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五千年歷史故事
1. 中華上下五千年 歷史故事 資料
我們偉大祖國有非常悠久的歷史。按照古代的傳統說法,從傳說中的黃帝到現在,大約有四千多年的歷史,通常叫做「上下五千年」。
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里,有許多動人的有意義的故事。其中有許多是有文字記載的。至於五千年以前遠古時期的情況,沒有文字記載,但是也流傳了一些神話和傳說。
譬如,我們人類的祖先,究竟是從哪裡來的?古時候流傳著一個盤古開天地的神話,說的是在天地開辟之前,宇宙不過是混混沌沌的一團氣,裡面沒有光,沒有聲音。這時候,出了一個盤古氏,用大斧把這一團混沌劈了開來。輕的氣往上浮,就成了天;重的氣往下沉,就成了地。
以後,天每天高出一丈,地每天加厚一丈,盤古氏本人也每天長高了一丈。這樣過了一萬八千年,天就很高很高,地就很厚很厚,盤古氏當然也成了頂天立地的巨人。後來,盤古氏死了,他的身體的各個部分就變成了太陽、月亮、星星、高山、河流、草木等等。
這就是開天闢地的神話。
神話畢竟只是神話,現在誰也不會相信真有這樣的事。但是人們喜歡這個神話,一談起歷史,常常說從「盤古開天地」起。這是因為它象徵著人類征服自然的偉大氣魄和豐富的創造力。
那麼,人類歷史究竟應該從哪兒說起呢?後來,科學發達了,人們從地下發掘出來的化石,證明人類最早的祖先是一種從古猿轉變而來的猿人。
我國科學工作者在祖國各地先後發掘了許多猿人的遺骨和遺物的化石,可以看到我們祖國境內最早的原始人,已經有一百萬年以上的歷史。像雲南發現的元謀猿人,大約有一百七十萬年歷史;陝西出土的藍田猿人,大約有八十萬年歷史;拿有名的北京猿人來說,也有四五十萬年的歷史了。
這里,我們就從北京猿人說起。北京猿人生活在周口店一帶。那時候,中國北方的氣候比現在溫和濕潤。山上山下,生長著樹林、灌木和豐茂的野草。兇猛的虎、豹、狼、熊等野獸,出沒在樹林和山野中。那裡還生長著大象、犀(音xī)
牛和梅花鹿。
猿人的力氣比不上這些兇猛的野獸,但是他們和任何動物根本不同的地方,就是猿人能夠製造和使用工具。這種工具十分簡單,一件是木棒,一件是石頭。木棒,樹林里多的是,但它是經過人砍削的;石頭呢,是經過人工砸打過的,雖然很粗糙,但畢竟是人製造的工具。
他們就是用這種簡單的工具來採集果子,挖植物的根莖吃。他們還用木棒、石器來同野獸作斗爭,獵取食物。
但是,這種工具畢竟太簡陋了,他們獲取的食物是很有限的,靠單個人的力量,沒法生活下去,只好過著群居的生活,共同勞動,共同對付猛獸的侵襲。這種人群就叫原始人群。
幾十萬年過去了,猿人在艱苦的斗爭中進化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山頂洞穴里,發現另一種原始人的遺跡。這種原始人的樣子,已經和現代人沒有什麼兩樣。我們把他們叫做「山頂洞人」。
山頂洞人的勞動工具有了很大的改進,他們不但能夠把石頭砸成石斧、石錘,而且還把野獸的骨頭磨製成骨針。別看這一枚小小的骨針,在那時候,人們能磨製骨針可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有了骨針,人們可以把獸皮縫成衣服,不像北京猿人時期那樣赤身裸體。
山頂洞人過的也是群居生活。但他們的群居生活已經按照血統關系固定下來。一個集體的成員都是共同祖先生下來的,也就是同一氏族的人。這樣,人類社會就進入了氏族公社時期了。
2. 上下五千年中的中國古代歷史故事
1\指鹿為馬
秦朝二世的時候,宰相趙高掌握了朝政大權。他因為害怕群臣中有人不服,就想了一個主意。有一天上朝時,他牽著一隻梅花鹿對二世說:「陛下,這是我獻的名馬,它一天能走一千里,一夜能走八百里。」二世聽了,大笑說:「承相啊,這明明是一隻鹿,你卻說是馬,真是錯得太離譜了!」趙高說:「這確實是一匹馬,陛下怎麼說是鹿呢?」二世覺得納悶,就讓群臣百官來評判。大家心想,說實話會得罪承相,說假話又怕欺騙陛下,就都不出聲。這時趙高盯著群臣,指著鹿大聲問:「大家看,這樣身圓腿瘦,耳尖尾粗,不是馬是甚麼?」大家都害怕趙高的勢力,知道不說不行,就都說是馬,趙高非常得意,二世被弄胡塗了,明明是鹿,怎麼大家都說是馬呢?他以為自己瘋了,從此越來越胡塗,朝政上的事都完全由趙高來操縱。
趙高暗中把那些說實話的人殺掉,又派人殺死二世,霸佔整個朝廷,最後終於導致秦朝滅亡。
2 聞雞起舞
晉代的祖逖是個胸懷坦盪、具有遠大抱負的人。可他小時候卻是個不愛讀書的淘氣孩子。進入青年時代,他意識到自己知識的貧乏,深感不讀書無以報效國家,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於是就發奮讀起書來。他廣泛閱讀書籍,認真學習歷史,從中汲取了豐富的知識,學問大有長進。他曾幾次進出京都洛陽,接觸過他的人都說,祖逖是個能輔佐帝王治理國家的人才。祖逖24歲的時候,曾有人推薦他去做官司,他沒有答應,仍然不懈地努力讀書。後來,祖逖和幼時的好友劉琨一志擔任司州主簿。他與劉琨感情深厚,不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還有著共同的遠大理想:建功立業,復興晉國,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才。
一次,半夜裡祖逖在睡夢中聽到公雞的鳴叫聲,他一腳把劉琨踢醒,對他說:「別人都認為半夜聽見雞叫不吉利,我偏不這樣想,咱們乾脆以後聽見雞叫就起床練劍如何?」劉琨欣然同意。於是他們每天雞叫後就起床練劍,劍光飛舞,劍聲鏗鏘。春去冬來,寒來暑往,從不間斷。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長期的刻苦學習和訓練,他們終於成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寫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帶兵打勝仗。祖逖被封為鎮西將軍,實現了他報效國家的願望;劉琨做了都督,兼管並、冀、幽三州的軍事,也充分發揮了他的文才武略。
3 唇亡齒寒
"唇亡齒寒"是一則成語故事,出自<左傳.僖公五年>.本篇故事講晉國向虞國借路攻打虢國,虞王貪戀晉王送給的玉石,保馬,答應借路給晉國.虞國大臣宮之齊以"唇亡齒寒"的道理勸諫虞王,但他不聽,讓晉國經過虞國去滅了虢國.結果,晉國在滅掉虢國回來時順勢消滅了虞國."唇亡齒寒"意思是說有許多事物之間就像嘴唇與牙齒一樣是相互依存的,如果嘴唇沒有了,牙齒就會感到寒冷.同樣,虢國被晉國消滅了,虞國就會失去支持和依託,也很難逃脫滅亡的命運.
4 草木皆兵
東晉的時候,北方的前秦王苻堅,想要征服中原,統一天下。
公元383 年 ,他調兵90 萬大軍浩浩盪盪地迫進淮河,進攻東晉。
弱小的東晉沉著應敵。大將謝石、謝玄率兵去淮河迎戰。
前秦王苻堅覺得自己有百萬強兵,糧草堆積如山,打一個弱小的晉朝是不費吹灰之力的,而且應首戰告捷,一舉攻佔壽陽。苻堅自信必勝,於是派東晉降將朱序去謝營勸降,可是朱序到了那裡不但沒勸降反而告訴謝石說:「秦軍雖誇口說有百萬強兵,可大部分還在路上,如果現在乘秦大軍未到,迅速打過去,敗其先鋒,後軍銳氣就可弱 。」於是謝石立刻派部下劉牢率精兵5 萬趁著天黑,渡過洛澗奇襲秦軍,結果苻堅的軍隊大敗。
苻堅吃了敗仗,勃然大怒,他登上城樓,朝淝水南岸的晉軍望去,不由地打了個冷戰。苻堅遠遠望見晉軍隊伍整齊,士氣高昂。再看,八公山上草木叢叢,迎風搖曳,他以為那是晉兵,不覺惴惴不安,自言自語道:「晉兵真不少啊。」
後來秦軍士氣極度低落,苻堅的指揮已無能為力,結果秦軍全線崩潰,苻堅中箭逃回洛陽,一路上「風聲鶴唳,草木皆兵」。
從此前秦王朝日趨瓦解。
5 望梅止渴,
這個成語出自南朝·宋劉義慶的《世說新語·假譎(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帶兵打仗,將士們走了很長時間都沒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圍一點水都沒有,怎麼辦呢?曹操心眼多,心想:這樣下去可不行。於是他站在一個很高的地方對將士們大聲說:「這條路我走過,前邊不遠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們趕快去那裡去吃梅子吧。」其實根本沒這檔子事,可大家聽曹操這么一說,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裡都不覺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覺得渴了,於是都很積極地往前走,盼望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後大夥終於走出了這片大荒原,趕到了目的地。
這就是成語「望梅止渴」的由來,用來比喻某種願望無法實現,只能用幻想或大話來自我安慰。類似的成語還有畫餅充飢。
3. 上下五千年裡的歷史故事有什麼
先秦時代
1.華夏族的由來 2.堯舜禪讓 3.大禹治水 4.商湯滅夏 5.順民意周伐商 6.烽火戲諸侯 7.齊桓公稱霸 8.伍子胥鞭屍雪恥 9.勾踐卧薪嘗膽 10.韓趙魏分晉 11.商鞅南門立木 12.孫臏龐涓鬥智 13.張儀連橫破合縱 14.藺相如完璧歸趙 15.毛遂自薦 16.信陵君竊符救趙 17.荊軻刺秦王 18.秦王滅六國 19.百家爭鳴 20.胡亥假傳遺詔 21.陳勝吳廣起義
兩漢三國
劉邦和項羽 2.巨鹿破釜沉舟 3.蕭何月下追韓信 4.楚漢相爭 5.漢高祖白登被圍 6.漢高祖殺馬立誓 7.周勃智奪軍權 8.張謇通西域 9.司馬遷寫《史記》 10.昭君出塞 11.王莽篡權稱帝 12.綠林赤眉起義 13.劉秀中興漢朝 14.蔡倫發明造紙術 15.跋扈將軍梁冀 16.黃巾軍起義 17.王允計除董卓 18.挾天子以令諸侯 19.官渡大戰 20.孫策占據江東 21.劉備三顧茅廬 22.火攻赤壁 23.關羽白走麥城 24.曹植七步成詩 25.七擒孟獲 26.孔明揮淚斬馬謖
兩晉南北朝
1.司馬昭之心 2.滅屬建西晉 3.王濬樓船破吳 4.八王之亂 5.李特的流民大營 6.王馬共天下 7.王羲之寫字換鵝 8.祖狄中流擊楫 9.恆溫北伐 10.淝水之戰 11.劉裕巧布缺月陣 12.「元嘉治世" 13,乘長風破萬里浪 14.孝文帝定計遷都 15.賈思勰編寫農書 16.北魏的分裂 17.梁武帝做和尚
隋唐五代
1.陳後主荒淫亡國 2.隋文帝治國 3.楊廣弒父奪皇位 4.隋煬帝遷都 5.李淵太原起兵 6.李世民平定東都 7.玄武門之變 8.唐太宗降服突厥 9.武則天顯赫一時 10.著名宰相狄仁傑 11.韋後亂政 12.唐玄宗開元之治 13.李林甫口蜜腹劍 14.貴妃楊玉環 15.李白蔑視權貴 16.安祿山叛亂 17.馬嵬驛兵變 18.李光弼破史思明 19.杜甫寫「詩史」 20.郭子儀退回紇
21.甘露之變 22.唐王朝的末日
宋明清史
1.黃袍加身 2.杯酒釋兵權 3.李後主亡國 4.阿保機建遼 5.楊家將 6.元昊建立夏朝 7.寇準建遼 8.鐵面無私的包拯 7.王安石變法 8.靖康之恥 9.南宋趙構稱帝 10.女詞人李清照 11.岳飛打破金兀術 12.」莫須有"冤獄 13.一代天驕成吉思汗 14.忽必烈建元 15.文天祥起兵 16.正氣歌 17.馬可波羅東行 18.明太祖嚴懲貪吏 19.明太祖興文字獄 20.鄭和七下西洋 21.戚繼光碟機逐倭寇 22.明末後宮三疑案 23.皇太極施反間計 24.李自成進京 25.吳三桂降清 26.鄭成功收復台灣 27.康熙帝平定三藩 28.曹雪芹寫《紅樓夢》 28.大貪官和珅 29.林則徐虎門銷煙 30.英法火燒圓明園 31.慈禧垂簾聽政 32.戊戌變法 33.八國聯軍進京 34.武昌起義
4. 中華五千年中的經典歷史典故,你知道多少呢
讀史以明鑒,鑒古以知今。中華上下五千年悠悠歷史,濃縮於一個個歷史典故,在人們的口口相傳中流傳千年。從炎黃到明清,30個歷史典故帶你穿梭歷史的時間線,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
炎黃時期
【炎黃子孫】大約四千多年前,軒轅(即黃帝)聯合炎帝戰勝九黎族蚩尤,蚩尤俘虜被稱為“黎民”。之後黃帝打敗炎帝族,成為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首領。後人將黃帝譽為華夏族的祖先,因為黃帝和炎帝是近親,又融合在一起,所以我們又稱為"炎黃子孫”。
【大禹治水】禹的兒子禹採取"開、通、疏、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為部落聯盟首領。
夏商周時期
【桀驁不馴】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是歷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堯”“桀驁 不訓”都出於此人。
【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曹髦,曹丕之孫,公元260年,因司馬昭權勢日重,危及帝位,聲稱司馬昭代魏之心,路人皆知,率殿中衛士、僮僕討伐司馬昭未果被害。曹髦死後,司馬昭立曹奐為帝,即魏元帝,自己獨攬大權。
5. 《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人物及主要事跡
中華上下五千年,上卷,封狼居胥:
漢朝霍去病率兵進擊匈奴,一直打到了狼居胥山,霍去病在山上祭拜天地,立碑表明」漢家土地」,之後被封為中國武將最大戰功
6. 《中華上下五千年》里的歷史故事
歷史人物及主要事跡
NO.1 朱元璋
朱元璋,即明太祖。明朝開國皇帝(1368~1398年在位),元末農民起義軍首領。著名軍事家、政治家。字國瑞。洪武元年(1368)正月,即皇帝位,立國號大明,建都應天。設大都督府(1380年改為五軍都督府),為全國最高軍事機關,由皇帝親掌兵權。實行衛所制,自京師至郡縣要地設衛置所。從是時起,朱元璋運籌帷幄,以攻撫兼施之策,進行了長達22年的明初統一戰爭。五月,親至汴梁(今河南開封)督戰。八月,明軍克大都(今北京),推翻元朝。旋揮師西向,逐步平定西北。又遣師南下,相繼平定福建、兩廣。繼而多次發兵征漠北。四年,遣軍入川,滅夏國。十五年,發兵取雲南。二十年,平遼東。至二十二年,基本統一全國。在此期間,頒行軍律,整頓屯田,築城備倭,並在全國建立都司、衛所制度。三十一年閏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病卒,終年71歲。朱元璋胸懷韜略,深謀遠慮,善於駕馭戰爭,掌握主動權。在群雄對峙中,巧擇戰機,各個擊破。每戰持重用兵,力避兩面受敵,並適時集中兵力殲滅敵人。注重招賢納士,廣采眾議,嚴格治軍,完善軍制,練兵育將,強調將領要識、謀、仁、勇兼備。主張寓兵於農,且耕且戰,保持一支強大的武裝力量。其軍事思想對後世有較大影響
NO.2半人半神-孔子
孔子是最具國際影響的中國人。他希望當時分裂的中國能重視出現統一
強大的中央權力,主張上層階級以禮、仁政、德行來維持統治,全體人應
遵從忠於天子、孝順父母、友德朋友的信條,婦女應對丈夫忠貞服從。但
他未能把他理想與理論變成現實。為推廣學說,也曾周遊列國。
在他死後七百年,漢武帝正式把他的學說奉為唯一的官方學說。
自此,歷代帝王紛紛效法。到公元7世紀,唐朝大
興孔廟,孔子被奉為半人半神的聖人。這種習俗沿襲約一千三百年。
NO.3精忠報國-岳飛
岳飛簡介:1103~1142 南宋名將 ,軍事家。字鵬舉。相州湯陰(今屬河
南)人。抗金名將,曾率領岳家軍,參加抗擊金軍,同時又是兩宋以來最年輕的建節封侯者,
主要成就有收復建康府,收復襄陽六郡,連結河朔之謀等
其軍以「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擄掠」 (《宋史·岳飛傳》)著稱。常能以少
勝眾。金軍嘆稱:「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NO.4曠世奇才-李白
也該有個文學界的風流人物了~
李白, 字太白, 號青蓮居士, 是我國唐代的偉大詩人. 其詩風雄奇豪放,
想像豐富, 語言流轉自然, 音律和諧多變. 他善於從民歌、神話中汲取營
養私素材, 構成其特有的瑰麗絢爛的色彩, 是屈原以來積極浪漫主義詩歌
的新高峰.與杜甫並稱「李杜」。
NO.5民族英雄-林則徐
林則徐官場40載,行跡踏遍14省,統兵40萬,到頭來仍兩袖清風,一貧
如洗,正如晚年他在《自定分析家產書》中所述:「田地家產折價三百銀
有零」,「況目下均無現銀可分!」實在令人可欽、可佩!所有這些,正
如他故居廳堂懸掛的那幅親筆所書的格言所示: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無欲則剛。」
NO.6足智多謀-諸葛亮
三國時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被譽為「千古良相」的典範。為完成統
一中原,興復漢室的大業,先後五次進攻魏國,在治國、治軍等方面發揮
了非凡的才能,是以民用其力,百姓不忿;又推演兵法,作「八陣圖」,
造損益連弩、木牛流馬,與名將司馬懿、張郃等交鋒,屢操勝算,最後一
次北伐時採取分兵屯田之策,與司馬懿大軍相持百餘日,但不幸因積勞成
疾而逝世,享年五十四歲,謚曰忠武侯。
NO.7萬世一君-秦始皇
在中國古代君王中,最負國際聲譽的當推漢武帝。在西方人看來,他是
古代中國巔峰狀態的萬世一君,是中國最有作為的帝王。他敬奉儒學為官
方學說,強化了中央集權體制。他擴疆開土,征服長江以南大片土地與朝
鮮一部分,並打開了在中西交流上具有深遠意義的"絲綢之路"。他使中華
帝國達到了同期羅馬帝國的強盛程度。一些西方學者認為,他堪稱中國的
凱撒、亞歷山大或屋大維。
NO.8一代名將-李牧
他的赫赫功業是對匈奴的戰績上,李牧是趙國人,趙國一直受匈奴威脅
。趙軍屢敗於匈奴,以至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知恥而後勇。趙軍從裝備和
作戰方式上高度學習匈奴,建立了讓六國震驚的騎兵部隊。李牧真正意義
上的與匈奴一戰只有一次,但僅僅是這一次,就打的匈奴幾乎十年不敢南
下。
NO.9西楚霸王-項羽
項羽少有大志,力能舉鼎,自言:「劍一人敵,不足學,學萬人敵。」
又有詩曰「力拔山兮氣
7. 中國五千年之中的故事
《紅樓夢》是一部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網路全書。小說以講述上層社會中的四大家族為中心圖畫,真實、生動地描寫了十八世紀上半葉中國末期封建社會的全部生活,是這段歷史生活的一面鏡子和縮影,是中國古老封建社會已經無可挽回地走向崩潰的真實寫照。把一個個的人物寫的活靈活現,有以神話故事中的女媧為開頭引出著一故事——石頭記。有以甄隱士為線索開始即結束了整個的故事。
在遙遠的大洋彼岸又一個國度——英國。她誕生了一位偉大的、傑出的、有天賦的,劇作家他就是莎士比亞。他用他畢生的經歷發揚了本國的獨有的一種藝術形式——戲劇。那時一個民族,他那時代不滅的靈魂,以各種形式表現著自己、充實著自己。正如莎士比亞與戲劇的微妙關系一樣,曹雪芹及其《紅樓夢》,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不朽靈魂的一部分。與其說他是非同步偉大的巨著,不如說它是中國通史。與其說那是寫貴族的生活,不如說是當時時局的真實寫照。從一點點的細節來講,那種語言的魅力體現出來,用形象生動的語言塑造了許許多多的人物形象。從人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一張一弛。一絲一毫無不張顯出人物的特點,可以說那種語言的敘述找不出一斯破綻。而從中又可以看出一個民族發展的問題,具體的症結,具體的民生國計,無不與此相關聯。這不只是一部文學作品,又是一部柬書。
前面說都都是前八十回,而後四十回我認為恰恰相反。從中有許多的破綻,例如賈寶玉在前八十回的一回中已經暗示到其是一悲劇人物,而到高鄂的筆下它又成了一個樂於學習又參加考試而考取舉人,從一個頑童到一個好學之人,這中間幾乎沒有什麼銜接,是很令人匪夷所思的。而且在最後又丟下已經懷孕的寶釵出家為僧。而且據說高鄂是因為一個上任的資助,取續寫紅樓的,我認為一個初衷就不那麼純潔的人,並且也沒有理解到曹雪芹的寫的《紅樓夢》。是無法寫好的。再說想像曹雪芹一樣的來刻畫人物是非常難的,不是容易達到的。我看到不如留下這四十回不寫,給人以遐想的空間,還是聽美好的。
《西遊記》讀書筆記
每當我翻開《西遊記》時,總有不同的心情。它在四大名著中,是最生動活潑的,小時候的我讀起它來總覺得既過癮又有趣。但今時今日,不變的是那光怪陸離,色彩斑斕的神話世界,我的領悟卻變了。
然而,目前社會上還有許多人被一些價值不大的東西所束縛,卻自得其樂,還覺得很滿足。經過幾百年的探索和發展,人們對物質需求已不再迫切,但對於精神自由的需求卻無端被抹殺了。總之,我認為現代人最缺乏的就是一種開闊進取,尋找最大自由的精神。
在厲盡時間錘煉的《西遊記》中,竟深深蘊含著新世紀人們最渴望的自由精神……我更明白為什麼它能夠傳承至今了。
讀完厚厚的一本三國演義,不禁感嘆歷史的「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三國演義真的為讀者生動活現地演義了一個歷史故事,也讓我從中學到了一些為人處世之道。
三國演義讀後感
先來說說曹操這個人物帶給我的啟示。曹操一生都屬於十分大膽型的人物,也是十分奸詐的。他誤殺了呂伯奢一家人,最後明知錯了,還要繼續殺了呂伯奢,其無情無義至此,陳宮便離他而去,曹操後來說的那句話耐人尋味:「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但反過來想想,如果當時他不趕盡殺絕的話,呂伯奢若真帶了些人過來追殺他,可能曹操會就此退出歷史舞台了。但是奸詐帶來的只會是一時的小利,一直是奸詐的話,自然會遭到報應。後來董承一夥人便刺殺曹操,可惜事敗了。後來陸續都有一些人刺殺曹操,但都因一些意外而失敗了,否則這位曹阿瞞也不會叱吒風雲了。曹操給我的啟示就是,做人不能太狡詐。
與曹操截然相反的一個人物就是劉備了,他以仁義當先,他熱愛百姓。劉備一生的行為都與曹操相反,曹操奸詐,劉備仁義。劉備在落難時,還帶著百姓逃命,他管理一個新野,或是徐州,都是布施仁政,得到百姓的愛戴。
但不論是曹操還是劉備,他們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非常注重人才,曹操失了一個呂韋,祭奠時他不哭自己曹家的人,獨哭呂韋。他的謀臣郭嘉死後,他也十分痛心。劉備則更重視人才了,起初趙雲並不是劉家的將軍,但他十分器重趙雲,幾次留他,後來終於歸到了劉門下,才使得那個扶不起的阿斗兩次脫險。徐庶被曹操「拐騙」到那邊,在送別時,劉備哭著送別,還要砍掉擋在前面的竹林,後來徐庶才又回來推薦了諸葛亮。劉備三顧茅廬更是成為聘用人才的典範。
所以說,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需要招兵買馬,尋找志同道合的人,一同創建事業,這才是成功之道。與之相反的例子便是袁紹了,照說袁紹與曹操一戰的時候,擁有明顯的軍事優勢,但袁紹為人不重視人才,有許多忠臣在身邊也不知道。他如果聽忠臣的話,那曹操怎麼可能勝得了他呢?而他卻聽信一些小人的話,致使敗給了兵力較少的曹操。
三國演義還讓我學到:要善於聽取好的意見,忠言逆耳。曹操赤壁之戰為什麼會敗?我覺得還是因為沒有聽信好的意見,面對新來的龐統這個外人,他卻毫不猶豫地相信了他的「連環計」,而面對另一個臣子對他的忠言,那位臣子大致說的是:「若敵人用火攻,如之耐何?」曹操答的大致意思是:「現在這個季節,不會刮東南風,如果用火攻,那便是燒他們自己的營了」。這也怪不了曹操,他又不像孔明這個氣象專家能知風雨。但既然有人提了建議,曹操也應該有所警覺呀,不然也不會敗了。另外一次就是劉備在一片靠近水的樹林中安七百里連營,早有臣子向他提出建議,說敵人如果用火攻怎麼辦?但他沒有接受,致使後來真的被陸遜七百里火燒連營。所以,能否正確聽取他人的意見,往往決定著事情的最終成敗。
三國演義中的一些人物,也給我許多啟示。那些貪財,貪色的人,最終一定不會有好結果。董卓與呂布之所以會兵刃,還不是讓一個小女子貂嬋在中間挑撥離間,所以董卓便是敗在了自己的好色上。曹操也有點好色,張綉投降後,曹操在營中尋樂,便找了張綉老婆來玩弄,後來張綉當然惱火,便暗算曹操,曹操幸虧命大,否則也被張綉結果了。
曹操修了銅雀台後,還要把東吳的「二喬」放於台上,於是便讓孔明用這點激了周瑜,讓周瑜決心出兵打曹操,曹操才有赤壁一敗。三國中還有一些賣主求榮的一些人,也得不到好結果。與之相反的則是關羽了,他不貪財也不好色,得到了曹操的敬佩,也得到了千千萬萬讀者的敬佩。若不是因為他一點點的驕傲,以及劉封的見死不救,他也不會死得那麼早了。所以,我又知道了,為人不能貪財色,要做一個正直的人,剛正不阿的人。
三國演義中,還可以學到許許多多的東西,比如研究歷史的規律,分析人物性格,分析事情的前因後果成敗原因。毛澤東就曾經讀了五次三國演義,原因大致也在這吧。名著是經得起反復閱讀,反復推敲的,好的名著伴人一生成長。
《水滸傳》一書記述了以宋江為首的一百零八好漢從聚義梁山泊,到受朝廷招安,再到大破遼兵,最後剿滅叛黨,卻遭奸人謀害的英雄故事.讀完全書,印在我腦海里揮之不去的只有兩個字:忠,義.
忠,即是對自己的祖國,對自己身邊的親人,朋友盡心竭力.宋江在種種威逼利誘之下,仍然對自己的祖國忠心耿耿,這就是忠;林沖的妻子在林沖被逼上樑山之後,對高俅之子的凌辱,寧死不屈,最終上吊自殺,這也是忠.在當今這個社會中,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一個"忠"字,但是,卻很少有人能夠做到一個"義"字.
一個"義"字,包括了太多的內容.《水滸傳》中一百零八好漢為兄弟,為朋友赴湯蹈火,兩肋插刀,就只為了一個"義"字;為人民除暴安良,出生入死,也只為一個"義"字.由此可見,一個"義"字雖然只有三筆,有時卻要用一個人的生命去寫.在現實生活中,給人讓座幾乎誰都可以做得到,但救人於危難之中卻不是誰都可以做到的.因為它需要有相當的勇氣,甚至是一命換一命的決心.
義,可以解釋為正義.一個具有強烈的正義感的人,就是一個精神高尚的人.古往今來有多少英雄好漢,捨生取義.難道是他們不怕死嗎?他們為了正義,為了真理可以奮不顧身,因為強烈的正義感清楚地告訴他們,什麼是不該做的,什麼是值得用生命去奮斗的.一個沒有正義感的人,是不會理解這些的.因為他的正義感已被麻木所吞噬,奮斗的激情已經被凍結,只是他的靈魂被社會中一些丑惡的東西同化了.
我還清楚地記得《水滸傳》英雄中有一個黑大漢,他生性魯莽,性情暴躁,經常為小事與他人發生沖突,甚至搞出人命案.但他卻能夠路見不平,拔刀相助,令那些喪盡天良的傢伙們聞風喪膽.在現實生活中,雖然沒有這樣驚心動魄的大事發生,但"義"字卻滲透著我們的生活.對朋友講義氣,是小義.對素不相識的人或事物也用一種正義的眼光去看待,就是實際意義上的大義.我們中華民族,是一個大義的民族,當日本侵華,多少義氣凜然的革命烈士,用他們的滿腔熱血,誓死不屈,才成就了今日蒸蒸日上的祖國.董存瑞捨身炸暗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了敵人的機槍,這些都是炎黃子孫大義的延續,是中國歷史上揮之不去的光輝.
一個人,可以不相信神,卻不可以不相信"神聖".當前,我們青少年最主要的任務就是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繁榮昌盛.因此,這也是我們民族大義的根本所在.讓我們相信這一份"神聖",用自己的雙手去維護這一份"神聖".
《越王勾踐卧薪嘗膽》說的是:春秋時期,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越國被吳國打敗,越國勾踐被夫差俘虜。後來,吳王夫差釋放了勾踐,讓他回到了越國國都會稽。勾踐在坐卧的地方吊了個苦膽,夜裡躺在柴草上,面對苦膽。每天吃飯時都嘗嘗苦膽。總捫心自責:"你忘了會稽大敗之辱嗎?"就這樣勾踐跟同甘共苦共同命運,經過十年發展生產,積聚力量,又經過十年練兵,終於在公元前473年打敗夫差,滅掉了吳國。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越王給吳王當了三年奴僕,受盡了屈辱,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他始終沒有放棄心中的信念——重振越國,找回失去的尊嚴。他在麻痹了吳王被放回越國後,安撫百姓,操練軍隊,吃飯前品嘗苦膽,晚上就睡在柴草上,時刻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曾經的屈辱和復興越國的雄心。他身為一個高高在上的君王,能夠這樣做,真是難能可貴。經過自己的頑強毅力,勾踐終於打敗吳國。勾踐這種堅強的意志和堅持不懈、奮發圖強的精神值得我們學習
《劉備三顧茅廬》說的是:劉備聽徐庶說諸葛亮很有學識,就和關羽、張飛帶著禮物到隆中卧龍崗去請諸葛亮出來幫助他替國家做事。前二次去請,諸葛亮都不在家。關羽說諸葛亮也許是徒有一個虛名,未必有真此才實學,不用去了。張飛卻主張由他一個人去叫,如他不來,就用繩子把地捆來。劉備把張飛責備了一頓,又和他倆第三次訪諸葛亮。到時,諸葛亮正在睡覺。劉備不敢驚動他,一直站到諸葛亮自己醒來,才彼此坐下談話。諸葛亮出山後,關羽、張飛說:「諸葛亮能有什麼本事?」劉備聽了以後說:「我得了孔明,就像魚得了水一樣。」關羽和張飛聽到劉備這么說,也就不再說什麼了。果然,諸葛亮出山後的第一場戰役劉備就大獲全勝。從中可以感到劉備求賢若渴,很敬重諸葛亮,前兩次去隆中拜訪他,可他都不在家,劉備還要第三次去拜訪他。見了諸葛亮在睡覺,他一聲不吭,一直等到諸葛亮醒來才和他談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