靖宇與敵人的戰鬥力量是對祖國的熱愛。
❸ 有關於愛國的小故事
1、鄭成功收復台灣
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佔了我國領土台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台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台灣,經過9個月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離開台灣,台灣重回祖國懷抱。
2、岳飛學藝
民族英雄岳飛生逢亂世,自幼家貧,在鄉鄰的資助下,拜陝西名師周桐習武學藝。期間目睹山河破碎,百姓流離失所,萌發學藝報國的志向,克服了驕傲自滿的情緒。寒暑冬夏,苦練不綴,在名師周桐的悉心指導下,終於練成岳家搶,並率領王貴,湯顯等夥伴,加入到抗金救國的愛國洪流中。
3、葉聖陶愛國精神
我國現代的教育家、文學家葉聖陶又是一位偉大的愛國主義者。從五四運動直到1988年他生命終了的每個歷史時期,始終懷有一顆強烈而誠摯的愛國心。他主張喚起民眾,外爭國權,內懲國賊,他寫了大量愛憎分明的戰斗檄文,揭露和抗議國民黨的高壓統治。
4、愛國將領吉鴻昌
1895年,在河南省扶溝縣呂潭鎮一家吉姓小茶館的後院,誕生了一名男孩,取名鴻昌。對於鴻昌的父親吉筠亭來說,添人增口是件喜事,可又多了張吃飯的嘴。吉鴻昌好不容易熬到了18歲,恰恰馮玉祥在河南招兵,於是他便報名參軍,從此開始了他一輩子的戎馬生涯。
5、數學家陳景潤
著名數學家陳景潤1979年在美國短期工作時,取得了新的研究成果寫出了新的論文《算術級數中的最小素數》。在這一研究中,他把最小素數從80推進到16,達到了當前世界上的最新水平。 國外朋友希望陳景潤在美國發表這一論文,他拒絕了,特意把論文用包裹寄回祖國。
陳景潤回國以後,有人問他是否聽說有人造謠他不回來了。陳景潤冷笑一聲答道:「聽說了,這怎麼可能呢?我是中國人,怎麼能不回來呢?」
❹ 愛國故事有哪些
1,抗日名將張自忠。
1940年5月,國民黨軍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軍在湖北襄樊一帶抗戰。大洪山一戰,他們消滅了1000多名日寇。日軍瘋狂報復,派重兵包圍過來。張自忠和士兵們堅決抵抗,他手舉步槍高喊:「弟兄們,一定把敵人消滅!」一天過去了,陣地還在,他們卻一天沒吃東西。第二天,敵人用飛機大炮轟炸。
張自忠幾次率軍反擊,沒有成功。部下勸他突圍,他說:「我要撤了,這一帶就保不住了。我要用身體來保衛湖北西部河山!」後來他們被困在杏兒山上,無法沖出去。張自忠左肩受了傷,他說:「我是不打敗仗的,敗只有死,我不能對不起部下。只有誓死不退,才能抗敵保國。」
日軍沖了上來,張自忠身中數彈,仍然立在山頭,堅持抵抗。一顆子彈擊中他的胸部,血噴不止。他倒在地上對副官說:「我這樣死得好,對得起國家,對得起民族……心裡平安。」說完,他又頑強地站起來,向敵人撲過去,敵人的子彈又射中他的腹部和頭部。張自忠為國盡忠了,他是在抗戰中犧牲的中國軍人中職務最高的一個。
2,譚嗣同笑迎死亡。
1898年,光緒皇帝決定變法,譚嗣同成了主要助手。不料慈禧太後又發動了政變,囚禁了皇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康有為等人逃走了。譚嗣同沒有跑,他說:「各國的變法,沒有不流
血而成功的。現在中國還沒有人為變法而流 血,這是國家不能強盛的原因。如果要有人流 血,就從我開始吧!」
譚嗣同被捕以後,毫無懼色,在監獄中寫詩:「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他被押到刑場受刑前,大聲喊著:「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這位笑迎死亡的義士,心裡裝著祖國。
3,朱自清餓死不食救濟糧。
抗日戰爭結束後,美國政府一方面支持蔣中正發動內戰,一方面又利用簽訂條約的辦法在中國獲取了許多特權,還加緊武裝戰敗國日本,對中國重新構成威脅。當時社會上物價上漲,物品奇缺,很多人在飢餓和死亡線上掙扎。人民對美國和國民政府十分不滿,反抗的呼聲越來越高。美國為了支持蔣中正,就運來了一些麵粉,說要「救濟」中國人,好讓中國人「感謝」美國,不反對它。
朱自清看透了美國的用心,認為美國的救濟是對中國人的侮辱。他和一些學者一起,在一份宣言上莊重地簽上了自己的名字。那份宣言表示,堅決拒絕美國的「援助」,不領美國的麵粉。當時,朱自清正患嚴重的胃病,身體非常瘦弱,體重還不到40公斤,經常嘔吐,甚至整夜不能入睡。
拒領救濟粉意味著每月生活費要減少600萬法幣,生活更加困難。可是為了維護中國的尊嚴,他堅決拒絕那些別有用心的「賞賜」。他在日記中寫道:「堅信我的簽名之舉是正確的。因為反對美國武裝日本的政策,要採取直接的行動,就不應該逃避自己的責任。」兩個月後,朱自清困貧病交加,不幸去世。他寧肯挨餓而死,也不肯領帶侮辱性的「救濟」,表現了一個中國人應有的尊嚴。
4,岳飛精忠報國。
紹興十年(1140年)夏,金人撕毀和約南侵,岳飛奮起抗戰,大破金兵於蔡州、陳州、潁州,鄭州、西京、蒿州、許州、孟州、衛州、懷州、郾城等地,並在順昌、郾城大捷中粉碎了金「拐子馬」、「鐵浮圖」不可戰勝的神話,朱仙鎮大捷,威振敵膽、金兀術嘆呼「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正當岳飛所向披摩,抗金取得節節勝利之際,宋高宗於紹興十年七月十七日連下十二道金牌,強令岳飛班師。紹興十一年(1141年)四月二十四日,秦檜為剪除和談障礙,指使萬俟萵上章誣篾一貫主戰的岳飛「謀反」,收買王俊作假證,十月將岳飛父子和部將張憲關進杭州大理寺。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1142年1月28日),趙構秦檜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將岳飛父子和張憲誣害,岳飛寧死不屈,臨刑前揮筆寫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個大字。
5,鄧世昌的北洋艦隊。
鄧世昌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1894年9月,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斗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鄧世昌感到最後時刻到了,對部下說:「我們就是死,也要壯出中國海軍的威風。報國的時刻到了!」他下令開足馬力向日艦吉野號沖過去,要和它同歸於盡。這大無畏的氣概把日本人嚇呆了。
不幸,致遠號中了魚雷,船體爆炸,沉入海底。200多名官兵大部分犧牲。鄧世昌曾被部下用救生圈救起,可他見部下都沒有生還,毅然退出救生圈,沉入大海,獻出了生命。
❺ 關於愛國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