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信故事
① 迷信的故事
迷信的故事每天都在發生,這世間有幾個不迷信,包括我也在迷信。不迷信的人,他是個覺悟的人,是個明白人。
② 封建迷信的故事
老龍背上菜飄香
河南省新野縣有個龍背村。傳說很久很久以前,有一老龍,為救一方百姓,違背天條布雲施雨,被龍王打入凡間,累死於此,屍體化為200餘畝的黃土高坡。龍背村由此而得名。千百年來,每逢天旱,百姓們便會供上豬頭大饃,燒香磕頭,祈求老天降下甘霖。於是,龍背村人便形成了一個迷信思想:龍背上不能挖溝、打井,否則,就等於斷龍背動龍脊,老龍怪罪下來,村裡便會死人。所以,千百年來,這200餘畝土地的收成年年靠天。
2002年,農村開展「學教」活動以後,鄉黨委派來了駐村工作組,在全村開展學習「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動員黨員帶頭向迷信思想宣戰,帶領全村村民在老龍背上挖溝打井、發展生產。聽說要動龍脊,村裡十幾位老人竭力反對。駐村工作組一邊做解釋勸說工作,一邊向老人遞上平安無事《保證書》。在工作組的支持下,村黨支部帶領村民在老龍背上打了3眼井,挖了1條長達 1000米的引水排灌渠,全村34名黨員人人帶頭在老龍背上建起了一個塑料弓棚,種上了早春蔬菜。蔬菜上市後,村民一合算,一畝地的蔬菜一季收入2800元。看到黨員在龍背上種菜獲得了好的經濟效益, 而且斷「龍背」、動「龍脊」後,村中一直平安無事。這下村民的迷信思想徹底消除了,老龍背上一下出現了 260個蔬菜大棚。
如今,黃土高坡大棚內的美國西芹、日本菜花、荷蘭百利蕃茄一批接一批上市,龍背村村民的錢包越鼓越大。
③ 破除迷信的故事100字
1、魏文侯時,西門豹任鄴縣令。他到鄴縣後發現城裡空盪無人,很貧困,而且這種情況從開始以來已經很長久了。老百姓中間流傳的俗語有:假如不給河伯娶媳婦,就會大水泛濫,把那些老百姓都淹死的說法。
於是,西門豹就集及地方上年紀大的人,問他們有關河伯娶親的事情,然後想一妙計改變這個情況。又到了河伯娶親的時候,他叫巫婆去跟河伯換個漂亮新娘,把害人的巫婆丟下了水。
巫婆很久不回來,西門豹又把三老和貪官一起丟下了河。鄴縣的官吏和老百姓都非常驚恐,從此以後,不敢再提起為河伯娶媳婦的迷信事事了。西門豹接著就征發老百姓開挖了十二條渠道,把、漳水引來灌溉農田,田地都得到灌溉。老百姓因此而家給戶足,生活富裕。
2、一個人在回家時天黑了迷了路,摔在水坑裡摔斷了腿。後在家養病,病快好時,一不小心又摔著,更嚴重了。於是此人越想越覺得不對勁,近來總倒霉,是不是那天遇到「鬼打牆」了,有什麼東西纏身啊?於是找來鄰村一大師訴說了一下,大師進屋看了看,指著水缸說有水鬼纏信看看。
在屋外放了一盆水,大師圍著水轉了一圈,然後把一根針在頭上磨了磨,輕輕放入水中,針竟然在水上浮了起來,此人原認為針密度比水大應落入水底,難道真有水鬼?大師繼續演示,要想破除怎麼辦?大師又圍著水盆轉了一圈,一伸手水裡頓時砰的一聲像燃燒了一般,水鬼破除了。
於是此人心甘情願付錢表示感謝,其不知被騙了還給騙子數錢,悲哀啊!
3、朝嘉靖年間,無錫人王富、張祥,都是極有膽量的人物,從來不害怕什麼鬼怪,在當地很有名。 夏天的一個傍晚,王富、張祥在河邊對飲,直飲到酣暢時分。王富說:「河對岸的墳墓 叢中,昨天剛埋了一個死人,你敢游過河去把死屍從棺材裡弄出來嗎?」
張祥絲毫不示弱地 說:「現在天還有些亮,等一會兒,我敢在黑夜裡把它弄出來。」王富就說:「如果真是這 樣的話,我願輸給你一瓮臘釀,我先回去把酒拿來在這里等你。」說完就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天漸漸黑下來了。張祥一口氣游過河去,來到墳墓叢中,卻 見棺材蓋已被挪開。
正當他對此疑惑不解時,忽然從棺材中伸出兩只大手死死地抱住了他的 脖子。張祥一時有些緊張,但還是私下請求道:「你先出來一會兒,等我賭勝了,明天一定 好好奠埋你。」剛一說完,那雙手把他的脖子抱得更緊了。張祥迫不得已,大喊大叫起來。 過了些時候,喊聲也漸漸微弱下去。
河邊住著的人家聽到叫喊聲,成群結隊地手持火把跑過 來了,火光一照,才認出抱張祥脖子的正是王富。 原來王富假裝回家拿酒,卻從別處先游過河去,把棺中屍體扔出來,自己卧在棺中,單 等張祥來時嚇他一嚇。當時,正是瘟疫盛行之時,王富、張祥二人竟安然無恙,都是因為膽氣豪壯的緣故。
4、曹竹虛的同族兄弟從歙縣到江蘇揚州去,途中經過一個朋友家,便住在了(他住宅的)書屋中。到了半夜,有東西從門縫像蟲一樣爬進來,薄得像一張紙一樣,漸漸展開成人的樣子,是一個女子。姓曹的一點也不害怕。那女子忽然散開頭發吐出舌頭裝出弔死鬼的樣子。
姓曹的笑著說:」(散開的)還是頭發,只一過有點亂;(伸出的)還是舌頭,只不過有點長,有什麼可怕的?」忽然又把腦袋摘下來放在桌子上。姓曹的又笑著說:」有腦袋尚且不值得害怕,何況(你現在已經)沒了腦袋?」這個鬼的本領用盡了,眨眼間就沒有了。
5、武人陳五,最討厭家裡人迷信鬼神。一天,他含了一枚青李子,哄騙家屬道:「我腮幫子腫了,真痛啊!」說完,睡在床上不吃不喝。
妻子憂心忡忡,便找來巫婆。巫婆說陳五生了疔瘡,因為他素來不信鬼神,所以鬼神也不來搭救。陳家的人都圍著巫婆磕頭,求她發發慈悲。她點點頭表示同意。陳五連連喊痛,叫道:「請巫師快來救救我吧。」
巫婆便按住陳五的面頰,裝神弄鬼地看了又看,正想說些鬼話騙人,沒料到陳五把青李子「噗」地吐出,面腮上的「疔瘡」頓時消失了。巫婆滿面羞慚,陳五將她趕出家門。陳家人從此再不迷信鬼神了。
④ 有沒有關於迷信的故事
太多了,中央10還經常播。比如最近有一次播的,一個農村家庭覺得自家運不好,就請大師來看,然後大師說他們家小女兒是狐狸精,然後這家人就和大師一起針扎刀砍的把小女孩折磨死了= =
⑤ 神話故事和迷信故事有什麼區別
神話是人類最早的幻想性口頭散文作品。人類童年時期的產物,文學的先河。神話產生的基礎是遠古時代生產力水平低下和人們為爭取生存、提高生產能力而產生的認識自然、支配自然的積極要求。
宗教是一種社會行為,它包括信仰,宗教組織,祭禮,文化(宗教建築,宗教繪畫,宗教音樂)等等方面的內容。一種成功的宗教能夠為廣大民眾所接受,並且對某一時代人類的社會發展形成較大的影響。
宗教是一種對社群所認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風俗的教化,是一種社會歷史現象,多數宗教是對超自然力量、宇宙創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給人以靈魂並延續至死後的信仰體系。對宗教進行研究的學科是宗教學。
宗教可以大致分為自發宗教和人為宗教兩大類。自發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宗教。而現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為宗教。
在人類歷史上宗教的產生和發展的確是與很多因素有關,如社會因素、心理因素、精神因素等。但是宗教作為一種在歷史上影響時間如此長、影響范圍如此廣泛、影響人數如此眾多的社會行為的產生和發展,最基本的、最主要的因素在於:自從人類成為一種群體活動的生物,成為具有社會性的群體以來,宗教就是作為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的一種重要的社會行為而成為社會的必需。雖然,世界上不同的歷史時期、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可能有不同的宗教,但是具有培養和加強人的社會性作用是所有成功的宗教的共性。
迷信泛指對人或事物的盲目信仰或崇拜。在我國歷史上長期活動的卜筮、相術、風水、算命、拆字、召魂、圓夢等大多產生或流行於封建社會,習慣上稱為封建迷信。宗教信仰與迷信從認識論上的確有共同之處,它們都相信和崇拜神靈或超自然力量。但是迷信不屬於宗教範疇,其區別在於:
第一、宗教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歷史現象,有其發生、發展和消亡的客觀規律。宗教在適應人類社會長期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特有宗教信仰、宗教感情和與此種信仰相適應的宗教理論、教義教規,有嚴格的宗教儀式,有相對固定的宗教活動場所,有嚴密宗教組織和宗教制度。而迷信既沒有共同一致的崇拜物,也沒有既定的宗旨、規定或儀式,也不會有共同的活動場所。迷信的對象可能是神仙鬼怪,也可能是山川樹木。迷信一般是指神漢、巫婆和迷信職業者以巫術所進行的看相、算命、卜卦、抽簽、拆字、圓夢、降仙、看風水等活動,群眾去看相只是為了預卜前途命運,並不是把它作為自己的世界觀;迷信職業者不過是利用這些活動騙人錢財,作為一種謀生的手段。
第二、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宗教在其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不斷吸收人類的各種思想文化,與政治、哲學、法律、文化包括文學、詩歌、建築、藝術、繪畫、雕塑、音樂、道德等意識形式相互滲透、相互包容,成為世界豐富文化的成份,迷信不具有這些特點。
第三、宗教有依法成立的社會組織,依法進行管理,開展規范的宗教活動。在國家法律范圍內,宗教組織正常的宗教活動和社會公益事業,都受到保護。國家宗教政策鼓勵宗教發揚各自的優良傳統和積極因素,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適應。而迷信只是少數迷信職業者圖財害命的騙術,某些迷信組織更是藏污納垢、殘害群眾,甚至進行違法犯罪活動的場所。
有些人認為,不是宗教徒無法研究宗教。但是人又不可能同時信仰多個宗教。因此他們以為,處在宗教里是無法研究宗教的。但實際上有很多宗教徒都在潛心研究其他的宗教派別。
因為對於他們來說,神只有一個,雖然會有不同的稱呼、形象,乃至於「分身」,這一點多少類似於希臘-羅馬世界的宗教觀。
⑥ 破解迷信的故事
《魯迅踢「鬼」》 魯迅在家鄉教書的時候,晚上常到朋友家去談天,從朋友家到學堂有幾里路,要經過一片墳地。 有一天,魯迅很晚才回學堂,好在有月亮,天不太黑。他走得很快,無意中向遠處一瞧,看見一個白影子。魯迅學過醫,解剖過死人,他不怕死人,不信鬼神,所以依舊向前走。走了幾步,遠處那個白影子不見了。再走幾步,又看見了,並且一會兒高,一會兒低,一會兒大,一會兒小,正像人們傳說的鬼一樣。 魯迅還是往前走,他想看看到底是怎麼回事。等他走到那個白影子旁邊,白影子縮小了,在一個墳堆旁邊蹲了下去。魯迅那天正好穿著硬底布鞋,他就向那個白影子使勁踢了一腳。那個白影子「哎喲」一聲叫了起來,魯迅仔細一看,原來是個盜墓的。 封建迷信害死人 有個5歲的小孩活潑可愛,一天其父母到縣城辦事,家裡只剩下小弟弟和他的奶奶。中午,小弟弟突然發高燒,呼吸急促,小臉通紅,奶奶見到這種情況,急得不得了,可她不是去找村裡的醫生,而是叫了巫婆,巫婆到小孩床前看了看,說是有鬼魂附在他的身上,接著巫婆搖動晃腦,又叫不跳,口中念著誰也聽不懂的詞兒,錢接連不斷地裝進了巫婆的腰包,可小弟弟的病卻絲毫不見好轉,反而不停地抽搐起來,鄰居人聞訊趕到此家,趕快把小孩送進了醫院,經過一番救治,小孩終於轉危為安,一例普普通通的病---急性感冒,險些要小孩子的命。 「風水寶地」 引發的家庭悲劇 安徽省太和縣苗集鎮劉光行政村小劉庄,有個村民叫劉傳業,今年59歲,養有3個兒子。 3個兒子相繼娶妻成家。為發家致富,3個兒子紛紛外出打工,劉傳業帶著兒媳們看守家園,耕種土地,妯娌們情同姐妹,互幫互助;三兄弟是歲首而出,歲末而歸,在外相互關照。長子劉光祥在村裡首先蓋起了兩層樓房。婆婆生病,妯娌們爭著送錢治病、護理,村裡人都羨慕劉傳業老兩口有福氣。 2000年8月,劉傳業老伴一病不起,長子劉光祥、小兒劉光峰聞訊趕到家中,二兒劉光明打工路途遠,沒有通知他。老伴斷氣的當日,劉傳業怕火葬,便悄悄地派人請「風水先生」選好墳地,准備夜裡偷埋。 下午,劉傳業帶著「風水先生」跑遍3個兒子和自己家的4塊田地。「風水先生」告訴劉傳業,惟有長子劉光祥的田地是塊「風水寶地」,會使劉家後代人財兩旺,雖出不了縣以上大官,鄉鎮級幹部穩有。 大兒媳陳秀貞聽說婆婆要葬在她的田裡,原因是四家所有的地惟有她這一塊是「風水寶地」———出當官的。於是,遙遠的夢想、私慾很快佔領了她往日待公婆的孝心和寬宏大度。為了自己的子孫後代人財兩旺,她決定阻止婆婆葬在這塊「風水寶地」,但見不得人的想法又難以啟齒。 她找到正在指揮去打墓的管事,說:「婆婆有3個兒子,埋我地里得有個說法。」 管事問她有什麼要求,她說:「把婆婆的一畝三分(0.0867公頃)地全部給我,還不能讓我負擔公糧、義務工等,否則另選墳地。」 劉傳業開始堅決不同意,吵鬧了半夜,老伴的屍體也沒能下葬。 8月,還值炎熱高溫,老伴的屍體已發臭,肚子脹得像個鼓,不能再拖延了。為把老伴埋入「風水寶地」,劉傳業忍氣吞聲答應了大兒及兒媳的條件,夜裡方將老伴入土。 「讓婆婆的遺骨輪流葬」 為盡早把婆婆的一畝三分(0.0867公頃)地拿到手,婆婆死後沒幾天,陳秀貞趁親友們都在場,向公公劉傳業提出把答應的條件兌現。公公劉傳業失諾,只給三分(0.02公頃)地。 大兒子劉光祥惱羞成怒,在眾親友面前將父親劉傳業痛打了一頓。事後,劉光祥感到自己所作所為是無情無義,不尊不孝,深感內疚,次日便外出打工,連春節也沒回來過。 大兒媳陳秀貞,今年41歲,雖沒上過幾天學,但頗有心計。為奪回這塊「風水寶地」,她找來二弟媳王琴,神秘地說:「『陰陽仙』說,婆婆的墳埋的位置妨二門,會使二門絕後,我、你大哥同公公鬧,也是為了你二門啊……」慫恿二弟媳找公公移墳。 二弟媳王琴感到丈夫劉光明不在家,因此對婆婆埋哪裡好與壞是不管不問,而且夫妻倆都不迷信,不信邪,因此,沒把大嫂陳秀貞的話放在心裡,更沒向公公提移墳。 陳秀貞見二弟媳不合作,又生一計,便以公公沒兌現埋婆婆時的承諾為由,找村幹部和娘舅們主持公道,提出了「讓婆婆的遺骨,在3個兄弟田裡輪流埋」的荒唐要求,遭到村幹部的批評和娘舅的責罵。 為爭「風水寶地」小孫子冤死 為奪回這塊「風水寶地」,陳秀貞費盡了心思,卻落得身敗名裂。 於是,在她黔驢技窮的時候,萌發了惡毒的念頭。2000年農歷十二月二十九,打工回來過春節的老二劉光明一家,歡歡喜喜吃了團圓午飯。下午3時,9歲的兒子劉坤在家玩了一會兒,到一牆之隔的大媽陳秀貞家找堂兄堂姐們玩。 劉坤到大媽家約20分鍾左右,就聽大媽陳秀貞在大門口驚慌地喊:「王琴,劉坤玩著玩著暈倒了。」「你兩個大人咋搞的,小孩生病不知道嗎?趕快看醫生。」送往醫院的路上,劉坤的心臟已停止了跳動。 ...
⑦ 破除迷信的故事
王富、張祥
明朝嘉靖年間,無錫人王富、張祥,都是極有膽量的人物,從來不害怕什麼鬼怪,在當 地很有名。 夏天的一個傍晚,王富、張祥在河邊對飲,直飲到酣暢時分。王富說:「河對岸的墳墓 叢中,昨天剛埋了一個死人,你敢游過河去把死屍從棺材裡弄出來嗎?」張祥絲毫不示弱地 說:「現在天還有些亮,等一會兒,我敢在黑夜裡把它弄出來。」王富就說:「如果真是這 樣的話,我願輸給你一瓮臘釀,我先回去把酒拿來在這里等你。」說完就走開了。 過了一會兒,太陽落山了,天漸漸黑下來了。張祥一口氣游過河去,來到墳墓叢中,卻 見棺材蓋已被挪開。正當他對此疑惑不解時,忽然從棺材中伸出兩只大手死死地抱住了他的 脖子。張祥一時有些緊張,但還是私下請求道:「你先出來一會兒,等我賭勝了,明天一定 好好奠埋你。」剛一說完,那雙手把他的脖子抱得更緊了。張祥迫不得已,大喊大叫起來。 過了些時候,喊聲也漸漸微弱下去。河邊住著的人家聽到叫喊聲,成群結隊地手持火把跑過 來了,火光一照,才認出抱張祥脖子的正是王富。 原來王富假裝回家拿酒,卻從別處先游過河去,把棺中屍體扔出來,自己卧在棺中,單 等張祥來時嚇他一嚇。當時,正是瘟疫盛行之時,王富、張祥二人竟安然無恙,都是因為膽氣豪壯的緣故。
鄧小平
訪「石古大王」
石古大王廟位於興寧神光山半山腰通往五華的山坑口。這里風景優美,兩旁山上,蒼松翠木,林茂成蔭。一條小溪,順著山,繞著峰,潺潺地從坑口流出山外。坑口的左側是廟,右側是四層樓式「望興亭」。中間聳立著一棵盤根錯節的參天古榕,像一把撐開的巨傘把坑口上空遮住。樹蔭與徐徐吹來的山風,把這里造就成一片清涼世界。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筆者在興寧僑中讀書,夏日午休時常常跑到這里來,圖的就是一個「涼」字。榕樹腳下搭有一個涼亭,四周上空懸掛著許多功德牌匾,裡面擺放著石桌石凳,經常有人坐在那裡納涼。
現在的石古大王廟,翹角飛檐,是一座傍山而建的二層樓式仿古寺廟。廟建於改革開放不久。但現已容納不下日益增多的遊客和信眾。一個規模更加宏偉的新廟正在旁邊興建之中。
石古大王廟是附近少有的道教神廟。道教是我國三大教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根支柱。它的誕生稍晚於佛教。是中國人與外來文化對著乾的產物。道教的鼻祖是漢朝的張道陵,尊老子為祖師,以老子的《道德經》為經典,中心思想就是「道」。
佛有「三佛」,道有「三天尊」,都是各自的至高代表。不懂佛道的人逛寺廟,如果看到大雄寶殿的「三佛」,屬佛門。如果看到三清殿里的「三天尊」,屬道門。歷史上,佛道兩家恩怨頗深,後來誰也滅不了誰,才和諧相處。
道教崇尚自然和諧,主張淡泊寧靜,與當今倡建節約型和諧社會十分合拍。道教主張政治上無為而治,也與時下鼓吹小政府、大市場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故道教有大智慧焉,值得人們去探寶。
傳說中的石古大王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精靈,而是北宋時期,姓石姓古的兩位拜把兄弟,他們帶領百姓抗敵禦侮,成為英雄義士。死後,百姓感其愛國愛民,在其戰斗過的地方,包括閩、粵、贛、湘等地設立神壇敬奉。有碑文記載其事跡。
過去的石古大王廟,不過是一米見方的小廟,後頭有一塊巨大的山石。平時香客零落,唯一例外的就是重陽。每年這一天,都會有許多人拎著大包小包的香燭鞭炮從四面八方涌來上香。神廟周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爆竹聲聲,硝煙彌漫。到處燃香點燭,甚至古榕樹頭也難倖免。節日過後,滿目瘡痍。樹頭已焦死一半,石古大王廟也被煙火熏得像抹了灰。此情此景,恐怕連石古大王也會目不忍睹,搖頭嘆息。
改革開放後,信眾重新為石古大王建大廟。並在旁邊開辟出一塊寬闊空地,置放幾座高大的鐵鑄香爐,供信眾燃香點燭之用。
今日重陽,到寺廟燒香的不見其少,反見其多。但昔日的山間小道已變成水泥公路。遊人上得去,下得來,容易疏散,反而不見擁堵。人們保護環境,愛護樹木的意識已經提高。古樹不再遭災。
如今新廟即將建成,石古大王如同世間百姓,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它既滿足了信眾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後人對先烈英靈的敬仰。作為一名常客,希望新廟落成後,能充分展示獨特的道家文化。用「道法自然」的思想去勸世,為浮躁奢侈的世俗修一份寧靜與淡泊,讓世人活得輕松,活得健康。1904年8月22日,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牌坊村的一座普通的三合院里,一個嬰兒呱呱墜地,他就是鄧小平。
1910年,6歲的鄧小平進入私塾讀書。蒙童時期的功課主要是讀《三字經》、《千字文》等。那時,老師講課只是照本宣科,逐句教讀,然後讓學生死記硬背,可是,聰明伶俐的鄧小平卻愛動腦筋,敢於不懂就問,一直到弄明白為止,所以他背課文總是理解著背,不僅背得快,而且記得牢,為此,老師也特別喜歡他。
在私塾先生的精心培養下,鄧小平學會了用毛筆寫字。他對寫字特別感興趣。每天放學後,他從不在路上貪玩,回到家裡,讀書後便開始反復練習寫字。經過私塾寫字課的嚴格訓練,鄧小平的書法有了良好的基礎。
酷愛讀書、習字的鄧小平並不是個小「書獃子」,他非常活潑頑皮。每天放學回到家中,他總是把姐姐和妹妹叫到一起,讓她們坐好,自己則站在她們對面,學著課堂上老師的樣子,一隻手*在腰部,一隻手拿著書,一邊搖晃著腦袋,一邊背誦著剛學會的詩文,逗得家裡人哈哈大笑,都戲稱他為「小先生」。
不僅如此,年少的鄧小平還表現出了過人膽識。
在鄧小平家附近,有兩塊高3米、寬1米的石碑,立在兩個巨大的石烏龜背上。這是清朝嘉慶年間朝廷為表彰兩名廣安籍高官鄧時敏和鄭人慶的功績而賜造的。當地老百姓對它十分敬畏,誰也不敢去碰它、摸它,免得招來禍災。
有一天,鄧小平和村裡的一群小夥伴玩耍到這里,看著巨大的石烏龜,他眼珠一轉,招呼小夥伴們:「我們爬到烏龜背上去玩好不好?」別看小夥伴們平時都挺聽從鄧小平的,可這時卻嚇得紛紛往後退著說:「我可不敢,聽大人們講,這神碑是摸不得的,碰了它,會生病的。」可鄧小平卻堅決不信這個邪,他說:「一個石頭打的烏龜有那麼神嗎?我不信,你們不敢爬,我去爬
⑧ 破除迷信小故事
魏文侯(公來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時源任鄴(今河南省安陽市區北18公里處)令。是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戰功。同時,他又是一位無神論者。他初到鄴城時,看到這里人煙稀少,田地荒蕪,百業蕭條,一片冷清。後來才知道百姓是為「河伯娶婦」所困擾。魏國鄴郡屢遭水患。女巫勾結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婦,榨取民財,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紳、官吏、為河伯娶妻的機會,懲治了地方惡霸勢力,遂頒律令,禁止巫風。教育了廣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園。同時,他又親自率人勘測水源,發動百姓在漳河周圍開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為旱澇保收的良田。在發展農業生產的同時,還實行「寓兵於農、藏糧於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鄴城民富兵強,成為戰國時期魏國的東北重鎮。由於西門豹治鄴有方,深受人民愛戴,後人修祠建廟,以為祭祀。
⑨ 迷信的故事
導游編迷信故事
------------------------------------------------------------------------------------
不久前,單位組織革命傳統教育,去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參觀了眾多革命遺址,頗受教育,但也有一點小小的遺憾。參觀中導游講了一個故事:大概是毛主席百年誕辰那年,由南京晨光機器廠製造的毛主席大型塑像,運往韶山時途經井岡山,汽車無緣無故地壞了,怎麼也修不好,司機向毛主席塑像三鞠躬後汽車修好了,塑像到韶山後,出現了「日月同輝」的奇觀,而且滿山紅杜鵑在冬天綻放了。先後幾批參觀者都聽到導游如此介紹,甚至當地旅遊書籍也記載著此事。
我們信仰唯物主義,是受過教育、有基本科學知識的人,怎麼能相信人死了還顯靈呢?毛主席他老人家也不會贊成這么搞,以他「和尚打傘,無法無天」的浪漫詩人性格,以及對人民群眾的感情,他也會堅決反對,因為他最不信封建迷信這一套,如果他稍信一點,就不會參加革命了。
現在一些旅遊景點的介紹,有一種不良傾向——總是拿迷信當賣點吸引遊客,好像沒點迷信傳說(其實絕大多數都是當地人現編的),景點就缺少文化內涵,所以宣傳起迷信的東西津津樂道。在我們這個封建迷信仍有一定市場的國度里,甚至相當級別的幹部都特別迷信,如已落網的前河北省副省長叢福奎;足球運動員輸球就怨「與女記者同車」、「某號球衣不好」,拿迷信說事兒;不少場面上人物(如大款)篤信此道,燒香拜佛求菩薩保佑陞官發財、分配好工作;大飯店裡供奉著財神爺;農村眾多新建的寺廟,各寺廟香煙繚繞,信徒眾多;民眾私下相傳那些幾歲「神醫」、「顯靈」的故事……你就能真切地感到迷信勢力有多強大。
在此國情下,我認為還是少宣傳迷信傳說好,不可為迷信推波助瀾,像「領袖顯靈」之類的故事,不說為好,盡管它寄託了人民對主席的熱愛。我建議旅遊點多宣傳科學知識,如當地的植被、氣候、地質等科普知識,人文景觀多介紹歷史背景、重要人物等社會科學知識。在西方國家的公園、景點,很重視動植物、地質、天文、地理這些科學知識的普及,讓人們在游樂中學習科學,我們應該引為借鑒。
老石
轉自 : 北京青年報
⑩ 短篇的有關迷信的故事!~或破除迷信的故事!~要短的!~
樓上的幾年級了,還在西門豹,一點也沒有別的東西了嗎。
1.1637年正月的一天,徐霞客來到湖南茶陵以西的一個小鎮。在客店吃飯時,他向店主打聽道:「老哥,不知去麻葉洞怎麼個走法?」店主一聽「麻葉洞」三個字,臉色頓時大變,惶惶然回答說:「快不要提麻葉洞,裡面的妖精年年作怪,有兩個書生不聽勸,進去就再沒出來!」
徐霞客聽店主這么一說,游興反而大增。好不容易盼到天明,立即按照打聽的路線直奔麻葉洞而去。到得洞口,四下一看,只見奇峰高聳,怪石嶙峋,那麻葉洞在松柏掩映之下,隱約可見。好個險惡去處!他不慌不忙,徐徐點燃手中火把,便向黑洞鑽將進去。那洞口甚是狹窄,僅容一人通過。洞內冷氣襲人,陰森可怖,不時有水珠猛不防滴在頸上,令人毛骨悚然。也不知七拐八彎走了多少時間,只見側面突然有一絲亮光,徐霞客忙繞了過去,隨即被眼前的奇景驚得目瞪口呆:頭頂的巨石上,齊刷刷裂開一絲狹縫,陽光從縫隙中射入,把洞中的景象映得宛如仙境一般。朦朧中,但見根根石柱從洞頂垂下,棵棵石筍從地上生出,千姿百態,變化萬千,令人目不暇接。徐霞客心中明白,這是流水侵蝕岩石,溶化在水中的石膏(碳酸鈣)逐漸凝結而形成的。像這樣奇特的景觀,他還是第一次見到,不覺暗自慶幸,虧得沒聽店主的話,否則豈不遺恨終身?
2.活見鬼
原文:
有赴飲夜歸者,值大雨,持蓋自蔽。見一人立檐下,即投傘下同行。久之,不語,疑為鬼也。以足撩試,偶不相值,因奮力擠之橋下而趨。值炊糕者晨起,亟奔入其門,告以遇鬼。俄頃,復見一人,遍體沾濕,踉蹌而至,號呼有鬼,亦投其家。二人相視愕然,不覺大笑。
3.訪「石古大王」
石古大王廟位於興寧神光山半山腰通往五華的山坑口。這里風景優美,兩旁山上,蒼松翠木,林茂成蔭。一條小溪,順著山,繞著峰,潺潺地從坑口流出山外。坑口的左側是廟,右側是四層樓式「望興亭」。中間聳立著一棵盤根錯節的參天古榕,像一把撐開的巨傘把坑口上空遮住。樹蔭與徐徐吹來的山風,把這里造就成一片清涼世界。記得上個世紀六十年代初,筆者在興寧僑中讀書,夏日午休時常常跑到這里來,圖的就是一個「涼」字。榕樹腳下搭有一個涼亭,四周上空懸掛著許多功德牌匾,裡面擺放著石桌石凳,經常有人坐在那裡納涼。
現在的石古大王廟,翹角飛檐,是一座傍山而建的二層樓式仿古寺廟。廟建於改革開放不久。但現已容納不下日益增多的遊客和信眾。一個規模更加宏偉的新廟正在旁邊興建之中。
石古大王廟是附近少有的道教神廟。道教是我國三大教之一,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根支柱。它的誕生稍晚於佛教。是中國人與外來文化對著乾的產物。道教的鼻祖是漢朝的張道陵,尊老子為祖師,以老子的《道德經》為經典,中心思想就是「道」。
佛有「三佛」,道有「三天尊」,都是各自的至高代表。不懂佛道的人逛寺廟,如果看到大雄寶殿的「三佛」,屬佛門。如果看到三清殿里的「三天尊」,屬道門。歷史上,佛道兩家恩怨頗深,後來誰也滅不了誰,才和諧相處。
道教崇尚自然和諧,主張淡泊寧靜,與當今倡建節約型和諧社會十分合拍。道教主張政治上無為而治,也與時下鼓吹小政府、大市場的治國理念不謀而合,故道教有大智慧焉,值得人們去探寶。
傳說中的石古大王不是石頭縫里蹦出來的精靈,而是北宋時期,姓石姓古的兩位拜把兄弟,他們帶領百姓抗敵禦侮,成為英雄義士。死後,百姓感其愛國愛民,在其戰斗過的地方,包括閩、粵、贛、湘等地設立神壇敬奉。有碑文記載其事跡。
過去的石古大王廟,不過是一米見方的小廟,後頭有一塊巨大的山石。平時香客零落,唯一例外的就是重陽。每年這一天,都會有許多人拎著大包小包的香燭鞭炮從四面八方涌來上香。神廟周邊,人頭攢動,摩肩接踵。爆竹聲聲,硝煙彌漫。到處燃香點燭,甚至古榕樹頭也難倖免。節日過後,滿目瘡痍。樹頭已焦死一半,石古大王廟也被煙火熏得像抹了灰。此情此景,恐怕連石古大王也會目不忍睹,搖頭嘆息。
改革開放後,信眾重新為石古大王建大廟。並在旁邊開辟出一塊寬闊空地,置放幾座高大的鐵鑄香爐,供信眾燃香點燭之用。
今日重陽,到寺廟燒香的不見其少,反見其多。但昔日的山間小道已變成水泥公路。遊人上得去,下得來,容易疏散,反而不見擁堵。人們保護環境,愛護樹木的意識已經提高。古樹不再遭災。
如今新廟即將建成,石古大王如同世間百姓,居住條件得到進一步改善。它既滿足了信眾的心理需求,也反映了後人對先烈英靈的敬仰。作為一名常客,希望新廟落成後,能充分展示獨特的道家文化。用「道法自然」的思想去勸世,為浮躁奢侈的世俗修一份寧靜與淡泊,讓世人活得輕松,活得健康。
魯迅踢「鬼」
魯迅從日本留學回來後,有一段時間在故鄉紹興教書。平時住在學校,星期六晚上才回家。
有一天下午,因為在學校自理一些事情,魯迅回家時已經天黑了。為了趕時間,他就抄小路走,這條小路比走大路近得多。但是,走小路要經過一片墳地,那裡灌木、雜草叢生,還有稀稀落落的幾棵大樹,樹上棲息著幾窩烏鴉,顯得陰森森的。平時很少有人走,晚上就更沒有人了。
天不算太黑,月光透過雲層照著遠近的荒草亂石。地上的野貓,樹上的烏鴉不時發出一兩聲難聽的叫聲。魯迅急急地走著,快到那一片墳地了。突然,他發現不遠處一座墳前立起一個白影,而且慢慢地高起來。魯迅以為看花了眼,又仔細地朝那裡看去,白影忽然又縮下去了,而且時而大,時而小。魯迅是學醫的,不相信有什麼鬼魂,但眼前的怪影也不免使他有些緊張,心裡撲撲地跳。他壯大膽子,繼續朝前走。
離那個影子已經很近。再走幾步就可以從旁邊過去了。忽然白影移動起來,轉來一座墳後縮了下去。魯迅越發生疑了:看來這個「鬼」怕我,躲起來了。你越躲,我偏要看看。於是他大步趕過去。
「什麼人!你在干什麼!」說著,魯迅飛起一腳,朝那個縮作一團的東西踢過去,只聽「哎喲」一聲,白影叫了起來,站起來逃走了,身上掉下來一塊白布。原來這是個盜墓的。